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李镇西教学

李镇西教学

发布时间:2020-12-15 22:52:08

Ⅰ 如何走出误区让实验回归本真促进有效教学

自从5年前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的校长培训班之后,环县五中校长张兴斌开始写有关教育的文章了。去年,他把自己写的一系列文章装订成了一个小册子,名字叫做《从改变自己开始》。
庆阳市东方红小学赵兴义老师当了37年班主任,他说:“只要我还当老师,我就一定在当班主任。”赵老师对班主任的态度没有变,但年轻教师对班主任的态度变了:没当过班主任,就等于没有当过老师。
华池县柔远初中语文教师黄俊针对“作文难”开展了“初中语文读写生活化教学”课改项目,提倡学生从课文中读作者的生活,然后把自己的生活写进作文中。结果,学生上语文课的态度变了,写作文的态度也变了。
这所有的“变”,在庆阳市教育局局长卢化栋看来,都可以概括为“让教育回归本真”。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今年4月份考察了庆阳市部分中小学以后,在他的微博上欣喜地表示:我们看到了“西部师生生命状态的改变”。
让阅读成为习惯
2014年2月15日,卢化栋读了苏州十中校长柳袁照的一篇文章《每一个教师都是校长》后,深受触动,提笔写了《致校长的一封信》,和柳袁照的文章一起寄给了市直和县区学校部分校长。
很快,校长们就有了回应。正宁三中校长鲁守龙说,校长、教师、学生之间,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彼此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彼此的缺点”。西峰区齐家楼初中校长拓俊儒表示,“校长应创造唤醒每一位教师的通道”。开学第一天接到信的庆阳一中校长窦兴文“茅塞顿开”:“校长原来还可以这样当!”
卢化栋说,10年前,他刚刚担任庆阳市教育局局长的时候,就发现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校长靠惯性当校长,教师凭经验当教师”。他把这一现象叫做“职业倦怠”:“职业倦怠的核心是功利心和浮躁气,而要克服功利心和浮躁气,就要通过阅读滋养教师品格、涵养教育生态。”
2005年,庆阳市教育系统及中小学“经典阅读”活动全面启动。针对教师,市教育局统一印发了读书目录,明确要求每个教师每年至少读一本教育经典名著,各级教育局长必须以身作则。从此之后,不同规模的“读书会”在各学校纷纷涌现,各个学校的“读书会”频繁往来。读经典、谈体会、写心得,渐渐成为广大教师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形成了“局长带着校长读,校长带着教师读,教师带着学生读”的长效机制,涌现出了一大批爱读书、善思考的“种子教师”。
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上课前半小时,是庆阳市东方红小学的师生共读时间,学校提出的要求是:“学生不预习、不做作业,老师不备课、不改作业。”
每周五最后两节课,是庆阳五中师生的整本书共读时间,学校提出的口号是:“读经典书,做有根人。”
每周六晚8:00至9:30,是庆阳李镇西教育研究会会员网络共读时间,研究会提出的宗旨是:“聆听大师教诲,感悟教育真谛。”
今年,全市教育系统又开展了“一书一沙龙”经典共读活动,市教育局的想法是:“共读一本书,同想一件事。”
很多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说,在学校的时候没有读过的教育经典,没想到在工作以后读了。很多学校的读书成果展示室里,都陈列着各种各样师生们自己写的“书”,它们不仅是“书香校园”的生动诠释,也是“幸福教师”的最好注脚。
今年前10个月,庆阳市东方红小学校长樊建国已经读了9本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先后读了两遍,读书笔记做了两万多字。他说,大量的阅读积累,使东方红小学的教师越来越有底气,越来越有灵气,也越来越大气,“学校教育的常态,就是让学生跟着真正的读书人读书。”

