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雨花石是一种天然玛瑙石
雨花复石的孕育到形成制,经过了原生形成、次生搬运和沉积砾石层这三个复杂而漫长的阶段,也是历尽沧桑了。
雨花石是一种天然玛瑙石,也称文石,观赏石,幸运石,因其石面有形状各异、大小不等,如雨花的五彩石纹而得名。主要产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及仪征市月塘一带。所产雨花石之质、形、纹、色、呈象、意境六美兼备。雨花石玲珑妩媚,晶莹圆润。绚丽的色彩、奇妙的纹理构成雨花石无穷无尽的图形,有风花雪月,飞禽走兽,亭台楼阁,人物风景,花卉虫鱼……万种风物石头生,使雨花石闻石遐迩。更是成为石中珍品,有“石中皇后”之称,被誉为天赐国宝,中华一绝。
❷ 五年级上册音乐歌曲
人教版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音乐 (五线谱) 五年级上册》
目录在回下面了
拓展资料:答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修订稿)编写的一套音乐教材,供各实验区五年级学生使用。
“十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成果,国家音像最高奖──国家音像制品奖获奖作品。
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引领贯穿, 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
人民教育出版社立体化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材同步配套,学科齐全。由课程设计专家、教材编写专家及教研专家等共同设计、审定,人教社专业音像出版社历时五年精心拍摄制作。
一位教师与六位学生创设的小班课堂,呈现出完整、真实的教学过程。重点、难点精讲巧练,突出学生主体,体现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 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全面调动动画、实拍外景、电脑游戏等多样化的媒体形式和教学资源,教学设计引人入胜,教学环境令人耳目一新。
展示全国数十位优秀教师的风采,汇集千余堂优质示范课,百名中外学生共同参与。
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❸ 《听听这是什么声音》教案
幼儿园:小班益智游戏《听听这是什么声音》教案
玩法一
1.放录音一,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
2.放录音二,请幼儿注意听,分辨出各种动物不同的叫声。
3.教师问:“仔细听,这是什么在叫?”幼儿答:“汪汪汪,这是小狗在叫”等等,逐一说出并做相应的动物的动作。
玩法二
在两个空八宝粥罐中装入一粒或数粒蚕豆,组成一对音响筒,以此类推,还可组成若干对“雨花石”、“回形针”、“塑料块”、“木珠”、“弹子”、“玉米粒”等音响筒。
1.幼儿先后摇动一对音响筒,分辨装有不同数量物品的筒中发出的声音。
2.猜猜看哪个筒中装的是一粒,哪个筒中装的是许多粒。
第一次玩时,教师要打开筒盖让幼儿验证。
玩法三
1.幼儿先后摇动音响筒,分辨不同物品在筒中发出的声菩。
2.猜猜看,哪个筒中装的是弹子,哪个筒中装的是塑料块等
1.录音一:本班小朋友问早、唱歌、教师说话、电话铃.
汽车喇叭和自行车铃声等多种声音。
2.录音二:小鸡、猫、狗等多种动物叫声的录音。
3.装有一颗或许多颗小物品的空八宝粥罐若干对。
1.每一对音响筒贴上相同的标记。
2.此游戏中,幼儿不可打开筒盖。
3.可在晨间桌面游戏中自由玩耍。
(在幼儿自己掌握玩法后)
❹ 幼儿园中班音乐《雨花石》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演唱《雨花石》这首歌曲,并且能够用歌声来表达对革命烈士奉献精神的赞美。 2·通过学习《雨花石》这首歌曲,培养学无私奉献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情操。 3·能够体会休止符、倚音等音乐要素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能够大概掌握倚音的概念及分类。 教学重点: 能够有感情的演唱《雨花石》这首歌曲,情感上(爱国、奉献)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 1·休止符的唱法。 2·倚音的基本概念以及基本分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雨花石”相关资料。 学法指导:交流、感悟。 教材分析: “雨花石”象征着烈士的鲜血,象征着爱国和革命的传统。《雨花石》是电视剧《红红雨花石》的主题歌,歌曲短小精悍,抒情优美,要求学生学会用连贯的声音,满怀深情的歌唱。
❺ 小班民间游戏兵板教案
民间游戏集锦(小班)1、摇啊摇适合年龄: 3--4岁游戏目的:
身体随节奏做动作活动玩法:
幼儿两人一组,拉手面对而坐,边念儿歌边模仿摇船动作,念到最后一句时拍手笑起来。游戏反复进行。
附儿歌:
摇呀摇、摇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桥上摔一跤、买条鱼来烧、烧的头不熟来尾巴焦、一跳跳到龙皇庙、龙皇老爷见了哈哈笑。
2、炊事员适合年龄: 3--4岁游戏目的:
认识蔬菜的名称游戏玩法:
1、每位幼儿配挂在一个菜的胸饰,教师配带锅的胸饰。
2、教师引入:"我们今天来玩烧菜的游戏,我的蔬菜在哪里?"幼儿答:"蔬菜蔬菜在这里。"3、游戏开始,教师随意选择炒一菜,问:"我们先来炒萝卜,萝卜萝卜在哪里?"当萝卜的幼儿回答:"萝卜萝卜在这里。"教师说:"快快走到锅里来。"当萝卜的幼儿就走到教师身后,同时全班幼儿问:"炒完萝卜炒什么?"4、教师便再次选择炒某一种菜,如:"炒完萝卜炒青菜!青菜青菜在哪里?"如此反复游戏。
