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实数教学反思

实数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12-17 09:28:36

⑴ 《根号2是有理数吗》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2不是有理数。

有理数定义(个人见解):能化成分数的实数。

⑵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教学反思

三角函数是以角度来(数学上最常用自弧度制,下同)为自变量,角度对应任意角终边与单位圆交点坐标或其比值为因变量的函数。也可以等价地用与单位圆有关的各种线段的长度来定义。三角函数在研究三角形和圆等几何形状的性质时有重要作用,也是研究周期性现象的基础数学工具。在数学分析中,三角函数也被定义为无穷级数或特定微分方程的解,允许它们的取值扩展到任意实数值,甚至是复数值。

⑶ 如何进行初中数学学科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学设计是我们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大家都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做一个设计,有一个设计就会使我们做的更加主动。
单元设计,首先什么是单元,比如说一章,比如说一个模块,比如一个模块里的一块面,比如说一元二次方程这章,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完整的内容来进行设计。当然,也可以做跨章节的内容的教学设计。比如说一次函数,我们可以把一次函数这章分为三块,一块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知识初步,一块是一次函数的知识,第三块是反比例函数的内容。函数知识是初中的一个重点,怎么样对这些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有一个整体的思考非常重要。
另外,老师应该能够关注关于方法和能力方面的单元教学设计。比如计算,我们就可以考虑一下,作为一个计算能力,在初一、二年级里,怎么样进行设计。使得我们的学生从小学的水平,能够有一个明显的提升。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支持计算能力的,在课程中有哪些载体。然后在这些载体中,应该如何帮助学生提升他的计算能力。所以我想这样的一些思考,都是单元教学的设计的很重要的内容,与我们传统单元的教学设计的内容,需要开拓一点,视野开拓一点。在单元教学设计,有一个,或者有两个核心的主题词,第一个是整体,第二个是效率。
我觉得做好单元教学设计,会使你知道在什么时候,我讲到什么程度,我后面还会对这件事情有所解释的。当然现在对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范围还是更大一些。比如对有一些概念,比如说弧度的概念,我们也可以对他有一个单元的思考。因为绝不是说讲弧度的定义的时候,才会涉及到弧度。只能这样就无法向学生解释清楚为什么加人弧度概念等等,所以我们应该以一个整体的观点来思考我们整体的教学。这样会提高教学效率。
二.单元教学设计的含义
单元教学设计:对教材中的章或单元等相对完整、综合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课时教学设计:对适合在一节课内实施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三.单元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1)以单元或章为单位,体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2)体现单元学习的完整性
(3)体现单元学习的层次性
(4)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教师主导、学生探究相结合
(5)注重单元内容的综合运用
(6)提供评价方法及模板……
四.如何进行单元教学设计
(1)基本结构框架
(2)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本学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里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4.学生分析:习惯、态度、对学过内容的掌握

5.教材分析
(1)教材分了17个学时讲授,2个学时复习,写出具体课时安排
(2)可能遇到问题
6.教学设计的一些问题
(1)什么内容以教授为主
(2)如何利用学过的知识
(3)如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符号语言梳理学过内容
(4)让学生总结一些好的案例:比较不同语言表述同一对象
(5)如何提示学生“实数和二次根式”在后面学习中的作用
(6)“实数和二次根式”将伴随学生经历从初中到高中学习的过渡,在教学设计中关注以下问题:①学生的学习习惯;②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③帮助学生梳理学习过的内容
7.教学反思、总结
(1)收集一些教学案例
(2)与自己教学比较
(3)完成一个总结
(4)修订自己的教学设计

⑷ 《数怎么又不够用了》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数怎么又不够用了》是初中阶段的第二次数系扩充的入门课,在七年级学生经历了数系的第一次扩充——在小学的非负有理数知识基础上引进负数,让学生对数的了解扩充到有理数范围。这一章通过引入无理数,将有理数扩充到实数范围内,是初中阶段第二次数系的扩张。本节课也是这第二次数系扩充的最关键的一步——无理数的引入。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感受到引入新数的必要性,认识到生活中大量存在这样的新数。

