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蒲松龄《狼》的结构层次
这是一篇文言短来篇源小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2句),故事的开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写屠户“遇狼”。
第二层次(第3-10句),故事的发展,写屠户“惧狼”之后“御狼”。
第三层次(第11-17句),故事的高潮,写屠户“杀狼”后对狼的奸诈有了深刻的认识。
第四层次(第2段),作者评论,揭示主题: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主旨:
故事赞扬了屠夫敢于杀狼的勇气和善于杀狼的智慧,揭露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可耻的必然的下场,从而揭示一个深刻的思想:对于狼一样凶恶的敌人,不能抱有幻想,不能退缩,必须坚决、灵活地斗争。
Ⅱ 狼 蒲松龄 教案
清除路障】
1.点击字词
(1)生字
屠(tú) 缀(zhuì) 窘(jiǒng) 眈(dān)
瞑(míng) 薪(xīn) 隧(suì) 苫(shàn)
蔽(bì) 弛(chí) 寐(mèi) 尻(kāo)
黠(xiá) 诈(zhà)
(2)多音字
①中 zhōng 担中
zhòng 中弹
②少 shǎo 少时
shào 年少
③露 lù 露水
lōu 止露尻尾
④几 jǐ 几何
jī 几乎
(3)释词
实词意义
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缀,原意是连结,文中的意思是紧跟。
并驱如故: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顾:看到。
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
奔 倚 :奔过去倚靠。
眈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耽耽,注视的样子。
意 暇 甚:神情很悠闲。
意将隧入:想要钻过去。
假 寐 :原意是不脱衣服小睡,这里是假装睡觉的意思。
变 诈 :作假、欺骗。
虚词用法
①而
连词,表转折。但,可是。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
代词,文中指代柴草堆。例:屠乃奔倚其下。
③以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例: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介词,在。例:盖以诱敌。
④之
代词。例:又数刀毙之。(代狼)
助词,的。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助词,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词类活用
①恐前后受其敌。(敌:原是名词,现作动词,译为“攻击”。)
②狼不敢前。(前:原是方位名词,现为动词,译为“上前”。)
③一狼洞其中。(洞:原是名词,现作动词,译为“打洞”。)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原是名词,现作副词,译为“从所打隧洞”。)
⑤其一犬坐于前。(犬:原是名词,现作状语,译为“像狗那样”。)
2.会晤作者
蒲松龄(1864-1715),字留仙、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清代文学家。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热衷于功名,十九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但后来屡试不第,直到七十一岁时才做了贡生。他一生穷困潦倒,使其有机会接近劳动人民。《聊斋志异》是他的代表作,共收集了短篇小说四百九十一篇,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快乐旅途】
1.句段撷萃
(1)省略句
①顾野有麦场。(谓语“顾”前省略主语“屠”。)
②一狼仍从。(谓语“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指代屠户。)
③一狼洞其中。(省略了介词。“洞其中”即“洞于其中”。)
④一屠;一狼。(数词后省略量词是文言语法的特点之一。)
(2)句段品味
①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品味:狼遇到担有剩骨的屠户,贪心地“缀行甚远”,抢吃骨头时贪得无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头吃完了,仍然跟在屠户的后面“并驱如故”。这些词句充分表明了狼的贪婪与凶恶。
②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品味:狼又是非常狡诈的。当屠户由妥协退让转入防御斗争时,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一狼“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用“假寐”来蒙骗屠户;一狼假装“径去”,暗中从积薪后打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真是狡猾到了极点!
