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马上要上公开课,谁有《蝉和狐狸》的教学设计和课件愿和我分享一下谢谢!
一、导入课文。
先指名说说《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你对其中的狐狸和乌鸦各有什么看法呢?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爱听奉承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概括《蝉和狐狸》的主要内容。
3、想想这两则寓言有哪些相似之处。(相似之处: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
三、细读课文,体会寓意。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
(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怎样骗的?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
(“歌声多么美妙”、“天才的歌唱家”、“动听的歌喉”,“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朗读狐狸的话。)
3.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表现了蝉在狐狸面前,头脑清醒,保持警觉,并当机立断进行试探。)
4、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
5、这是一只的怎样的狐狸?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说明狐狸露出了真面目,也充分显示了蝉的智慧。)
6、细读蝉对狐狸说的话,抓住“掺杂”、“怀有戒心”来体会蝉因为同伴受害而对狐狸早有警觉,善于观察、思考。)
7.对待狐狸这样的奸诈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8.理解寓意。
(1)、这则寓言中蝉聪明在哪里?(读“蝉和狐狸”的最后一自然段。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2)、小组之间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4)学习名言:
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教育极为重要的部分。——罗索(英国哲学家)
善于吸取教训会使一个人迅速成长起来。
四、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
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五、写话练习:乌鸦听说了蝉和狐狸的故事后,很佩服蝉,特地登门拜访。围绕 “受骗”这个话题,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乌鸦说:
蝉 说:
乌鸦说:
蝉 说:
五、总结:
读了三则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启发学生从文章结构和寓言寓意等方面谈收获。)
六、出示《伊索寓言》其中的故事,编写寓意。(出示文章或者视频)
七、交流课外阅读《伊索寓言》的收获。
八、介绍书籍,课外延伸。
1、制定读书计划。(一个月内完成)
2、做读书笔记:摘抄《伊索寓言》故事中点名寓意的句子。
板书设计:
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
狐狸:阴险狡诈、爱说奉承话、假惺惺、口是心非、心怀鬼胎、口蜜腹剑
⑵ 苏教版小学语文书里面的寓言有哪些具体篇目数量急啊!!!!!
第一单元
共选编3篇课文。用不同的文学体裁反映孩童生活的内容。第一篇文章是回忆性的记叙文,第二篇文章是演讲稿,第三篇则是古诗。它们反映的内容都和孩童的生活有关。
《师恩难忘》作者通过对自己上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以及后来相遇时情景的描述,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文中小诗描绘的画面与田老师所编的故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充分体现了田老师“口才、文笔都很好”的高超教学技艺。教学中,要抓住重点,分几个层次,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细细体会。同时,田老师的教学方法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不无启迪:持之以恒,用语言本身的魄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必然会获得成功!
《陶校长的演讲》这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是在群众集会或者重大的会议上,就某个问题或某个事件说明道理、发表讲话。从本质上说,演讲稿属于议论文文体。搞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了陶校长的“四问”实际上就阐明了他的四个观点。教学时,根据文本的特点,可以采取先扶后放的办法,重点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因为演讲在今天的生活中很有生命力,所以老师还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
《古诗两首》中两首古诗均是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简易。《寻隐者不遇》以问答的形式,叙述“寻隐者不遇”这件事。《所见》向我们展示了牧童捕鸣蝉时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的画面。这两首诗通过语言和动作表现孩子天真无邪的特点,表达诗人对山林、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教学时,可用“问”和“见”来整体把握。
第二单元
围绕“自然的奥秘”这一主题选编了4篇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以满腔热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装满昆虫的衣袋》记述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痴迷于昆虫的故事;《变色龙》和《金蝉脱壳》则给学生提供了两个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范例,使他们知道应当怎样去仔细观察;“诵读与积累”则要求学生诵读巴甫洛夫、伽利略、苏霍姆林斯基等人有关观察方面的名言,从而懂得观察的重要意义。本单元还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要求学生“利用课余观察一种昆虫的活动,写一篇观察日记”。
