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上一节有趣的语文·数学课
我经常观摩一些特级教师课堂,了解到一些知名教师的教学方法、技巧和经验,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得出一点见解,说出来与你交流,不对之处,还请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
第一、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
李卫东老师说,新课标第一次给语文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还原语文课堂的本真就离不开读和写。73岁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学习语文主要要突出读写能力。”
读,指读好课本,读课外书。
我在听课时,也发现很多名师在“读”上下了很大功夫,如张祖庆教授讲的六年级课文《穷人》,整节课40分钟,近30分钟都是让学生读,个别读,齐读。教师随机点拨,他主张只讲学生不会的东西。名师们都强调要有感情的朗读,文中出现几个主人公,读的时候就要读谁像谁。
写,指写好文字,写好文章。
学汉语,不会写汉字不行,不会写文章也不行,再好的才华,如果不能用文字表现出来,就不能被理解、被认可。于永正老师强调:“以学顶教,顺学而导。”教学要手把手、实打实,教小孩子一定要细心、再细心,达到教过了、教对了、教会了的效果。让小孩子明白一个字该怎么写、怎样才能写好;一件事情或者一段感情,怎样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抒写出来,让人看得明白、得到感染。
第二、提高学生理解、背诵能力
背,主要指背诵古诗词、背诵名家名篇。河南的窦明琦教授说,他的学生三年级背70首古诗词,四年级背《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中的部分名篇。五年级便开始自己写作品,不光学生自己写,老师也要写,好的作品还可以发表,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窦教授还说:“不做好充分准备,别轻易进教室”、“一定要边教边学,边学边教”、“让学生背诵之前,老师要先背诵。只要学生对你佩服,就会对你言听计从。”我觉得这几句话很有道理,对我们有很高的指导价值。特级教师武凤霞老师也说过类似的话,“老师应与学生一起背诵,因为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第三、锻炼学生说出来
说,指把人的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说话一定要完整、有条理,语言简练、意思明了。善于说出来,有利于我们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思想,对写作水平的提高非常有帮助。如回答问题时,有问必有答、有因必有果。“因为”出来了,没有结果,就像人悬在空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一样难受。甚至有些问题强调了的字眼,你回答的时候也得加上,否则,总让人感觉不完整、不实在。
第四、课件制作
课件制作要简洁、精炼,用图表、数字精确表达观点,图文并茂,视觉效果突出。课件内容不要过长,插图不要过于繁多、过于花哨,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一些感情丰富、寓意饱满的课文,制作课件时一定要搭配相应的背景图案和相关音乐,从而烘托氛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第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身边带一本字典,遇到不懂的字词要及时查找弄明白。蒋老师说他们班的学生工具书不少,有的还备有《辞源》,而我们的学生,有的小学毕业了,也没用过一本字典,这是不能忽视的。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勤查字典、勤做笔记的好习惯。提倡学生坚持写日记,看了的、学了的,及时写随笔。就算不能天天坚持,也要一周写两三篇日记或随笔,日积月累,效果非常明显。
第六、正确评价学生
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对学生一定要观点明确,评判要准确、公正。学生表现好、做得优秀,就要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明确什么样的做法才是对的、值得肯定的。现代教学,要求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因为鼓励的动力要比批评大得多。但表扬也不能盲目,更不能一味表扬而使批评缺失,否则,学生将失去方向,喜好表扬而懊恼批评,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更好地成长、更好地进步。鼓励和批评都要及时,并语言得当,有针对性,就事论事,摆明观点。
第七、带着激情讲课
当一个教师激情饱满的走进课堂时,学生也会被感染,情绪高涨、学习热情大增,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就会显著提高了。激情也代表了自信,一个自信的老师一定会教出一批有自信的学生。反之,教师情绪低落,讲课没有激情,学生就会听着乏味,不能产生共鸣,就会开小差,不注意听讲,效果当然就不会好了。
第八、语文授课要简单、平实、扎实
聆听了几位名师的课,正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出雕饰。”尤其是李卫东老师的《狼牙山五壮士》,环节设计非常简单,李老师一开始便从课题入手引导,该环节设计起到了简洁、扎实地铺垫作用。再让学生带着问题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轻松自然的教学环境中,扎实有效地训练语言,同时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和品质。教学内容平实、质朴,简约而扎实。这正和李老师“着眼整体发展,着力语言训练,着重内化进程”的教学思想相吻合,突出了“教得轻松,学得扎实”的教学风格。
教师是一堂课的组织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必须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为圆心,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为半径“画”好一节课。这就要求教师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参与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是课堂教学的“中介”,教师只需要把教材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交流,自读自悟。专家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和传递,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因此,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学会展示自己,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数学课要简约、简单。朴素、朴实、扎实。
