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滕王阁序特级教师教案

滕王阁序特级教师教案

发布时间:2021-03-12 20:41:53

A. 旅夜书怀教案,急用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 ②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怀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细节质疑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一、 导入: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领略到李白诗歌的魅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旅夜书怀》与《登岳阳楼》。

我们先来看《旅夜书怀》,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同学们觉得自己读的好不好?(生答好)很有自信,那我们暂且不下定论,等我们学了这首诗,再来说你们诵读的感情把握得是否到位。

二、教学过程

一《旅夜书怀》

1、 初看《旅夜书怀》这题目,觉得它写的是什么呢?(生答)

师:大家回答的都不错,旅,旅行、居旅,夜表示时间,书怀就是抒发情怀。“旅夜书怀”就是在行旅的夜里抒写自己的胸怀或怀抱。那大家先来看看“旅夜”,旅行,旅居,诗人为何会旅居?大家说说看

明确: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即764年的春天携家人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旅夜书怀》就是在途经渝州、忠州时写的,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他在2年前,安史之乱初时,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集中体现他这种心情。

①“旅夜书怀”是在行旅的夜里抒发自己的情怀,那为什么引发情怀呢?由什么触动了他的情怀?

明确:在行旅的夜里见到的景引发他的情怀

②对景的描写有哪些?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③这两联的写景中包含哪些意象?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

④先看首联,从诗中找一个词来概括其意象特点,为什么这个字最形象?

明确:“独”,因为在阔大的江岸删哪个,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摇摆不定,漫漫长夜里只有孤立突出的高高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这番景象无不显出“独”

⑤再来看颔联,刚刚说了意象有 “星、平野、月、江流”这些意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意象特点的话你会选什么?

明确:低垂的星空,显得原野更加辽阔无边,更加荒凉,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月似乎不堪滚滚东流的大江的压迫一下子涌了出来。写出了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淼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那样的宏伟壮观。用“阔”来概括意象特点。

⑥首联写的是孤舟,写出了孤寂,可颔联却给我们展示了如此雄浑阔大的景象,那是人到底要写的是孤独还是阔大?

明确:孤独,用了对比,反衬手法,阔岸、平野,大奖中的孤舟是何等孤单、何等渺小,这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依的凄怆心情,这就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小结:分析完前两联,现在请同学来诵读,首联我们说写出的是诗人的孤寂,那情感应是怎样?(悲凉)那颔联呢?写的是一幅阔大景象,我们要读得昂扬一些,好,现在大家齐读前两联。

2、 分析颈联与尾联

① 面对着景,触发了诗人的情怀,说说诗人想借这景抒发怎样的情怀?

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② 怎么样理解这一联?分别从手法、内容、情感去分析。

明确: “我哪里是因为文字好而有名声,官职倒是由于我衰老而罢退了。”可是杜甫的名声真的不是因为文章好而显扬吗?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可见杜甫的文章名气非常大。可诗人却说“名岂文章著”那诗人的志向是什么?他希望因为什么而声名远扬?是他的政治抱负,他想要官场得意,为名谋利。明显的“名岂文章著”是一句反话。

“官应老病休”呢?是否也是反话?官休的原因应该是老且病,可杜甫是因为这原因吗?没错,不是,是因为自己的不得志,不受皇帝重用,又遭排挤,所以才“官休”,与“名岂文章著”一样,都是反语。

③这一联的感情基调应是怎样?从哪些字眼可以体现诗人的这种情感?

明确:悲愤、愤懑。从“岂”“应”可以看出来,“岂”岂能,怎么能,“应”应当那样,可自己却不是,显出诗人的悲愤。

④面对这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诗人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天地间所依存的一只沙鸥,即诗中所说“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是诗人的自况,这样写有何效果?

