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唱歌共鸣教学

唱歌共鸣教学

发布时间:2020-12-20 18:26:16

1. 唱歌时怎么才能产生共鸣

1、鼻腔共鸣就是试着把嘴合着,用鼻子发音,发“嗯”,如果声音很亮就对了,专千万不要把声属音只停留在口腔里出不来,找着流鼻水后醒鼻子的感觉。

2、颅腔共鸣就是要把声音声点都尽量往高处走,上鄂要适当抬起来。把声点聚集在眉心,在鼻子和眉心形成一条线,是共鸣线。

3、胸腔共鸣就是使咽喉部作半打哈欠状,发声时,下腭自然下垂,喉咽部适当开大一些,把在硬腭上声波振动的反射点移向下齿背上,

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再由气管附近传送到胸腔引起共鸣,这时,似乎感觉到是把声音唱到胸部去一样。

(1)唱歌共鸣教学扩展阅读

唱歌技巧

1、气息的训练。培养口与鼻子同时吸气的方法,把气吸到肚脐下方,避免吸气过程中出现肩膀上提的错误歌唱姿态。

2、锻炼嗓子。尽量将喉咙肌肉松弛,便能有效作出自然的震动。以相差半度的两个音阶,用 [a]声进行练习。

3、控制气息。气息间隙性冲击声带,就有了让声带休息的时间,所以保持的时值反而更长。

4、学会颤音。练习颤音要学会发出长音,并活跃地抖动双手。抖动双手时需温柔、松弛,从上到下或两边运动。再以快速温柔的节奏抖动双手。不抖动双手,继续发声并尝试延续颤音的效果,如果颤音有所流失,再抖动双手,作感觉。

2. 唱歌时的共鸣是什么啊

唱歌时的共鸣是指胸腔共鸣,歌唱时发出的每一个音都有肺部的力量参与专。试唱一个音,将手属放在胸部,就会感到震动。

胸腔共鸣是声带振动激起气管内空气柱振动而传送到肺,再扩及整个胸腔引起共振产生的整个共鸣,包括横隔膜以上至气管顶端的整个脑区。

(2)唱歌共鸣教学扩展阅读:

所谓胸腔共鸣是沿袭了科学尚不发达的19世纪的说法,是一种练声方法,一种声乐术语。胸腔共鸣感觉的获得是使咽喉部作半打哈欠状,发声时,下腭自然下垂,喉咽部适当开大一些,把在硬腭上声波振动的反射点移向下齿背上;

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再由气管附近传送到胸腔引起共鸣,这时,似乎感觉到是把声音唱到胸部去一样。唱低音(发胸声区的音)时,以胸腔为主要共鸣器官,口腔、咽腔次之,头腔更次之。

3. 学唱歌入门:什么是唱歌的共鸣

一、唱歌的姿势
正确的唱歌姿势,不仅是歌唱者良好的心态的表现,而且还关系到气息的运用,共鸣的调节以及歌唱的效果,在训练时,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做到两眼平视有神,下颌内收,颈直不紧张,脊柱挺直,小腹微收,腰部稳定。

二、唱歌中的呼吸
首先是吸气,在做呼吸练习时,先做好正确的演唱姿势,保持腰挺直,胸肩松宽,头自如,眼望远处,从内心到面的表情都充满情意,然后,“痛快地叹一口气”使胸部放松,吸气时,口腔稍打开,硬软腭提起,并与提眉动作配合,很兴奋地以后腰为主,将腰围向外松张,让气自然地,流畅地“流进”使腰、后背都有“气感”,胸部也就自然有了宽阔的感觉,比如用“打呵欠”去感觉以上动作。
但呼气时不准过深,否则使胸、腹部僵硬,影响发声的灵活和音高的准确,吸气时不要有声响,反之不仅影响歌唱的艺术效果,还会使吸气不易深沉,影响气息的支持,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两肋扩张,小腹微收的习惯。

三、发声练习是歌唱发声的一种综合性基本技能的训练,学习唱歌必须以最基本的发声练习开始。
1、做获得气息支点的练习,体会吸与声的配合,利用科学的哼唱方法,体会并调节自己的歌唱共鸣。
2、学会张开嘴巴唱歌,上下齿松开,有下巴松松的“掉下来的感觉”舌尖松松地抵下牙。
3、唱八度音程时,从低到高,母音不断裂连起来唱,口咽腔同时从小到大张开。
4、气息通畅的配合,发出圆润通畅自如的声音。

四、咬字、吐字准确、清晰
发音练习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完善地演唱歌曲,所以必须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正确地掌握语言的回声,明确汉字语言的结构规律,将歌曲曲调与咬字吐字结合起来练习。练唱时,将每个字按照出声引长归韵的咬字方法,先念几遍,再结合发声练习,以字带声,力求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演唱时发元音的着力点,应尽量接近声区的集中点,使三个声区的共鸣得到衔接和灵活调整。
歌唱艺术是声音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我们唱好歌曲,不能只讲声音,不讲感情,反之也不行,我们应对歌曲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以及词曲作者、歌曲的时代背景,有个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再进行适当的处理,把歌曲的艺术形象准确完整地再现出来,达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4. 唱歌如何练习胸腔共鸣、鼻腔共鸣和颅腔共鸣

