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苏教版一年级下《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案
一、引入
谈话: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葡萄熟了苹果熟了……小猴子可开心啦!因为它们又可以吃到最喜欢的玉米和桃子了。两只小猴子来到山下掰玉米,一只小猴子掰了4个玉米,另一只掰了15个。请你算一算,它们一共掰了几个玉米?你是怎样想的?
二、展开
1、猜一猜。
谈话:两只小猴子来到山下采桃子,不一会儿已经采了23个桃子(出示情境图中的一部分,其中书上还剩的5个桃子不出现)。请你猜一猜,树上原来有可能有多少个桃子?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重点讨论两种情况:如果树上的桃子采完了,那么原来是23个;如果树上的桃子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可能是24、25、26……但不可能少于23个。
2、说一说,算一算。
(1)(出示情境图中还剩的5个桃子)提问:小猴子没有采完桃子,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子,你们知道吗?请大家动动脑筋想一想该怎么算?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2)讨论后明确:树上原来的桃子树是总树,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采走的23个,另一部分是还剩的5个。求原来有多少个桃子,要不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3)列式计算(板书:23+5=28或5+23=28)。
追问:23、5、28分别表示什么?23+5=28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再说一说列式的思考过程。)
(4)指导口答。
三、游戏活动
1、师范游戏:借给某某同学12朵花,还剩3朵。算一算老师原来有几朵花?怎么想的?
2、学生游戏:同桌合作,模仿刚才的借花游戏,同时说一说游戏过程:借给某某同学几朵,还剩几朵,原来有几朵。
四、实际应用
谈话:通过刚才的借花游戏我们已经知道原来有多少,只要把借走的和剩下的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
1、“想想做做”第1题。
要求仔细看图,用两句花说一说图中小朋友拼图的情况。
提问:这盒拼图一共有多少块拼板?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看图说一说乘车的情况,再根据问题的选择算发,并说一说理由。
3、“想想做做”第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对已经解答的几个问题进行反思。指出:这几个问题都是把两个部分合起来,求出总数。
② 哪里有老四步的视频教学各位大哥大姐帮帮忙给发一下
http://www..com/s?wd=%C0%CF%CB%C4%B2%BD
这里看看
或者你也可以到当地音像书内店都可以买容
③ 小班美术葡萄熟了教学反思
中班美术教案:《葡萄熟了》目标1、尝试手指作画的快乐。2、学习用圆形组合专表现葡萄。准备:属紫色、绿色、褐色广告色,练习册,一串葡萄。活动与指导:1、看老师不用笔也能画画。食指蘸紫色由下向上竖按葡萄,再用食指蘸褐色,竖指画枝梗,蘸绿色横指画出叶子。引起幼儿用指作画的兴趣。2、出示葡萄,引起幼儿观察葡萄,一颗一颗葡萄珠排列的样子。3、用练习册在葡萄叶下面,从下向上用食指蘸紫色点画葡萄。4、评议幼儿作品,表扬幼儿大胆尝试手指画的积极性。
④ 小班体育游戏葡萄熟了教案与反思
选择公道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条件,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专的特点、教材的编写属意图、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如何公道地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呢?首先是根据教材的编排来选择。通常我们把一个练习的知识划分成几个小段落,每个小段落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现行数学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内容以及对应的习题编写,就可以确定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了。其次是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选择。一般来说,比较简单的、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知识,内容可多选一些;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把握的知识,由于在教学中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所以内容要适当少选一些。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以一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授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为准。
⑤ 公开课中班艺术葡萄熟了教案怎么写
中班美术教案:《葡萄熟了》
目标
1、尝试手指作画的快乐。 2、学习用内圆形组合表现葡萄容。
准备:
紫色、绿色、褐色广告色,练习册,一串葡萄。
活动与指导:
1、看老师不用笔也能画画。食指蘸紫色由下向上竖按葡萄,再用食指蘸褐色,竖指画枝梗,蘸绿色横指画出叶子。引起幼儿用指作画的兴趣。
2、出示葡萄,引起幼儿观察葡萄,一颗一颗葡萄珠排列的样子。
3、用练习册在葡萄叶下面,从下向上用食指蘸紫色点画葡萄。
4、评议幼儿作品,表扬幼儿大胆尝试手指画的积极性。
⑥ 浅谈如何上好语文活动课
活动课是把学生的活动作为载体,以学生为主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活动课实际是一种具有客观现实性的实践活动,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有趣的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在针对性的活动中对课文的内容产生感性认识。它既不同于语文课,也有异于课外活动。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活的,即做到气氛活、方法活、思维活。语文活动课要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使他们在活动中发挥各自的特长,拓宽知识面,增强学习语文能力。
把握语文活动课的特点,上出语文活动课的特色
要把握语文活动课上活,首先要把握其特性。小学语文活动课的特性有五种:一是目的性。作为小学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语文活动课,它与语文学科一样共同担负着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身心素质,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和个性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开展语文活动课,我们应有明确的目的性。二是参与性。语文活动课应让学生唱主角,以学生为活动为主体,大胆让学生主动投入、自我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全部参与,还要让学生全程参与。三是实践性。教师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演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学好语言。同时课文活动还要起到使学生认识生活、感知社会的作用。四是趣味性,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确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力求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五是个性。语文活动课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小学语文活动课设计。实施过程中只有充分体现这几个特点,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活动,才能上好课外活动课。
