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年级数学下册有多重课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2. 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
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二)探索新知
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
(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2.认识秤。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台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弹簧秤:把物品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品的质量。
天平: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标尺表示的刻度来计算左盘中物品的质量。
磅秤:计算秤砣质量和秤杆刻度表示的质量,我们可知被称物品的质量。
3. 简单介绍天平和盘秤的用法。
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台天平和一个台秤。老师简单介绍天平各部分的名称:托盘、横梁、标尺、指针、螺旋、砝码……(边指边说)
师: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先在左边的盘里放上要称的物品,然后在右边的盘里放上砝码,直到天平的指针在标尺的中间为止。这时天平平衡表示两端的质量相等,计算出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的标尺指示的刻度的和就是左盘中物品的质量。(边操作边介绍)同学们桌上的天平,老师已经调试好了,在使用的时候,右边放砝码,左边放物品,打开红色的砝码盒,里面有一个小镊子,一定要用小镊子来夹取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如果用手直接拿会腐蚀砝码。现在用小镊子夹取每个砝码认识一下每个砝码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分组认识砝码。
师:现在老师把1克的砝码放在台秤的盘里,看看秤的指针有什么变化?
师:指针所指的位置就是1克。现在同学们每人选不同克数的砝码,看看指针的位置在哪里,那个地方就是砝码的质量。
4. 认识克。
(1)称一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台秤,学习了它们的使用方法。现在我们就用台秤或天平称出桌上的苹果、盐、几粒黄豆、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同学们称完之后写清物品的名称和质量做好记录。看在3分内哪组同学称的物品最多,哪组就是优胜组! 学生分组称物品。
(2)说一说。你称的这些物品的重量。
师:这些比较轻的物品,同学们都使用克作单位。很好!克用字母g来表示。(师边说边板书:克——g)
(3)掂一掂。
师: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把你们刚才称的1克的物品拿出来,比如一枚2分的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什么感觉?
(4)找一找。
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师: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物品体会1克的质量太棒了!
(5)猜一猜。
师:同学们不要称,猜一猜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粒大米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是1克?……猜完之后再称一称看对不对?
学生分组活动,并交流汇报。
(6)估一估。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任选3~4件物品合在一起,先估一估它的质量,然后再验证估计得准不准。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小组内验证,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5. 认识千克。
(1)教师介绍。
师:刚才有的组的同学称的物品合在一起的质量达到1000多克甚至2000多克,在记录的时候是不是要写很多数,如果不注意还有可能写错,是不是不方便?怎么办呢?
师:我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非常聪明。结合课前的调查知道,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表示。非常好!称较轻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作单位的,千克用kg表示。(师边说板书:千克——kg)
师:同学们刚才称的盐一袋是500克,两袋盐就是1千克。一袋牛奶是250克,4袋牛奶也是1千克。
(2)掂一掂。
师:请大家掂一掂两袋盐或4袋牛奶,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3)找一找。
师:1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也就是2斤。那么在你周围还能找到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1千克?
(4)拎一拎。
师:请同学们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拎一拎。
学生有的把几个小组的盐都收集起来拎一拎,有的把书包称一称再拎一拎……
(5)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以克和千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质量。
6. 教学1千克=1000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克与千克,那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多少克才是1千克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然后想办法验证!
(三)总结
师: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第20页的图。
师:说一说下面物品的质量各是多少?
(1)指导学生看第一个秤面上的刻度。
师:从秤面上看这个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东西? 两个鸡蛋重多少? 一个鸡蛋重多少呢?
(2)第2小题生自己做。
2. 教科书第20页“练一练”的第2题。
让学生直接填在教科书上,集体订正。
3. 教科书第20页“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
4. 单位用错的日记。
师:老师这里有一篇日记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你能发现什么?
早晨,我在2千米高的床上起来,用18分米的牙刷刷牙,洗脸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150厘米高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克的书包上学去了。
教学内容:1吨有多重(认识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 建立1吨的概念。
2. 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来讲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听,听完故事还要回答提出的问题呢!(师可随之出示挂图或多媒体画面,并请一位同学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师:故事讲得很生动,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你们想一想,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生可能回答:一定很重,会用克、千克作单位,也有可能用吨作单位;也可能发出疑问:那得有多少千克呀?)
师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认为合适吗?
