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尊严教学课件

尊严教学课件

发布时间:2020-12-20 00:07:33

⑴ “笑对人生,做学习的主人”课件材料

DEd

⑵ 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班会ppt课件

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

1、通过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国旗、国徽的崇敬之情,会唱国歌。 2、懂得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也是爱国的表现。

活动形式:朗诵、演唱。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国旗是象征着国家的旗帜,它代表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是国家的标志。

国徽是国家民族精神的象征,工农阶级的象征,我国人民大团结的象征。

国歌是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呼声,代表着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反抗压迫,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了解国旗的由来和象征意义

五十多年前的 10 月 1日,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冉冉升起,那么这面旗面红色,上有五颗黄色五角星的五星红旗又象征着什么呢?

国旗的象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五星红旗的旗形为长方形。旗面红色,红色表达庄严热烈,象征革命;五颗五角星恉为黄色,显示光明;黄色还表达中国人是黄种人的特征;五星中,一星较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四星较小,这四星分别代表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五颗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

三、了解国徽的由来和象征意义

国徽的由来及象征意义。

国徽呈圆形,圆形的中间上方是五颗金星,下方是天安门城楼,一个齿轮,齿轮两边的稻穗对称地向上环抱,齿轮的中心又系着两幅红绸。天安门图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威武不屈的英姿。 齿轮、稻穗象征着工人阶级的农民阶级。金色的齿轮,同样象征着人民的幸福,祖国的繁荣。

国徽上的五颗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大团结,四颗小星象征亿万人民,心心向着共产党,坚强团结,众志成城。

四、知道会唱国歌也是爱国的表现热爱祖国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在唱国歌时的神情和态度,我们内心的感受,能说明我们究竟爱不爱国,究竟有没有民族自豪感。

