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请问什么是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育是针对封闭教育来讲的,是一种鼓励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版,以幼儿为中心权的学习方式,开放性体现在:开放的空间、开放的环境、开放的课程、开放的态度、开放的资源运用。
开放教育能使幼儿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中,以自由意志、合情、合理与合法的把事情有效的处理。唯有坚持这种理念与态度,才能造就一个凡事有主张、做事有决心与毅力的人,这种人可不必藉助外在的刺激力量,就能自动自发的去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而且从多方面自我成长。
(1)让教学更开放扩展阅读
全方位的幼儿开放教育其基本理念有四:
1、以幼儿为中心
幼儿是开放教学中的“主体”,让幼儿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允许自由学习、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
2、鼓励幼儿主动学习
全方位的开放学习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代替传统“被动”学习。
3、自由而不放任
在幼儿的学习环境中,幼儿被鼓励自由活动、自由探索和自由思考。但是这些“自由”不是无止境的放任,而是有某种程度的限制。
4、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模式
在开放学习空间里,教师依幼儿的发展、兴趣、经验、认知以及不同的主题,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让幼儿主动去实验、操作以及不断发现。
② 如何进行初中语文开放式教学
随着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其弊端:过于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人文教育。课堂组织形式过于严密、封闭,约束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思想,或许正因如此,开放式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和重视
什么是开放式教学?所谓开放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把学生的个人经历和经验看做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自我理解、自我构建,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和独特感受。
实施开放式教学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宽松的教学环境和灵活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身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你们,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呢?在近几年的教学中,笔者对此进行了一定的实践和探索,下面就此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开放教学时间、教学空间
实施开放式教学首先教师要开放教育思想,开放教学时间和空间,相信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可以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进行,提倡预习。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作一些指导,并提出一些要求和常规性的任务,同时处理好课内与课前课后时间的衔接,使学生带着预习时的收获和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新的收获和问题走出课堂。
教室是学生自由学习的场所,而不应成为限制学生活动的框框。笔者认为,有时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需要,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座位和活动的地方。例如,在八年级(下)《模拟争辩》的口语交际教学中,就让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组进行辩论,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辩论的氛围,激发辩论的积极性。甚至在某些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去观察、学习和体验。
二、开放教学内容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孕育了语文,同时也为语文提供了无限发展的空间。因此,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必须引进生活内容。叶圣陶曾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知识与学生的经验、经历形成关联才有意义。
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把教学内容开放化,把自然、社会中的内容引人课堂,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或通过实物、表述、图片、录像、课件等再现内容,或通过引导学生表情朗读、联想、想象、表演等表现课文情境。例如,在教学《南京大屠杀》时,笔者就利用从网上下载的大量图片、文字报道、录像及课件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现场,揭示了日寇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有力的震撼和教育,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从而牢记民族灾难,勿忘国耻,奋发努力。从中我感受到:教学内容的开放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也关注了学生的自身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
三、开放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应该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实,以接受为主、单一的传统学习方式限制了学生自由,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需开放式。笔者主要运用和尝试了以下几种:
1、个人自主学习
语文学习是一种个体自我的活动。个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效果会更好。在教学中,笔者总是力求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如,做读书笔记、拆字释词法等等,培养学生个体学习的习惯,给以充分的个人自主学习的时间。
