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问题教学策略

问题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20-12-16 17:52:55

A. 教学策略的含义是什么

教学策略是教学心理学中的术语。

广义既包括教的策略又包括学的策略,而版狭义则专指教的权策略,属于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方式和行为。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题材及儿童的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指导发现法、自学辅导法等。

(1)问题教学策略扩展阅读: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最优化框架式集成整
体,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
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
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基本类型:

产生式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序等,鼓励学生自己
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处理教学信息的地位。

B. 教学策略有哪几种类型

一、主导性教学( Teacher-Directed Instruction)

指教师基于讲课、背诵熟记和重复练习的策略,发挥向作为接受者的学生传授知识的作用。这类教学策略包括明确陈述学习目标,让学生反复练习相同的任务直到每个学生已经理解主题,当学生致力于特定任务时观察学生并给予及时反馈,询问短的、事实依据性问题,对近期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依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布置不同难易程度的作业,设计关于日常生活或工作的问题来阐明为什么新知识是有用的等。

二、认知激活( Cognitive Activation)

指教师挑战学生能力的策略,以便于激励他们并刺激高层次技能,如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决策能力等。主要包括鼓励学生发现创新或多种方式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将所教的数学概念与校外的使用联系起来,让学生反思对复杂问题的思考并要求学生解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够和同伴及教师交流思考过程和结果。

三、主动学习( Active Learning)

指学习者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主动建构的过程。自主学习不仅需要学生自身对其认知、情感、动机和环境等因素进行自我监控与调适,更需要外部环境的创设及学习条件和策略的提供与支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不仅要分析学习任务和材料,还需把握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习性,为学业成就或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与偏低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支持策略,同时还应注意提供支持条件与策略的时机与度。在这种策略下,讨论、小组活动、自我评估、合作反思在学习活动占中心地位,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帮助培养一个互动的和个人的学习环境。

