Ⅰ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原文欣赏
本文属于报告文学,这种体裁的文章兼有新闻和文学的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本文被选入人教版初中课本,初二年级第12课;沪教版初中课本,初二年级第12课
分段
(1-3)罗布泊的神秘
(4-8)过去罗布泊之景
(9-25)罗布泊消失的原因
(26-27)其他地方面临的问题
(28)结尾,发出拯救的呼声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
1980年,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加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几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求。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牧场。
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2002年)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金秋十月,我站到了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塔里木河的大桥上。
放眼望去,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似一道绿色的长城。
胡杨,维吾尔语称做“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马、鹿、野骆驼、鹅喉羚、鹭鸶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繁衍生息,林中还伴着甘草、骆驼刺等多种沙生植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生态体系,营造了一个个绿洲,养育着南疆七百五十余万各民族儿女。
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大面积死亡。1958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2002年)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木河流域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6%上升到84%。“沙进人退”在塔里木河下游变成现实,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从中穿过的218国道已有197处被沙漠掩埋。
我们沿塔里木河向西走出200公里后,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与两边的沙地成了一个颜色。由于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若想进入罗布泊,至少要有两辆汽车,必须备足食品和水。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悲剧并没有止住。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
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Ⅱ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作业答案
从雪域高原到塞上江南,从大漠戈壁到茫茫草原,西部以其神奇壮丽令人神往。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西部日渐突出的生态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沙尘暴、石漠化,水土流失、草原退缩……对此人们不再陌生。
西部地区是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的关键地区。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近年来,西部各地更加重视改善生态环境,努力探索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的道路。
退,还后代水草丰美
甘肃民勤县曾流行一句民谚:“民勤有天下,天下无民勤。”说的是各地都有民勤人,而民勤却没有外地人,皆因民勤生存环境过于恶劣,其荒漠化面积已占土地面积的94.5%。
生存条件差,促使人们向自然过度索取;而过度的索取,更加剧了生态恶化。这样的恶性循环,曾是西部一些地方面临的现实。
要改变类似的现状,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治理,奠定区域良性发展的基础。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正是西部大开发战略赋予的重要任务。2002年以来,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2000多亿元支持西部地区改善生态,先后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退耕还林,封山绿化”,“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西部各地因地制宜推出了生态建设的新举措。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的天然林中,斧锯之声远去,伐木变成护林。
近年来,新疆已完成退牧还草9020万亩,占全区天然草原面积近1/7;青海投入7.8亿元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完成退牧还草禁牧7663万亩。从2004年起,西藏计划用6年左右时间,投资64亿元,规划禁牧休牧1.12亿亩。截至目前,西部地区累计退牧还草2.9亿亩,完成造林面积6亿多亩。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西部地区生态呈现良性发展趋势。统计表明,新疆的林草覆盖率比10年前增加1倍多,降雨量比1990年的平均值增加了10%。四川省控制水土流失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现有森林资源涵养水源能力相当于三峡工程防洪库容量的3倍。陕西省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年均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1.3亿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2000年禁牧休牧以来,植被覆盖率达到了70%,再现草绿牛羊肥秀丽风光。
变,生态效益成经济效益
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是西部地区改善生态的重点。然而,保植被还是保“吃饭”,一度困扰西部不少地方。近年来,这一难题逐步破解。破解之道,就是转变发展思路,着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发展饲草基地,推广舍饲圈养。
贵州省把石漠化治理与区域脱贫相结合,蓄水、保土、造林和种草多头并进,发展生态农业和混农林业,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黔西南石漠化严重的山区,种植了30万亩金银花,去年4万余亩进入产花期,总产值1440万元。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四川林区的林竹培育业发挥支撑作用,林竹加工业逐步发展壮大,以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异军突起。
