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秦腔

教案秦腔

发布时间:2020-12-17 13:07:24

① 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的 教案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拥有自己的剧种,可谓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荣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这次活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开场白)
活动目标:
二、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
情,提高艺术修养。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优秀戏曲。
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4、以了解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三、活动准备:
1、制定活动计划; 2、师生收集相关资料; 3、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4、指导排演戏曲唱段。 四、活动安排:设计四课时,(一)指导搜集材料;(二)戏曲知识漫谈(三)
戏曲知识竞赛;(四)戏曲演唱比赛。
第一课时 指导搜集材料
一、布置活动安排:让学生明确整个活动的目的、要求。
二、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社会调查等手段搜集有关中国戏曲 的相关材料。
三、学生分组,选定负责人,制定活动计划,安排课外活动时间。 四、教师要参与指导好活动计划的制订,协调人员安排、落实责任, 指导搜集材料的具体方法。
第二课时 戏曲知识漫谈
本课时拟采用师生以佳宾访谈的形式进行。 一、介绍下列戏曲知识: 1、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2、几种较常见的戏曲种类(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 3、京剧(行当、脸谱、唱腔); 4、戏曲名剧、名家等。 二、戏曲名段赏析 1、京剧《玉堂春》(苏三起解);《铡美案》(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2、越剧《红楼梦》(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3、黄梅戏《女驸马》(谁料皇榜中状元); 4、豫剧《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等。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第三课时 戏曲知识竞赛
在前两课时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
竞赛分必答题和抢答题两类,基础分100分,每答对一题加10分。根据答题成绩记活动得分。
附:竞赛题目 一、小组必答题
第一组:1、与古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剧种是—— (中国戏曲)
2、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剧种是—— 昆剧(昆曲)
3、我国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 (生、旦、净、丑) 4、发源于湖北,发展壮大于安徽庆安一带的戏曲剧种是——
(黄梅戏)
5、京剧“四大名旦”是指—— (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第二组:1、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中国剧种是—— (京剧)
2、中国戏曲发展中“南戏”的形成是戏曲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请问“南戏”产生于哪个年代?—— (宋代)
3、中国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 (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 4、据统计,中国现有戏曲剧种大约是多少?—— (360多种) 5、“没见过那五色的油彩愣往脸上画”唱的是戏曲表演中的一个什么特点? (脸谱)
第三组:1、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
功。后来他们兼收其他地方戏的精华,诞生了被称为“国粹”的剧种是—— (京剧)
2、戏曲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术方法? (手、眼、身、法、步) 3、京剧有哪两种主要唱腔? (西皮、二黄) 4、“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说的是戏曲表演中成队的随从或兵卒在台上表现大场景的演出特点,这些演员被称为—— (龙套)
5、到了十三世纪的金代,表明说唱艺术在文学上和音乐上都发展成熟的作品是—— (董解元的诸宫调《西厢记》)
第四组:1、中国戏曲起源于哪几种艺术形式?
(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
2、中国戏曲主要采用哪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的? (唱、念、做、打) 3、起源于浙江嵊州一带的剧种是—— (越剧)
4、戏剧脸谱中的红色代表的是—— (代表忠勇,含褒义) 5、古代的滑稽戏是从“优”发展而来的,在古代“优”是指——
(古代帝王贵族的弄臣,专以讽刺调笑为职务)

选答题:
1、说唱对戏曲发展的影响主要有哪两个方面?
(说唱文学对剧本创作的影响,说唱音乐对戏曲唱腔的影响) 2、“参军”是曹操创建的一种官职的名称。魏晋南北朝多设置“参军”一职,是一种相当县一级的重要幕僚。著名诗人陶渊明和鲍照都做过“参军”。参军戏是唐代一种重要的戏剧形式。它是继承古代的“优”的滑稽戏谑、巧言善辩的传统发展而来的。表演发展到由两个角色,一个叫“参军”,一个叫“苍鹘”,请问:表演中被戏弄的角色是—— (参军)
3、元杂剧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代,产生了大量的优秀剧目(今存一百多种)和优秀剧作家,你能说出作家中最杰出的是谁吗?
(关汉卿,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一生写有60多个剧本,现存18种,有很高的国际影响。)
4、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称赞“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的中国古代戏曲作品是?
A《西厢记》 B《窦娥怨》 C《汉宫秋》 B
5、唐玄宗时大力鼓励戏剧,在宫中设立了“优伶”习艺班,自己有时也参与演出,旧时代的戏曲界把他视为戏剧的祖师爷,至今中国和日本都把戏剧界称为“梨园”。请问:把戏剧界称为“梨园”是因为——
A习艺班当时设置在梨园殿;B习艺班周围种植着许多梨树;C唐玄宗给习艺班定的名称。
6、大文学家欧阳修在编撰《新五代史》时,专为“伶官”立传,并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写下这样一段著名的话:“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请问“伶官”是指—— A 聪明伶俐的官员;B 宫中的戏剧演员 7、中国戏曲表演人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把角色归为若干行当。“旦”角是女性角色,请说出 “旦”角可分为哪几类?(三种即可)
正旦、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闺门旦、彩旦等。 8、“生”和“净”都是扮演男性角色,请问在包公戏中,包公这个角色属于“生”角还是“净”角? (净角)
9、脸谱是我国戏曲一项富有特色的夸张性的化妆艺术,它设色鲜明,勾绘精巧,富有图案美,是把绘画和表演统一在演员一张脸上的独特艺术。不同颜色的面部化妆,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请问含有贬义,代表凶诈的是—— A 黄脸和白脸 B 蓝脸和绿脸 C 金脸和银脸
10、下列对京剧唱腔的描述正确的是—— B A 西皮是一种较舒缓、深沉的曲调; B 西皮是一种比较明快、活泼的曲调; C 西皮唱腔适合表现忧郁、哀伤的情绪。 11、《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贾宝玉向林黛玉称赞“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

连饭也不想吃了呢!”的古代戏曲作品是—— (C) A 《窦娥怨》 B 《牡丹亭》 C 《西厢记》 12、元杂剧一般分为四个大段落,称为四折。“折”基本上相当于现代话剧的“场”或“幕”。描写发生在西湖边上,充满浪漫色彩的传奇故事的戏曲剧目《白蛇传》,也是由四折戏构成。请问下面哪一折戏不属于《白蛇传》? A 《游湖借伞》 B 《盗仙草》C 《断桥》D 《劈山救母》 (D) 13、连线题:将下列剧种和著名演员用直线连接起来 越剧 严凤英 京剧 袁雪芬 豫剧 梅兰芳 黄梅戏 常香玉
14、连线题:将下列京剧流派与表演风格用直线连接起来
梅派 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具有柔媚娇婉的风格 程派 以气与力取胜,有阳刚之美,具有刚健婀娜的风格 荀派 善良、温柔、华贵、典雅而具有正义感的古代妇女形象 尚派 遭遇悲惨,具有外柔内刚性格的中下层女性形象 15、京剧曲目有几出戏连演的,如“失”“空”“斩”,就是表现的三国故事。你能说出它们是指哪三个剧目吗?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 16、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表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剿匪的故事。扬子荣烈士的英雄形象早已家喻户晓,请问这部戏改编自作家曲波的哪部长篇小说?
《林海雪原》
17、脸谱辨识题。说出画面上四个脸谱是哪四个戏曲人物。 18、视听题:看一段表演,说出是哪种戏曲剧种和曲目名称。 19、视听题:看一段表演,说出是哪种戏曲剧种、剧中人物名称。 20、视听题:看一段表演,说出是哪种戏曲剧种和人物扮演者的名字。
第四课时 戏曲演唱比赛
学生自备伴奏带(光盘),有条件的可自己准备服装、道具。在班内演唱自己喜爱的戏曲唱段。最后评出最佳演员,表扬加活动分。

