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幼儿园数学兴趣班怎样开展成果汇报
让幼儿爱上学习数学,首先要启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给幼儿建立数学认知,把数学生活化、游戏化、儿童化,最重要的是趣味性,培养幼儿数学思维。
▋生活中有意识的进行数学教育
▋和孩子做亲子游戏互动
▋教孩子玩做比较游戏
▋教孩子数数之前要让孩子理解数字
启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不仅是数数和加减,要更多地联系实际,让孩子去发现生活中数与形的关系,并引导孩子理解和运用抽象数字后的实际意义,将数学与他的日常联系起来,这是父母给孩子做数学启蒙需要思考的,也是最恰当的方式。
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感兴趣的主题和游戏,从具体到抽象,真正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让每个孩子都爱数学!
『贰』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识图能力
一、更新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波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可见,兴趣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驱力。而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而且,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里充满数学,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相应内容的学习策略,教学的素材应当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事实,来源于学生在数学学习或其他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现实。所以,选择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作为学习素材,以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画面呈现出来,此时,教师更应引导学生说图,学生畅所欲言,对于说得好的小朋友应给予一定的奖励。此时,又可以激起小朋友想说图的欲望,使整堂课中高潮迭起,让繁难、枯燥乏味的数学学科得以改善,学生在说图中轻松掌握新知并从中感受到获取成功的喜悦,从而让课堂成为学生真正自主发挥的舞台。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乐园》中用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动物园,图中画着4只小熊、5只小白兔、4只长颈鹿、3只猴子等”,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创设动人的动物聚会的数学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除了注意图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图的趣味性、思想性等美育因素。这样的教学既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这样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中,教师更应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这样师生学习氛围自然而然就其乐融融,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二、循序渐进,分阶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的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就要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根据教材编排划分最近发展区、分阶段进行识图。虽然刚入学的小朋友在幼儿园阶段已学会看图,但观察时随意性较大,目的性不强,往往只注意图画中较明显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观察也比较肤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同时,对小朋友的观察要求说图要简练、清晰,最好让学生分四个阶段进行说图:一是粗说题意,让学生凭第一印象说图意;二是数数说图意,让学生从图中找出隐藏的数字;三是分部分说图意,学生能把一幅图分成两三个部分,并对每个部分进行说图;四是说过程图,学生能观察图后在脑中形成过程在说图意。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一定的角度观察图画并懂得了分阶段进行说图之后,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可爱校园》时,可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画面,有序(从上到下、从左往右等顺序)、完整地说出整幅主题图所显示的数学信息。在观察与说图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问:图中有几种小动物?你是怎么来数的呢?(引导学生完整回答:图中有6种小动物。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数)有几只小熊?几只小白兔?几只小鸟?几棵树?……引导学生通过有序的数数,渗透自然数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学生通过看看、数数、想想,有目的地观察画面,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有的孩子在读图后能够搜集到一定的信息,但不会表述。这时候老师可以先给学生说一说的机会,因为小朋友说得多小朋友思考就多,收获也就多了,然后逐步培养小朋友表达能力,从而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
