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石壕吏》教学目标分析
最重要的当然是翻译了,然后是主题,再最后是深层含义。
B. 石壕吏课后习题
《石壕吏》复习题
1. 《石壕吏》是一首( ),以( )为顺序,中心人内物是( ),事件是( ),故事容发生在唐代著名的( )历史事件中。
2. “三吏”“三别”分别是:
3. 写“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句子:
4. 揭示战争造成的灾难的句子:
5. 道出老妇家中贫寒的句子:
6. 侧面描写(暗示)老妇被抓的句子:
7. 分析老妇、官吏的形象。
8. 《石壕吏》一开头就描绘了紧张恐怖的场面,其中“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两句造成悬念,试回答:
为什么夜捉人?给人什么感觉?
老翁为何逾墙走?这一描写有何作用?
老妇为何“请从吏夜归”?
9. 描写兵役之残酷的句子: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句子:
10. 对第四段做一点赏析。
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的结局。
说说你的理解。
11. 《石壕吏》中( )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也暗示老妇被抓。
12. 全诗提纲挈领的句子是( ),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的。
13. 三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不是要这个呀!不对请追问!写清楚!
C. 石壕吏 的教案
《石壕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熟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3、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进入新课讲解。(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诵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提示是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1)、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2)、听读课文录音。
(3)、选一学生读,师生点评。
(4)、全班齐读。
2、感知诗意。
方法: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到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1)、解释字词的意思。(学生抢答)
投:投宿 逾:越过 一何:多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戍:防守 已:停止 犹得:还能够
绝:没有了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2)、学生质疑字、词、句的意思。
(3)、理解文意。
出示图片,学生讨论。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2、写了哪些人物?你认为这些人怎么样?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三、质疑
1、学生自由质疑。(从诗的情节内容入手)
2、教师引导问题,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如: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原因是什么?
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四、探究
1、 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件事,你感觉到他的心情如何?我们应用怎样语气来读呢?
2、学生齐读。
3、你认为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可从内容、构思、语
言上分析)
① 情节生动
② 构思巧妙
③语言精练
4、与《望岳》诗比较。(从内容、构思、语言上进行比较)
5、这首诗与前面的《望岳》比较,风格完全不同,想想:一个作者写出两篇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为什么?
① 图片:唐代两幅画面。
② 归纳: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我们的写作素材要来自于生活,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反映
源泉
板书:文学 生活
③杜甫的诗歌反映生活,揭露社会现实,所以有“诗史”之称。读杜甫的诗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石壕吏》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了解了杜甫诗歌的不同的风格。
3、知道了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六、作业
1、阅读杜甫诗歌,进一步理解他诗歌内容和风格。
2、背诵本诗。
【教学目标】1、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和历史背景;
2、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反复诵读增强文言积累。
【教学重点】领会诗歌思想内容及诵读。
【教学难点】领会诗歌思想内。
【教学时数】1课时
上课时间:2004年9月22日下午第一节
地点:06级3班 上课人:刘顺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复习导入)
1、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个著名的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他们是 、 。
2、杜甫的诗大多都真实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后人把他的诗叫做“诗史”。特别是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时期所作的《三吏》、《三别》更是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发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二、 整体感知课文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2、 齐读课文,自我寻找语感。
3、 结合书下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 质疑并讨论
1、 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
2、 明明是朝庭征兵,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这里含有什么意味。
3、 同对“征兵”这件事,对“小吏”和“老妇”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4、 “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老妇”的致词可分为几层?致词的内容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吗?
5、 故事的结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对独与老翁别作何感想呢?
四、 表演
根据课文的分析请同学把故事编成短剧进行表演。最后对课文进行简短的小结。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乎——怒
妇——啼——苦
致词——吏夜归——独与老翁别
D. <石壕吏>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
2、通过朗读、心理模拟和短剧表演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一组伊拉克的新闻图片,问:战争给伊拉克的老百姓带来了什么?
(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二、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
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疏通字词,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齐读。
注意:逾 戍 妪 咽
2、 自读,注意哪些句子读懂了,哪些句子读不懂,四人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犹得:还可以
3: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明确: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4、 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
四、心理模拟:在事发现场,当事的老翁、老妪、媳妇、差役心里会怎么想?
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从不同角度体会当时百姓的痛苦,社会的黑暗腐朽)
五、短剧表演:在走进诗中人物的内心后用短剧的形式来创造表演。
1、 分组准备:4~6人一组。
2、 表演
3、 同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点评表演。
4、 杜甫目击了老妪一家的悲惨遭遇,他心里怎么想?
