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会学校调整办学宗旨的目的是什么
教会学校办学宗旨的调整,是为了“造成一种基督教的支配”,在中国创造一种适合于专基督教教义的社会制属度,是企图“导引中国民族运动之心理,得有圣教之精神,而进入于圣教之羊栈”。应该说,这些宗旨确实包含了促使中国彻底殖民化的意图。但与此同时,教会学校的改善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化及课程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也为中国介绍了丰富的西方科学技术与文化,有利于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像1881年创办的天津中西书院,其课程内容包括:识字、辞句、琴韵、数学、地图、翻译、西法、文法、代数、天文、几何、化学、重学、微积分、航海测量、万国分法、富国策、地学、金石类考等内容。再如美以美会镇江女塾的课程内容包括:圣经、蒙学、算法、地理、游艺、诗歌、体操(第一年);此后逐年增设的课程有:植物、动物、英语、孩童卫生、四书摘要、数学、尺牍、宗教史、美国史、形学、万国通鉴、万国通史;泰西新吏、天方略解、格物入门、策论、地学等等,近百种。这些教会学校课程内容的设置,显然比中国旧式学校丰富,故尔教会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⑵ 什么是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教育理念的下位概念,是校长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
办学理念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灵魂。科学合理的办学理念有助于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在践行中形成学校品牌。
拓展资料:服从于检验标准
办学理念科学合理与否的检验标准,可以从办学理念的价值取向、语言表达、理论基础及特色实践等方面加以审视。
在价值取向上,应凸显理念的育人性。办学的终极价值是为了人,为了人的更好成长与发展,因此办学理念必须要凸显育人性。若办学理念在方向、立场上是错误的或者是背离教育本质要求的,显然是不可取的。
在语言表达上,应注重语言的可读性。办学理念属于学校的理念系统,要求表述应清晰、简洁、准确,防止偏颇、偏激,应具有可读性。一方面要注重语言的凝练、概括,能够给人以简洁、清晰之感;另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准确、贴切,避免说一些正确的废话。同时,办学理念中要避免“示范”“特色”“名校”等表达,这种标签式的表述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背离学校教育发展的质朴性内涵。
在理论基础上,应关注理念的理论性。办学理念需要校长领导团队、全校师生员工以及与学校发展相关的利益人共同商讨面对,需要在理论知识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这就要求校长及其领导团队要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学习,自觉提升自身理论素养水平,以理论自觉提升学校办学理念的价值内涵。
在特色实践上,应体现理念的整体性。实践理念的整体性是要求理念作为学校发展的灵魂,要渗透到学校办学的所有方面:一方面,办学理念要统领学校的理念系统,要形成办学理念与学校的办学目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歌等的一体化;另一方面,办学理念要渗透到学校办学的具体行为之中,办学理念要与学校的管理创新、课程教学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环境营造等内容紧密结合,并且内化在具体行动之中。
内化为共同愿景
办学理念不是虚幻的标志,而是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教师是实施办学理念的主体,任何教育理想和理念的贯彻与落实都需要依靠教师。学校办学理念的践行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使教师深刻理解并接受学校的办学理念,让办学理念成为全体教职工的共同愿景,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办学理念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进而引导和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从而发挥出办学理念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要将办学理念内化为师生的共同愿景,首先要广泛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宣传、讲解办学理念,使教职工理解和熟悉办学理念的具体内涵,为全面推广工作奠定基础。其次要让教职工积极参与。在形成办学理念的过程中,应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对办学理念的讨论,认真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大家的意见整合形成共识。再其次,要让办学理念具体化。学校办学理念需要转化为班级和个人的理念,并体现在具体的行为上,使办学理念渗透、细化到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每一个教育行为之中。
外化成治校制度
理念是制度的先导,制度是理念的保障。办学理念催生出相应的学校管理制度,反过来,办学理念的实现则需要相应的学校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因此,校长要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把办学的理念贯彻到学校制度中去,通过健全的制度和民主的管理,使学校形成良好风气,确保办学理念的有效落实。
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要充分考虑各种特殊的情况,不能把制度定成“死制度”,致使人成为制度的“奴隶”,要让师生都能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充分体会到办学理念的存在,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制度环境。所以,校长应注意将办学理念外化为学校管理制度,以相应的学校管理制度来保障办学理念的实现。
升华自学校文化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深厚文化底蕴和办学精髓的积淀和升华,办学理念的践行需要学校文化的积极影响。学校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既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交往中所形成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