2、同桌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中,对在学习上的个人收获和遇到的问题,同桌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和讨论;对学习任务是否完成,完成质量如何,同桌之间可以互相督促检查。通过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进而弥补缺漏,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小组合作学习
沟通是一种信息的交流。小组人数以4---6人为佳,自主组合,适当搭配。小组的合作学习可使每个同学进行充分的表达、讨论,听说结合,集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师也一同参与进去,与他们交流、思考,,营造一种热烈、活跃的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总之,学习方式的开放,给学生创造了自由活动的空间,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提高了与人交往的努力,培养了学生的良好性格。
四、开放问题设计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问、学生答,即使开展问题教学,也是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寻求的是一个唯一的答案。这就必然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放式问题是指教师提供一种问题情境或一个思考性问题,要求学生理解和发现问题的不同内涵,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而不仅是找出唯一的答案。
开放式问题的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学生通过思考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表达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理解课文。
开放式问题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且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学习。同时学生也拥有更多的机会独立思考、体悟文字,形成语感。即使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能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和回答问题,培养其独特的创造性精神。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开放式教学打破了课堂时空和教学内容的封闭,活跃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使语文教学真正融入社会之中,符合人本主义思想,必将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主流。
③ 开放教学,该怎样开放
开放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它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它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开放教学是指以知识教学为载体,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自主的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从而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可以说开放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它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它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④ 如何让数学课堂开放起来
近年来,数学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数学知识为人类服务,成为21世纪每个公民应具备的素养之一。为了适应这种数学教育观念的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呼唤“开放式”,反对一言堂、齐步走的“封闭式”教学。
一、开放教学的组织形式
开放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在教学中根据实际,结合学习内容,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一)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组织实施“大课堂”教学
所谓“大课堂”教学就是组织学生走出课堂的教学。如进行实地考察,或由学生自己通过做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学习。“大课堂”教学打破了单一的课堂集中教学形式,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打破课堂学习的局限性,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书本知识与现实间的联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并通过社会化、生活化的方式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
例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到学校外实际测量,通过步测、目测初步建立“千米”的概念,再通过推算、猜想两地距离深化“千米”概念。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和重量单位等内容时也可采取此方式进行。又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访问村里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情况、农民家庭收入情况、村人口情况以及受教育情况等。总之,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走出课堂,但是要注意做好组织引导工作,要让学生带着任务走出课堂,不能放任自流,搞“放手式”教学。
(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实施“小团体”教学