② 安塞腰鼓 ,竹影的教案

《竹影》教案

安徽省广德县独山中学 吴昊
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
教学方法:
采用“感知一品读一迁移—小结”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板书:

童真童趣

画竹影

艺术体验

读——品——想——结

一、 导语

有些同学看到我,可能会在心里说,这个老师怎么长得这么小巧啊?我的回答是:因为我还保留了一颗童心,一颗热爱自然热爱艺术热爱孩子的童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自然有关孩子有关艺术的课文《竹影》。

二、 、初读课文

a) 有多少同学阅读过这篇文章?请这位没有读过的同学猜想一下,这篇文章到底是写什么的,是写景的吗?是写人的吗?还是写事的?为什么要以竹影为题呢?

b) 由于这是篇自读课文,需要同学们以自己的能力去完成这一课文学习。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阅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扫读等,只要是自己喜欢,怎样的阅读方式都可以。

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明白的词可以做下标记,并把自己认为写的好的地方,或是和你产生了共鸣的地方,作下标记,可以划线,可以作批注,简要地记录下你读书时的情感体验。读完了,我还想请同学们对这篇文章进行简单的概括。

c) 同学们读得很仔细,现在请你们中说话最精练最简短的同学来概括这篇文章。

他概括得好不好呢?你来评价一下吧,你认为怎么概括才又简短又深刻呢。可不可以用更简练的词语来概括呢?

(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及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三、 品味文章

一个苹果两个人分,一个苹果只剩下半个。而一种思想两个人分,一种思想会变成两种。现在请同学们将你读到的记下的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学生们读一读自己划的好句子,或是自己作的批注。他们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 文章对孩子们的活动写得很有童趣很真实:

如:弟弟发现一个只有孩子才能注意的问题:………成年人也许不会注意这样的事情,谁又有这样的细心这样的时间去注意月光下的人影头上冒出烟气?这样的问题成年人听了,也许不以为然地一笑了之,而孩子们却会追根究底的。大家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

如果成年人争论一个问题,一定会水落石出的。华明的注意略去了转向了别处,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如果是成年人一定挨批评,做事三分钟热情,但是孩子的天性如此,他们对世界如此好奇,不可能要求他们像成年人那样专注某件事。搞不明白不一定非弄明白,吸引他们的事多着呢。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写得真实恰当。

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写孩子新一轮的热情,他们用木炭描这些天然的国画,并联想到平时见到的画图。孩子由童心童趣,不由得走到艺术的殿堂门口。于是领路人——爸爸出现了,他给孩子们讲了一番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

2、 一些句子很生动,也是用孩子的眼光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景物。

略见教参.

3、 爸爸很会引导。经过爸爸的引导,你了解了哪些绘画的知识?

(1)爸爸没有批评他们在水门汀上画画,而是引导他们走进艺术的殿堂。爸爸和他们一起画画。

(2)爸爸在讲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时候,打了个比方,“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讲授二者的区别:西洋画注重写实,画人则要按解剖学来画,画景要画出立体感,而中国画则不讲究这些,画人,则张扬人物的特点,画景则山水重重叠叠,象是飞机中所见的,而且又不是一时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想到哪画到哪。而且很多中国画只有寥寥数笔,却传达出画者深刻的思想和感情。所以,西洋画更讲究形式,画出的画和照片一模一样,而中国画讲究神似,如做文章一样,只突出主题)

(1) 爸爸在讲中国画时,没有用专业的术语,也没有长篇大论,只是用了几句话就概括了竹画也是中国画的要点:讲究画意(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2) 请绘画最好的同学上黑板画一幅竹影,大家按课文中的标准评价。

4、你还在文中读到了什么?为什么以竹影呢?

意境很美。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笔,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

四、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五、学习语文,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善于小结。现在我们请同学们将自己在这节课中所学的所想的小结在作业中。

作业一:用一句话概括这节课的收获。再分项写出从内容上、思想上、写法上的体会。

作业二:课后自己进行一次艺术上的创造,将自己的创造的过程、体验用语言表达出来。字数300左右。

六.结全文。这节课,我们运用了:读——品——想——结的方法,自己学习了这篇散文。以后,同学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本上的自读课文、课外书上的美文。至于文中的一些细小的知识点如作家作品介绍,词语解释等,请同学们课后自己查资料,互相交流。最后,引用一下丰子恺在《艺术三昧》中的话来结束这节课:宇宙是一大艺术。人何以只知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人何以不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每当我们唱起这样的儿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学生回答有因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时感情就会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拓展欣赏
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配音乐。)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借助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像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加了语文课的容量,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语文学习要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避免围绕竹子品格的空洞的说教,而应注重对艺术发现的认识,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对学生自身修养的培养。)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学要有所得。大家的合作交流,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就能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深的体会,教师的寄语,让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去进行语文学习,拓宽了语文课堂的宽度。)
一、《安塞腰鼓》赏析

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一歌二颂难以尽致,则有三歌之、三颂之。

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一。

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

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

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

这一篇,与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乔良的作品,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总体性的把握,那么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则是把它对象化和具体化。读者能把两篇作品一并阅读,相互比照,必将更深切地体察到我们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表现。

(金梅,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二、《安塞腰鼓》赏析

乐器往往是用来制造气势、渲染气氛、表达感情的,它因地域和民族等的不同而有“西洋”和“民族”之分类,更因构造和“玩”的方式的不同而有管乐、弦乐、打击乐等不同叫法,演奏出来的效果当然也是大不相同的。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另外一点也颇有意味: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结合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把对人和鼓的描写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和盘托出。

一开始,人是静的,静得像一株株朴实的高粱。风吹叶动正衬托出他们的静。鼓也一样,“呆呆地”,“似乎从来也不曾响过”。这黄土高原上百十个以高粱为背景的鼓者是注定了要有一场不同凡响的表演的!