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
(引出课题:1吨有多重,并板书)
(二)探究交流,感知新知
1.⑴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吨呢?教师用课件(或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图,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
350×3=1050(千克) 3头水牛约重1000千克
100×10=1000(千克) 10桶油约重1000千克;
50×20=1000(千克) 20袋面粉约重1000千克;
25×40=1000(千克) 40人约重1000千克。
(2)小组汇报。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吨=1000千克,并介绍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2.联系生活,理解新知。
(1)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
(挂图或多媒体出示) 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
(2)让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进行分析。
(三)综合应用,巩固拓展
完成书上的练一练(重新调整练习题的顺序),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1.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第3题
2.填一填。第1题
4千克=()克 3吨=()千克
5000克=()千克 ()t=2000 kg
18 t=()kg()kg=6 t
学生做完后,教师实物投影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集体订正。
3.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然后与同桌说一说思考方法。
在○里填上“>”“<”或“=”。
8000千克○8吨 4500克○4千克
3 t○3600 kg
学生独立思考再反馈交流,请几名学生汇报思考方法。
4.数学故事。
(1)估算。
刚才同学们听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曹冲称了几次才称完?(挂图或多媒体出示)
船上的石头称了8次才称完,记录表如下:
第几次12345678
质量/kg280220250300230250270350
你知道这头大象有多重吗?请看一下记录表,我们先来估算一下。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找生汇报。
(2)请同学们讨论:曹冲为什么可以采用这个办法称象,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3)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先独立计算大象的重量,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各组汇报计算结果。
(四)集体反馈,反思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练习四——千克、克、吨的练习课(一)
教学目标:
1. 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了解1千克、1克、1吨有多重。
2.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
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的质量单位有哪些?他们用什么英文字母表示?
(请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口答)
吨、千克、克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
(板:1t=1000kg,1kg=1000g)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质量单位来上一节练习课。
(二)指导练习
1.出示:在○里填上> < 或 =
3t○4000kg 4kg○4t 6t○6000g 8kg○20kg
让学生说说填什么符号,并说说为什么?
如:因为1t=1000kg,3t=3000kg,所以3t<4000kg.
“练习四”第3题
学生独立填写,全班交流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练习四”第1题
出示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台称,注意每个台秤所使用的质量单位。学生先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教师再次强调要注意台秤上标记的计量单位。
3.“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独立连一连,再说说自己的想法。
4.“练习四”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练习四”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列式:9÷3=3(元)
6. “练习四”第6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列式:1000÷100=10(g)
7.“练习四”第10题
让学生理解图意后,独立思考,再组织全班交流。
(1)10克,10克的称,要称5次
(2)先称2个20克,再称1个10克
(3)先称30克,再称20克
8.“练习四”第11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板书 : 3个梨子=4个桃子
3个苹果=5个桃子
把前两个天平左右分别相加,
3个梨子+3个苹果=4个桃子+5个桃子=9个桃子
1个梨子+1个苹果=3个桃子
(三)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练习四——千克、克、吨的练习课(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使学生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
2.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帮淘气改日记
师:昨天是星期天,淘气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动物园。回来后淘气写了一篇日记,同学们有兴趣看吗?(师出示日记并朗读)
今天,阳光明媚,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成都市动物园,逛动物园之前我们先到超市采购了一些食品,超市里的东西可真多,爸爸买了1克苹果和2吨梨,又买了1个50千克的鸡蛋。我看见超市里有电子秤,上去一称我的体重,哎呀,我的体重都35克了。
10点30分我们到了成都市动物园。动物园里动物的种类挺多的,我估计了一下它们的质量。一头狮子大约重350克吧,大象挺重的,最少也有2克吧,还有会说话的鹦鹉大约重83千克。大水牛少说也有338吨重,要是用一辆8千克的大卡车拉这些动物,要拉好几次吧!
参观完动物园,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师:刚才我看到同学们一直都在笑,能不能说说你们为什么笑?
师:看来淘气的日记中有许多质量单位不正确,那怎么办呢?
师:每人的桌子上都有淘气写的这篇日记,同学们就当个小老师帮淘气改一改吧。
学生独立改正;然后四人小组交流,进一步讨论、改正。
师:看来,好几个小组都已改好了,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呢?