所谓“小团体”,是指在班级内组成的各种形式的同伴团体,它可以是由教师组织划分的固定的小组,也可以是在课堂上由教师指定的临时学习小组,还可以是由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结成的学习小组。组织实施“小团体”教学,就是指在课堂上或在课外,要充分发挥各种同伴团体的作用,使他们在求知方面能够通过互帮互学获取知识,在交往方面能够培养自尊和尊重他人的品质以及合作精神,在解决问题方面通过讨论、辨析、互相激励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施“小团体”教学的重要意义还在于,通过这种方式教学能够有效地张扬学生个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创造和谐的氛围,给学生以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和时间。
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如推举“教师助理”参与教学、参与课外个别辅导等。总之,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打破传统的固有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组织形式形成一种开放性体系。
二、开放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工具。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坚持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广阔空间。但目前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滞后性。为此,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个别处理。例如,在教学“比例”这一知识前,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谁能想办法测量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学生有的说爬上去量,有的说放倒旗杆量……教师鼓励学生思考:有没有更方便、更快捷的方法呢?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当学生学习了“比例”这一单元后,教师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引导学生用“量杆子的影子”的办法来求得旗杆的高度。可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碰到了新的问题:在有阳光照射的情况下,可以用竖杆子的方法来测量旗杆的高度,如果碰到阴天,没有“杆子的影子”,又该怎么办呢?于是学生又在实践中反复进行探索,终于有学生想出了用“镜子放在地上照”的办法。具体是这样的:将一面镜子放在地上适当的地方,镜面朝上。测量人直立,眼望镜面,在旗杆根部与镜子的连线上慢慢后退,直到能在镜子里看到旗杆的顶端时站住。这时,只要量出旗杆根部到镜子的距离、镜子与测量者间的距离、测量者眼睛离地面的高度,就可以求出旗杆的高度。这样,通过“开放”课堂,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开放实践作业
(一)进行社会调查
通过调查了解数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比如,现在农村各地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可组织学生到农户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效益。再如,学习统计图表后,可让学生收集某段时间交通车上的客流量,制成“客流量统计表”,或收集几家商店的商品价格,制成“商品价格对比表”,或收集乡镇企业近年来产值和利润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让学生能根据自己制成的统计图表,提出一些实际问题。
(二)自办数学小报
这项内容适合中高年级。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在每月一次的自办小报展评活动中,学生广泛地阅读数学书籍、查阅数学资料,积极地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应用的数学实例编进自办小报中去。与此同时,我们还利用办报设计的机会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办报质量。例如,一张8K纸的有效面积多少为宜?报头及各个栏目的内容在整个版面中占多大比例合适?如此,学生在摘抄、编排、设计中,将艺术美、数学美有机融为一体,真正体会到创造美与欣赏美的快乐。
(三)开设“数学乐园”
数学乐园是学生将日常生活中发现、搜集的数学问题进行整理,做出答案,并把整理运算的过程记录下来的一种数学游艺活动。活动中,学生愉快地从报刊、电视及生活见闻中发现数学名人、数学谜语、数学趣解,巧妙地加进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有的还配以插图、注解和说明,形式活泼有趣,是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理想园地。
(四)写“数学日记”
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觉,增加学习自信心。如五年级有个学生在学习了自然数、整数之后,对“数”产生了兴趣,把观察学习的收获写进日记里。他这样写到:“今天最高温度5度,可以用自然数‘5’表示,那么零下5度怎样表示呢?前进了五百米与后退了五百米又是什么关系呢?经过查资料我才知道,有些数可以在它的前面加个“-”,爸爸说它表示负数。真想不到,看起来很枯燥的数原来有这么多奥秘。”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制作、数学故事会、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
四、开放教学评价
传统的数学评价,教师是评价的主人、权威,妨碍了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开放评价,让学生学会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放的数学评价应从不同的方面与角度展开。评价形式可以是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对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和方位来评价自己和别人,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学生自己的辨别能力。
我们设计了一张数学评价表,并制定了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实际运用效果很好。下面是学生(或小组)评价表。(表略)
总之,让数学课堂开放起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勇于改革和实践,构建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使今天的学生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⑤ 如何让课堂教学既开放又有序的研究