5、幼儿在听到自己所扮演的蔬菜名字后要迅速起立回答。
6、当教师说"我的蔬菜炒好了"时,幼儿立即走回自己的座位。
游戏准备:
各种菜的胸饰若干,锅的胸饰一个。
3、谁会飞适合年龄: 3--4岁游戏目的:
1、丰富幼儿的动物知识经验,知道哪些动物会飞,哪些不会飞。
2、增强幼儿的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
游戏玩法:
1、幼儿围成一个圆圈。教师说一种动物的名字,如:"蝴蝶来了。"2、幼儿判断这种动物会不会飞。如果是会飞的动物,就离开座位做小鸟的动作。如果是不会飞的动物,就坐着不动。
3、幼儿如判断失误,就算游戏失败,停玩一次游戏。
4、教师说:"蝴蝶飞飞,飞得高",幼儿就踮起脚飞。教师说:"蝴蝶飞飞,飞得低",幼儿就半蹲着飞。教师边说边拿走部分椅子。
5、当教师说"蝴蝶飞飞,飞回家",幼儿就飞回到座位上。
6、幼儿在飞回座位时,如找不到空位,就被淘汰出游戏。
7、多次游戏后,仍没有被淘汰的幼儿为获胜者。
游戏规则:教师在游戏中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游戏次数,尽量保证最后的获胜者在10个左右。
4、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适合年龄: 3--4岁游戏目的:
辨别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活动玩法:
玩法一1、放录音一,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
2、放录音二,请幼儿注意听,分辨出各种动物不同的叫声。
3、教师问:"仔细听,这是什么在叫?"幼儿答:"汪汪汪,这是小狗在叫"等等,逐一说出并做相应的动物的动作。
玩法二在两个空八宝粥罐中装入一粒或数粒蚕豆,组成一对音响筒,以此类推,还可组成若干对"雨花石"、"回形针"、"塑料块"、"木珠"、"弹子"、"玉米粒"等音响筒。
1、幼儿先后摇动一对音响筒,分辨装有不同数量物品的筒中发出的声音。
2、猜猜看哪个筒中装的是一粒,哪个筒中装的是许多粒。
第一次玩时,教师要打开筒盖让幼儿验证。
玩法三1、幼儿先后摇动音响筒,分辨不同物品在筒中发出的声菩。
2、猜猜看,哪个筒中装的是弹子,哪个筒中装的是塑料块等录音一:
本班小朋友问早、唱歌、教师说话、电话铃、汽车喇叭和自行车铃声等多种声音。
录音二:
小鸡、猫、狗等多种动物叫声的录音。装有一颗或许多颗小物品的空八宝粥罐若干对。
游戏规则:
1、每一对音响筒贴上相同的标记。
2、此游戏中,幼儿不可打开筒盖。
3、可在晨间桌面游戏中自由玩耍。(在幼儿自己掌握玩法后)5、 对拍手适合年龄: 3--4岁游戏目的:培养孩子的注意力,锻炼肌肉的灵活性。
游戏玩法:
1、该游戏儿歌是:"拍手,拍右手,拍手,拍左手,拍手,拍手心,拍手,拍手背。"2、教师与孩子面对面,边念儿歌边拍手。
3、拍手,拍右手:先自拍一下,然后教师伸右手,与孩子伸出的右手对拍。
4、拍手,拍左手:方法同前,方向相反。
5、拍手,拍手心,拍手背:先自拍一下,然后教师伸出双手与孩子伸出的双手手心对拍一下,手背对拍一下。
6、加快拍手速度,提高游戏的熟练程度,直到不念儿歌也能快速做动作。
7、游戏应尽量避免或少出失误,该游戏可持续三到五分钟。
6、 放鞭炮适合年龄: 3--4岁游戏目的:
培养幼儿四散逃跑的能力游戏玩法:
在游戏中我们用了一首儿歌"新年到,新年到,爸爸带我放鞭炮,鞭炮鞭炮放得高,噼噼啪啪,快逃呀!"在这首儿歌中首先让孩子知道放鞭炮时要由父母陪同。其次让孩子知道观看时要躲得远。游戏时,大家先手拉手围成一个圈,边走边念儿歌,老师手拿"大鞭炮"(鞭炮由圆桶做成,里面装着雪花片),当儿歌念到:"鞭炮鞭炮放得高"时,老师边将雪花片四散撒开边喊"劈啪、劈啪、噼噼啪啪",幼儿四散逃,被花片碰到的幼儿就"受伤"了,就要停玩游戏一次。
❻ 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
音乐课中发声练习是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重要途径。老师应特别重视此环节的教学,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及其手段传授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发声,用恰当的情感去表现,做到声情并茂,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认识并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呼吸不仅是人赖以维持生命的生理机能,而且也是说话、歌唱得以发声的原动力。呼吸的训练对于声音的表现有密切的关系。声带的振动,共鸣的发挥,声音的变化,情感的表达等全有赖于气息的控制与运用。歌唱时需要大量的气息,要求气深、量多,速度快而无声,经口吸气,呼气均匀、缓慢,节省并保持吸气时的感觉,同时根据不同的心理与情感状态支配呼吸,所谓“气随情变,气动情传”。歌唱时为了美化语言,就要随着音乐旋律、节奏与情感表达的需要,不断有意识的控制与调节气息的运动。例如:唱柔和与舒缓的歌曲或唱低音时,呼吸要保持平稳,气息必然不能太猛,然而也不能没有气息的支持,否则气短声虚,会影响共鸣与音色的发挥;而唱激越昂扬的歌曲或唱高音时,气息必然要饱满有力,然而也不能声嘶力竭,而要保持一定的强弱或力度。一首歌曲或乐句的起、承、转、合与高、低、抑、扬------要在气息的运用上进行周密地安排,在依字行腔的过程中,要使气息的运用游刃有余,流畅贯通。正确运用呼吸是声乐艺术与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唱法虽然在气息的运用上各有不同的要求与方法,但都十分重视掌握呼吸的正确方法与气息的合理运用。