C. 教学策略的基本类型

产生式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序等,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处理教学信息的地位。
优点:
① 可以积极地把信息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主动深入,因此学习效果较好;
② 允许学生自主地设计、实践和改善他们的学习策略,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③ 产生式教学策略主要出自学生自己,因此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学习策略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等。
不足:
① 设计不妥,可能导致认知超载或情绪低落,或是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
② 学习的成功依赖于学生先前已具有的知识和学习策略的广度。
替代式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策略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它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主要是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
优点:
① 比产生式教学策略效率高,它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许多内容;
② 知识储备有限和学习策略不佳的学生可以获得成功的学习。
不足:
① 因为学生智力投入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不够,因此学习效果不如产生式策略好;
② 由于教学安排过于周密,学生在学习中被动学习多于主动学习,因而学生学习志趣难以调动,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策略
长久以来,传统教学不重视教学的社会性,教学中教师没有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实现合作交往需要的机会,没有将人际关系、合作与竞争作为推动学生学习、认知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般认为,学生之间的交往存在合作、竞争、个体三种形式:合作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目的,自觉地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一种交往方式。竞争式,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对共同目标的争夺。个体式,个人能否达到目标与他人无关,关注自己学习的掌握,强调自我发展,不参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游离于群体活动之外。
生生互动基本上是一种对称性交往。在一个学年段的学生,个体发展水平相近,是在一个对等基础上的交往,交往是平等互惠的。以合作形式进行的学习称之为合作学习,以竞争形式开展的学习称之为竞争学习,以个体形式开展的学习称之为个别学习。而小组学习则是合作学习中的一种基本形式。
研究表明小组学习有几方面的优越性: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情感沟通,改善人际关系;由于强调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解决。但是,各小组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竞争,这种竞争有时会产生较大的摩擦,也会直接影响各组的工作效率,甚至伤害成员相互间的感情。
要保证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应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应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以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一般情况下,一节课中有一定难度任务的小组合作学习以3次为宜,做到开放空间与开放时间相辅相成。每小组研讨的民主性集中表现在充分尊重与众不同的思路和独到见解,吸纳与众不同的观点。小组研讨的超越性,则集中表现在作为学习的共同体展现出得创造性。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使小组间通过竞争共同得到提高的同时,个人及小组群体分享成功的快乐。培养个体交往意识及交往技能。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可能做到成员个体间的绝对均衡。因此要培养小组成员的个体交往意识及交往技能。
竞争与合作学习策略
竞争与合作是人际相互作用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竞争与合作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人际相互作用中个人实现目标的手段。在某一具体活动中,参加者选择哪一种手段依赖于环境和个人自身的不同因素。一般认为,可能获得的利益是比较重要的因素。如果某种活动对参加者双方来说,一方获得的利益量是另一方的损失量,这种活动大多是竞争性的。
1.课堂中的竞争
