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研究有哪些方面
导课要新颖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学习的效果,都版与教师的导课有很大关系。权经过课间十分钟重新回到课堂上的学生还处于一种比较兴奋的状态,教师用一种什么样的导课方式抓住学生的心,把他们真正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至关重要。
Ⅱ 如何推进教学评价改革和教学六技术
一、新课程的教学评价观
1.促进学生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不仅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的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以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习素质和以情感为重点的社会素质)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地研究并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学生发现、探究与质疑,高效实现目标。再次,在教学效果评价上,要以评学为重点,“以学论教”,并以此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课堂教学。
2.促进教师成长: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评价方向是面向未来的。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讲授水平,也不在于鉴定某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来制定教师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个人发展需求。因此,它是一种建立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基础上,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方式。
3.以学论教:“以学论教”即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它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为参考,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高低。因为,一切教学设计,一切标准以及教师的一切劳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只有树立“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观,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评价观
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等。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是高中物理课程评价的依据。评价应该落实课程标准的目标和理念,
在内容和形式上,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以考试的结果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
·把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探究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不以书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
·倡导客观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事实,不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
·教师要转变在学生学习评价中的裁判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习评价的指导者,学习潜能的开发者。提倡评价的多主体。
Ⅲ 浅论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基本趋势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在前苏联教育教学理论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上世纪版90年代以来,尽管国内外一些权先进的教学理论都已被广大教师所熟悉和接受,并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积极影响,但课堂教学评价在功能、内容、标准、方法上仍有不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地方。2001年9月,新课程进入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试验,一年多来,在广大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其中,教育评价的整体改革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使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主要有:
在评价功能上,淡化评比与选拔,强调发挥评价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改进与提高的作用。
Ⅳ 简述教学评价改革的特征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吁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健体”。在新课程推广之际,教师对自身角色的重新审视与定位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 具备德高为范的政治素质 师者,人之模范。与社会上其他职业比较,“教师”这个职业对人的品性风范要求最为严格。因为教师的劳动对象不是土地,不是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人,是可塑性极强的少年儿童。教师的品性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无德无以为师。”教师的政治思想在教育中会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中,它起的作业是难以估量的。因此,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必须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处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好作风、好道德、好思想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特别是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一定要做到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金钱,分请真、善、美、假、丑、恶,以正确的价值选择人生志向引导学生、影响学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学生做人,做真人,做高尚的人,所以,教师必须讲政治,讲正气。 德高为范。师德不高,不仅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同时,还会使学生在内心看不起老师,疏远老师,并在行为上排斥他们,使他们在学生心目中“贬值”。 二、 具备学高为师的业务素质 教师要教人,必比人先知。学高才能为师。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对教师的学问,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常言所说:“要给人一杯水,必须有一桶水。”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为目标,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既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了解相关学科的一般知识,做到一专多能。只有这样,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才能站得高,看得远,高屋建瓴,游刃有余。要走出“应试教育” 的窠臼,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就要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陈旧的教法,探索教学规律,掌握、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目前,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更新很快,教师得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特别要注意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现代科技基本理论,提高业务水平,用最新最准确的科学知识去教育学生,用真才实学去吸引学生,使学生心悦诚服地“跟你学”。 三、 具备热爱学生的心理素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教师爱学生就要对学生尊重,理解,信任,与他们建立起平等、民主、亲切的关系。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教师要用全身心的爱去创造爱的氛围,在爱的氛围中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不仅仅是满足于教学现状,更应该是放眼未来,对学生的发展做出合理规划,积极引导学生预见未来,适应未来,构想未来甚至是创造未来,培养学生自我规划的能力。 四、 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过去,我国课程资源物化比较严重,教师只是作为课程资源的使用者而存在,并没有被纳入到课程资源的行列中来,同时也没有被看作是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体,实际上,教师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要素,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在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要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对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课程资源开发者的角色要求教师正确认识与理解课程资源的内涵,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意识:一,教师要改变角色,不仅扮演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利用者,而且也应该充当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和合作者;二,教师要能够开发、统计、筛选、管理、更新与完善课程资源;三,教师要能够依据地缘特性、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建构校本课程;四,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学习与探索。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既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尽快融入到课程改革中,尽早找到差距,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以便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职能。
