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实践教学大纲

实践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0-12-19 08:19:56

❶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

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专要举措,是属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❷ 跪求《HSEQ与清洁生产》教学大纲!!!谢谢好心人!!!

《清洁生产》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390
课程名称:清洁生产
英文名称:Cleaner proctio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时:36
学 分:2.0
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开卷考试的考查形式,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先修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物理化学、环境生态学、化工原理等。

二、课程简介
近20年来,我国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获得了较高的经济增长,使得资源消耗增长过快、资源利用效率过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凸现,传统的末端治理已经不能有效地遏制住环境的恶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而环境恶化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唯一解决的办法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源头全过程考虑,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转折,是一场新的革命,从技术层面上保证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在转变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模式的层面上,立足于全球清洁生产的整体发展动态,阐述了清洁生产产生的背景、清洁生产的内涵与理论基础;从生产过程、产品、产业系统,以及促进清洁生产的政策工具等方面论述了清洁生产的基本内容和技术方法;重点介绍生产过程污染预防与清洁生产审核、产品生态设计与环境影响的生命周期评价及工业生态系统和物流分析;最后以循环经济介绍了清洁生产的发展态势。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清洁生产》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和工科各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是介于环境工程与环境管理之间的学科。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清洁生产的概念及评价方法,掌握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掌握清洁生产审核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初步具备进行企业清洁生产实施的能力。了解清洁生产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成功实例,为今后从事清洁生产技术工作打下初步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清洁生产的产生背景
(一)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清洁生产产生的背景
2. 理解来自人类社会的资源环境压力
3. 理解由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
1. 主要内容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环境系统概念,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八大环境事件。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特征
1. 主要内容
人口激增;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加快。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的三个特征。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的三个特征。
第三节 来自人类社会的资源环境压力
1. 主要内容
自然资源使用消耗;废物污染排放。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自然资源使用消耗情况及废物污染排放情况。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目前我国自然资源使用消耗及废物污染排放的情况。
第四节 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状态
1. 主要内容
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状态:土地退化;森林面积锐减;水资源匮乏污染严重;矿产资源耗竭;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破坏;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生态环境状态的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及原因;对中国生态问题的思考。
第五节 人类社会的响应行动
1. 主要内容
传统污染末端控制模式;可持续发展。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传统污染末端控制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可持续发展与清洁生产的关系。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解可持续发展与清洁生产的关系。
(三) 课后练习
1. 全球生态环境状态包括哪些方面?
2. 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由来?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利用电脑投影、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组织教学。

第二章 清洁生产的概念与推进实践
(一)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清洁生产的概念。
2. 了解联合国、国际社会以及中国的清洁生产的推进实践及我国的发展趋势。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清洁生产的概念
1.主要内容
生产与产业系统概述;清洁生产的演进过程;清洁生产的概念内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生产与产业系统的概念;清洁生产的演进过程;清洁生产的定义、内涵;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对比。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解清洁生产的概念内涵。
第二节 清洁生产的推进实践
1.主要内容
联合国环境署的清洁生产高层研讨会;国际社会的典型清洁生产实践;中国的清洁生产实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社会以及中国的典型的推进清洁生产的实践活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在推进清洁生产过程中,中国今后的清洁生产发展方向。
(三)课后练习
1. 简述清洁生产的内涵。
2. 简述中国的清洁生产实践及在推进清洁生产中起的作用。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利用电脑投影、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组织教学。

第三章 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一)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清洁生产的相关理论,为透彻理解清洁生产的实施、审核等打下基础。
2. 理解系统论与系统工程的概念。
3. 理解物质末端治理与全过程控制理论。
4. 理解生态学及产业生态化概念。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系统论与系统工程
1.主要内容
系统论的基本概念;系统的属性;系统工程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系统与系统工程的概念;系统工程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系统工程在清洁生产中的体现。
第二节 物质守恒原理
1.主要内容
能量守恒定理;物质守恒原理。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物质平衡理论;能量守恒定理。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物质与能量守恒理论在生产全过程中的应用。
第三节 末端治理与全过程控制理论
1.主要内容
末端治理的表现;全过程控制的层次及作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末端治理和全过程控制的概念;全过程控制与清洁生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解全过程控制和预防是实现清洁生产的基本保证。
第四节 生态学理论
1.主要内容
生态学及其基本规律;生态系统;产业生态化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生态学、生态系统、产业生态化的定义;产业生态学的概念及三大基本要素。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在理解生态学、产业生态系统、产业生态化概念的基础上加深对清洁生产的理解。
(三)课后练习
1. 什么是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的方法有哪些?
2. 如何理解产业生态化?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利用电脑投影、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组织教学。

