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毛笔基本笔画怎么写
去在当地找个书法班学学吧或者网上搜搜书法教学视频或者找书法技法书看看。
『贰』 毛笔字入门教程 怎样学习毛笔字 毛笔字基本笔画联系
学写毛笔字之前,首先得准备必备工具,那就是古人称之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
第一节 毛笔
一、 毛笔的种类
在挑选毛笔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毛笔的种类和性能。
毛笔的种类很多,笔头都是用动物的毫毛加工所制。所以人们往往以笔毫弹性强弱的不同来进行分类。一般分为硬毫笔、软毫笔与兼毫笔三种。
(一)硬毫笔
硬毫笔的笔毛弹性较大,常见的有兔毫、狼毫、鹿毫、鼠须、石獾毫、山马毫、猪鬃等。
1.兔毫笔:兔毫笔历史悠久,在长沙出土的战国笔就是用兔毫制成的。它是将笔干一头劈开数片,把笔头插入后再用丝线紧扎而成。兔毫又分紫毫和花白两种。紫毫是取兔子背脊(又称箭毫)和尾巴上的毫毛制成,质软而毫健。花白比较挺利,不如紫毫柔软。
2.狼毫笔:这里的“狼”不是动物园里的那种狼,而是黄鼠狼。用黄鼠狼身上和尾巴上的毛制成的笔,弹性比兔毫笔稍软,比羊毫笔硬,只是质较脆,不耐摩擦。
3.鼠须笔:鼠须笔是用老鼠的胡须做成,所以性能坚挺。相传东晋王羲之就是用鼠须笔写《兰亭序》的。
其他硬毫笔,如山马毫、石獾毫、猪鬃笔等,笔性特别坚硬,一般初学者尚未掌握运笔归规律,不易选用。
(二) 软毫笔
软毫笔的弹性较小,较柔软。一般用羊毫、鸡毫、胎毫等软毫制成。
1.羊毫笔:羊毫笔是用山羊毫制成,其性能软于紫毫笔,由于羊毫较细、较长,适宜于写大楷及擘窠大字。
2.鸡毫笔:鸡毫笔是用雄鸡前胸之毛制成,其性能软于羊毫。
3.胎毫笔:胎毫是初生婴儿的头发,其性能极柔软。南朝萧子云(487-549)就使用过胎毫笔,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叁』 大师毛笔毛笔入门基本笔画视频教程
你可以找启明老师田蕴章书法视频
『肆』 毛笔楷书基本笔画怎么练
一、笔画基础楷书由点画开始,基本点画包括:横、竖、撇、捺、钩、点六种。
1、横:运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向右“勒笔”,笔杆左倾。
(1)露锋起笔横:笔锋顺势向右下入纸轻顿笔,迅速微提笔锋调顺成向右行趋势的感觉,同时再次顿笔,此次顿笔可比第一次力度稍重一点,之后,向右中锋缓行笔,行笔方向向右上微高一点行笔,最后,用笔锋向右下轻顿笔,然后再用笔锋向左上回锋至横画中心即可。
(2)藏锋起笔:欲左先右,笔锋逆势向右入纸,随即向右下以笔锋轻顿笔,然后微提笔锋调整成有右行趋势感觉的笔锋,再次在原处顿笔,力度可比第一次稍重,之后向右缓行笔,收笔方法与露锋起笔横相同。
2、竖 :食指、中指,向下勾笔,大拇指同时慢慢向外弯曲而不可僵直。
(1) 垂露竖:笔锋向右上逆势着纸,顺即向右下轻顿笔,然后提笔回锋锋不离纸面,使笔锋在提笔时自然聚拢,有调顺笔锋之意。
接着第二次顿笔,此次顿笔较之第一次顿笔稍重,然后顺势下行运笔,在下行中慢慢调成中锋,缓慢沉着行笔,注意力放于笔锋上,到收笔处时,很快略向右上提笔,然后顺即向右下顿笔后回锋向上自然收笔至竖画中。