实践办学理念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学校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渗透于其中,在活动中传递给全体师生,逐渐将其内化为师生共同的价值信念和追求,增强办学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价值力。
体现在课程教学
办学理念最终作用要体现在学校课程教学改革之中。课程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行为活动,它集中体现了学校办学理念和思想,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比如,上海市上南中学在践行“以爱国精神激励人,以科学精神塑造人,以人文精神熏陶人”办学理念过程中,将办学理念的研究和实践上升为广大教师能积极参与的教育科研课题,以课题推动学校的整体综合改革,促进办学思想向现实转化,他们形成了《“爱国·科学·人文”办学理念及办学模式的研究》的科研课题。
在总课题研究目标的统领下,学校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以实施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围绕学校“爱国·科学·人文”办学理念,并根据学校现有的师资条件与教学资源,开发具有时代特征、上南特色的校本课程,并以此来推进学校的课程教学的整体改革,由此推进办学理念的深化与落实。
⑶ 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学校的宗旨是什么
以教育为宗旨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⑷ 我国的教育宗旨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教育方针”以代替“教育宗旨”的提法。
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教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中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因此,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是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发展的方向。
他指出:“在中国的国家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
(4)学校教学宗旨扩展阅读:
教育宗旨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的性质、目的及实现目的的基本途径等。其中以教育目的最为重要。各国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关于教育宗旨的制定和提法也各异。
有些国家(如法国、苏联)以中央政府颁布教育法令或执政党发布指令、决议等形式提出;有些国家(如美国)没有官方规定的全国一致的教育宗旨,而由各地方政府以州或县宪法的有关教育条款加以规定。中国清政府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首次颁布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民国政府于 1912 年颁布的新教育宗旨为“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此后,教育宗旨几经变化,1927 年国民政府宣布,“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⑸ 学校以什么为宗旨
赚学生家长钱,打击学生,讽刺学生,不少学校也以打学生为宗旨,然后开什么没用的辅导班,坑你钱买材料,现在学校除了这些还有什么?还有什么?
⑹ 教育的宗旨是什么
教育的宗旨是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符合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接班人。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符合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接班人。教育的宗旨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好奠基工作。但处于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教育宗旨不可能一成不变,甚至会出现巨大的裂变。
一九五三年,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基本结束,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进的总路线的制定,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教育转变为社会主义教育。一九五五年五月~六月,教育部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文化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在普通教育方面,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必须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注意学生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同时有步骤地实施基本的生产技术教育。”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实现这个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于一九五八年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强调各级各类学校把生产劳动列为学校正式课程。“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是这一时期教育宗旨或教育方针的精髓。
十年动乱期间,林彪、“四人帮”一伙,全面否定了解放十七年来历次规定的正确的教育宗旨和教育方针,散布“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鼓吹“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以及掀起“反潮流”,等等,这种是非颠倒和倒行逆施,曾在教育界引起混乱。其结果,毁坏了一代人才。粉碎林彪、“四人帮”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把被颠倒的东西又重新颠倒过来。“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教育方针终于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随后,小平同志发出“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的号召以及“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进一步为教育工作提出了合乎时代要求的发展方向。