Ⅱ 学习李镇西语文教学理论的体会

学习李镇西心得体会
今天上午,通过听李镇西老师的讲座,我受到很大的启发。从他身上我学到他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深入的思考,以及不断完善自我的学习。下面对我的体会做一个总结: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1.教师的最高境界。把教育看成是幸福的事,追求做最好的老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我。
2.做到三心、三家。三心即童心、爱心、责任心。童心,即和学生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爱心:在日常生活中有依恋、思念,想你的感情。责任心:一道成长,为共和国培养现代公民。三家,即专家、思想家、心理学家。专家:课上的棒,专业上也有造诣,教给学生特长,自己也有特长。思想家:思想是引路人,带着思考的大脑教学。思考学生在想什么,带着学生思考。心理学家:不知不觉走近学生,打开学生的心灵大门。
3.做反思型的教师。带着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不停地实践,不停的阅读,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写作。
4.教师要有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从什么地方来,从实践中来;从困惑中来;从学生中来;从写作中来。要挑战自我,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做自己的事,争取做个最好的老师。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再次提醒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而师德的灵魂是师爱。
李老师对学生的确具有一颗真正的爱心。他说:“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从不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学生,而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他与学生的对话,不仅仅是谈话,而是通过谈心、通信、家访等形式,与学生沟通。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他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
以上是我听了李镇西老师的报告后的体会,通过这次学习,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李老师为榜样,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不断的提高自己。

Ⅲ “点拨式”教学法的代表人物是

蔡澄清

1934年7月生,安徽宿松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芜湖市第一回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答1963年于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1954年任中学语文教师,1980年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1988年被评为安徽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兼任教学管理及教育科研工作。创立"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建立"积累·思考·表达"语文训练"三部曲"体系,在全国中学语文界有广泛影响。是柳斌主编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收录的全国13名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之一。曾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一、二、三届理事,现任学术委员。历任安徽省政协委员、省人大代表。现任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全国语文点拨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青年语文教师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安徽省中语会副会长、安徽省文学学会理事等职。

Ⅳ 教育教学书籍有哪些

《玫瑰与教育》、《坚守讲台》和《我的教育苦旅》

《玫瑰与教育》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窦桂梅。本书为“大夏书系”丛书之一,分为四辑:清谈与忧患;在听说读写的背后;日本教育管窥;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

《坚守讲台》都是作者个人的读书心得与体会,包括讲台上先互动交流,有知识的融合,有情感的共振,有智慧的碰撞,有理性的探讨,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心灵和精神空间,同时以情动人,以自己的火点燃了学生,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关注和丰富情感世界的过程,成为智慧生成和人生态度、生活品质提升的过程。

《我的教育苦旅》为“大夏书系”丛书之一,分为三辑:精神的雕像,包括作者心中精神和教育的偶像;人就是目的,所收录的篇章都是谈“新教育之旅”中的学校教育和管理的;语文的诗意,是作者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思考和实践的记录。

(4)李镇西教学扩展阅读

《玫瑰与教育》内容提要

都为有关作者和教育的故事,记录着作者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心灵和精神空间,同时以情动人。

以自己的火点燃了学生,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关注和丰富情感世界的过程,成为智慧生成和人生态度、生活品质提升的过程。语言单纯,感情真挚。

Ⅳ 怎样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国家通用语言教学水平

一、不断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加强师德建设对于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此,学校要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任务,在校本培训中把师德教育摆在第一位。 一是师德教育要以“爱和责任”为核心,引导教师热爱教育,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二是加强教师思想政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教育法》、十七大重要思想等政治理论、政策法规,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积极引导教师学习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指导自己工作的准则,学校也要结合实际,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出更为具体明确的要求,达到规范教师行为的目的;组织教师聆听教育专家讲座,如魏书生、李镇西等,从专家对自己教育经历的解读中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唤醒和激活教师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境界和教育追求;树立典型,挖掘并宣传教师身边的学习榜样,引导教师向模范教师学习,使教师们学有方向,赶有目标。 三是建立德育工作者培训制度,每学期要对本校的班主任、辅导员等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 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上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使广大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有了长足进步,但与时代的新要求相比,教师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还有明显的差距,成为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使之具备精湛的业务能力,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激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引导教师自我反思,调动教师自主提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专业成熟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主发展能力,因为教师自身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个人努力、教师的主体性的发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最首要的是要去唤醒和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引导他们对教学实践进行检视和反省。通过培训、交流和竞争机制的开展,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创设展现自我的舞台,让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成长的愉悦,才可能真正唤醒并不断强化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促使教师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进而形成主体性发展的动力机制。如果没有了这些,教师的专业成熟,教师的不断超越自我和发展自我,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二)在扎实的校本研训中实现教师业务水平的有效提高 校本研训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学校要丰富研训的内容,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开展研训活动,从而实现教师业务水平的有效提高。
三、科学的管理机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保障。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手抓”,必须有科学、严格的管理机制作为保障。
四、贯彻落实《 学校强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通知 》精神,积极稳妥、科学有序推进我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建设一支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Ⅵ 谁有教学案例分析