明确:“飘飘何所似”写出了诗人的漂泊无依。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相比(衬托),就更显得孤独,凄凉,以形象比武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与“独夜舟”相照应,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小结:书怀这两联,抒的是诗人漂泊四方,居无定所的无所依托的自伤之情,所以感情应该是压抑的,全班齐读。

二《登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建筑精巧雄伟,与江南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初中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知道了这一名冠天下的岳阳楼,在范仲淹的文章里有一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这样的句子,这里的千人就包含了杜甫,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杜甫的《登岳阳楼》

①我们已经学过了《旅夜书怀》知道了赏析方法,现在这首《登岳阳楼》由同学们来解决。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赏析?(请同学根据前面学习情况进行归纳)

明确:知人论世、标题、意象、语言点、情感及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②请同学自选你们找出的角度认真分析。小组讨论后进行发言。

提示: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意境:辽阔雄伟、开阔博大、孤单漂泊。

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语言点:昔、今对比,坼、浮

小结: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所见所感,通过对洞庭湖浩瀚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三诵读两首诗,注意重音、停顿,体味杜诗“沉郁顿挫”风格

结语:

通过这几首诗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杜诗及杜甫的了解又有更深一层的了解。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对大家今后的诗歌学习有所帮助。

B.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第一段有几个典故 典故分事典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内》的要求.(2)分析每容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C. 黄鹤楼 古文教案

[教学步骤]
一.导入:
A.提问: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B.讲故事: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二.朗读:
师范读,生齐读.
强调注意节奏(音韵兼顾意义),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
(如:读“空”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

三.师生探究:
A。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它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生4:我喜欢“白云千载空悠悠”句。给人一种悠闲适意的感觉。
生5:不。这句我感觉到的不是悠闲,而好像是孤独寂寞。因为“空悠悠”显得空空荡荡,使人顿时心生惆怅。
生6:我喜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句。江上烟雾迷朦,真仿佛人间仙境。
生7:我读来烟波浩渺,却又联想到前途的迷茫,想诗人也因此而生离愁别绪吧。
师:(赞赏地)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它确实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表现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从最后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刚才同学们争论“空”字的意味,很好。就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首联和颔联中都出现了“空”字,诗人登上此楼,发现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楼宇,天地间也只有漂渺无依的浮云,理解为“清廖孤寂”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生点头)千年已逝,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在这种清廖孤寂中诗人自然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生点头)。
(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已是课堂的主人。)

B.那么,你对这首诗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
生8:“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句,写草木茂盛,景物分明,给人清新可人的感觉,为何下句却突然转写“愁”?
生9:头三句每句中都有“黄鹤”二字,好像显得重复罗嗦?
生10: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
生分组讨论,力求每人都能谈出自己的见解。每组推举一个作中心发言。
生11:连用“黄鹤”三字,我们组认为是在强调黄鹤楼的得名,还可引人想象鹤的翩然身姿,仔细品去,回味无穷呢!
生12:仙人骑鹤西去的传说让人神往,三个“黄鹤”不仅读来不觉累赘,反而不断强化了传说给人带来的飘逸之感,当然更有仙人骑鹤而去的无限怅惘……
生1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有同学认为宁静,舒畅,是没有将全诗统一起来读,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看“白云千载空悠悠”,心中就有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之感,那么再研究“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我们认为应看作是一种凄美。
生14:我们在研究这一句时,揣测作者是不是一种反衬——景美也掩不住人在旅途的深深孤寂?
师(感叹):是啊,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生15:刚才有同学提出“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这个问题,我们讨论的结果是:诗人写作此诗并不是为了表现黄鹤楼的美景,而是表现诗人的怅惘,思乡之情。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讨论的结果并不在于对错,同学们只要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了品味,解读,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脱离诗意去信马由缰,而应在了解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去想象,去发挥。
(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