第四章 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
(一)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审核方法。
2. 理解清洁生产审核的内涵、目的及特点。
3. 通过具体的清洁生产审核案例,熟悉清洁生产审核的程序及各阶段工作的内容。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产过程清洁生产的内涵和途径
1.主要内容
生产过程及其特征;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生产过程的演变;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内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的概念及内涵。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解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
第二节 清洁生产审核
1.主要内容
清洁生产审核的定义、原则、作用和对象;生产过程评估;替代方案产生;替代方案评价;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的程序。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清洁生产审核的内涵;清洁生产审核的程序。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清洁生产审核方法。
第三节 清洁生产的过程单元分析
1.主要内容
过程单元概述;过程各单元(反应单元、分离单元、换热单元、公用工程单元)分析。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过程单元的概念;各单元的原料、能源消耗,废弃物的产生等的分析。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各过程单元对整个清洁生产过程的影响。
第四节 清洁生产的过程系统集成
1.主要内容
能量集成;水集成;物质集成;管理集成。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系统集成的概念;能量集成、水集成、物质集成和管理集成概念及特点。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清洁生产的过程系统集成特点。
第五节 清洁生产审核案例
1.主要内容
啤酒行业及炼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案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啤酒行业及炼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及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不同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异同点。
(三)课后练习
1. 清洁生产审核的程序是什么?清洁生产审核可以揭示组织什么样的问题?
2. 简述清洁生产过程的系统集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利用电脑投影、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组织教学,辅以课堂讨论。

第五章 产品的清洁生产
(一)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基本框架。
2. 掌握产品生态设计概念及流程。
3. 理解产品生态设计的策略。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产品及其环境影响
1.主要内容
产品;产品的环境影响;清洁产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产品系统、清洁产品的概念;产品的环境影响的表现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清洁产品在清洁生产中的作用
第二节 生命周期评价
1.主要内容
生命周期评价的基本框架;ISO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生命周期评价在清洁生产中的应用;生命周期评价的局限性;案例分析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生命周期、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清单分析概念;生命周期评价的基本框架的理解;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生命周期评价在不同企业的清洁生产中的应用。
第三节 产品的生态设计
1.主要内容
生态设计的需求与重要意义;产品生态设计;产品生态设计流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产品设计与产品生态设计;产品生态设计目标实现的途径;产品生态设计流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产品生态设计对产业界的促进作用。
第四节 产品生态设计策略
1.主要内容
产品概念开发战略;产品结构优化设计战略;原材料利用优化策略;生产过程优化;产品销售网络优化;减少产品使用阶段的影响;产品生命周期末端的优化;案例分析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理解产品生态设计的不同策略。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产品生态设计策略在企业中的应用。
(三)课后练习
1. 简述生命周期评价的作用及局限性。
2. 产品生态设计与传统的产品设计理念有什么不同?
3. 政府在生命周期评价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利用电脑投影、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组织教学。

第六章 生态产业系统
(一)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生态工业与生态工业园的概念。
2. 掌握生态工业的特征。
3. 掌握工业共生的含义,工业共生体系的特征。
4. 熟悉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原则。
5. 熟悉工业共生系统设计步骤和方法。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态产业系统
1.主要内容
生态产业系统;生态工业园区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生态工业与生态工业园的概念;生态产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异同;生态工业园区的特征。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第二节 工业共生
1.主要内容
工业共生的含义;工业共生体系的特征;工业共生类型;工业共生系统设计步骤和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工业共生、工业共生体系的概念;工业共生体系的特征;工业共生系统设计步骤和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工业共生理念在生态工业园设计中的作用。
第三节 案例分析
1.主要内容
美国布朗斯维尔生态工业园;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生态工业园建设的成功实践。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生态工业园建设的成功实践对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启迪。
(三)课后练习
1. 简述生态工业园区的特征。
2. 如何克服生态工业建设中的经济障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利用电脑投影、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组织教学。