二、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知道存在非有理数的数或举出一些例证,能说明现阶段学习的这类数满足的基本特征关系;初步阐明非有理数的数与有理数之间的关系(能否表示为整数与分数及其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把对有理数的理解(如分类、表示、运算及合理性等)应用到研究新的数的过程中;能通过观察、质疑、实验、归纳和猜想得到存在非有理数的数,并能用分类、归纳或形式化证明的方法清晰的说明。
3.情态价值目标:进一步养成求知意识并坚定对归纳成真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
1. 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2. 创设研究“满足的数不是整数和分数即不是有理数”的情境。
四、教学难点:
1. 用有理数的分类验证的方法;2. 分数的再分类; 3. 说明分数都不满足。
五、教学准备:
① 学生准备:准备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双面胶以及一把小剪刀。
② 教师准备:教学设计和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与预设生成有别的预案。

六、教法、学法:
①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旨的现代教育原则,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情景,发现现有的有理数是不够用的,发现现有的有理数之外还存在非有理数,引发认知冲突,提出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引导学生分类讨论,形成师生与生生互动,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② 学法指导
学法突出问题引导下的自主探索法:引导学生自己操作并提出问题,通过对新知识的归类不成功而产生对新知识研究的意识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主动探索并建构新知识,即感受并验证非有理数的存在性及其存在的普遍性,也能说明这样的数存在的基本依据和过程。

⑸ 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过程的主要环节是什么

来自网上,仅供参考。

1反思教学过程

理解题意就是从题目中获取达到解题目标的信息。反思理解题意过程就是对如何获取信息的思考。如获得了哪些信息,漏掉了哪些信息。为什么会漏掉这些信息,导致解答错误或复杂等。

例1. 已知a, b是方程x2+x+p=0的两个虚根,且|a-b|=3,则实数p的值为( )

A:-2 B: C:- D:

要缩小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差异,根据韦达定理a+b=-1且ab=p |a-b|2=(a-b)2=(a+b)2-4ab=1-4p=9. 解得p=-2。而产生这一错解反思其原因,就是漏掉题目已知条件信息,a, b是方程x2+x+p=0的两个虚根。再反思漏掉这一信息原因是上述解法受到了实数绝对值概念的干扰,误用了|z|2=z2.

例2.已知a、 b、 c 为△ABC三边,它们的对角分别为A、B、C 且aCosB=bCosA,关于方程b(x2-1)+c(x2+1)-2ax=0的两根相等,求证:△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1994山西中考题)

分析此题解题过程,由条件aCosB=bCosA利用余弦定理可以推出△ABC是等腰三角形。由条件 =0可以推出△ABC是直角三角形。表面上这道题正确解完了,第一步证“等腰”第二步证“直角”,但相比较“等腰”推出对“直角”帮助小,而反过来,“直角”推“等腰”表示cosA、cosB就无需使用余弦定理,可由锐角三角形函数定义 、 直接给出,改变解题顺序收缩了解题长度。而解题顺序改变反映了解题者对解题本质的理解。而反思之所以有时我们无法深入题目本质一个原因,忽略了“题目结论也是已知(提示)信息”。

2.2.2反思思路形成过程

解题思路就是将理解题意时所获信息和头脑中信息结合起来,进行加工、重组与再生,使思维向目标靠近,实现问题解决过程。因此反思思路形成过程就是对信息加工、重组与再生的反思。如探索如何实现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转化,选择哪条途径,解题关键在哪里,看是否可用一般原理代替现在许多步骤,提高解题观点和思维层次。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重反思知识点,反思知识交汇点,通过反思形成知识链直至形成思维链。

2.2.1反思不同知识交汇点

例3.已知椭圆长轴|A1A2|=6,焦距|F1F2|=4 ,过椭圆左焦点F1,作一直线交椭圆于两点M、N,设∠F2F1M= ,(0 ≤ < ),当取何值,|MN|等于椭圆短轴长。(1983高考理科试题)

解法1:建立以为X轴,原点为中心直角坐标系,得椭圆方程为=1,设MN所在直线方程为y=k(x+2 ),利用弦长公式|MN|= |x1-x2|= ,得k2= ,从而得 = 或 =

解法2:(略解)以左焦点F1为极点,长轴所在直线为极轴,建立极坐标方程 = ,|F1M|= 1= , |F2M|= 2= 得到|MN|= 1+ 2= =2得, = 或 =

解法3(略解)设MN所在直线参数方程为 (t为参数)代入椭圆方程|MN|=|t.1-t2|= = =2得, = 或 = .