忽然之间就爆发了,爆炸了。作者用比喻的排比句来营造这“壮阔”“豪放”“火烈”的阵势:“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腰鼓改变了人们的感觉,引发了人们的联想,而这一切的最高境界就是“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需要提醒的是,“反复”不是“重复”,不是相同词、句、段的两次以上的简单出现。在《安塞腰鼓》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

“好一个安塞腰鼓”为全篇确定了基本的音高、色泽、氛围和主要的精神走向,无论上、下文怎样摇曳、生发、词采飞扬,都不会走得太远,这是作文常规之一,也是文章之所以“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根本。本文的“精神内涵”也在这里:“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两个紧密相连的段落是流动于所有动作、情景、章句里的不变的灵魂,以后的每一次感叹和议论都不曾离开它。

请注意以下几个地方:“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激情……”一段里,“阵痛的发生和排解……”一句表达的是对改革开放以后,祖国走进新时代的振奋和自豪之情;“除了黄土高原,哪里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可以理解为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的比喻,是民族立足本土、再创辉煌的坚实前提和基础;四个“愈捶愈烈”领起的短段和短段里短句的出现起到了深化主题、热化感情、增强力度的作用。

开头是静悄悄的,结尾也静成了“另一个星球”,这种猛然爆发和戛然而止的安排显然别是一番匠心。它的直接效果是,主体部分因为首尾的安静变得更加火红、热闹、气势冲天了。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仅仅感受一下也行,这节奏、气势、色彩,这生命力旺盛的后生,这纯粹的阅读的快感。

③ 关于<安塞腰鼓>的备课参考

●关 于 练 习

一、反复朗读全文。

本题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二、说说你对“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段话的理解。

本题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生命和力量的表现。

参见“课文说明”。

三、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包括句子内部、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加以说明,并说说排比对表现文章思想感情的作用。

本题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参见“课文说明”。

四、品味并说明下列语句的意义。

本题目的是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1.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也许很多人认为,黄土地的农民已经被岁月的风霜、土地的贫瘠折磨得丧失了生气。

2.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江南的流水已经消散了生命的“元气”,已经没有承载这样原始生命力量的“厚土”了。

3.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人们已经被生命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动所沸腾,当腰鼓“戛然而止”时,人们已经不习惯这样寂静、冷清的世界了。

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教 学 建 议

一、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要抓住生命和力量的宣泄这一中心点,让学生深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二、要围绕生命的勃发来理解作者对黄土高原和江南的议论,不要作无谓的争执。

三、可以结合第一单元的《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内容,作对比阅读。

●有 关 资 料

一、作者简介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二、《我读刘成章》

和成章从未谋面,只有不多的书信往来。作品倒是读过一些。他是很“大器”的。其笔下的“散文”本身确有大气象、大境界——像是苍苍茫茫的黄土高原;像是旋风、骤雨般的安塞腰鼓!这里,我来略“读”其人其文。

刘成章“出道”很早:还在上高一时,他的一束新诗(共九首)就被选入了省青年作者的“诗选”之中——就这样,他戴着“诗人”的桂冠而初涉文坛。以后他又由“诗人”变为“词人”,迷上了歌词写作;再后来他成了专业剧作者。他转向写“散文”乃是“新时期”以后的事,都到了1982年(此时他已满45岁),正所谓“人到中年”了,他却开始“中年变法”:从此“专写散文”了!他这种自“诗”起步,而“歌词”,而“戏剧”,最后落脚于“散文”的创作轨迹,铸就和成全了他。他后来曾说:一个人的“突出才华”到底在哪儿?常常连自己都认识不清。没法子,只好多“尝试”几种艺术形式(尝试的过程就是认识和发现的过程),才能最后摸清自己艺术“细胞”之所在。他在“尝试”了上述多种艺术形式之后说:“看来,我更适宜于搞散文创作”;“不过,我从前写诗、写歌词、写剧本的功夫,也没有白费,它们在散文中全都派上了用场。”这话是真的。他后写的“散文”的确是从他原先的诗、词、戏的精神沃野上茂腾腾地“再生”起来的——不是外在表象的“照搬”,而是内在神髓的“化用”。它给他所写的“散文”带来了一股生机和新意!

他写得最多、最好的一类散文是所谓“风情——神韵散文”。最早发表的《转九曲》,虽鼓舞、激励过他,使其跨出了“中年变法”的关键一步;但回头去看它不无遗憾:这不仅指其中一些“人物”(如叶叶、大背头、巧媳妇等)有“编织”痕迹,似有意为之;而且篇末点睛处还让人读出了“杨朔味儿”,落入窠臼,说明它在艺术上还未能全然自立。照我自忖:他在1985年(被文艺界称为“观念年”)大开悟性,艺术感觉陡然开窍,《老黄风记》《高跟鞋,响过绥德街头》等已颇见精彩。你瞧《老黄风记》,写得多棒!它还在山那边呢(少说也有十来里吧),还没刮过来,可它的“威势”却已让人感到了。它一来,你再瞅吧:“大片大片的庄稼,倒伏于地。飞鸟撞死在山岩上。鸡飞狗跳墙。”天呢?成吨成吨的土和沙,扬得四处都是。天空登时晦暗起来,太阳“变得就像泡在浑黄河水里的一只破盆儿”。人呢?“像被一只巨手搡着,站不住,走不稳,身不由己,五脏六腑都被摇乱,像鸡蛋乱了黄儿。”陕北刮的这“老黄风”——又叫“黑小子风”“儿马风”“叫驴风”——这特有的“雄性之风”,真让“章娃”这支笔给写“绝”了!写“风”当然也是为了写“人”,写人的“精神”。当老黄风肆虐横行、狂奔乱跑、不可一世时,你再看那些汉子、婆姨们,他们却是那么镇定自若、处变不惊、谈笑风生!这才是内外相符、表里相映的真正的“陕北魂魄”!看罢此文当知:陕北这方宝地,其“自然环境”是雄浑刚健、野性大气的;其“人文精神”更是乐观幽默、豪气勃发的。此文的结尾:“它不像沤烂了的红袖章么?”真可谓“神来之笔”矣!《高跟鞋,响过绥德街头》,写最古老的陕北小城,在而今却现出最现代的一道靓丽风景。写“地域风情”而能点染出“时代特色”,此文可谓著例。这之后,1986年的《安塞腰鼓》使他此类散文又跃上一个新高度。《安塞腰鼓》的气魄是震撼人的。如果说贾平凹的《秦腔》是他从“秦腔”里发现并写出了秦人的精神“表征”的话,那么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即是他从“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中发现并攫出了陕北人的元气和神魂!《安塞腰鼓》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这之后,他在1988年所写的《山峁》一文把这种诗性笔墨又推进一步——它简直就是一首意韵优美的散文诗。《山峁》在颂赞陕北地貌、风情的同时,把山川和人物,传说和现实有机地统一并结合了起来。读罢《山峁》掩卷而思,恍然有悟:原来山峁的高大奇伟,恰在于它是一颗质朴而高贵的灵魂所幻化!1994年他又写出了堪称此类散文压卷之作的《扛椽树》,使这种“风情——神韵散文”在当代散文史上领异标新、大放光芒。这篇作品的气魄之大、境界之高,依我的陋见确系前无古人!“扛椽树”,实为一种陕北柳。但柳而不媚,蓬勃向上,每根枝条皆可做椽,每棵树可砍六七十根,“生了砍,砍了生,往复无穷。”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献累加起来,每棵树都是一片森林!显然,这是瘠薄土地上的悲壮的奉献!刘成章发现了“扛椽树”,同时也就发现了自己。他写这柳孤寂地等待了千万年,“太平洋水深万丈,不及此柳等我情!”及至相见,作者以大泼墨、大写意的笔法,自由挥洒,淋漓酣畅,尽情尽兴。《扛椽树》的精神解放度、心灵自由度、文笔洒脱度都是一流的。

“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这地方”——就“写陕北”来说,怕谁也写不过刘成章了。他写陕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诗意的土,有灵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拢。这就攫住了陕北的“魂”,也显出了他散文的“精气神儿”!不仅《老黄风记》《安塞腰鼓》《山峁》和《扛椽树》等是真正的“艺术散文”,令人读之难忘;即或像《米脂赋》《陕北剪纸》《望秦俑》和《黄土写意》等随心走笔的短章散作,在艺术上亦可权备一格。我想,只此陕北“风情——神韵散文”的大获成功,“章娃”即可无悔无怨矣!

