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悲怆的第一乐章
大体保持了奏鸣曲式,先是一阵疑惑不安,之后是很长一段甜蜜温馨的喘息,作者深情地欣赏着哺育他的俄罗斯大地,有《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味道。但最终受到当头一棒,从梦中惊醒,强烈起伏的音响碰撞着,不得不卷入人生的旋涡,现实是不容逃避的,必须顽强地与命运奋起抗击。末尾安详的副部主题重现,暂时摆脱冲突后,倍加珍视宁谧和谐的生活,自然地进入下一乐章。
B. 悲怆第一乐章
这位同学,您好。对于你的问题,我也许可以给你提供一些帮助。
首先曲子的踏板运用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你的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并不是完全用切分踏板。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乐感来判断,也可以多听听大师们对于音乐的处理,这是个好办法(尽管每个钢琴家都有自己的风格,都不尽相同,但是你可以选择性的吸收他们的优点),你可以试试。
第三十五小节的那个问题,你完全没有必要死抠谱子的要求,可以根据音乐走势来。我是这样处理的:从第33小节起,每一小节踩一下(也就是说每一小节初踩到该小节结束,这里要注意不要生硬,换气的时间尽可能短,这样才能既避免突兀的停顿,又能避免混乱)
第四小节的快速下行,最好不要用踏板。以免造成混乱。很多人都把踏板当做自己技术上的漏洞的弥补,这么做不可取。尤其是初学者,这个地方建议不要用踏板。
左手八度上行?你说的是震音吧?那个玩意儿好练。你可以慢慢来,千万不要一味求速度,那样练出来的曲子不扎实。要慢。一定要慢下来。震音的技巧主要是利用腕力,控制好你手腕摆动的幅度,先慢慢来,在1,5指强弱协调好之后再加快速度。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加油吧孩子!
最后祝你练琴愉快~
C.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技巧
练好半个月
再练一年,已达到炉火纯青
注意强弱,并且连贯
稍加踏板
D. 求练习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必备练习曲,下星期要比赛了,感觉不把稳。
悲怆是贝多芬伟大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第一首(按顺序)出名的、有代表
性的、被出版商附加标题的重要作品。在整个贝多芬的全部作品中,悲怆
奏鸣曲也是作为他第一阶段创作期的必须提及的重要的代表作品(同期还
有英雄交响曲等等),可见其地位。而月光是偏中期作品,个人认为可算
作古典至浪漫的一个小小的分水岭(月光第一乐章打破了古典奏鸣曲快板乐章的传统,踏板的全面使用也可算作“正式”宣告了现代钢琴的全面登场),也是相当有代表性和重要的作品。比
较两部作品的难度,特别是教师作为教学曲目的选择上,决不应单单从纯
技术的角度看,对作品内容、表达情感深度的理解能力(这里会涉及触
键,踏板的运用,rubato的运用等高层次技巧),更为重要。如果比较整
个的两部作品,难度是不相上下的。但是本帖有个限定范围:悲怆一乐章
和月光终乐章。这是个重要的因素,而且这两个乐章也是各个音乐学院
钢琴考试(包括主、副科)考学的常用曲目,难度的分析和比较一定程度
上是可行的。
分析这两个乐章的差别,最主要应该先从乐章在奏鸣曲中的作用和地位来
分析。众所周知,奏鸣曲作为维也纳古典音乐时期最流行最风靡的题材,
它的深度,影响力的体现,就必须提到一个重要的乐曲结构,即曲式:奏
鸣曲式。简单来说,奏鸣曲在那一时期是一个三(四)乐章的题材,而真
正运用标准奏鸣曲式写作的部分,通常只有第一乐章。而奏鸣曲式由于其
丰富的相对复杂的结构性,使得表达较为深刻的思想性和内涵成为可能,
所以倍受当时作曲家推崇。正因为如此,在当时的奏鸣曲中(包括海顿莫
扎特贝多芬),每一部作品的第一乐章是最能体现其内容、思想、深度、
全曲精髓的部分。第一乐章在这一时期的大多数奏鸣曲中,几乎是全曲思
想的主要展现。而悲怆和月光这两部作品同样如此。简单介绍一下,奏
鸣曲的二乐章,通常为慢板乐章。终乐章,快板乐章,回旋曲和回旋奏鸣
曲式较多。回旋奏鸣曲式是回旋曲和奏鸣曲式的一种结合。由于其奏鸣曲
式概念中的发展部由回旋曲曲式中本身存在的插部演变而成,所以,此曲
式的冲突性大为降低,思想内容深度也相对缩减不少。这是由原因和道理
的。奏鸣曲作为多数有三个乐章的套曲体裁,其常见的主要表现手法(从
贝多芬时期开始为甚)为: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强烈的个性表达,丰富
的思想内涵,戏剧性的激荡人心的冲突。通常篇幅也较长。第二乐章,慢
板,抒情性,激烈冲突之后的冥想,恬静,优美。第三乐章,回旋曲的快
板,单纯的回旋曲曲式源于民间庆典,由主部、主部再现和无数插部构
成:即A-B-A-C-……-A。这样的曲式,会强调主题的特征,同时展开不会
