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绝句》教案
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绝句》
活动内容:古诗《绝句》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
在给诗配画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会整首吟诵。
3.
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理解动词
“
鸣
”
、
“
上
”
、
“
含
”
、
“
泊
”
的含义。
活动准备:课件、挂图、画有古诗内容的小图片、字卡:鸣、上、含、泊。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
师幼自由交流认识的飞禽引入课题。
2.
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幼儿简单了解黄鹂和白鹭:黄鹂:羽毛的颜色非常好
看,经常站在树枝上展示它动听的歌喉。白鹭:是一种水鸟,会用嘴捉鱼,当它们成群的飞上天空的时
候,经常是排成一行。
3.
师幼一起或请个别幼儿朗诵这首关于黄鹂和白鹭的古诗《绝句》。
二、展开
1.
前两句采用幼儿给诗配画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内容。
老师朗诵
“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
,
请幼儿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这两句的意思,
并请幼儿解释其含义。(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白鹭排成一行飞上晴朗的蓝色的天空。)
2.
后两句采用看大挂图的形式,理解其诗句的内容。
(
1
)
“
窗含西岭千秋雪
”
。西岭:是一个地方的名字;千秋雪:一年又一年,
几千年都化不了的雪;
窗含:
从窗户里向外望去,
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
幼儿用手势当作
“
小窗
户
”
,看一看西岭的千秋雪是不是含在你的
“
小窗户
”
里了。
(
2
)
“
门泊东吴万里船
”
。东吴:是一个地方的名字,离这里有几万里路,
这些船有将要驶向东吴的,也有从东吴来的,都停在这里;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个字
“
泊
”
;门外
停着将要驶向几万里外东吴的船和从万里东吴驶来的船。
3.
老师示范朗诵并演示操作活动教具,请幼儿完整欣赏古诗。
4.
教师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动词。
鸣:鸟的叫声;上:飞上;含:向外望去,西岭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泊:停泊、停靠。
5.
知识拓展:古诗是描写人物的还是描写景色的?哪个季节的景色?
你是
从哪里知道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
三、结束
幼儿自由朗诵学过的古诗。
2. 如何鉴赏古代诗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适量的读练析强化学生的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积累和鉴赏的思维能力。
2、强化学生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尤其是主观题。
教学设想:
1、抓住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讲析,并进行有效的综合讲析,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要求学生背诵和欣赏一定量的诗歌作为训练的补充,以免学生只求做题,而忽略了古代诗歌鉴赏其实是一个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
课时要点:1、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之典例
例析
一、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
在2002年高考考试说明中,有三个变化最大的项,古典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笔试题,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说:
古代诗歌的考察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
1/78页
巧在命题是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有所偏废。
张伟明的说法指明了古典诗歌欣赏的四个方面,综合起来说就是“三鉴赏一评价”,
由于这道题是以主观题型出现,难度不太大,而且与以前的客观题型应该存在着一定联系,这个联系应当是题目语言导向性。就目前所见到的试题而言,具体的题型可分为两种:有话语引导的填空题型和无话题引导的短评题型,也有的是二者结合,题型很不一致,说明我们还处在摸索阶段。但是我们在训练时不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高能力培养上达到一般能力的收效。
二、古诗分解讲析:
(一)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04典型考题]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北京卷)
解题思路:分析诗歌所写人物形象或物象的外形(颜色、特点、形状等)和内神(品格、精神、气质等)。
3. 幼儿园大班语言古诗欣赏早发白帝城教案
语言活动:古诗《早发白帝城》 目标:理解古诗内容,体验其表达的意境。 准备:背景图一副,小图片,图文结合的古诗记录纸一大张。 过程: 1.倾听故事,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师根据诗意自编故事讲给幼儿听。 2.欣赏古诗《早发白帝城》,了解古诗内容。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请幼儿欣赏。 (2)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3.观察图片,回忆诗中词句,理解古诗内容,体验诗的意境。 (1)欣赏表现诗意的背景图。 (2)引导幼儿回忆古诗内容,并出示相应的小图片,丰富背景图。 (3)提问:这首诗你最喜欢什么? 4.再次欣赏古诗朗诵,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5.尝试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将古诗记录下来,进一步体验诗的意境。 (1)讨论:古诗中的“朝”是什么意思? “辞、还、啼” 呢?该怎么表现呢? (2) 师幼共同大胆创编。 (3)将记录好的图文古诗读一读,体面共同创造的快乐。
4. 优秀教师菊花古诗的教案
[教材分析]
《菊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菊花是诗人们喜爱的歌咏题材。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不畏风霜,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蕊洁香远,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则是:不是因为百花之中我最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凋谢之后就没有别的花可欣赏,人们的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来了。诗人的立意新颖别致是咏菊诗中难得的篇章之一。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困难,对词句的理解、情感的体会、引发想象是难点。可以借助注释、插图,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从理解诗句的意思入手,启发学生想象,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学为主,可借助于字典和注释自己试读试讲对不懂的地方,可展开小组和全班的讨论。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展开想象,逐步理解诗中所表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要结合起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生字会认“舍”,会写“菊、舍、遍、渐、偏”。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唐代诗人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纲:
①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等词。
②观察插图,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学生自学。
3、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交流。
三、理解古诗
1、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小组汇报:
古诗大意: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欣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其它花了。
四、重点探讨:
1、提出问题:这首诗前两行描写了什么?后两行呢?你有什么感受?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前两句着重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行是作者的感触,菊花开过后就再也没有花了,作者对菊花作了热情的赞赏。
五、有感情地朗诵。
1、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怎样停顿,带着赞美的语气去朗诵。
3、学生试着读。学生评价读的情况,指出优点与不足。
六、自主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互相认读生字。
2、交流难字的记忆方法。
3、学生书写。
4、小组内展示,指出写得漂亮的字。
七、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菊 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5. 中班古诗教案
桃李天下课件里面有
6. 古诗教案怎么写
给个例子给你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7. 古诗所见的教案怎么写
一、课文概述
《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是一首古诗,属于精读课文。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它简短的文字中蕴含着无穷的意境,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回味无穷。它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与本单元 “快乐的夏天 ”主题相吻合。
二、教学理念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
三、学生认知基础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古诗词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词进行表达,也能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二类字,能正确认读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通古诗。鼓励学生用动作,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生字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4、学习重、难点:学会生字,有感情的吟诵古诗。
五、教学方法
1、课前准备,搜集一些赞美夏天的小诗。
2、强调课前预习,了解古诗 ,认读生字 。
2、谈话法、合作交流法。
3、感悟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营造学诗氛围。
4、诵读法:多形式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4、想象法: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进入古诗意境。
5、联系生活法:将课堂与生活有效整合,知道夏天是美好的,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从而热爱夏天,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设计
13、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诗、林”等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重、难点: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1、强调课前预习,了解课文,认读生字,并学会组词。2、谈话法、合作交流法。3、阅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交流的过程中感悟课文内涵,提高语文素养。4、学习探究法。5、想象法: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揣摩作者内心,产生情感共鸣。6、联系生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师:小朋友,你们会背有关春天的古诗吗?谁来背背?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夏天的古诗。板书:古诗)
(设计意图:激发起学生对再次学习古诗的兴趣)
2、(出示课文插图):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在一个夏日去树林里,树林里的画面吸引了他,于是他把他所看见的画面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板书课题)
(请大家伸出小手跟老师一齐来写课题《所见》,并齐读两次。)
(设计意图:揭题,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所见》的情境。)
二、初读古诗、识字
1、引导学生看课文情境朗读视频后说话:
诗人看到了什么?师根据生回答板书:牧童 黄牛 林 蝉
2、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所见》。(播放音乐,师范读课文)
(多么有意思的一首小诗呀,你们想读吗?请小朋友打开13课,自由读课文《所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接触课文、感受课文。)
3、学生自由读古诗,遇到不会的生字多读几次,要求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在教学中,初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读题质疑,围绕课题提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地去梳理,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交流解决问题。着重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
4、(看到同学们读得津津有味,生字宝宝也跑出来跟你们见面了。看,它们来了)
学习生字词(出示课件):
古诗、所见、林樾、牧童、黄牛、闭口、立正
自由拼读--看拼音个别读--去拼音读--开火车读--齐读
(字词理解指导:“牧童”、“蝉”出示蝉的图片、“闭口”、“立正”用动作来表达)
5、学会了生字,那我们有什么好办法把生字记下来呢?