传统唱论中所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这里所说的“脐间”即指“丹田”呼吸的方法,就是用小腹肌的收放鼓动横隔膜,帮助胸膛来鼓动肺部呼吸。呼吸有力,肺活量大,气息充足,才能够自如地运气发声。二、学会正确的咬字、吐字。 由于歌曲的情绪、风格之不同,因此在歌唱时的咬字、吐字也应不同。字的头、腹、尾各有不同的口腔形态,它们是按照一定的语言体系,在有规律地组合中交错变化来发音发声的。字要有力度、弹性、穿透力;才能声传达远,清晰可辨,所谓“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虽过于夸张,但都强调了字的喷吐要结实、有力的要求。正确的咬字、吐字也是唱好一首歌曲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掌握好每一首歌曲或练习曲的咬字、吐字的主要特点和方法,使学生在歌唱时富有表现力。如像《嘀哩、嘀哩》,它的情绪是轻盈、欢快、活泼,对这样的歌曲的演唱要求就须做到咬字清晰、有弹性,唇齿舌的活动要灵活,声母到韵母的过渡要快,不能拖泥带水;特别中间衬词部分的“嘀哩哩------”强调舌尖的动作,要唱得既清楚又灵巧。而像舒柏特的《摇篮曲》是一首深情、优美、柔和、抒发母亲对宝宝爱抚之情的歌曲则要求字与字之间唱得连贯、圆滑,一些拍子中有圆滑线处,声母的过渡就要稍慢些,以增强其柔和亲切之感。例如,第一句“睡吧、睡吧”中几个“睡”字要由shi到ui有一个过渡,最后“被里多温暖”中的“暖”字应由nu到an有一个过渡。唱雄壮有力的歌曲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就应突出字头即声母的作用,唇齿舌部都要有一定的紧张度,要有一种爆发力,这样唱才能增强歌曲的气势,表现出歌曲的特点。三、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每唱一首歌,就像在讲述一个故事,要想把歌唱得生动形象,就必须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手法,结构特点及歌曲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等,这样的歌唱才能给人以完整的艺术形象。《雨花石》这首短小抒情的赞颂歌曲,它由两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的起与发展唱出了雨花石的默默无闻与无私奉献,第二乐段也就是歌曲的最后一乐句连续的高音,歌曲的高潮部分唱出了雨花石以此为荣的高尚品质。学生充分了解、掌握歌曲的主要特点,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后,在歌唱中结合实际便能使情感得到升华。四、引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去歌唱。要想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因此,歌唱前要充分了解歌曲的主题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用歌声把作者创作歌曲的情感表现出来,教师要善于启发调动学生的感情,让他们用“心”去唱,而且要唱好它,我认为还得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每首歌曲都有一个情感基调,是深情赞颂,是亲切自豪,是欢快热情,是庄严雄伟,是明朗开阔,是真挚自然,是哀婉伤感------等等都要深入挖掘词意的同时掌握住感情的基调。基调准确才能有助于内容的表达与主题的发挥。这是因为情感基调是作品情感表现的总趋势,它体现出一种情感的整体综合,而这种整体综合正是高度概括的主题表现所需要的。为此,必须加强对歌词内容的情感体验,准确把握情感基调,使歌曲主题能够得到准确地揭示。比如演唱《摘草莓》这首歌曲,根据词意体验农村孩子生活中的情趣,设身处地投入歌曲的主人公“小姑娘”角色,充分表现出“我”内心欢快和尊敬老人的幸福豪情,使歌曲的感情与主题才得以完美的发挥。否则,就会适得其反的效果。显然,设身处地的体现人物思想感情,对准确表达歌曲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情”——感情不准确,“调”——也会随之被歪曲,而歌曲主题就自然不可能得到准确的表达。 2、掌握了一首歌曲的基本情调,也可以说是掌握了歌曲感情的“主旋律”。然而要丰富它的表现力,还必须引导学生注意情感的细微变化。不放松歌曲的一字一句一声的情感体验和处理,以增强“主旋律”的表现色彩。比如演唱舒柏特的《摇篮曲》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一位慈祥的母亲全身心地深爱着自己的孩子,看着可爱的孩子安详地睡在怀中,深怕把孩子的美梦惊醒。演唱这首歌应力求“轻”、“暗”、“柔”要唱得朴素,而不是去夸大某个音,只有这样才不会破坏歌曲的完整性和原有的特色,也才能更完美地表现歌曲的内容。 3、注意唱好歌曲的结束句。歌唱时结尾千万不能草率,有许多学生不注意这一点,前面唱得很好,结束句却不注意感情的控制,草草收场,其结果是歌唱前功尽弃,给人留下遗憾。在这方面,教师要多帮助学生认识到,不管曲目大小都要有始有终,有了细致的开头,还要有完美的结束。