四、拓展,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每一句都可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句,根据诗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体会,写成一段小文,请同学们也模仿着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充分发挥想象,缀珠成文。
师示范:“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登临此楼,仰望长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色,就是那样不沾烟火气地洁白,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悠悠地飘荡。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生16:“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风的吹动下,那披着绿衣的生灵也会慢慢地跳起舞来,显得那样快乐活泼。再向黄鹤楼的东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它,似乎也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
生1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渐渐向西方坠落,远处辛勤工作的人,已收好农具准备回家。想想自己,还在遥远的旅途之中,江上的雾气波涛,更使人感到路途的的迷茫,真不知何时才可走完这迷茫的路途啊。看看天,看看地,哪儿是我的家,我的家又在哪儿?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心中的归思,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1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鸟归巢了,在和自己的家人团聚,那嘻嘻的笑声多么认人羡慕!日暮降临,一切都模糊起来,阴沉沉的天空中夹着一道道红霞,如长江之浪一涌而来,又如烈火在燃烧。不远的江面上,雾气渐浓,我不知不觉沉醉其中,突然心中又豁然而生思乡之念。美丽温柔的故乡在我眼前闪过,在我脑中停伫。我,想回家,回到那充满笑声的家,回到那能洗净我脑中胸中愁丝的家!
…………
(片断写作,虽有些描写与诗的意境不十分相符,但只要能想象,并能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就要充分肯定。)

五、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一首诗,理解了一位诗人,讨论了两个话题,写了一段文字,收获可谓大矣!

D. 岳阳楼记 教案

教案一
一、教学角度:广博的胸襟 宏大的抱负
二、设计思路:1.作为千古名篇,本文不论是思想内涵还是写作技巧,都有值得品读讲解的地方。但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实际,不可能、也不必要在课堂设计上面面俱到。因此,怎样对教学内容进行斟酌取舍,做到“长文短教”,这是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本三例教案以此为设计原则,即: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口”,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解读要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同时,课文字词句的理解翻译则主要放在课外,要求学生借助课内外资料,进行自主学习。2.本例教案以理解感悟课文的立意美为中心,理清课文“由楼写景,由景写情,由情写论”的写作思路,重点体会古代政治家范仲淹的思想境界。
三、实施过程:
1.导入:范仲淹在本文中表达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3.研读第5段。①学生齐读;②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展开讨论,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谈谈自己的理解;③理解“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的意思,体会其中包含的对滕子京的劝勉和对自己的鞭策这一言外之意。④理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句意,分析其中“二者”的所指,由此导入下一环节。
4.研读第3、4段。①概括段意;②讨论:第3段写悲景抒悲情,找出体现“悲”的意味的词句,翻译品味;③讨论:第4段写喜景抒喜情,找出体现“喜”的意味的词句,翻译品味;④理解句式“登斯楼也,则有……者矣”;⑤讨论:怎样理解这两段文字与第5段议论之间的关系?明确:这两段景物描写,实质是在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引出“古仁人之心”,借以表达自己的胸襟和抱负;⑥讨论:这两段的写景抒情与第2段的景物描写的区别与联系。明确:第3段写景旨在扣题,第4段写景照应了第3段“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说法,通过表现“迁客骚人”面对悲喜两景而产生的不同感受,引出下文的“古仁人之心”,借以表达自己的胸襟和抱负。
5.讨论小结:①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由楼写景,由景写情,由情写论”的写作思路;②将范仲淹的思想与今日共产党人的思想加以比较,谈谈自己对范仲淹的胸襟和抱负的评价。
6.齐读全文。
7.作业:①参考相关资料,翻译课文;②背诵全文。

教案二
一、教学角度:工整的对句 精当的炼字
二、设计思路:《岳阳楼记》虽是一篇散文,但多用对句,且对仗工整;同时,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颇费心思,语言极具表现力。本例教案拟以语言为切入口,披文入情,阐幽发微,进而领略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三、实施过程:
1.导入:介绍江南三大名楼及相关诗文名句,简评名句精当、优美的语言艺术。(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教师介绍作者,范读课文,正音;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悟。
3.研读第2段。①找出其中的两组对句,体会其妙处。明确:“衔远山,吞长江”(“衔”和“吞”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湖与山、湖与江的关系,更使静景富于动态美);“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运用对句,写出了洞庭湖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时,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张本。“通”“极”二字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景观和恢弘的气势)。②齐读第2段。
4.研读第3段。①速读第3段,归纳要点。②找出其中两组对仗最为工整的对偶句,加以品味。明确:“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日星隐耀,山岳潜形”(两句极写天气的昏暗阴沉。“隐”“潜”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为画面增添了动感)。③快速背诵第3段。

