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互助式教学

互助式教学

发布时间:2020-12-17 09:35:28

⑴ 互动式教学法的互动教学类型

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有利于达成教回学目的。其方法一般答为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
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但缺点是组织难度大,学员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口头的交流,要达到预期效果还需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设备进入课堂教学,它使传统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令人耳目一新。多媒体设备的声、光、电一体化优势,不仅减少了教师课堂书写工作量,更重要的是由于课堂环境的变化,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也使课堂讨论或者案例分析便于进行。有了多媒体设备并不等于教师可以跟放电影一样,不需要课堂讲解了。我认为先进的设备仅仅是辅助教学的手段,教师的主导地位绝对不能动摇。过分依赖多媒体设备,会淡化教师的主导地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⑵ 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什么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当代教学论中的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其核心是用系统、结构和功能等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论的或实践的基础,从而形成一种系统化和多样化相统一的教学模式体系。理论界对教学模式的理解很不一致,有多种认识。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转化形式,它是用于设计课题、选择教材、揭示教师活动的基本框架。
就语文学科而言,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也一直是有识之士研究的课题。目前比较被人们认可的有以下几种模式:(1)中学语文教学“三、五、七”模式。其核心内容是打好三个基础,建立五条常规,注定七项禁忌。(2)语文目标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是教材有明确的目标,教师为实现一个个特定的目标而教,学生为达到一个个特定的目标而学,教学领导人员以及招生考试部门的组织者和命题人员,以同样的学习目标为基本依据进行教学测量、考核、评估、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检验老师的教学效果。(3)语文“训练式”教学法,其核心内容是教师讲授新课时,把一篇课文的内容根据教学目的化解为各种题型的训练题,让学生当堂完成这些习题,教师当堂评讲这些习题,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内容,应用课文内容的目的。(4)“情知对称”四分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借助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不能把语文只作为单纯的知识达标课程,而应该让它成为培养学生 “情知对称”的人格与智能双向平等发展的黄金三角洲。“四分”的含义是指情知分类,能级分层,训练分步,教材分型。
以上这四种语文教学模式,对我国的语文教学影响极大,毋容置疑,它们对推进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而出现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教师、学生的各种不同特点,都决定了教学模式不可能是绝对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适用于一切教学活动,它都具有针对性。否则,教学模式就失去了自身的特点和作用,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到目前为止,语文教学理论上和实践中没有一种教学模式能够涵盖语文教学的所有,即使最先进的语文教学模式也只能是用于语文教学的某一侧面或某一角度,甚至某一类型的课文教学。如果我们将某种语文教学模式用于语文教学的全体,那么势必会失真,会失实,于教学无益。语文教学是发展的,特别是随着课程、教材、考试制度的改革深化,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等,语文教学更呈现出新的发展,而发展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的涌现与新的教学方法与程序的出现,这势必会使原有的教学模式受到影响或冲击,使其不断地修正、充实、改造。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不断地呈现新的模式,产生新的活力。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中,对学习方式变革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在课程结构调整、课程标准制订、教材编写、教学过程、学习与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就是说,当今时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在对合理的传统模式的继承基础上,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思想,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使模式稳中有变,常教常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多少年后的今天,我们思考这段话,应当仍然会有所启迪。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加快发展自身的主体性。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导向功能,其中,既要有认识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这一要求,本人认为当前只有改革教学活动中的要素关系,才是发展与建构语文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教学形式而存在的。离开了一定的教学形式也就不存在着所谓的教学模式了,教学形式又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教师、学生、媒体(即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如果在教学中能实现以下四个转变,我想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一定会到来。
1、教师角色的转变:由权威型转变为伙伴型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的是师道尊严,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只是绝对的顺从,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导致的是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缺失。一种积极的教学模式首先应该是一种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的教学形式。人的存在,人的发展,是现代教学最根本的理念,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民主、平等、互动、合作更应成为师生关系的新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先进的教学模式建构与发展的基础。据此,教师要由学生的权威变为学生的伙伴,在与学生的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中完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2、学生地位的转变: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
教学要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教学的最大成功。但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到不合理的地方性的评价机制的影响,学生的地位是受老师的操纵的,带有强烈的被动性。教师要学生学什么,学生就应该学什么,教师要学生怎么学,学生就得怎么学。这种现状制约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形成,若不改变,学生就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可能发展个性,不可能有学生的自主性,进而,教学模式的更新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从属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地位(这个主体地位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上)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3、媒体作用的转变:由演示工具转变为认识工具
教学媒体的运用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无论是传统的教学媒体(如实物、图片等)还是现代的教学媒体(如录音、录像、电脑课件等),都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工具,或是一种手段。事实证明,课堂上恰当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地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地获得知识技能,以求学得快,记得牢的效果,是现代课堂教学重要的学习策略。如果在学生观察了媒体的演示或借助媒体而创设的情景后,教师不是越俎代疱式地分析、说明、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探究蕴含其中的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抽象、概括得出理性的结论,这样就使媒体的作用发生了质变,由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
4、教学过程的转变:由传授型转变为引导型
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因而对教学原则的探讨多局限于对教师做规定,而没有对学的指导,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方的活动,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不应再是服从,而是如何调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学原则的研究趋向于与学习策略的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提倡学生的独立探索。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学过程教师应从讲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去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从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体现在讲授上,也不再体现在对知识的“讲深讲透”的直接形式上,而是体现在进行周密、科学的教学设计和精心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更高层次的间接形式上,或是体现在帮学生将无序的知识整理为有序的知识上,体现在帮助学生将错误的知识修正为正确的知识。这种转变是教师的教学责任,也是模式构建发展的必要条件。
以上就语文学科中的教学模式问题谈了个人的一点思考。我想,研究语文教学模式,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目的在于改革自己的教学,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由于模式本身的非定性和教学经验的个人性,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解放思想,扬己之长,避己之短,灵活运用各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或创造适宜的教学模式