课堂教学中的竞争行为,是指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展开的一种较量。从竞争主体的结构来看,课堂教学中的竞争可分为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的竞争、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竞争、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竞争。两个个体之间或两个群体之间产生竞争必须有三个条件:双方都想达到同一目标;一方达到目标,就会排斥另一方去达到;因为双方都知道其中的一方必被淘汰,所以双方都为达到目标而竭尽全力。因此,在竞争中,双方都会努力争取获得优势地位,即针对目标方面获得比对方更优越的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竞争既可能激起学生个人发愤努力,从而在学习上得到更大的收获,也可能由于这种收获仅限于受到奖励的学生,而挫伤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育应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因此,为了某些学生的利益而对其他学生进行公开侮辱是不道德的。只有那些相信自己有取胜机会的极少数学生才能受到竞争的激发。竞争对大多数不能取胜的人来说,是造成不安全感、自我怀疑和个人不幸的源泉。总之,课堂中的竞争无对错之分,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境来决定是否采用竞争策略,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中的合作
课堂教学中的合作行为,是指学生之间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而彼此配合、相互协助的一种联合行动。合作行为的产生,必须具有以下基础:
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一切合作,都是两个以上的人,趋向于同一个目标或结果,有意无意表现出来的种种配合的行为方式。合作双方如果没有共同的目标,并且也无实现这一目标的要求和愿望,那么合作行为将不可能产生。
有较接近的思想认识。要使合作行为产生,并且能持续下去,合作双方还必须具有比较接近的思想认识,即使这种认识是暂时的。只有合作双方对共同目标的性质、意义有较一致的了解,互相信任,努力趋向共同目标,才有可能维持和发展合作行为。
有一定的条件。合作行为是在一定的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即使是最简单的合作,也必须具备基本的条件。有较好的配合行动。合作行为从根本上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行动上的配合。没有合作双方行动上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即使思想认识较接近,也难以产生现实的合作行为。配合行动包括时间上的配合、地点上的配合和方向上的配合三个方面,尤其是方向上的配合最为重要,合作双方要始终朝着同一方向共同努力,否则合作行为就难以产生。
无论是从理论上来说,还是从实践来看,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合作行为的产生都离不开教师所创造的各种条件。在引导与帮助学生进行合作方面,教师有必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 激发学生的合作动机。教师在运用外部奖励手段时,可多考虑对集体成果的评定与认可。2. 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养成社会交往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并不能保证小组成员进行有效的合作。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时,才能顺利开展合作学习。3. 保证小组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集体学习。良好的合作关系是促进个体积极学习的保证。同学之间积极地相互依赖意味着大家在彼此合作、相互启发中共同学习,而不是消极地依靠某个学生或某一部分学生解决全组的问题。
学徒制
学徒制最初是适合于工业发展阶段的职业教育而兴起的一种教育形式。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通过学徒制制造了无以数计的能工巧匠,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对技术的发展、传递以及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学徒制是适合于手工操作的技术教育形式,其缺陷是明显的,一是偏重实际操作技术,忽视基础理论知识;二是这种培训只限于小范围地教、小范围地学,效率低,不利于大批量培养人才;三是由于受到师傅个人文化水平的限制,不容易适应新技术变化。然而,在生产实践中有许多模糊知识,它们很难转化为明确知识,往往需要口传手授,学徒制正是合适的方式。
针对学徒制的作用和局限性,各国进行了不同的改造。如果说与工业革命同步的第一次教育革命标志着正规学校教育的开端,这种正式的学校教育使学龄儿童走出工场,脱离社会生活环境,进入特定的课题教学环境,那么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二次教育革命则试图依据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的学徒制教学对现行的学校教育进行彻底的改革。学徒制是“从做中学”的最早形式。然而,现在的学校教学模式却与学徒制严重地脱离了。学生在教学环境中,经常缺乏实际情境的支持,而单纯地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正规学校教育往往被定义为代表认知经验的活动场所,而与课堂外的种种情境相对。学生通过与现实生活分离的教学科目被动地学习知识。
基于以上的观点,一批学者提出了“认知学徒制”这一概念,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认知观。这种观点关注学习的社会方面,注重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知识与学习的研究,认知学徒制将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改造传统学校的物质设施、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尤其是在消融传统学校与社会各行各业的界限方面掀起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新世纪的学习革命与教育革命。