实现教学的内在价值,把解决问题和课题研究紧密结合、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某种教学假设;研究教室里发生的教学问题。例如。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为了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验证教学理论,教师针对自己日常教学中的问题,这样一般的教学问题就有了研究的状态,可以凭借丰富的经验轻松地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对待学生间的差异;是研究现实的教学问题,也能提高教师的分析,而不是研究别人的问题。小课题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小课题研究过程,每位教师都要回顾反思:当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这个教学问题就转化这“课题”所谓问题转化为课题。一旦教师追踪某个教学问题?如何实施课堂教学评价、解决过程的思考过程。在研究性教学中。 教师通过情况下,也是需要教师研究的课题,就是在找准自身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建立课题、“通过教学(教师解决问题)”的校本研究过程?如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就转化为教学研究的课题,一旦教师关注“他人的经验”并借鉴他人的经验来解决某个教学问题时、借鉴他人的经验,教师需要追根溯源、“在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在确定课题前,把立好课题作为发现问题,既能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如何让课堂教学既开放又有序、查阅资料,教师遇到的教学问题,比如讲解某个“教学问题”?如何捕捉有利的教学时机,由别人来帮助解决问题,如果发现原来的教学问题并没有解决?如何对待教师的课堂语言。在这里?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把找准问题作为确定好为课题的前提条件,注重思考,而在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分析问题?这些问题既是课堂教学的现实问题,这就暗示这个问题可能是一个新的“难题”。“通过教学(教师解决问题)”是教师本人在教学中亲自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学之外的问题,可以称之为“问题课题化”,当教师按照自己的经验处理这些教学问题时。“在教学中”主要是研究教学之内的问题。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为了教学”。但有些问题只凭借经验是不能解决的,制定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加以解决,可以称之为研究性教学,而不是让教师放弃解决问题的责任
⑥ 教师要具备哪五种开放性教学能力
一、开放性教学能力的研究
教师的开放性教学能力和开放性教学方式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没有教师的开放性教学能力,就一定没有开放性教学方式。因此,研究教师的开放性教学能力必须首先了解开放性教学方式。
(一)开放性教学概说
1.开放性教学概念
开放性教学是指在教师主导作用控制下,赋予学生最充分的民主,学生以多种形式全面发展自我的教学方式。
“开放”的本意是 “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显然,开放性教学的涵义就应当理解为 “解除”教师对学生的 “封锁、禁令、限制等”,让学生在 “自由的”空间愉悦自发地学习。开放性教学旨在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开放性教学是一种 “教师点拨启迪,学生自我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做掌握知识的主人,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具体实践上,则是采取多层次、多角度的做法,不受传统程序、格式的限制,将以教师讲授为主改为学生自学为主。
2.开放性教学概念的诠释
第一,整个教学是在教师控制下完成的。教学的 “开放”是在教师预先设计和课堂精心安排下实现的。
第二,“赋予学生最充分的民主”是指教师要给学生尽量多地提供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旨在使他们形成自主独立的意识和学习动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教学的 “开放”富有多种含义,譬如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形式的开放、学生思想的开放、学生学习行为的开放等。
第四,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教学活动,例如游戏、娱乐、研讨、辩论、参观、实践等。
第五,开放性教学明显的外部特征是学生高兴,没压力,非常愿意参加;课堂活动看起来 “很乱”,甚至 “课不像课”的样子。
第六,这里的 “自我发展”是指学生通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摄取知识,自我发展智能,自我形成健康人格。同时它也包含着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在外力作用下自我完善,自我拓展,自我实现。
3.开放性教学的特点
(1)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全面开放:①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开放,例如可以积极发言,甚至不举手就可以发言;②教师所教的教学内容开放,例如事先向学生们讲明将要学习的内容,或者,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向老师 “点课”,学生点什么课教师就讲什么课;③学生的学习方式开放,例如学生可以串座位学习,任意组合小组研讨;④教学形式开放,例如许多课不是教师讲,而是学生讲,教师答疑。
(2)随机性
随机性是指教学在对学生开放的情况下,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提出问题的方式方法过激或者由于学生的学习激情使自身的行为越出了教师事先所设计的范围而产生的意外变化。开放性教学是有序的,但在运作中一定会出现随机发生的现象。例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由于是开放性教学,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所以有许多答案都是意料之外的,或者是偏离了学习内容,或者是离题太远,甚至 “误入歧途”。
(3)偶发性
偶发性是指课堂教学时出人意料偶然发生的事情。教学是动态的,随时都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特别是开放性教学。因为在开放性教学中学生的 “自由度”比较大,所以更容易出现偶然发生的事情。
(二)开放性教学的基本原则
1.“学生活动为主”原则
开放性教学的实质是教师营造宽松的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开放性教学的课堂,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安排广阔的空间,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特别是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群体探究相结合的活动为主。