⑺ 成人教育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什么
复由于参加网络院制校的学员基本以在职人员为主,所以社会的实践性就成为了学习的一个主要内容。
成人教育院校在知识结构上,突破那种被凝固的专业教育知识体系,走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新路子,以造就学员个性发展的素质基础。“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被列为各专业的必修课程。
正是考虑到社会生源多元化的现实,奥鹏成人教育设置了高起本、专升本、大专及中高端培训等多种培养层次和类型。在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上,以各个合作学校已设本科专业为范围,从中选择人才市场有需求,就业前景好,学员乐意报考并适宜网络教学的专业予以开设。
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不仅能给学员以严谨的专业知识和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还能让学员分享人类某一精神活动和智力领域的经验,帮助学员养成不懈探索的学术精神,锻炼学员进行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成人教育院校的办学宗旨与目标。
⑻ 办学理念是什么
一推开学校大门,你就可以看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一草一木,一颦一笑,无不体现办学理念,管理之道,教学之法,无不体现办学理念,迎来送往,上传下达,无不体现办学理念。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其意旨却不仅仅是体现校长的权威,而在于校长是否体现了他的办学理念。校长的办学理念体现的是什么?办学理念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之道,教学之道,求学之道,管理学校之道,是教育工作者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追求卓越,走向辉煌之道。有无这个“魂”是一回事,这个“魂”是否体现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是否“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否求真,求善,求美,尽真,尽善,尽美,则是另一回事。2、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之“神” 夸美纽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率领捷克兄弟会的儿女们在波兰的黎撒创办了文科中学,在颠沛流离中创办了匈牙利的泛智学校,提出了教育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的办学理念,成为“现代教育之父”。马卡连柯于1920年秋创办“少年违法者工学团”,坚决反对当时苏联流行的各种错误的教育思潮及教育领导部门的某些领导者的官僚主义作风,提出了在对流浪儿童教育中应把“对人的高度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办学理念,“使几百个经历过严重摧残和屈辱生活的人,改造成为‘真正的苏维埃人’”。陶行知创办晓庄学校,条件极为艰苦,但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等办学理念,却使晓庄学校的“小先生们”做了中国普及教育的主力军。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这所学校的标志,是它的眼睛,是它的“神”。一所学校是干什么的,一般性的特征人人皆知,而唯其办学理念是自己独有的,他人学是学不来的,一定要学也只能是学其皮毛,少其神韵而已。3、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之“力” 武训兴义学,受到当地恶霸的欺侮,但他不惧不悔,“一拳一个子儿,一脚三个子儿”,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自己的教育信念:“兴义学,不让后人受没文化的苦”,靠的就是教育的普及文化之功,靠的就是文化之力。因为天下的人都知道:善的力量最终要比恶的力量大。而教育、文化体现的就是一种善的力量。然而这仅仅是指教育的一般功用,我们所说的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之“力”,一方面是要体现这种教育本身的一般功用,另一方面则是指:办学理念还是这一所学校的“举全校之力”的结晶,是这一所学校全部文化的积淀,是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教育管理学、教育人类学、课程论、教学论等诸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对象,而办学理念仅是其凝结点,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一切,同时也展示了学校的一切;它满足了社会的一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一种需要,同时,也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这种力度是非常巨大的,千万不可小觑。来源:《e2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网》 附:十大办学理念 第一个理念,以人为本。 第二个理念,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三个理念,把每一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 第四个理念,素质加个性,规范加创新。 第五个理念,学校的职责是服务。 第六个理念,大力实施文化治校方略。 第七个理念,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成为一座教育丰碑。 第八个理念,给学生一把金钥匙。 第九个理念,科研兴校。 第十个理念,打造学习型的团队。
⑼ 教会学校的宗旨是什么
1890年,中华教育会会长美国传教士狄考文曾对教会学校的宗旨做了认真的解释:版“真正的基督教学权校,其作用并不在于单纯地教授宗教,从而使学生受洗入教。他们看得更远。他们要进一步给学生们训练”,使之“成为社会上及在教会中有势力的人物,成为一般人民之导师和领袖”。在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时,伊利诺大学校长詹姆士便致函罗斯福总统,强调指出:“如果美国早在15年前就做到把中国学生之潮流引到美国来,并使这个潮流不断壮大,那么,我们今天就一定能够通过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们,来对中国的发展进行一种最令人满意的又最为巧妙的控制”。
⑽ 德庆三小学校,教学的宗旨是什么
德庆三小学校
教学宗旨,
培养德智体三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