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学到语文方面的知识,还能从不同的侧面认识到观察的重要,学习观察的方法,丰富自然知识。通过记观察日记,又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其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
根据前面提到的本册阅读教学的重点,根据文章表达的顺序给文章分段。这一单元后三篇课文的教学要落实这一目标。《装满昆虫的衣袋》是叙事写人的文章,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楚文章究竟写了法布尔小时候对小虫子着迷的哪几件事,然后再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内心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变色龙》一文的教学应立足于事情的发展顺序,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直观而又生动地体会变色龙的特点,文中有一些问题巧妙地揭示了教学的停顿与过渡,应当予以重视。《金蝉脱壳》一文的表达顺序比前面的两篇文章还要复杂一些,(具体讲一讲,最后一个自然段定位在“我”对脱壳后的蝉和蝉壳的喜爱。)教学中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去阅读、发现文章结构的美。切忌在教学中把上述文章作为说明文来教学,要努力营造氛围,按作者记叙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这样,才会和“我”一起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魄力。
第三单元
4篇课文可以称之为“故事集锦”。分别为成语故事、文学故事、民间故事、寓言故事。
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重在说理,文学故事和民间故事重在赞人。
成语有些可以从字面理解,有些要知道来历才能理解。像《成语故事》中三则成语均属于后一种情况。在教学中在巧妙地处理故事和它的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哪一个先讲,哪一个后讲,大有学问,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地,我认为第三则成语故事应该从故事讲起,因为学生对这个成语接触还是比较陌生的,它的引申义也相对要难理解一些。教学这三则成语故事还要注意语言文字的训练,要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故事内在的含义,不要空谈道理。
《推敲》这个故事历来为文人所津津乐道,内涵非常丰富。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主要目标,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学习和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过程中,体会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严谨治学的可贵精神,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懂得作文时斟酌文字的重要性,并能付之实践。
《嫦娥奔月》这个民间流传的故事有许多不同的版本,我个人还是欣赏课文所讲的凄美感人的故事,讴歌了正义,鞭鞑了丑恶。中秋之夜,吃着月饼,想着这样美丽动人的传说,你怎么不会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怎么不会愿意为他人付出一点呢?课文从“后羿射日”开始娓娓道来,详略得当,人物的形象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表现得栩栩如生。教学时要抓住重要的段落,理解和感悟并重,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中,体会文章的中心,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读书莫放“拦路虎”》为了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苏教版高阶段的每册教材均安排了有关阅读指导的文章。该文就属于这一类,主要是指点读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类课文无须老师讲解,只要略加指点(这个指点我认为首先应该从整体入手,让学生知道这是议论性文体,然后还要知道其主要的观点),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就可以了。”
《伊索寓言》课文里面的三则寓言,前两则我们耳熟能详。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可能第一则寓言的寓意需要教师联系生活作适当的点拨,而第二则寓言的教学,教师可结合课后练习3来落实相关训练。第三则寓言的教学可与《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对照着进行,让学生正反两方面获得多元的感悟。当然,这三则寓言的主体价值,即那句画龙点睛之笔一定要在教学中得到落实,包括这种形式,最后也要总结归纳,便于学生今后课外阅读。
为了落实《课标》关于“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苏教版语文教材在高阶段每册的第3单元,安排了“我读书我快乐”的栏目,给学生推荐一些名著,要求学生课外认真阅读,这一册要求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与12课的内容相呼应,希望老师们予以重视。
第四单元
用三个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名人相关事件来表达“无私奉献”的主题。第一篇文章和第三篇文章讲的是大事,第二篇文章写的是小事。