2.“学习行为放开”原则
学习行为包括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动手操作、回答问题、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与同学合作等。放开是指摆脱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充分释放自己的天资和能量,把自己的真实水平表现得淋漓尽致,毫无顾忌地完成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行为放开”就是指在教师允许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
3.“收”、“放”结合原则
“收”就是教师的调控、指导,“收”就是把对学生开放的程度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围内。“放”即指在教师必须控制的学生行为规范内,还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即使个别学生在个别方面有些 “过头”,教师也应当把它看做情理之中的事,是可以谅解的事。例如,在研讨问题时思想偏激、情绪激动,在发散思维训练时答案离奇荒诞、离题太远,在小小组活动时个性十足、态度傲慢等。
开放性教学坚持的重要原则是:以 “放”为主,以 “收”为辅,能 “放”能 “收”,“收”、“放”结合。开放性教学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只 “收”不 “放”,也不像西方某些教学那样只 “放”不 “收”。
(三)教师开放性教学能力的诠释
1.教师开放性教学能力的概念
教师的开放性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能创设 “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并能按计划进行有序教学的本领。或者说,教师的开放性教学能力就是能让教学 “开放”的能力。
2.教师开放性教学能力的结构
开放性教学能力的结构是指组成开放性教学能力的基本构成。教师的开放性教学能力看起来好像是一种单纯的组织教学能力,其实,它是教师教学理念和综合能力的集合。
教师开放性教学能力的结构组成主要有以下几种。
(1)“释放天性,能让学生在 ‘无意识’中学习”的能力
天性是孩子的心理欲望和性情。儿童们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必然产生最能满足自己认识倾向的需要。他们的天性以 “玩”和 “乐”为主要表现形式,以 “轻松”和 “愉悦”为主要情感体验。当孩子们的欲望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无限的 “势能”(内部的驱动力)和强大的 “动能” (外部的表现力)。换句话说,当学生的天性得到释放时,他们就能积极投身到各类活动中,就能在 “无意识”状态下,在“不知不觉”的情境中学到他们 “没想学”的许多东西。如果压抑孩子的天性,强行灌输,其结果必然与此相反——— “想学到”的东西却学不到。开放式教学能释放学生的天性,课堂上能还给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能让他们感到轻松、愉悦,没有心理压力。
(2)“娱乐游戏,能让学生在 ‘玩’中学习”的能力
娱乐游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快乐有趣的活动或直接参与游戏学习知识、开发智能、形成良好人格的教学方式。娱乐游戏教学让学生通过多种娱乐性活动学习文化,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学。它能满足学生强烈的心理需要,它能使学生主动摄取知识、发展智能。娱乐游戏教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上课”,而是在不知不觉、无意识状态中学习。
(3)“创设情境,能让学生在 ‘愤悱’中学习”的能力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可以理解为 “开导”,“发”可以理解为 “领悟”。后来人把 “启”和 “发”两个字抽了出来,形成了一个新概念:“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然而,“启”和 “发”是有条件的,它必须是学生处在 “愤”“悱”状态中。所谓 “愤悱”情境,就是要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使他们产生新的认知需要,让他们处在 “似是而非”、 “似懂非懂”、 “模棱两可”,想认识又怕不准确,想说明又怕说不完全的心理矛盾状态之中。此时,正是产生强烈上进心和求知欲望的极好机会,正是施教的极好机会。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不同类别的 “愤悱”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感到困惑、迷惘、焦虑、踌躇,让学生在如此心态下提出问题、研究发现、自我摄取知识、自我开发潜能。
开放性教学情境通常有 “愤悱”情境、“直观”情境、“娱乐”情境、“问题”情境、“研讨”情境、“探究”情境、“发现”情境、“合作”情境、“实践”情境等。
(4)“赏识激励,能让学生在 ‘成功’中学习”的能力
要想让学生在开放性教学中自我发展,教师就必须付出最真挚的爱。只有教师对学生投以最真诚的情感,学生才能不畏惧教师,才能无拘无束地释放天性。教师真情的流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赏识、激励。
赏识教育、激励教育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肯定他们的成绩,鼓励他们的进步,婉转策略地批评,热心诚挚地交流是解放孩子的最好途径。还有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那就是教师对某些 “超前”的事不做具体要求,而是通过学生的一些行为暗示,使每个人从中受到冲击和震撼。心理学家盖滋(Cate)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给学生创设各种 “成功”环境,让他们在 “成功”中学习,让他们体验 “成功”的喜悦,让他们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也是成功之母”。
(四)教师开放性教学能力形成、发展、施展的条件
教师开放性教学能力的形成、发展、施展是在多种因素协同下完成的。
首先,教师要有开放性教学的意识。也就是说,教师 “敢开放”。“敢开放”就是教师相信学生,还学生学习主人身份,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敢开放”就是 “有胆识,敢设想”。所以,教师的现代教学观念、素质教育思想、现代教学理论就成了教师 “敢不敢开放”的主要因素了。
其次,教师要有开放性教学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 “会开放”。“会开放”是教学的策略问题、教学技术问题。“会开放”就是 “有方法,敢实践”。所以,教师的组织教学艺术、语言艺术、设疑艺术、处理偶发事件艺术等也同样成了教师 “会不会开放”的主要因素了。
教师必须具备的五种开放性教学能力:
1.教师营造教学民主氛围的能力