E. 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课文的教案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3
2.诗两首
雨巷................................................戴望舒 6
再别康桥.............................................徐志摩 8
3.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10
第二单元
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16
5.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18
6.鸿门宴............................................司马迁 22
第三单元
7.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27
8.小狗包弟..............................................巴金 32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 36
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 杨兴 39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 41
11.包身工...............................................夏衍 44
12.*飞向太空的航程............................贾永曹智 白瑞雪 52
表达交流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度
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朗诵
梳理探究
优美的汉字
奇妙的对联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名著导读
《论语》
《大卫·科波菲尔》

必修二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荷塘月色.........................................朱自清
2.故都的秋.........................................郁达夫
3.*囚绿记.........................................陆蠡
第二单元
4.《诗经》两首

采薇
5.离骚.............................................屈原
6.孔雀东南飞 并序
7.*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第三单元
8.兰亭集序..........................................王羲之
9.赤壁赋............................................苏轼
1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第四单元
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
12.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表达交流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
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
演讲
梳理探究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修辞无处不在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名著导读
《家》
《巴黎圣母院》

必修3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
2.祝福................................................鲁 迅
3. *老人与海 ..........................................海明威
第二单元
4.蜀道难.............................................李白
5.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
6.琵琶行 并序..........................................白居易
7.*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其二)
第三单元
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9.劝学 .............................................《荀子》
10.*过秦论............................................贾 谊
11.*师说..............................................韩 愈
第四单元
12.动物游戏之谜 ......................................周立明
13.宇宙的边疆 .......................................卡尔·萨根
14.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
表达交流
多思善想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善待生命 学习论证
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讨论
梳理探究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名著导读
《红楼梦》
《高老头》

必修4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窦娥冤...............................................关汉卿
2.雷雨.................................................曹禺
3. *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第二单元
4.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
5.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6.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三单元
8.拿来主义.................................................鲁迅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10.*短文三篇
热爱生命..................................................蒙田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
信条......................................................富尔格姆
第四单元
11.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12.苏武传 .................................................班固
13.张衡传 .................................................范晔
表达交流
解读时间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
发现幸福 学习纵向展开议论
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
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
辩论
梳理探究
逻辑和语文学习
走近文学大师
影视文化
名著导读
莎士比亚戏剧
《谈美》

附录
中华文化精神

必修5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2.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3.*边城 ...............................................沈从文
第二单元
4.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5.滕王阁序.............................................王勃
6. *逍遥游 ..........................................庄周
7.*陈情表 ..........................................李密

第三单元
8.咬文嚼字...........................................朱光潜
9.说“木叶”.......................................林庚
10.*谈中国诗.........................................钱钟书
第四单元
11.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12.作为生物的社会 ...................................刘易斯·托马斯
13.*宇宙的未来.......................................史蒂芬·霍金
表达交流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
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
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
访谈
梳理探究
文言词语和句式
古代文化常识
有趣的语言翻译
名著导读
《三国演义》
《堂吉诃德》
迅雷下载:
下载地址1:http://down.rme.com/rme_UploadFile/2010077/%D0%C2%BF%CE%B1%EA%B8%DF%D6%D0%D3%EF%CE%C4%C8%CB%BD%CC%B0%E6%A3%A8%B1%D8%D0%DE1-5%A3%A9%BD%CC%B0%B8%BA%CF%BC%AF.rar
下载地址2:http://www.xkb1.com/upimg/xkb1/sanxianbajiao/20071018/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5)教案合集.rar
下载地址3:http://dx2.qiannao.com/servlet/FileDownload?vid=1&vid2=0&filename=//gzlzw/gzlzw/2010730160018.rar

F.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教案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一、 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 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四、 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G. 滕王阁序教案