2. 王栋生:作文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张祖庆:作文教什么经常有老师感叹,作文太难教了:不知道教什么,不知道怎么教。发出这样感叹的老师,不在少数。作文到底该教什么?我想,还是回到写作主体——学生本身。和孩子们聊聊,你会发现,他们怕作文的原因总是大同小异: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其实,还有一点孩子说不出来:为什么要写作文?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课,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有三个:第一,为什么写?第二,写什么?第三,怎么写?前两个问题关涉写作动机和写作内容,第三个问题,则关涉写作技法。第一个问题,涉及到作文的本质,太宏大,限于篇幅,此处不作阐述——而且是作文教学中比“教什么”更重要的问题。而一旦写作动机问题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自然也迎刃而解。因此,怎么写,就成了最核心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课,实际上在做着两件事。一是,老师常常告诉孩子们一系列的名词术语,什么“猪肚”、“豹尾”,什么“结尾十法”、“开头十法”,什么“详略得当”、“中心明确”……老师空对空地讲了一堆概念,然后,一撒手——你们自己去写吧!二是,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创设一个情境,开展一项活动,让孩子们经历或疑惑、或兴奋、或吃惊、或激动的种种情感体验,然后,一撒手——你们把这个过程写下来吧!第一种做法,犹如游泳教练不让孩子们下水,在岸上大讲游泳知识,完后,让学游泳的人自己去扑腾——结果,怎么也学不会游泳。第二种做法,是教练千方百计地游说、宣传游泳是多么有意思,并把学游泳者带到水池边,激起游泳的欲望,于是,一撒手,尽情游吧——结果,还是学不会。并非危言耸听。当下的作文教学,确实存在着这两种现象。这也许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出路何在?还是回到“儿童写作”这一本体上来。我们面对的是儿童,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他们善于用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来表现喜怒哀乐,却缺乏用文字来表达喜怒哀乐的实践经验。因此,如果任由孩子们凭感觉去写,肯定写不好。这就需要教师做具体的写作技法上的指导。如何指导?就写作本身进行指导。写作是什么?是一种用文字符号表达思想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由一系列行为组成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要对这个过程进行分解、指导,进而让我们的儿童切实地掌握写作技法,用比较贴切的语言,比较准确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观点。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就很重视对写作行为进行分解,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写作。日本三年级有一个调查作文项目,他们的教材中,有如下的字样——“我们周围有很虫,仔细观察这些虫可以发现十分奇怪有趣的事。找一种我们周围的虫,用放大镜、尺等工具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把观察的事物写成文章”,这是作文的内容。接着,教材详细地指导观察笔记的写法——“作记录时要注意以下的事项:观察的日期、星期、天气、气温;虫的身体特征(形状、颜色、大小、构造等);虫的行动方式:叫声、吃的方法食物等;你认为有趣的事、奇怪的事”,这其实是教给学生怎么做观察笔记。还要查阅资料,“如有疑问,自己一下有关的词典、网络全书之类的书。”接下来就是写文章。文章怎么写?“把图表等放到文章里面去,写得别人容易懂;把书中写到的和观察到的与自己所想到的作比较,要写的每一项内容要加一个小标题。”有一个叫山田君的学生,根据这个习作指导,做了西瓜虫的观察笔记,他的文章小标题有“调查日期、抓到的场所、身体的特征、西瓜虫的生活方式”。有了这样的细致的观察笔记的指导,学生今后写观察作文,就知道了怎么观察、怎么把观察到的呈现出来。作文教学,就是要教给孩子们写作的程序性知识。什么是程序性知识?比如一个工人,到流水线上操作,第一步要做什么,第二步要做什么,第三步要做什么,这就是程序性的知识。他知道这些知识,他就成为一个合格的员工。写作文同样也要一些程序性的知识,这些程序性的知识并不是告诉孩子们这一篇作文要怎么写,而是要教给他们这一类作文怎么写。人教社七册有写童话的单元,将童话故事的主体部分写具体,这是这次习作训练的重点。孩子们往往知道这样的习作知识,但却缺乏这样的能力——其实是不知道怎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程序。怎么?给孩子们搭建“脚手架”吧。于是,我用《巨人的花园》情节图,来帮助孩子们建构写作的程序性知识。第一次, 以《巨人的花园》为例子,呈现三段式文章的结构,让孩子们明白,童话故事要一步一步写完整。写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二次,呈现《巨人的花园》故事详略图,直观地让孩子们感悟,写童话,要将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具体地写出来。在篇幅上表现为,突出重点,略写头尾。 有了这两次情节图的直观展示,孩子们对怎样把故事写完整,怎样将重点部分写,就有了理性认识。这样,童话写作的程序性知识,就得到了渗透。作文教什么?教作文的程序性知识。所幸的是,中国台湾的作家王鼎钧先生,早有了这样的认识。王先生写出了《作文三书》洋洋三本作文指导丛书,此书,设若中国的语文老师人手一部,则作文教学的面貌,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 纸箱里有什么 名师趣味作文教学
记者:最近,您的“一个有魅力的人”习作教学视频在教师中广为流传,深受好评。这节课出现了很多精彩的习作片段,在写作前您做过指导吗?这样的赏评课,从批阅作文到课堂呈现,需要多长时间来做准备工作?