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品味:屠户的“奔倚”“弛担”“持刀”与狼的“眈眈相向”,描绘出了两者之间的相持阶段,表现了屠户认识提高的过程和狼的不甘罢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品味:这一部分写了两个场面,分别写屠户怎样杀死第一只狼和第二只狼。当屠户自卫防御时,两只狼互相配合,企图用假象来欺骗屠户,达到“攻其后”的目的。但是屠户没有受骗,也抓住恶狼假寐这一有利时机,“暴起”杀了第一只狼。屠户“转视积薪后”,发现第二只狼正在打洞,立即“自后断其股”,又杀死了第二只狼。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让故事在两只狼全被击毙的高潮中结束。这样既写出了狼的狡诈,又暴露了狼的愚蠢。而屠户当机立断的“暴起”,敢于斗争的“刀劈”,表现出他的勇敢机警与果断抉择。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品味: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又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的人面前,终究难逃死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2.课文全解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止,通“只”,只有。〕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半路上,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缀,这里指紧跟、跟随。〕
〔点评〕本段写屠户遇狼。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这是故事的开端。“晚归”,说明路上行人稀少,正是恶狼出没之时。“止有剩骨”说明担中的“剩骨”不足以饱狼。“途中”点出故事发生的地点,暗示屠户孤立无援。“一屠”遇“两狼”,力量对比悬殊。“缀行甚远”,预示狼的恶意和贪婪。作者一开始就突出了矛盾的尖锐性,创造了紧张的氛围,扣人心弦。从而为下文设置了悬念,并为情节发展提供了线索。
屠惧,投以骨。〔屠户害怕了,就把骨头扔给它们。投以骨,即“投之以骨”,也就是“以骨投之”,把骨头投扔给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从,跟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屠户又朝狼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虽然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赶到了。〕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敌。〔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故,旧、原来。〕
〔点评〕本段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这是故事的发展。“惧”说明屠户对狼的本性缺乏认识。“投”“复投”,说明他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并驱如故”说明了狼的贪婪无厌。情节发展到这儿更增添了紧张的气氛,屠户的性命依然危险。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屠户非常窘迫,害怕前面后面受到狼的攻击。窘(jiǒng),无路可走的境地。这里指危急。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顾野有麦场,场主职薪其中,苫蔽成丘。〔他回头看见野地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禾堆积在麦场当中,并用草苫禾堆覆盖成小山似的。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积薪,堆积的柴草。苫(shàn),盖上。〕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着刀。乃,于是、就。弛(chí),放松,这里指卸下。〕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对着屠户。眈眈(dān dān),注视的样子。〕
〔点评〕本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大窘”“恐”写出了屠户的紧张急迫,在走投无路的形势下,只好采取御故措施。“顾”“奔倚”“驰担持刀”一系列的动作,写出屠户的当机立断,迅速占领有利地势,说明屠户已经认识到狼的凶残的本性,做好与狼搏斗的准备。“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屠户和狼之间的冲突已到了剑拔弩张的时刻,情节更加扣人心弦。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在屠户面前。少(shǎo)时,一会儿。犬,像狗似的。〕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久,很久;之,没有实在意义。瞑(míng),闭眼。暇(xiá),空闲。〕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砍几刀杀死了狼。暴,突然。毙,杀死。〕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屠户正想走开,转身看看柴草堆后面,发现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钻洞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洞,打洞。其,指柴堆。隧,从隧道的意思。〕身已半入,止露尻尾。〔狼的身体已经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尻(kāo),屁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屠户人后面砍断它的大腿,也杀死了它。股,大腿。〕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屠户于是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骗对手。寐(mèi),睡觉。盖,原来。〕
〔点评〕本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一狼径去”,另有图谋;“犬坐于前”,牵制屠户,更见出狼的狡诈。“目似瞑,意暇甚”,演得逼真,气氛似有所缓和。“暴起”“刀劈”“毙之”,屠户不为假象迷惑,抓住时机,当机立思敢于斗争,取得了一半的胜利。到这儿并未让人松口气。“转视积薪后”说明屠户已深刻认识到狼的本性,变得警觉。“一狼洞其中”终将狼的本性暴露无遗,再点狼的狡诈阴险,“乃悟”说明斗争使屠户对狼的奸诈有了深刻认识。
到此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交待了故事的全过程。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也够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有多少呢?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黠(xiá),狡猾。顷刻,一会儿。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止,只。〕
〔点评〕这是作用发表的评论,画龙点睛,揭示故事的主题。尽管狼很狡猾,但是与人斗智,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3.主题寻访
本文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写一个屠户归途遇狼,起初畏惧退让,后来奋起搏斗,终于击毙两狼的故事,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揭示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并告诉我们,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4.结构览胜
情 节 屠户(一) 狼(两) 顺序线索
遇狼(开端)(第1段) 晚归(危险) 缀行(凶狠) 按事物发展为顺序线索
惧狼(发展)(第2段) 惧、投骨、复投(迁就 ) 止,从,至,并驱如故(贪婪)
御狼、杀狼
(高潮、结局)
(3、4段) 窘、恐、顾(慌张)
奔、倚(招架)
驰、持(防卫)
一狼:去,犬,假寐
一狼:洞,隧,攻后(狡猾)
议狼(第5段) 狼黠——两毙——增笑(总结、评赞)
5.特色探幽
(1)情节紧张曲折,波澜层迭,引人入胜。按“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记叙,一开始就造成了强烈的悬念,扣人心弦:一人遇两狼,天晚力薄。
杀狼部分是故事的高潮,行动果断有力。“转视”使“狼”的阴谋破产,屠户取得彻底胜利。
(2)语言简练、传神,富有表现力。
这从前边句段品味用可以真切体会到。
【放眼四望】
《聊斋志异》中《狼三则》其余两则
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狼)少却;及走,(狼)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肉者,不如悬诸树而(明)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拂晓)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疑虑徘徊)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价值)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之,是可笑也。
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读后思考:《狼三则(其一)》是说狼被屠良像钓鱼一样钩了起来;《狼三则(其三)》则说猎人像杀猪时吹猪一样把狼活活胀死。从这两则故事中,你又得到了什么启事呢?