D. 如何正确制定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以达成教学目标为指向,以教学情境为出发点的有关检查、评价、监督、控制、调节教师的各种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程序性知识系统。
1.总体策略
(1)替代性策略
教学的替代性策略“倾向于通过提供全部的或部分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组织、细化、排序和强调、理解和检验、以及迁移的建议,较多地代为学生加工信息。”在实际教学时,采用替代性策略进行教学大致遵循以下五个步骤:
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虽然教学的目的是希望教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但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旧知识为基础。因此,在教学开始时,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根据学生的旧经验引导到新学习。旧经验引导新学习的做法,相当于正式比赛之前的热身运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先形成心理准备状态,以便正式学习时对新知识特别注意。
明确地讲解教材内容:教师对新教材的讲解,是整个教学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根据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该步骤的教学,相当于个体吸收新知识时输人到输出的整个处理历程。
辅导学生做及时练习:教师对教材内容讲解完毕后,每个学生是否都能如教师所预期地学到了新的知识?新知识的学习是很容易遗忘的,新知识容易遗忘的原因,是学习当时重复练习程度不够,致使在短时记忆阶段过后,转眼即告遗忘,要想避免学后迅速遗忘,及时练习是必要的。
从回馈中做错误校正:学习后及时练习的最大价值,除了加强记忆之外是练习后使学生获得回馈: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并对自己的正确行为得以肯定,或对自已的错误做法加以校正。在及时练习阶段结束之后,如果教师发现多数学生已正确地学到了新知识,就可以放心结束这一节的教学。如果发现多数学生没有学到他教的新知识,他就必须检讨教学的缺点,并回头再带领学生温习一遍。否则,如学生未能学到本单元的知识,接下去的新单元教学,将更为困难。
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中小学的教学,学生们都需要在课后自己独立完成教师指定的作业。如每个学生下课后都能独立完成他的作业,这就表示他们的学习已达到教师的预期。但是,学生独立作业时,教师一般都不在身边,遇到困难也很难随时得到帮助,因此教师指定的作业最好不要超出课堂上讲解的内容。
(2)生成性策略
所谓生成性策略,即“鼓励或允许学生通过生成教育目标、内容的组织、细化、排列和强调、理解的检验,以及向其他方面的迁移,从教学中建构他们自己特有的意义。”在实际教学时,采用生成性策略进行教学大致包括以下形式:
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 教师按照学生的能力准备相应的具有良好结构的教学材料,使学生们能够通过探究而发现其中的原理或规则。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辅导,在学生自行探究学习之前,清楚说明问题性质和学习目的,但是避免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留待学生去自行探究发现得出。
小组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包括讨论、竞赛、分工合作等多种方式。协作学习有利于小组成员集思广益,从而扩大个人的学习成果。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但是不宜做小组的主导,而且在小组协作进程中不宜表示意见。只是在学生们遇到困难无法继续下去的时候,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或提示。最后的答案应该由学生们自己发现得出。
寓求知于生活的教学活动 使学校的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使学生们学到的知识更具意义。比如,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多阅读现代的文学作品,因为这些文学作品是现代生活的反映和体验,会使人读后感到更有意义。在作文学习方面,让学生学习像作家创作一样,自选题目,自行撰稿,自行编辑,最后将作品印发出来,让大家公开批评。在数学学习方面,除演算技术外,重视数学原理的理解。尤其重要的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在教学生学习解题得到答案,而是从数学原理的探索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多年来,许多学者对这两种教学策略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没有一种策略是绝对占优势的,而且存在许多影响一种策略的效果超越另一种策略的因素 , 很难说哪种策略好,哪种策略不好。教学策略的选择是相对性的,其适当与否与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年级能力等因素,都紧密相关。 因此,决定采用比较生成性的策略还是比较替代性的策略去设计教学并非一种简单的事情。 近年来,经由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对放如何选择教学策略的问题,大致获得以下三点结论: 两种策略取向各有忧点 如果只从两种策略取向何者为优的观点看,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两种策略取向各有其优点。利用替代性策略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在学科测验结果中可以得到较高的分数;利用生成性策略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抽象思考、解决问题、创造能力、人际关系、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态度等各方面,均有较为优异的表现。因此,可以这么说,如果教学目标只限于希望学生学到书本知识,替代性策略是较佳的选择。如果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学到较广的能力与气质,生成性策略则是较佳的选择。 不同学科宜采不同策略 教育心理学家曾就不同的学科分析不同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结果的关系。结果发现,教数学与自然科时,较适于采用替代性策略,原因是这些科目内容的系统性较强,而且一般都有明确的答案,学习时宜于按部就班。学习社会学科时,因内容广泛且涉及的问题未必只有确定不疑的唯一答案,采用生成性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不同策略适合不同年级,一般说来,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学习背景和学习任务等方面的因素来决定教学策略应向平衡的哪一边倾斜。
2.教学组织策略
(1)全班授课
也称班级授课制,是指把学生按照年龄或在某科目上的大体成都分成若干个人数较多的教学班,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所有学生每次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以及采用的教学方式都是一样的。 全班授课可以使教师同时为许多学生提供教育,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效率较高,教师容易控制和调整教学的进程。 但是,由于人数众多,全班授课难以适应学生在学习速度、学习方式和个性方面的个别差异,而且也不太适宜动作技能方面的教学和实现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2)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主要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或学习的各种需要,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协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 小组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学习行为,扩大个人学习成果,有利于实现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同时,小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小组学习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要求有良好的组织工作和学习准备,而且要激发所有的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教学进度方面也往往不容易控制。
(3)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指的是在同一时空里教师只与单个学生发生教学关系的一种组织形式。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提出各种要求等,都是个别进行的,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地轮流施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他学生按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进行学习。 个别教学的特点是学生年龄不一、程度不齐、教学内容各自有别、教学进度也不一致。这种个别教学形式,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等能较好地适应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便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采用个别教学,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相当有限,它显然只能为培养少数人服务,无法满足大规模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即教学规模小,教学成本高,教学效率低。

