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何其芳 秋天 教案
《秋天》教案
教学目的: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让学生认识秋天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⒊学习“牛、山”两个生字,能正确、工整的书写。
教学准备:
⒈制作课件。
⒉学生准备头饰。
⒊学生在课前了解秋天有哪些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
⒈听音乐。(放节奏鲜明、欢快的音乐)
⒉导语:秋天到了,几个小伙伴一起来到了野外,他们正欣赏着秋天美丽的景色。请小朋友们戴起头饰,集体把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诵一遍,让老师也来欣赏这美丽的秋天吧。
(生集体朗读。)
⒊课文一共分为几个自然段?文中有哪几个小动物呢?
(生齐答。)
⒋过渡:小鸟在天空中飞翔,小牛整天在田里劳动,小鹿喜爱在山坡树林间玩耍,他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小朋友要先来看哪一个小动物说的话呢?
二、朗读课文,分析课文。
⒈学习小鸟的话。(电脑出示小鸟的话。)
⑴指名朗读这句话。
⑵师师范朗读。请小朋友找一找,老师读时哪些词语是重读的。
⑶指名找重读。(电脑出示。)
⑷理解什么是“碧蓝”。
碧蓝:
秋天,天空总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美,这就是秋天的一个特点。
(师板书:天--蓝)
正因为秋天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我们在读这一段的时候,要重读“蓝色的”和“碧蓝碧蓝”。 (电脑出示重读部分)
⑸生练习如何有感情的读这一句。师指导。
⑹检查练习效果。
⒉学习小牛的话。(电脑出示)
⑴指名读。要求学生找出要重读的部分。
⑵理解“金黄”。
金黄:
师:秋天的田野是金黄的,为什么呢?因为田里的庄稼都成熟了,稻子、麦子都变成了金黄色,农民伯伯们都忙碌起来了。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师板书:田--金)
我们在读的时候,要重读“金色的”和“金黄金黄”。(电脑出示重读部分)
⑶生各自练习。
⑷男女生分组比赛读。
⒊学习小鹿的话。(电脑出示)
⑴生各自练习,自己找出重读的部分。
⑵指名朗读,师分析指导。(电脑出示重读部分)
⑶理解“火红”。
火红:
师:秋天还有一个特点,那就秋天枫叶会变红,特别是满山的枫树叶子都变红了,远远望去,整座山好像都燃烧起来了,火红火红的,美极了。
⑷集体朗读。
⒋学习第四段。
⑴师指板书讲解:秋天的天空很美,它碧蓝碧蓝的;秋天的田野很美,它金黄金黄的;秋天的山林很美,它火红火红的。小朋友们喜欢秋天吗?我们来夸夸秋天吧。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就是夸赞我们的秋天的,我们来看一看。
(电脑出示第四自然段。)
⑵指名朗读。师分析指导。
⑶出示重读的部分,再指名朗读。
⑷齐读。
⒌课文的四个自然段我们都学完了,现在请小朋友们把这四段连起来读一读。
⒍过渡:光会读还不行,我们还要会背才行。
三、背诵课文。
⒈师帮学生理清顺序。
⒉看电视。
⒊生练习。
⒋指名背诵。
⒌集体背诵。
四、说秋天。
师:秋天除了我们在课文学习过的,还有哪些特点?
❷ 秋天 教案
一、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了解诗词有关知识,有感情地品味、朗读。
二、教学重点:
1. 品味诗歌语言美,体会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
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一、导语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
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
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文字秾丽,富于艺术的独创性。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什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
结集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诗集《预言》、《夜歌》(后改名《夜歌和白天的歌》),作品集《刻意集》,散文集《画梦录》《还乡杂记》、《星火集》及其续编等。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注字音
肥硕(shuò) 栖息(qī) 归泊(bó) 清冽(liè) 鳊鱼(biān)
廖阔(liáo) 枯涸(hé) 梦寐(mèi) 船桨(jiǎng) 丁丁(zhēng )
2、朗读
a.诗歌是很讲究音律和节奏的。师朗读全诗,同学们注意感受朗读的节奏。
b.(屏幕展示节奏划分)这是老师给这首划分的诗节奏,你们看看合理吗?
