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十二种1_12月份开放的花的歌谣
月令花歌,是一种传统民歌。依月令咏唱当时花品,故称为月令花歌。
民国《柏乡内县志》载当地月令花歌云容:“一月水仙呈素妆,二月迎春是海棠,三月桃杏花如锦,四月牡丹发浓香,五月榴花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葵花倾向日,八月桂花流芬芳,九月菊花如黄金,十月祥锦不凋伤,十一月款冬开偏艳,十二月梅花耐雪霜。”
花月令的来源:
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一年,月球绕地球转一圈是一个月,这样绕下来,一年正好十二个月。大概在唐宋之际,每月,人们选取一种当月开的花卉,谓之月令花卉,封为“花盟主”,这十二朵花就叫做“十二月令花”。
《月令篇名》载:“因天时,制人事,天子发号施令,祀神受职,每月异礼,故谓之月令。”意思是将大自然与人的生产生活按月归类总结,并制定政令以施行。最早的月令相传源自夏代的《夏小正》。
用花的色形变化、生长状况来记录月份,以指导农事花事的“月历”就叫花月令。民间不同地区有自己的“花月令”,大多通俗易懂。
『贰』 读读童谣和儿歌中的种西瓜菊花开和小云骑牛去打油这三个哪个属于绕口令童谣
小云骑牛去打油是绕口令
『叁』 儿歌 菊花开 讲的是什么
儿歌《菊花开》有多种版本:
版本一,歌词如下:
秋天来了菊花开
凉风吹来菊花开
黄的白的菊花开
你也爱我也爱
大家都爱菊花开
该版本写的是秋天菊花盛开的场景,有黄的有白的,非常惹人喜爱。
版本二,歌词如下:
菊花菊花栽栽,
菊花菊花开开,
开几朵,开三朵,
爸一朵,妈一朵,
奶奶头上插一朵。
该版本写的是从栽菊花,到菊花盛开,一家三口采摘菊花幸福场景,展现了家庭美好幸福和谐的景象。
版本三,歌词如下:
栽菊花
菊花开
开几朵
开三朵
爸一朵
妈一朵
我的头上插一朵
该版本描写场景与第二个版本相似,只不过把一家三口换成三个小朋友而已。
『肆』 分析河南传统儿歌《菊花开》的艺术特色。
首先有中国传统北方民歌“花儿”的特色。
此歌虽然简单,但是这正这种前后重回复,呼应,对比的简单得不答能再简单的歌词,利用起承转合逻辑上的关系,体现了此民歌的形式美。并且从简单的歌词中,透露出作者希望小朋友从小就要心系父母并且要有爱心的中心思想。
还表现出了其歌的音韵美,歌词,言简意赅,郎朗上口。
(针针,我尽力了=v=)
『伍』 科学菊花开了教案反思
写教案,写的就是关复于教学制内容的授课思路,我的教案一般是这么写的: 1、对课件做到内容非常熟悉,这样我才知道通过这个专题让别人能掌握哪些知识点;2、划分主要知识点、重要知识点、一般知识点,做到内容有轻重,才会让学生在听课时带着目标去听;
『陆』 儿歌的表现手法
儿歌的吟唱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可以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幼儿唱儿歌,则是情感的外泄过程,并能从中体验模仿成人的劳作和生活,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记忆演变。儿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起兴、摹状、反复、设问等等。 (一)比喻这是儿歌常用的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不仅可使儿歌...写得更生动、形象,而且可以帮助儿童了解距离他们生活较远、不易理解的事物。喻体都是儿童熟悉的事物。如许浪的《月儿》:“月儿弯弯,像只小船,摇呀摇呀,越摇越圆。月儿弯弯,像个银盘,转呀转呀,越转越弯。”由于把弯月比作摇动的小船,把圆月比作转动的银盘,所以在亲切而动态的描写过程中,使月亮盈亏变化的自然现象变得趣味盎然,鲜明生动。 (二)拟人拟人手法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审美情趣,因此在儿歌创作中被广泛运用。例如,李文雁的儿歌《小雨点》:“小雨点,爱干净,/马路洗得亮晶晶。”把小雨点比拟成一个爱干净的孩子,这在儿童看来是十分有趣的事。 (三)夸张儿歌中的夸张和想象密切关联,而且还常常带点幻想的色彩。如《种葵花》:“大海连青天,山高接蓝天。我来种葵花,种满高山巅。葵花叶,绿油油,葵花瓣,黄灿灿,葵花杆子如竹杆,离天只有三尺三。要砍葵花盘,需乘大火箭,掉下一颗子,渔人当小船。……”可以想见,由于夸张,这首儿歌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惊喜。 (四)起兴起兴一般用于儿歌的开头,用以造成一种气氛。如传统儿歌《菊花开》:“板凳板凳歪歪,菊花菊花开开。开几朵?开三朵,爹一朵,娘一朵,还有一朵给白鸽。”开头一句是起兴句,看似和后文没有联系,仔细品昧,却可以想见小主人公原先坐在板凳上摇着玩,突然见到旁边菊花开的情景,起到了营造环境气氛的作用。 (五)摹状摹状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所要描述的事物的状态、颜色及声音摹拟出来,包括摹形、摹色、摹声三个方面。儿歌中恰当地运用这种手法,会增加儿童的吟唱兴趣。如丁曲的《冬瓜》:“冬瓜,冬瓜,地上躺;呼噜,呼噜,睡得香;一个一个长得胖。”既有对形体的摹拟,也有启发联想的对声音的摹拟,增添了作品的情趣。 (六)反复反复是儿歌的重要形式特征。如西藏儿歌《雪花白,雪花亮》中“雪花白,雪花亮”这两句,反复了三次,既便于儿童吟唱、记忆,也增强了表达效果。 (七)设问设问,也是儿歌常用的手法。它可以引人注意和深思,同时也能使儿歌的抒情状物有起有伏,生动别致。如杨子忱的《雨滴滴》:“天上落下雨滴滴,浇得红花开一地。多少雨滴在飘落?一滴两滴三四滴……天上落下雨滴滴,浇得草儿绿又绿。滴滴雨滴落在哪?落南落北落东 西……”这首儿歌,如果没有两个设问句式的穿插,就会显得平板。
『柒』 优秀教师菊花古诗的教案
[教材分析]
《菊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菊花是诗人们喜爱的歌咏题材。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不畏风霜,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蕊洁香远,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则是:不是因为百花之中我最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凋谢之后就没有别的花可欣赏,人们的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来了。诗人的立意新颖别致是咏菊诗中难得的篇章之一。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困难,对词句的理解、情感的体会、引发想象是难点。可以借助注释、插图,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从理解诗句的意思入手,启发学生想象,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学为主,可借助于字典和注释自己试读试讲对不懂的地方,可展开小组和全班的讨论。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展开想象,逐步理解诗中所表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要结合起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生字会认“舍”,会写“菊、舍、遍、渐、偏”。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唐代诗人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纲:
①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等词。
②观察插图,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学生自学。
3、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交流。
三、理解古诗
1、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小组汇报:
古诗大意: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欣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其它花了。
四、重点探讨:
1、提出问题:这首诗前两行描写了什么?后两行呢?你有什么感受?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前两句着重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行是作者的感触,菊花开过后就再也没有花了,作者对菊花作了热情的赞赏。
五、有感情地朗诵。
1、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怎样停顿,带着赞美的语气去朗诵。
3、学生试着读。学生评价读的情况,指出优点与不足。
六、自主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互相认读生字。
2、交流难字的记忆方法。
3、学生书写。
4、小组内展示,指出写得漂亮的字。
七、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菊 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