(2) 悬针竖:悬针竖的起笔和行笔与垂露竖笔法相同,只是在快到收笔时保持中锋行笔、笔锋下按力度微微加重,然后再慢慢提锋收笔,收笔时笔锋不乱,速度不可突然变快,要随笔锋自然聚拢,最后出锋。
要强调一点是:悬针下行笔不是力度越来越小,而是在快收笔时反而加重,然后才自然提笔出锋,使竖的下三分之一部分有鱼腹状的感觉,这样的悬针显得圆浑饱满有力而不是细瘦尖刻,像牛尾状。
3、 撇:用食指、中指向左下方运笔,保持大拇指关节向外弯曲,而不可僵直。撇的起笔有两种,一种是藏锋起笔,一种是露锋起笔。其中露锋起笔一般是和其它点画粘连在一起,所以无须藏锋。
(1) 长锋起笔撇:笔锋向右上或上方逆锋入纸后,瞬即笔锋向右下轻顿笔,再起锋折回,锋不离纸面,然后第二次顿笔,力度比第一次稍重,接着调成中锋向下及左下方缓行笔,快收笔时按笔力度可稍加重变侧锋顺势出锋撇出,注意速度不可太快。
(2) 露锋起笔撇:起笔顺势搭在其它点画上,调整好笔锋中锋行笔,收笔方法和上面藏锋起笔撇相同,如:“木”字撇。
4、捺:捺的起笔也有藏、露之分。根据位置不同,还有反捺或点捺。
(1) 藏锋起笔捺:笔锋垂直入纸后,微向左上逆向行笔,提锋,锋不离纸面,然后向左下顿笔,顺即调整笔锋向右下中锋行笔,行至快收笔处,逐渐加力按笔,并调整笔锋成侧锋行笔,然后再微提笔,逐渐向右出锋,捺出即可。如:“史”、“更”字捺。
(2) 露锋起笔捺:露锋起笔捺往往和其它点画粘连在一起,所以不用考虑它的起笔是否藏锋。起笔时,顺势以笔锋放在与其粘连的点画中,然后行笔即可,收笔和藏锋起笔捺想同。
(3) 反捺:反捺是露锋起笔,向右下中锋行笔,逐渐下按笔锋,到收笔时,稍提笔,锋不离纸面,以锋向右下顿笔,然后回锋收笔即可。如:“欠”、“不”、“吴”字捺。
(4) 点捺:点捺是捺变成了点状,露锋起笔后,即向右下顿笔, 再回锋收笔即可。如:“和”字中的点捺。
5、钩:钩的变化较多,常见的有:左踢钩、右踢钩和“戈”字钩。三种钩方向不同,运笔方法基本上一致。
(1) 左踢钩:运笔下行至踢钩处,提笔,锋不离纸面,略有右上行笔之意,然后顿笔向左下,再提笔,回锋至点画中,再次顿笔,此次顿笔力度可稍大一点,同时调顺向上行笔的笔锋,以较快速度出锋,即可。如:木、句两字勾。
(2) 右踢钩:运笔下行至踢钩处时,提笔,锋不离纸面,略有向上行笔之意,然后向右下顿笔,再提笔,回锋至点画中,再次顿笔,此次顿笔力度可稍大一点,同时调顺向右上行笔的笔锋,以较快速度出锋即可。如:良字勾。
(3) 戈字勾:运笔向右下行至踢勾处时,顺势改变行笔方向右行并同时轻顿笔,然后提笔,调顺笔锋,自然向上出锋即可。如:成字勾。
6、 点:
(1) 侧点:
左侧点:即向左倾倒的点。起笔向左上方逆锋入纸后,轻顿笔,瞬即向下行笔,顿笔,紧接着向右下行笔(转换笔锋),然后向上回锋收笔即可。
右侧点:即向右倾倒的点,此点是与左侧点在方向上不同。
起笔时,露锋顺势入纸向右轻顿笔,随即向左下行笔、顿笔,然后再向右下轻顿笔,很快向右上回锋收笔。还有一种左侧点是收笔不回锋,在收笔时自然出锋收笔即可,如:曾字头上两点。
(2) 竖点:竖点可以看作是竖画的缩短,有时回锋可以“意收”即可。起笔,向上逆锋入纸后,向右轻顿笔,再向下行笔,然后提笔很快回锋收笔即可。
(3) 提点:提点主要是指三点水或二点水最下面的点。露锋向左下方向起笔后,瞬即向下略左偏一点顿笔,略提笔,再向右下顿笔,同时调好笔锋,很快向右上出锋踢出,与右边的笔画形成呼应关系。
7、 折:折有右上折和左下折。在折处,根据运笔的不同,也有方折、圆折和断折多种写法。