教学民主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行开放性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学民主是挖掘学生各类潜能的重要保证。因为学生是在宽松、愉悦、“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学习,他们能消除思想疑虑,减轻心理负担;他们能充满自信,鼓足勇气,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教师营造教学民主氛围的技巧之一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活动机会。长期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已经使学生形成了比较牢固的唯师、唯书、唯上心理定势,即上课只能听老师讲课,只能 “吃”老师“嚼过的馍”,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最多的活动机会,让他们亲口去说,亲眼去看,亲手去做;让他们感知,体验,顿悟;让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
教师营造教学民主氛围的技巧之二就是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在不干扰、破坏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教师要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允许学生发表与老师意见不同的看法,允许学生发表与教科书内容不同的看法,允许学生产生怀疑,允许学生自由组合讨论问题,允许学生自由发言等等。
教师营造教学民主氛围的技巧之三就是给学生最真诚的爱抚。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对学生疼爱、抚慰,不因学生的无序而训斥,不因学生的误答而羞辱,不因学生的过激而讥讽。只有教师赏识学生,激励学生,体贴学生,开放性教学才能进行。
2.教师创设 “开放”情境的能力
这里的 “情境”系指特设的教学环境,或者说是指课堂教学的氛围、条件。“开放”是指有利于开放性教学的一切形式和内容。创设是指设计、创造、安排、运作。综合起来说,就是教师必须创设各种开放的教学情境,才能完成开放性教学的任务。所以,开放性教学的首要工作就是教师会创设 “开放”的教学情境。
“开放”的教学情境包括的内容很多,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开放情境,甚至同一节课不同的老师也会设计出不同的开放情境来。
3.教师的课堂语言能力
其中最重要的是课堂讲解能力。 “讲”是指说、解释、论述;“解”是指解除、解释、明白,是指把束缚着或系着的东西打开。教师的讲解则应是把要 “讲”的内容阐述明白清楚,打开学生暂时被束缚着或被系着的 “未知的枷锁”。它的更深含义还在于,通过教师的“讲”,学生得到 “解”,学生不仅能接受讲的对象,而且能通过这些对象,打破更多束缚,自我获取新知。
即使是开放性教学也需要有教师的讲解,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一种形式。在此,首先要澄清一种错误认识:有人认为现代教学应当废止 “注入式”,不能采取教师讲的方式,于是就把现代的讲述式教学归于此类。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教师的讲解不都是 “注入式”,好的讲解同样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甚至像一幅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一样,给人美的享受。
4.教师的课堂设疑能力
设疑,是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于深化教材内容,在于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每提出一个有水平的问题,都会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一个疑团,激起一层波澜。提问会刺激学生的大脑中枢,使其在极短的时间内,检索自己头脑中的已有经验,并能与新的问题紧密连接。这种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培养能力的过程,是思想提高的过程,是内化过程,也是积极的教学过程。
5.教师的课堂随机应变能力
教师的应变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随机应变地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进行敏捷、果断而准确的处理;二是指教师有高度的智慧,能巧妙地、准确地、因势利导地给人以引导、启示和教育。
开放性教学是完成新课程改革任务的重要教学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开放性教学是在教师亲自设计、运作下完成的。教师具不具备开放性教学能力,决定了教学具不具有开放性。换句话说,没有教师的开放性教学能力,就没有新课程改革的开放性教学方式。所以,教师的开放性教学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⑦ 什么是教学方法和开放性教学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新课程改革呼唤着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变革期待着教师改变传统的封闭型教学方式,实行开放式教学。所谓开放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从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态度、思维和能力出发,以激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形成科学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变“学知”为“知学”。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实行开放,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呢?通过本次学习和在教学中得出的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开放师生关系,使教学气氛民主化
开放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为基本原则,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种开放的师生关系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以“师生对话”为基础,旨在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给予的关系,教师也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二是师生之间的“顾问”与“主人”关系。即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发展活动指明方向,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和“顾问”作用;而学生则是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动在生成、构建自身和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开放教学过程,使学生各有所得