出示生字:诗、林、立、童、黄、闭)
让学生两人一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识记较难的生字。
(1)同桌说 (2)指名说
6、写一写:(出示课件:把我们写漂亮:诗、林、立、童、黄、闭)
(1)、 师重点范写“林”、“童”、“黄”三个生字,生书空。然后生在书上描1个。
(2)、同学间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尽量使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因此,主要采用多媒体直观展示法,读字、读词、读句到读文的渐进式语文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训练。在词语教学中,首先抓住课文中的新词和重点词让学生反复的认读,对难写的字给予适当的指导,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自己观察和比较,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并辅之以认字方法,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辨别、理解能力。)
三、图文结合,再读感悟
师:生字学会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古诗读得更好。
1、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动情地)你们看,小牧童坐在黄牛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牧童忍不住地放声歌唱,响亮的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出示第一、二行古诗:“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越”,引导学生读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 齐读)
师:牧童骑着黄牛的心情怎样?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来读?
(1)学生自由练读一到两次──(2)指名读后,师:“牧童的歌声响亮吗?他响亮的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所以振字要读得重些”。(出课件解释:传遍了树林)──(3)师范读──(4)齐读──(5)师:牧童骑着黄牛的心情怎样?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来读?──指名读──(6)(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么牧童骑在牛背上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呢?──男生读 (7)请同学们一起来读第一、二行古诗,)有感情、配以动作齐读。
2、师:牧童唱歌这么高兴,他有没有一直唱下去?有没有,(引出课件古诗: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学生齐读
师:牧童唱着唱着,他的歌声突然停止,“嘘!他想干什么?”
(1)你从第三行诗哪一个词哪个看出来牧童很想捉蝉?(师:对,“意欲”就是心里想要的意思。并出示课件解释:“心里想要”)
(2)指导学生读好此句:意欲捕鸣蝉 师:要用怎样的心情来读?
3、师:我们读第四行时要小声点,千万不要惊动树上的蝉。引导学生读好第三、四行古诗。
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配动作齐读
4、师:你们能根据古诗描述的画面,说说诗意吗?
看图,指名学生说说诗意--师再引导全体学生看诗句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5、想像说话:
牧童有没有捉到树上的蝉呢?
6、课件出示全诗 (师:你们喜欢这个小牧童吗?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把这首古诗读熟)
(1)师范读
(2)两人一组互读
(3)齐读
(设计意图: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以读代讲、层层深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突出教学重点、抓准探究点,拓展教学深度,让学生经历强烈的情感体验。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7、背诵古诗:
1、师:看来小朋友把古诗读懂了,现在你们能看着板书,老师读前一句,你们接后一句吗? (结合板书,师生合作背诗句)
2、引导看图,练习背诵。 引背--自由背--齐背
四、知识延伸:
1、为课文插图配上古诗。
2、学唱古诗。
(师:你们为插图配上了小诗,真了不起!那我们现在也来做一回快乐的小牧童,听着音乐做做动作吧!)播放课件音乐
3、搜索有关夏日的古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记忆古诗、深刻体会古诗的基础上,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设拓展思维,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