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鉴赏宗璞《废墟的召唤》一文的景物描写
Ⅰ.课外古诗背诵
【原文】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赏析】 山野中的云烟,缭绕着隐现的小桥,我伫立在石矶上,询问划来的渔船。桃花随着流水,不分昼夜地漂走,漂流的哪边,是仙境桃花洞?本文的作者张旭,以草书著名,这首七言绝句,以《桃花源记》为素材,抒发自己的感慨。末句提问,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Ⅱ.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廓(kuò):1.广阔。如:廓落。 2.扩展,扩大。如:廓张。 3.物体的外缘。如:耳廓。本文取此义。
藻(zǎo):1.藻类植物。如:水藻。本文取此义。 2.华丽的文辞。如:辞藻。
瀛(yíng):大海。如:瀛海。
胄(zhòu):1.古代称帝王或贵族的子孙。如:贵胄。2.古代打仗时戴的保护头部的帽子。如:甲胄。本文取此义。
观:1.(guān)①观看。如:坐井观天。②景象或样子。如:奇观。③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如:悲观。2.(guàn)道教的庙宇。本文取此义。
嗫嚅(niè rú):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迤逦(yǐ lǐ):曲折连绵。
窸窣(xī sū):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绮(qǐ):1.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如:绮罗。2.美丽,美妙。如:绮丽。本文取此义。
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二、词语识记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并充满正气。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三、预习效果反馈
1.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感觉?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3.本文标题“废墟的召唤”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你能从文中再找出一处吗?
4.你认为“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Ⅲ.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 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 ,那样 。
2.宗璞,现代 作家,原名 。主要作品有 、 、 和
。她的童话 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一)板书设计
(二)段落层次
1.第1~3段: 。
2.第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 。
3.第11~19段: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 。
4.第20、21段: 。
(三)写作特点
1.描写、议论相结合,多种表达方式综合使用。
2.语句凝重沉郁,蕴意深远。
3.写作借鉴:描写、议论相结合的方法。本文用凝重的笔调,描绘了圆明园废墟。通过这样的描绘,把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自然而然流露出来,与后文对此的议论相得益彰。
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重难点句子
1.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本句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2.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红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也变得明朗,表达了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二)对课文第2自然段的诠释
本段首先用了一个比喻“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接着连用几个“依然”,写出了三十年来废墟的停滞,毫无变化。在描写中,表达了一种不满于历史的停滞、强烈希望变革的情绪。
② 学完废墟的召唤有什么启发
说这篇文章之后我们认为灿烂的文明应该每个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做
③ 废墟的召唤阅读答案
1.“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几处比喻?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4分)
答:
2.“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3分)
答:
3.“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请你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
4.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
5.作者听到了“废墟的召唤”,但是年轻人却尚有疑惑,作者说“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这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认识?(4分)
答:
【答案解析】
1.答案:这段话一共有四个比喻:第一个本体是荒野,喻体是海洋;第二个本体是荒草,喻体是海藻;第三个本体是乱石,喻体是泡沫;第四个本体是建筑遗迹,喻体是船只。出题意图:考查对形象化语句的理解。答题思路:这句话里面有明显的比喻词,抓住比喻词就可以知道什么是本体和喻体了。答题误区:有的同学可能会把荒野比喻成海洋的一点丢掉,主要是由于思路不够细密导致的。
2.答案: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一直若无其事地、悠闲地停泊在那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它又永远象征着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作者说历史在这里凝固了。出题意图: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答题思路:回答这个题目与仔细阅读上下文的内容有很大关系,前文的语句,后文对“我并没有凝固”的描写,都可以起到提示作用。
3.答案:作者在这里等于是肯定了个人在历史上的相对价值和作用,意思是说,自己也要追求在历史上的贡献,希望能够为之奉献些什么。出题意图:理解文章中选用的材料的作用,理解含蓄语句的寓意。答题思路:文章说到了:“和人类比较起来,个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而我们呢?我们的经历自不必提起。我却愿无愧于这小得多的概念。”然后举出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例子,这就说明作者希望像他那样为历史做出自己的贡献。
4.答案: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历史,两者相辅相成。出题意图:考查同学们对文章思路的把握。答题思路:这个题目也要联系前后文来回答,并且要明确作者有最后的认识是经历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的,看清作者认识的变化,就会知道他的前后表述并不矛盾了。
5.答案:作者认为废墟召唤的含义是召唤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年轻人却认为自己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和环境,作者说“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意思是说探索方法、改造环境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出题意图: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对含蓄语句的理解能力。答题思路:作者在文章中应该是有意识设计出了年轻人的,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更说明了人们在为探索未来的道路上寻找希望在做努力。这道题的难度可能在对“怎么样”的理解上,只要联系上下文内容就可以看透了。
④ 废墟的召唤是一篇什么文章
《废墟的召唤》是一篇散文,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一种作者回写答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灵活的文学体裁。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注重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⑤ 初三课问《废墟的召唤》中的“这不就是内容”怎样理解 “内容”指的是什么
这就是外国侵略者留下的罪证,这就是我们应当铭记的惨痛
⑥ 《废墟的召唤》中的修辞:“荒野的海洋”。求例子!!!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这句话有多少个比喻?”