甘肃省玉门市年均降水量仅55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500多毫米。这里其他作物难以生存,却是世界最好的苜蓿种植地带。目前,玉门市已建成万亩饲草乡镇5个,发展标准化饲草基地3万亩,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饲草生产基地之一。
内蒙古在造林种草工程治理区内全面推行禁牧。目前,内蒙古101个旗县生态项目区全面禁牧、休牧和轮牧的草原面积已达7.5亿亩。禁牧后,全区牲畜总量却由2000年的7500万头(只)增至目前的1.1亿头(只)。
调,绿色之路谋发展
既要开发资源发展经济致富一方,又要保护生态环境谋求持续发展。近年来,西部各地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项目审批环评,控制污染排放,合理利用资源,改善能源结构,努力追求绿色GDP。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提出“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的构想,支持环保部门行使“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清理整顿高耗能、高污染的小煤炭、小冶炼、小水泥等企业,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2006年,该市空气良好及以上天数达95%。
云南省玉溪市全面治理珠江源头第一大湖抚仙湖流域环境,对排污企业限期治理达标,使抚仙湖水质由Ⅱ类恢复为Ⅰ类,水体能见度由3.41米增至5.51米。
为保护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重庆市已建成33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和17座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65%。2003年以来,“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区”——重庆市北碚区先后关停41家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企业,并以高新技术改造污染企业100家。
改变传统能源结构,推广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是西部改善生态的另一亮点。新疆风能装机总容量目前已达15.8万千瓦,其中,达坂城风力发电厂年发电量达9500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万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万吨。
在地热资源总量居全国首位的西藏,目前已经建成羊八井、那曲和郎久三个地热发电厂,最大的羊八井电厂每年发电1亿千瓦时以上。
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既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也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Ⅲ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课后题答案
1. 查找罗布泊有的有关资料。
你上网找一下吧罗布泊,曾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它位于新疆塔克拉玛于沙漠的东部,西起塔里木河下游,东至河西走廊,南邻阿尔金山,北到库鲁克山。罗布泊的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不仅没有人烟,就连生物也难以生存。罗布泊也是个神奇的湖泊,我国古代史书上记载着,它曾是一个神话般的文明古国楼兰的所在地,国外也有种种关于楼兰王国奇妙的传说。多少年来,人们对这个地区一直了解很少,一些中外学者虽然对罗布泊有很大兴趣,但真正敢闯入该地区探险考察者,却寥寥无几。罗布泊古称蒲昌湖,又名盐泽。在历史上,它曾接纳从塔里木盆地流来的众河之水:西部主要有塔里木河、孔雀河和车尔臣河;东部主要有甘肃的疏勒河。所以,蒙古语称它为“罗布诺尔”,意思是“汇入多水之湖”。今日的罗布泊,湖底已干涸,残留的湖水也很浅,沼泽连片,人若误陷其中,不能自拔。沿岸裸露的湖底,布满盐层,有的地方坚硬的盐峭耸立,如石林一般。盐峭都是正多边形的结晶体,高达80厘米,直径50厘米,上部周围翘起,中间凹下,好似荷叶,地面沙碱土下面,埋藏着盐的大块结晶体,以及丰富的钾盐、石膏、镁等矿物。罗布泊在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必经地带。那时,来往商旅、游客穿过这个险恶地区,经常因饥渴而死,被人们称为“死亡之地”。世世代代,不知罗布泊吞噬了多少人的生命,直至近代,中外探险者们还把这里视为畏途。
2. 今日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过去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
明确表明罗布泊过去的样子:(1)罗布泊,原来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变成了荒漠。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它的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
(2)昔日罗布泊曾是一个水乡,那里水面平如月镜,在如此幽美的环境中,花草摇曳,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牧民们在这片肥美的土地上养活了成群的的牛羊。瞧!牧林边牧民在欢歌,就连那羊牛仿佛也在唱歌……
明确表明罗布泊现在的样子:(1)现在的罗布泊一边死寂,胡扬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惧……
(2)今日的罗布泊到处是沙海漫漫,到处是凝固的生命,树木在遭受了人为的破坏之后,除了眺望远方,它们别无选择,生长在罗布泊的生物们只能从心底发出静默的抗议!曾经充满生命力的绿洲就这样变成了令人恐怖的荒漠,大家都曾想过令罗布泊的消逝的一些原因何在
3. 罗布泊为什么会消亡?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4. 你知道这样的悲剧还有那些?
据青海省渔牧管理站副站长拉尔旗布介绍,目前,青海湖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渔业资源急剧减少,青海湖盛产裸鲤,又称湟鱼,素有一年长一两之称。原先鱼资源蕴藏量约5万多吨,然而从80年代开始,过度捕捞和偷捕使湟鱼资源锐减,据推算目前青海湖约有7500吨湟鱼,可这个数字仍在缩小。为此,青海省从今年开始实施零捕捞的计划,希望可以挽救这些曾在灾害严重年代救过青海人的“宝贝”。
其二,青海湖水位下降。据青海省农业厅副厅长多杰才让介绍,青海湖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河水和降水,但青海湖蒸发量极大,平均每年湖面蒸发量40.387立方米。同时,耕作灌溉等人为耗水,减少了入湖水量,加上青海湖流域草场超载放牧,草原退化等,破坏了青海湖水的保水条件。据称,在今后的103年中,湖水还将下降6.8米,湖面要减缩505平方公里。
此外,草场植被严重退化和鸟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同样危害着青海湖的美丽。
5. 造成环境省层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
是由人的贪念、人的自私引起的,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才会做出危及子孙后代,危及大自然的蠢事。
目的:都来关注环境保护,因为保护环境保护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6. 课文为什么震撼人心,振聋发聩?