第七章 清洁生产的政策法律与工具
(一) 目的与要求
1. 熟悉推行清洁生产的经济和产业政策。
2. 熟悉相关的清洁生产法律,了解国内外清洁生产法律进展。
3. 熟悉环境管理体系中ISO 14000系列标准。
4. 掌握环境标志的概念,了解环境标志图形。
5. 理解扩展的生产者责任、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和自愿举措的概念。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清洁生产的政策机制
1.主要内容
实施清洁生产的障碍问题;推行清洁生产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推行清洁生产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实施清洁生产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清洁生产法律进展及清洁生产促进法
1.主要内容
清洁生产法律进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法的意义和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需修订和完善之处提出建议。
第三节 环境管理体系
1.主要内容
ISO 14000系列标准;环境管理体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环境管理体系概念; ISO 14000系列标准与其它标准实施的不同之处;ISO 14000系列标准的组成;清洁生产与ISO 14000系列标准的关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ISO 14000系列标准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四节 环境标志
1.主要内容
推行环境标志的意义;环境标志制度的发展;我国环境标志实施程序;环境标志分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环境标志的概念;环境标志的目的和作用;我国环境标志实施的程序。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环境标志的意义。
第五节 扩展的生产者责任
1.主要内容
扩展的生产者责任的概念;扩展的生产者责任制度;支持生产者责任延伸的经济政策手段;扩展的生产者责任制度实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扩展的生产者责任的概念;扩展的生产者责任制度概念;支持生产者责任延伸的经济政策手段具体内容;了解我国扩展的生产者责任制度实践。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扩展的生产者责任制度对推进清洁生产的作用。
第六节 可持续发展报告和环境会计
1.主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报告;环境会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可持续发展报告和环境会计的概念;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环境成本定义;环境成本的具体分类;环境会计进展;总成本核算和全成本核算的区别。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环境会计在清洁生产中的应用。
第七节 自愿举措
1.主要内容
自愿举措的定义;自愿举措的类型;自愿举措的效益;制定与实施自愿举措。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自愿举措的概念;自愿举措的类型;如何制定与实施自愿举措。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自愿举措的实施对清洁生产的促进作用。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实践环节:
组织学生到组织开展社会调查,以加深本门课内容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课后练习:
1. 简述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法的意义和必要性?
2. ISO 14000系列标准和环境标志的实施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3. 简述环境成本的组成。
4. 说明在环境成本核算方面,传统成本方法、总成本核算、全成本核算三者的区别。
5. 简述如何制定与实施自愿举措。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利用电脑投影、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组织教学,开展社会调查。

第八章 从清洁生产到循环经济
(一)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的“3R”原则。
2. 掌握循环经济的特征。
3. 理解IPAT方程;物质流分析(MFA);物质投入产出表(P10T);单位服务的物质消耗(MIPS);生态足迹分析(EF)。
4. 理解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的关系。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循环经济
1.主要内容
传统经济系统及其物质代谢特征;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式;循环经济的概念框架。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循环经济的概念;传统经济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的异同;循环经济的“3R”原则。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关系。
第二节 物质流分析
1.主要内容
IPAT方程;物质流分析(MFA);物质投入产出表(P10T);单位服务的物质消耗(MIPS);生态足迹分析(EF)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物质流分析(MFA)、 生态足迹分析的概念;IPAT方程的推导及作用;物质投入产出表(P10T)的内容。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物质流分析方法。
第三节 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的关系
1.主要内容
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的异同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的关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的关系。
第四节 循环经济的实践
1.主要内容
国际推进循环经济的实践;中国推行循环经济的实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国际和中国推进循环经济的典型实践;基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提出的一系列概念。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国际推进循环经济的实践对中国的启发。
(三)课后练习
1. 为什么说“3R”中“减量”是最基本的?
2. 简述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利用电脑投影、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组织教学。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教学时数

课程内容 讲

课 习

课 讨

课 实验 其他教学环节 小


第一章 清洁生产的产生背景 2 2
第二章 清洁生产的概念与推进实践 2 2
第三章 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2 2
第四章 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 6 2 8
第五章 产品的清洁生产 6 6
第六章 生态产业系统 4 6
第七章 清洁生产的政策法律与工具 4 4
第八章 从清洁生产到循环经济 4 2 6
合计 36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教材:
张天柱,石磊,贾小平.清洁生产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教学参考书:
1. 赵玉明.清洁生产(2007年修订).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8
2. 张凯,崔兆杰.清洁生产理论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
3. 朱慎林,赵毅红,周中平. 清洁生产导论.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5
4. 金适.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北京:中国气象出版社,2006.9