创设活动情境
要想把语文活动课上活,活动情境一定要活,特别是活动内容要活,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能使学生产生兴趣。五年级第一学期,我与学生大多不熟悉,为了使大家能尽快互相了解,沟通就设计了这样一堂活动课,让每个学生给自己画像(说说自己)要求从外表、年龄、性格、爱好、特长等方面进行自我介绍。学生彼此自我介绍促进了互相了解且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口头作文能力,再如每学期开始,我都开展一次班内讲故事比赛,让学生讲假期积累的有趣故事,这种语文活动课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积累了写作材料。像这样的语文活动课,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自然赶兴趣,也容易活起来。
语文活动课的形式要活
这里的形式主要是指活动的组织方式、教学方式、活动方法等。教学中要根据创设的活动情境,选择有利于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的方式、方法、生动活泼地实现教学目的。如教学课本中的寓言、童话故事时我采用课本剧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我指导下学生自己将寓言、童话故事改编、导演、排列成小品参加竞赛,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再如,进行人物描写的片段训练时,我在课前让学生排练一段舞蹈。课堂上,让一名女学生穿上服装随着乐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翩翩起舞,再引导学生按片段的叙述描写的要求去观察表演,然后口头作文,书面作文,这堂课运用了多种媒体手段。学生有演、有看、有想、有说、有写、上得绘声绘色,生动活泼。
语文活动课的活也要注意一个原则,既活要有度,不是为了活而活,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让学生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很好地完成活动内容,实现活动目标。
重视学生活动的心理准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活动课的主要功能是发展学生独立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自主独立的个性,学习良好的做人品行。作为教师应针对这一特点,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发挥,扬长、避其短,使学生通过活动明白:为了解决问题,就要靠个人的理解、情感、意志参与活动。当学生认识到活动的目的时,再有教师来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其独立性,让他们名副其实的活动起来,在实践中认识世界,扩展和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
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晏子使楚》,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了活动的形式,首先让学生自己读通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想侮辱他,晏子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从而表现出了晏子机智、勇敢、能言善辩,接着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练习,最后进行课本剧的表演。通过这节语文活动课,不仅展示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而且拓展了他们表演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应做一名机智、勇敢、报效祖国的一代新人,在这种授课过程中,由于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果。
强调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活动课,就是要求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动脑去认识,动手去实践,在实践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活动课《学习做编辑》,这一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整理学习知识的实践活动能力。根据这一教学内容,首先布置学生做好准备工作,接着教给学生摘录有益的课外读物,最后安排自己的笔记本中,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好动手记录的好习惯,使不喜欢动笔的同学,开始逐渐喜欢动笔了。
重视学科的综合性,在认识过程中进行再创造。
列宁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基本观点。语文活动课的类型很多,无论什么类型的活动课必须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走出课堂,参观访问,是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认识社会的大课堂,是语文活动课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明显区别,也是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可使学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更完善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小学高年级阶段的语文活动课,采取走向社会的形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思辩兴趣、审美兴趣等,这类活动课适于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有利于发展他们学习语文的广泛性、持久性和深入性。如看西部说西部画西部写西部是小学语文的一次独特的综合活动。
其优点:集于学科的综合性。
活动课的第一过程是使学生在认识事物(看西部的发展)过程中了解银川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然后在实践中(参观访问,当一小时建设者),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发生质的飞跃。
认识中产生创造力。
在西部对自己产生巨大吸引力与影响力,教师进了第二、三步,说西部、画西部。学生对这具有观察意义的参观、访问活动记忆犹新,通过说西部的壮观和西部今后的远景,借助于手中的笔进行创造性的描绘,讴歌赞美改革开放的银川。
感受与实践的统一。
当一幅幅作品把西部描绘下来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作品加以丰富想象,再用文字表达出来,虽然学生写作水平不同。但在他们的作文中可以看出与以往作文明显的区别在于,他们写出了各自真实的内心感受。
综上所述,在语文活动课,只有坚持实践的观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爱好、兴趣,教师从中加以合理的引导,才会加深和拓宽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