四、全班齐唱《国歌》

感谢同学精彩的演唱,在这激荡人心的歌声中,我们的主题班会也进入了尾声。

⑶ 尊严的教学设计

《尊严》教学设计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指导“尊”字的写法。
2、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像,体会那个年轻人为什么把尊严看得那么重要。
2、运用“边读,边想,边画”的方法学习课文。。
4、借助多媒体手段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哈默坚持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让学生懂得一个人必须有尊严,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难点:理解杰克逊对女儿说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六、教学过程实录: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几句名言,谁来给大家读一下。
(课件出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孟 子
人不可有傲气,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 ——卢 梭)
生:(找三个学生每人读一句)
师:知道这几句话都和什么有关吗?
生:尊严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尊严》。
师:(板书:尊严)请大家伸出手来和我一起写“尊”字,注意尊里面的短横不要丢了。
生:(书空)
师:下面请大家打开24页《尊严》一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生字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沃尔逊 杰克逊
疲惫不堪 狼吞虎咽
惬意 羡慕
喉结 僵硬)
师:谁来读一下第一行两个词语。
生:(一生起来读)
师:这两个词语中第一个是个什么名字?
生:南加州的地名。
师:第二个呢?
生:人名。
师:那我们集体再来读一下这两个词语。
生:(齐读)
师:第二行两个词谁来读一下?
生:(一生起来读;齐读)
师:第三行
生:(一生起来读;齐读)
师:第四行
生:(一生起来读;齐读)
师:生字词大家都掌握了,请同学们再来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浏览)
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一群逃难的人到沃尔逊小镇发生的事情。
师:哪位同学能够再说具体点。
生:一群逃难的人到沃尔逊小镇,杰克逊镇长给他们食物,其他人都吃了,只有一个人例外,他请求镇长给他活干再吃食物,杰克逊让他给自己捶背,最后这个年轻人才吃了食物。
师:你说的非常完整,读了课文,大家知道这个年轻人是谁吗?
生:哈默。
师:故事中的哈默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逃难人,可是沃尔逊小镇的镇长杰克逊是怎样评价他的呢?
生: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师:(出示课件: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师:我们来集体读一下这句话。
生:(齐读)
师:杰克逊说他什么都没有,他究竟没有什么呢?
生1:没有衣服
生2:没有鞋穿
生3:没有食物
生4:没有钱
师:是呀!他此时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但是,杰克逊却说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同走进课文,走近哈默,探个究竟!请大家读读文章的一二段,从文中找出几个词来形容形容他?拿出笔把它圈出来。
生:(学生读课文,并随时圈出词语)
师:谁来交流一下。
生1:脸色苍白、骨瘦如柴
生2:面呈菜色
师:我看到有个别同学脸上写满了疑问,是不是认为这个词不是描写哈默的?
生:是
师:大家再仔细看看这个词是描写谁的?
生:逃难人
师:那么哈默是不是逃难人呢?
生:(恍然大悟)是
师:那么这个词是不是也是描写哈默的?
生:是
师:大家继续来找
生:疲惫不堪
师:(课件出示:逃难的人 面呈菜色 疲惫不堪 脸色苍白 骨瘦如柴)
师:用了这些词来描写哈默和逃难的人,我们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其实,很多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个场景、甚至一篇文章的浓缩,会读书的同学能够从一个词语中看出一幅幅画面,我相信你们也能!选择一个或两个,静静地想想,看看你看到什么镜头了?
生1:我选的词语是脸色苍白、骨瘦如柴,我看到的是哈默非常瘦又非常饿地站在那里,很可怜
生2:我选的词语是面呈菜色、疲惫不堪,我看到的是这群人又累又饿,都站不住了。
……
师:看来,此时他们为饥饿所困,为疲惫所困,为焦渴所困。此时的哈默“脸色苍白,骨瘦如柴”,他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需要食物
师:可哈默选择的和其他人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其他人选择的是什么?
生: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师:“狼吞虎咽”是什么意思?
生:很快很猛地吃下去
师:谁能用动作演示一下
生:(一生表演,然后集体演示一下)
师:那哈默选择的是什么呢?
生:先干活后吃饭
师:哈默究竟是怎么想的呢?请小组合作,自由朗读课文的2—5自然段,找出哈默和杰克逊大叔的对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自由朗读课文的2—5自然段,找出哈默和杰克逊大叔的对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进行交流一下。
生1:我认为杰克逊大叔是个善良的人。
师:你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1:“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您做。”
生2:我从“先生,吃您这么多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可以看出哈默是个通过劳动获得尊严的人。
师:哈默在说这句话时是什么态度?
生:真诚请求。
生3:我从“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我再吃这些东西。”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哈默听到杰克逊安排给他活时,心情很高兴。
……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哈默说的这三句话。
(课件出示: “先生,吃您这么多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我再吃这些东西。”)
师: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疲惫不堪的哈默急需食物充饥,可是当杰克逊大叔把食物送到他面前时,哈默却真诚请求说——
生:(齐)“先生,吃您这么多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师:当杰克逊回答没有活儿需要他做时,哈默毅然地拒绝说——
生:(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师:当得到杰克逊安排给他的劳动后,他痛快高兴地说——
生:(齐)“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我再吃这些东西。”
师:杰克逊大叔和我们一样被年轻人的语言和行动深深打动了,所以,他提供了捶背的劳动机会。当哈默干完活,杰克逊把食物递给了他,我们再来看这句——
(课件出示:年轻人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生:(齐读这句话)
师:从“狼吞虎咽”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哈默非常非常饿。
师:对呀,从中可以看出哈默已经饥饿到了极点,但是他也要坚持干完活再吃饭。
师:哈默得到的食物与其他逃难者得到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其他逃难者得到的是善良人的——
生:施舍
师:而哈默得到的是劳动之后的——
生:报酬
师:所以哈默得到食物是理所当然的。这正是他与那些人最大的不同!此时哈默仅仅得到了食物吗?还得到了什么?
生1:别人对他的尊重
生2:尊严
师:是啊,他得到了杰克逊大叔的赞赏。
(板书:杰克逊 赞赏 哈默)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这句话——
(课件出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师:这里的富翁指什么呢?
生:指的是有尊严的人。
师:对呀,这里的富翁是不是指财产和亿万的金钱呢?
生:不是
师:他指的是拥有尊贵的人格。让我们再来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此时,你最想对哈默说些什么呢?拿起笔来写在书上。
生:(动笔在书上写)
师:(巡视)
师:谁来交流一下。
生1:哈默,你真是个有骨气的人,我应该向你学习!
生2:哈默,你是好样的,我也要做个有尊严的人!
……
师:那么,哈默的发展真的如杰克逊大叔的预测么?我们来齐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师:老师再给大家带来一段哈默的资料介绍。
(课件出示:哈默: 1898年生于美国纽约,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到1982年,他的石油公司已排名世界第八。邓小平曾亲自邀请他到中国访问。1988年,他向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捐款2万美元。)
师:同学们,尊严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会激励你不断努力,不断向前!老师希望我们在坐的每一个同学能够自尊、自立、自强,做一个有尊严的人!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⑷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属于鲁迅的后期杂文。这篇杂文就当时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提出义正辞严的批判,既猛烈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热情歌颂了英勇斗争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文章短小精悍,写法灵动,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教学本文,可从写法和语言两方面突破。首先应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驳论文的思维流程,深层探讨课文的意蕴,体会这篇驳论文在写法上的特点;其次应组织学生揣摩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体味鲁迅杂文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课堂教学可采用诵读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比较阅读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用心感知,深入体验,反复品味,深入思考,最终形成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词语,掌握“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意,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能力目标:
⑴ 学习本文的结构严谨、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学习反驳论证。
⑵ 品味语句,体会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3、德育目标: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教学重点】
1、揣摩语句,理解深层含意。
2、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关键语句,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感知,增强感悟。
2、品读法:
品读课文,理解其写法和思想内涵。
3、讨论探究法:
在学生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对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4、比较阅读法:
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理清驳论文的思维流程,理解课文的深层含意,体会这篇驳论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1、设计一:
学习立论文之后,我们会遇到新问题:有时候说服自己并不困难,可说服别人真的好难!这就需要另一种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驳论。让我们先向鲁迅先生学一学这一技巧。
2、设计二:
我们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读到鲁迅先生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是的,鲁迅先生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独立自由、兴盛、腾飞的坚强战士。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
3、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
网络笑话:买汽车
孩子:妈妈,你为什么不买汽车呢?
妈妈:买不起呀。
孩子:那怎么才能买上小汽车呢?
妈妈:你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就可以买小汽车了。
孩子:那你小时候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呢?
这个笑话,孩子的反驳很精彩,妈妈听了以后肯定会瞠目结舌,继而哈哈大笑。
驳论是一种与立论相对的论证方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一篇驳论文。
假如你面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论调,你将怎样批驳?
生1: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强大、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均可证明,21世纪是中国的舞台。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中国正如一颗冉冉升起的巨星,光芒万丈。这难道能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生2:这是一种蓄意的诋毁,通过恶意损害党的形象,伤害民众的感情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让我们看看70年前鲁迅先生是如何批驳这一荒谬的论调的。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于鲁迅的后期杂文。鲁迅写此文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横战”。可见健康的恶化与精神的压力并未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无内在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读音:
选两个学生投影显示积累的词语:
搽:涂抹。
玄虚(xuán):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省悟(xǐng):认识上由模糊到清楚,由错误到正确。
渺茫:因无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kuāng):用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不满现实,追怀古代的事情。
为民请命:代老百姓请求保全性命或解除困苦。
自欺欺人:欺骗自己和他人。
脊梁(jǐ)
2、学生速读课文,画出正确的论点和论据(多媒体显示):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之所以认为它是错误的,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未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自欺了。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未失掉自信力和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难点
1、诵读1~5段,讨论探究:
⑴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⑵ 第4段有一部分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明确:
⑴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发现对方娈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否认对方的观点。这是驳论的一种形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要驳论证关键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会由于利益的驱动或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明断是非,拨乱反正,所以驳论证比驳论点、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事实有时并不胜于雄辩,我们一定要有推理判断能力,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才可以明辨是非,不被歪理所迷惑。
⑵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揭露了上层统治者大搞求神拜佛来掩盖自己投降卖国的反动本质,使他们陷入捉襟见肘之地,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从这段文字也可看到鲁迅的境况,但他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钦佩。
2、品读6~8段,讨论探究:
⑴ 作者是如何立论的?请简述作者的思路。
⑵ “中国的脊梁”是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⑴ 第6段承上启下,正面立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7、8段热情歌颂从古到今有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从而驳倒对方,这是间接批驳。
⑵ “中国的脊梁”是指踏踏实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原因有三个:第一,他们在追求自由、理想和民族解放的过程中总是被统治阶级镇压、暗杀,他们的精神不能被很好地宣传彰显;第二,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第三,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大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大多表现出“看客”的心态。
教师提供相关材料,多媒体显示: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发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斗号召。在党的号如和领导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到12月,曾发生三次大规模的学生请愿运动。
许多热心的青年往南京去请愿,要求出兵;然而这须经过极辛苦的试验,火车难坐,露宿了几日,才给他们坐到南京,有许多只好用自己的脚走。到达南京,却不料就遇到一大队曾经过训练的‘民众’,手里是棍子、皮鞭、手枪,迎头一顿打,使他们只好脸上或身上肿起几块,当作结果,垂头丧气地回家,有些人还从此找不到,有的是在水里淹死 。
(摘自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文坛上的鬼魅》)
3、学生齐读第9段,研讨以下问题: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一句话中,“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
学生明确:“状元宰相”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
“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以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民本思想。
4、教师总结:
本文的写法很独特,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的谬论,说理全面、深刻、有力。
五、说话训练
请运用驳论就以下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1、勤能补拙。
2、失败是成功之母。
学生思考、交流。
六、布置作业
1、分析下文所用的修辞手法,积累并仿写: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2、请为下面的两个似乎有些矛盾的名言找论据,证明它们各自的合理性:
⑴ 我之所以有所创造,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⑵ 尽信书不如无书。
〖参考答案〗
1、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引用。仿写略。
2、⑴ 如:贝多芬是世界公认的乐王。他一生中有九部交响曲,其中被人推崇的是后七部,而前两部大体上是仿效莫扎特、海顿的风格。但是,他说,如果没有前两部,人们就不会听到悲壮的《命运》、雄悍的《英雄》、优美的《田园》、令人沸腾的《第九交响曲》。在写下这些鸿篇巨作之前,在世界音乐中心 ──维也纳,他认真学习了巴赫等音乐大师的杰作,博采众长。
⑵ 李时珍生活的明朝,中国传统医学已经相当发达了,医书药典汗牛充栋。李时珍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验及对有经验的医生、药农的访问,发现了前人的许多谬误,产生了医人先医书的想法,写成了《本草纲目》。

阅读全文

与尊严教学课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