⑶ 互助式教学法里面的对学是什么意思

可能是人家出题你回答吧。

⑷ 社区家庭互助式教育如何落地

社区家庭互助式教育如何落地

最近一直在思考“社区家庭互助式教育”也就是我之前一直提倡的家庭“内包式”早期教育如何尽快落地,想了一下,需要考虑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步:课程设置。其实现在许多有胆识、好学上进的家长都愿意加入“社区家庭互助式教育”阵营,但苦于真的时间太少、精力不足,好几个之前跟我一起有进入实践阶段的父母提到,给小朋友上课固然也难,但最难的其实是课程的准备。大家多半是上班族,每天上完班都累得跟狗一样,真的没有太多时间去思考课程的各个环节等细节。那我在想,是否可以分别根据孩子的年龄层次和性格种类,设计多套课程,涵盖从儿童的心理掌握、一般行为表现、日常保健等基础知识到具体各种音乐、美术、游戏等课程的设置,让繁忙的家长们拿到课程就可以直接上手,省时省力,费事每次都去备课,是否会有更多家庭愿意响应起来?
第二步:参与人员。本来只考虑让父母参与到家庭教育,后来思索再三,大多数上班族父母即使能够参与,也只能是抽出晚上或周末有限的时间,而大部分白天和孩子相处的是谁?是各家的老人(还有少数是保姆)。那么,是否可以考虑将老人家也拉入“社区家庭互助式教育”阵营?
其实这样既非常必要也益处多多。
从目前大部分家庭的结构来看,老人家地位重要。孩子的父母大部分白天要上班,来帮忙带孩子的老人是目前白天大部分时间孩子的主要监护人和陪伴者。要问谁最需要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老人家绝对属于第一序列。
另外,老人家们普遍比较固执,因为也的确,人家“吃的盐比我们吃过的米都多”,但他们所掌握的育儿知识却并不一定就都是正确的。可是你去跟他们指出问题时,这么多年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很难一下子扭转观念,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总觉得老人家比较“执拗”从而往往造成两代人之间为了育儿争吵不休、矛盾不断的原因。
可是,如果能够让老人家加入家庭教育的培训行列,帮助他们在专家的引导下进行知识更新、尽快融入时代,恐怕比儿女们说多少句都有用。更重要的是,接受培训的结果是让被养育人———孩子们直接受益,还对搭建两代人沟通的桥梁、大大减少家庭矛盾助益颇多。
最后,从打造和谐社区进而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老人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因为儿女来到新的城市打拼继而生儿育女后需要人帮忙才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好多老人因为语言的隔膜、生活习俗或气候的迥异等因素把自己封闭在家里,好多都住不了多久就思念老家思念得不行,感觉在儿女这里简直是度日如年。可如果家家老人都能够跟年轻人一起,在社区统一场所进行家庭教育的培训,老人和年轻人的育儿观念得到学习和更新,老人之间还可以交朋识友、多多沟通,从而走出家门、打开自己;而且经过学习,大大改进养育孩子的技能和效果,还感到自己“老有所为”、“老当益壮”,自己精神头也好了,心情开朗了,自然各个小家庭关系也更好,小家好了自然大社区也好了,岂不是达到“和谐社区”进而“和谐社会”的可喜局面?

⑸ 如何开展互动式教学

师生互动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是客观存在的,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根据其产生效果的不同,可以把师生互动分为正互动和负互动。正互动就是指能取得积极效果的互动方式,即有效的师生互动;负互动是指不能取得积极效果,甚至是负面效果的互动方式,即无效或影响教学效果的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交往互动,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追求正互动,避免负互动,使师生在多层次互动的共同作用下,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找准“契入点”,借机互动
寻找“兴趣点”,以趣引动。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助推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兴趣点”,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激起学生参与互动的欲望,达到提高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目的。如在学习《镜子改变了什么》一课时,我就以激趣的方式导入新课。上课之前请八位同学玩一个游戏。游戏规则:两位同学一组,其中一位扮演照镜子的人,另一位扮演他的像,表演的动作自编,看哪两个同学的表演最精彩,合作最默契。学生对四组同学的表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学生的猜测,灵活地引出镜面对称,从而揭示课题。上述片段就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征,由生动活泼的表演着手,唤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达到了课堂设计的初衷。
寻找“探究点”,以研引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在知识的“结合点”上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新问题、新困惑,并以此为探究点,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这种时机的把握能充分提升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创设好路径,铺路互动
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互动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和认知互动。行为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态,指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双方是否积极或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双方学习中是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认知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所采用的策略,双方思维的活跃程度是通过一些策略来体现的,认知互动能够使学生获取和整合新知识。由此着手,我们也就把握了达成师生有效互动的三条基本路径。
实践——重探究过程的师生互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过程与方法同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现代教学观也认为,学习是一个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的,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提高自己适应能力的一种活动。因此,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实践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实践”为特征的师生互动过程更多的是以外显的行为来体现的。