1、胸腔共鸣就是使咽喉部作半打哈欠状,发声时,下腭自然下垂,喉咽部适当开大一些,把在硬腭上声波振动的反射点移向下齿背上,

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再由气管附近传送到胸腔引起共鸣,这时,似乎感觉到是把声音唱到胸部去一样。

2、鼻腔共鸣就是试着把嘴合着,用鼻子发音,发“嗯”,如果声音很亮就对了,千万不要把声音只停留在口腔里出不来,找着流鼻水后醒鼻子的感觉。

3、颅腔共鸣就是要把声音声点都尽量往高处走,上鄂要适当抬起来。把声点聚集在眉心,在鼻子和眉心形成一条线,是共鸣线。

(4)唱歌共鸣教学扩展阅读:

胸腔共鸣是指我们整个肺部,也叫基本共鸣,也就是我们歌唱时发出的每一个音都有它的参与,我们试唱一个音,将手放在胸部,就会感到震动。

鼻腔共鸣是声波在鼻骨上的振动,即将声音的焦点定位在鼻腔。由于声音明亮的焦点,在鼻腔,所以也叫面罩唱法。

这样的感觉是声音的焦点靠前,声音薄而明亮,比较灵活,像民族。随着焦点向后移动,声音越来越接近美声。

随着焦点向后向上移动声音的位置也就越高,越浑厚,越不灵活。越美声化。所以美声歌曲中高速吐字快速变换音高,都是极难的声乐技巧。

人体声音共鸣区共分为三个部分,亦即三个共鸣区(DIE、DREI、RESONANZEN),

第一共鸣区是头部后脑和头颈以及肩部位置,第二共鸣区是前额、鼻腔及上额部位置,第三共鸣区是胸腔位置。

第一共鸣区又肩负调整歌唱音域的位置,高音应当在后脑部及头顶部,中音在后脑枕部,低音在额头及肩部。

通常一个人所发出的声音高、中音还好,可是一到低音就散掉了,没有共鸣,原因出在没把低音让它在头部肩部共鸣。

第三共鸣区(腹腔后部(后腰部))是最重要的声音共鸣区,它是声音的基础,被称为基础音,它的重要性有如房屋的基础。

第一共鸣区、第二共鸣区不是“发声点”,如果把第三共鸣区的位置移到背部,和第一共鸣区及第二共鸣区连结在一起,

则形成了人体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则共鸣丰满圆润,反之则声音单薄干涩尖锐不堪入耳。

第二共鸣区是由好几个共鸣点串连起来的,亦即眉间、鼻梁、鼻尖、上腭、下腭、牙齿、观骨等。

要想做到有强有弱的声音,必须先要了解声音“前面”和“后面”的问题,要想明了声音“前面”和“后面”的问题,

要先明白“开母音”(Aperto)和“闭母音”(Accuto)的关系,“开母音”就用前面来唱,“闭母音”就以后面来唱,

所谓前面就是第二共鸣区加上第三共鸣区唱出开的声音(Aperto)。所谓“后面”就是第三共鸣区和第二共鸣区再加上第一共鸣区唱出盖(或称闭)的声音(Accuto)。

要唱渐强时先要把声音的芯抓到,然后以此芯作为发声点,将气在第三共鸣区内扩散膨胀,使它好象变成气球。

之后,把它推向背部及后腰部增加其气压,同时加入第二共鸣区,此时声音的芯要保持好,不可失去。

渐弱时只要把气压逐渐减少,抓紧声音的芯,使声音回到胸口发声点,然后用气息切除声音,使之停止,此时下腹往上的力量必须增大两倍,否则无法使声音回到胸口发声点。

5. 唱歌时候有哪几种共鸣的发声位置,要怎么练习呢

唱歌发声器官:它包括喉头、声带。喉头是一个精巧的小室,位于颈前正中部,由软骨、韧带等肌肉组成。

发声练习是歌唱发声的一种综合性基本技能的训练,学习唱歌必须以最基本的发声练习开始。

1、做获得气息支点的练习,体会吸与声的配合,利用科学的哼百唱方法,体会并调节自己的歌唱共鸣。

2、学会张开嘴巴唱歌,上下齿松开,有下巴松松的“掉下来的感觉”舌尖松松地抵下牙。

3、唱八度音程时,从低到高,母音不度断裂连起来唱,口咽腔同时从小到大张开。

4、气息通畅的配合,发出圆润通畅自如的声音。

5、咬字、吐字准确、清晰。

(5)唱歌共鸣教学扩展阅读:

关于唱歌呼吸法:

1、学习正确的歌唱呼吸,乃是歌唱艺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基础。由呼吸控制的歌声才是声乐,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声乐界有“谁懂得呼吸,谁就会唱歌”之说,说明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它确实是歌唱者首先应该学会的一项基本功。

2、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气,将气吸到肺的底部,注意不可抬肩,吸入气息时使下肋骨附近扩张起来,腹部方面,横膈膜逐渐扩张,使腹部向前及左右两侧膨胀,小腹则要用力收缩,不扩张。

背部要挺立,脊柱几乎是不动的,但它的两侧却是可以动的,而且也是必须向下和向左右扩张的,这时气推向两侧与背后并贮在那里,保持住然后再缓缓将气吐出。呼吸不要耸肩用丹田呼吸,注意找好歌曲的节奏

阅读全文

与唱歌共鸣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