张祖庆:在这节课上,我遇到了一群非常优秀的孩子,尤其是那个叫孟琴靓婧的女孩,简直是个喜剧天才,这节课的精彩主要归功于她,归功于孩子们的老师上的习作指导课,精彩是孩子们语文素养的真实呈现,精彩属于孩子们和老师,我不敢掠美。我是两星期前收到老师从重庆寄给我的习作。阅读两天后,着手发现亮点,诊断问题,制作PPT。
课无法试讲,原生态呈现。课毕,我和孩子们也完成了一次高峰体验。过瘾!
记者:在这节课中,您始终以正面赞赏为主,对于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只提出了“绕死人不偿命”和“哑巴文”。这两个问题处理得很扎实,学生不仅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且学会了修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很多,只提出一两个典型问题,会不会不利于学生及时纠正其他错误呢?
张祖庆:贪多求全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通病。学生习作中的问题,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得到根治。字、词、句、段、篇,眉毛胡子一把抓,貌似很全面,学生却可能什么印象都没留下。习作赏评课,要在欣赏之余,寻找共性问题,分析原因,展开针对性的专项训练。若一节课解决一个到两个问题
4. 如何从阅读教学中寻找练笔的支点 南京廖华
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形式的设置打通了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障碍,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益的双丰收。随着随文练笔的价值被广大教师认可,其在阅读教学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甚至达到每课必练的程度。但客观上,学生的习作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提升,随文练笔一直在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中徘徊。
一、症状呈现: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病症根结
1.标签式的升华性练笔,流于形式
很多教师习惯性地在课文教学结束时安排总结性的随文练笔,设置诸如你想对文本中人物说什么,读了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学生表达总是陷入空洞机械的话语模式中,高举着赞美的陈词滥调。在整个练笔中,学生既没有得到“意韵”的关照浸润,更没有得到“言语”的滋养和习得,整个环节只是走过场的形式画蛇添足罢了。
2.套用式的模仿性练笔,生搬硬套
习作的起步都是从仿写开始的,有效的仿写能够内化学生的语言,激活内在的语言图式。但一味套用的文本语言结构,设置连相关细节都彼此雷同则费时而无收益。例如在学习《落花生》后,教师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事物进行仿写,学生则完全剥原本之皮,都以家人对话的方式呈现,甚至对话模式都相同。
3.放任式的想象性练笔,得不偿失
学生的习作需要适当的形象,这样习作才能意蕴勃发。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想象性的随文练笔也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内在情愫,从而引向文本的内核深处开掘文本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而事实上很多教师无视文本情感支点的开掘率性而为,时机选择不当,制约了练笔的整体效益。
例如在学习《草原》第一自然段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想象自己来到草原后的情景。学生思绪天马行空:纵情高歌有之,就地打滚有之,拍照留念有之,甚至还有的想到烧烤……
本文的主题在于感受草原的风光和民族风情,而此一练笔让学生关注落点完全与文本主旨偏离。虽然学生兴趣高涨,但起到了负面效应得不偿失。
二、对症下药: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处方对策
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文练笔的价值在于提升文本语言的效值、感悟写作方法、内化文本语言。因此每次练笔都必须找准训练点,让学生规避机械重复实现质的飞跃。
1.依循主题核心,遴选有效内容进行练笔
阅读教学是否存在随文练笔的价值和必要,练什么怎么练都不是教师随意决定的。必须充分考量文本所处单元的主题旨归和文本自身的特质,以这样的视角扣住文本语言训练的价值点和学生语言成长的生发点,随文练笔寻找到适切的内容载体,其价值效益才能得以有效落实。
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文中伯父谈论“碰壁”一段时人物对话描写生动,提示语的位置也灵活多变,更在其中融入了人物对话时的神态与表情,是历练学生对话的典范片段。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人物对话场景,以文本描写方法作为指导素材,从而生动形象地对学生进行人物对话的训练。
2.补白认知盲区,搭建有效支点进行练笔