案 例 教 学 研 究
根据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郑金洲教授报告整理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如何理解分析案例?
不能把信手拈来的都叫案例。
1、案例的含义:
1)案例总是一个事件,不能作静态描述,要围绕一个主题,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事件。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解决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设计了一些方法来解决问题。旧的问题解决后又有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他根据这一变迁,加上自己的分析思考写成了案例。
2)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能写成案例。要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景在内。
3)应该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4)应该是具有典型性的事件
例:有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在讲授《石钟山记》这篇课文时,认为可以将这篇文章理解为苏氏父子的研究性学习的终结性报告。于是,改变了教学设计,提出7个问题:本研究报告的问题是什么?……教学效果非常好。该教师根据这一事件写了一篇案例分析:我是如何教《石钟山记》的——经典文章的现代解读
二、案例开发的作用
1、有助于教师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
如,成都市石室中学的语文教师李镇西,将教学中的事件进行分析,加上自己的文笔,写成一本书《爱心献给教育》。现在他成了名人,整天在天上飞,连教育部的官员都在读他的书。
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历程以及解决问题后得到什么启示记录下来,这就是在做研究。
2、有助于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文汇报上有一篇报道《是案例使江苏良风中学焕发第二青春》
案例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抓手
3、有助于教师系统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可见进行反省是十分重要的。
4、有助于推进教师间的经验交流
三、案例的基本规范
1、基本格式(内容上的要求)
1)标题——以事件定标题或以主题定标题
不能直接两个字:案例。标题要能吸引读者如上面提到的案例:我是如何教《石钟山记》的——经典文章的现代解读
2)背景——交代事件是在什么样的时空中发生的
3)问题——交代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问题如何产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那些
4)问题的解决——交代如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成效。
5)反思与讨论——交代思考、感想、体会,解决问题的得失,下一步的打算或整个问题解决后有什么新的问题出现,计划如何解决等。
6)附录——对正文起补充说明的材料如教学计划等不便在正文中累述的。
2、好案例的标准
1)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
2)要在一定的时空框架内
3)具体生动的描述事件产生发展过程
4)能反映师生的心理变化
5)最近三年以内发生的事件
6)使读者有身临其景的感觉
四、分析案例的基本环节
1、案例的引入
2、个人分析,分析技能技巧是否应用得当
3、小组研讨,不一定求得一致意见
4、全体教师的交流
5、概括总结

