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太极拳五对方位缠丝教学是什么意思
动者生阳静生阴
缠丝是陈式太极拳的独特风格,精华所在。陈家拳谱中讲:“动者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果然识得环中趣,辗转随意见天真。”“太极拳,缠法也,大缠、小缠、进缠、退缠、上下缠、左右缠、里外缠、顺逆缠……。”这两首陈家歌诀,充分证实了太极拳运动主要形式是缠丝。
太极拳的缠丝劲,主要就是以内气的运转为动力,以腰为主摧动肢体做螺旋缠丝屈伸、开合、进退、收放的特有的螺旋弹簧劲。
拳论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也;不明此即不明拳。”这种螺旋的弹簧劲以快速的直线发出就是太极拳的发劲。这种发劲的直线中隐藏着不可估量的螺旋缠丝。
内气越足、速度越快、劲力就越大。就象现代的枪,扣动扳机,子弹从枪堂中射出的螺旋劲。因子弹射出迅雷不及掩耳之速,肉眼看不见。
也好象以前农家妇防线抽出的棉线是一条直线,但直线中有一种螺旋缠丝劲。根据现代科学家的验证,射出的螺旋劲比直线劲相差十倍。
螺旋缠丝劲从健身方面来讲,对全身各个器官系统机能都可以得到均匀的锻炼。太极拳缠丝运动是一种独特的体内按摩,一动无有不动。
掌握了锻炼方法,一动无处不缠丝。体内的运动就好象现代的洗衣机一样,保持清洁与干净,增加全身各器官系统生命活力,这样可以使人延年益寿,祛病提神。
怎样才能练好陈式太极拳,掌握练习缠丝呢?首先要懂得缠丝的运转方法,由简到繁,同时要理解练习的要求。要周身内外协调一致,先由外形开始,简单练习外形圆的运转方法,也就是手的内外缠法,顺逆缠法和腿的左右虚实变换的外 内缠的手腿开始。
运转时应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肩摧腰的以外形引内劲的缠法,只要长期练习内近引动后,那就将圆的缠法溶化在体内,以内劲摧外形的缠丝法,就要以腰摧肩,以肩摧肘,以肘领手。这就是以内气摧外形,周身一动无处不动,无处不缠丝。
螺旋缠丝不管沉肘转碗,转肘松肩,松胯转腰……等理论精典,语言上难以表达尽述,只有亲身实践、演练,才能体会其奥妙。
关于“抽丝”一词是比较抽象。单讲“抽丝”可能使人们理解,甚至会误解。从太极拳精句来讲,陈式太极拳讲运行螺旋缠丝,就是“缠丝劲”杨式太极拳运劲如抽丝,就是“抽丝劲”。我理解陈、杨太极拳是一脉相传的,由于时代的变迁,杨式太极拳有继承也有发展,久而久之定型为一派。
杨式同样也继承了陈式的理论精典,换个名词罢了。象六封四闭——如封四闭,白鹅亮翅——白鹤亮翅,揽插衣——揽雀尾……
两种丝线的形成
“螺旋缠丝”和“运劲如抽丝”其意思相同,也是一圈由大圈到小圈,从大缠到小缠,从运行到运用一句最完美的精句。
练太极拳没有“抽撤之形”(就是来去的直线意思),没有“提拔”之意(就是上下直线的意思),抽撤——来去,提拔——上下,都是太极拳中要克服的毛病。
要求浑然一圆。所以有些练太极拳者没有亲身目睹体会,如果将抽丝理解为来来去去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运劲如抽丝呢?应该首先了解丝线的产生来源及形成。
丝线的形成有两种:一种是吐丝的虫叫蚕,通过近一个多月的成长达到身躯透明发亮即成熟期就开始吐丝,吐出的丝缠绕为鸡蛋形状的叫茧,再通过人工加工将蚕茧抽成没有带劲的丝,再变成带劲的丝线。就可以再加工变成绫罗绸缎作出各种衣料及家庭用品。另一种是农户种的农作物棉花。
棉花是通过农夫的种植到成熟再摘出棉花,再由农妇多道工序,再将棉花变成棉 ,棉 再通过纺棉车抽出带劲的线。
这种带劲的线看起来是一条直线,但线中隐藏着一种螺旋缠绕的劲,这种螺旋劲就提高缠绕,螺旋抽出来的,所以太极拳家就是根据这样的实践得出来的太极拳的理论精典。
这也正是陈式太极拳理中所讲的,圆中有直,直中求圆的道理。
天下太极是一家
总之,不管太极拳是螺旋缠丝,还是运劲如抽丝,都是同出一脉,流传于世。有道是天下太极是一家。都应该细心揣摩、加以研究。
增加功力及太极理论水平。广泛的推广和普及,使世界人民都能够得到太极拳的益处,增加人们的体质,即修身养性之法。
太极拳的运动也正是:运动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长年不懈,意味无穷,其乐无比,乐在其中。
