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现代家庭的教育理念
1、孩子的自信、自爱、自尊决定一生的成就;
2、孩子长大后,一辈子都会寻找自己认为缺失的“心理营养”,包括:安全感、认可、爱......等等;
3、每个孩子都是带着自己的生命密码来到这个世界的,幸福从接纳开始,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真实、自然的样子;生命密码来到这个世界的,幸福从接纳开始,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真实、自然的样子;
4、孩子所有对错、好坏,都是他的一场体验,人生就是一场体验;
5、胆小的父母培养不出胆大的孩子,不自信的父母培养不出自信的孩子;
6、关注孩子的事情,是为了控制,关注孩子的心情才是为了爱;
7、所有的孩子都是在“追求快乐,逃避痛苦!“;
8、孩子的注意力方向产生相应的成果;
9、苦成匠,乐成师:孩子学习压力大、作业多,父母需要多一些理解,要从痛苦的学习变为快乐的学习;
10、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七岁前原生家庭关系影响着我们现在的家庭关系;
11、孩子一生下来,便爱、信任及听从父母;
12、孩子再坏的行业,都不是针对父母的;
13、家长对孩子的爱,给再多的物质金钱也替代不了;
14、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都很正常,只是他没有在家长在乎的事情上表现出来;
15、孩子在不断努力做好,即使是他搞得非常糟糕的时候也一样;
16、孩子任何好的或坏的行为,都不等于整个人;
17、亲子关系的改善,必先来自家长的一些改变;
18、不接受自己父母的人,也难以建立好的亲子关系;
19、孩子的学习来自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家长的指令;
20、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包括孩子。
Ⅱ 中国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中国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发展的理念、素质教育的理念、创造性理念、主体性理念、个性化理念、开放性理念、多样化理念、生态和谐理念、系统性理念。
教育理念的基本特点:
(1)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及其现象进行思维的概念或观念的形成物,是理性认识的成果;
(2)教育理念包含了教育主体关于“教育应然”的价值取向或倾向,属“好教育”的观念;
(3)教育理念不是教育现实,但源于对教育现实的思考, 是教育主体对教育现实的自觉反映;
(4)教育理念是个其外延比较宽泛并能反映教育思维一类活动诸概念共性的普遍概念或上位概念;
(5)教育理念之于教育实践,具有引导定向的意义。
拓展资料:
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它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国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体的全面发展,以大力提高和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民族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为根本目标;
表现在微观上,它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现代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它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主体价值,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主体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
为此,它要求教育过程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
Ⅲ 教育理念的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学习化社会的到来,终身教育成为现实。教育成为内伴随人的一生容的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因而,教育不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也不仅是个人成长的事情,而且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大事,是整个国民素质普遍提高的事情,是关乎精神文明建设及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大业,它是一项由诸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行业和部门,所以需要全社会普遍参与、共同努力才能搞好。所以,与传统教育不同,转型时期我国正在形成的是一种社会大教育体系,它需要在系统工程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一体化运作,以培养人们的学习能力,提升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实现社会系统内部各环节、各部门的协调运作、整体联动为基础,把健全教育社会化网络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中心工作来抓,促进大教育系统工程的良性运行与有序发展,以满足学习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
Ⅳ 现代家庭教育的十大理念是什么
2005年,为推进家来庭教育现代化的进自程,需要用现代家庭教育的理念引领家庭教育工作,帮助广大家长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改变不良的家庭育人环境。为此,整理并及时以下十大理念。——顾晓鸣
1、 学会向孩子学习
2、 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
3、 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
4、 没有优良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5、 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育人
6、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的家长
7、 问题孩子的产生主要源于问题家长
8、 关注家长生命成长,改善家长自身素质
9、 学会平等交流是两代人共同成长基石
10、亲子教育要向亲职教育转变
Ⅳ 现代教学评价倡导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
二、 全面发展的理念
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
三、 素质教育的理念
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强化素质为基本教育目标,旨在全面开发学生的诸种素质潜能。
四、创造性理念
加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并促进二者的结合与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复合性人才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
五、主体性理念
它要求教育过程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六、 个性化理念
现代教育强调尊重个性,鼓励个性发展,主张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条件。
七、开放性理念
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方位开放式的新型教育。
八、多样化理念
它要求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管理体制的教育机构与部门进行柔性设计与管理,它更推崇符合教育教学实践的弹性教学与弹性管理模式。
九、生态和谐理念
倡导“和谐教育”,追求整体有机的“生态性”教育环境建构。
十、系统性理念
形成的是一种社会大教育体系,促进教育良性运行与有序发展,以满足学习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
Ⅵ 现代教学观有哪些基本观点
现代教学观则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
在实施新课程中,学生是核心,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的老师需要主动地、自觉地抛弃传统的师生观,而建立一种积极的、有效的新型师生关系,具体说来,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