附件一:(语文案例)把怪球踢还给学生
学习完《陌上桑》进行小结时,我引用《教师用书》中的一段话并结合课本“阅读提示”归纳为主题:“这首诗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辞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使君惊艳于罗敷的美丽而提出了无礼的要求,有荒淫之心,是好色之徒,从而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腐朽的丑恶灵魂。”话刚说完,一位平时很调皮的学生(生1)在下面咕哝了一句:“少年是淫棍”。
此话一出,全班愕然,随即哄堂大笑,并有不少同学向他投去赞赏的目光。面对突如其来的“怪球”,我稍稍迟疑了一下,便面带微笑,请他把话讲完。“我认为使君并没有您说的那么坏,否则,少年就该是淫棍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也都开始议论纷纷,教室气氛异常活跃。我乘势提出两个问题,把这个“球”又踢给学生。
⑴为什么说使君不是老师所归纳的这种形象?
⑵少年是淫棍吗?
这时的学生有的思考,有的翻书,有的小声议论。我静静地站在讲台上,欣慰地看着学生们争辩,萌生一种“遥想公瑾当年”的欣喜。学生们开始“带球”了。
生2:使君是让小吏去询问罗敷,比较有分寸,并没有用他的威势强迫罗敷。
生3马上补充道:书中写道“使君谢罗敷”,一个“谢”字看出他很有礼貌,未见他的无礼、轻薄。
生4:我认为,罗敷在叙述其丈夫时用的是调侃的语气,聪明的使君不会听不出,听后他也没有把罗敷怎样,可见他还是一位正人君子。况且太守没有倚势强迫,罗敷也没有拼死抗争,所以使君也许并无恶意。此时,教室里一片嘈杂,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学生的探究又深入了一步。
生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能欣赏罗敷美貌,而使君就是“好色之徒,有荒淫之心”?
生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不是也属于黄色书籍?
生1:所以我说如果使君的形象是按您归纳的那样,少年就应该是淫棍了,你看他已“脱帽着 头了”。
生4又摸出一本有关古文翻译的书说:“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还有一种解释是因为看了美丽的罗敷,回家就嫌弃自己的妻子了,可见他们的德性还不如使君。
生:……
下课铃响了,学生们余味未尽,教室里谈笑声正浓。我也陶醉在被我踢回去的这一“球”上——学生挑战权威,不迷信书本和老师的虎劲,勇于从文本出发深入探究的思维方式,不正是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吗?下次上课就给他们布置另一个任务:找出语文课本中有疑问的地方。
(邹国春 《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

Ⅶ 李镇西:语文学得好不好,不能只靠语文课

李节:您的课为什么会吸引学生?您的公开课与日常课有区别吗?李镇西:曾经有学生毕业后给我来信,这样评价我的课:“自然,真诚,有悬念,有感染力。”我接受这个评价。因为这的确是我课堂的特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上公开课也要刻意准备的,总想着要“出彩”“出新”,但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十多年里,我尽量让公开课常态化。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是我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无论是公开课还是日常上课。所谓“举重若轻”,是指教师的内在功底以及对教材的处理艺术。这里的“重”,指的是教师本人的文化储备和课文固有的文化内涵;“轻”指的是深入浅出的教学。备课时,教师应该尽可能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核,感悟其深刻厚重的文化内涵;但是在课堂上,则要尽可能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让他们轻松地感悟课文内容。任何脱离学生实际而让学生不知所云的“精彩讲解”“深刻分析”,都不过是教师“举重若重”的自言自语。所谓“行云流水”,是指驾驭课堂教学环节、流程、节奏等的艺术。语文课有多种上法,不能定于一尊,但我追求一种自然、潇洒与“随意”。如果把语文课比作画国画,那么有人喜欢画工笔画——追求课堂的精巧,甚至对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在课前都精心设计因而胸有成竹,对这样的老师我充满敬意。但我不愿意画工笔画,而更愿意“大写意”,愿意课堂上有一些“突发情况”——这最能激发我即兴发挥的教学灵感;不要把课堂填得太满,留一些空间给学生,留一些空白给自己。教学的流程随课堂现场的情况而自然推进,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也走进课文的深处。李节:有不少公开课的设计非常讲究,每个环节甚至每一分钟都做精心安排,往往让人觉得是教师一个人在表演。您怎么看待这种课及其影响?李镇西:我特别反感这种“完美”而虚假的公开课。多年来的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式,那就是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必须是“完美”的。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变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形式;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便越来越成了各种“模式”或生搬硬套或惟妙惟肖的翻版……这样的公开课的确很“完美”,但也很虚假。这一方面有违教师道德,另一方面等于是公开地对学生进行作假示范!这样虚假得“完美无瑕”的公开课至今还在不停地演示着,这究竟给我们的语文教育带来了什么后果,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只是心照不宣而已。特别是“借班上课”的公开课,教师的设计更精细,更精密,因为要掌握“主动权”啊!成功教学的基本前提之一,是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如果是在本班上课,一般来说这是不成问题的。但如果是“借班上课”,授课教师很难在一堂课上与素不相识的学生“水乳交融”。不管教师多么“机智”,最后都是想方设法把学生置于自己的思想框架之内;学生不管在课堂上多么热闹,显得多么有“主体性”,其实他们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约地都成了教师表演的道具。当然,这也怪不得教师。试想:连“知己知彼”(在教学上就是师生互相了解)这个起码的要求都达不到