山人运动祝拳友身体康健,运动畅快~
㈡ 太极拳推手教学单人基本方法
上时曲蓄落时长(一)目的习练太极拳不应囿于某家某派或某某套路,而应细细品味和感悟太极拳的真髓和要义。太极拳所要向人们传达的不只是某招某式,她首先要给人的是思想的启迪。向人们昭示的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给人们灌输的是一种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力制大力的理念。所以,练太极拳以及学习太极拳推手时,要刻刻留心的应是太极拳的根本理念和基本要求,它们是超乎动作和外形之上,普遍的、内在的要求。按太极拳经典的论述,可以将其归纳于以下几项:1、虚领顶劲,气沉丹田;2、含胸拔背;挺胸通脊;3、欲上必蓄力于下;4、欲左时必蓄意于右;5、击前必有后挫之形(3、4、5反之亦然);6、凡欲外动时必先调内。在练拳时,招招式式若能契合以上几点,即每一动作都符合太极要义,怎么打都是太极拳,若与之不符或相悖,则打什么都不是太极拳。此一势主要是训练“欲上必蓄力于下”的意念。即双手向上时,脊柱要有垂直向下沉坐之意,尾闾向前、向下,松胯、松膝。相反,双手向下时,要顶头悬,百会穴直往上顶,涌泉穴向下踏实,两腿直立,脊柱存有上行之意。此为最基本要求之一,要常练。(二)内容1、预备式立正姿势,两脚平行,间距与肩等同;两手自然下垂
于大腿两侧。沉肩坠肘,中指有向下伸展之意,虚灵顶劲,下额微收,舌抵上腭,意寓顶势,两眼平视前方。含胸拔背,自然呼吸,鼻尖和肚脐呈一直线。身体各部力求自然舒适。(图1)要点:头容正,肩容平,周身安泰舒适,神静气闲;精神内敛,气沉丹田,尾闾正直,形神合一,守我之静,待人之劲。2、动作解析(1)两臂伸直,双手自下而上经胸前举过头顶。两臂平伸于胸前时,掌心向下,此时不可停留,继续上举(图2)。手直举,至正上方时,掌心向前(图3)。两手上举的同时,尾闾略向前向下,小腹微收,丹田气聚而不散,双膝微屈。(2)双手经原路下落收势,还原为预备式。(3)起势如上,其不同点是双手由体侧侧平举至头顶(图4)。双手平举至与两肩平时,两掌心向下;继续上举,至头顶时,两掌背相对,左掌心向左,右掌心向右,拇指朝前;双膝微屈。(图5)(4)双手经原路返回,收势还原。(三)要点说明此第一式在太极拳运动中极为重要。在以后的各式中都应贯穿这一原则,即上时屈蓄(手向上运动时,脊柱向下运动,意有下搓感,有意则止,不可过分向下;双膝微屈,不可下蹲)落时长(手向下运动时,百会穴有向上之意,脊柱垂直向上运动,双腿直立,双脚向下踩稳,涌泉穴有向下之意,浑身骨节犹如雨后春笋,节节拔长)。如此,方能做到“向上即寓下意”,亦可生出“挫之之意”。每式可各做四节,每节九呼。二、双向推磨(一)目的太极拳手又称打轮,转圈
是
㈢ 哪里有武当太极十三式分步教学视频下载
易筋经要吗
易筋经为中国气功传统功法之一。"易筋经"以强筋健骨为最,因此对于筋骨肢体及肾虚、阳痿、早泄、失眠等病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一、韦驮献杵第一势
(一)口诀:立身期正下,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二)动作姿势
1、预备桩功:两脚平行站立,与肩等宽,双膝微屈,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五指自然并拢微屈,两眼平视前方,继而放松,轻轻闭合,眼若垂帘。心平气和,神能安详,洗心涤滤,心澄貌恭。全身自上而下头颈、肩、臂、平、胸、腹、臀、大腿、小腿、脚依次放松,躯体各关节及内脏放松,做到身无紧处,心无杂念,神意内收。
继而再做内观放松,神意内收,导引气血内观泥丸,自觉头脑清新,清莹如晨露。
引气下行,内观咽喉,自觉颈项放松。
引气下行,内观小丹田,自觉心胸开阔,神清气爽。
引气下行,内观脾骨,自觉中焦温涧,胃脘舒适。
引气下行,内观下丹田,自觉命门相火温煦,无气充沛,腹内暖意融之。
引气下行,内观会阴,自觉会阴放松。
引气沿两腿内侧下行,内观涌泉,自觉无限生机自足下涌出。
