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泊船瓜州教案

泊船瓜州教案

发布时间:2020-12-21 21:46:29

⑴ 泊船瓜州的诗意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作者】:王安石 【朝代】:北宋 【体裁】:七言绝句

--------------------------------------------------------------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

--------------------------------------------------------------

【注释】:

1. 泊船:停船靠岸。

2.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的意思。

7. 何时:什么时候。

--------------------------------------------------------------

【韵译】:

京口与瓜洲隔水相望,离南京也只有几层山路程。

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啊,何时照我回还?

--------------------------------------------------------------

【赏析】:

⑵ 泊船瓜州怎么写

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苏省南京市),路过于京口(令江苏省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又名紫金山)的亲人来了。他走进船舶,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参考资料:网站http://www.js.xinhuanet.com/fqjs/2005-09/22/content_5189692.htm

⑶ 泊船瓜洲教案!!!!!!!!!!急!!!!!!!!!

学习目标:

1.自选方法学习古诗, “读读、背背、议议、画画、写写”。

2.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已学过了许多古诗,回忆与月相关的古诗?

生:《静夜思》、《枫桥夜泊》等。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一首古诗也是跟月有关的,这首诗的题目我写在黑板上了,谁愿意大声地念给大家听呢?好,请你来读吧(微笑地请一学生)。

生1:(大声地)泊船瓜洲。

师:可以,谁再来?声音要大一点,你来(请学生)。

生2:(大声地)泊船瓜洲。

师:非常好。再来(请学生)

生3:泊船瓜洲。

师:第一个字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什么?

全班:(大声地)bǒ。

师:连着题目一起读,一、二

全班:泊船瓜洲。

师:这是一首很著名的古诗,是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写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这节课我们要把这首诗学好,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打算怎样来学习这首古诗呢?要完成哪些任务呢?

生1:要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生2:要懂得题目的意思。

生3:要抓住重点词来理解诗的意思。

生4:还要了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5:要先读。

生6:还要背诵。

师:好,我们就初定三个任务。(读、理解、背诵)

(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我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背诵古诗,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让学生确定学习任务,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已的事。)

二、读诗。

师:我们先说说怎样读,分小组读,一个一个地读,其他的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志地方。读错的马上帮助他纠正。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课件出示配乐诗句。老师巡查、指导。)

师:(充分朗读后)好,刚才在小组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告诉老师好吗?

生:有。

生1: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我读成jiān ,同学告诉我“间”在这里是间隔的意思应读ji?n。

师:很好,还有吗?

生2:钟山只隔数重山的“重”我读成zhònɡ,同学告诉我数重是几层的意思,所以应读chónɡ。

师;很好。还有吗?(没有举手)。没有了,刚才小组学习的时候,同学们很认真。但我注意了,些同学读得不是很流利,小组长就多给了这个同学机会,请他多读一遍,非常好!这就是合作学习精神。现在敢读给大家听吗?

全班:敢!,

(反思:同学之间懂得合作,互相倾听,互帮互助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氛围。)

生:朗读古诗。

师:很好,语音准确。(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声音略低了一些,谁能读得高一些?

生:朗读古诗。

师:读得流利。

生:继续读。

三、理解。

师:好,看来我们第一个任务完成得不错,大家读得认真,在读的过程中你们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现在我们看第二个任务;理解。请同学们给合注释和手边的资料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还有哪些读不懂的提出来小组讨论。如果小组同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你可以离开座位找你认为最有水平的同学来解答,开始。

全班:(学生按要求合作学习、讨论。)

(反思:给予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讨论,对这首古诗无疑是一种好办法。)

师:(巡视,逐一到小组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汇报一下你的读书收获,好吗?

生:我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

生:我知道了泊船瓜洲的意思。

师:很好。其他同学呢?

生:我知道了“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师:谁能将诗中“瓜洲”、“京口”、“钟山”按方位画一个简图?

生:学生自由画图。

师:老师巡视。然后请画好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学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生:学生到黑板上画图。

师:我们共同来看一看,画得怎样?

生:画得很好,把它们的位置画准确了。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一个同学画得也很棒,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生:学生到黑板前展示。

师:同学们还读懂了什么?

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是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知道。

师:诗人要“还”到哪里呀?

生:家乡。

师:对。从这一诗句中我们知道作者非常地想回到家乡。你能把诗句这个意思读出来吗?同学们听一听,看看是不是很着急回去?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读得如何?

全班:一般。

师:(微笑地对生)你可以再读。

生1:再读。

师:怎么样啦?

生:有进步了。

师:谁来帮助他?

生2:读

师:再读一遍。

生2:有感情地朗读。

师:很不错了。谁再来?

生3:读

师:读出些意思了。谁再来?

生4:再读。

师:读得很棒,把意思读出来了。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听出来,要把哪些字读好?

生:又绿了。

师:还在吗?

生:何时、照、还。

师:很好。全班同学试试看。

生:齐读。

师:不错。再读。

生:齐读。

师:很不错,还知道了什么?

(反思: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学生敢说、敢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提出不足,相互促进,这是我们所追求的。)
生:我读懂了京口和瓜洲只隔着一条江?

师:哪个字是长江的意思?

全班:水。

师:哪个字是“隔着”的意思?

全班:间。

师: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这说明它们之间的距离怎样?

全班:很近。

师:(微笑对着生5)我们想听你能不能把很近的意思读出来,想想怎么读?(停一会儿)开始,好吗?