三、有效指导,分类处理题图文
当学生逐渐学会了观察有趣的图形之后,那我们该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掌握简便的读图方法呢?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首先,第一种情况:纯图形(单一主题图)。主题图中有很多非数学信息,目的是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情景,提高学习兴趣。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比多”、“比少”问题,以上体育课为情景,小朋友们都来帮忙为故事背景,操场上小朋友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有的拍皮球、有的在记录等,其中蕴含了跳绳和拍皮球同样多,踢毽子比跳绳多,记录员比拍皮球少等数学信息。在孩子们眼里,画面更多的是故事情节而不是数学信息,所以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体育课上,有几个小朋友来帮忙?(2)有几个小朋友在踢毽子?(3)跳绳的人数和拍皮球的人数一样多吗?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图中跳绳和拍皮球一一对应,使学生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引导学生说出,跳绳的人数和拍皮球的人数“同样多”;进而再设计问题:(1)有几个小朋友在跳绳?(2)有几条绳子?(3)是跳绳的人数多还是绳子的条数多?再引导学生找出图中跳绳的小朋友和绳子的条数一一对应的部分,则剩余部分是“多”或“少”的部分,认识了“多”和“少”的含义;学生通过说“跳绳的小朋友比绳子的条数多,绳子的条数比跳绳的小朋友少”等充分认识“比多”“比少”的关键是弄清“谁与谁比”。这样长期坚持指导学生多读图、掌握读图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其次是图文并重(图文结合的主题图)。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大,图文结合的题目也相应增多了,但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看图而忽略读文字。比如,图上描述的是左边有9个小朋友在捉迷藏,右边大树旁边跑来了一群小朋友,文字叙述“又来了9人”,很多小朋友不去看文字,仍然像左边那样数人数,数到5人(还有4人被遮住),于是就列式为9+5=14,很明显这样做题马上脱离了图、文的要求。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读图,了解图中的信息,再去读文字,接着分析已知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图和文字是相互联系的,要把图文结合起来读,结合起来理解。通过认真读图,说出图意,理清图和文之间的联系,解决问题就有理有据了。
最后是读蕴含大量信息的主题图。有些图蕴含的信息量较大,需要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全面理解图意。比如,图上画了3只蜜蜂,6只蜻蜓,10只蝴蝶,要求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这样的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需要弄清图中各个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运用已掌握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当学生从图中知道“花园里有3只蜜蜂,6只蜻蜓”后,再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蜻蜓和蝴蝶一共有几只?”“蜻蜓比蝴蝶少几只?”让学生再模仿提出其他问题,如:“花园里有3只蜜蜂,10只蝴蝶,蜜蜂和蝴蝶一共有几只?”“花园里有3只蜜蜂,6只蜻蜓,蜻蜓比蜜蜂多几只?”
四、 匠心独运,巧用活用教材
在教科书上的主题图都是数学专家精心设计的,绝大部分是有助于教学的。但是也有一些图过于复杂,无关的干扰因素较多,容易扰乱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小朋友的观察思维。我个人认为可以在渗透主题图的设计意图后自己设计主题图,协助师生完成教学任务。另外,主题图是静止的图画,对于学生理解加、减这样动态的过程有一定的阻碍,我们在对学生初步进行读图能力培养的时候不妨化静为动。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可爱企鹅》一课,我把主题图画成两部分,一部分有6只可爱的企鹅,一部分有3只可爱的企鹅,利用两张图的合与分帮助学生理解加减的过程、感受其中的含义。