《滕王阁序》教案

【教学目的】
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预习,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2.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文》P271,文汇出版社)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的任务一是背诵这篇千古名篇;二要学写一段文言。
(解说:同年人的成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新奇的任务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一般只要求学生读懂、会背,进行文言文写作对于学生而言似乎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恰恰如此,才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二、解题
1.关于本文的写作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作者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祖父是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在前往交趾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研习课文
1.梳通文句,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①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②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③写欢娱宴游引发的的人生感慨。④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2.重点突破--学会\'精加工\'。
①教师示范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
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星分翼轸\'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接着,\'雄州雾列\'呼应\'星分\'句,\'俊彩星驰\'呼应\'物华\'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物华\'。多层渲染,以壮文气。图示如下: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古今变迁)
\'雄州雾列\'\'星分翼轸......\'(空间地势)\'台隍\'一句
\'俊彩星驰\'\'物华天宝......\'(人物之盛)\'宾主\'一句
\'都督阎公\'句以下开始具体地写主宾盛宴。
(解说:教师精当的分析为学生的思维运作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操作图式。当然,这应该建立在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在初步感知文章后,必须对文章进行精加工--对文句的内在思路和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求真正理解背诵。)
(2)学生归纳其余各段,边理解边背诵。
第二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并写周围秋景之美。\'潦水尽\'二语写秋景;\'俨骖马非\'四语写自己来到滕王阁;\'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披绣闼\'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第三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
\'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于是紧紧相承抒发身世之感。遂引用\'冯唐\'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四部分: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解说:在教师示范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方法依据,但在具体操作中仍会遇到种种困难。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师生质疑解答、点拨、启发等多种方式。但无论如何,教师必须保证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决不能越俎代庖将答案直接端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对有关文字材料进行\'精加工\',也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切实抓好这一环节。只要真正理解了,背诵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滕王阁序》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两点:工整的对偶和文情并茂的\'警句\'。
(解说:本导语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目的在于迅速切入本节课核心内容。一般而言,导语以简明赅要为上。)
二、品析鉴赏
1.对偶品析
这篇文章是骈体文。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有成对的,只有\'嗟乎\'\'所赖\'\'勃\'\'呜乎\'\'云而\'九个字),还讲究字的平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试就第1段看其对偶关系: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是对偶,这叫做\'当句对\'。
(解说:张志公先生说:\'属对练习是一种不讲语法理论而实际上相当严密的语法训练;经过多次的练习之后,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词类和造句的规律,并且用之于写作,因为从一开始就是通过造句的实践训练的,而不是只从一些语法术语和抽象定义学习的......属对是涉及方面很广的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基础训练,对于培养学生读书、作文的能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实践,灵活地把语法、修辞、逻辑几种训练综合在一起,并且跟作文密切结合起来。\'(《传统语文教育初探》P103-106,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对\'属对\'重视得十分不够。本设计在志公先生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本文的典型特征,从语言学习的心理规律出发,尝试着指导学生进行文言写作的第一步--属对练习。当然首先是对课文中无处不在的\'对偶\'进行\'精加工\',以期建立一个完整的学习图示来指导学生的仿写。)
2.对偶句仿写练习
①教师任意读出课文中的上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②教师根据课文情境自出若干语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如: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B.见秋水之浩淼;
C.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
(参考对句:都督宴上,盛友如云;望长天之明彻;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解说:练习材料出自课文,使学生有本可依;不照搬原文,又促使学生必须动脑思考。三个句子,句式各异,基本涵盖课文中的主要句式。)
③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做法利用文中语句编制\'对偶句\'。(解说:此举旨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意构思。应该在两方面要求学生:句式、句意,不必苛求平仄上的工整。)
3.\'警句\'品味
《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宝天华,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例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此外,如\'东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东隅\'已失,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地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文中类似语句多多,不一一列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
(解说:警句的写作难度较大,学生除了应该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以外,还需具备较高的思维水准和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只对课文进行分析而不要求学生一一仿写。但教师必须使学生意识到\'警句\'的特点和作用,并且能体会到\'警句\'的蕴意。可以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尝试创造一二。)
三、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直至烂熟于心。
2.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写一段有一个完整主旨的文字。
(解说:整体思路的把握是深入理解的前提,尤其是教授有语言障碍的骈文更要重视这一环节。这一板书简明显示了课文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其中对第1段做了详尽的分析。有点有面,有详有略。)