(1) 右上折:中锋行笔到折处时,向右上提笔,锋不离纸面,然后向右下顿笔,接着向左略转笔,然后下行笔即可。如断折,则是行笔至折笔处时,另起笔,藏锋起笔后调整笔锋下行笔,横竖两画相搭。
圆折在颜体字中出现较多,在笔意上源自篆书的折法,即行笔至折笔处时,提笔,锋着纸面即可,顺势轻顿笔,勿使锋露出,然后调整好笔锋下行即可。
(2) 左下折:左下折一般是另起笔,将横画与竖画相连即可。但也有一笔写成的。如:匈、陋二字的左下折笔即是。写法是中锋下行至折笔处时,略向右上提笔,然后向右下顿笔,再提笔,调整好笔锋右行即可。
当然这两个字用断笔折写法也可以,就是下行至折笔处时,另起笔写横,写法和横画一样使竖画和横画相搭即可。
二、运笔基础
1、起笔与收笔:
“起笔处:顺入者无缺峰,逆入者无涨墨。”无缺峰则形状完美,无涨墨则笔画洁净,起笔时顺入成方,逆入成圆。收笔时则需顿或折笔锋而成方,回锋而成圆。
2、提笔与顿笔:
“顿”是将笔下压,屈笔锋而将力道使于纸上。“提”,则是将笔提起或半提起以继续行笔。顿笔后需提笔才能行笔,而提笔后又需顿笔,使笔画成形,或接连着下一笔的笔画。
3、转笔与折笔:
“转”是圆润笔画的方法,“折”则是画方的方法。行笔中停笔不动,变换笔锋之方向略成ㄟ状转向。使外角成方,得其笔意。转法亦称绞转,行笔中“动而转于下”,意近同于上,只是转锋时不停,顺势回转向下,形亦同于ㄟ,但画外角成圆,转动幅度较为大。
4、方笔与圆笔:
在书写时放慢速度,使运笔更稳定,以合宜的技巧,在起止及转弯处,笔画中等,将之突显曲度,使整体架构看起来圆润,且萧散超逸。而方笔则是在上述各要点中,突显笔画的骨气,让整体架构明瞭,直方而不失轻巧,凝整沈着,苍劲挺拔。
5、藏锋与露锋:
偏锋、正锋、搭锋、折锋、回锋等。藏锋即是将笔锋藏于笔画中,不露痕迹;露锋就是笔锋自然露外。笔锋不藏,则缺乏含蓄之深韵,也不可偏重一方。两者得相配合,藏锋包其气概,露锋纵其精神,使字
(4)毛笔笔画教学扩展阅读:
毛笔楷书书写姿势:
毛笔的书写姿势主要有两种:一是坐书姿势,一是立书姿势。前者主要在书写字径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时采用,后者一般用于书写字径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时采用。
一、坐书姿势
正确的坐书姿势,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1、臂开 关键是两臂自然撑开,大小臂夹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关节能轻松和谐地配合,身体的力量可以畅通地传到笔尖;
2、身直 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尽量坐正、坐直。胸口离桌沿的距离约在3寸左右(根据所写字的大小适当调节距离的远近)。不可紧贴桌面或弯腰驼背;
3、头正 头部端正,略向前俯。不能歪斜,以保证视角的适度,眼睛与纸面距离大致保持在30 — 40厘米。左手边按纸,边调节纸的位置,使正在写的字始终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围内。
4、足安 两脚自然平放,屈腿平落。两脚平行或略有前后,双腿不可交叉(俗称为二郎腿)。
二、立书姿势
立书姿势是为了悬腕运转灵活,同时由于居高临下,视角开阔,便于统观全局,掌握章法布白。立书姿势的具体要求为:两脚稍微分开,一脚略向前,保持好身体的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距离不宜过远,左手按纸,右手悬腕悬肘书写。