培养学生数学识图的基本功,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腻的工程,直观地识图会对以后的抽象文字分析起到铺垫的作用。识图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忽冷忽热,教师应该持之以恒地正确引导学生的充分练习识图的时间和实机,并适当地鼓励学生识图的进步,这样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叁』 求一篇关于《淘气包马小跳》的读书笔记
“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是杨红樱最新创作的儿童小说系列,作品诙谐幽默、好玩有趣,通过描写一群调皮孩子的快乐生活以及他们和家长、老师、同学的好玩的故事,映射当代儿童的生活现实与心理现实,深情呼唤张扬孩子的天性,舒展童心、童趣,探析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之间的隔膜、误区,倡导理解、沟通,让孩子拥有健康、和谐、完美的童年。 她的作品尊重孩子的天性,构筑了孩子理想的天国,不仅得到孩子的喜爱,很多家长、老师也是激情阅读,以期能从中寻找到通往孩子心里的密径。
马小跳 虽然被老师认为“坏孩子”,但其身上的善良、热情、真诚、勇敢,每次都让人感动,而他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又每每让人惊叹。如果世界上有关于玩的比赛,马小跳不得冠军至少也能得个亚军。马小跳不仅爱玩,而且会玩,能玩得花样百出,能玩出聪明与机智。 路曼曼(又名陆不凡) 生日 1995年2月2日 血型 AB型 星座 水瓶座 职务:中队长,活泼可爱的小大人。 仰慕的人:秦老师、丁文涛 喜欢的游戏:躲猫猫(那是幼儿园时喜欢,后来被马小跳吓过一次后就再也不喜欢任何游戏了) 喜欢的课:语文课(因为可以通过回答秦老师的问题而出风头) 喜欢的作家:任何名字拗口的作家。最好是大家都不认得的。 性格:活泼可爱的女孩,聪明伶俐,伶牙俐齿。人缘不是很好。但很讨大人们的喜爱。在大人与老师面前是个乖乖女,但在同学面前是个严肃的小老师。 喜欢的明星:居里夫人 、希拉里 是乖乖女的典范。可以说在外表上刻意要装成很小大人的模样。有的时候很惹同龄人生气。能干又聪敏。在傲慢无礼的外表下有一刻敏锐亦受伤的心。有时候拼命努力却失败后脱掉伪装会显得特别脆弱。不常哭(多是被马小跳的刺耳的话逼出心事给弄哭)常生气。吹胡子瞪眼大嗓门。在老师面前听话又能干,很能揣摩大人的心思。走路的时候脚一颠一颠,马尾辫一甩一甩,要把自信和骄傲全做给别人看。 对自己究竟的喜好不是很清楚,只知道按照老师的意思做,什么都要争得最好。让自己威信高,了不起。 她颇对马小跳不屑一顾,但是又常常被他活力四射的朝气和许多聪明的点子吸引。路曼曼要管着马小跳,马小跳却不喜欢路曼曼总管着他,他们之间永远有吵不完的架。路曼曼是中队长,她要竞选大队委,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马小跳居然到处鼓动大伙投票选路曼曼!如果前人说:当一个傲气的小女孩喜欢上了一个小男孩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去欺负他的话,那么我们不得不猜想可能路曼曼心里是喜欢马小跳的。她和马小跳的关系保持在在一起就要吵,拼命证明自己可以击败对方的战斗中。但是,只要路曼曼生病,马小跳还是会非常关心地去看望她的。因为马小跳其实一直是让着她的,而且路曼曼颇以此理所当然。但是由于夏林果让他有一点点变心。她欺负他就更多了。在马小跳这个奇特的顽固分子面前,她争强好胜的心更激烈。 优点 能吃苦耐劳 自我约束能力非常强。是天生的能人和工作帮手。做事一板一眼,荣誉感强,卖力刻苦地为班级集体服务(从管别人中得到许多乐趣),但是很需要回报。
『肆』 小班语言《小企鹅》的教案怎么写
设计背景
利用生活中废弃的物品,将物品回收再利用,做成可爱的南极小企鹅,通过制作小企鹅从而来了解小企鹅的外形特征。同时,废弃物的再利用也能启发幼儿形成勤俭节约的品德。
活动目标
1、 幼儿动手动脑利用废弃物做小手工。
2、 在制作中让幼儿了解南极企鹅的形态。
重点难点
启发幼儿创造企鹅的动态变化。
活动准备
废弃的白色纸杯3个(其中一个在外层涂成全黑色晾干) 剪刀、胶水或双面胶,彩笔。
活动过程
一、话题引出活动中心——小企鹅
师:“在南极啊,有一种动物,它呀,有着白呼呼的肚皮,和黑色圆滚滚的胖身体。会游泳,走起路来啊,还一摇一摆的,你们能猜到这是什么动物吗?”(企鹅)
“企鹅有2只脚,它也可以像我们小朋友一样站着,但是它太胖了,所以走路时一摇一摆的(教师带领幼儿一起看图片,学企鹅走路)
二、阐述废弃物再利用的好处
1、师:“今天我们要来做一只可爱的企鹅,要用家里用过但已经用不着的东西来做,我们把这样的东西叫做“废弃物”,谁能想一想什么样的废弃物可以做成企鹅?
2、师:“老师这里就有一只用废弃物做的企鹅,你们看一看这是用什么废弃物做的?(纸杯)
3、师:“原来平时不用的东西可以做出这么可爱的小动物,你们想不想做啊?那仔细听一听,看一看,老师是怎么做这只小企鹅的。
(看制作好的图片)
三、教师说明制作方法,提出制作要求
1、将白色的纸杯剪去底部,再剪开,变成一张类似长方形的纸板。在这张纸板上先用黑色水彩笔勾画出一对翅膀,一个半圆形的白肚皮,一对可以站立的脚,一张企鹅的嘴巴,和2个小圆圈。(1个杯子画不下的幼儿可以将第2个纸杯剪开备用),画完以后将这些都剪下。
2、上色:将翅膀和脚涂成黑色,嘴巴都涂成橘黄色,2个小圆圈当中点上一点黑色用做眼睛。
3、将已经在家涂成黑色的纸杯倒扣在桌子上。(先黏眼睛和肚皮在黏嘴巴,这样做比较容易掌握好嘴巴的位置)
4、翅膀和脚可以根据企鹅的动作贴出不同动态中的企鹅。
四、幼儿自己动手参与
1、提醒幼儿注意剪刀的安全使用。
2、教师巡察指导。
五、教师总结欣赏作品
1、相互欣赏作品,让做好的小朋友拿着做好的小企鹅学企鹅走路。
2、纸杯还可以做成什么?互相讨论,回家与家里人尝试制作别的动物或东西。
六、延伸活动
1、企鹅一直呆在南极可无聊了,它想出去旅行。小朋友们想带它去哪里?