❼ 急求关于2012新课程改革的复习资料,小学语文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加粗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 前 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部首)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 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原10条,现7条,更紧凑)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改“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原: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比原减少2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原: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原5条,现4条)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原属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原10条,现9条)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原第3条)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原: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原8条,现6条)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删:努力用语言打动人)(原4条,现3条)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原识字、写字中的目标,调整)(原4条,现5条)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调整,原第8条)
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调整)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删原第6条: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原11条,现8条)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删:学写读书笔记)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调整:不提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原7条,现5条)
(四)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四学段(7~9年级) 略
❽ 怎样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即为什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各个阶段,以及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
每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获得,一种是间接获得。直接获得是指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而获得的知识,即直接经验;间接获得是指从书本或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即间接经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因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只有从亲身的实践中得到的直接经验,才是获得的真知。更重要是很多问题必须亲身实践体会,才会理解深刻。你要知道苹果的滋味,就必须亲自尝一尝。所以,虽然一个人获得的知识包括直接和间接两部分,但是真正的经验都是从实践中获得并经过实践检验的。人们在接受间接经验时,多少要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前提,要真正理解间接经验,还有待于自己的实践。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也是直接与间接这两种,但由于学生获得知识的时间大多在学校课堂中,直接体验的较少。若学生能在接受间接经验时加入更多的直接体验与实践,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更深刻,掌握就更牢固。所以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怎样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音乐课堂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实现“追求高效教学,打造生命课堂”的目标。