有人说写作就是所谓的码字,其实不然。写作并非是纯粹技术,而是融入了自身认知经验和情感元素的高级心智活动。因此随文练笔不能止步于任务一布置,教师便坐等收成,而要及时激活创作主体的内在情感体验,让学生从文本中跳出来,形成有效认知,并在提炼文本语言范式的基础上活化学生的语言表达特质,提升练笔的效益。
例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以“哪儿……哪儿……无论……无论……总是……”的句式描绘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于是教师相机补充了这类人群的视频图片以及文字资料,从感性层面对他们的境况进行体验,学生内心自然生发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随文练笔中鲜活的文字也就相应溢出。
3.把握情感共振,紧扣有效时机进行练笔
随文练笔虽然是微格练笔,但也是创作过程,如果学生没有表达的欲望和冲动,教师硬性布置势必会遏制学生的练笔兴趣,更重要的是影响了阅读教学流程的连贯性,破坏了阅读教学中整体阅读意境。因此随文练笔的设置必须选择适切的时机该出手时再出手,教师可以在学生思维活跃时、情感涌动时、情意共振时进行随文练笔从而达到言语内化、方法迁移的目的。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在教学《穷人》一课中,在学生深刻感受桑娜夫妇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之后,学生被其精神深深感染,学生已经完全沉浸在文本营造的情韵世界中。此时,教师让学生补充描写日后桑娜一家的困苦生活,既是对文本人物形象的感知反哺,更实现了读与写之间的完美交融。
随文练笔是沟通阅读和写作的有效方式,更是在阅读中提升习作,在习作中关照阅读的绝佳路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最佳的时机、最佳的方式、最佳的切入提升随文练笔的效益,从而将随文练笔的效益最大化。
5. 语文六上人教版第5课詹天佑设计的铁路 说说铁路爬陡坡的办法。 最好附图片,清楚些。
铁路爬坡的办法,你问的只是修铁路吗?有没有问到开火车呢?其实,这些问题通过詹天佑的人字形铁路,也全都可以看出来了。
我出生在湖北武汉以后,爸爸转到广州工作,从小我每年都要坐火车,加上武汉市修建了一座座的长江大桥,我不仅是火车的发烧友,对火车,对铁路,对桥梁都大有兴趣。九十年代我学的课文中,詹天佑的故事我记得相当清楚,一些段落我到今天还能开口背诵。
“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周密的计算”。从目前的形势来看,陡坡铲平好像已经用得不多了,看看《武广客运专线(高铁)介绍》的视频,为了减少对地面的影响,桥梁与隧道在全程中占了一大半的里程,铁路爬坡,目前也多半是修桥。
修桥表面看好像工程大,实际上也减少了铁路受地面的影响。我们看看4月份,江西沪昆铁路列车脱轨的事故,就是因为陡坡铲平,火车靠在高山旁边行驶,大雨造成山体滑坡,结果就对铁路造成了危险。
“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詹天佑顺着山势,修建了一种人字形铁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过青龙桥,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过了人字形铁路的叉道口就反过来,列车折向东北前进,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
詹天佑修铁路的这个办法,就是顺着山势,让火车靠在高山旁边爬坡,从而减少陡坡铲平。可是这样的办法,靠在高山旁边,如果发生山体滑坡,把铁路埋了,火车就容易发生事故,所以今天多半都要修桥。
如果问火车怎么爬坡,詹天佑的故事里面也看到了,就要让更多的车轮变成有动力的转起来。增加一个火车头,就是要在列车当中,增加一些有动力的车轮。或者说,一个工人用一条扁担独自挑两簧土,两个工人用一条扁担共同抬一簧土,当然是两个人一同抬一簧的感觉轻一点儿。简单说来,这也就是“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的形象。
这个道理对火车也是一样的。几十节车厢的负担,不要全部交给前面的一个火车头,还是让后面多一个火车头一同使劲儿,就把一簧土变轻了。目前在武广客运专线的高铁上,跑的都是动车组,以前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的事实一去不复返,时速350千米的动车组,每节车厢都有动力,这样让列车力气大,跑得快,上坡也就不怕重了。
相比之下,看看武汉的天兴洲大桥,就因为除了客运高铁的双线,还有货运的双线,一共四线的公路铁路两用桥。因为货车比客车重得多,货车还要比客车长好多,所以货运火车头的负荷更大,大桥就要为货车减少坡度。
总之,要让铁路爬坡,就要降低坡度,目前可能优先选择架桥。要让火车爬坡,就要多几个车轮一起开动,多几个人一同使劲,正如两个人一起抬土,感觉就会轻一些,上坡也就轻松一些。
6. 小学作文教学“教什么”
经常有老师感叹,作文太难教了:不知道教什么,不知道怎么教。发出这样感叹的老师,不在少数。
作文到底该教什么?
我想,还是回到写作主体——学生本身。和孩子们聊聊,你会发现,他们怕作文的原因总是大同小异: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其实,还有一点孩子说不出来:为什么要写作文?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课,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有三个:第一,为什么写?第二,写什么?第三,怎么写?