七、其他说明
本课程在规定的学时内安排2个学时社会调查,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深入到各组织去了解组织情况,并能讲出该组织的清洁生产的实施并提出方案。

大纲修订人:王宝娥 修订日期:2007年10月
大纲审定人:陶雪琴 刘晖 周遗品 审定日期:2007年11月

❸ 34.在思想情感方面,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学教学大纲提出,应增强学生的_____________ 情感;使学生具有

在思想情感方面,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学教学大纲提出,应增强学生的____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_________ 情感;使学生具有 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我国的新技术革命,与人类的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物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已经显示出重要作用。
生物课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通过生物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初步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一定的实践能力,掌握一般的科学方法,为他们以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 教学目的要求

生物课和应使学生在以下方面得到发展:
(一) 知识方面
1、 初步获得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和生态等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初步获得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 能力方面
1、 能够对生命现象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和报告。
2、 能够正确使用生物实验中常用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
3、 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
4、 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三) 思想情感方面
1、 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 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教育,能够能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的世界。

二、 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 从学生今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的需要出发,选取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1、 选取生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知识,以生理知识为中心,着重阐明生物的生长、发育等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
2、 选取重要的生物类群及其主要特征的知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辨认周围环境中赏见的一些生物种类,了解生物界的概貌。
3、 选取一些初步的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发展,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认识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控制人口的发展和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二) 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出发、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
1、 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使学生了解生物学是农、林、牧、副、渔和医药卫生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懂得合理利用和改造有益生物,防除有害生物的道理。
2、 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和经常遇到的生物学问题,以利于学生加深理生物学基础知识,密切联系有关人体防病、体育锻炼、增进健康、保护环境等卫生保健知识,使学生懂得讲究卫生的道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 密切联系各地的自实实际。我国幅员广大,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生物种类也有很大差别。编写教材时所选取的主要门、纲的代表植物和代表动物,应力求既具有典型性,又是各地比较常见的种类。并且使学生了解本地的动植物资源,以及对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三) 从“三个面向”的要求出发,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基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生物学知识。例如,植物组织培养、动物行为、免疫、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
(四) 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出发,选取有关有观察、实验、参观、实践活动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探究有力和自学能力。
(五) 从加强思想情感教育和建立生物学基本观点的要求出发,重视选取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例如,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生物科学成就,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及我国有关人口、资源和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等内容。
(六) 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注意知识的纵同和横向联系。注意处理好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知识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例如生物课与小学自然,初中地理和劳动技术课等课程之间知识的分工和联系。

三、 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教学要紧密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将思想和情感教育寓于知识传授之中。教学中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阐述生物个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殖、发育和生物界发生发展的规律,向学生进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进化观点和生态观点等生物学基本观点的教育。结合我国国情,向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要认真进行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生物学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各种能力和思想情感教育的基础。教师备课时必须认真分析教材中生物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纵向和横向联系,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富于启发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和自然实际,准确、生动地讲述生物学基础知识。
(三)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生物学是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参观、讨论,实践活动等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实事求是和科学态度以及协作精神。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动精神,努力创造条件,完成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观察、实验、实践活动、演示等各项要求,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探究和自学等能力。
(四) 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和讨论式教学,不断提教学质量。要合理地选择、组合、使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要积极地创造条件采集实验材料和自制教具。 教师要研究学生知识基础、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及学习生物学的规律,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指导学生不断地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五) 要坚持理论密切联系
1、 要重视密切联系当地生物种类的实际进行教学。还应该利用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乡土教材的课时,补充讲述发地常见的和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一物种类,以有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2、 注意结全季节。生物课的教学内容,有的具有季节性。教师对这部分教材的安排,可以因时因地的灵活掌握,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讲授顺序。
3、 要密切结合学生的亲身实际和对身心素质的要求进行人本生理卫生的教学。尤其要重视同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卫生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初步学会基本的卫生保健技能,养成有关的卫生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人体生理卫生的教学要与体育课和学校卫生工作紧蜜结合,共同完成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
(六) 积极组织和指导生物课外科技活动 教师要重视因材施教,积极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生物科技活动。例如,做生物实验,观察、采集动植物和制作生物标本,培养植物、饲养小动物,建立生物园地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生态观察,有条件的学校要组织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和动植物园等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特长和培养创新精神。
(七) 重视生物课教学与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密切配合 生物课与劳动技术课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区别。生物课要积极地为学生学习劳动技术课打下必要基础,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会对当地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一些动植物的养殖和栽培技术。