Ⅳ 新课程评价的改革重点什么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新课程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在教育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例如: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提出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出综合学力考查、质量综合评定等;并尝试进行了小学考试取消百分数、实行等级制的探索,部分地区还试行分项、分类考试,加入口试、面试等超越于简单的纸笔考试的改革措施;有些地区还尝试开展了教师自评和学生评教师评价的探索等。这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对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探索大多是浅层的、微观的和零散的尝试,没有对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一)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二)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三)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四)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五)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这些问题与当前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不相符,也是对我国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极大阻碍。因此,有必要开展新课程指导下的教育评价改革,为推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新课程提出教育评价的改革重点如下。 一、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一般性发展目标是融合在学科学习目标中实现的。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即关注过程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改变纸笔测验是考试的惟一手段,应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应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 二、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一方面,通过评价主体的扩展,加强了对教师工作的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旨在发展教师的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重视教师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此外,教师自评与奖惩脱钩。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即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而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一转变对教师教学能力的重新界定、学校教学工作的管理无疑奖带来巨大的冲击。
Ⅵ 教育评价改革的意义
教育评价改革的意义在于对教育事业的重新整合,对教育事业的创新的创新,符合当下教育的时代的变迁
Ⅶ 简述教学评价改革的倾向
所谓课堂教学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课堂教学诸因素及发回展变化进行的答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一、改革背景
(一)时代的发展对课堂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背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普遍意识到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教育的竞争。因此,人的因素逐渐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人才观的变化。
Ⅷ 如何看待当前的教学评价,还有该如何改进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环节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应有功能对于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的成长及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课堂教学评价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已经成为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学习科学自20世纪90年代正式诞生以来,对我国教育教学实践及理论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将学习科学的相关理论与课堂教学评价相结合,促使课堂教学评价朝科学化、人文化方向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基于此,本文在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及意义、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等问题进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学习科学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变革及特点进行了论述,以期为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评价发挥其所特有的功能与价值。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及意义
何谓课堂教学评价?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虽然他们的研究侧重点及描述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体现了以下三个要点:其一,课堂教学评价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价值判断;其二,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即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最终的课堂教学质量及效果;其三,课堂教学评价是对实然的教学效果和应然的目标要求之间差距的一种衡量。这三者是把握课堂教学评价内涵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本质所在。
课堂教学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就学生而言,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导向及激励功能上。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学生能够获得自己“达标”的水平与层次,并能知晓自身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潜力以及存在的不足,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为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另外,课堂教学评价也能够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这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些压力和焦虑,但只要这些压力和焦虑适度,都有益于学生学习及成长。
其次,就教师而言,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导向、诊断及激励功能上。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教师可以判断自己的教学活动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都可以直接影响教师日后教学的准备、实施和结果。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既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满足,也会因未实现目标的遗憾而感到压力和紧张。快乐和满足、适度的压力和紧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师产生激励作用。这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及专业发展来说是极为有利的。
最后,就教育管理者而言,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管理功能上。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机构(包括学校)把教学评价的结果不仅当作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的根据之一,而且能够看到教师和学生的进步,并以此调整学校教育发展的布局、方向,改进教育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评价为教育管理者的科学决策及工作方针的制订提供了依据。
二、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及相关思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已克服传统教学评价的诸多不足,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学术界对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过分推崇,犯了非此即彼的二元论错误,课堂教学评价陷入了新的误区,使得我国课堂教学评价一直挣扎在传统与后现代的博弈中曲折发展。下文中,笔者将从评价理念、评价功能、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五个方面分析目前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阐述相关思考。
(一)评价理念
评价理念是指对课堂教学评价重要性的认识。评价理念主要有两种倾向:其一,忽视评价的作用,视其可有可无,认为它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不大;其二,评价中心论,神话了课堂教学评价,将其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将许多教育发展中产生的问题都归结到评价本身。
自拉尔夫•泰勒(R.W.