(可从对老翁一家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官差如狼似虎的愤恨、对朝庭黑暗无能的批判、对朝庭捉丁平叛的矛盾等角度进行思考。)
再一次联系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经历了解其人其诗。
六、欣赏:
以视频形式(选自《唐之韵》之诗圣”杜甫)再一次深入地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及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结束语(接视频解说词的最后一句:因为他们是弱者):但是,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逃避现实的痛苦,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
七、作业:
1、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2、 课外阅读《三吏》《三别》《兵车行》等诗。
E. 石壕吏背诵技巧
m m 《 石 壕 吏 》 是一 首 杰 出诵 兴 趣 , 增 强 学 生 的 背 诵 信 心 , 从 而 达 到 当 堂 背诵 的 的 现 实 主 义 五 言 叙事 诗 。 由 目 的 , 笔 者 根 据 诗 歌 的 结 构层 次, 把 《 石 壕 吏 》 按 内 容 于 这 首 诗 的 篇 幅较长, 过 去或 形 式 特 点进 行 了 分 解 , 讲 几 句 之后 就 让 学 生 背 几 H : r 笔 者 在 教 学 此 诗 的 时 候, 都 句, 逐 次 诵 记, 各 个 突 破 , 直 到 全 部 背 完 为 止。 以 第 三 是 采 用 课 堂 上 讲 解 分 析 、 课 节 为 例, 笔 者 根 据 诗 文 内 容, 设 置 了 官 差一 再 逼 问 的 : | 下 让学 生 背 诵 的 方式, 结 果 三 个 问 题 :“你 家 的 男 人 都 到 哪 儿 去 了 ? 快 交 出 来!” 却 不 尽 如 人 意 。 现 在 教 学 此 “ 难道 你家 里 再 没 有 别 人 了 ? 快 交 出 来 ! ” “ 抓不 到 男 , 诗 时, 笔 者 在 教法 上 做 了一 丁, 我 们 回 去 怎 么 交 差 ?” 针 对 上述 三 ; 个 丨 句 题 , 每 i 并 解 ■5 C 点 改 变, 没 有 过 多 地 去 强 调一 个内 容,笔 者 就让 学 生 背诵一部 分 跟 问 题 相 关 的 ;[■ ^对 诗 歌 内 容 的 讲 解 和 分 析 , 诗 句 。 几 分 钟 后 , 笔者 提 问 , 学 生 则 背 诵 相 应 的 诗 句 ^ =1 ^ 2而 是 注 重 让 学 生 能 够 当 堂 来 进 行 回 答 。 尽 管 本 节 诗 句 较多, 但 学 生 还 是 很 快 就 ;g j背 诵 , 效 果 很 好 。 下 面 , 笔 者能 够背 诵 了 。 f l 2 就 《 石 壕 吏 》 这 首 诗 的 教学 三 、 首 字 提 示 ¥ ¥ 谈一 谈自 己 的一 些 做 法。 .学 生背 诵 时 常 常 会 遇 到 这 样 的 情 况:一 篇已 能 背 r P ^ J —、 理 解 背 诵 诵 的 诗 文, 来 到 老师 面 前 背诵 时 往往 在某一 句( 段 ) 的 ^ 5 理 解 是最 基 本 、 最 有 效 开 头 就 卡 住 了, 这 时 , 如 果 提 示一 下 开>的 第一 个字 , ^ J 的 记 忆 方 法 。 常 言 道 :“ 若 要 学 生 就 能 很 快 地 往下 背 。 这 说 明 首 字有 诱 发 思 维 、 帮 助 A记 得 , 先 要 懂 得 。” 在学习 之
F. 石壕吏课后习题第三题答案
《石壕吏》课本剧
旁白:在安史之乱时期,某天晚上,有一名书生,在石壕村的一家农舍前停住了脚步。他看看天色已晚,准备在此借宿。
杜甫:(轻声敲门)咚咚……咚咚…… (配音)
老翁:(面色惊恐)哎呀,不会是差吏来抓人了吧?现在怎么办?
老妇:(从门缝里仔细地看了看):老头子,快过来,是个书生!
(吱呀一声,门开了)
书生(彬彬有礼鞠了一躬):小生姓杜单名一个甫,字子美。路过此地,见天色已晚,想在尊舍借宿一宿,不知两位老丈可否应许?
老翁:快进来吧!最近差吏抓人抓得紧,得委屈先生了,就只有草舍一间!
(书生随老妇进房后,老翁立刻把门紧紧的关住了)
旁白:为了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兵围攻邺城,胜利在望时,由于唐军内部矛盾加剧,再加上叛军来了外援,唐军全线崩溃。此时为了增强军力,唐军到处抓人充军。
将军(心急如焚):周班头,你快带上一些差吏,到附近村庄去抓些壮丁来。
吏差A(小心翼翼):将军,这里的壮丁……壮丁都被抓光了。
吏差B:对呀,头,村子的年轻男人都上战场了。
将军:那只要是男的,能派上一点用场的,无论是老是少,都给我带来。快去,再不补充兵力,我们就要垮了。
吏差C:头,现在去?这天色已经……(抬头看看天)
吏差A:将军下令了,还不走,难道你想被骂个狗血淋头?
(挥手,率领众衙役下)
嘭! 嘭! 嘭! 嘭! 嘭!嘭……(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屋里的人都吓得慌了手脚)
老妇人(惊惶失措):不好,差吏来抓人了,老头子你快去哪躲躲!