四、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1、 初中生物课教学内容,是根据初中学生基本上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安排的。初中主要学习感性的、侧重生命现象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完成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探究和实践活动。 2、 大纲中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不等于教材的编排顺序。本着“教材多样化”的精神,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可以编写出适用于不同地区,具有同程度、不同体系、不同风格的教材。 3、 “五·四”制生物课共204课时,“六·三”制生物课共153课时,各留出地方教材和机动22课时,其余课时分配给各部分的教学内容。

知识
学生实验和实践活动
演示

要点
教学要求
项目
教学要求

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生物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A

A

细胞的结构

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细胞的分化和组织的形成 组织的概念

器官的概念

系统的概念

生物体
D

B

B

C

C

B

B
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练习使用显微镜

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画细胞结构的简图

制作并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画细胞结构图。
III

III

III
用显微镜观察四种基本组织

种子的结构和成分

种子的萌发

种子的知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B

C

A
解剖并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验证或探究种子成分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II

II或IV

IV

根系及其在土壤里的分布和意义

根尖的基本结构和主功能

根对水发和无机盐的吸收

合理灌溉

氨、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合理施肥

无土栽培
A

D

C

A

A

A

A
观察幼苗的根毛和根尖的纵切面

探究根的向性

实践活动:灌溉、施肥、无土栽培
III

IV
细胞吸收水分实验

根吸收收无机盐的实验

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

光合作用的意义

合理密植

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机物的分解能量的释放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植物的呼吸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蒸腾作用的意义
C

D

C

C

A

D

C

C

C

C

B
学习制作徒手切片

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和叶片的表皮。画叶片表皮细胞图

绿色植物在不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探究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的关系
I

II

II

IV
光合作用需要光和二氧化碳的实验

光合作用产生氧的实验

种子萌发时呼吸和热的实验

植物体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

植物体蒸腾水分实验

芽的种类

叶芽的基本结构和伸展

双子植物木质茎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木质茎的生长和年轮的形成

单子叶植物草质茎的基本结构特点

导管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筛管对有机物的运输

茎的贮藏作用

利用茎进行的营养繁殖
A

C

D

A

C

C

C

A

B
用放大镜观察叶芽 的结构

用显微镜观察双子叶植物木质茎和单子叶植物草质茎的横切面

观察树木的年轮

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实践活动:植物营养繁殖的方法
II

II

III

IV

花的结构

花序

开花和传粉

人工授粉

双受精的过程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植物组织培养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植物生长物质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期应用
D

A

A

A

C

C

B

A

A
解剖并观察花的结构

实践活动:植物组织培养
III

藻类、苔鲜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藻类、苔鲜和蕨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对人类的经济意义

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裸子植物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点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被子植物分类单位和分类方法

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主要区别
B

A

B

A

B

A

B

B

C
观察几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组织学生采集植物,制作腊叶标本

实践活动:校园或家乡植物种类调查
III

细菌的基本形态

细菌的结构特点

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放线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细菌和放线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A

B

B

B

B

有条件的学校用高倍显微镜观察三种形态的细菌

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

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真菌的主要特征

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与人类的关系
B

B

B

B
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

实践活动:食用菌调查或养殖
III

病毒的形态结构

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

细菌的病毒——噬菌体

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
A

B

A

B

A

原生动特的主要特征

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B

A
用显微镜观察原生动物探究原生动特的趋性
III

IV

腔肠胃动物的主要特征

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B

A

常见的扁形支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寄生、寄生虫和突主的概念

绦虫(或血吸虫或包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B

B

B
实践活动:调查本地常见的寄生虫病

线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B

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B
观察蚯蚓的形态、运动和对刺激的反应
III

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B
观察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
III

蝗虫的形态结构、生理和发育的特点

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昆虫的多样性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其他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C