2、让幼儿画出想带小企鹅去的地方,小企鹅出发旅行咯!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幼儿园大班一节手工课,利用生活中废弃的纸杯,将物品回收再利用,做成可爱的南极小企鹅,通过制作小企鹅来了解小企鹅的外形特征。同时,废弃物的再利用也能启发幼儿形成勤俭节约的品德。
设计时以猜谜的形式让幼儿了解关于企鹅的知识,引起幼儿对活动内容的好奇与兴趣,从而提高幼儿的注意力。通过问题的提出与叙述的方式让幼儿了解废弃物的再利用,有助于培养幼儿环保意识。操作步骤详细说明,易于幼儿理解与操作。教师将制作步骤演示给幼儿看,让他们动手制作。
我觉得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教师演示制作过程的时间较长,幼儿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课堂秩序不是很好,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自己要注意。
『伍』 寻找一篇小学课文!!!
我有看过,等着啊,我去找找。。。。
找到了,累死了,呵呵 。。。名字叫做《看企鹅》是一篇自渎课文。http://www.txwzh.com/Article/e01/e07/200601/34871.html
看企鹅》赏析提问教案设计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的《看企鹅》一文,是通过小光去动物园看企鹅的事,教育大家在公共场所要自觉遵守秩序。文中的几个对比颇有情趣:
一、小光与大家的对比
动物园里新来了几只小企鹅,这是以前大家都不曾见过的,观看的人自然很多。大家看企鹅时,“很有秩序地边走边看。”小光来晚了。见这么多人在看企鹅,怎么办?为了先睹为快,他“使劲往前挤”,挤在了叔叔阿姨的前头,这还不算,当他看企鹅看得高兴时,还情不自禁地“又蹦又叫”。他的言行与大家的表现确实大相径庭,更何况,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根本没有半点认识。当大家向他“投来责备的目光”时,他竟“毫不在乎”,这个对比,把一个活泼、顽皮、我行我素的小男孩的形象活脱脱的勾划出来了。
二、想象与事实的对比
小企鹅的样子是可爱的,而它们吃食时的表现更是讨人喜欢。在小光的想象中,企鹅吃食时“一定会拥上去抢食吃”。可事实截然相反,“小企鹅们有秩序地排着队,一个一个地去吃食,没有一只乱抢的。”小光的想象与事实相差太远了。
三、小光与企鹅的对比
小企鹅轮流吃食的样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小光也拍手叫好。可见小光和大家一样,对小企鹅守秩序、不抢食的行为表示赞赏。可小光正看得起劲时,为什么突然脸红了?他从小企鹅身上得到了什么启发?这就引出小光与企鹅的对比。也许他会这样想:企鹅是一种小动物,它们吃食时都能守秩序,不挤不抢,而我一个小学生,一个少先队员却只顾自己,为了先看一眼企鹅,而把叔叔阿姨挤到了身后……两相对照,小光一定觉得自己还不如小企鹅,进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脸红了”,还“悄悄地离开了人群”。
四、今日的小光与今后的小光的对比
既然小光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有改正的表现,那么,假如他以后再去看企鹅或到其它公共场所时,他会怎样做?让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想象延伸,就是让学生将“今日的小光”与“今后的小光”进行对比,让学生从小光的变化中受到行为规范教育。
以上几个对比,贯穿全文的始终,抓住了这几个对比,就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可设计以下问题:
1.看企鹅的人很多,大家是怎样做的,小光是怎样做的?然后让大家讨论:小光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2.企鹅要吃食了,小光是怎样想的?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可事实是怎样的?