【收获盘点】
一、基础知识
1.《聊斋志异》是一部 ,作者是___ 朝的_____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缀( )行甚远 ②屠大窘( ) ③眈眈( )相向
④目似瞑( ) ⑤狼亦黠( )矣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一狼径去
③意暇甚
④恐前后受其敌 ⑤屠自后断其股
4.用“/”标示下列句中的语言的语音停顿。
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①场 主 积 薪 其 中
②其 一 犬 坐 于 前
二、阅读理解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其一犬坐于前。 ( ) ②屠暴起。 ( )
③一狼洞其中。( ) ④屠自后断其股。( )
6.比较古今词义:
①一狼径去。古义: 今义: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 今义:
7.文章最后一段文字从表达上看与前面有什么不同?它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8.找出文中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地形、保卫自己的五个动词。
9.请你谈谈对本文的寓义的理解。
三、写作能力
本文语简神厚,仅二百余字,却有叙有议地讲述了一个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你能把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进去,使故事情节 更丰满吗?试试看!动笔写下来再讲给别人听。
【参考答案】
一、1.文言文短篇小说集 清 蒲松龄
2.①zhuì ②jiǒng ③dāng ④míng ⑤xiá
3.①一起;旧、原来 ②离开 ③空闲、修闲 ④胁迫、攻击 ⑤大腿
4.①场主/积薪/其中 ②其一/犬坐/于前
二、5.①像狗一样 ②突然 ③打洞 ④大腿
6.①离开 到……地方 ②有多少 指一门学科。
7.议论,收束全文。
8.“顾”“奔”“倚”“弛”“持”
9.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三、略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盘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旋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贴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在清初,象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唯在科举。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衷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与韩刺史樾依书》)。他把满腔愤气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此书创作从他年轻时就开始了,康熙十八年(1679)作《聊斋自志》,可知那时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已初具规模,一直到暮年方才成书,“集腑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自志》)这部小说集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心血。蒲松龄的创作,还有通俗俚曲14种,计有《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快曲》、《丑俊巴》、《禳妒咒》、《增补幸云曲》等。这些俚曲用了山东淄川地区的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们从不同角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不平,在人生态度和创作思想上与《聊斋志异》是相通的。蒲松龄的著作,小说和俚曲之外,还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和关于农业、医药的通俗读物《农桑经》
Ⅲ 《狼》蒲松龄原文
原文:
狼
作者: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
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3)蒲松龄狼的教案扩展阅读:
《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济南府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中国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言。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刊行后,遂风行天下。在其后一个时期里,仿效之作丛出,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
许多篇章不断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影响是深远的。《聊斋志异》还很早便走向了世界,蒲松龄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待妇女,蒲松龄是很尊重的。《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大都美丽、善良、聪慧、侠义、多才、能干,不亚于须眉男子。《红楼梦》更进一步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见了女儿很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这显然是对男尊女卑社会的有力打击。总之,蒲松龄和曹雪芹都要求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解放妇女,蒲松龄比曹雪芹更多地保留着封建伦理观念,曹雪芹在蒲松龄思想的基础上,使《红楼梦》更多地闪烁着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则继承了《聊斋志异》对科举制度的批判精神,并有了新的发展。其他白话小说如李汝珍的《镜花缘》晚清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妇女、揭露社会现实等问题上,都受到了《聊斋志异》的影响。
Ⅳ 蒲松龄狼 主要内容