前两个问题关涉写作动机和写作内容,第三个问题,则关涉写作技法。
第一个问题,涉及到作文的本质,太宏大,限于篇幅,此处不作阐述——而且是作文教学中比“教什么”更重要的问题。而一旦写作动机问题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自然也迎刃而解。因此,怎么写,就成了最核心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课,实际上在做着两件事。
一是,老师常常告诉孩子们一系列的名词术语,什么“猪肚”、“豹尾”,什么“结尾十法”、“开头十法”,什么“详略得当”、“中心明确”……老师空对空地讲了一堆概念,然后,一撒手——你们自己去写吧!
二是,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创设一个情境,开展一项活动,让孩子们经历或疑惑、或兴奋、或吃惊、或激动的种种情感体验,然后,一撒手——你们把这个过程写下来吧!
第一种做法,犹如游泳教练不让孩子们下水,在岸上大讲游泳知识,完后,让学游泳的人自己去扑腾——结果,怎么也学不会游泳。
第二种做法,是教练千方百计地游说、宣传游泳是多么有意思,并把学游泳者带到水池边,激起游泳的欲望,于是,一撒手,尽情游吧——结果,还是学不会。
并非危言耸听。当下的作文教学,确实存在着这两种现象。这也许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出路何在?
还是回到“儿童写作”这一本体上来。我们面对的是儿童,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他们善于用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来表现喜怒哀乐,却缺乏用文字来表达喜怒哀乐的实践经验。因此,如果任由孩子们凭感觉去写,肯定写不好。这就需要教师做具体的写作技法上的指导。如何指导?就写作本身进行指导。
写作是什么?是一种用文字符号表达思想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由一系列行为组成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要对这个过程进行分解、指导,进而让我们的儿童切实地掌握写作技法,用比较贴切的语言,比较准确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观点。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就很重视对写作行为进行分解,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写作。
日本三年级有一个调查作文项目,他们的教材中,有如下的字样——
“我们周围有很虫,仔细观察这些虫可以发现十分奇怪有趣的事。找一种我们周围的虫,用放大镜、尺等工具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把观察的事物写成文章”,这是作文的内容。
接着,教材详细地指导观察笔记的写法——
“作记录时要注意以下的事项:观察的日期、星期、天气、气温;虫的身体特征(形状、颜色、大小、构造等);虫的行动方式:叫声、吃的方法食物等;你认为有趣的事、奇怪的事”,这其实是教给学生怎么做观察笔记。还要查阅资料,“如有疑问,自己一下有关的词典、网络全书之类的书。”接下来就是写文章。文章怎么写?“把图表等放到文章里面去,写得别人容易懂;把书中写到的和观察到的与自己所想到的作比较,要写的每一项内容要加一个小标题。”有一个叫山田君的学生,根据这个习作指导,做了西瓜虫的观察笔记,他的文章小标题有“调查日期、抓到的场所、身体的特征、西瓜虫的生活方式”。有了这样的细致的观察笔记的指导,学生今后写观察作文,就知道了怎么观察、怎么把观察到的呈现出来。作文教学,就是要教给孩子们写作的程序性知识。
什么是程序性知识?比如一个工人,到流水线上操作,第一步要做什么,第二步要做什么,第三步要做什么,这就是程序性的知识。他知道这些知识,他就成为一个合格的员工。写作文同样也要一些程序性的知识,这些程序性的知识并不是告诉孩子们这一篇作文要怎么写,而是要教给他们这一类作文怎么写。
人教社七册有写童话的单元,将童话故事的主体部分展开写具体,这是这次习作训练的重点。孩子们往往知道这样的习作知识,但却缺乏这样的能力——其实是不知道怎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程序。怎么办?给孩子们搭建“脚手架”吧。于是,我用《巨人的花园》情节图,来帮助孩子们建构写作的程序性知识。
第一次,以《巨人的花园》为例子,呈现三段式文章的结构,让孩子们明
白,童话故事要一步一步写完整。写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有了这两次情节图的直观展示,孩子们对怎样把故事写完整,怎样将重点部分展开写,就有了理性认识。这样,童话写作的程序性知识,就得到了渗透。
作文教什么?教作文的程序性知识。所幸的是,中国台湾的作家王鼎钧先生,早有了这样的认识。王先生写出了《作文三书》洋洋三本作文指导丛书,此书,设若中国的语文老师人手一部,则作文教学的面貌,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7. 于永正讲对话的作文的那个听力是什么