Tyler)将评价正式纳入课程编制过程之时起,评价问题就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问题而受到广泛关注。就我国而言,课堂教学评价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所在,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后,评价问题更是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出现了评价中心论。目前,有人认为,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更不利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进,分数主义、升学主义和高分低能是其基本特征。但实际上,诸如分数主义、升学主义、高分低能等问题的产生,其主要原因是教育发展与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即当前的教育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无法满足大众的教育需求,因而才会出现“唯分数、升学是瞻”的畸形现象。也就是说,一些不良的教育问题并不是评价体系本身造成的,而是教育发展中的必然。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教育的发展,使其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而不是将一切问题都归咎到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上来。正如有研究者所言:“教育的首位工作是育人,是文化传承,应该多在这方面下工夫,至于怎样评价人(才),应该是第二位的事情,不要让评人淹没了育人。”
重视并关注课堂教学评价本无可厚非,但将其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将其视为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则是过犹不及,无论是对课堂教学评价本身而言还是对整体教育发展而言,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评价功能
评价功能是对评价作用的认识,它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
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一直存在“甄别与发展何者优先、重要”的争论。部分学者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存在诸多不足,在新世纪必须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师、学生的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基于此就将课堂教学评价的甄别和发展功能完全对立起来,将诸多评价问题归因于甄别功能,这不仅不符合事实,也是不理智的。甄别功能是评价的基本功能,只要存在评价,就一定存在着对某种差距抑或不足的衡量,那么甄别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相关研究者之所以坚决反对、排斥课堂教学评价的甄别功能,或许是因为他们将诸多不良的教育现象(如升学主义、高分低能等)都归因于评价的甄别功能。殊不知,甄别本无所谓好坏,那些教育问题是因为甄别功能的误用、滥用而产生的,并非甄别本身的过错。相反,甄别功能是评价最基本的功能,是评价其他各项功能的基础,通过评价的甄别功能,“准确地了解教学活动的得失,师生在进一步的活动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善教与学的行为,这就是评价的调节功能;从评价的结果中,师生可以知道自己过去所教和所学哪里得当、哪里不当,这就是评价的强化功能;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再次认识知识、进行思维、体验情感等,这就是评价的教育功能”。如果没有评价的甄别功能,那么包括发展在内的评价的其他各种功能都很难存在。
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国内外研究者对此基本达成共识,都一致肯定其存在的必要性及其内在价值。正如上文所分析,甄别与发展也并非不可融合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因此,对于课堂教学评价,我们一方面要继续重视并充分发挥其促进师生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理性对待其甄别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甄别是基础,发展是最终旨趣,甄别为发展服务,这是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三)评价主体
关于评价主体,发展和变革的整体趋势就是从“一”到“多”。我国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主权”基本上是教育行政领导和专家的“特权”,这部分群体根据一些相对客观的、细致人微的评价标准从各方面对教师、学生及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并以此来制订相关决策,决定教师的薪酬待遇,裁定学校及学生的发展水平与层次。随着各种评价问题的反复出现以及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产生,这种由单一主体来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机制已经走进“死胡同”,受到各方面的挑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冲击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逐渐发生变化,教师、学生、家长等社会群体也逐步参与到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与学生、领导与同行、骨干与专家、社会与家长等构成了评价的多元主体。多元主体的参与,一方面打破了管理者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垄断”局面,这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都具有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多元评价主体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整体课堂教学评价的低效甚至无效。部分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单纯地强调多元主体平等参与,人人都是主体无异于没有真正的主体,使评价最终流于形式。
由此看到,强调课堂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参与是评价改革的必经之路,但这种多元主体一定是有“重点”的主体,而不是形式主义地一味强调“平等”的主体。
(四)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回答的是“评什么”的问题。教育评价的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测量时代、描述时代、判断时代与建构时代四大阶段。课堂教学评价基本上也遵循同样的发展历程。在不同阶段,评价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也是有差异的。