蒲松龄《狼》共有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出自著名著作《聊斋志异》中,其一被苏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收录为“专题 《狼》”,其二被选为沪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第34课《狼》,鲁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六年级下册30课《狼》,2016年新审订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18课《狼》和部编义务教育课本七年级上册第20课《狼》。
(4)蒲松龄狼的教案扩展阅读
故事可分三段,第一段(屠夫遇狼)写两狼追赶屠户,屠户时而迁就退让,继而被迫抵抗自卫。这一段又分为三层,从“一屠晚归”至“缀行甚远”,简洁地叙述了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一个卖肉晚归的屠户,在“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却又行人断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让两只恶狼给盯住了。草草几笔就勾画出危急的处境,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描述屠户的斗争策略作了铺垫。
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夫首先是“惧”。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屠夫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也似乎如他所料,使两狼“缀行甚远”的情况暂时有了改变,文笔十分曲折。
可是照样投骨的结果,只不过让后狼暂时停脚,而“前狼又至”;直到骨头投尽了,也没有填饱饿狼的饥肠,而“并驱如故”,因此屠户处境更加危险。这就充分暴露了狼的贪婪本性,证明了屠户退让迁就策略的失败。这是第二层。
“屠大窘”说明在危急的关头,他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明白自己已面临生死抉择,或者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杀死。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杀狼。屠户已在事实面前吸取了教训,开始考虑如何改变“前后受敌”的不利条件。他机敏地环顾麦场且速“奔倚”在积薪之下,放下担子,拿起刀,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了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了前后受敌的处境。
第二段分两层,第一层,从“少时”至“又数刀毙之”。作者在描写两狼对屠户“眈眈相向”之后,又变换笔法,写一只狼竟然自己走开,另一只狼装作驯良的家狗形态蹲着,然后闭着眼睛打盹,样子十分悠闲。这是狼在屠户持刀的情况下耍弄的新花招。
文中故意不作说明,而是以细腻的笔触刻画狼的狡诈形象,让人们仔细品味,加深对狼的本性的认识。这时的屠户虽然不能猜透它们诱敌包抄然后夹击的花招,但对于狼的凶狠狡诈有了清醒的认识,所以不受这种假象欺骗,不是释刀自喜,而是趁机“暴起”,猝不及防地以刀劈狼首,结束了它的性命。文中狼的悠闲假象,屠户的暴起动作,相映成趣。
第二层屠户杀了眼前的狼而准备赶路,又警惕地转视积薪后,发现了另一只正在钻洞的狼。作者借屠户的锐利的眼睛,点出狼“隧入以攻其后”的企图,揭露其“身已半入,止露尻尾”那种弄巧成拙的丑态,次“亦毙之”作了痛快的结束。
第三段,是作者诙谐风趣的议论。作者指出狼的狡黠奸诈,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余味无穷。
Ⅳ 蒲松龄 狼 特殊句式
省略宾语:
1、“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2、“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省略介词:
1、“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2、“一狼洞其中”中也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
(5)蒲松龄狼的教案扩展阅读
《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
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
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屠夫遇狼)写两狼追赶屠户,屠户时而迁就退让,继而被迫抵抗自卫。这一段又分为三层,从“一屠晚归”至“缀行甚远”,简洁地叙述了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
一个卖肉晚归的屠户,在“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却又行人断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让两只恶狼给盯住了。草草几笔,就勾画出危急的处境,紧张的气氛,实在扣人心弦,为后面描述屠户的斗争策略作了铺垫。
(屠夫惧狼)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夫首先是“惧”。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屠夫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也似乎如他所料,使两狼“缀行甚远”的情况暂时有了改变,文笔十分曲折。
可是照样投骨的结果,只不过让后狼暂时停脚,而“前狼又至”;直到骨头投尽了,也没有填饱饿狼的饥肠,而“并驱如故”,因此屠户处境更加危险。这就充分暴露了狼的贪婪本性,证明了屠户退让迁就策略的失败。这是第二层。
“屠大窘”,说明在危急的关头,他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明白自己已面临生死抉择,或者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杀死。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杀狼。屠户已在事实面前吸取了教训,开始考虑如何改变“前后受敌”的不利条件。
他机敏地环顾麦场且速“奔倚”在积薪之下,放下担子,拿起刀,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了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了前后受敌的处境。“狼不敢前”是屠户敢于斗争的初步效果,并非它们开始退让。