D

A

A

B

B
采集昆虫,制作昆虫标本
III

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鱼的生殖发育特点

鱼类的主要特征

主要的淡水鱼类及其养殖

主要的海洋鱼类及其养殖

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C

C

D

A

A

A
观察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的主要结构
III

变温动物的概念和适冬眠

两栖动物概述
B

C
观察蛙类的外部形态

爬行动物的概述

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
C

A

鸟类概述

恒温动物的概念

鸟类的主要特征

保护鸟类的多样性
C

B

C

A
观察家鸽或其他鸟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主要结构。

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爱鸟周”活动,或参加保护和招引益鸟展览
III

家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保护哺乳动物的多样性
C

D

B
观察哺乳动物的心脏结构
II
观察家兔或小型哺乳动物内部的主要结构

动物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先天性定型行为,后天性习得行为

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B

B

A
探究一种动物的某种行为
IV

人体皮肤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皮肤的再生和卫生保健
C

A

人体骨骼的组成

人的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骨的酝酿结构和功能

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青少年保持正确姿势的意义

骨的生长

关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骨骼肌与人体主要的骨骼肌群

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体育锻炼对骨、关节和肌肉的影响

脱白、骨折及其急救处理
B

B

C

C

A

B

C

B

D

A

A
观察长骨的结构

骨的成分实验
III

III
关节的结构

肌肉的收缩

人体内的血量

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输血与血型

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功能和保健

血液循环

动脉血和静脉血

血压

脉搏

出血的初步护理

淋巴
B

C

C

D

B

D

C

B

A

B
观察血涂片

用显微镜观察蛙躞(或蛙肠系膜、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

测量血压和脉搏

了解血常规化验数据

探究脉膊与运动的关系
III

II

III

II

IV
血浆、血清

和血细胞

消化道的组成

牙齿的结构和保健

胃和肠折结构特点

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消化酶

食品店物营养万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饮食卫生和营养卫生
B

C

C

C

B

C

A
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

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II

III

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

肺的结构

呼吸运动

人工呼吸

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吸烟、吸毒的危害

煤气中毒及其预防
B

C

C

A

A

A
测定胸围差

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有条件的学校、学习测定肺活量的方法

练习人工呼吸的方法
III

III

I

I
用呼吸运动的模型,演示肋骨运动呼吸运动的关系,膈肌运动与呼吸运动的关系

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

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的结构和尿的形成

泌尿系统的卫生
C

B

C

A
观察剖开哺乳动物的肾脏
II

新陈代谢的概念和意义

人体内物质的转化与能量的变化

食物的热价

体温
A

C

A

A
实践活动:记录三天内摄入食物的种类和数量,估算每天食物 总热量
II

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激素

甲状腺和甲状腺素

地方性甲状腺肿

胰岛和胰岛素

重体和生长激素

重体在内分泌腺中的重要作用

体液调节
B

C

C

A

C

C

B

C
实践活动:有关糖尿病的调查或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调查

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细胞

脊髓和脊神经

脑和脑神经

反射和反射弧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人类神经活动的特征

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

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眼的保健

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耳的卫生
B

D

C

C

D

C

C

A

C

B

C

A
膝跳反射实验

探究条件反射的形成

眼球成像的实验

实践活动:检查视力
III

IV

III

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精子和孵细胞,受精

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从婴儿到成人的发育分期

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青春期的卫生
B

B

B

A

C

C

免疫的概念、免疫对人体的主要作用

胸腺、淋巴结,脾脏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计划免疫
B

B

C

C
实践活动:收集与交流有关艾滋病的资料

实践活动:调查本地计划免疫实施状况

人类的传染病

传染病流行三个环节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A

C

A
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的装片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染色体,基因

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人类主要的遗传疾病

禁止近亲结婚

遗传和变异在实践上的意义
A

B

C

A

C

A

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人工选择及其意义

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

人类和动物园亲缘关系

某种古猿进化发展成现代人类
A

A

A

B

A

A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

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农业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保护植被的意义

控制人口的意义
B

C

C

C

B

A

A

A

C
实践活动:到学校附近的树林、草地或池塘、农田进行衬在地考察,了解其中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

实践活动:调查学校附近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且提出保护环境的书面建议

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A

附录:关于教学要求层次的说明

一、 知识方面
从认识水平和该知识点在本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考虑,将对知识点的教学要求,从低到高依次划分为A、B、C、D四个层次。
A:知道。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印象。
B:识记。记住所学知识的要点,能够说出它们的大意,能够在有关情境中识别它们。
C:理解。在“B”的基础上,能够解释和说明所学知识的含义,能够对不同知识采用适当的形式(文字、图、表等)予以表达。
D:应用。在“C”的基础上,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够在新的情境中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和生物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 学生实验方面
学生实验的教学要求,分为练习、初步练习、学会和探究四个层次,其内涵是:
1. 练习: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对生物实验的方法、步骤、观察、记录、绘图等进行初步的训练。
2. 初步学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初步学会的基础上,能够按照要求完成实验任务
3. 学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初步学会的基础上,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实验,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4. 探究;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参与设计实验,练习确定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能观察现象、记录和整理数据及报告实验结果。