E. 促进学生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一、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策略 第一、尝试解决、主动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第二、交流算法,优化解决方法.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在学生完成后,适时组织交流.特别注意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中先解决了什么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就乐于学习数学,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三、确定算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列式算出结果.第四、自我评价,检验成果.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全部思维成果进行检验,让检验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系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摆一摆,交流怎样摆,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数.再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不摆学具,能不能想办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在学生试算的基础上组织交流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筛选出最好的算法(先求总数,再除以人数).然后请学生用这种方法实际算一算,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每步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最后请学生回顾整个解题思路,验算得数是否正确.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以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二、引导学生梳理解题思路、形成技能 问题解决的技能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形成,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练习设计要切合实际,由易到难,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加强对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技能.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教学后,先请学生回顾整理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用,我们是怎样求平均数的等,再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4、45页的第2、5题,求平均温度和平均路程,使学生掌握一节课的基础知识.五、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拓展训练 可利用教室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解决问题,求知欲强,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能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例如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可以让学生调查本年级同学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求出每班参加兴趣小组的平均人数并谈谈看到这种现象有什么想法.这样使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还培养了能力,强化了思维.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觉得这几个教学策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还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及能根据需要筛选和处理信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特别是这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反思等学习品质的养成,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较好地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F. 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区别

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规定了教学活动的总体风格和特征。教学策略连续统一体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发现策略’和‘接受策略’,中间有不同的混合、过渡的情况。教学策略作为教学方案的总的抽象描述,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方案。

1.训练与练习策略

这是一种比较机械的接受学习策略。由于学习的最终结果是记忆感知材料,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需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只须示范做什么并提供练习,而学生只需记忆学习内容,并不需要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因此基本上是属于机械记忆的策略。

训练与练习策略的模式如下:提供示范→巩固练习→反馈迁移

训练与练习策略尽管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容易导致死背硬记,但是作为一种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策略,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2.演绎策略

演绎策略也是基于接受学习而设计的策略,但这种接受学习是奥苏伯尔所提倡的意义接受学习而非机械学习。由于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某种形式的抽象观念——概念或概括)到特殊(得出特定的结论),因此,运用演绎策略设计课堂教学,须考虑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成为推理过程起点的物理概念,及他们能否通过观察将现象与概念联系起来。

演绎策略的模式如下:提出物理概念(原理) →进行演绎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

演绎策略是一种教学效率较高的教学策略,由于省略了学生用来探究、发现的时间,因此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容纳较多的信息。但与此同时,正是由于这种策略设计的教学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学基本上是讲解式的,因而学生的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这一点看,演绎策略对于发展学生的远迁移能力不利,而有助于近迁移能力的发展。

3.归纳策略

归纳策略是由教师展示定律和定理的发现过程,因此,归纳策略既具有发现策略对过程学习的特点,又具有接受学习的讲解特点,故也称为“思考性讲解”。较演绎策略而言,运用归纳策略学生能够从教师那里获取概念或定理的发现过程——由于归纳推理是从特殊(个别的事物)到一般(概念和原理),因而教师必须向学生呈现形成概念和定理的过程——故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归纳策略的模式如下:演示(或列举)个别实例→进行归纳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

归纳策略是一种能够达到多种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首先,归纳策略是概念教学的有效手段,学生通过对物理事实的观察和思考,对概念形成的来龙去脉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必然会从本质上理解和把握它;其次,归纳策略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方式,由于课堂上大多数教学活动是采用实物演示或实例说明,而多样化的活动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同时,与演绎策略相比,归纳策略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的程度更高。相对于演绎策略而言,归纳策略是比较费时的。

4.启发式教学策略

孔子的启发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孔子的启发式有更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更有利于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启发式教学策略的基本思想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获取知识,是以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为理论基础的,是唯物辩证法在教学上有具体应用。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准备→诱发→释疑→转化→应用

5.探究策略

探究策略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即在研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他们的探索能力,获得理解客观世界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以此为武器,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在探究学习中,教师将以探究的方式将科学知识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掌握科学概念,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技巧;通过探究中的各种亲身经历,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探究策略的模式如下:提出问题→形成假说→制订方案→实施方案→分析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

运用探究策略设计的课堂教学,由于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规律和概念,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因此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创新的意识。与此同时,初中物理课的大多数探究都是分组进行的,个人之间、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合作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探究过程的评估环节则对学生养成善于对工作进行评估的良好习惯非常有益。

由于探究学习重视对过程的学习,因此费时较多,教师在选用该策略时,应注意对课题的选择,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

G. 面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可以运用哪些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来实施教学过自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最优化框架式集成整体,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H. 教学策略的含义是什么

教学策略是教学心理学中的术语。

广义既包括教的策略又包括学的策略,而狭义则专指教的版策略,属于教学权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方式和行为。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题材及儿童的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指导发现法、自学辅导法等。

(8)问题教学策略扩展阅读: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最优化框架式集成整
体,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
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
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基本类型:

产生式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序等,鼓励学生自己
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处理教学信息的地位。

阅读全文

与问题教学策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