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九月教案

九月教案

发布时间:2020-12-21 07:48:51

Ⅰ 小班科学教案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起源编辑
其一

重阳节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民俗活动:
赏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发展至今,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每年九月九也开始进入晒秋旺季,并举办隆重的晒秋节。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婺源赏秋拍摄。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2]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Ⅱ 我大四学生,工作签到一所私立中学当语文老师。九月份开始上班,除了备课写教案以外,现在该做什么准备呢

要熟悉语文专业知识和语文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前沿的研究成果,研究高考(中考)。
推荐的书籍方面,李海林和商友敬给语文老师的参考书目我认为是最好的:
1、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
3、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论语文教学(全国中语会)
4、语文教育门外谈(钱理群,三联书店)
5、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王丽,教育科学)
6、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孙绍振,南方日报)
7、审视中学语文教学(摩罗、余杰,汕头大学)
8、教育病(赵健伟,中国社会)
9、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肖川,岳麓书社)
10、我的教育理想(朱永新,南京师大)
11、语感论(王尚文,上海教育)
12、言语教学论(李海林,上海教育)
13、爱心育人(斯霞,江苏教育)
14、播种爱心(程翔,广西教育)
15、爱心与教育(李镇西,四川少儿)
16、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四川人民)
17、从批判走向建设(李镇西,四川少儿)
18、民主与教育(李镇西,四川少儿)
19、语文教学探赜索隐(刘永康,成都科大)
20、语文创新教育研究(刘永康,四川大学)
21、于漪与语文教育(国际文化)
22、钱梦龙与语文导读法(国际文化)
23、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国际文化)
24、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国际文化)
25、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国际文化)
26、于漪:追求综合效应(湖北教育)
27、蔡澄清:点拨教学法(湖北教育)
28、洪镇涛:打开语言学习之门(湖北教育)
29、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山东教育)
30、魏书生中学语文改革研究(山东教育)
31、语文论稿(顾之川,湖南教育)
32、多元智能(加德纳,新华出版社)
33、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上海教育)

语文教师的“书巢”细目
一、语文教育史的书
1、《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
2、《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3、郑国民教授的专著《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4、顾黄初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
5、倪文锦教授等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二、语文教育大师的经典性专著
1、《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的第13、14、15三卷
2、《文心》
3、叶先生又与朱自清先生编写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
4、《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中第二、三卷
5、《国文教学》和《标准与尺度》
6、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十三封信《谈美》,《诗论》、《我与文学及其他》,《谈修养》和《谈文学》
7、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作文法讲义》 (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8、《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吕叔湘先生《语文常谈》
10、陈原先生的小册子《语言与社会生活》
11、张中行先生《文言和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作文杂谈》 (见《张中行作品集》第一、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谈文论语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文言文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12、启功先生《汉语现象论丛》,与张中行先生以及前几年去世的金克木先生三人合著的《说八股》(中华书局1994年版)
三、当代语文教育专家的论著和教学实录
1、《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请华东师大瞿葆奎老先生主持编成的《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
3、于漪老师《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四种(《站大写的人字上》、《给语文教学加点钙》、《可以做得更好》、《和中学生交朋友》,2001年版)
4、钱梦龙老师《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
6、窦桂梅《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胡小石教授《中国文学史讲稿》,《胡小石论文集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8、顾随先生《顾随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卷
四、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论著
1、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初版),《语文教改的三个浪潮》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和李维鼎的《语文言意论》,韩雪屏的《语文教育的心理原理》
3、王荣生的博士论文《语文科课程论基础》,郑国民教授的《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4、《语文课程改革理论探索书系》,王尚文主编的《语文教学对话论》、李维鼎的《语文课程初论》和《语文教材别论》
5、钱理群教授《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6、王栋生《不跪着教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五、阅读学、写作学、训诂学等相关学科著作
1、蒋成瑀教授的《语文课读解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陈少松教授的《古诗词文吟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
3、潘新和教授《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刘锡庆教授组织编写的《外国写作教学理论辑评》(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叶圣陶和夏丏尊《文章讲话》(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6、张中行的《作文杂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六、中西文化及其经典的介绍
1、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和阅读学专家莫蒂默·艾德勃合编的《西方名著入门》(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一版)
2、《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3、曹伯韩先生的《国学常识》(三联书店2002年版)
4、韦政通的《中国的智慧》(岳麓书社2003年版),《中国文化概论》(同上出版社)
5、《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朱熹的权威注本《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6、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左传译注》(中华书局出版)
7、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读下来也不错。
8、南怀瑾的《论语别裁》
9、《说文解字》
10、《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纪》选本
11、陈鼓应先生老子今译今注》和《庄子今译今注》
12、《墨子》、《荀子》、《韩非子》、《世说新语》、《昭明文选》
七、古代文学作品的选本和注本
1、刘大杰先生1957年的《中国文学发展史》
2、北京大学编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
3、《诗经选》(余冠英选注)、《楚辞选》(马茂元选注)、《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
4、《唐诗三百首》,马茂元先生的《唐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沈祖棻先生的《唐人七绝诗浅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5、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读本丛书”本)
6、宋词的正宗选本是朱祖谋老先生的《宋词三百首》,龙榆生先生《唐宋名家词选》和《近三百年(即清代至现代)名家词选》
7、《古文观止》、《古代散文选》三册(1962——1980年出版)
8、张岱的《陶庵梦忆》
9、《聊斋志异》、《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
10、刘衍文先生和刘永翔教授合著的《古典文学鉴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八、杂学旁搜
1、袁行霈先生等,主编了一套“大家小书”
2、顾颉刚《中国史学入门》、夏承焘《唐宋词欣赏》、王力《诗词格律概要》、陆宗达《训诂简论》、柴德赓《史籍举要》、张中行《文言津逮》、李长之《孔子的故事》、季镇淮《司马迁》、周汝昌《红楼小讲》、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共10种。
3、俞陛云《诗境浅说》、江绍原《民俗与迷信》、孟超《<金瓶梅>人物》、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李长之《鲁迅批判》、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沈祖棻《宋词赏析》、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说》、黄裳《旧戏新谈》、白化文《汉化佛教与佛寺》共10种。
4、朱光潜《谈美书简》、朱自清《经典常谈》、罗常培《语言与文化》、龙榆生《词曲概论》、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姜亮夫《敦煌学概论》、白寿彝《史学遗产六讲》、林庚《西游记漫话》、陈从周《梓翁说园》、黄裳《笔祸史谈丛》,共10种。
5、周作人《我的杂学》、竺可桢《天道与人文》,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朱光潜《诗论》、朱自清《论雅俗共赏》、翦伯赞《史料与史学》、龙榆生《词学十讲》、沈从文《野人献曝》、费孝通《乡土中国》、白化文《三生石上旧精魂》,共10种。

Ⅲ 小班古诗九月九日忆山兄弟

九月九来日忆山东兄弟
(唐)自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1]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2)异乡:他乡。
(3)倍:加倍,更加。
(4)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5)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1]
作品译文:
意译 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不在。[1]
韵译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但是少我一人。[2]?

阅读全文

与九月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