值得注意的是,桌面不应太低,以免弯腰过度,容易疲劳。
『伍』 毛笔字中各种笔画的运笔图解特别是笔画“点”的。
本文介绍如何写好毛笔字方面的知识,写毛笔字如何运笔呢?运笔所谓运笔,是指用毛笔写出笔画的过程。讲运笔,实际上是要考虑毛笔在书写过程中锋毫聚散状态的变化。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一是从垂直方向上,即所谓“提按”;二是从水平方向上,即所谓“使转”;三是要讲书写的速度,即运笔的“节奏”。
①提按
学习毛笔书法,应该对提按给予足够的重视。毛笔笔锋柔软而富有弹性因而能够随着提按的变化写出或粗或细的笔道来,这是毛笔区别于硬笔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有的书法爱好者不懂得提按的重要,写毛笔字时把笔压得很死,将笔锋全部铺在纸上,自认为这样写“有力”、“痛快”,结果写出来的笔画粗细一致,缺少变化,如同是放大加粗了的硬笔字。这是学习毛笔书法的大忌,初学者尤其应当注意。一般说来,毛笔的笔锋从上至下依次可以分成笔根、笔肚、笔尖三个部分。书写过程中,用的较多的部位是笔尖和笔肚,笔根一般不用。运笔中所讲的“提”,并不是说将笔锋提高纸面,而是指运用笔尖书写的状态;相应地,“按”则是指笔肚着纸的状态。初学时,由于手指、手腕尚不能灵活运用,对笔的性能也还不太熟悉,所以会觉得“按”比“提”要容易一些。正因为如此,我们主张更要有意识地加强对“提”的训练,也就是多用笔尖去写,“提”得住了,方能“按”得下去。在实际运用中,“提”和“按”总是相互依存、交替使用的。我们主张多作“提”的练习,但若只会用笔尖,写出来的字笔画未免显得单薄,因此说做到“提”与“按”的灵活转换才算真正懂得了运笔。根据经验,大多数初学者会感到由“提”到“按”比较方便,困难的则是从“按”到“提” 的转换,因此这里对这个问题多做一点讲解。从按到提,在撇、捺、钩等收笔处呈尖状的笔画中经常用到。我们观察这些笔画从粗到细的过渡,看得出总是逐渐进行的,可见笔锋运行当中的由按到提,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提起的速度,应与水平方向上运笔的速度相符。这样写出来的笔画,才显得饱满、厚实。初学者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在写横、竖等提按变化不太明显的笔画时,甚至上还能保持运笔速度的均匀,但在写撇、捺、钩等笔画时,总觉得慢不下来,习惯于一挥而就。这实际上就是由按到提的功夫还不到家,不能够在提的过程中保持毛笔毫锋与纸面的有效摩擦,只好靠速度和惯性使笔锋 “甩”出去,这样,会出现许多不必要的飞白和枯笔,笔画太“虚”,俗称“鼠尾”。因此,提的过程不能图快,应当追求“实”的感觉,对笔锋逐渐提离纸面的过程,做到心中有数。在一个字当中,每个笔画的轻重粗细也是不同的,这更得强调用笔的提按变化。用笔提按掌握得好,能够使写出来的字看起来有节奏感和“立体感”。这就如同画一幅画,不仅要讲究构图,还要讲究明暗;唱一首歌,不仅要旋律准确,还要有高低起伏。尤其是在行草书当中,用笔画的粗细变化来加强轻重对比的方式用得更为普遍。例如“诗”字,其小篆写法是笔笔精细均匀,无提按变化。隶书写法除了“蚕头雁尾”处有提按外,其他笔画也讲究笔道均匀,楷书中起笔、收笔处讲究提按,但从整体来看仍然是笔画粗细基本一致。而写行草书的时候,如果仍然使每个笔画粗细不变,则未免显得单薄,缺乏生气。通过加重某一个笔面而形成笔画的粗细对比,效果显然会好得多。