太远,相对篇幅不会太过冗长,毕竟已经是终板乐章,利索的结束是作曲
家的主要目的。回旋奏鸣曲式具备二者的特征,但体现的仍是回旋曲的目
的,既单纯、热烈,快速。经过上面的简单叙述,出于这些原因,贝多芬
作品乐章间的难度差别和技术特点一目了然!以上是广义上的说明。
E. 关于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方法
注意节奏不要拖拖拉拉不严密.影响整段的气势,所以慢板的这部分要卡好节奏,但不是一拍拍数,在准的基础上要有适当的向里向外拉,自己有那种悲怆的感情,考虑到作曲家当时的生活年代和背景.力度重的地方不是砸琴,而是心里那种沉闷的诉说.七和弦连奏要有向里推的感觉.
后面快板部分主要是左手的震音吧,手腕一定要放松,踏板可以适当加在某小节上,渲染效果.第三页上那段觉得既要如歌唱又有顿的干净效果,至于下边一部分就是右手的旋律要有递进的效果了, 触键和力度的变化,触键的感觉不一样的确可以影响到音响的效果.
所以要好好体会一下啊~
不简单.
F. 求贝多芬悲怆第一乐章的音乐专业知识,技巧,以及参考文献
第一乐章是宏伟的奏鸣曲式。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c小调。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 这是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曰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关于"悲怆"这个辞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看“悲怆”的谱子时,发现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Grave——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而在听到肯普夫、施纳贝尔、巴克豪斯、巴伦波伊姆等人演奏的这首乐曲录音时,我就更想探究这首气势磅礴的奏鸣曲何以会有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很符合的名字了。 原来,这个形容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去的。在这首作于1798—1799年间的标号为op.13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 Sonata Pathetique”(悲怆大奏鸣曲)。在他的32部钢琴奏鸣曲中,只有这一部和op.81a“告别”是由作曲家自己加上标题的。二十八、九岁的贝多芬,正值青春年华,事业蒸蒸曰上,为什么要写上这么一个标题呢?罗曼·罗兰在他著名的《贝多芬传》中回答了我的疑问:“……然而痛苦已在叩门;它一朝住在他的身上之后就永远不再退隐。1796年至1800年间,耳聋已开始它的酷刑。”1801年,贝多芬在给韦该勒的信上写道:“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我的敌人们又将怎么说,他们的数目又是相当可观!……在戏院里,我得坐在贴近乐队的地方,才能懂得演员的说话。……人家柔和地说话时,我勉强听到一些,人家高声叫喊时,我简直痛苦难忍……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普卢塔克 教我学习隐忍。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但有些时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隐忍!多伤心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 “悲怆”奏鸣曲本身和这封信,揭示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题目“悲怆”,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但音乐的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 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可以说是完美的音乐典范————它是日记式的生活状态的反映,而贝多芬在他的音乐声中告诉我们,他已超越了现实,摆脱了尘世的困苦,在精神上他是胜利者。 有人曾将这首奏鸣曲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比较,指出在这两部作品中,存在着共同的“青春的哀伤感”。 可能人们是从这个标题出发,将它和当时德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相对应而作出这种结论的。确实,在歌德的 《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在莫扎特的g小调第40交响曲中,都弥漫着类似的情绪。