c.按这样的节奏划分来读读诗歌。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秋天图景。
3.整体感知
现在,让我们走进秋天。诗人把三幅生动鲜明的画面,组合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图景。
a.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作者抓住了最能体现乡村秋天景色的事物来刻画秋天,营造出一个清朗辽远又生动可感的秋天的意境。
b、所有这些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对秋天的喜爱。 赞美秋天。
c.全诗分为三个小节,一个小节就是一幅画。画面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画面中的人物是谁?在干什么?心情怎样?试一试,给每一幅画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农家丰收图(哪些词写出了“丰收”? 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好处?)
▲霜晨归渔图(哪些词语交代了打渔的时间?渔民打渔时怎样的心境? )
▲少女思恋图(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秋景在牧羊女眼中如梦幻一般的美,但牧羊女却在盼望着听到放牛郎热情的笛声,此刻,她的心里一定怀着喜悦和渴盼。这一小节由外在的景转而写人的心灵,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具有清甜的氛围。
边理解边朗读,分小节读。读好诗首先要投入,把自己当作诗人,融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朗读这首诗要用舒缓轻柔的语调。
四、想象意境,描绘秋天
诗歌的语言是跳跃的,它不同于写景散文,它不是完整连贯地描写某一景物或画面。因此我们阅读诗歌,有一个还原的任务。要把跳跃的景物连贯起来思考,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要发挥想象,体味诗歌所勾画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下面,让我们借着想象的东风,鼓起表达的云帆,在诗歌的美丽意境中自由地徜徉吧!
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要求:写完后,就近同学相互交流,选出最好的作品,全班同学一起赏析点评。时间5分钟。)
示例: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来到一家农舍前,远远望去,稻田里一夜间没有了随风翻腾的金黄稻浪,只有一簇簇直立的稻草束。搁在屋前的镰刀似乎更加锃亮;院坝里堆满了金色的稻谷,仿佛一座金色的小山。
屋后的竹篱上,满是肥硕的瓜果,主人背篓的绳深深扣进肩上的肉里,可他粘满汗水的脸上却泛起幸福的笑影。
师: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先请写完的同学念一下自己的文字,其他同学抓紧时间完成。(生交流)
五、赏读诗歌,品味秋天
a.找出优美语句,欣赏。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铿锵有韵地敲响在我们心里,秋天的旋律也立刻占据了读者的心底。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镰刀饱食的是稻香气息,这个通感的手法让人一下子联想到金黄的稻田,农家的丰收。在此时此地,秋天是欢悦的,她迈着露珠般清新的脚步而来,与平常的农家共享着丰收的喜悦。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总结: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全诗分为整齐的三节,诗人在每一节里都反复吟咏着秋天这一主题,颇似古诗词中一唱三叹的手法,形成了音乐般回环往复的旋律,在诗句中自然地流转。秋天从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再到牧羊女的眼眸里,仿佛演奏着一曲关于秋天的深情的变奏曲。在整首诗中用露珠、幽谷、芦蓬、船桨、蟋蟀、笛声等意象渲染一种宁静悠远中满含欢欣的情绪,具有很大的回味的余地。
b.质疑、讨论、交流,
▼为什么说只“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似的影子”,到底收起的是青鳊鱼还是乌桕叶?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六、课堂小结
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秋天是一首歌,秋天是一个美丽的梦。
秋天很美,美在一份清澈,一份来自于人间而又远离尘世的清净、清远、清甜……
流连于字里行间,徜徉于音乐图片,秋的氛围、秋的风韵在我们心头久久久久挥之不去,我们不禁会赞叹,秋天原来如此美丽,世界竟然这样神奇!