答:这句话有五个比喻。
1.“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是明喻,主体是“建筑遗迹”,喻词是“宛如”,喻体是“船只”。
2.“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是暗喻,因为喻词是“是”,主体是“荒草”,喻体是“海藻”。
3.“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是暗喻,喻词是“是”,主体是“乱石”,喻体是“泡沫”。
4.“荒野的海洋”,是缩喻,等于说“像海洋一般的荒野”或“荒野像海洋一样”。
5.整个句子是联喻。船只,海藻,海洋,泡沫,几个喻体是和海有关联。
给我举个有说服力的例子:格式为“…的…”,而且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远很远的地方,然后,才收住缰绳,缓步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中来。(秦牧《土地》)——思想的野马。
修辞解释:
1.[明喻](直喻)
用“象”等喻词联结本体与喻体,以表明相似关系的比喻。即比较明显地打比方。
这种比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本体,喻体和喻词三者缺一不可,二是喻词必须是“象”,“如”, “似”,“犹”,“ 若”,“如同”,“好比 ”,“比方”,“仿佛”等明显性喻词。 例句:残月象一片薄冰飘在沁凉的夜色里。
2 [暗喻](隐喻)
用“是”等喻词联结本体与喻体,以表明相同关系的比喻。
结构为:本体+暗示性喻词+喻体
暗喻的喻词为:是,做,成,为,等于,当作等,暗示性比较突出。暗喻与明喻的最大区别在于暗喻有时不使用喻词,这也正符合其“暗”的特点。因此,暗喻分两大类:使用喻词的暗喻,不使用喻词的暗喻。例句:汗水在他那络腮胡根上聚成了一粒粒晶亮的露珠。
3. [缩喻](反客为主式比喻)
省略喻词,使喻体和本体直接组成偏正词组的比喻,又叫本体修饰喻体的比喻。
以偏正词组形式把本体和喻体粘合在一起,使句子结构更为紧密,但比喻的意味仍较明显。此类比喻有一共同特点,就是把被比喻物(本体)变成修饰语,把比喻物(喻体)放到中心地位,结构形式为:本体+的+喻体
有人把这种类型的比喻归为无喻词的明喻。我们认为不妥当。因为在“本体+明显性喻词+喻体”这一结构中,本体是被修饰的对象,且有明显性喻词,结构也很完整;而此种比喻乃是一偏正词组,喻体反客为主,本体反倒成了修饰语。很明显,不能把它归入明喻之列。
例句:希望的肥皂泡虽然迸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总得出,而且命中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希望的肥皂”是缩喻。
4. [联喻](贯喻)
后一句中的喻体包容于前一句中的喻体的比喻。换言之,在几个比喻句中,后面的比喻句是在前面比喻句基础上的延伸。
一般情况下,联喻是由两个明喻句子组成的,也有暗喻的情况。不管是明喻,还是暗喻,从所涉及的范围看,前一个比喻句中的喻体与后一个比喻句中的喻体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联喻是由两个以上比喻句组成的,前者是后者比喻的前提和基础;后者又是前者的具体的延伸。前后喻体间的关联为整体与部分的隶属的关系。其结构形式大致为:比喻句加一个或若干个具体化的比喻句。
例句:灯火把这座山打扮得珠光宝气,璀璨斑斓,水晶儿一般的美丽。若把山城比作一个妙龄的女子,那么崇楼上五彩纷呈的霓虹灯,就是她头上华丽的簪缨了;广厦上溢光流彩的莲瓣灯,就是她面部精美的鬓花了;环城公路上光波闪耀的奶子灯,就是她颈上明亮的项圈了;街心花园里光芒四射的太阳灯,就是她胸前雪白的银饰了;而那撒落在城周的橘色的灯,可不就是她裙裾上灿黄的金边了么。。。。。。
——是由七个暗喻句子组成的。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内在意义上的联贯,喻体间为隶属关系。
注:“修辞解释”部分摘自一本权威修辞书。
满意请采纳!有问题请追问!非常感谢!
⑦ 《废墟的召唤》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来
圆明园于1860年遭英自法联军焚毁,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火烧圆明园的罪恶行径,正如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大肆掠夺,另一个纵火焚烧。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格兰。”
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铁箫人语》。
⑧ 废墟的召唤思考与练习答案
一、用拟人复的写法写了一个百废制待兴、渴望变革、期待尊重的“废墟”。“废墟”召唤的是一种积极改革、弃旧更新、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
二、1、用拟人的写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凝固了。其中蕴含者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2、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既是写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表达了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3、作者用漫天的紫藤萝花来呼唤每个人都要在民族振兴之际做出自己的贡献。
4、废墟记载着历史,呼唤一切爱国之士在不忘历史的同时,更要响应时代的召唤,投身到伟大的变革中去。
⑨ 废墟的召唤中心思想是什么
中心主旨是:对这些残存的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只有深刻意识到中国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才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废墟位于被劫掠、焚毁的圆明园的残存遗迹—长春园一带.本文带有凝重深沉之感,语言形象,尊重现实感受.
拓展资料:
作者在这里等于是肯定了个人在历史上的相对价值和作用,意思是说,自己也要追求在历史上的贡献,希望能够为之奉献些什么。
文章说到了:“和人类比较起来,个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而我们呢?我们的经历自不必提起。我却愿无愧于这小得多的概念。”然后举出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例子,这就说明作者希望像他那样为历史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