《在大海中永生》这是一篇通讯,根据新华社通讯《在大海中永生》,按照“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的线索摘写而成。作者表达的感情真挚,运用的语言丰富,有一定的跳跃性。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人物的相关背景资料,并注意合理地运用。要注意朗读与想象的结合,朗读与理解的结合,做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要注意情节展开与情境创设之间的关系,把握整体,关注细节。要注意感情基调正确定位。悲痛中有激昂,怀念中有爱戴,总的来说,是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这样才和“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文章主旨相吻合。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文章通过记叙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与“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表现了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爱”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引出了“‘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奉献主题。教学中要抓住文章开头的“爱”字,根据两件事情前因后果的关系展开教学过程,特别是后面书信内容的理解,要先和前面的事情联系起来,再作适当的拓展,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仅仅围绕文章最后一句话来组织教学,为理解而理解,破坏了文章的情境。
《艾滋病小斗士》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电视中有过专门的报道。文章运用倒叙的手法,先写恩科西的去世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感叹,再交待恩科西的身世遭遇以及与艾滋病顽强抗争的事例,最后以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痛切的讲话进一步阐明主题。全文的教学要结合课后练习3来进行,需要老师们注意的是,如何把恩科西与社会偏见作斗争和他关心其他艾滋病人统一起来。教学时要特别抓住人物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精神,同时还可以根据事件的前后关系做好教学的过渡。
⑶ 小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狐狸和乌鸦”教案设计分为两课时怎么写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就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和朗读狐狸对乌鸦三次说的话。
2.理解课文的寓意。
3.学会掌握8个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思路:
首先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课文和教师的范读,初知课文大意,并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认读生字,识记字形,抽读词卡。然后从整体入手,提出问题,以问促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接着部分深究,通过提问,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最后回归整体,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明白课文所含的道理。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导”,重在抓住重点词句段,以问促读,以读促说,以说助读,以此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出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听过狐狸的一些故事吗?谁知道狐狸的本性是什么样的?(狡猾)你们见过乌鸦吗?它和别的鸟,如黄鹂、孔雀、百灵鸟相比,它的羽毛漂亮吗?它的叫声好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看看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把带生字的词语,看拼音多读两遍。)
1.检查自学情况。读下面句子,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1)乌鸦在大树上做了个窝(wō),狐狸住在大树底下的洞(dòng)里。
(2)狐狸对乌鸦说:“您的羽(yǔ)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就差(chà)多了,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唱几句(jǔ))吧!”
(3)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唱起歌来。哇(wà)……她刚一张嘴,肉(ròu)就掉(diào)下来了。
2.抽读生字、生词卡片。(先带拼音读,然后再去掉拼音读。)指导学生学会生字词。
窝洞羽毛差多了
肉哇几句掉下来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课文讲了一只狐狸骗取了乌鸦嘴里一片肉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语:狐狸是怎样骗到乌鸦嘴里的这片肉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分段读讲课文,重点理解乌鸦上当受骗的经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段有几句话?从这里你知道什么?(两句话。知道乌鸦住在树上的窝里,狐狸住在树下的洞里。他们是邻居,彼此是了解的。)
2.默读课文2—3自然段。
思考:乌鸦与狐狸的故事是怎么发生的?找出最能说明原因的句子。(乌鸦找到一片肉,高兴地站在树枝上,狐狸见了直流口水,想吃这片肉。点拨“直流”的意思。)
3.重点讲读4—7自然段。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划)思考:
(1)狐狸对乌鸦说了几次话?每次都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说?
(2)乌鸦每次听了狐狸的话是怎么想的?有什么反应?结果怎样?