与张祖庆对话]本来,我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师,和这个叫张祖庆的教坛名师八竿子打不着,也不会产生任何瓜葛,与张祖庆对话.可机缘巧合,就在这梦想中的桃花岛——婺源,我见到了这个看似朴实无华,胸藏万卷诗书的张祖庆张老师.由婺源新视野文化传媒公司举办的第三届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于2011年10月15,16日在婺源县会议中心举行.这次活动规模挺高的,邀请了小语界排得上号的名师张祖庆,吉春亚,管建刚前来传经送宝,另外被邀请而来的王雷英老师和陈金铭老师也是在全国小语界响当当的名字.两天的时间很短,再加上会场位置和环境的关系,并不是所有的授课和报告都让我看得明白,听得真切.只能凭借着自己那差强人意的记忆力和做得不够细致的笔记,做一些粗浅的总结.在15日上午,安排的便是张祖庆老师的观摩课《新体验作文》和他的报告《让作文好玩起来》.我们先来看张老师的作文教学课.他安排的是五年级的一次看图写文的习作训练.图片内容是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温哥华街头,一群憨态可掬的鸭子大摇大摆地穿行于最繁华的街头,而来往的车辆纷纷停下来,让这一队鸭子从容通过.另外还配了关于图片的新闻报道.这次作文训练就是围绕这幅图片和所配的新闻报道来一次习作训练.我们先来理一理张老师的教学流程:一.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哪幅图片,并畅谈自己的感受.一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二来让学生进行了说话训练.二,出示图片《鸭子过马路》,简介图片背景.接下来用动画演示故事内容,但顺序是混乱的,要求重新排列,并连起来简单说一说这个故事.三,师生来现场表演故事的重要情节——鸭子向巡警求助,作文指导《与张祖庆对话》.四,提出作文要求,写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并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进行作文指导,提示同学们要用第一人称写作,要注意细腻的心理描写.五,学生用二十几分钟的时间进行写作.六,习作展示.这个环节张老师选取从不同角度(落水鸭子,鸭妈妈,巡警,路人等)进行写作的同学朗读自己的文章.教师和其他同学随机点评.七,张老师范读自己的作文,让同学们感受语言的魅力.此后张老师指导学生给自己的习作取一个有意思的题目.纵观张老师的这两节连堂的作文课,既有写前的指导,也留给了学生写作的时间,同时还让学生进行了作文的展示.过程可谓行云流水,自然简洁.正如张老师提倡的观点那样——写作就是用心发现,用笔对话.你看,张老师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动漫课件将故事内容演绎了一遍,同学们在观看的同时已然在心中有了作文的雏形.他们首先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我们很多的同学之所以怕写作文,怕上作文课,就是觉得作文是很飘渺的东西,很难把握.现在张老师把要写的东西实实在在地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也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了.第二个问题,很多的同学即使心中有了写作的冲动,遇到了要写的素材,却不能诉之于笔端,其根源在于他们解决不了“怎么写”的问题.所以给学生实实在在地指导是绝对必要的.张老师在写作之前就给予了学生具体的建议,其一,用第一人称写作;其二,要注意细腻的心里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所朗读的几篇作文,都能够按照张老师的提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故事的编写,而且做到了感情细腻,让人动容.比如有一个从“落水小鸭子”角度进行写作的同学是这样写的:“看着妈妈那么长时间还没来救我,我的心焦急万分,我在心里想着,难道妈妈不要我了?我孤独地待在下水道里,我的命运会怎样,我无法预测.”我只是选择了其中的一个片段来说明,我们的同学一旦喜欢上了作文,把作文当成了一件好玩的事情,那他就会把每一次写作当成一次快乐的体验,从而写出美妙的作文来.我想,每一个高明的老师虽然说法可能有所差异,但做法上却大同小异.我们可以看到,凡是教坛名师,除了一层教书育人的身份外,还都著书立说,可算作作家的行列.我现在正在看于永正老师的大作《教海漫记》,可谓文字幽默,情深意切,让人爱不释手.于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也是提倡“让自己的书写告诉学生怎样写字,让自己的朗读告诉学生怎样读书,让自己的作文告诉学生怎样写作”,每一次的作文指导课,于老师都会提笔进行下水作文,张祖庆老师也是如此.一篇《鸭子得救了》,让在场听课的教师感悟到了张老师深厚的文字功底.于老师,张老师,还有管建刚老师,等等这些名师,都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一个不爱写作的老师,能期待他的学生爱上写作吗?匆匆的一个上午,短短的三个多小时,虽然一个在台上,一个在台下,隔着很遥远的距离,但却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张祖庆老师的魅力.