但贝多芬毕竟有其独特的个性,实际上,他的作品中弥漫着的是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也弥漫着一种对无限、对理想的渴望。他已经超越了自己的肉体上和生活中的种种痛苦、恐惧、忍让、敬畏,他感悟到了生命的升华。正如E·T·A·霍夫曼所说:“人的心在尘世之物中感悟超尘世之物。” 贝多芬在他的生活中感觉到了悲怆,感悟到了生命中自我的力量,他将这些写进了这部奏鸣曲,用音乐把我们带出生命的躯壳,导向那无垠的精神疆域,向我们的灵魂中灌注了英雄的理想和人格。 “我的王国是在天空。” “我是替人类酿制醇醪的酒神。是我给人以酒神上至高的热狂 “我们这些精神上无限而生命有限的人,就是为了痛苦和欢乐而生的。几乎可以这样说:最优秀的人物通过痛苦才能得到欢乐。” 贝多芬在自己的痛苦中培育出精纯美丽的花朵,献给世人,解救世人,造福世人,他是人类的英雄,人类的普罗米修斯。参考资料: http://ke..com/view/779066.htm
G. 请教《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展开部详细分析
我也看看→_→
H. 钢琴曲悲怆第一乐章这两节怎么弹
你可以听听巴伦勃依姆弹奏的第一乐章可供参考
I.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
引子(1-10)
呈示部(11-132或134)
(11-27)第一主题
(27-50)连接
(51-88)第二主题
(89-112)第一个结束主题
(113-121)第二个结束主题
(121-125)主要主题的双片段
(125-132或134)连接
结束部(279-312)
(297-300)引用慢板引子
(301-305)引用第一主题部分
(305-312)动力结束
呈式部主部:是奏鸣曲式的开始部分,也是陈述第一主题的部分。
主题方面:富有动力性,热情豪迈,刚劲有力,较少应用抒情性的主题。
调性方面:一般在主调上进行并结束在主调上。当主部结构为单二部或单三部时,它们的中间部分也可能转至其它调。
结构方面:常见的有乐句、乐段或单三部曲式,早期的奏鸣曲式,结构比较短小,在贝多芬以后的奏鸣曲式中,也常有主部为三部性结构。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悲壮的慢板引子揭开了全曲的序幕。第一小节严峻阴森的和弦象征着残酷命运的威胁,级进上行附点音符的哀求音调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两种因素的矛盾冲突,奠定了引子发展的基调。这个戏剧性动机是整个引子发展的核心: 接着,阴暗的减七和弦一次次鸣响,痛苦哀求的音调在高4度、高8度处反复模进出现,当曲调上行到高音"降A"时,一串下行的快速音型飘忽而过,使人仿佛听到轻轻的叹息。在引子结束处,从高音倾泻而下的一连串快速半音且蕴积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爆发的涛涛怒潮作准备。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奋发向上、奔腾不息的音流反映了人们向命运挑战的气势、与黑暗势力搏击的决心: 右手笔直上升的音型、坚定有力的节奏、左手分解八度的主音持续音一出现就具有召唤人们进行斗争的力量。 副部活泼、抒情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一唱一和,感人动听。左手舞曲性的伴奏织体,充满生气,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欢乐的遥想: 活跃的上行跳音,带有倚音的附点音符和轻巧的三连音下行音调具有幻想的意味。浓重低音与明快高音的色彩对比更增加了欢乐的气氛。它表现了厄运的幽灵无法阻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幸福理想的憧憬。呈示部的结束部在降E大调上开始,以主部的材料变化写成,左右手连续不断的半音反向进行,掀起了更汹涌的反抗热潮。这股音流从低到高、从弱到强,把主部的斗争情绪推向高潮。整个呈示部在高潮出现的强劲和弦中结束。 展开部以引子的素材在g小调上开始,集中凝练的音乐形象,描绘了阴暗势力、残酷命运的威胁依然存在,受伤的心灵仍在隐隐作痛。接着激昂奋进的上行音调在左手分解八度持续音衬托下与引子中哀求音调的轻吟形成对照: 这两种冲突因素互相交替先在e小调上出现,又在D大调、g小调上重复。接着,滚滚向前的分解和弦不断蠕动象远处传来的雷鸣,昂扬激进的音调反复插入与之交替,掀起一个个浪潮。 第一乐章的再现部一往无前、坚定有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奏出了胜利的凯歌,最后几个所向披靡的和弦宣告了光明战胜黑暗的胜利,显示了人"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力量和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