把学生当做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机器,对于学生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但从来不考虑学生的要求,是将学生看作机器,而不是看作为一个人。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首先要将学生看作学生,看作为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培养自己的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学生要以学为主,这种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而不是教师的强行灌输。只有“把学生当做学生”,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义不容辞地对学生施以“引导”、“指导”、“诱导”、“辅导”、“教导”乃至“训导”才有可能“导”出新课程的成功。
把学生当作朋友
教师要敢于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不再强调“学生必须服从教师”,而要坚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做朋友,意味着要和学生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观、世界观,要对学生平等和信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和学生交朋友,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之在平等的地位、民主的氛围中自觉自愿地、乐此不疲地参与教育过程以及教育活动,形成良性发展。
把学生当做老师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更新已经是日新月异。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学生,也不再是“期望的知识接受器”,其中有些学生某些方面的知识(包括计算机、现代科技等方面)已超过了部分教师,由于获取知识的渠道之多,即使在教师所执教的本学科上,也有不少信息——学生已经掌握了,而教师却还毫不知晓。这没什么关系,“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问题在于:我们教师是否应该虚怀若谷,不耻下问,心悦诚服地把学生当做老师,向他们学习自己所不知的东西,并以此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学习的主人?去听听他们的解释,他们的讨论。
把学生当做同学
新课程、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学生固然需要教师的教学与引导,但教师也同样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培训与指导(其实,一些教师平时所依据的《教学参考书》、《教案设计》等等,均如同一位“不说话的老师”)。这在某种意义上,便让教师与学生具有了相同之处。因此,我们教师可把学生当做同学,主动地与学生密切合作,共同探究,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对话环境,教师与学生在一起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彼此交流、互相沟通及坦诚的碰撞中,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学习上的好伙伴”。
把学生当作儿童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明确指出:“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从联合国的定义来看,我们的学生都应该属于儿童的范围。作为儿童的学生应该有自己的童心,有作为儿童的特有的性格和爱好。作为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看作儿童,对于儿童的要求应该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
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过程、方法、手段都应紧紧围绕这个主体进行。
首先,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能动性侧重于主体能力,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创造。它包含多方面的涵义:一是主体对于主客体关系的自觉性。马克思指出: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的这种自觉意识是一种人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标志。正是人的自觉能动性,产生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与我”的主客体关系;产生了人与自身的“主体我与客体我”的主客体关系;产生了人与他人之间的“自我与非我”的主客体关系(注: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10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二是主体的选择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动是根据“物种的尺度”,即客体的规律和人的“内在的尺度”,即主体的需要、目的来实现选择的。人类社会历史是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也就是人的能动选择过程;三是主体的创造性。马克思说:“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列宁认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创造性是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所谓“人化自然”是主体所创造的客观世界。
其次,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自主性。自主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表现为主体对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真正的主体必然是具有主体性的主体,他既有能力又有权利支配和控制活动的诸因素。
最后,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自为性。自为性侧重于主体目的,表现为主体活动的内在尺度和根据。人类活动具有目的性,这个目的是超越现实的观念性的存在。这便是马克思的思想:人的劳动是自为的,这是动物和人的根本区别。主客体对象性关系的确立是主体从“为我”的角度进行选择的。
Ⅶ 现代教学倡导的新理念有哪些
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发展的理念 、素质教育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版发展观的核心。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过去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
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为本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全面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的发展。与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相对。人类很早就萌芽了对人的完美、和谐发展的追求,但直到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才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首先对这一问题作了科学的历史分析。指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
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才能完全彻底地实现。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
Ⅷ 现代中小学教师应具备哪些新的教育理念
《标准》从四个领域对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提出具体要求。
第一,专强调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属独特性,要求教师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第二,突出学生的生命教育。教师要“将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尊重个体差异”。这即意味着,教师要服务于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关心学生的生命状态,同时也关注学生自身对生命的体验和态度。
第三,明确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外在环境的改善固然重要,但是在教师与学生交往的微观世界里,教师对教育和对学生的理解与行动将会更为直接地决定学生是否能够拥有一个快乐的学校生活。
第四,要求教师要注重修身养性。《标准》提出了指向教师个人修养和行为方面的诸多要求。这些要求更多反映出教师作为平凡的人,哪些心性、品质、行为是适当的,其次才将教师作为“教育者”特有的心性、品质和行为要求融入进来。在“师德”中把“个人修养和行为”专门作为一个“领域”提出来,更加凸显“个人修养和行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