3.小光正看得起劲时,为什么突然脸红了,此时他会想些什么?
4.以后小光在公共场所会怎样做?你是怎样知道的?
『陆』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的识图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于趣味、可读性强的主题图来呈现数学条件和数学问题的,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学生借助有序、有效的识图、读图过程,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过程、锻炼语言的组织和表述能力,为中、高年级分析抽象的文字信息和线段信息打下基础。可见,低年级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本中图画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识图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下面,我就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浅谈低年级学生数学识图能力的培养:
一、更新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波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可见,兴趣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驱力。而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而且,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里充满数学,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相应内容的学习策略,教学的素材应当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事实,来源于学生在数学学习或其他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现实。所以,选择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作为学习素材,以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画面呈现出来,此时,教师更应引导学生说图,学生畅所欲言,对于说得好的小朋友应给予一定的奖励。此时,又可以激起小朋友想说图的欲望,使整堂课中高潮迭起,让繁难、枯燥乏味的数学学科得以改善,学生在说图中轻松掌握新知并从中感受到获取成功的喜悦,从而让课堂成为学生真正自主发挥的舞台。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乐园》中用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动物园,图中画着4只小熊、5只小白兔、4只长颈鹿、3只猴子等”,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创设动人的动物聚会的数学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除了注意图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图的趣味性、思想性等美育因素。这样的教学既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这样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中,教师更应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这样师生学习氛围自然而然就其乐融融,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二、循序渐进,分阶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的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就要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根据教材编排划分最近发展区、分阶段进行识图。虽然刚入学的小朋友在幼儿园阶段已学会看图,但观察时随意性较大,目的性不强,往往只注意图画中较明显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观察也比较肤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同时,对小朋友的观察要求说图要简练、清晰,最好让学生分四个阶段进行说图:一是粗说题意,让学生凭第一印象说图意;二是数数说图意,让学生从图中找出隐藏的数字;三是分部分说图意,学生能把一幅图分成两三个部分,并对每个部分进行说图;四是说过程图,学生能观察图后在脑中形成过程在说图意。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一定的角度观察图画并懂得了分阶段进行说图之后,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可爱校园》时,可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画面,有序(从上到下、从左往右等顺序)、完整地说出整幅主题图所显示的数学信息。在观察与说图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问:图中有几种小动物?你是怎么来数的呢?(引导学生完整回答:图中有6种小动物。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数)有几只小熊?几只小白兔?几只小鸟?几棵树?……引导学生通过有序的数数,渗透自然数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学生通过看看、数数、想想,有目的地观察画面,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有的孩子在读图后能够搜集到一定的信息,但不会表述。这时候老师可以先给学生说一说的机会,因为小朋友说得多小朋友思考就多,收获也就多了,然后逐步培养小朋友表达能力,从而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
三、有效指导,分类处理题图文