更何况他还写有一些袒露自我的抒情散文。不过,这类作品数量并不算多,影响也不如上述那类作品大。其中《老虎鞋》写得最早,是写自己刚刚出生在过“满月”时第一次穿上“老虎鞋”的故事。叙述“主体”当时是那样地小,故事纯系后来“听说”且在“转述”时费尽心力,但读起来仍感到虚而不实;“同妈妈”(刘志丹的夫人同桂荣)的特意突出,对“我”的主体地位也是一种削弱。比较起来继后的《压轿》就好得多了:它写的是“我”六七岁时的一段旧事——因跟着改嫁的母亲到了新家而失去了作为男孩“压轿”的权利。在情绪遭压抑、心灵受伤害的痛苦关口,一个比“我”大十岁名叫秦娟的姑娘许下愿来:她结婚时保证请“我”去压轿。其后果然如约,救治了“我”的一桩心病。《压轿》在“文体”上无可挑剔——还可以包括《老虎鞋》《我们像珠珠蛋蛋的时候》等,它们都带有某种“自传性”和“儿童性”(适宜儿童、少年阅读),我看这些记写“童年旧事”的篇什不妨以“自传散文”视之。再拓宽一点说,我觉得《三只雏鸟》似亦可算在里面:它写他的三个孩子,是“俯视”,骨肉亲情,尽在其中。再拓宽点说,《在古老的土地上》似亦可包容在内。它是写“我”和“母亲”生死相依、密不可分的关系的,用“仰视”,实乃一篇动情的“母亲颂”!上述这些散文,再算上《草色呐喊连绵的鲜碧》《我似云雾山峰》《火葫芦》《洗衣的感觉》《域外亲情》等,在表现深层而真实的“自我”方面——从艺术上看,实在是并不那么“到位”的。他倒是有一些很深刻的认识,如他曾说:(写散文应)“勿忘我”;“哪章得‘我’哪章新”!从写出独属于“我”的东西(比如那些陕北“风情——神韵散文”)这一点说,他是做到了;从强化“自我”意识、表现“主体”深层人性这一点说,他却又做得并不很够。这有些奇怪。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怕有两点:一是其思想深处恐存有“大我”和“小我”的矛盾(像他这样受“十七年”教育出来的人大多如此),其往往对“小我”取回避、淡化态度;二是他自己的身世、经历及其心理都较复杂,有一些还颇为“难说”。其实,这都不是问题。如能以“说真话”“写真象”的勇气捅开那层窗户纸的话,他那独特的“自我”心灵反而更能深刻地映照这时代的现实生活,它反倒可能是卓尔不群的。天赐良机,莫失莫弃!

他当然也还有一些别的散文,有的还很精彩,如《记小猫》《野物启示》《壶口瀑布》《去看好婆姨》等,这里就无须多说了。

(刘锡庆,摘自1999年10月5日《文艺报》第116期)

三、《安塞腰鼓》赏析

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一歌二颂难以尽致,则有三歌之、三颂之。

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一。

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

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

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

这一篇,与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乔良的作品,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总体性的把握,那么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则是把它对象化和具体化。读者能把两篇作品一并阅读,相互比照,必将更深切地体察到我们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表现。

(金梅,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四、《安塞腰鼓》赏析

乐器往往是用来制造气势、渲染气氛、表达感情的,它因地域和民族等的不同而有“西洋”和“民族”之分类,更因构造和“玩”的方式的不同而有管乐、弦乐、打击乐等不同叫法,演奏出来的效果当然也是大不相同的。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另外一点也颇有意味: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结合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把对人和鼓的描写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和盘托出。

一开始,人是静的,静得像一株株朴实的高粱。风吹叶动正衬托出他们的静。鼓也一样,“呆呆地”,“似乎从来也不曾响过”。这黄土高原上百十个以高粱为背景的鼓者是注定了要有一场不同凡响的表演的!

忽然之间就爆发了,爆炸了。作者用比喻的排比句来营造这“壮阔”“豪放”“火烈”的阵势:“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腰鼓改变了人们的感觉,引发了人们的联想,而这一切的最高境界就是“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需要提醒的是,“反复”不是“重复”,不是相同词、句、段的两次以上的简单出现。在《安塞腰鼓》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

“好一个安塞腰鼓”为全篇确定了基本的音高、色泽、氛围和主要的精神走向,无论上、下文怎样摇曳、生发、词采飞扬,都不会走得太远,这是作文常规之一,也是文章之所以“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根本。本文的“精神内涵”也在这里:“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两个紧密相连的段落是流动于所有动作、情景、章句里的不变的灵魂,以后的每一次感叹和议论都不曾离开它。

请注意以下几个地方:“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激情……”一段里,“阵痛的发生和排解……”一句表达的是对改革开放以后,祖国走进新时代的振奋和自豪之情;“除了黄土高原,哪里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可以理解为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的比喻,是民族立足本土、再创辉煌的坚实前提和基础;四个“愈捶愈烈”领起的短段和短段里短句的出现起到了深化主题、热化感情、增强力度的作用。

开头是静悄悄的,结尾也静成了“另一个星球”,这种猛然爆发和戛然而止的安排显然别是一番匠心。它的直接效果是,主体部分因为首尾的安静变得更加火红、热闹、气势冲天了。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仅仅感受一下也行,这节奏、气势、色彩,这生命力旺盛的后生,这纯粹的阅读的快感。

④ 安塞腰鼓的教案

主旨来:1、表现安塞人躯体里自涌动着强劲的生命力量,表现他们骨子里充满着对新生活强烈渴望和追求。
2、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3、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4、歌颂扬刚之美。
5、表现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的痛快表现。
结构:场面美——声音美——后生美——舞姿美
第20段中“多水....玻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整段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江南的柔媚风格,通过对比,衬托出安塞腰鼓承载着粗圹的生命力量。
第30段中“鸡啼”,突出鼓声停止后的寂静。

⑤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音乐教案

【教学内容】

1、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2、了解“信天游”

3、中国民歌的体裁类别:山歌与号子

4、中国民歌《茉莉花》

5、中国民歌的体裁类别:小调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茉莉花》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感知和体味我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民歌作品,扩大艺术视野。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演唱,对比分析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不同地域的人文风情与音乐特点;感受到优秀的音乐文化源头是扎根在人民大众之中的。

3、知识与技能:

了解民歌的基本概念和山歌、号子、小调三种体裁类型及特点。

【教学重点】

感知和体味民歌的基本概念和山歌、号子、小调三种体裁类型及特点,感受到优秀的民歌来源于生活,是在人民大众之中产生的。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积极投入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播放小提琴演奏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学生进入教室。

感知与体验

一、导入

出示三幅图片,欣赏教师钢琴弹奏一段民歌主题片段,音乐表现了哪张图片上的内容?