H. <腾王阁序>和<兰亭集序>都是序文,比较它们思想内容的异同,谈谈你的体会

《滕王阁序》与《兰亭集序》比较阅读
类型:高二教案 加入时间:2006年3月1日19:12
比较视点一:写美景,写乐事
同:乐在山水,乐在盛会。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极写山水之美,宴会之乐。
滕王阁上的聚会,既有长辈如阎公者,又有童子如“我”者,胜友如云,高朋满座。宴会之盛,好比当年睢园竹林之聚,文采风流,可比曹植谢灵运。良辰美景之中,有贤主,有嘉宾,有文人,有武士,难怪作者深深感叹:“四美具,二难并。”人生难逢的快慰之事都让作者享受到了。因此,他不断的感叹:“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幸承恩于伟饯”,“奏流水以何惭”。
兰亭集会,是在山水明丽的会稽山阴,作者用简约的笔墨描写出集会时的情景:远有崇山峻岭,近有茂林修竹,天高地远,清风习习。群贤毕至,又为这青山绿水平添了几分高雅。他们来这里不是狂饮大嚼,不是猜拳行令,而是在曲水中漂起酒杯,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简洁的笔触,写尽了兰亭集会的流风雅韵。
异:两种境界,各臻其善。
《滕王阁序》用墨如泼,写出人间万千气象。
王勃笔下,景物的境界是阔大的。登高望远,“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作者不但写眼前景,而且通过想像,将整个洪都大地都收拢于自己的视野之内:襟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瓯越。作者笔下的色彩是浓艳的,山是“层峦耸翠”,阁是“流丹溢彩”,抬望眼,落霞绚烂,碧水澄澈,铺锦列绣,文采斐然。
《兰亭集序》笔调清新,有世外桃源之风。
王羲之描写兰亭周围的山水,用的是近乎白描的手法。他写到山岭树木,写到流水天气。每种景物只用一字修饰,山是“崇”,岭是“峻”,林“茂”而竹“修”,流“清”而湍“激”,真是做到了“字不得减”。虽是简笔,却让我们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兰亭旁,该是群山环抱,曲水弯绕,楼台亭阁,错落有致,仿佛世外桃源。
比较视点二:悲时运,感人生
同:乐极而悲甚。
王勃由宇宙之大想到人生渺小,由毕至的群贤想到自己“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虽“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于是,文章也由热情洋溢转为扼腕浩叹,“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并由“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自伤身世。
王羲之由“快然自足”的“曾不知老之将至”,想到人生短暂,“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旺盛的生命终要走向死亡。正因为生活美好,才引起诗人对生命的留恋。
异:同途而殊归。
王勃在文中把悲势蓄得很足,但是,他毕竟从悲中走将出来了。他认为贾谊被贬,非无圣主;梁鸿被逐,非乏明时。那么可以推想,王勃对自己的不得重用,是有一种“端坐耻圣明”的感慨,是想奋发有为的。于是,又乐观旷达地唱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就让我们从原先的压抑当中感受到了振奋。
王羲之悲的是人生苦短,在文章中,他始终没有走出悲的境地。由“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引起“岂不痛哉”开始,到“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而发出的“悲夫”结束,自始至终处于一种难以抑制的悲哀之中。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知人论世,让我们从如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虽然对于《滕王阁序》的写作时间历来有多种说法,但不管怎样,都不能否认王勃写作此文时还是年轻气盛。因此,他在文中抒发的悲情,未必真的是他自己的悲愁,他真的到了“老当益壮”之年吗?非也。所以,在写过悲情以后很自然地转入写豪语。另外,王勃生活的年代正值唐朝初年,社会安定,国势昌盛,在那个泱泱大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王勃还是很有信心有所作为的,这可能是王勃最终走出情感低谷的时代根源。
而王羲之写作本文时,已经历了宦海的沉浮,看透了皇帝和大臣们不顾亡国之危而苟且偷生的本质。因感到报国无门,便愤然回到家乡会稽任职,不久,又辞官退隐。可以说,他是参透了世事的。因此,他的这种悲叹也可能是对世事的失望。再者,作者身处东晋那个乱世,苟活于乱世的人,多有种世纪末的悲哀。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王羲之摆脱不了的悲,既是个人的身世之感,更是对社会动荡的感叹。

(本文表发于《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5年第5期)

阅读全文

与滕王阁序特级教师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