②转折
这里所说的转折,指的是笔锋在水平方向上的运行情况。具体说来,毛笔的使转不外乎分为直行与转折两种善。横、竖无疑以直行为正,撇、捺有弧度,但书写时锋毫不发生扭绞与换向,故而也属直行的范畴。横折、竖折、弯钩以及行草书中的笔画连带之处,因笔锋在换向的过程中发生了锋毫的扭绞,所以称之为“转折”。直行的运笔,要求在一段距离中很好地把握笔锋行进的方向,对横、竖来说,首先是以直为主,不能有无谓的转折的弯曲;撇、捺笔画,则是要保持其弧度的流畅与光滑。至于这些笔画中的粗细起伏变化,则主要是通过笔锋的提按来实现的,与运笔的方向关系不大。比较复杂的是转折。转折,总而言之,是指笔画的相接和运笔的换向;分开来说,转是圆转,折是方折,二者的笔墨效果不同,在笔法上自然也各有千秋。方折,在楷书中比较多见,要求在两笔相接或换向表现出笔画相接的形状来,但运笔并不停顿。也就是在笔锋不提离纸面的前提下,要完成转折之后的重新起笔,但又不能露出笔锋痕迹来。圆转,在行草书中甚为多见,楷书中的许多方折之处,到了行草书中都以圆转所代替。圆转要示光滑、流畅,但又不能没有粗细差别,形同滑环。若没有一定把握提按的功夫,这一点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③节奏
书法不同于绘画,可以涂涂改改。写字是一个一次性、不可逆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书写过程中,最起码在书写一个笔画的过程中,不能使笔有所停顿,当然也不允许写完之后再描。也就是说一个笔画的长短粗细,提按变化,都要在这个不能停顿的书写过程中去完成。就如同拉提琴一样,应当一口气把一个曲子拉完,中间洞庭湖有间歇。所以对于书法艺术来说,它有着一个和音乐相类似的要求,那就是时间要素。反映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这就是运笔的节奏。运笔节奏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在整个书写过程中运笔的速度,二是在一个笔画、一个字中笔锋运行与停顿的转换与配合。
先说说整个书写过程中的速度。有一种说法:“楷如站,行如走,草如飞”,于是有人常常想当然地认为,写行草书的时候运笔速度一定要很快,否则怎么能够“走(跑)”起来、 “飞”起来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所谓“站”、“走”、“飞”只不过是对各种字体字势的一种形象说法,并不是针对运笔速度而言的。
当然,由于字势与笔画形态的关系,委草书在书写过程中自然要比楷书速度快一些,但这种快,通常只是为了取得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笔意连绵而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间歇,并不是没有任何停顿,更没有快到“飞”的地步。我们如果有机会看一些大书法家写行草书,会发现他们的书写速度仍然很慢,跟写楷书没有太大差别。虽然说行草书以自由活泼、自然天成为圭臬,但点画形态与字形结体上的一些形式和效果,其实很多都是书者的匠心所在,是“有意为之”的东西。