Ⅷ 新入职教师,无经验,有什么教育教学方法的书推荐吗

1.《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郑杰 著
2.《不跪着教书》 吴非  著 
3.《教育实话》  陈桂内生 著 
4.《教有所思容》 李镇西 著 
5.《守望教育》 刘铁芳 著 
6.《教育碎思》 郑金洲 著 
7.《师道实话》  陈桂生 著 
8.《教育的十字路口》张文质 著
试试看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Ⅸ 李镇西的个人理念

这里的质量当然指的是学校的“教育质量”,而非企业的产品质量。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抓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这样的说法,经常被不少校长挂在嘴边。从字面上说,这些说法本身并没有错。难道办学校可以不要质量吗?当然不是。如果一个校长不管质量,他应该立马下课!在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方面,李镇西老师有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我们的教育是一个开放式的教育。往往有这样的说法,在学校里老师们苦口婆心对学生进行着理想、信念、人生目标、人生道德教育,但是学生走出校门后,社会现实中的负面因素就会使这些教育顷刻化为乌有。的确,现实很残酷,比如说青春期教育就是一个非常难以进行的课题,某大学对青年学生进行青春期守贞教育时,北京一所大学一位所谓著名的性学教授,就大加鞭挞,大肆鼓吹所谓性是人生的自由和权利。我们不知道这位所谓教授是不是在人生方面有缺陷,这样大肆干涉一所大学的教育工作,是不是为了鼓吹什么“学问”,也不得而知,但是负面的影响却是必然的!这样的人究竟有没有社会责任心,究竟想给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一种什么样的影响?这些情况无疑给中学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困难,我们不想给中学生以性愚昧的教育,但是也不宜给中学生以性自由的说法。就是在西方所谓性自由也不是普遍的社会现象。难道这样的教授就是想看到十二三岁的无知女孩子挺起怀孕的肚子?看到不懂事的少女怀孕生产后从楼上将婴儿抛下?看到成群的女学生寒暑假排队做人工流产?
正像李镇西老师在文中引用的话,一个人的一生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完成不同的人生任务,享受相应的人生乐趣。既不要跨越,也不要耽误。中学生的任务就是快乐生长、好好学习,为人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人生的幸福寻找源头活水。如果这个阶段你缺失了或者虚度了,那么你以后想补,就会耽误下一个时段的任务,就会影响你这个时段的幸福。所以说,李镇西老师特别重视对学生青春期进行教育,对学生蒙蒙眬眬醒来的性意识、对异性的感觉,进行梳理。在这里,教师书房摘录的李镇西老师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的实录,这个讲座是分四次进行并完成的。李镇西老师的语言诙谐幽默、生动精彩,可以给我们所有老师以启迪、借鉴。他不回避,真情面对;他不模糊,科学面对;他饱含情感,循循善诱;他真情关怀,从长远着眼,从细处入手;他不空空而论,而是细细道来;他不自言自语,而是真情互动。这一个片断,真实反映出李镇西老师的一个侧面剪影。
语文教育理念
毫无疑问,民主教育当然不能仅仅由“语文”来承担,而应该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但语文作为“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叶圣陶语),在民主教育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原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语文,正是一门解放心灵、唤醒自我、发展个性的“人学”!
然而,纵观语文教学现状,不少语文教师却有意无意地剥除着语文教学中的人性:压抑学生的主体情感,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限制学主的独立思考,磨灭学生的思想锋芒……结果是学生主体人格的失落,表现在语文能力上是思想贫乏,语言干瘪,思维僵化,唯师(或唯书)是从,最终失去了自我。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对每篇课文的肢解分析或按“考点”对学生进行各种阅读模拟训练时,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有的审美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心灵对话却消失了——一句话,作为精神主体的“人”失落了!
而李镇西认为,“人”--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精神提升,人的个性发展,应该是语文教育的生命。
语文素质教育热潮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语文专制教育的反动,是对“语文人学”的呼唤。因为语文新课程标准(无论是已经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准》,还是正在征求意见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讨论稿》)的理念与民主精神是完全相通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每一条每一款,无一不体现了对学生作为语文学习主体的尊重,处处闪烁着民主的光芒:“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必须关注学生在原有基础、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途径,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创设学习语文的条件和发展空间,支持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语文审美教育,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尤其是通过鉴赏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高中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使学生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研究习惯,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研究语言文学现象和人文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的思想倾向,使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活动,学习正确自如地表达,敞开自己的心扉,同时也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吸纳他人的意见,深入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协作和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讨论稿》)