就我国而言,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内容狭窄,主要是智育,只关心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生成长所需的其他方面。随着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日益凸显,加上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评价内容方面的变革也开始进行。教学评价不再局限于对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进行考查,而是拓宽了考查的范围,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道德、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变化无疑为课堂教学评价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对于这些非智力因素的考查由于缺乏恰当、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很大程度上走向形式主义,甚至出现仅根据学生纸笔测验分数判定其道德发展水准的现象。总体上看,课堂教学评价对知识、情感与价值观的关注仍以知识考查为主。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评价对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重视在“拉锯式”的状态中反复,但中心仍是智力因素。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追求,因此我们必须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考查纳入到课堂教学评价中,这也是评价发展的必然,同时还应高度关注评价内容的个性化。中小学生是不断发展着的、存在着巨大差异的群体,倘若以一种固定的标准(评价内容)贯穿始终,并以此评价所有学生,那么必然导致整个评价的无意义,更无法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五)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回答的是“怎样评”的问题,它是评价由理念走向现实的桥梁。评价方法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评价的成效,是评价中极为关键的组成要素。
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基本上以纸笔测验为主,评价方法单一。针对传统评价方法的诸多不足,各种新的评价方式层出不穷,最突出的表现是“档案袋”等质性评价方法走人人们的视野。质性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纸笔测验等量化评价的不足,使道德、情感、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也能够得到相对有效的评价。但是,由于经验的缺乏及传统思想的束缚,这种方法仍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有学者在调查基础上指出,“档案袋”评价方法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误区,“致使档案袋异化为‘学校评价改革的标志’‘学生成绩的汇集册’‘学生间比较与竞争的平台’‘家长对孩子监控的媒介’”,等等。此外,在一线教学中有的教师一味采用表扬而忽视了必要的批评;有的教师则滥用“代币制”进行奖励。长此以往,这种评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对学生也会渐渐失去激励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必须由单一的量化评价走向量化、质性评价相结合。其关键是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正确、科学地使用量化和质性评价,从而充分发挥两者的“合力”,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真正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三、学习科学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虽然经过新课程改革的浸润,我国课堂教学评价有所发展,但其中存在的诸多“顽疾”至今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成为影响课堂教学评价成效及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在这种背景下,运用学习科学的相关理念和系统理论来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新的视角。学习科学自20世纪90年代正式产生以来,对学习的本质、人是如何学习的、如何有效地学习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以多种方式影响着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笔者在下文将围绕环境创设、技术支持性评价及师生的自我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创设适宜的评价环境,摆脱评价“去情境化”的现状
学校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环境,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没有使研究者和实践者给予高度重视。学习科学理论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个体在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在与经验世界对话中建构起来的。不同的学习环境,会影响学习者不同的思维和行为。课堂教学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教师、学生在一定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氛围中互动、沟通,进行精神交流,从而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真正的课堂教学不能脱离一定的境脉而存在,否则只能是一场“作秀”抑或是一种格式化的“模板”。课堂教学评价也是如此,必须立足于一定的情境中,在情境中进行。情境的真实性、不可模仿性保证了课堂教学评价持久的生命力和内在价值。
由此,教师关注的重点从以什么方式进行最有效的信息传递转变到如何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优化学习环境中蕴含的丰富资源,以便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给养以影响他们与环境的互动和意义的认识,满足学习者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支持学习者对知识的积极建构。