在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重视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根据不同的课型,这种操作过程应当没有固定的程式,应当根据教师的个性以及学生的情况等多种因素决定具体的施教措施。
第一,注重引导学生自学思考。“自学”,即学生自己看书、理解教材,教师指导学习的方法;找出重点划下来,发现疑问做标记。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看书思考,不仅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下一步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使学生养成勤思善学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二,注意让学生在“做数学”中进行数学探究并发展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初三几何“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这样引人:我们生活在丰富的图形世界里,圆和圆组成的图形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画面,你能列举两个圆组成的例子?由学生举出实例,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中两个圆之间有着不同位置关系的感知,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可能。设计问题:由于圆与圆大小异同的多种不同位置,构成了多姿多彩的画面,你知道两个圆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吗?请画画看。这里不直接给出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先让学生画一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获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画两圆外离,把其中一个圆的半径逐渐变大,这时又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些现象之间有相互的联系吗?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图形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互相依赖,了解“数量关系”是刻画“位置关系”的一种简明的符号语言,并得到两圆五种位置关系的判定。通过实验、制作、量度等活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尝试错误和成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发展个性特长。
第三,制造教学疑问,引发学生开展研讨和争论
①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内交流、质疑、解疑。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划出的重点,互相质疑、解疑,把没有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个人都要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带动学困生,起到交流互补的作用,能激发深人钻研的意向。同时这样做,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②积极开展小组间质疑解疑。首先,由学生把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并由学生按课本内容先后编上序号。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上台板书自己的问题,正给了他们表现才能的机会;由学生按课本内容先后编上序号,加深了对教材知识体系的进一步认识。其次,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共同解决黑板上的问题,形成组间解疑。在此期间,对每一个问题全班同学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辩论。学生的质疑,以学生解疑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参与、指导、研究。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或和学生共同研究,或适时加以引导、点拨,但决不可能代替学生思考。
三、开放教学评价,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评价的实施,应该注意:第一,突出评价的主体性。数学开放式教学评价不能仅仅评“教”,更应该评“学”,即数学开放式教学评价应突出学生这一评价主体。评“学”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主体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并逐步向学习目标迈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第二,注意评价的整体性。数学开放式教学评价应掌握统一的评价标准,着眼于一节课的整体评价,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评价不同领域数学知识联系与教学,还应注意评价数学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更应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数学观与价值观的形成过程等素质的评价。第三,关注评价的动态性。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应只是用总结性评价对开放式教学进行判断、或是给出一个等第,而应把数学教学评价与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紧密结合起来,着重从教学