1.要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变得主动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那么音乐课堂中,根据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我将学生分为三类:一类是,本身就爱好音乐的学生,这部分的学生需要教师,以优秀的教学技能,深厚的音乐涵养,维持其对音乐的热情。二类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学生,这部分学生需要教师用自身的专业素养、个人魅力、高尚品德与爱学生的心与行动,赢得其对音乐的喜爱。三类是对音乐学习慢热的学生,这部分学生需要老师运用课堂中的各种手段,不断丰富他们对音乐的体验,以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一堂课要让学生有兴趣学,首先要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动机,好的动机需要抓住学生好奇心,与对美好事物一探究竟的心理特征,所以导入课时我会用情境营造、设立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期待与好奇.甚至以此铺设课堂主题的出现。
在《雨花石》一课的设计中,导入时我用“南朝玄光法师,在雨花石的产地雨花台设坛讲经感动上天,落花如雨得名”的传说,引起学生对雨花石的好奇。又用雨花石精品相册让学生对雨花石产生喜爱,从而引发学生对雨花石这样美好事物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想学《雨花石》的兴趣。
2.引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方向明确的预习自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有了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后,让学生预习、自习课堂内容,并提出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以此开始一步步将课堂交给学生。由于班级学生自学能力的强弱差别,教师应给予自学能力稍弱的课堂一定的方向性,如运用对比欣赏,设立启发性问题,预设好自学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自学与思考,并自己对所学内容提出疑问。这里老师需要充分备课,预设出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大多数疑问,并做出预备教学辅助指导内容。
在《雨花石》一课中,讲到曲作者龚耀年时,我让学生自己先快速的浏览一遍,再请学生代表向全班同学提问关于作者的籍贯、年龄、身份、代表作等问题,既帮助其他同学预习了作者背景,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蒙古民歌》课例中,首先放两段音乐:短调《嘎达梅林》、长调《富饶辽阔的阿拉善》。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了两段音乐的特点后,以书后的表格为目标,让学生自学书本上关于这两段音乐的介绍及长调短调的特点,讨论并填写书后的表格。培养学生自己预习并归纳的能力。
从激发兴趣到有目的的预习自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课堂所学知识的中的不足或难点,带着疑问进入下一个环节的讨论中,更容易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从而避免过多的无用功。下一步,就是对课堂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解决,在讨论的过程中,获取更加牢固的直接经验。
3.引导学生对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难点进行讨论,并在相互讨论及老师的顺势引导中分析、解决问题;
此一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用音乐专业视角,分析剖析作品,学习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方法,感受音乐语言的魅力。
在学生提出疑问后,老师不着急告知答案,而是先同学互相讨论,让音乐上的“优生”充分展现,生生互动往往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学生的回答往往带着学生的视角,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知识,当然必要时老师可以辅助投放旋律线分析图例、微课或讲出一些相关的知识点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从知识体系大的角度甚至其他角度看待所学知识。
学生自己总结的重难点,再由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来解读,老师适时引导。这样下来,学生互相合作,有经验的教没经验的,好的教差的,参与率极高。而且这个过程又是学生自己亲身经历过来的,变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有句话说:你想学什么,就去教什么。
学生回答出结果时,还要问学生答案是在书本或课件等哪里体现出来的,就是他的答案哪里可以反映出这样的结果,以此让学生尝试分析问题,提升学生表达能力,整理所思。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讨论过程中得到的结论。以此让学生学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 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所以此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讨论活动,在必要时给予辅助性指导提示。