〔与张祖庆对话〕【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8. 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实现学生作文生活化、个性化
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实现学生作文生活化、个性化?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掀起十年之久的今天,新旧教育观念在碰撞中交融、更替。时代呼唤语文教学树立大语文观。尤其是我校的《学校创新性活动开展与幸福教育体系研究》方案的实施,使处于新旧观念交替中的我们愈发感觉到传统作文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局限性。教学策略、写作策略、评价策略都有不同程度低于现实作文教学脱节。目前国内作文教学开始关注习作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倡导个性化的语言,不拘于文体限制的表达方式,教学形式也更具人性化,更关注学生个人的感受。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将作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从生活的角度对“作文教学”的教、写、评做系统的研究。
其实在学生中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宁做数学一百题,不写作文三五句”,在对作文的兴趣、选材、观察、审题、修改等方面,很多学生是没有或者不会,多数学生要么写的文章内容不具体,没有过程,要么入题慢,前面一大堆废话,凑字数。后面草草收尾,头重脚轻。而语文恰恰就是作文和阅读这两大块对于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有用。小学生作文分数是30分,初中是50分,到了高中就是60分了。我们所学的字词句,都是为了阅读和写作服务的。小学的作文更是为学生一生奠定基础的。
因此本课题的提出与确立源于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扭转小学生作文中长期普遍存在的概念化、程序化及抄袭、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等现象,改革传统作文教学中的习作的模式化、评价的大套话等陈旧作文教学观,从而培养学生健康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新颁“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出发而设计的探索性教改实践研究”。
第二 ,改变作文教学中无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忙于传授布置,学生疲于接纳应付而出现的惧怕习作的局面,摒弃缺少灵气,缺少个性,给人“千人一面、百部一腔”的感受的文章,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立的见解,形成自己的作文风格,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培养学生健康个性,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新的语文课程理念探索作文教学的新策略”。
第三,针对教师评改学生作文惯用的成人处世哲学和经验的语言,以及他们一贯遵从的原则和理论的高度上提出的种种苛求对学生作文带来的压力,我们主张与学生用人性的思想交流,用人性的语言倾诉,用人性的心态欣赏,这样的作文教学,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既然学生的生活空间是色彩纷呈的,那么教师的评语就应该是百花齐放!
《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创造性地全面落实新课标对小学作文教学方面提出的要求,从而促使素质教育的落实,我们六年级语文组特研究本课题。
三、实验研究的原则:
我们在这个课题的试验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自主性”原则:在整个实验研究中,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能力,发展个性,尽可能多给学生创设表达需要的情境,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2、“真实性”原则:写作能力是构成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个性化的实验一定要与之相关的诸如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将作文个性化纳入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中,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3、“实践性”原则: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重学生作文个性与各种写作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个性。
4、“创造性”原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因此,鼓励学生创新,必须贯穿整个研究的始终。
5、“因材施教”的原则:要重视学生的发展差异性,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活动中探索出适应自身特点的写作习惯和写作模式。在研究中既注重全体学生的稳定发展,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训练,再结合教师的分层指导,学生就能向着自己不同的学习目标发展,使人人有追求成功的动机,个个有品尝成功的喜悦。
四、课题准备实施的理论依据和具体做法:
1、理论依据:
(1)、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老的话告诫我们,只有解放学生的心灵,关注生活,充盈学生的感性认识,才能写出充满灵气的富有个性的文章。
(2)、新课标指出:“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新课程改革理论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制度价值观的关系。要求我们面对每一名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别加强习作质量的个性化练习,为学生的全面的、发展的人服务
(3)、目前国内作文教学开始关注习作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倡导个性化的语言,不拘于文体限制的表达方式,教学形式也更具人性化,更关注学生个人的感受。在多次参加全国“现代与经典”的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中,我们多次听到薛法根在课堂教学的每篇课文中,总不忘记渗透习作,写片段,小练笔,写感想,写体会,模仿写……形式灵活多样。学生的习作极具个性化生活化。还有张祖庆老师的《写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的习作指导,涵盖了如何让学生的习作从生活中来,又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把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人写得生龙活虎,栩栩如生。给我们对学生的写作辅导树立了典范。
(4)、《学校创新性活动开展与幸福教育体系研究》中指出:为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同步发展创造最佳的环境和条件,使在文昌小学接受教育的所有学生都有理解幸福的思维、创造幸福的能力、体验幸福的境界、奉献幸福的人格。
习作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提高孩子们的习作能力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
2、我们的课题准备实施的具体做法是:
(1).课内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的习作。利用课文进行习作指导,抓住文中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欣赏美词佳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及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总结学法的习惯。
(2).阅读中积累,扩大学生知识面。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还能帮助学生积累素材,丰富表达方式。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并指导学生做好有效的摘抄。针对这一点我们不仅结合学校的“好书伴我行,智慧满人生”的要求买课外书看,还每天布置阅读作业,还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书感受,背诵优美词句。学会在作文中运用背过的日积月累、每日一句等。
(3).勤练笔。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心由情动,文随情发。”先让学生“心动”,再让学生“情动”,最后到“笔动”。
A、课文仿写法:如学习了课文《山中访友》后,也让学生照着五自然段的样子,和山中的其他朋友打打招呼。
B、小练笔:每学完一篇课文,都可以围绕一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写作。如:学了《草虫的村落》后,请你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
C、续写:例如学了《穷人》这课后,展开想象,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一家七口人是怎么“熬”的?