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点拨,结合看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狐狸“想了想”,它想什么呢?(狐狸暗暗打主意,想鬼点子,让乌鸦张口把肉掉下来。)
⑷ 是谁干扰了学生的个性思维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因材施教”、“生命化”
和“个性化”等教育教学理念俯拾皆是。这些充盈着生命色彩的教育教学理念,如果我们广大教师能够正确理解、合理利用的话,无疑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当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经常看到一些干扰学生个性思维发展的现象。作为一位教学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也常在思考:干扰学生个性思维发展的“干扰因子”有哪些?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我探寻出了以下几种“干扰因子”。
一、生生互动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干扰
所谓“生生互动”指的是建立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促进组内学生不断地思维碰撞的一种学习活动。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乐此不疲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但在教育教学中,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学生之间的个性思维的相互干扰。
【案例描述】
某教师在执教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为了让学生感悟诗词的意境,设计了一个想象写作的环节,让学生选择“西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个画面中的一个进行小组交流。学生兴趣盎然。但交流伊始,由于兴趣爱好不同,学生往往为选择哪幅画面进行交流而发生争论。最终强势的学生占据了上风,而其他相对较为弱势的学生只能以屈服的姿态去迎合强者。
显然,在这样的合作交流中,弱者的个性思维得不到发展,甚至会被抑制。实际上,教者的出发点是想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相互补充,不断提升写作的质量,达到在学生的脑海中建构画面,感悟情境的目的。因此,更为有效的做法应该是营造更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自由组合进行交流。这样一来,由于小组内的成员有着相同的选择,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述说欲望,锤炼学生的语言,提升语文思维的品质。
二、学生答问中生生之间的思维干扰
“课堂设置问题是课堂上师生交流最普遍的方式”,它对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重要作用。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答问,一切尽显自然。但不注意提问的细节,往往会让学生间的思维相互干扰,找不到自我当初的个性体验。
【案例描述】
某教师在教授苏教版语文第九册《蝉和狐狸》时,这样提问:当蝉看清了狐狸的真面目后,你觉得蝉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对狐狸说话呢?学生纷纷作答:自豪、庆幸、高兴、嘲笑……教者一阵惊喜,接着提问:同学们体会得不错,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想用的语气来读读蝉说的话。学生依然欣然举手,但朗读却变了些味道,许多学生已经找不到当初所说的那种感受。
上述案例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学生在作答的过程中思维受到他人的干扰,当初的自我感悟已经被同化成他人的感受,自己的感悟定位已经发生了偏移。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追问的方式,当学生回答出教师的第一个问题时,立刻追问,让他通过朗读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抓住这闪光的“教学契机”,才会使课堂更具生命和活力。
三、动态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对学生的干扰
新课程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情感和知识的需要,以及课堂学习的实际情况,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备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与充盈的教育智慧。
【案例描述】
某教师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轮椅上的霍金》时,出示了霍金回答女记者的提问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齐声朗读,学生读得深情而动人。但教者发现学生的朗读已经偏离了自己的预设,于是教者这般引导学生:“这可是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它是不含丝毫情感的”让学生毫无感情的进行再次地朗读,就这样教师将学生引向了自己的预设。接着再提问:“霍金每一句都是那样的激动人心,哪句话最让你激动?”殊不知这样,教者毫不留情地抹杀了学生的个体感悟,也浪费了一次绝好的教学资源。
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为此,教者可摆正自身的位置因势利导,问问学生为何将合成器发出的本无丝毫情感的标准伦敦音读得这般有感情,并让学生说说对这段文字的感悟。这样,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霍金的乐观感恩之心的认识,又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张扬。
总之,教学无小事儿,处处皆细节。我们要深入地研读教材和大纲,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法,将干扰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干扰因子”扼杀在课堂教学之前,如此,才能切实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凸显高效课堂的旨归。
⑸ 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第一课时的实效