(四个人来到展示台前,展示改正后的日记)
师:看过这组同学改的日记,别的同学或小组还有补充吗?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说得都和很好,在选择质量单位时,有的同学用学过的3个质量单位一个一个去试,有的同学用日常的生活经验去衡量,有的同学用了课外知识,那么在我们的学习中可以将这几种方法综合使用。老师代表淘气同学感谢你们,也希望你们在选择质量单位时不要闹出笑话。
(二)活动二:帮张叔叔解决问题
师:张叔叔是1名司机,今天他遇到了2个问题,很令他头疼,不知同学们能不能帮他解决。(投影片出示第24页第8题。)
理解图意。
师:你能找出这幅图中的数学信息吗?
(每筐梨30千克,每筐苹果20千克,这辆车最多装300千克的东西。梨有6筐,苹果有7筐。)
师:问题呢?(水果能不能一次拉完?)
师:明白了图意,你能尝试解答吗?
学生尝试解答,反馈交流。
师:能说说你的方法吗?
(先算出苹果和梨共重多少千克?算式为30*6+20*7=320(千克),320千克大于300千克,所以1车拉不完。)
师:你们帮张叔叔解决了这个难题,真棒。我们再接再厉来帮助张叔叔解决下一个问题。
(投影片出示第24页第7题。)
师:请您自己独立观察图,理解图意并尝试解答。有困难可以找小组内成员或老师帮助。
师:谁能把你的解决办法展示一下呢?
(1车皮限量60吨,意思是最多拉60吨,而5车皮就拉5×60=300(吨),320吨大于300吨是所以不够。)
师:同意吗?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先算出1车皮拉多少吨,320÷5=64(吨),64吨比60吨大,当然不够。)
(三)活动三:送小动物过河
师:几个小动物一起去游玩,到了河边要过桥,可怎么也不能同时过去,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投影出示第25页第9题)
师:原来这座桥载重为1吨,怪不得这些小动物不能一次通过呢!你能说说哪几只动物能一起通过呢?
师:我们比比谁想出的方案最多。
师:把你们的方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我们比一比哪一小组方案最多。
师:我们现在开始汇报方案行吗?
学生会有许多种的方案,教师分类板书。引导学生交流,4只动物,5只动物能不能一起通过呢?
总结方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很多方案,有的小组还在举手,说明还有别的方案,看老师的板书,你们能不能再讨论研究一下,用简练的语言说明你们的方案呢?可以选择讨论2只动物一起通过的方案,3只动物一起通过的方案,4只动物一起通过的方案,任选其一。
学生4人小组再讨论研究,教师任选一组参加。
汇报:
⑴最重的2只动物是大象和狮子,它们俩的体重加起来是740(kg),他们能通过桥,其他任何2只小动物也能通过。
⑵任何3只动物也能一起通过。
⑶4只动物通过的情况只有2种。
(四)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刚才讨论很热烈,把很复杂的方案只用几句话就概括出来了,看来在数学中只要肯动脑筋,大家共同研究就能出成绩。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搭配中的学问——配菜(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2.培养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学会搭配方法。
2. 做西点初学者应该学习什么
现目前学烘焙大致有几种方式:
1、网上看视频自学。这种方式适合把蛋糕作为兴趣爱好的朋友,自己喜欢做,就不需要多严谨,照着网上的教程学个皮毛,会做几款小点心也是很不错的。不过这种学习方式不能系统化的学习,网上的教学很多配方也不准确,导致你做不出来好的产品。
2、去蛋糕店当学徒。当学徒可以说是比较节俭的一种学习方式,大多数人这么认为,又能学技术,还能赚钱,一举两得。但是个人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可能是最花钱的一种方式。大家都听过一句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所以你去当学徒的话,精髓的东西老师傅轻易是不会交给你的,大多时候都是让你打杂,即使学到有用的技术也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时间就是金钱,有打杂的时间去学校学习,出来找个高薪工作赚的不是更多。这中间的利弊还是需要自己去衡量。
3、专业的地方去学习。主要教蛋糕制作技术,这类学校多以蛋糕技术教学为主,为了满足想要开店创业人士的刚性需求。纯教技术结合市场的变化,教授最新的蛋糕技术,因为是要开店的,传统的蛋糕制作技术不实用的就会被淘汰。适合想要从事这个行业或开店创业的人士。
学费方面看你是去什么样的学校,学习多久的课程了;课程的长度按不同,学费肯定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有的学校的学费高,是里面包含了所有的学费,材料费等等,有的学费便宜,可能存在着很多隐性的二次消费,所以有时间最好对你感兴趣的院校实地考察一下看看,把学费了解清楚,顺便看看学校的具体情况。
3. 人教版二年级《有多重》教学设计
第一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
2.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体的轻重。学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3.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体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4.通过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估计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具准备 健康秤、电子秤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要想知道物体的重量,怎么办?