说明:“听是学习音乐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演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强化审美体验。熟悉主题旋律,为后面欣赏原生态的歌曲作铺垫,能让学生立刻进入到当地的音乐风格中。

二、赏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1、欣赏阿宝演唱的这首歌曲的第一乐段,感受这段歌曲的风格特点。

2、知道“信天游”,通过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信天游”的风格特点。

3、了解“山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4、师生跟着钢琴哼唱歌曲的第一乐段。

5、欣赏视频

思考:这段歌曲分为几个乐段?

感受这段歌曲第二部分 “一领众和” 的风格特点。

6、了解“号子”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7、熟悉主题(第二乐段片段):请看着谱例,演唱主题旋律。

说明:整首民歌由两类音乐体裁创编而成,在了解基本概念与特点之后,通过领唱与合唱的形式,表现和体验“号子”“一领众和”的特点,帮助学生记忆与掌握不同民歌体裁类别的风格特点。

8、学生即兴创编“号子”

模仿劳动号子的形式,创编情景,并用“一领众和”的方法演绎出来。

三、赏析《茉莉花》:

1、跟着钢琴,演唱P31《茉莉花》。

2、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思考:和刚才演唱的《茉莉花》有什么地方不同?

3、听音乐,用苏北方言学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说明:通过“聆听——思考——模仿”的方法,感受用苏北方言演唱的茉莉花,通过模唱,了解苏北方言中部分字、词的读音和音调,并运用到歌唱中,在复习、巩固江苏民歌《茉莉花》旋律的同时,还体验了当地民歌的地方风味。

4、欣赏与比较:

(1)欣赏河南《茉莉花》,与江苏《茉莉花》进行比较:

歌词:A.完全相同 B.大多相同 C.略有相同 D.完全不同

旋律:A.完全相同 B.大多相同 C.略有相同 D.完全不同

(2)欣赏山西《茉莉花》,与江苏《茉莉花》进行比较:

歌词:A.完全相同 B.大多相同 C.略有相同 D.完全不同

旋律:A.完全相同 B.大多相同 C.略有相同 D.完全不同

5、了解“小调”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6、归纳:

(1)民歌的流传方式:口头传唱。

(2)在流传过程中人们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语言和地方音调融入这些民歌中,在改编与再创作中体现了民歌传唱中的变异性。

说明:通过“赏析——比较——思考”的方法,对比听赏不同版本的《茉莉花》,感受民歌在口口相传中的变异性;知道民歌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民歌在传唱中的变异与再创作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艺术智慧和热爱家乡的文化热情。

拓展欣赏:——寻找《茉莉花》

1、选择喜爱的视频、观看

女子十二乐坊,歌剧《图兰朵》,申博宣传片,雅典奥运会

2、小结:

那么多版本向我们展示了风格各异的《茉莉花》,民歌《茉莉花》在不断发展和变异中甚至走出了国门,成了东方文化的使者,登上了世界的大舞台,充分展示了中国民歌的艺术魅力。如今,在一些重大的场合与重要的活动中,中国的世界亮相经常伴随着这首《茉莉花》的音调,《茉莉花》几乎成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符号与标志,带着中国走向全世界!

课堂小结:

民歌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歌曲,它在广泛流传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成为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民歌反应的内容与人民生活及地方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形式简明朴实,曲调短小生动,易唱易记。

人们在民歌的口头传唱中加入了当地的方言、语音语调,这些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内容,让民歌传唱得更广,更多姿多彩!多听民歌、多唱民歌,去探索、发现和保护色彩斑斓的世界民族音乐瑰宝,通过民歌来继承传统文化,表达出我们的爱国热情!

⑥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教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 复习提纲第五单元 走进社会
1,人类来自于自然界,又具有一些不同于自然界中动物的特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在社会中成长.42,每个人从出生之日起,就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43,狼孩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一旦脱离社会,就会像劳拉小时候那样,虽然长着人的身体,但是无法成为真正的人.54,人类胜过动物的主要优点,就在与我们生活在人类社会之中.55,每个人从生到死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56,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我们可以借助社会镜子,不断弥补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选择自己的未来.67,家庭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88,学校,不仅是我们的第二个家,还是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学校生活不仅提高了我们的知识水平和社会生活能力,还培养我们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教育我们树立高尚的爱国情操和远大志向.99,社区是我们的第三个家,每个社区都是一个小社会.1010,网络社区是高科技的产物,也是一种新的生活空间,人们把它叫做"虚拟社区".与真实的社区一样,虚拟社区同样需要健康的生活.10
第二课 社会舞台中的角色有一部分社会角色是与生俱来的,比如我们的性别,人种,民族,儿女的身份等,这些角色都来自遗传或者无法选择的先天因素,也有一些社会角色是社会规定.122,人们的角色总是在不断变化着,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同一个角色的成长过程,感受角色的变化;也可以通过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感受角色的转换.133,当角色发生变化时,我们的想法和行为也会有所改变,不管自己是否认识到这一点.134,不同社会角色的价值观往往存在差异,这表现在对待同一个事物,不同身份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145,不同社会角色之间常常会因为观念的不同而引起争执或隔膜.如果每个人对不同于自己的观念怀有尊重,包容乃至悦纳的心态,就可能避免生活中的这些问题.146,社会中每个人都扮演自己的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有相应的分工.所有角色相互配合,才能组成和谐的整体.157,在现实社会中,不同角色之间也需要相互沟通,协调,这样才会促进社会的和谐.158,合格的社会角色也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训练.正因为这样,我们才需要读书上学,从学生角色做起.169,为了实现梦想,扮演自己心中期望的角色,就要从小立下志向,并不懈的朝着这个目标努力.1710,为了将来做一个合格的人才,成为国家的主人,我们必须从小学习怎样更好地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17
第三课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1,规则作为生活的准则,它存在于生活的时时处处,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202,在现代社会,许多规则是以文字的形式存在的,除了成文的规则外,
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类规则,它们往往以约定俗成的方式流传下来.203,规则对于我们的生活,就如同空气对于小草,水对于鱼儿一样,是须臾不可分离的.214,生活是条五彩路,规则就像交通标志一样,通过图形,符号,颜色和文字,向行人传递特定信息,标明生活的规则,建立生活的秩序,提高生活的效率.225,竞技规则保证了公平的比赛,公正又是实行公平的竞技规则的前提.226,法律就是国家制定的,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尊崇法律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237,社会的经纬,由各种各样的规则共同编制而成,这些规则成为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48,人类社会的历程,也是各种规则,制度不断完善和更新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无数旧的规则和制度被废除,无数新的规则和制度在产生.249,人行横道线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此后在英国伦敦的街道上,出现了如今这种人行横道线.2510,可见,规则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许许多多的规则,都来自于生活,并随着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变化.2511,有时候,我们不仅是规则的遵守者,也是规则的制定者.2612,在我国,重要的法律都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27
综合探究五 我是社会小主人
我们有权利对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建议,行驶批评,建议的权利,即行驶监督权.28行驶监督权可以这样来做,
第一步,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问题;
第二步,根据问题提出建议;
第三步,可以通过向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打电话或写信,找人民代表面谈和通过给新闻媒体写信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283,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书面报告.
书面报告,可包括第一手资料的采集,第二手资料的分析,对问题由来的说明,对问题影响的论证.29
第六单元 走向富足文明的社会
第一课 永远面对的选择1,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消费者.332,消费者是我们进入经济生活的最初身份,但没有生产则无从消费.333,消费是一种为满足我们的生活需要而享用物品和服务的过程.334,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消费行为是在市场上购物.335,通过网络进行商品的买卖,叫电子商务.346,同一种商品的价格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有很大差异.如季节变化,投放市场时间,地点不同,生活热点变化,品牌变化等347,影响人们购物的因素是不同的,包括:商品的质量,价格,产地,品牌和售后服务,购物者的需求和喜好,广告影响和购物环境等.358,合理购物的基本原则:首先,要量入为出;其次,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节俭;最后要从自己的实际需求出发.369,在家庭消费中,人们首先要满足自身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其次满足发展与享受需要.3710,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平均支出中购买食品的比重越大.这一规律称为恩格尔定律.3811,注重环境保护的消费,已经日益成为人们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成为现代文明生活的标志.38