2、拱手当胸:两臂徐徐前手举,掌心相对与肩等宽,两臂平直,再屈肘,肘节自然向下提坠,两手慢慢内收,距胸约一拳后,两手指尖相叠,拇指轻触,掌心向内。此时要求沉肩坠时,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舌抵上腭,面带微笑。
二、韦驮献杵第二势
(一)口诀:足趾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二)动作姿势
1、接上势,翻转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在体前缓缓下接至小腹前,同时引气下导。两掌左右分开,翻转掌心朝上,缓慢上抬呈侧平举意念在无限远处。两手微高于肩,两眼平视前方,极目远眺,舌尖放下平铺,松腰松胯,两足趾抓地,似要生根之状,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排除杂念,摒弃诸缘。
三、韦驮献杵第三势
(一)口诀: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二)动作姿势
1、掌托天门目上举:接上势,两臂上举,掌心相对,翻转掌心向上,十指相对,舌抵上腭,仰面观天,眼看九天之外,脚跟提起,足尖着地。
2、俯掌贯气:两掌心翻转朝下,肘微屈,头正,眼平视前方,舌尖放下,两身在身前缓缓下按至小腹前,神意自九天之外收回,自头顶白会穴透入,径咽喉,脊髓至尾闾,沿两腿直达涌泉。下导时,足跟随之着地。
四、摘星换斗势
(一)口诀:双手擎天掌覆头,再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眸。
(二)动作姿势
1、双手擎天掌覆头:右手径身体右侧缓缓向上举起,掌心朝天,五指朝左弓,松肩直臂左手臂外劳宫紧贴命门。舌抵上腭,仰面上观手背,透过手背看九天之上,身体自命门起上下双向伸展。
2、俯首贯气:右掌翻转向下,生屈肘,头正,舌尖自上腭自然放下,眼平视前方或轻闭,同时"神返身中"。久练后与双手擎天连续练习时有"人在气中,气在人内",内外一气的感觉。松腰,则左掌劳宫穴发气,与上式"俯掌贯气"同,可参阅。
左手动作与右手动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五、倒拽九牛尾势
(一)口诀: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二)动作姿势
1、左脚向左侧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手握拳上举,拳稍过头顶,拳心向内,屈肘。前臂与上臂所成角度略大于直角。肘不过膝,膝不过足,成半圆形,两腿观左拳。右手握拳,直肘向后伸展,拳心向后,前后两拳成绞绳状,称为螺旋颈。松肩,两肩要平而顺达。背直,塌腰收臀,胸略内含,藏气于小腹,鼻息调匀,舌尖轻抵上腭。
2、导气下达两拳放松成半握拳状。舌尖自上腭放下,肩、腰放松,左手劳宫穴发气,闭目。气自天目穴遂入,依次贯穿脑髓,脊髓、两腿骨髓,直达两脚涌泉穴。
3、4转身向右,与前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六、出爪亮翅式
(一)口诀:挺身兼怒目,握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二)动作姿势
1、握拳护腰由第一势预备桩功,上身前俯,两臂在身前松垂,两手握拳,由身前缓缓提起,置于腰间,拳心朝上。同时配合顺气,身直胸展,舌尖轻抵上腭,青少年,年轻力壮或以增强力量为目的者,提起握紧拳。
2、两拳变掌,缓缓向前推出,至终点时掌心朝前,坐腕屈指,高与肩平,两眼平视指端,延展及远。
3、松腕,虚掌,十指微屈,屈肘,两手缓缓向胸胁收回,势落海水还潮,两眼轻闭,舌尖轻抵上腭,配以缓缓吸气。
七、九鬼拔马刀势
(一)口诀:侧道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二)动作姿势
1、右手后背,掌心朝外,置于腰部。左手上举过头,屈肘贴枕部抱头,手指压拉右耳,左腋张开。同时头颈腰背拧转向左后方,眼看右足跟。舌尖轻抵上腭,稍停片刻。
2、拧身复正,侧头上观。两眼延展及远。舌尖轻抵上腭,身直气静。两手沿体前缓慢下落,恢复预备桩功。动作3、4与1、2同,唯左右相反。
八、三盘落地势