当学生逐渐学会了观察有趣的图形之后,那我们该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掌握简便的读图方法呢?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首先,第一种情况:纯图形(单一主题图)。主题图中有很多非数学信息,目的是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情景,提高学习兴趣。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比多”、“比少”问题,以上体育课为情景,小朋友们都来帮忙为故事背景,操场上小朋友有的跳绳、有的踢毽子、有的拍皮球、有的在记录等,其中蕴含了跳绳和拍皮球同样多,踢毽子比跳绳多,记录员比拍皮球少等数学信息。在孩子们眼里,画面更多的是故事情节而不是数学信息,所以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体育课上,有几个小朋友来帮忙?(2)有几个小朋友在踢毽子?(3)跳绳的人数和拍皮球的人数一样多吗?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图中跳绳和拍皮球一一对应,使学生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引导学生说出,跳绳的人数和拍皮球的人数“同样多”;进而再设计问题:(1)有几个小朋友在跳绳?(2)有几条绳子?(3)是跳绳的人数多还是绳子的条数多?再引导学生找出图中跳绳的小朋友和绳子的条数一一对应的部分,则剩余部分是“多”或“少”的部分,认识了“多”和“少”的含义;学生通过说“跳绳的小朋友比绳子的条数多,绳子的条数比跳绳的小朋友少”等充分认识“比多”“比少”的关键是弄清“谁与谁比”。这样长期坚持指导学生多读图、掌握读图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其次是图文并重(图文结合的主题图)。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大,图文结合的题目也相应增多了,但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看图而忽略读文字。比如,图上描述的是左边有9个小朋友在捉迷藏,右边大树旁边跑来了一群小朋友,文字叙述“又来了9人”,很多小朋友不去看文字,仍然像左边那样数人数,数到5人(还有4人被遮住),于是就列式为9+5=14,很明显这样做题马上脱离了图、文的要求。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读图,了解图中的信息,再去读文字,接着分析已知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图和文字是相互联系的,要把图文结合起来读,结合起来理解。通过认真读图,说出图意,理清图和文之间的联系,解决问题就有理有据了。
最后是读蕴含大量信息的主题图。有些图蕴含的信息量较大,需要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全面理解图意。比如,图上画了3只蜜蜂,6只蜻蜓,10只蝴蝶,要求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这样的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需要弄清图中各个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运用已掌握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当学生从图中知道“花园里有3只蜜蜂,6只蜻蜓”后,再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蜻蜓和蝴蝶一共有几只?”“蜻蜓比蝴蝶少几只?”让学生再模仿提出其他问题,如:“花园里有3只蜜蜂,10只蝴蝶,蜜蜂和蝴蝶一共有几只?”“花园里有3只蜜蜂,6只蜻蜓,蜻蜓比蜜蜂多几只?”
四、 匠心独运,巧用活用教材
在教科书上的主题图都是数学专家精心设计的,绝大部分是有助于教学的。但是也有一些图过于复杂,无关的干扰因素较多,容易扰乱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小朋友的观察思维。我个人认为可以在渗透主题图的设计意图后自己设计主题图,协助师生完成教学任务。另外,主题图是静止的图画,对于学生理解加、减这样动态的过程有一定的阻碍,我们在对学生初步进行读图能力培养的时候不妨化静为动。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可爱企鹅》一课,我把主题图画成两部分,一部分有6只可爱的企鹅,一部分有3只可爱的企鹅,利用两张图的合与分帮助学生理解加减的过程、感受其中的含义。
培养学生数学识图的基本功,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腻的工程,直观地识图会对以后的抽象文字分析起到铺垫的作用。识图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忽冷忽热,教师应该持之以恒地正确引导学生的充分练习识图的时间和实机,并适当地鼓励学生识图的进步,这样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柒』 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登上企鹅岛》课件
http://ke..com/view/586630.html一、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南极企鹅的可爱。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查找图片资料,结合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企鹅的可爱,激发学生对南极的热爱与向往。
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去探索神奇的地球。
二、重点、难道关键
1、了解企鹅,感受企鹅的可爱。
2、激发对南极的热爱与向往。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1、老师出示南极的课件。
2、学生课件,感知南极冰天雪地的景象。
3、出示企鹅岛的图片。
4、学生看图感受岛上成千上万只企鹅的壮观景象。
5、激趣:大家想不想也去企鹅岛上看一看?
6、板书课题。
7、学生认读生字:“企”。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
2、分段指名读课文,评议正音。
3、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其中主要是介绍了什么?
4、指名反馈,评议、交流。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企鹅岛的数量与个头大小。
1、出示导学提纲,引导同桌合作学习。
(1)认读课文1~3自然段。
(2)、找出介绍南极气候特点的句子,画上“——”。
(3)找出介绍企鹅数量的句子画上“~~~”。
(4)想一想这些句子中那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2、逐项指名反馈、评议、交流。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
四、学习生字新词,结束课堂。
1、老师导言:企鹅岛上居然生活着这么多的小巧可爱的企鹅,那里是否所有的企鹅都长得一样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查查资料,我们等到下节课再来学习
『捌』 从《想别人没想到的》一课,谈谈小学语文怎么教
1、若来是从原文中找时间标志词源语的话,应该是“从前”,但故事来源于宋朝皇帝赵佶。
这是寓言式的小故事,事故的真实性有待考究,但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短小精悍的故事,来说明生活哲理。
2、故事来源: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3、哲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感觉提问主意不是很清晰
建议查下资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