第二课 创业的学问1,把积蓄起来的钱用来创办企业,生产经营,从中获取更多的钱.这种钱生钱的方式,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投资.402,郑平爸爸创业的十六字秘诀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403,一般来说,投资的获利越大,风险越大,创业者要有承担风险的勇气.如何规避风险呢,郑平爸爸有一句格言:"别把所有的鸡蛋都放进一个篮子里面"414,创业之道,重在把握机会,而把握机会的要领是: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445,无论选择什么投资方式,投资从来就不等于投机.在经营活动中,如果说有什么风险不能冒,那就是失去信用的风险绝对不能冒.446,创业者因为不守信用,不讲道德,就会失去所有的合作伙伴,就会失去所用的未来机会.45如果失去信用,人们就没有安全感,社会中就会充满尔虞我诈;如果每个人都以讲信用来要求自己,社会就会成为一个诚信的社会.46
第三课 做好当家人1,家庭收入与家庭支出相比较,收入大于支出叫"盈余";支出大于收入叫"赤字".472,储蓄,是家庭账本上最常见的项目之一.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储蓄的目的是增加收入.483,购买债券,也是一种投资方式.我们最常见的债券是政府发行的,叫做国债.是风险最小的债券.48-494,有计划的安排家庭收入和支出,叫家庭预算.家庭预算是家庭理财的重要方式,主要表现在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开源,就是增加收入;节流,就是计划支出.495,政府投资于,保卫国家安全的军队,为人民办事的国家机关,提供各种社会保障的机构,以及学校,科研单位.506,国家收入的取得,发行国债是一种办法,但最重要,最稳定的收入来自税收.517,个人所得税是许多个人收入达到一定数额的人都要缴纳的税,"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是个人所得税的显著特点.518,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享受着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享受服务就必须承担义务.依法纳税是我们公民的基本义务.529,我们纳的税,都会包括在最终商品的价格里,由我们消费者"总支付".52
第七单元 精神生活的追求
第一课 知识就是力量1,我们已经从历史中获得一个道理:知识改变生活,学习改变命运.582,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早在唐代,中国就有了印刷术,并在宋代得到发展,成为农耕时代的科技发明典范.583,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印刷机,书籍的出版更加快捷,知识的传播更加容易.4,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使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595,袁隆平发明的水稻杂交技术,不仅使中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还将成为解决全人类吃饭问题的法宝.606,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人类对现实生活的切身感受.617,学习不仅是每个人开启富裕之门的钥匙,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人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飞速前进的步伐.628,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新世纪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学习新知识的行列.639,在信息时代人们的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人们的学习地点不再局限于课堂,家庭,社区,企业等,任何地点都可以成为人们受教育和学习的场所.63
第二课 大众传媒1,大众传媒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它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652,大众传媒是传递信息的大众传播媒体,包括,书籍,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的获取和传递这一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不论在数量上还是速度上,都得到了全所未有的提升.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了连接社会的重要纽带.663,大众传媒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664,大众传媒多种多样,每种媒体都有其优点,同时也存在不足.人们在利用大众传媒时,往往要根据媒体的特点以及自己的需求做出具体的选择.;675,在众多媒体中,互联网这种新兴媒体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它可以兼收并蓄各种已有的大众传媒.同时互联网又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这就是虚拟的人际交往平台和信息传播平台.67-686,每天面对大量的新闻报道,我们要善于思考,保持清醒的头脑.例如,通过对同类新闻的对比,分析,锻炼去伪存真的本领.69
第三课 追寻真善美科学探索的道路是艰辛的,漫长的,需要克服各种困难,付出艰苦的努力,甚至以生命为代价.742,虽然,追求真理的道路崎岖不平,但是,在科学精神的鼓舞下,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过,社会因此而进步,文明因此而发展.743,古往今来,为了探求生命的意义,有的人执着地追求,思考,更有很多人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付诸实践.764,时代在发展,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在变,但人们对于自身和生命的价值的认识和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人类必将在不断的探索中充实,完善自我.775,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表现了人与命运不屈不挠的斗争,令人震撼;"黄河大合唱"那雄壮的音调象征着中华民族胜利的呐喊,气势磅礴,激动人心;"掷铁饼者"这一作品把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现的淋漓尽致.786,优秀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之美,不仅表现为对美好事物的描绘和颂扬,也表现为对丑恶现象的揭露和抨击.797,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就在于它放映了人类最真实的情感世界.798,艺术美,来自艺术作品的丰富内涵,也来自艺术形式的多种多样,这些都源于我们的生活,所以,常有人说,不是生活中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灵.809,京剧是一种以徽调和汉调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的成熟艺术,被誉为国粹.80
第八单元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课 身边的故事1,服饰的变化是反映社会变革的一个窗口.872,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没有文字的时代,那是人们往往用各种物件或图画来传递信息,帮助记忆,如在绳子上打结,在木,石或陶器上刻画符号,用实物表达意识等.883,距今约六千年,文字开始出现.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是,是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894,竹木简编连成册就是中国最古老的"书".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各种各样的早期书籍,像古埃及的纸草书卷,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中亚和欧洲等地的羊皮书和牛皮书等.90
第二课 我的成长历程1,记录自己的 "历史",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力求准确记述每个事件,力求学出你的真实感受,力求记录下当时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922,历史是关于生活的学问,讲的是日常生活里最为朴素的琐事;历史告诉我们怎样选择,如何做事,如何为人;历史的教训值得珍视,它凝聚着先驱者付出的辛勤劳动和牺牲;历史是爱国主义的基石,是我们励精图治的力量之源和报效祖国的动力.933,学习历史能扩大我们的生活经验,使我们变得更聪明,思考更深刻.学习历史,还能加深我们对过去的认识与理解,使我们明白一些道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能力能够得到提升934,历史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沟通了过去和未来.追寻悠久漫长的文明历程,洞察人类进化的内在奥秘,审视千百年的坎坷与辉煌,感受近百年的苦难与欢歌,了解各时代,各民族对真善美,假丑恶的不同理解,由此我们能更清楚的知道我们正在做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做什么.945,我们成长的过程离不开对历史的感悟和探究.我们从一些看似枯燥艰涩的东西开始,去掌握求真的技能,去积累贯通古今的智慧,去养成对民族,国家乃至人类命运的关怀.96
第三课 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1,现在世界上多数国家都采用公元纪年,就是把基督教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982,中国在西汉武帝以前,历代帝王都是以自己在位的时间计算年代.至汉武帝,首创以年号纪年.983,按形式划分,可将历史资料分为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按价值划分,可分为第一手资料,第二手资料.4,史书成为人们了解历史的最重要文献.1005,文物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还能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1016,传说虽然不等于历史,却能告诉我们老百姓是怎样看待历史的.而且它们还是对历史文献资料的一种补充,有了它们,人们就能更全面地了解历史.7,公元前500年左右,我国已经有了邮驿制度,步行传递叫邮,骑马传送叫驿.1068,1840年5月,英国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邮票,也称为"黑便士".中国在清光绪四年六月(1878年7月)开始发行第一套邮票,被称为"大龙邮票".它们分别标志着世界和中国近代邮政事业的起源.107