2.重量单位有哪些?
一。估一估物件的重量。
1一颗小纽扣、一个鸡蛋、一个苹果分别有多重?
2先让学生估一估,再用天平称出重量,看谁估得准。
二。比一比物体的重量。
1三个同学为一组,拿出自己的书包,先分别掂一掂,估一估到底哪个书包重?
2 用电子秤称出重量,看谁估得准。?
四。秤体重。
(一)猜一猜
1.教师指导学生怎样健康秤。
先来猜猜范××的体重,猜3次,看谁猜得最准、最接近。
实际的称一称,让学生学会看健康称。
2.师:×××猜得最接近,范××的体重是34千克,那再来猜猜茹××的体重。
师:通过刚才的猜一猜、称一称,你们感觉猜茹××的体重时比起范××是重一些还是轻一些?
学生猜体重,并称一称,看一看。
3.参照这两个同学的体重估估班里其他同学的体重,然后称一称并验证。
(二)称一称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后,再进行活动。
1.一组同学秤体重。
2.一组同学做体重的原始记录。(通过记录称体重的结果方式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三)理一理、说一说
1.展示全班同学的体重情况统计表
2.学生讨论、交流,从你们的记录表中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能统计出什么?
3.师: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四)比一比
1.师:每组同桌的一些同类物品(体重、书包、开水饮料、书簿等),请你用最简单、最快的方法分出每组物品中谁轻谁重。
2.小结方法:在比较物品的时候,能用目测或手掂出来的直接目测或用手直接掂一掂就行了;不能用手掂出来的,我们再选用合适的秤来称一称。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认识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质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
2.学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3.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体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4.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估计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课前准备】
每组一个健康秤、一张体重情况统计表、三组物品(两个书包、两袋球、两袋药)、弹簧秤、天平。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有多重。(板书课题)
二、展开活动,体验数学
活动(一):背一背,玩一玩。
师:请同桌俩交换过来再背一背,感受一下对方合作伙伴的体重。
(学生活动并说一说自己的实践感受。)
师:要知道他们俩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
生3:最好的办法是用秤称一称。
活动(二):称一称,理一理。
认识健康秤。
师:下面我们就比一比,看谁猜得准,称得快。
先来猜猜××的体重,猜3次,看谁猜得最准、最接近。
生4:20千克。
生5:25千克。
生6:27千克。
实际的称一称,让学生学会看健康称。
师:×××猜得最接近,××的体重是24千克,再来猜猜××的体重。
学生猜体重,并称一称,看一看。
师:通过刚才的猜一猜、称一称,我们确实发现了××的体重重,××的体重轻,其他小朋友想不想知道自己到底有多重?
生:想。
师:以小组为单位,先猜一猜小朋友的体重,再称一称,小组长把称得的结果用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所有小朋友都称完后,小组的成员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其他小朋友的体重。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快、最好。
(小组活动)
汇报交流。
一组:我们是用同学们的号码记录的,26~30千克的同学是1号、2号……
二组:我们是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的。(交流小组同学的体重情况)
三组:我们是画“”的方法记录的。(交流小组同学的体重情况)
师:老师根据各个小组的汇报把我们全班小朋友的体重也记录了下来。(出示全班同学的体重情况统计表),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全班同学的体重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统计表。
全班同学的体重情况统计表
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7:我知道了26~30千克的人数最多。
生8:我知道了20~25千克的人数和31~35千克的人数差不多一样多。
生9:50千克以上的人数最少。
生10:我知道了全班一共有36人。
生11:我知道了每个小朋友的体重有的是一样的,有的是不一样的。
生12:我知道了二年级同学的体重大多数都是在26~30千克的范围中。……
师: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根据表格和调查结果,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提问题,让其他的学生解答。
师小结:小朋友们说得可真好,通过刚才的猜一猜、称一称、背一背的活动,我们已经对小朋友的体重有了很深的体验了,那么对于轻的物体、其他的物品你能很快地判断出谁轻谁重吗?
活动(三):比一比,说一说。
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三组物品(两个书包、两袋球、两袋药),每组物品都有1号袋和2号袋,请你用最简单、最快的方法分出每组物品中谁轻谁重。(小组活动)
汇报交流每个组比较的结果。
师: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比较出来的吗?