D、写感想:例如学了《怀念母亲》后,你有什么感受。如果有触及你的心灵深处,写写你自己的母亲。或者结合生活实际写写,六年级上册二单元全部是爱国题材的课文,请根据当前的形势,写写钓鱼岛的作文。或者写写“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稿。
E、写片段: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随时写几句感想体会,或者就某个话题写个片段。这是所有教育专家们的一贯做法。听教学大师们的课几乎每堂课都会读与写紧密结合。
F、配图写话:就你喜欢的人、物、事、景,配上你的图画,写出文章。
D、流动美文:对每天犯错误,尤其是课堂上不听讲的学生多布置一项作文。就是老师命题写一篇600到800字的作文。作文本由老师买来,本子上只写班级,不写学生姓名。学生写作文题的下面一行写作者的名字。作文字数一个都不能少。比别人多的这项作文用三易通单独告知该学生的家长,让家长知道并督促完成。
(4).注重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放手让学生说。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是紧密相连的。但是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别,书面表达可以先想好在书写,而口头表达却需要边思考边讲述,如此看来,口头表达似乎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说,也是我们帮助孩子提高习作水平的举措。
(5)、学会观察: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通过观察,可以获得生活的第一首材料。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是学生养成良好习作的基础。
第一,要有正确的观察方法:首先抓住特点观察,其次有顺序地观察,再就是在观察中比较分析鉴别。
第二,拓宽视野。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帮助学生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耳朵倾听万籁,敞开心灵感悟生活,让真情在笔尖流淌。
第三,亲近大自然。关注身边的大自然,去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在观察中感受,这些感受便是珍贵的习作源泉。
第四,开展多彩的活动。各种**活动,升旗仪式,精选干部,野炊,远足,运动会,诗歌朗诵会等。给学生多一些观察空间,多一些交流机会。观察是习作基础,只有在对事物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写好文章。生活就是作文之源。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作文教学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必须涉及其生活积累,挖掘其生活宝藏,从而触发他们的情感和神经。
第五、走向家庭,在体验家庭生活中写出真情实感。家是一个港湾,是一张小床,家是阳光,是父母温暖的阳光。平时我们要求学生用心去体会家庭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甜酸苦辣,或与爸爸妈妈一起去买菜,一块儿干干家务活;或与爸爸妈妈在一起聊聊天,谈谈心,去体会家庭的温馨快乐,去体会家庭中的亲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第六、走向社会,到社会上搜集作文素材。我们常常鼓励学生走进社会,用自己一双慧眼去洞察社会中的真、假、美、丑。让他们从平凡的社会生活中,体察人物的情感,希望他们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6)、自改互改为主要的评价手段。课标中对第三学段习作教学提出了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所以本学期我们准备把批改与讲评的权利还给学生,在自改和互改等多种形式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以便于学生“我手写我心,我语表我情”,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展示语言、表达感受的机会,从中体验到乐趣。这时教师并不是没有作用了,我们还要考察学生的批改能力。对学生的批改做一些要求和评价。
(7)、抓教师的作文评价语言:教师的作文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人文性、赏识性、赞美性。不能干瘪无肉、不能生硬。摒弃大套话和用在每篇文章里都合适的格式化语言。摒弃挖苦讽刺的语言。
(8)、提倡教师“下水”:如果一个老师自己基本不写文章或者老师自己本身就不怎么会写文章,是很难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很难指导学生写出好文章来。我们觉得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写文章。这样,不仅可以体味作文甘苦,不会对学生过分苛求和指责,还能体会写作得失,指导学生作文更得法,更能一语中的,批改学生作文更能切中要害。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信任度,使其指导更能被学生所接受。当然。老师的下水文要放在学生的第一次草稿完成之后,如果老师的下水文念早了,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我们打算侧重拔高训练培养一部分尖子生,方向是在写作理通文顺的基础上,要求协作能进行据经引典,旁征博引,尽量展示出已有的知识积累。让作文尖子生批改其他学生作文。对其余的学生,在课标规定的学段目标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做到理通文顺即开篇点题定位准,中间承上续写文。重点段落详细写,结尾照应点中心。第二是书写规范、整洁。标点正确。
语言缺少了智慧,便如同大地少了阳光,多了些许暗色,少了些许明媚;就象佳肴少放了盐,枯燥乏味,人们便失去了欣赏的乐趣。只有智慧的语言,才耐人寻味。所以,我们要做智慧老师,说智慧语言,教智慧学生,写智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