李镇西把语文民主教育的特征作如下概括―― 1、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自由精神的教育。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创造的基础是心灵的自由;自由本身不是创造,但没有自由就绝对没有创造。因此,语文教育首先应该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
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无法设想:一个迷信教材、迷信教教参、迷信高考题的教师会培养出富有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教师的心灵自由,取决于教师宽阔的人文视野;我们应该博览群书,站在人类文化成果的高峰俯瞰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我们的心灵应该向古今中外的大师们开放。心灵自由的教师必然具有海纳百川的民主胸襟,这首先意味着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信任和尊重,特别是要善待学生的精神个性。只有教师民主的阳光,才能照亮学生心灵的原野。
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要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这里所说的“迷信”主要是指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教师的迷信、对名家的迷信、对“权威”的迷信和对“多数人”的迷信。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特别是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自由的论坛:面对课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学生和作者之间应该平等对话;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思想碰撞。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应允许学生写他们自己的文章。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体现,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如果学生不敢在文章里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其文章必然充满充满新八股的气息,而八股文绝无任何创造性可言!
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是尊重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自由精神当然不是语文教育所独有的内核,而且也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内容,但没有自由精神的语文教育,便不是真正的语文教育。 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平等精神的教育。
“对话”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对话”的前提是双方的平等。虽然就一般情况来说,教师的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等等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语文民主教育,首先体现在师生关系上,不但是教师对学生人格和权利的尊重,而且把自己视为与学生平等朋友与同志。
教师的职责无疑是“传道授业解惑”,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知识的任何方面都超过了学生,教师更不应因此而以真理的垄断者自居。尊重学生,就包括尊重学生的思考,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和学生一起追求新知、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合作学习的态度,就是平等精神在语文教育中的体现。
与学生同志式地探求真理,就应尊重学生发表不同看法的权利,并且提倡学生与教师开展观点争鸣。学生的认识也许比较肤浅,他们的看法也许比较片面甚至有错误之处,但在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上,和教师是平等的。教师绝对不能因为学生的“幼稚”而剥夺学生思想的权利。更何况,在平等对话、共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并不一定总是比学生“高明”,更多的时候的确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与学生同志式地探求真理,还应该鼓励学生公开指出老师教学中的错误,心悦诚服地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指正。
平等,还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尊严的平等,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权利的平等,特别是学生受教育的权利的平等。学生是否真正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真正平等地尊重每一个学生:语文活动,是让少数“精英学生”独领风骚呢,还是让所有学生都参与?上公开课,只是让个别“尖子生”举手答问以显示教学效果呢,还是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以展示所有学生的真实思维状况?毕业复习期间,是只重点抓部分升学有望的学生呢,还是面向所有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如此等等,都体现出教育者是否真正平等地尊重学生的权利。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既然同样教了学费,既然都是学生,就理所当然地应该享受培养、享受锻炼、享受应有的荣誉,否则是被“侵权”。