⑹ 如何进行有效的互动式教学

师生互动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是客观存在的,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根据其产生效果的不同,可以把师生互动分为正互动和负互动。正互动就是指能取得积极效果的互动方式,即有效的师生互动;负互动是指不能取得积极效果,甚至是负面效果的互动方式,即无效或影响教学效果的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交往互动,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追求正互动,避免负互动,使师生在多层次互动的共同作用下,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找准“契入点”,借机互动
寻找“兴趣点”,以趣引动。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助推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兴趣点”,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激起学生参与互动的欲望,达到提高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目的。如在学习《镜子改变了什么》一课时,我就以激趣的方式导入新课。上课之前请八位同学玩一个游戏。游戏规则:两位同学一组,其中一位扮演照镜子的人,另一位扮演他的像,表演的动作自编,看哪两个同学的表演最精彩,合作最默契。学生对四组同学的表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学生的猜测,灵活地引出镜面对称,从而揭示课题。上述片段就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征,由生动活泼的表演着手,唤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达到了课堂设计的初衷。
寻找“探究点”,以研引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在知识的“结合点”上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新问题、新困惑,并以此为探究点,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这种时机的把握能充分提升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在讲解物体正对镜面时像的特点,我组织了如下活动。
师:每位同学对着镜子,举起你的左手,镜子中的像举起的是哪一只手?
生1:左手(哄堂大笑)。生2:右手。
此时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开始寻求证明自己答案的途径和方法。这里,教师正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设置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由已知探求未知,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正互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创造“思维点”,以思引动。数学思维的训练始终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然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内容的区别,有些知识中的思维过程比较难以把握。此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点”。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时,我先作教师谈话。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所得的截面可能是什么形状?然后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从“可能性”出发,猜测所截得截面的不同形状。再让学生利用小刀对所带正方体进行切截,并与自己的猜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让学生懂得探索数学问题是从猜想开始的。但又不能停留在猜想上,还需对猜想进行证实。猜想与证实结果的比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创设好路径,铺路互动
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互动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和认知互动。行为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态,指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双方是否积极或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双方学习中是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认知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所采用的策略,双方思维的活跃程度是通过一些策略来体现的,认知互动能够使学生获取和整合新知识。由此着手,我们也就把握了达成师生有效互动的三条基本路径。
实践——重探究过程的师生互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过程与方法同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现代教学观也认为,学习是一个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的,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提高自己适应能力的一种活动。因此,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实践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实践”为特征的师生互动过程更多的是以外显的行为来体现的。

⑺ 什么是互动式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意义是什么

老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式的教学,寓教于乐。这个也能很好的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老师会利用提问,讲故事,或者跟学生亲自的交流来完成一个教学目标。

⑻ 先学后导,自主互助的教学模式是怎样的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4、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2、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达到熟练成诵,让学生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切入新课1、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2、 那在吕岩笔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齐读课题二、学习《牧童》,领悟诗意1、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一说图上画着哪些人或物?2、学生交流讨论。3、指名读诗,注意读准“蓑”4、根据图画和注释,理解诗意,并填空。在一个( )的地方,耳边似乎回荡着( )。在( )的时候,一个牧童到外面( )了。5、交流讨论6、再读这首诗,你感受到这是一个( )的牧童呢?为什么?从哪句诗哪个字最能领略他的悠闲与惬意?三、品读古诗,走进诗境 围绕“卧”,品味“卧”。①卧在一个怎样的地方?“六七里”:虚指,原野地方很大很广阔,一望无边。 “铺”:结合诗句理解扩词(铺展、铺开、平铺、铺设、铺天盖地……) “三四声”:虚指,形容笛声时断时续。这笛声是谁逗弄出来的呢?你能猜出来吗?他把这美妙的时刻放在什么时候?黄昏后:绚丽的晚霞渐渐消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夜空…归来:牛羊入圈,该空闲了,无忧无虑了。饱饭:吃了妈妈做的丰盛的晚饭,舒服、惬意、心满意足。③品味“卧”的美妙。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④互说诗意四、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感情。在老师的描述下,想象画面,感受牧童当时的悠闲、自在、舒服。 五、说一说,他当时在想什么?六、练习背诵。七、作业续写:当他坐在草地上时,他在想些什么?板书设计: 牧 童弄 惬意卧 悠闲

阅读全文

与互助式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