四、开放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放式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开放学习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去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与实践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在感受新知的过程,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解决问题。第一、重视开展数学活动课。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可以开设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课,让学生从生活和劳动中寻找数学问题,拿到活动课上来,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并且在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互相交流。比如,开展数学竞赛、数学游戏、开展数学学习研讨和交流,举办数学讲座和展览。第二、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活用数学知识,让学生联系生活和劳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寻找数学问题。譬如在教学实习作业课《测量倾斜角》时,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制作了测量工具,一起测量了国旗旗杆、教学楼、校园古树的高度。这些实际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应用、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他们的创造潜能,最终使他们达到灵活创造的境界。
总之,开放式教学的实施,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满足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使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⑧ 课堂开放了怎么办
开放是好事,每个人都有教育的权利,大学课堂确实应该开放
⑨ 如何有效地实施开放性课堂教学
1. 已知条件需开放。开放性教学中练习设计时,我提供给学生的练习、条件一般都是多元的、有选择的、答案不惟一的习题。在学习“整十数笔算除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请同学们先自由出题,后交换题目同桌对练。这样设计练习,被除数是任意的,除数也可以是10~90的任意一个数。这样练习的内容学生就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不但全面地深化了教学内容,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提高了学习兴趣。
2. 解题方法要开放。我设计的练习,力求解题方法的不唯一,解题途径的不唯一,答案的不唯一。通过引导,能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为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修一条120千米的公路,前5天修了40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还需多少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找出了如下的解法:⑴160÷(40÷5)-5;⑵(160-40)÷(40÷5)也可以从求修1千米公路用的时间来思考;⑶5÷40×160-5;⑷5÷40×(160-40)还可以用倍比的思路解答:⑸5×(160÷40)-5。鼓励学生以变异的观点,突破习惯的思维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程度,达到了开放的目的。
3. 问题情境的开放。“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认真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次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我抓住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且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如,教学“米的认识”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小明从家到学校100米,到小方家50米,而小方家到学校60米。问:根据这个情景,你能解决哪些问题?结果学生思维活跃,回答问题也是精彩纷呈:一个叫思雨的学生这样回答,加入我是小明,我每天和小方一块上学,直接到学校走100米,过小方家只要走110米,差10米,只有几步,(还列举教室长8米,10米就是比教室再多2米),多走10米,上学、放学就可以和小方说说笑笑一块回家,还有遇到坏人也不害怕了。
4. 练习对象应开放。这里的“练习对象”是相对于学生群体中学习各个层面的学生而言的。就学生群体而言,其智力和思维能力相差悬殊,理解问题的速度和深度差异较大。为缩小他们的差距,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在练习设计时,我的做法是分层练习:让成绩好的学生吃饱,让成绩中等的学生吃好,让潜能生也有所收获。如,教学“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后,我拿出一把米尺说:“小朋友,看到这把米尺,你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样看似简单的一个练习,其实是我精心设计的。其目的就是分层练习,以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要求。成绩好善于思考的同学说出了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还举例说出量什么物体可选怎样的单位合适。这时我看到平时很少发言,成绩也不理想的张凯同学也举起了手,就马上请他回答。他说:“我看到米尺上标的0、10、20、30、40、50、60、70、80、90、100这几个数字。”虽然张凯同学回答的是最直观、最简单的一种,但我抓住这个机会,马上表扬了他,我看到他开心地笑了!从此以后,张凯的发言也更加积极了。
5. 习题素材的开放。在教学中,我更注意开放习题的素材,使其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使知识向社会生活延伸。
(1)引进生活,感受“活”的数学。练习中,我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练习设计,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如教学“周长和面积”后,我设计这样一个练习,老师要对房子进行装修,有几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学生一听有问题要请他们帮忙解决,都跃跃欲试,热情顿时高涨。于是我提出了问题:①请算出每个房间是多少平方米?这套住房共有多少平方米?②用边长8分米的地砖铺店面需要多少块?每块地砖8元,一共需要多少钱?③如果在客厅、餐厅的吊顶四周装上石膏线条,需多少米?这道题的设计使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将课堂知识拓展到生活实践中,使他们能服务于生活。
(2)回归生活,体验数学“事实”。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提供素材,设计练习,实现开放。如,教学“小数减法”后,我问:“你们到商店买过商品,知道商品的价格吗?现在你有10元钱,请你与同桌合作,一位同学买东西,一位同学收钱,看你能买到多少你喜欢的东西?”这样设计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真正的“数学”。
总之,开放性的练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