老翁(哆哆嗦嗦):哦,好……好……好,老婆子,你自己小心点。我出去避避!先生你也到隔壁躲躲吧!
(就在衙役揣开门的前一会,老翁已经翻墙逃走,而杜甫也躲起来了)
吏差B(凶暴无礼,走进门就用眼睛四处搜索,大呵):你家的男人都哪儿去了,快交出来!
老妇人(突然放声大哭):苦呀……我那苦命的儿呀!
吏差A(不耐烦):可怜什么,快点交人。这世道谁不可怜!
老妇人(哭哭啼啼地讲述):我家没男人了。我那可怜的儿呀!……昨日我的一个儿子捎信来告诉我,我的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在沙场上了。他说,眼下死了的永远是死了,可是活着的,也只能苟且偷生,过一天算一天了!大人,我家真没人了。
吏差A(手一撑,两眼直瞪着老妇人):你家儿子死活管我啥事!现在战事紧张,你家除了你儿子难道就没别人了骂?快交出来,否则我们对你不客气。
老妇人(畏畏缩缩):大人,家……家里真再……再没别人了!
(这时屋里突然传出婴儿的哭声,隐约夹杂着妇人哭声和哄拍婴儿的声音)
吏差A:(威逼)你竟敢骗你爷爷,刚刚不是从屋里传出了孩子的哭声吗?快说,屋里还有谁?
老妇人(转头看了一眼里屋,不得已):大爷,我这只剩下一个正再吃奶的孙子。
吏差C:吃奶?吃谁的奶?孩子还有娘吧。还不快把她交出来。
(杜甫听到这,心头一惊,想出去阻挡,听到……)
老妇人(抖抖嗦嗦地恳求):大爷,我孙儿有个娘。可她的夫君已经再战争中战死了。因为孙子还小,需要娘亲,所以没有改嫁。可怜我媳妇衣服破破烂烂,连一件可以见人的衣服都没有。怎么出来见你们。大人,你还是行行好,大人……
吏差A(恶狠狠):你今天就是交也得交,不交也得交!来人,把人给我抓出来!
众差吏冲进屋子,带出了老妇人的媳妇。
吏差A:今天我们来了,总算没有白跑。来人,把那小媳妇带走。(手一挥,转身准备出门)
老妇人(扑上前,拉住差吏,哭喊):大人,你行行好,我那媳妇命苦呀。你们把她带走了,那我可怜的孙子怎么办?他已经没有爹了,不能再没有娘了。大人,你行行好呀,大人!
吏差A:你别拉着我,拉着我也没用。战事要紧。再说如果没有抓到人去军营,我的性命说不定也不保。你放手。
老妇人:大人,要不这样,你们要人。那我来换我媳妇。虽然我年老力衰,但还是能做做饭,洗洗衣服的。麻烦你让老身随你去军营,赶快赶到河阳,说不定还能为军队准备早饭呢。大人……
吏差A(犹豫了一下):那好吧。省得你在这婆婆妈妈的。好,带走!
杜甫听到这,眉头紧锁,长叹一声:唉!
旁白:夜渐渐深了。刚才的吵闹、说话声也逐渐消失了。然而在夜风中能听见隐隐约约的哭泣声。杜甫也一夜无眠。天亮了,杜甫和刚回来不久的老翁告别:
杜甫:老丈,你保重身体。唉!我帮不上忙,就此告辞。
老翁(神情感伤):唉,世道乱,这也是命不好呀,你走好。
杜甫随走随远,飘散了一路的诗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
(渐行渐远,声音越来越轻)
(本剧结束)
G. 《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
2、通过朗读、心理模拟和短剧表演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一组伊拉克的新闻图片,问:战争给伊拉克的老百姓带来了什么?
(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二、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
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疏通字词,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齐读。
注意:逾 戍 妪 咽
2、 自读,注意哪些句子读懂了,哪些句子读不懂,四人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犹得:还可以
3: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明确: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4、 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
四、心理模拟:在事发现场,当事的老翁、老妪、媳妇、差役心里会怎么想?
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从不同角度体会当时百姓的痛苦,社会的黑暗腐朽)
五、短剧表演:在走进诗中人物的内心后用短剧的形式来创造表演。
1、 分组准备:4~6人一组。
2、 表演
3、 同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点评表演。
4、 杜甫目击了老妪一家的悲惨遭遇,他心里怎么想?
(可从对老翁一家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官差如狼似虎的愤恨、对朝庭黑暗无能的批判、对朝庭捉丁平叛的矛盾等角度进行思考。)
再一次联系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经历了解其人其诗。
六、欣赏:
以视频形式(选自《唐之韵》之诗圣”杜甫)再一次深入地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及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结束语(接视频解说词的最后一句:因为他们是弱者):但是,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逃避现实的痛苦,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
七、作业:
1、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2、 课外阅读《三吏》《三别》《兵车行》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