如果书写时连运笔速度都不能控制,如何谈得上“有意为之”呢?在一个笔画、一个字中,笔锋运行的速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要根据笔画的提按起伏、字势的凝重流畅的不同来适时地调整运笔的速度,这是运笔节奏的第二重含义。一般说来,在一个笔画中,粗的地方笔锋是按下去的,与纸面的摩擦也大,因而行笔速度较慢;细的地方只以笔尖触纸,双不能渗墨太多,故而要求行笔速度快一点。同样,对一个字来说,如果要使其字势厚重雄浑,则笔画必然也粗重,书写起来耗时也多;而字势灵动轻巧的字,其笔画也多纤细轻灵,笔速一定也快。在行草书作品中,点画、字菜都需要有起伏,有错落,当然也要求在运笔的速度上有缓急快慢的配合,有运行与停顿的交替才行。
『陆』 毛笔字基本笔画
【右点、左点】
点可以看作是楷书基本笔画的起点。点法又称侧法。执笔时笔杆可略向右后方倾斜,笔锋尖向上翘起,以侧取势;点又以斜侧居多。点的形态:头尖、背拱、腹平、尾圆。要圆润饱满,浑厚有力。
右点:尖锋如纸,顺势落笔,向右下方落点,然后迅速铺毫,用力偏重于点的右上方,收笔时稍提笔迅速向右下顿挫笔锋二至三次(提按动作),向左上回锋收笔。
右点的病笔:
1.瘦长:行笔距离过长,用力过小。
2.臃肿:用笔交代不清。
3.牛头:起笔过重,转、按之力太大,棱角过多。
4.残缺:用笔草率,没有收笔过程。
左点:用笔与右点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平撇、斜撇】
撇的运笔方法与悬针竖大致相同,不同是方向向左斜下。
平撇:向右上逆锋起笔,由左上向右下落笔,成笔力较重的点,稍作挫动,调锋后中锋向左下撇出,撇尖要尖锐饱满。平撇常用在字 首笔,形态短粗。
斜撇:用笔方法与平撇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斜撇的方向(左下)、形态(较长)。写斜撇要注意用笔轻重徐疾、抑扬顿挫的变化,出锋时力量要送到尖端,不要过于轻率。
撇的病笔:
1.僵直:执笔僵直,指腕运行不灵活,缺少适度的弧形变化。
2.钉头鼠尾:起笔过重,行笔过于草率,速度过快。
3.锯齿:行笔时偏锋,笔锋偏在一侧,未能中锋用笔行笔。
4.新月:起笔没有按顿,缺少形态变化。
5.散尾:三种原因,一是笔锋没有掭尖;二是收笔时笔锋未能送到尖端,而是随意甩出;三是需要更换毛笔。
6.木棍:不会提笔、按笔,平均使用力量。
第四课 笔画(三)
一、目标
掌握基本笔画短撇、竖撇、斜捺、平捺的写法,描写含有这几个基本笔画的字。
二、教学资料
【短撇、竖撇】
短撇:用笔与平撇相同,只是倾斜角度大些。
竖撇:竖撇的上部用笔与竖相同,至三分之二处向左下自然行笔。
【斜捺、平捺】
捺是基本笔画中比较难写的笔画。
平捺:逆锋向左下轻起笔,向右下作轻点,轻轻挫动笔尖,调至中锋后提运向右上,再向右下,并逐渐加重笔力,笔画由细到粗,至捺脚处稍顿驻,写出棱角,然后向右微微挫动(一进一退地调锋)徐徐推出,出锋收笔。
斜捺:写法与平捺基本相同,起笔可用顺锋起笔,斜度较大。
有人将捺画喻为波浪,书写时要有起有伏,一波三折。
捺的病笔:
1.颈粗:起笔时用笔过重。
2.趾尖臃肿:收笔时没有提笔出锋。
3.脚单薄:没有按笔,用力过轻。
4.脚短小:收笔时提笔太快。
第五课 笔画(四)
一、目标
掌握基本笔画斜提、平提、横折、竖折的写法,描写含有这几个基本笔画的字。
二、资料
【斜提、平提】