“眈眈相向”,说明两狼既凶狠又狡诈,也准备变换策略,寻机残害屠户。这样,双方进入相持阶段。这是第三层。
(屠夫御狼)第二段分两层。第一层,从“少时”至“又数刀毙之”。作者在描写两狼对屠户“眈眈相向”之后,又变换笔法,写一只狼竟然自己走开,另一只狼装作驯良的家狗形态蹲着,然后闭着眼睛打盹,样子十分悠闲。
这是狼在屠户持刀的情况下耍弄的新花招。文中故意不作说明,而是以细腻的笔触刻画狼的狡诈形象,让人们仔细品味,加深对狼的本性的认识。
这时的屠户虽然不能猜透它们诱敌包抄然后夹击的花招,但对于狼的凶狠狡诈有了清醒的认识,所以不受这种假象欺骗,不是释刀自喜,而是趁机“暴起”,猝不及防地以刀劈狼首,结束了它的生命。文中狼的悠闲假象,屠户的暴起动作,相映成趣。
(屠夫杀狼)第二层,屠户杀了眼前的狼而准备赶路,又警惕地转视积薪后,发现了另一只正在钻洞的狼。作者借屠户的锐利的眼睛,点出狼“隧入以攻其后”的企图,揭露其“身已半入,止露尻尾”那种弄巧成拙的丑态,次“亦毙之”作了痛快的结束。
行文至此,才以画龙点睛之笔点出屠户“乃悟前狼之假寐,盖以诱敌”的道理,与上层紧相呼应。这使屠户也使读者领悟到:只知狼凶狠的特性,不了解狼的欺诈一面,那就要受骗上当;只看到眼前的狼,却不注意暗藏的狼,满足于一时的胜利,到头来还会遭到失败。
第三段,是作者诙谐风趣的议论。作者指出狼的狡黠奸诈,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余味无穷。
蒲松龄是同情人民疾苦,憎恶贪官污吏的作家,在《聊斋志异》另一篇故事《梦狼》中,把贪官写成牙齿尖利的老虎,把衙役写成吃人血肉的狼;它们大吃大嚼,造成“白骨如山”的惨象。
作者“窃叹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梦狼》),认为他们“可诛”“可恨”(《王大》)。《狼三则》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
本则所写屠户遇狼,始而迁就退让,几乎被吃,继而奋起杀狼,使自己转危为安的生动曲折过程,更是突出了这一主题。《狼三则》的故事是富有深意的,可以说是对《梦狼》的补充,实际上寄寓了作者鞭挞贪官污吏的思想。
Ⅵ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狼三则》的其一的教学课件或教案设计![email protected]是第一则,不是第二则!
《聊斋志异》的创作,前后历四十余年之久,贯串了蒲松龄的大半生。《聊斋志异》属志怪传奇类小说,凡四百九十余篇,绝大多数是狐鬼花妖精魅的故事,以及一些奇闻异事。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过程和苦闷,在他所写的《聊斋自志》中说得极为分明: 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罔两见笑。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萧瑟瑟,案冷疑冰。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纪念馆《聊斋志异》中,写的是一些花妖狐魅的故事,充满了奇思异想。蒲松龄为什么要写这部小说集呢?也许是同他本人的生活遭遇和生活体验分不开的吧。 据史书记载,蒲松龄(1640-1715年),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他出身在一个世代书香却功名不显的家庭,自幼聪明好学,19岁时就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中秀才,在当地很有文名。他热衷功名,希望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但考了几十年,连一个举人也没考中,直到72岁才被破格提拔为岁贡生,但这对当时年过古稀的蒲松龄来讲已经没有实质性意义了。从一开始对科举的热衷,到后来的失败,使蒲松龄对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弊端,以及落第的内心痛苦,都有深刻的体验。这就使得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成为《聊斋志异》的重要内容。 作为一个落第的穷秀才,蒲松龄一生主要靠教书和作文来维持生活。他长期在有钱的书香人家教书。这样,一方面可以谋生计,一方面又为他读书和写作提供了条件。蒲松龄长时期生活贫困,他的生活状况与穷苦农民基本相近。这样的生活,使他能接近下层,更多更深地了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对当时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也有更深切的感受。这是他在《聊斋志异》中能充当人民的代言人,传达人民呼声的重要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基础。 蒲松龄自幼爱好民间传说,搜集了不少精魅神鬼的怪异故事。当然,他不只是积累,不只是单纯的记录,而是熔入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以毕生的精力写出了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字,在“聊斋”书房中,他写下了许多花妖狐魅的奇异故事,故取名《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与传统的同类小说不同,其目的不在张扬神鬼迷信,更不是消闲之作。蒲松龄是为抒发和消除自己内心郁积的悲愤和不平而创作的。他在这部小说集中,就将《聊斋志异》称为一部“孤愤之书”,并感叹道,“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应该指出的是,蒲松龄在书中所寄托的“孤愤”并不只是他个人的怀才不遇,穷困潦倒,而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反压迫,反剥削的要求,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恨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蒲松龄纪念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坐落在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是为纪念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而设立的文化名人纪念馆,属比较典型的明清风格的北方农家建筑。
Ⅶ 初中语文 蒲松龄《狼》
答:抄
1、前狼假寐的姿势是:“其一犬坐于前。”
神态是:“目似瞑,意暇甚。”
目的是:“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记叙、议论
3、原文: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