解法4:由椭圆定义,设|F1N|= d1 ,|F1M|= d2 ,连结NF2,NF1,得|NF2|=6-d1 ,|NF2|=6- d2 ,由余弦定理(6-d1) 2= d12+32+8 d1cos , (6-d1) 2= d22+32+8 d2cos , 解得d1= , d2= ,(以下略) .

反思本题各种解法,本题关键是表达出|MN|。利用不同知识点的交汇,产生不同解题思路。

解法1在直接利用两点之间距离公式求解,过程繁琐,想到可用韦达定理可简化。

解法2、解法3想到表达距离也可用参数方程或极坐标方程。解法4求出|F1N| F1M|利用方程思想方法,直接求烦,考虑到直线过焦点,利用椭圆定义和余弦定理。通过反思不同知识交汇点,沟通了各方面知识,培养联系、转化辩证思维。使思维趋向多元化,伸向不同方向层次,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广阔性。

2.2.2反思不同层次数学思想

K.邓克尔把解题思维过程分成三个层次:一般性解决、功能性解决、特殊性解决。这三个层次的实施都少不了数学思想的指导。反思不同层次的数学思想,可以使经验升华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促成了不同的解题思维。

例5.若方程 =x+b无解,求实数b的取值范围。

解法1(数形结合思想)把方程转化为两函数图象位置关系。设y= ,y=x+b,要使方程无解,只须直线与双曲线(上半部分)无交点即可,由图显见b的取值范围(-∞,-1)∪[0,1)

解法2(分类讨论思想)分类讨论根据题目要求确定适当分类标准,然后对划分后的每一类别求解,如有必要,再加以分类,最后进行综合得出结果。要求分类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解略)

例6已知f(x-3)=x2+2x+3, 求f(x)。

解法1:利用变量代换法 x=x+3-3 用x+3代x

解法2:利用代定系数法 设f(x)=ax2+bx+c 求得f(x-3) ,比较同类项系数。

解法3:配方法,f(x-3)=x2+2x+3=(x-3) 2+8(x-3)+18

在教学中诱导学生解题后善于从不同层次对数学思想进行提炼、反思,对强化数学思想,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十分有益。

3. 3反思解题表述过程

解题表述是计划的落实。反思解题表述主要反思运算是否正确,推理是否严密。反思多走了哪些思维回路,是否可通过删除合并来体现简洁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批判性。

例7若(z-x) 2-4(x-y)(y-z)=0,求证x、y、z成等差数列。

观察等式发现类似一元二次方程式判别式 =b2-4ac=0,所以构造方程(x-y)t2+(z-x)t+(y-z)=0 且此方程有等根。 由各项系数这和为0,得有两等根为1,由韦达定理t1t2= =1 即2y=x+z ∴ x、y、z成等差数列。

反思上述解法,推理存在不够严密之处。1、b2-4ac=0 (*) 与方程ax2+bx+c=0不是一一对应,如x2+bx+ac=0, 2ax2+bx+ =0 它们的判别式都是(*), 2、所构造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