❹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属于什么教育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一元’指的是在学校中的教育,另‘一元’指的是在企业中的实践。学校的理论教学只占双元制教育的1/3份额,其他2/3时间都是在企业的实践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具有许多鲜明的个性特点。
1.双元特征明显。主要包括学校和企业的两种培训机构,学生具有学生和学徒的两种身份,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的两种内容,理论授课和实训授课的两类教师,理论和实训的两种教材,学业证书和技术证书的两类证书等。
2.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双元制教育形式下的学生1/2以上时间在企业,内容是完全按照企业生产要求进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也是学徒工进行的生产性劳动。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始终都是围绕职业实践活动由泛到精、由浅入深而开展的,目的性、实用性极强。
3.企业参与广泛。企业接受双元制学生是积极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大多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培训师,没有独立能力进行单独培训的中小企业,也可通过各种合作开展代培而达到目的。
4.“立交桥”的互通机制。在一般中学的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既可以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也可以经过文化补课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这种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搭起的桥梁,更容易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潜能作出职业选择。
5.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办法。学生业绩考核由企业和学校组织结业考试,使证书更具有权威和公正性。
德国双元制教育在德国深得学生和就业单位的认可,其生源质量不仅堪与综合性大学相媲美,就业率甚至还优于综合性大学。如果你想申请去德国双元制大学就读,可以咨询湖南出国工作网。

❺ 学习语言学概论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注意教学要求和教学大纲的变化
关于各个章节的教学要求,在学习指导书中都作了明确的说明,因此要注意这些说明。比如主教材第一章第二节"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共讲了六个问题,而本节的学习目标列出了三条,实际上只对两个问题作出了学习要求。假如平时学习不注意,在一些问题上苦下功夫,结果可能白费力气。
第二,弄清楚内容结构
《语言学纲要》全书内容共分十个部分:导言、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是符号系统、语音、语法、词义、文字和书面语、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的接触、语言系统的发展。所有内容似乎很多,但概括起来可分为三个部分,可以用"性质"、"结构"、"发展"这样几个词来概括称呼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三,注意前后的联系和对比。
语言学纲要共分九章,学习时要注意各个章节的关系,不要把他们割裂开来。比如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所讲述的是语言学最基本的理论,可以说是全书的总纲,后面许多问题的阐释都要运用这一基本理论。所以对其中涉及到的有关问题必须细抠,而且能够前后联系起来分析问题,比如基本词汇的特点,组合规则与聚会规则、语言的发展变化等理论问题,都需要运用第一章的理论进行阐述,或者说把第一章的理论结合起来阐述能说得更加清楚透彻。又如汉语合成词的构造和词构成词组的几种方式,其组合关系具有一直性,把它们联系起来学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学习中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注意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学活学好。一定要避免中学阶段或专科阶段的那种只注意死记硬背要点的学习方式。
第四,注意加强自学,加强实践练习。
这也是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方法。加强实践对于语言学课程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都是围绕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来进行的,因此有许多范例分析,同样也要求我们能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如果学习语言学不能活学活用,只能死记硬背,那是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的,而且期末肯定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同时,许多抽象难以理解的理论,也需要我们通过反复的实践练习来悟透。比如像语法形式、语法手段、语法意义、语法范畴之类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会搅成一团,必须通过语言事实的分析,也就是实践练习才能清楚地把它们区别开来。

❻ 新课程提倡哪些关于小学语文的新课程理念

1
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特点及教学建议
一、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面向全体学生;
●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作用,学生的独特体验;
● 实践性,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以语文实践为培养途径; ● 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实践机会,感性把握能力;
● 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起始阶段的教育过程和方法,语 感,整体把握。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学习语文特点,个体差异与学习需求;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鼓励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综合:沟通学科间的联系、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 实践: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课内外学用结合;
● 创新:吸收新思路新观念,运用新技术新方法;
● 适应: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 ● 开放: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二、与《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比较
(一)《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主要改革内容。 ● 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 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 注重提高学生感性把握能力。
(二)《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的发展。
● 系统地提出“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地综合性地体现在 各个阶段目标之中; ● 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
● 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 ● 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

阅读全文

与实践教学大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