在一种真实的境脉中,评价者依据符合该境脉特征的评价标准,采取与之相匹配的个性化评价方法,对教师、学生及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深入评价,而不是局限于用外在于评价对象的所谓的“客观标准”、划一的方法进行评价。这样,师生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便真正地实现了自身完整和自我认同,真正地成为评价的主体而非纯粹的、被动的客体,课堂教学评价才会得到师生的深刻认同而不会流于形式,其价值也才能得以彰显。在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中,那种去情境化的评价成为一种外在于评价对象的压力与负担,凭一堂课确定教师的专业水平,靠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命运,以一个等级划分学校的层次,这充其量是发挥了评价的甄别与诊断功能,而其最终旨趣——发展则被遗忘于“角落”。
基于此,课堂教学评价就应当而且必须重视自身的情境化特征,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氛围保证课堂教学评价的高效开展。在物质环境层面,课堂教学评价要保证环境的真实性,使师生以真实的面貌出现,而不是成为表演者或是作秀者。而适宜心理氛围的营造则成为课堂教学评价更为关键的环节。一方面,评价者要制订并明确相对严格的、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做到“有章可循”,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评价不能完全受制于这些外在的标准,必须尊重师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创设开放、自由、轻松的精神环境,使师生能够真实、充分地展现自我,彰显人文性。如此,课堂教学评价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作用。
(二)采用技术支持性评价,以丰富并完善形成性评价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一向较为关注终结性评价,而对形成性评价是“口头上重视,实践上忽视”。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发现不足,从而为完善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已得到高度认可,但在实践领域却很难落到实处,这也是课堂教学评价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棘手问题。而学习科学所倡导的技术支持性评价无疑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制胜法宝。
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过程,而是学生已有错误概念不断转变、科学概念不断形成的过程。传统研究认为,教学应以科学概念取代错误概念。但是随着研究的进展,研究者逐渐发现,错误概念中也包含正确、合理的解释,可以作为新知的生长点,促进学习者在已有观念的基础上发展、建构新的知识与观念。从学习科学的视角来看,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概念转变,具体到课堂教学评价中,即形成性评价的价值和功能就在于明确学生已有的错误概念(迷思概念)。技术性支持评价在这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谓技术性支持评价,就是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计一些计算机软件评价系统,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中,以诊断学生已有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找到学生错误概念(迷思概念)背后的原因,为概念转变提供科学依据。在学习科学的这方面研究中,一些研究者指出:“形成性评价的目标不是确定一个学生是否‘已经掌握’,而是揭示学生关于问题或主题的思维方式……评价服务于认知诊断。”学习科学所提供的这些理念,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了我们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另一方面利用这些先进的软件评价系统,许多难以操作的评价问题也得以解决,这就为课堂教学评价迈向科学化、现代化提供了桥梁。
(三)重视学生和教师的自我评价,发挥评价的发展性作用
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论之一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这种设计方法和理念也为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即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支持学生和教师的自我评价,从而充分发挥评价的发展性作用。
学生和教师的自我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作为当事人,他们有明确个人优点与不足的迫切需求,他们能够把握自己内在的精神状态和情感体验,从这个角度看,只有教师和学生对评价最具有发言权,他们的自我评价保证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效度。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置身于评价中,他们既是评价主体,又是评价对象,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难免会受到各种现实利益的驱使而无法客观、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价,这就对评价的信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无法保证评价的科学性。两者间的张力导致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始终没有受到重视,更无法予以落实。而学习科学所提供的某些软件系统保证了学生和教师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及科学性,提升了自我评价的信度,这就有效缓解了自我评价中的“张力”。针对此,学习科学仍有很大的发展和完善空间,理论上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可行性,技术上要继续弥补诸多不足,开发出更多个性化、易操作、严密性高的软件评价系统。
Ⅸ 我国中小学教学评价改革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本文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通过深入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版的问题,提出了中小权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趋势,以期为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做出有益探索。
语文学科作为中小学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中小学的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语文学科的学习的好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鉴于此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更重要的理论以及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