留心第一课时,我们就会发现:不论是观摩课、展示课,还是竞赛课,很少有人去执教第一课时。原因是许多教师认为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很难出效果,而第一课时也的确头绪繁多,牵涉到导入、字词教学及初读课文等环节,每一环节都不能忽略,颇有难度。其实,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么语文第一课时该学什么,怎样提高高年级语文第一课时的实效呢?笔者认为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都能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实效。在简简单单的教学之中有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读书感悟,第一课时照样可以预约出与众不同的实效和精彩。
一 以多样的导入求实效
有效的导入就好比一台戏的序幕,它简短巧妙,“牵一发而动全身”,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有效的导入寥寥数语即能把学生引入文本的情境,接触到文本的精神内核,但必须考虑导入语要精确、凝练、简洁,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要符合文体的需要,要围绕文本的精神内核进行设计。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例如,教学寓言故事《蝉和狐狸》时,先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然后过渡《蝉和狐狸》。由此引入新课题既复习了原来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2.观赏插图,导入新课
利用插图导入新课,既形象直观,又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课文《莫高窟》时,当学生打开课本,一下就被眼前的壁画吸引了,壁画上的仙女千姿百态,精妙绝伦。这时,学生就对学习课文有了兴趣。插图揭示了课文的内容,为新课的导入创设了美好的情境。
3.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与课文题目有关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学习课文前提问:平时同学们的衣袋里都装些什么东西啊?再顺着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以此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 以简明的初读求实效
初读是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初次感知教材,是学习一篇课文的起始阶段。依据教学目标,初读设计也要有效明了、让学生觉得学起来目的明确,有可操作性。初读并不只局限于要学生“读准确、读通顺”,也不应该只局限于教学生认读生字词,而应该认真审读教材,发现其有核心价值的精妙之处,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纵观全篇,潜心会文。有效的初读还可以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少走弯路。
1.围绕课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题目是作者反复斟酌才定下来的,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全文内容,下面的千言万语往往从上面的课题就可见端倪。因此,第一课时教学中,可以围绕课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以课题为契机进行挖掘,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在初读中抓住课文的结构及要点,又激发了学生对初读课文的兴趣。
2.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知全文
例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初读:老师知道大家对法布尔的行为充满了不解,为什么他的衣袋会装满昆虫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明。”学生找到三个关键句后,教师进一步诱导:“三句话中哪些词语特别能解释法布尔的这种行为?”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着迷、迷恋、痴迷。这种初读引导学生从提炼关键句到提炼关键词,既让其初步感受到文中主人公对大自然的热爱,又教给了他们高效的读书方法。
三 以巧妙的过渡语求实效
有效的过渡语是简化教学环节最见效果的一个程序,学生学起来感觉教学环节清晰了,简洁的过渡语必须是精心打磨过的,它简短精辟,言简意赅,既能承上启下,又能引领学生由初读到精读。
方法一:抓作者内心巧妙过渡。比如教学《金蝉脱壳》一文,学生初读课文后,感受到了小作者想要观察蝉脱壳的急切心理,这时教师可以马上过渡:“孩子们,此刻你们的目光在哪里?让我们跟随小作者一起紧紧盯住那只蝉虫,可千万别放过任何一个精彩的脱壳的细节哦,轻轻地自由读课文,感受这奇妙的一刻。
方法二:介绍作者巧妙过渡:例如,教学《理想的风筝》一课的过渡:“有人说苏叔阳先生的散文是一杯甘甜的山泉,山泉必须慢慢地、细细地用心去品味,其中的甘甜才会由心而生,回味无穷。让我们来静静地默读课文,静静地品味《理想的风筝》这杯‘山泉’,看看你能品出什么来。你品出了什么,读懂了什么,或者有什么地方一知半解,什么地方还有疑问,都请用笔做好记号,这叫做‘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默读课文)
方法三:抓文章线索巧妙过渡。例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金华的双龙洞是个奇特的地方,地方可大了,不知道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欣赏了哪些景色?”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把能够说明地点的句子划出来,这样一条清晰的游览线路就找到了,为接下去学习课文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浸润着我们的操劳和智慧,镌刻着我们的惆怅和欣喜。让我们换一种第一课时的教法,让老师运用创造力,使第一课时教学有效起来,激起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师生们的智慧火花在语文的第一课时教学中齐放异彩!
⑹ 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受骗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乌鸦爱听奉承的话,而狐狸很狡猾乌鸦才上当受骗。
⑺ 小学五年级语文:牧童和羊皮狼的课件
苏州市新庄小学 张燕
一、导入:
先送一条能开启这堂阅读课智慧的名言给大家:
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法国寓言诗人 拉贩獾?/SPAN>
1、点读。读了这条名言,你有哪些充满智慧的思考?交流后齐读。
2、回忆一下,你们以前读过哪些寓言故事?