提的形态正好与短撇相反。斜提、平提写法相同,只是角度有所不同。
提的写法是逆锋起笔,向右下顿笔,转锋向右上(右)行笔,边行边挫动笔锋中锋行笔,出锋收笔,要将笔力送到锋尖。
提的病笔:
1.鼠尾:提笔过早,过快。
2.尖薄:起笔、行笔轻而细。
3.钝软:行笔慢而无力。
4.棒状:不会按、提,平均用力。
【横折、竖折】
横折:先写一横,运笔到转折处,笔锋向右上角稍稍提起调正笔锋,然后向右下略重地按顿一两下,再折锋偏向左下行笔,写竖画。横折的关键在于转折之处要写得丰满、健壮。
竖折:可以看作是竖和横的组合,但要注意转折处不能断笔。写竖至转折处时,将笔锋轻轻提起(不离开纸面),边提边将笔锋向左拓展,以便调整笔锋,然后顺势写横画。
横折的病笔:
1.鹤膝:丹顶鹤的脚又长又细,而它的膝盖则圆而粗大,很有特性。人们把点画线条细柔,而转折、驻笔处浑圆突出的病笔,称为“鹤膝”。为了避免这种状况,要求顿笔时笔锋动作不能过大,也不要犹豫不决。
2.脱肩:转折处脱开,笔断意断,互不关联。
3.抗肩:转折处提笔过高。
4.圆角:转折处没有提按,直接圆转,导致骨软无力。
5.塌肩:转折处没有提笔。
第六课 笔画(五)
一、目标
掌握基本笔画竖弯、横钩、竖钩、弯钩的写法,描写含有这几个基本笔画的字。
二、资料
【竖弯】
先按照写竖的笔法运笔,至转弯处笔稍提,向右下圆弧行笔,再向右行笔,至末端回锋收笔。
【横钩】
先写一横,运笔到转折处,笔锋向右上角稍稍提起调正笔锋,然后向右下略重地按顿一两下,接着掉转笔锋向左下迅速出锋。
【竖钩】
先按照写竖的笔法运笔,至出钩处先将笔锋提起一些再按下去,略顿一下,稍挫锋,然后向左上迅速提笔出锋。
竖钩的病笔:
1.尖薄:竖画写到下端时,未经提顿就直接出钩,显得细弱尖长,轻薄无力。
2.臃肿:尾部顿按过重,动作过慢。
3.伞柄:平均用力,出锋慢而无力。
4.散锋:三种原因,一是笔锋没有掭尖;二是收笔时笔锋未能送到尖端,而是随意甩出;三是需要更换毛笔。。
【弯钩】
顺锋起笔,落笔要轻,头部微尖,然后中锋逐渐用力,弧行向下运笔,至末端提按顿笔,向左快速出锋收笔。
第七课 笔画(六)
一、目标
掌握基本笔画卧钩、斜钩、竖提、竖弯钩的写法,描写含有这几个基本笔画的字。
二、资料
【卧钩】
顺锋稍轻落笔,向右下圆弧行笔,转而横向,笔力由轻到重,至出钩处稍微挫动,向左上出钩。整个笔画要圆润而流畅。
【斜钩】
逆锋起笔,斜向落笔,稍顿挫调整笔锋后向右下中锋行笔,至出钩处稍提按,使钩的底部丰满一些,然后提笔向上或稍偏右出锋。
【竖提】
写竖至转折处时,将笔锋轻轻提起(不离开纸面),边提边将笔锋向左拓展,以便调整笔锋,再向右下按笔,然后向右上出锋。
【竖弯钩】
先按照写竖的笔法运笔,至转弯处笔稍提,向右下圆弧行笔,再向右行笔,至末端调整笔锋向上出锋。
第八课 笔画(七)
一、目标
掌握基本笔画撇折、撇折点、横撇、横折钩的写法,描写含有这几个基本笔画的字。
二、教学资料
【撇折】
先写撇至转角处将笔锋轻提(不能断笔),同时向左侧拓展,调锋后向右上出锋。
【撇折点】
先写撇,至转折处提笔(不离开纸面),再向右下写一右长点。
【横撇】
先写横,至转折处稍提笔,再写斜撇。
【横折钩】
横折钩是在前面学习了横折、横钩的基础上安排的。先写横折,至出钩处与竖钩的钩法基本相同。
『柒』 毛笔字帖基本笔画
l隶书是一个字里最长的笔画是蚕头燕尾。楷书里的竖画有悬针竖,滴水竖。还有不少,不过你问的太笼统了。也没说你要的是什么字帖的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