(一)口诀: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各翻起,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二)动作姿势
1、同第一式预备柱功,屈腰下蹲,同时两掌分向身侧胯旁,指尖朝向左右侧方(微微偏前),虎口撑圆,眼看前方,延展及远。上虚下实,空胸实腹,松腰敛臀,气蓄小腹。要做到顶平、肩平、心平气静。练虚静功者可闭目敛神,铜钟气功即脱胎于比式,故亦可做单独桩法练之。
两腿伸直,翻掌托起,如托千斤。同时及气,舌抵上腭,眼向前平视,全身放松。
俯掌屈膝下按(恢复马步蹲按),配以呼吸,如此反复蹲起3次。年轻体装者则宜全蹲,站起进宜缓,同时握拳上提。
九、青龙探爪势
(一)口诀: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气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必谧。
(二)动作姿势
上身微俯,两手握拳,缓缓自身前提起,置于腰间,拳心朝上,同时配合吸气。舌尖轻抵上腭。右拳以拳面抵于章门穴,左拳变掌上举过头,腰身缓缓屈向左侧,使左腰充分收缩,右腰极度伸展。掌心朝下,舌尖轻抵上腭,自然呼吸,眼看左掌。
屈膝下蹲,左手翻转掌心朝上,手背离地面少许,沿地面自左方,径前方划弧至左脚外侧;右拳变掌落下,同时身体亦随之转正,两握拳。直立,左掌同时提置左章门穴。右手动作与左手动作同,唯左右相反。
十、卧虎扑食势
(一)口诀: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息息调远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直形也卫生。
(二)动作姿势
上身微俯,两手握拳,缓缓自身前提起,径腰间肘掌心朝上,身直胸展。不停,两拳顺着胸部向上伸至口手,拳心转向里,同时屈膝、屈胯、微蹲蓄势,配以深长吸气。
左脚踏前一步,顺势成左弓步,同时臂内旋变掌向前下扑伸,掌高与胸齐,眼视两手。在扑伸的同时发"哈"声吐气。不停,身体前倾,腰部平直,将胸中余气呼尽,顺势两手分按至左脚两侧。头向上略抬,两眼平视及远。极目远眺。
前两个动作要协调一致。两脚不动,起身后坐同时两手握拳,沿左腿上提。其他动作与前述之动作同。如此共扑伸3次,左脚收回,右弓步动作与左弓步同,唯左右相反。
十一、打躬势
(一)口诀:两手齐持脑,垂腰直膝间,头唯探胯下,口更啮牙关,掩耳听散寒,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腰,力在肘双弯。
(二)动作姿势
两臂展直,自身侧高举过头,仰面观天,头颈正直,屈肘两手抱后脑,掌心掩耳,两肘张开,与肩平行。
上身前俯成打躬状,头部低垂,大约至两膝前方。两膝勿屈,微微呼吸,掌心掩耳。两手以指(食、中、无名指)交替轻弹后脑(风池穴附近)各36次。
缓缓伸腰站直,先左侧拧腰侧转,再向右侧拧腰侧转,往返7次,两脚勿移,腰直目松,膝直不僵,舌尖自然放下,面带微笑。
在身体转至正中后,抬起脚跟,同时两手自脑后高举过头,仰掌呈擎天状,躯体充分舒展,并配合吸气。
十二、掉尾势
(一)口诀: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壹志,起而顿足,21次,左右伸脑,以七为志,更坐作功,盘膝重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准备。
(二)动作姿势
两手分别自身侧高举过头。两掌相合,提顶、伸腰、展臂、提起脚跟极力高举。
脚跟落地,两脚踏实,同时两掌落至胸前。十指交叉翻转,掌心朝外,两臂也随之前伸,展直。翻掌朝下,在身前徐徐下降至裆的部位后,弯腰前俯,继续下按至地。膝不可屈,如有未达,不可勉强。下按至终点时,昂头,舌抵上腭。如此俯仰躬身重复举按3-5次。天长日久,掌可逐渐靠近地面,则腰身柔若童子。
转腰向左方,两脚不移,仅左脚步变虚,右腿变实,右膝微屈。同时两手保持交叉状态,沿地面划弧移至左脚外侧。两臂保持伸展,自左方高举转头,掌心朝上,仰面观天,拧腰180度转向右方,徐徐弯腰右方俯身,下按至右脚步外侧,如未达到,不可勉强,可继续俯仰3-5次,以后逐渐靠近地面。