⑦ <<安塞腰鼓>>的教案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在“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后生”,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茂腾腾”地沸腾着生命的热烈;年轻的生命“朴实”、不做作、不招摇、不浮耀,像“高粱”一样无华而茁壮,自然健康;这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样的生命奔腾踊跃于“黄土高原上”,古老的沟壑纵横的土地,承载着这样年轻热烈完美的生命,“安塞腰鼓”给予他们宣泄的方式。

充溢着生命力量的“后生”们,“神情沉稳而安静”,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果然,他们“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生命的热情一旦被释放出来,就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挡得住力量的喷涌。来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人已经不是概念上的“人”,而成了单纯的生命的载体、力量的载体,只有宣泄宣泄再宣泄,喷射喷射再喷射,人与生命合一与力量合一。“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些旋转的生命喷涌出的火热的力量灼热了周围的一切。生命如雷霆万钧,如山崩地裂压顶而来,使一切都变得渺小,天地间只有生命的能量呼啸不已,“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这样的生命,这样的力量,又有谁想束缚,又有谁能羁绊呢?生命化成“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伟大、雄浑、激昂、粗犷,也许有点狂野甚至具有一定的破坏力,但它是真正的、原始的、自然的生命的流露,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力量更可贵、更激动人心、更让人叹为观止呢?——“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他们的动作不会像舞台上的舞蹈那么精致整齐富有韵律,但是他们的力量却扑面而来,“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不能相信人“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面对这样的生命、这样的力量,人们会怎样呢?——或许有人觉得这样的生命太赤裸裸、太霸道、太蛮横,但是它会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作者把这样生命的宣泄、力量的喷发赋予了“黄土高原”“安塞腰鼓”,是有其深刻含义的。“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相比作者对黄土高原的赞美,对水乡江南,却觉得“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然后再次感慨“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作者为什么对黄土高原情有独钟?在作者看来,黄土高原的人“朴实”“沉稳”“安静”,他们还保存着生命的“元气”,相比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少了些浮躁,缺了些世故。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而多水的江南,已经流逝了许多许多,改变了许多许多。

这篇文章,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简洁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其他如“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句,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许多排比对偶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等,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分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二、问题研究

1.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

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歌颂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遗落了一切冗杂”,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

2.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作者为什么这样深情地歌颂这片土地?歌颂什么?——“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

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围绕这一话题,可以作相应的问题探讨。

练习说明

一、这篇文章运用大量短句,来营造激越的气氛。反复朗读全文,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读出文章的气势。

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的特点。朗读时要注意文章中排比(句与句、段与段),要感情激昂。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力和洞察力。

1.“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2.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3.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4.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三、本文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例如“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在本文中,它常常是与排比结合起来使用的。例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试从课文中找出一段单用排比的和一段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文字,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一些语言知识,并能运用。可以先给学生讲一讲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再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例句。

教学建议

一、课文有关生命和力量的主旨,学生理解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在这方面不要过分要求学生,主要指导他们读出这篇文章的气势即可。

二、作者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打不得这样的腰鼓”,并不是对江南和西北作一个评判。江南有江南的风格,西北有西北的特点。在这里不要作无谓的争论。

三、有条件的话,运用有关安塞腰鼓的视觉材料进行辅助教学,以使学生加深认识。

四、有兴趣的话,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进行扩展学习。历史可以从周朝开始西北地区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来引申到现实;现实可以和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做各方面的比较。从这两方面指导学生探讨一下黄土高原的希望与复生。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二、《我读刘成章》(刘锡庆)

和成章从未谋面,只有不多的书信往来。作品倒是读过一些。他是很“大器”的。其笔下的“散文”本身确有大气象、大境界——像是苍苍茫茫的黄土高原;像是旋风、骤雨般的安塞腰鼓!这里,我来略“读”其人其文。

刘成章“出道”很早:还在上高一时,他的一束新诗(共九首)就被选入了省青年作者的“诗选”之中——就这样,他戴着“诗人”的桂冠而初涉文坛。以后他又由“诗人”变为“词人”,迷上了歌词写作;再后来他成了专业剧作者。他转向写“散文”乃是“新时期”以后的事,都到了1982年(此时他已满45岁),正所谓“人到中年”了,他却开始“中年变法”:从此“专写散文”了!他这种自“诗”起步,而“歌词”,而“戏剧”,最后落脚于“散文”的创作轨迹,铸就和成全了他。他后来曾说:一个人的“突出才华”到底在哪儿?常常连自己都认识不清。没法子,只好多“尝试”几种艺术形式(尝试的过程就是认识和发现的过程),才能最后摸清自己艺术“细胞”之所在。他在“尝试”了上述多种艺术形式之后说:“看来,我更适宜于搞散文创作。”“不过,我从前写诗、写歌词、写剧本的功夫,也没有白费,它们在散文中全都派上了用场。”这话是真的。他后写的“散文”的确是从他原先的诗、词、戏的精神沃野上茂腾腾地“再生”起来的——不是外在表象的“照搬”,而是内在神髓的“化用”。它给他所写的“散文”带来了一股生机和新意!