在《唱念做打学京剧》课例中,为学习念白中的京白与韵白,我先给出学生问题“听音乐,看视频,对比说说两段念白在语言及表达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猜猜那段是京白,哪段是韵白?”。而后,分别播放一段京白,一段韵白的视频,让学生自己对比两段念白的差别,并说明从哪些地方看出是京白,或是韵白来的。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可以一组同学说京白,一组同学说韵白,再互换说,可以提出相反或相同的建议,这样教师便带领学生慢慢进入讨论的氛围中。然后再让学生总结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最后,教师结合自己预设的答案与学生的结论综合组合呈示“答案”。这其中会有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及音乐家背景的提问,对于答案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呈示给学生看,不做讲解,让学生自己解读,自己找到想要的答案。这样提升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也突出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雨花石》课例中,熟练歌曲环节中,老师不范唱带唱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带入歌词唱出曲子,并让学生自己发现歌曲演唱的难点,且找到解决的方法。还有理解歌曲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发现作者用雨花石隐喻革命烈士,让学生从战争年代的“雨花石”联想讨论到身边的“雨花石”,以此,让学生自学出歌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主题。
4.在理解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行趣味性的练习,在课堂上快速的掌握本课的知识与技能;
在学生了解了作品背景及相关音乐知识后,下面就是对音乐技能的掌握了。在学习节奏、试唱、演唱与演奏等技能的时候,需要反复的练习。而练习形式的趣味性,也是学生这个主体能否主动参与的关键。这些练习活动的组织,既要能够有练习巩固的作用,又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使学生在练习时兴趣盎然,激情不断,是需要教师不断积累探究的。
我在《节奏》一课中,为让学生即熟练掌握节奏,又不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用了“游戏通关”策略。第一关,用划拍法念唱节奏,先学后练再测验,测验标准是教师随机指向任意节奏型,学生都能正确无误划唱出节奏型。第二关,用强弱拍手,拍出节奏的强弱感。(强拍拍全手掌,弱拍拍半手掌。)学习练习步骤及检验标准与第一关一样。第三关,分左右手拍出节奏型,(左手为节拍器,一拍一次,右手拍出节拍。),检验结果后还可以左右手互换。第四关,利用PPT课件,制作游戏一样的课件,让学生随着视频上瞬间出现的节奏型,“划唱”,“拍手”,“左右手”正确有节奏的做对。只有通过前一关的检测才可以进行下一关的学习,且进行平行班对比,激起学生的斗志,也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学习歌曲《雨花台》时,为了既能唱熟曲子,又不乏味,进行了小组对抗、男女互相打分及限定名额单个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用“演唱接龙”轮唱等游戏的方式检验巩固学生对歌曲的熟练层度。
这些都是老师必须预设好的活动,但课堂上不一定要用。这个环节的组织可以先交给学生把控,如,让唱的好的学生教大家唱,或学生自己设计练习的方法,并自己组织练习的过程。如:《雨花石》课中,根据歌曲制定发声练习曲,只要学情允许,完全可以教给学生进行。只有当学生实在胆怯,没有想法时,为不耽误课堂时间才用老师预设的方法,让学生选择喜爱的方式练习。其中尽可能的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自己想出练习的方案及参与到练习中。
5.在准确的表演作品的过程中理解作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当学生足够熟练的掌握技能或作品时,便要近一步让学生对作品及技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依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展示。教师要做的是预备好尽可能多的表演指导方案,可供学生选择。当然还是以学生自己想出表演方案为主,教师以最大限度的给予支持鼓励辅助性引导。如《雨花石》一课中,创作自己的《雨花石》环节,就为学生提供创作方法,与表现技巧上的多样选择,让学生尽可能的创作风格多样的作品。
三、总结
五个流程,前三个预习讨论,目的是为了了解作品,也就是入门;第四个练习是为了巩固所学技能;第五个是在表演中对所学进行实践创造,更深层次领悟作品内涵。五个环节,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分析、解决问题,在练习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在表演中受到作品的熏陶与感染。以学生的活动为重心,充分给予学生互动思考学习的空间,一步步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高效教学的生命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