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村居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12-19 06:01:49

❶ 凤凰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一、自主探索比较诗词,了解词的特点,自由朗读感受词的韵律美。
1、同学一定都积累了许多古诗,谁能给大家来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
2、同学们积累得真多,背诵得趣味盎然;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学习古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与古诗相似的新的体裁:词

出示全词: 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3、配古典音乐(古筝曲)范读全词。
4、大家都沉浸在词的美妙意境中了!也想来读一读吗?
(生自由地多遍地诵读词,随后指名多人次朗读。)
5、大家读得真投入!读着这首词,你发现题目、语言形式上,词与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古诗每句字数相同,整齐划一;而词却是字数不等,读来倒另有一番丰富多变、节奏明快之感呢。想再读体会一下吗?
自由读,随后配古筝乐齐读。


二、自主选择,满足需求,分组学习

1.读了这么多遍了,对这首词你还想学什么呢?

2.怎么学呢?分成三组:第一组完全自己讨论学习的;第二组可以随时向老师提问;第三组想和老师一起学。

3.每组推选一个组长,组织好本组的学习,等会儿我们每组推选代表汇报。

三、自由表达,感悟交流

师:(出示插图)瞧,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村居风景。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图,说说看,你已经读懂了什么呢?哪组先来?

A:乡村人家居住的环境很美,清清的小溪在门前流过,小池塘里开满了荷花,碧绿的荷叶衬托着粉红的荷花,不由让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溪边长满了青青的草,屋子周围树木郁郁葱葱。老爷爷喝了点酒有点醉了,正和老婆婆两人坐在门口在亲热地闲聊,儿子们都很能干了,大儿子在豆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小儿子很顽皮可爱,趴在溪边剥莲蓬吃。乡村的生活是多么安静,悠闲!

B:乡村的景色很美,很宁静,好像世外桃源一样,没有人来打扰他们的生活,这一家人生活得很开心,老爷爷和老婆婆在茅屋前亲热地说着话,大儿子很勤劳,二儿子心灵手巧,小儿子很顽皮,无忧无虑、天真可爱。

他们虽然生活条件很清苦,住的屋子还是很矮很小的茅草屋,但他们似乎对自己的生活已很满足,真是知足常乐!一家人在一起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幸福快乐。

找一找,词中写到这一家一共有几口人啊?这一家5口人还真是各有各的特点。

先看看这对翁媪,这是一对怎样的老爷爷和老婆婆啊?

(亲热、和睦、幸福、快乐、温馨、亲密、开心、可爱)

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啊?

(媚:相互看着对方,越看越觉得对方好,还要说着对方的好,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用什么话说的啊?你用吴音说说、读读呢

(醉:因为他们心里开心,老爷爷和老婆婆多喝了几杯酒,都有点醉意了,不仅是酒醉了,更是他们的心醉了,他们为自己相亲相爱白头到老、为一家人和睦温馨的生活而陶醉。)

这一家5口人,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可爱,你最喜欢谁啊?为什么?

无赖也可爱吗?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小儿子的顽皮可爱?(看看他是怎么剥莲蓬的?什么姿势?——卧,干嘛卧着啊?小脚丫还在?嘴可能还会不停地哼唱?心里也许还会想些什么呢?)

真是怎样的小儿子啊?

C:学这首词一定要联系作者写这首词的背景,诗人辛弃疾是一位爱国诗人,这首词是他晚年隐居在江西上饶乡村时写的,……读着这首词,可以体会到诗人对乡村平静安宁的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这清新秀丽、和平安宁的乡村人家,都被诗人看到了,大家大胆想象一下,诗人会在哪里?

无论在哪里,他的心已融入这美好的乡村田园了,因为他喜爱这乡村田园的风光和悠闲的生活。

他希望老百姓都过上这样舒心安宁的生活。

四、自由表现,体验意境美。

1.古诗词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吟、唱、讲故事、表演,当然你还可以继续读。

2.你想用什么方式就用什么方式,大家可以一起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你对这首词的理解。

3.小组自学后展示

师:这宁静悠闲的生活的确让人向往。愿不愿意当当老公公、老婆婆,体会一下真正的田园生活?带着酒意说着吴侬软语的老夫妇会亲热地聊些什么呢?
A:扮演老夫妇,从眼前三个儿子,神聊至当年情景。

勤劳持家,能干

乡村生活安宁的满足

儿子长大成人,个个孝顺能干的欣慰

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师:表演之中,你充分感受到了什么?
生1:这种生活安宁舒适,作者对这悠闲的乡村生活一定是很向往喜爱的。
生2:这样的生活真是太宁静、祥和了,我也想和作者一起过这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B:配乐歌唱

C:朗读吟诵

D:讲故事、吟诵

师:让我们一起带着自己的感受理解一起再读读这首词(配乐朗读)。

相信同学们已充分感悟到了词的魅力了,下课!