他写得最多、最好的一类散文是所谓“风情——神韵散文”。最早发表的《转九曲》,虽鼓舞、激励过他,使其跨出了“中年变法”的关键一步;但回头去看它不无遗憾:这不仅指其中一些“人物”(如叶叶、大背头、巧媳妇等)有“编织”痕迹,似有意为之;而且篇末点睛处还让人读出了“杨朔味儿”,落入窠臼,说明它在艺术上还未能全然自立。照我自忖:他在1985年(被文艺界称为“观念年”)大开悟性,艺术感觉陡然开窍,《老黄风记》《高跟鞋,响过绥德街头》等已颇见精彩。你瞧《老黄风记》,写得多棒!它还在山那边呢(少说也有十来里吧),还没刮过来,可它的“威势”却已让人感到了。它一来,你再瞅吧:“大片大片的庄稼,倒伏于地。飞鸟撞死在山岩上。鸡飞狗跳墙。”天呢?成吨成吨的土和沙,扬得四处都是。天空登时晦暗起来,太阳“变得就像泡在浑黄河水里的一只破盆儿”。人呢?“像被一只巨手搡着,站不住,走不稳,身不由己,五脏六腑都被摇乱,像鸡蛋乱了黄儿。”陕北刮的这“老黄风”——又叫“黑小子风”“儿马风”“叫驴风”——这特有的“雄性之风”,真让“章娃”这支笔给写“绝”了!写“风”当然也是为了写“人”,写人的“精神”。当老黄风肆虐横行、狂奔乱跑、不可一世时,你再看那些汉子、婆姨们,他们却是那么镇定自若、处变不惊、谈笑风生!这才是内外相符、表里相映的真正的“陕北魂魄”!看罢此文当知:陕北这方宝地,其“自然环境”是雄浑刚健、野性大气的;其“人文精神”更是乐观幽默、豪气勃发的。此文的结尾:“它不像沤烂了的红袖章吗?”真可谓“神来之笔”矣!《高跟鞋,响过绥德街头》,写最古老的陕北小城,在而今却现出最现代的一道靓丽风景。写“地域风情”而能点染出“时代特色”,此文可谓著例。这之后,1986年的《安塞腰鼓》使他此类散文又跃上一个新高度。《安塞腰鼓》的气魄是震撼人的。如果说贾平凹的《秦腔》是他从“秦腔”里发现并写出了秦人的精神“表征”的话,那么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即是他从“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中发现并攫出了陕北人的元气和神魂!《安塞腰鼓》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这之后,他在1988年所写的《山峁》一文把这种诗性笔墨又推进一步——它简直就是一首意韵优美的散文诗。《山峁》在颂赞陕北地貌、风情的同时,把山川和人物,传说和现实有机地统一并结合了起来。读罢《山峁》掩卷而思,恍然有悟:原来山峁的高大奇伟,恰在于它是一颗质朴而高贵的灵魂所幻化!1994年他又写出了堪称此类散文压卷之作的《扛椽树》,使这种“风情——神韵散文”在当代散文史上领异标新、大放光芒。这篇作品的气魄之大、境界之高,依我的陋见确系前无古人!“扛椽树”,实为一种陕北柳。但柳而不媚,蓬勃向上,每根枝条皆可做椽,每棵树可砍六七十根,“生了砍,砍了生,往复无穷”。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献累加起来,每棵树都是一片森林!显然,这是瘠薄土地上的悲壮的奉献!刘成章发现了“扛椽树”,同时也就发现了自己。他写这柳孤寂地等待了千万年,“太平洋水深万丈,不及此柳等我情!”及至相见,作者以大泼墨、大写意的笔法,自由挥洒,淋漓酣畅,尽情尽兴。《扛椽树》的精神解放度、心灵自由度、文笔洒脱度都是一流的。

“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这地方”——就“写陕北”来说,怕谁也写不过刘成章了。他写陕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诗意的土,有灵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拢。这就攫住了陕北的“魂”,也显出了他散文的“精气神儿”!不仅《老黄风记》《安塞腰鼓》《山峁》和《扛椽树》等是真正的“艺术散文”,令人读之难忘;即或像《米脂赋》《陕北剪纸》《望秦俑》和《黄土写意》等随心走笔的短章散作,在艺术上亦可聊备一格。我想,只此陕北“风情——神韵散文”的大获成功,“章娃”即可无悔无怨矣!

更何况他还写有一些袒露自我的抒情散文。不过,这类作品数量并不算多,影响也不如上述那类作品大。其中《老虎鞋》写得最早,是写自己刚刚出生在过“满月”时第一次穿上“老虎鞋”的故事。叙述“主体”当时是那样地小,故事纯系后来“听说”且在“转述”时费尽心力,但读起来仍感到虚而不实;“同妈妈”(刘志丹的夫人同桂荣)的特意突出,对“我”的主体地位也是一种削弱。比较起来继后的《压轿》就好得多了:它写的是“我”六七岁时的一段旧事——因跟着改嫁的母亲到了新家而失去了作为男孩“压轿”的权利。在情绪遭压抑、心灵受伤害的痛苦关口,一个比“我”大十岁名叫秦娟的姑娘许下愿来:她结婚时保证请“我”去压轿。其后果然如约,救治了“我”的一桩心病。《压轿》在“文体”上无可挑剔——还可以包括《老虎鞋》《我们像珠珠蛋蛋的时候》等,它们都带有某种“自传性”和“儿童性”(适宜儿童、少年阅读),我看这些记写“童年旧事”的篇什不妨以“自传散文”视之。再拓宽一点说,我觉得《三只雏鸟》似亦可算在里面:它写他的三个孩子,是“俯视”,骨肉亲情,尽在其中。再拓宽点说,《在古老的土地上》似亦可包容在内。它是写“我”和“母亲”生死相依、密不可分的关系的,用“仰视”,实乃一篇动情的“母亲颂”!上述这些散文,再算上《草色呐喊连绵的鲜碧》《我似云雾山峰》《火葫芦》《洗衣的感觉》《域外亲情》等,在表现深层而真实的“自我”方面——从艺术上看,实在是并不那么“到位”的。他倒是有一些很深刻的认识,如他曾说:(写散文应)“勿忘我”;“哪章得‘我’哪章新”!从写出独属于“我”的东西(比如那些陕北“风情——神韵散文”)这一点说,他是做到了;从强化“自我”意识、表现“主体”深层人性这一点说,他却又做得并不很够。这有些奇怪。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怕有两点:一是其思想深处恐存有“大我”和“小我”的矛盾(像他这样受“十七年”教育出来的人大多如此),其往往对“小我”取回避、淡化态度;二是他自己的身世、经历及其心理都较复杂,有一些还颇为“难说”。其实,这都不是问题。如能以“说真话”“写真相”的勇气捅开那层窗户纸的话,他那独特的“自我”心灵反而更能深刻地映照这时代的现实生活,它反倒可能是卓尔不群的。天赐良机,莫失莫弃!

他当然也还有一些别的散文,有的还很精彩,如《记小猫》《野物启示》《壶口瀑布》《去看好婆姨》等,这里就无须多说了。

阅读全文

与教案秦腔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