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了这三组物品的质量。在比较物品的时候,能用手掂出来的用手直接掂一掂就行了,比如比较两袋小球的质量;不能用手掂出来的,我们再选用合适的秤来称一称。
三、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感觉怎样?
师:你有什么收获?
师:你能评价一下你自己学得怎么样,评价一下你们小组学得怎么样吗?
第三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04页至105页“有多重”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建立正确的质量单位的观念。
2.明确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
3.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体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4.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体会物体的轻与重,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背人游戏,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那么我们就来玩个背人游戏,好吗?请几名学生来背一背体重有差距的其他两位学生,并说说感受。
2.看来人的体重是有轻有重的,要想知道他们有多重(板书:有多重)谁知道可以怎么办?(称)用什么称?(体重计)(板书:体重计)
3. 那么,体重计该怎么用,刻度盘又该怎么看,你想知道吗?(想)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组织活动,亲身体验
(一)称一称,记一记
1.演示如何称体重:大家看体重计上的刻度表,一大格为5千克,一小格为1千克,人站上去之后,我们要看指针不动之后所指的刻度。谁能读出老师的体重数?
请多位学生读一读体重数,并及时表扬读得准的学生。
2.想不想知道自己有多重?那么就快点来称一称吧!(分小组活动,组长负责记录)
3.称完体重的同学可以互相背一背,体验一下同学的体重。
4.师巡视指导:一要了解学生是否会看体重表,是否会记录称体重的结果。二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个子小的背块头大的同学。
(二)理一理,说一说
1.我们把刚才记录的结果整理一下,好吗?
2.我们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同学们的体重,也可以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比如直接写下姓名和体重,画“△”或“○”的方法。
3.根据图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如:1)你们小组最重的是多少千克,最轻的是多少千克?
2)小组内24千克的有几人?25千克的有几人?
3)小组内哪个体重的人数最多?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到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可以获得一用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的意识。
(三)比一比,称一称
1.选一个体重是25千克的人,背一背,感受一下“25千克原来这么重”。
2.背一背另外一个同学,比一比,看比25千克轻还是重。
3.到体重秤上称一称,看看自己估计的对不对。
4.出示从儿童医院获取8、9岁儿童标准体重看,和本班同学体重表对照,说说能发现什么问题?(师适时对进行健康、饮食等教育)
(四)掂一掂,称一称
1.请同学们一只手拿一本书,掂一掂。如果厚薄不一样,感觉怎么样?(*手重 *手轻)如果厚度差不多,感觉又是什么样的?
2.放在天平上称一称,看你估得对不对?(提示:用天平时,物品应放在托盘中央)
3.可见,如果外表上看不出来,只能求助于天平了。
4.选两个差不多大的书包,先掂一掂,再称一称,看看你估得怎么样?(有时准 有时不准)
看来,只有称一称才是测量物体重量最科学的方法。
5.让学生小组内合作称一称物品。(如:文具盒、本子等)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一连串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引导拓展
1.屏幕出示各种秤:台秤、弹簧秤、天平称、杆秤、电子秤等。
2.同学们,还记得他们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很好地应用他们吗?试着连一连:
书包 体重计
书本 天平
人体 电子秤
超市的货物 台秤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到了不同的计重工具,学习了称重的方法,同学们在课下可以多找一些身边的物品称一称
4. 如何处理克 千克 吨三者的联系教案
第三单元 千克 克 吨教案
教学内容:有多重(认识千克、克)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2. 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
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二)探索新知
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
(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2.认识秤。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台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弹簧秤:把物品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品的质量。
天平: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标尺表示的刻度来计算左盘中物品的质量。
磅秤:计算秤砣质量和秤杆刻度表示的质量,我们可知被称物品的质量。
3. 简单介绍天平和盘秤的用法。
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台天平和一个台秤。老师简单介绍天平各部分的名称:托盘、横梁、标尺、指针、螺旋、砝码……(边指边说)
5. 烘焙培训哪里教的好
找个正规的学来校去好好的系统学习自下(了解学校环境,设施设备,师资水平),不止烧菜(各种烹调方法不解释),糖艺,雕刻,面塑,果画,盘饰冷拼之类,正规学校不仅传授厨艺 教导各种菜系的制作方法,磨炼厨师的基本功,平常都是实践教学,还会传授很多饭店管理经验哦 毕业也会推荐就业 还可以提供学历,考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