从事实看,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沙漠,是令人震撼的。从写法上看,运用对比、拟人、排比手法强化感情色彩。
排比:“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拟人:“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拟人:“……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7. (1)假如你是一个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2)假如你是湖边一颗枯死的胡杨树,你的灵魂会发出什么样的哀啼。
(要求:二选一,不少于400字)
(2)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孩子,这辈子你算是找对了地方,又好大好大的湖泊,还有好多好多的同伴陪你,有鸟儿陪你唱歌,有牛羊陪你呼吸,有湖水陪你跳舞,还有问最好的朋友——人类,是他们陪我们走过了一个个寂寞的日子。我们要以我们茂密的树荫来报答他们!”我姥姥的记住了母亲的话,而母亲没过多久便离我而去,而我却仍然幸福的活着……不知在什么时候,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们,在这里挖沟建渠,我深知这里的情况,更深知他们这样做的后果,我向他们吼叫,因为我是他们的朋友,我不希望看着自己的朋友做傻事,可是他们,并不理睬我,一座座的水库见了起来,一座座的水泵睡了起来,我的河水朋友被武装了起来,可是他不知道,它就像一只蚂蟥,不声不响的吸着他的血,直到有一天,它干枯了,朋友们也一一离开了我。我对我的孩子说:“孩子,你这辈子算是找错了地方,没有水,没有同伴,你一定要记住谁是我们的仇人——人类,是他我们变成这样,我们要让谈们铭记这段历史”不久,我夜里他而去了……
8. 反复朗读课文,你最喜欢朗读那一段?原因是什么?给老师推荐一段朗读,希望老师读出什么效果?
我最喜欢读P85的第三段,因为这一段写出了罗布泊的荒凉,运用比喻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罗布泊的荒凉,我希望老师读的凄惨一些,悲凉一些。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
①二十世纪20年代,国民政府曾将塔里木河改道,致使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罗布泊注水量减少;②近30年来,塔里木河人口激增,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载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致使塔里木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启示: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我衷心地希望:青山常青,绿水常流,愿美丽永存
Ⅳ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的主要内容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开头形象地描绘了今日罗布泊的专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属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本文属报告文学,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把握三点:一是对比、拟人、排比三种表现手法;二是多种表现方式的运用;三是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Ⅳ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阅读的答案
一 萧瑟:寂寞凄凉
干涸:没有水的
吞噬:吞吃,吞咽。整个吞下去。
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大
二 萧 浑
三 略。。。懒得打了。。。文中好多呢。。什么比喻拟人的。。
四 第四至八段描写已消逝的美景,表现作者的惋惜之情,与后文的沙漠形成对比,表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严重,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
五 文章开头“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塔里木河的断流导致塔里木下游沙化严重,致使罗布泊被塔克拉玛干沙漠覆盖。
六 胡杨林特点:美丽、千年不死。 具有防沙卫士、绿色长城、营造绿洲的作用,失去它,沙漠扩大,沙进人退。作者用意:作用如此重要且生命力如此顽强的胡杨林竟遭灭顶之灾,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这既是胡杨的悲剧,又是人类自身的悲剧,是人类亲手毁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可见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到了何种程度,正因如此,才引发了作者深重的忧虑,从而突出了文章中心。
七 第二十二段中有大量的景物描写,烘托了罗布泊边缘荒凉的气氛,衬托作者心中的悲凉和无能为力的无奈、悲伤。
八 举例子。写出青海湖的颓势,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不要再让青海湖消逝。
九 消逝的罗布泊为概括全文的说明内容,以罗布泊为说明对象。同时,消逝与仙湖形成对比,表达作者的惋惜之情。如此美丽的湖泊却因人类的盲目用水所消亡,警醒世人,唤醒人类的保护意识。
十 ①废弃是被动的,由于客观原因而弃置不用。抛弃是主动的,由于主观原因而荒废、丢弃。在文中是因为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所弃之不用,不能用抛弃。
②崩塌强调崩坏的过程,崩裂而倒塌。倒塌只是单纯的塌陷。所以崩塌更为具体,用崩塌更好。
十一
1.楼兰古城
2.塞特凯达斯瀑布
3.巴比伦空中花园
Ⅵ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 这种体裁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这种体裁的文章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一个特点要求(真实),另一个特点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Ⅶ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作者与简介
吴刚,男,汉族,1953年6月生,山西灵石人,中共党员。
1976年12月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后,到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工作。1985年7月,调任到卫生部中医司,后到国家中医管理局工作。1989年5月起,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干部处副处长、处长。1994年9月,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劳动与政策法规司副司长,1998年2月任司长。2002年7月起,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2002年10月,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2004年4月起,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分管医政工作。
历史证明,由于人类的盲目自大,破坏了生态平衡,屡屡招来毁灭人类自己的生态灾难。破坏生态平衡的诱因归结为三类:一、破坏环境:由于环境是生态系统的成分之一,它的改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由于破坏环境打破生态环境平衡的例子很多,诸如:湖沼富营养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坏了臭氧层;阿斯旺水坝生态环境恶化;“六六六”、“DDT”施用后的恶果;地球的“湿室效应”等。二、破坏植被,以森林为主体的植被是陆地生态平衡的杠杆,地球上由于破坏植被导致的生态灾难最多,如1934年发生在美国西部的黑风暴,毁掉耕地4500余万亩;1963年发生在前苏联农垦区的大风暴,毁田3亿多亩;同样因森林的破坏,使古老的巴比仑文明灭亡;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塔尔平原,因森林破坏沦为沙漠,沙漠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中国黄河流域生态条件的变坏,源于其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当今长江将变成第二条黄河;东北林区生态条件变坏,主要原因是对西南林区和东北林区森林的不合理采伐和过度采伐。三、破坏食物链:破坏食物链打破生态平衡的例子如:因过量捕杀害虫的天敌引发林木病虫害;印度曾大量捕杀水獭使病鱼增多,鱼产量下降;牧业发达的澳大利亚,因牛粪覆盖草地成灾引发蜣螂解救的例子更为新鲜。当然在生物圈内往往是几种诱因并存的。
中国是一个生态灾难多发的国家,中国感受最早最深的生态灾难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变坏、洪水泛滥、库坝被淤等。近年来,我国水域污染增多:网眼小了,鱼虾少了。科学家们预言:“生态危机将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危机。”这就告诉人们,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压力的加大,人类必须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人的身体机能失去平衡,就要得病甚至死亡;