教师不但自己应该对每位同学一视同仁,而且还应该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同学之间也互相尊重、真诚友好、平等相处的氛围。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 3、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宽容精神的教育。
在充满专制色彩的传统语文教育中,教师的思想是不容置疑的;相反,来自学生的任何不同声音,都会被认为是危险的异端而被教师好心地“纠正”。学生在阅读理解和作文表达中的任何一点富有个性的见解,都遭到教师有意无意的扼杀。正是在这毫无宽容精神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作为“人”却一步步被变成了教师得心应手操纵的机器。
民主就意味着宽容:宽容他人的个性,宽容他人的歧见,宽容他人的错误,宽容他人的与众不同……作为教师,当然承担着教育的使命,对学生不成熟的乃至错误的思想认识负有引导的责任。但是第一,学生的不成熟乃至错误是一种成长现象,其中往往包含着求新求异的可贵因素,如果一味扼杀便很可能掐断了创造的萌芽。第二,宽容学生的不成熟和错误,意味着一种教育者的真诚信任和热情期待:相信学生会在继续成长的过程中自己超越自己,走向成熟。第三,教师的引导,前提是尊重学生思想的权利,然后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训斥),以富有真理性的思想(而不是所谓的“教师权威”)去影响(而不是强制)学生的心灵。现象啊!因为,在这样的“引导”中,毫无宽容可言,学生表面上“思维活跃”,但实质上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见解,他们不过是在用自己的嘴巴说出老师的“正确观点”而已。
语文教师的宽容,说到底仍然是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并给学生提供一个个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不要怕学生说错,不跌跟斗的人永远长不大,所谓“拒绝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正是这个意思。语文课应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而不只是教师思想的橱窗。如果不许学生说错,无异于剥夺了他们的思考。在充满宽容的的语文课堂上,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应只有教师的声音,教师更不应该以自己的观点定于一尊,而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倡学生展开思想碰撞,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或看法。努力使整个阅读教学课堂具有一种开放性的学术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有共同的提高也有不同的收获。
宽容,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宽容,也包括学生对老师的宽容,更包括学生之间的宽容。独立思考决不是唯我独尊,更不是拒绝倾听他人意见;相反,在对话探究的过程中能具备海纳百川的胸襟是一种极可贵的民主品质。教师应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宽容向学生示范,在鼓励每一个学生珍视表达自己见解的权利的同时,也尊重别人发表不同看法的权利――既勇于表达又善于倾听,既当仁不让,又虚怀若谷。 4、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妥协精神的教育。
“妥协”,和“宽容”一样,也是现代文明社会公认的民主准则之一。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如果说“宽容”是善待他人的不同观点,那么“妥协”则是对话双方都勇敢地接纳对方观点中的合理因素,彼此相长,共同提高。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向老师妥协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不管这种“妥协”是出自内心的真诚还是由于对老师权威的绝对迷信;但教师向学生妥协,则非常少见。更多的情况是,教师明明错了,而且学生都知道老师错了,可当老师的怎么也放不下“面子”承认错误向学生妥协。我们所提倡的语文民主教育,尤其注重教师向学生妥协。――其实说到底,妥协也不是简单地向对方“认输”,而是服从真理以完善自己的认识。对教师来说,这本身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民主精神示范。
妥协的前提仍然是平等。教师要乐于以朋友的身份在课堂上和学生开展同志式的平等讨论或争论,并在这过程中主动吸取学生的合理见解。其实,更多的时候,所谓“妥协”并不是绝对的“甲错乙对”因而甲方在思想上向乙方投降,而是“双赢”――即在讨论争辩中,双方都不断吸收对方观点的合理因素进而使双方的认识更接近真理。当然,也有这种情况,面对学生的正确的批评,明明错了的教师更应该承认错误接受批评,并尽可能改正错误。
妥协,常常还体现在师生之间的“遇事多商量”:大到制定语文教和学的计划是否可行,小到每天布置的作业是否适量,以及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进度的调整、教学形式的改革等等,尽管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但学生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人们常常说,成功的语文教育,往往都是师生合作的结果,这“合作”之中便有“妥协”。 5。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创造精神的教育
民主是对人的本质的解放,而人的本质在于创造。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是语文民主教育的使命。――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发展”而不是“培养”。
作家陈燕丹曾这样评论上海《萌芽》杂志发起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让我吃惊的是,那些在拾到一分钱的主题上开始写作文的孩子们,一旦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写作,他们还是会迅速地洗尽铅华,表现出一个原生的自己,那些长长的句子,纤细的伤感,那些富有含义的、幽暗的多愁善感的细节,那些欲说还休的情致,甚至是那些与作文训练格格不入的词库,他们在作文的覆盖下还有一个秘密的写作世界。”这段话,让我不由得对创新教育的理解有了一个新的思路。