板书: 词 清平乐 村居

意思 景美人乐、和、醉……

感情

意境

❷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等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教材简解】
《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目标预设】
1、认识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设计理念】
这首小词写景见人,由人及事,人事相传,作者将景、人、事、情融为一体,它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对于这样意境幽美的词,在教学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节奏和情感。重点抓住描写小儿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词意。
【设计思路】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下阕叙事,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清新、悠闲美好的乡村家庭生活画卷。在教学时,教者应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感知、感受、感悟、感慨全词。真切地领悟词的意境美、情感美。领会“醉”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感知宋词。
1、请学生背诵描写农村生活的古诗。
2、屏幕出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3、师小结:这些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句。古往今来,许多的文人墨客留恋于农村,寄情于田园,各自用诗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词,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
4、板书:清平乐 村居。“乐”这个字读yuè,齐读课题。
5、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而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6、提问: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题目。我们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再次齐读课题。
二、自主朗读,感受词韵。
1、过渡: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自由读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比比看谁读得又好又准?(相机正音)
预设: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āo、 bō(板书)
这里的“剥”是指把东西的外壳或皮去掉。词中是小儿把莲蓬的皮去掉叫——。一起再读这个句子。
注意:“莲蓬”的“莲”的读音与字形。
相机教学:“翁媪”的“翁”的读音与书写;“锄豆”的“锄”的读音与结构。
4、教师相机指导。
5、解疑:这首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阕,后一部分叫下阕,朗读时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6、分男女同学读分别读上、下阕。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掌握词意。
1、提问:大家读完全词,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学生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
5、激趣: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词当中去,我们有感情的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过渡: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学生交流: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
还看到了——青青草。
(教师评价:你们的理解、朗读让我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继续交流: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感叹: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美美地读。
3、教师小结: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而村居中的“人”更美。都有哪些人啊?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
预设一、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问:谁来读读这句词?说说看,你为什么最喜欢小儿?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师问:这句话中的“无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你觉得文中的“无赖”是什么意思,具体表现在哪里?
学生交流:这里的卧,它有一种姿势,趴着。趴是脸朝下,说明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时自由自在。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悠哉悠哉。
师问:聪明的你们能否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言语?
预设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过渡: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过渡: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师问: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吗?那又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是不是,有些惊讶,这情景多美!)
小结: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人老心不老哦。一起读这句词。
创设情境,说话训练: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 ,( );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 )(屏幕出示)。先自由说,再交流。
教师引导:同学们,老两口那个高兴呀,老爷爷笑着说:想当初咱们认识的时候,往事——历历在目,一晃就是——几十年了,现在咱们老了,虽然老了,可是孩子们却让我们——放心那,高兴那。正应了那句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再读这句话。
(三)提炼“醉”字,渐入词境。
1、设问:哎,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他们都陶醉了。
2、探讨:是啊,陶醉了。可是读书要联系上下文,从词的上片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到了什么?——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是啊,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乎乎的,还陶醉了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学生交流)
3、小结:是啊,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
4、师问:陶醉的还有谁?(作者。是啊,诗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来,我们读出诗人那醉醉的感觉来。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读这首词的时候,还有谁陶醉了?——我们。来,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4、配乐朗读整首词。
四、介绍背景,感慨词情。
1、师问: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作者内心是怎样想的?
(板书:安适、悠闲热爱、向往)
2、出示材料:(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
2、小结:我们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如此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学生交流)
3、齐诵全词(让我们把这份心声融入到我们的朗读中吧!)
附板书: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翁媪图
安适、悠闲热爱、向往
三儿图

❸ 小班国学《村居》教案

《村居》作者是清朝文学家高鼎。其古诗全文如下: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前言】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的诗作。《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村居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注释】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水汽。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yuān):老鹰。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令人心醉。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他们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鉴赏】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村居》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上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村居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阅读全文

与村居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