一个地方的生态失去平衡,别的地方也会品尝苦果;
整个生态失去平衡,人类整体的生存环境就会恶化……
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人类并不是地球的主宰,野生动物和人一样,都是生物链中的一环,都有着生存的权利。对野生动物的残忍,就是对生命的漠视,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自己。所以,关爱野生动物,弘扬人的善心,是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体现出人类关怀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改善动物处境的同时,也完善了人类。
这不仅是一个观念问题,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一个国家文明的程度。正因如此,在德国、英国、印度、菲律宾等国家,不要说捕杀野生动物,就是普通动物在情感上受到了虐待,都会受到法律的追究。
回答者:BT下片 - 高级经理 六级 12-29 21:10
1.作者为什么强调罗布泊的“泊”字左边是三点水?
泊者,湖也,湖泊湖泊,泊就是湖。“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说,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湖,而且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作者以此强调,这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失了,成了沙漠。
2.为什么说罗布泊“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如今的罗布泊: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里是生命的禁区,那是一个神秘的、令人恐惧的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3.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数据,说说作者引用这些数据的目的?
作者引用这些数据,目的在于通过详实的资料,让我们了解了罗布泊的今昔,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的盲目、贪婪造成的后果。全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振聋发聩,令人震撼。
4.作者写胡杨林的用意
胡杨林特点:美丽、千年不死。
具有防沙卫士、绿色长城、营造绿洲的作用,失去它,沙漠扩大,沙进人退。
作者用意:
作用如此重要且生命力如此顽强的胡杨林竟遭灭顶之灾,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这既是胡杨的悲剧,又是人类自身的悲剧,是人类亲手毁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可见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到了何种程度,正因如此,才引发了作者深重的忧虑,从而突出了文章中心。
罗布泊消逝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同样的悲剧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造成了罗布泊的消逝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具体体现是两次改道和四个“盲目”。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将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
①二十世纪20年代,国民政府曾将塔里木河改道,致使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罗布泊注水量减少;②近30年来,塔里木河人口激增,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载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致使塔里木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启示: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我衷心地希望:青山常青,绿水常流,愿美丽永存。
Ⅷ 吴岗<<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
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家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人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人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人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l OOO多平方公里水域。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儿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求。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牧场。
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万多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旨日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罩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市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牛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金秋十月,我站到了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自治州的塔里木河的大桥上。
放眼望去,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似一道绿色的长城。
胡杨,维吾尔语称做“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 树”。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马、鹿、野骆驼、鹅喉羚、鹭鸶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繁衍生息,林中还伴着甘草、骆驼刺等多种沙生植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牛态体系,营造了一个个绿洲,养育着南疆750余万各民族儿女。
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夫面积死亡。1958年,塔甲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小河流域土地 沙漠化面积从66%上下到84%。“沙进人退”在塔里木河下游变成现实,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从中穿过的218国道已有197处被沙漠掩埋。
我们沿塔里木河向西走出200公里后,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与两边的沙地成了一个颜色。由于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若想进入罗布泊,至少要有两辆汽车,必须备足食品和水。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住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悲剧并没有止住。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
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问湖水下降8.8米,平均每6年下降l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而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半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十涸之势……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Ⅸ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阅读理解
罗布泊抄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现在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变化的原因,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