直到现在,说起创新教育,有些教师首先想到往往只是思维品质和具体思维方法的培养,比如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或这样“性”那样“性”,以及“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等。应该说,针对学生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所形成的僵化思维模式,这些引导和训练当然是很有必要的。但我认为,我们更要思考一下,学生原有的创造精神是如何失落的?当务之急,不是对学生进行“从零开始”的所谓“培养”,而是“发展”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性――首先是要点燃学生熊熊燃烧的思想火炬,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我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在能力;所以,教师要做的,是提供机会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说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敢想”。创造,意味着思想解放。而学生一旦获得了思想解放,他们所迸发出来的创造力往往远远超出我们的意料。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教师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我们应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展开认识活动,所以说,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然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我们过去的语文教育却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的精神自由:无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封建文化的残余至今还阻碍着我们的教育走向民主与科学。在师生关系上,一些善良的教师往往不知不觉甚至是“好心”地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感情;在某些语文课堂上,不但没有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反而存在着唯师是从的思想专制。也许这种“奇怪”的现象不是个别的:有的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但在课外却对文学作品情有独钟甚至如痴如醉;有的学生写命题作文一筹莫展或套话连篇,但私下写的日记或随笔却灵气飞扬……这说明了什么?我认为,这说明人的心灵一旦冲破牢笼,必将成为自由飞翔的思想雄鹰或纵横驰骋的感情骏马!我认为,民主教育首先是目中有“人”的教育。真正的教育者理应把学生看作有灵性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教师见解的复述者,更不能成为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道具!我们不应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一个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空荡荡的容器,而应看作是一支支等待我们去点燃的火炬,它一旦被点燃必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创新的光芒。因此,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与其说是手把手地教学生怎样去做,不如说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个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特别是要鼓励学生敢于向书本、向老师、向名家、向一切“权威”说“不”!
综上所述,语文民主教育就是充满民主精神的语文教育,就是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的语文教育,就是给学生以心灵自由的语文教育,就是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语文教育。
要特别强调的是,对语文教育而言,“民主”并不仅仅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内容,更是教育目的――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氛围必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乃至创造力的激活,而语文教育本身(包括教材)所蕴含的丰富民主养料将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铸造;但从长远来说,“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所赋予语文教育的面向未来的使命――通过民主的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平等、自由、宽容等民主素养,使学生成为个性鲜明并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现代公民。 一、课程改革与教师成长
1.教师要与课改同步发展
2.教师的最高境界
3.教师应有的追求
4.做最好的自己
二、最好的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情怀
1.童心 2.爱心
3.责任心 4.专家
5.思想家 6.心理学家
三、反思型教师的特点
1.不停地实践 2.不停地阅读
3.不停地思考 4.不停地写作
四、每天的“五个一工程”
1.上好一堂语文课
2.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
3.思考一个教育或社会问题
4.读书不少于一万字
5.写一篇教育日记
五、教育的智慧从何而来
1.从实践中来 2.从困惑中来
3.从学生中来 4.从写作中来
六、教育为什么需要写作
1.写作的意义
2.在写作中成长
3.写作的四种类型人物语录

阅读全文

与李镇西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