❸ 《秋天》何其芳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❹ 何其芳《秋天》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来回了,骑牛戏水吹笛的牧童答不见了,侧面表明夏已过,秋天到。(写笛声,写夏夜的香与热,表明牧羊女对夏天的留恋,也反衬了秋天的宁静。)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读时重点放在“飘”上,要读出拖音,表明声音的幽长。
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图画。“饱食”“稻香”要重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表明秋天舍不得离开农家,说明农家丰收了。“栖息”要重读,读出丰收的喜悦。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浆——“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安适的神态,“轻轻”要读出这种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写出渔民捕鱼时欢快的情景,要重读。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写出了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都是秋天,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要重读,且“眼里”要轻读,表明诗歌将结束。
❺ 何其芳的《秋天》
,选自《预言》
《秋天》是以季节为题。命题平实、自然、简约,涵盖着版广泛的内容,权给我们以纵横驰骋的想象空间。题目概括力强,涵盖内容广泛。
作者: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现在重庆万州)人。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艺评论家。代表作有诗集《预言》、《夜歌》《夜歌和白天的歌》等,散文集《画梦录》等,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小说戏剧集《刻意画》。著名诗作有《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等
❻ 秋天 何其芳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读作(zhēngzhēng——一声(争))伐木的声音】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 ( shuò ) 【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的瓜果。
秋天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 ( biān ) 【淡水鱼的一种,身体侧扁,头尖而小,鳞较细】似的乌桕 ( jiù ) 叶的影子。
芦篷【芦苇做的船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渔船)返回,停船靠岸】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 ( liáo )【高远空旷,也作“寥廓”】了。
溪水因枯涸 ( hé ) 【干涸,没有水了】见石更清洌 ( liè )【水清】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 ( mèi )【睡梦】在牧羊女的眼里。
中心思想(表达感情)
本文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姿的乡村秋景图。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
写作背景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所谓氛围,在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体性的境象、风神、气韵。它与严羽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气象有所类似,又有所不同,气象所指更为廓大,包括内容、形式各个方面;氛围似乎主要关乎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氛围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图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难状。”亦如唐人所言:“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但读之有感,了然于心,也应能言追心意,形之于文。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用在这里才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秋天)西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其中“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还有上一节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画面在这里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在此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秋思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化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诗《夏夜》)。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时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诗就“飘浮”起来了。
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可是何其芳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创作和论著。
❼ 秋天 何其芳 教案少
《秋天》教案
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设计:
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研读赏析: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课后记:本课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诗歌。整体感知部分,考虑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❽ 秋天 何其芳 全文解读
《秋天》解读: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用在这里才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
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秋天)西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其中“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还有上一节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画面在这里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在此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化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诗《夏夜》)。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
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时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诗就“飘浮”起来了。
总之,《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所谓氛围,在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体性*的境象、风神、气韵。它与严羽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气象有所类似,又有所不同,气象所指更为廓大,包括内容、形式各个方面;氛围似乎主要关乎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氛围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图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难状。”亦如唐人所言:“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但读之有感,了然于心,也应能言追心意,形之于文。
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处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可是何其芳写这首诗时才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8)秋天何其芳教案扩展阅读:
《秋天》现代诗人何其芳于1932年9月创作的诗歌。此诗是以季节为题,虽朴实平常却充满诗情画意,抒发了诗人向往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与美好秋天的感情。全诗以整齐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
此诗写于1932年9月19日,当时诗人正在北大哲学系读书,风华正茂,情感细腻。诗人当时感觉客观理性的哲学与自己所热爱的浪漫诗意的文学之间相差太远,于是,他常常在课堂上构筑自己的文学梦,甚至逃课去写诗。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课堂上望着教室窗子外的阳光时,乘着想象的翅膀,有感而作的。
秋天
作者: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❾ 《秋天》何其芳
归泊与清晨对应
诗句“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拓开了一个多层专面的联想空间,它使属诗歌意蕴丰厚,回味绵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收起乌桕叶似的青鳊鱼”表意更明了,更亲切、“家常”;而“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一句,光影交错中,有点儿迷离,有点儿神秘,有点儿陌生,似乎得费点儿思量,似乎得经过探求与细心领略,因为它超出了我们的常识或所谓逻辑。但也正因如此,诗句才产生了它独有的魅力,给我们展开了一个神妙炫美的艺术空间。
❿ 《秋天》何其芳文章结构
最后的一个错了是
第一节:描绘农家丰收图。
第二节:描绘霜晨归渔图。
第三节:描绘少女思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