3、师小结:
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比如刚才同学们说到的《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等;外国的寓言则不同,像我们学过的《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农夫和蛇》。但是,无论是中国的寓言故事还是外国的寓言故事,它们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往往带有讽刺和劝戒的性质。
4、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伊索寓言》中一则大家非常熟悉的小故事――牧童和狼。因为熟悉,所以,相信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更深入的思考,也会有更精彩的智慧火花闪烁。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闻声赶来 惊慌失措 喉咙 一贯 说谎
2、按 “身体”和“灵魂”把课文分为两部分,用“/”在文中标出。
检查自学情况:(注意指导“贯”的写法。“慌”与“谎”的字形,“惊慌失措”的意思及读法。分男女生点读两部分内容,齐声读好寓意部分。)
三、精读课文。
1、 在这个故事中,一贯说谎的人指的就是——(牧童)。
2、 请同学们看课文,文中两次写到牧童的大叫,一次是——(出示有关句子),另一次是——(出示有关句子)。
3、 牧童这两次大叫都是要告诉村民们——(板书:狼来了)
是真的狼来了吗?前面的大叫是谎话,后面的大叫是真话。
(板书:谎话、真话)
4、 这两次大叫的内容相同,结果相同吗?
(板书:闻声赶来、没人帮忙)
5、为什么牧童说谎话时村民们都来了,而到说真话时却没有人来帮忙了呢?
(板书“?”)
请同学们再读故事,圈圈划划能说明原因的词句。
A、 讨论:你从哪里看出牧童一贯说谎?(1)“好几次”——一贯;(2)“哪里有什么狼!”——根本没有狼,牧童在说谎,令人气愤;(3)“哈哈大笑”——牧童以说谎为乐,拿村民们寻开心。
B、 指导朗读:牧童知道村民会上当吗?那么他当时叫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你也用这样一来的心情叫叫。我们一起来读好第一自然段。
C、小结:是啊,正是由于牧童一贯说谎,所以村民们不仅气愤,而且再也不相信他了。因此不幸降临到了牧童的身上。狼真的来了!
D、这时候,牧童是怎么叫的?谁来学学。你觉得他读得好吗?
老师觉得这里要读好,得做到三个一点:“吓坏了”——声音抖一点;“慌忙”——声音急一点;“喊破喉咙”——声音哑一点。谁再来读读。还有愿意和他比的吗?
E、 你的叫声,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惊慌失措的牧童。牧童说的是真话,却没有人去救,书中用一个转折词告诉我们这个结果。这个词就是——“然而”,(把它圈出来)这个词还可以换成——可是;或者——但是等等。
6、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时候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7、 大家想象力很丰富,由此看来,一贯说谎话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就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损失);就会——(带来危险)。说惯谎话的人就算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四、总结:
1、让我们把这则寓言的“灵魂”牢牢地记在脑子里。齐读寓意。
2、现在,你对这则寓言的理解一定比以前更深刻。有什么话想提醒大家吗?想一想,就写在课文的下方,看谁写得精练。
3、交流。那么,这个“?”解决了吗?(擦去?)
4、会讲这个故事的同学请举手。下课后请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拓展:
1、看来,同学们学习寓言非常得法,对寓言的“身体”和“灵魂”研究得相当透彻。看到你们这么优秀,我就更想和大家进一步探讨了。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
2、在《伊索寓言》这本书里,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小故事,想不想再来研究一篇?
出示要求:读《蝉和狐狸》,想一想故事说明的道理,在末尾为故事添加“灵魂”。
六、作业:课外阅读〈寓言集锦〉
图书馆、网上,还有许多有智慧的寓言故事等你们去读,别忘了,读到精彩的故事把它记熟了,和大家一起分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