⑹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如何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设计的意义教学设计是我们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大家都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做一个设计,有一个设计就会使我们做的更加主动。单元设计,首先什么是单元,比如说一章,比如说一个模块,比如一个模块里的一块面,比如说一元二次方程这章,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完整的内容来进行设计。当然,也可以做跨章节的内容的教学设计。比如说一次函数,我们可以把一次函数这章分为三块,一块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知识初步,一块是一次函数的知识,第三块是反比例函数的内容。函数知识是初中的一个重点,怎么样对这些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有一个整体的思考非常重要。另外,老师应该能够关注关于方法和能力方面的单元教学设计。比如计算,我们就可以考虑一下,作为一个计算能力,在初一、二年级里,怎么样进行设计。使得我们的学生从小学的水平,能够有一个明显的提升。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支持计算能力的,在课程中有哪些载体。然后在这些载体中,应该如何帮助学生提升他的计算能力。所以我想这样的一些思考,都是单元教学的设计的很重要的内容,与我们传统单元的教学设计的内容,需要开拓一点,视野开拓一点。在单元教学设计,有一个,或者有两个核心的主题词,第一个是整体,第二个是效率。我觉得做好单元教学设计,会使你知道在什么时候,我讲到什么程度,我后面还会对这件事情有所解释的。当然现在对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范围还是更大一些。比如对有一些概念,比如说弧度的概念,我们也可以对他有一个单元的思考。因为绝不是说讲弧度的定义的时候,才会涉及到弧度。只能这样就无法向学生解释清楚为什么加人弧度概念等等,所以我们应该以一个整体的观点来思考我们整体的教学。这样会提高教学效率。二.单元教学设计的含义单元教学设计:对教材中的章或单元等相对完整、综合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一课时教学设计:对适合在一节课内实施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三.单元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1)以单元或章为单位,体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2)体现单元学习的完整性 (3)体现单元学习的层次性 (4)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教师主导、学生探究相结合 (5)注重单元内容的综合运用 (6)提供评价方法及模板…… 四.如何进行单元教学设计(1)基本结构框架 (2)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本学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里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4.学生分析:习惯、态度、对学过内容的掌握 5.教材分析(1)教材分了17个学时讲授,2个学时复习,写出具体课时安排(2)可能遇到问题 6.教学设计的一些问题(1)什么内容以教授为主(2)如何利用学过的知识(3)如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符号语言梳理学过内容(4)让学生总结一些好的案例:比较不同语言表述同一对象(5)如何提示学生“实数和二次根式”在后面学习中的作用(6)“实数和二次根式”将伴随学生经历从初中到高中学习的过渡,在教学设计中关注以下问题:①学生的学习习惯;②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③帮助学生梳理学习过的内容 7.教学反思、总结(1)收集一些教学案例(2)与自己教学比较(3)完成一个总结(4)修订自己的教学设计

⑺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案教案配套课件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套课件及配套教案,内容很多,这里无法全部复制,请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套课件及配套教案 site:flye.cn”下 载.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理解(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a≥0).
(3)掌握·=(a≥0,b≥0),=·;
=(a≥0,b>0),=(a≥0,b>0).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
(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二次根式(a≥0)的内涵.(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对(a≥0)是一个非负数的理解;对等式()2=a(a≥0)及=a(a≥0)的理解及应用.
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的条件限制.
3.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关键
1.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规定和重要结论进行准确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单元课时划分
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1.1 二次根式 3课时
21.2 二次根式的乘法 3课时
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 3课时
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 2课时

21.1 二次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运用
教学目标
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利用(a≥0)的意义解答具体题目.
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给出概念,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的概念;
2.难点与关键:利用“(a≥0)”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列三个问题:
问题1:已知反比例函数y=,那么它的图象在第一象限横、纵坐标相等的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
问题2: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3,BC=1,∠C=90°,那么AB边的长是__________.

问题3:甲射击6次,各次击中的环数如下:8、7、9、9、7、8,那么甲这次射击的方差是S2,那么S=_________.
老师点评:
问题1:横、纵坐标相等,即x=y,所以x2=3.因为点在第一象限,所以x=,所以所求点的坐标(,).
问题2:由勾股定理得AB=
问题3:由方差的概念得S= .
二、探索新知
很明显、、,都是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像这样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式子,我们就把它称二次根式.因此,一般地,我们把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称为二次根号.
(学生活动)议一议:
1.-1有算术平方根吗?
2.0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
3.当a<0,有意义吗?
老师点评:(略)
例1.下列式子,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二次根式:、、、(x>0)、、、-、、(x≥0,y≥0).
分析:二次根式应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有二次根号“”;第二,被开方数是正数或0.
解:二次根式有:、(x>0)、、-、(x≥0,y≥0);不是二次根式的有:、、、.
例2.当x是多少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可知,被开方数一定要大于或等于0,所以3x-1≥0,才能有意义.
解:由3x-1≥0,得:x≥
当x≥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三、巩固练习
教材P练习1、2、3.
四、应用拓展
例3.当x是多少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分析:要使+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同时满足中的≥0和中的x+1≠0.
解:依题意,得
由①得:x≥-
由②得:x≠-1
当x≥-且x≠-1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例4(1)已知y=++5,求的值.(答案:2)
(2)若+=0,求a2004+b2004的值.(答案:)
五、归纳小结(学生活动,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1.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称为二次根号.
2.要使二次根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满足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8复习巩固1、综合应用5.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七、教学反思:需注意中a的范围,以及的范围。

阅读全文

与实数教学反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