最后一次下按右脚外侧时,伸舒腰身两臂随之高举过头。继之拧腰转身至正前方。两掌相合,徐徐降至胸前。两掌缓缓分开,十指相对,下按,两手分开,自然下垂于两胯旁,恢复成预备桩功势。两脚跟起落顿地3-21次。
易筋经 ——相传天竺和尚达摩为传真经,只身东来,一路扬经颂法,后落迹于少林寺。达摩内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禅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彩图六)。达摩会议后,留下两卷秘经,一为《洗髓经》,二是《易筋经》。《洗髓经》为内修之典,归慧可,未传于世。《易筋经》为外修之书,留于少林,‘流传至今。然而现代考古资料证明,《易筋经》,实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创。
“易”是变通、改换、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经”则带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经》就是改变筋骨的方法。按原来的功法要求,须先练一年左右内功:达到内壮后,方可练《易筋经》,进而再练《洗髓经》。在此期间,还要内服外涂佐功药,约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由于整个练功过程长,按原法修炼者不多,近代流传的《易筋经》多只取导引内容,且与原有功法有所不同,派生出多种样式。而流传较广的是经清代潘蔚整理编辑的《易筋经十二势》。
明天启四年《易筋经》的伪李靖序中曾对“易筋”书名的命名和取意有所交待。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道原所撰的讲述佛教禅宗传法谱系的《景德传灯录》中的达摩传有一段达摩与诸弟子的对答,达摩对诸弟子的答语,评价为“得吾皮”、“得吾肉”或“得吾骨”,只有对慧可的评价最高,说是“得吾髓”。所谓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种“譬喻”,并非实指,不过是比喻对其禅法的领悟程度。这篇伪李靖序从达摩说二祖慧可“得吾髓”这句话衍生出达摩把《洗髓经》传给慧可之论,并且强调说并非“漫语”。至于“易筋”,此序强调“筋”对“连络周身,通行血气”的重要性。在《易筋经》正文《总论》中,交待“易”是“变化”的意思,“筋”指人身的经络;认为人之身有内有外,“洗髓”能“清其内”,“易筋”是“坚其外”,“洗髓”、“易筋”之后,就可以体证佛道,得享高寿了。
实际上,“易筋”之名出自道家文献,并非佛家所创的语汇。如有学者指出,在宋代张君房所撰的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说法,更早的还可以在魏晋时期出现的道家求仙小说《汉武帝内传》中找到渊源。《汉武帝内传》已有“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的记载,表述的是道家练气求长生的一种理想。所以“易筋”原属道家思想,再加上《易筋经》中有“配合阴阳法”,是用少女少妇按摩,甚至还有类似于道家房中术的内容,以及《易筋经》第一次出现时是由天台紫凝道人宗衡公布的这些事实,因此可以断定《易筋经》实为道家功法,与达摩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易筋经》的内容包括了练习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和具体的练习方法两方面的主要内容,对武侠小说影响最大的是其中的内壮神勇、外壮神力的说法。其“内壮神勇”提到练习该功法之后,“从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异寻常,以意努之,硬如铁石,并其指可贯牛腹,侧其掌可断牛头”,这些都还只是“小用之末技”;“外壮神力”练成之后,“手托城闸,力能举鼎”都算不上奇异了。从道光年间开始的武侠小说提到《易筋经》,渲染的都是《易筋经》中所说的练成后的这种神奇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