生5:读。

师:要着重把什么字突出来念,可以表示两者距离很近呢?

生5:读。

师 :有进步了,谁再来读?

生6:读。

师:特别是有些字…

全班:间。

师:还有什么?

全班:一水。

师:很好,(提高声音向全体同学)读。

全班:朗读。

师:全班朗读全诗。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出意思来了。现在可以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呢?

师:(没有举手的学生)看来都懂了,让老师来考考你们吧!课件出示(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作者作诗过程中曾改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小组讨论。

生:小组讨论学习。

师:巡视,逐一到小组倾听、指导。

师:小组交流。

生:可能用过“吹”字,只说明春风的到来,而不能看出江南变绿。

生:可能用过“到”“过”字,只是说春风来过江南,而“绿”字用得好,它表现出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绿”字给读者以鲜明的色彩感和生机感,表现出春天到来后长江南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生:还有,春天来了江南变美,诗人就会思念家乡。

师:是呀!明媚的春光更引发诗人想回家看看的念头。

生:“绿”字用得好。

师: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千古佳话。同学们应该学习王安石的这种精神,平时作文时应注意用字、用词的准确性,养成善于推敲善于修改的习惯。

(反思;课中放手让学生学习、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师:冬去春又来了“我”没有回到家乡。同学们知道了这些内容,朗读就一定不一样了。现在我们重新把诗句读一遍,要把诗的意思读出来。自由朗读,开始吧。

全班: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一读?

生:朗读全诗。

师:“春风”、“明月”、“绿”、“何时”读得很好。谁再来读?

生:朗读全诗。

师:非常好,很聪明!我们一起来读,一、二、

全班:齐声朗读全诗。

师:好。同学们,再读诗句有没有产生新的一些问题呢?

生:京口和瓜洲很近,和家乡只隔几重山,为什么不能回家乡呢?

师:这是个十分有水平的问题,王安石为什么这么想念家乡,为什么 又不回去呢?思考一下,你们找的资料有谈到这个问题的吗?

全班:纷纷看自己的资料。

师:我补充一些资料(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给大家看,看完后回答问题。(发资料,每一个学生一张)

全班:阅读自己和老师发下来的资料。

师:巡视、辅导。

师:看完了吗?

全班:看完了。

师:请告诉你知道的情况。

生 1:知道在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的,泊船瓜洲时写的,是在江边。

师:这时诗人正做什么事情?

生 2:去赴任的路上,所以说是在赴任路上写的。

师:还知道些什么呢?

生 3:我还知道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他诗写得好啊。还知道什么?

生 4:王安石原来是不想赴任的。

师:恩,两次推辞皇帝都没批准,所以、、、

生 4:所以他在江边写下这首诗时,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

师:非常好啊!怪不得他刚出来就这么忧愁、忧伤。他前面的路是一条艰辛的路啊!这一去呀,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了。同学们请注意,最后一句他用了什么标点符号?

全班:句号。

师:他不是在问,而是在心里、、、

全班:想。

师:对,想自己的蹉跎,想、、、(请一学生)

生 5: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师:是啊,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这首诗充满了了忧愁。现在,我们再来读,感受就不一样了,(作手势) 我们再读。

三、背诵。

全班:(读)

师:不太好,同学们要体会王安石的心情啊。

全班:(再读,很有感情地)

师:非常的忧愁,这一去呀,不知何时返回家乡了。会背诵了吗?

全班:会!

师:我们一起试一下,忧愁地背诵啊。

全班:(一起背诵)

师:很好,我们的任务完成了没有?

全班:完成了。

四、延伸。

师:我要特别表扬你们,你们是自己完成了任务。现在,布置作业。(王安石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脍炙人口。找一找有关王安石写的诗读一读。)

(反思: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补充阅读资料:

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做地方官时,曾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北宋神宗皇帝 非常赏识他,1069年调王安石任参政知事,第二年升任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并在对西夏作战中取得了胜利。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三年后,他辞去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的家中,寄情于山水。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而未获批准。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有一天晚上,夜宿瓜洲江边,感时伤景,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又回到了南京,过起了隐居生活。

⑷ 《泊船瓜州》的解释

《泊船瓜洲》

作者是抄北袭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泊船:停船靠岸。瓜洲:在

今天江苏省邗(hán)江县,与镇江隔江相对。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一水间:仅隔一江之水。钟

山:现在江宁紫金山。数重:几层。全句意思:京口和瓜洲仅相隔一道长

江水,到南京也只隔几重山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绿江南岸:春风又把江南

岸吹绿了。全句意思:一年一度的春风又把江南岸吹绿了。明月啊,你何

时才能照着我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呢?

据说这首诗是王安石第一次被免去宰相职务回家的途中写的。因此作

者虽心有不快,但看到江南春天的美景,更加思念家乡了。

⑸ 泊船瓜州

诗人泊船瓜州,回望钟山许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东升。隔岸的景物已经消融在朦内胧的月色之容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加深厚。变法图强、匡扶社稷是诗人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寄情山水是诗人的生活理想。仕途艰险、如履薄冰、前程迷茫、世事难料,不由得不让诗人生出“归去来兮”的心愿。

⑹ 《泊船瓜州》的诗意

泊船瓜州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中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呵,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表达的思想感情:希望早日辞官回家的愿望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阅读全文

与泊船瓜州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