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3-11 23:36:53

1. 石壕吏 的教案

《石壕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熟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3、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了解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进入新课讲解。(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诵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提示是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1)、学生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2)、听读课文录音。

(3)、选一学生读,师生点评。

(4)、全班齐读。

2、感知诗意。

方法: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到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1)、解释字词的意思。(学生抢答)

投:投宿 逾:越过 一何:多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戍:防守 已:停止 犹得:还能够

绝:没有了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2)、学生质疑字、词、句的意思。

(3)、理解文意。

出示图片,学生讨论。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

2、写了哪些人物?你认为这些人怎么样?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三、质疑

1、学生自由质疑。(从诗的情节内容入手)

2、教师引导问题,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如: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原因是什么?

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四、探究

1、 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件事,你感觉到他的心情如何?我们应用怎样语气来读呢?

2、学生齐读。

3、你认为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可从内容、构思、语

言上分析)

① 情节生动

② 构思巧妙

③语言精练

4、与《望岳》诗比较。(从内容、构思、语言上进行比较)

5、这首诗与前面的《望岳》比较,风格完全不同,想想:一个作者写出两篇完全不同风格的作品,为什么?

① 图片:唐代两幅画面。

② 归纳: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我们的写作素材要来自于生活,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反映

源泉

板书:文学 生活

③杜甫的诗歌反映生活,揭露社会现实,所以有“诗史”之称。读杜甫的诗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石壕吏》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了解了杜甫诗歌的不同的风格。

3、知道了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六、作业

1、阅读杜甫诗歌,进一步理解他诗歌内容和风格。

2、背诵本诗。

【教学目标】1、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和历史背景;
2、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反复诵读增强文言积累。
【教学重点】领会诗歌思想内容及诵读。
【教学难点】领会诗歌思想内。
【教学时数】1课时
上课时间:2004年9月22日下午第一节
地点:06级3班 上课人:刘顺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复习导入)
1、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个著名的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他们是 、 。
2、杜甫的诗大多都真实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后人把他的诗叫做“诗史”。特别是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时期所作的《三吏》、《三别》更是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发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二、 整体感知课文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2、 齐读课文,自我寻找语感。
3、 结合书下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 质疑并讨论
1、 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
2、 明明是朝庭征兵,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这里含有什么意味。
3、 同对“征兵”这件事,对“小吏”和“老妇”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4、 “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老妇”的致词可分为几层?致词的内容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吗?
5、 故事的结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对独与老翁别作何感想呢?
四、 表演
根据课文的分析请同学把故事编成短剧进行表演。最后对课文进行简短的小结。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乎——怒
妇——啼——苦
致词——吏夜归——独与老翁别

2. 杜甫诗三首教案

25.杜甫诗三首
一、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满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作者简介: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这些诗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李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史诗”,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 712~ 770),唐代诗人。字子美。 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 4个时期。
漫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 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 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三、教学过程:
《望岳》
1. 介绍写作背景: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仰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4.逐句分析。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5.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远望
望岳 近望
仰望
《春望》赏析
1. 介绍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2. 介绍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3.整体感知: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关于表现手法:
A.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
B.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板书设计:
春望
忧国---------------思亲
《石壕吏》
1. 介绍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2.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3.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说明是夜里突然袭捕,令人惊骇)捉人。老头越过墙走,老妇出门看(突出老妇机警,掩护老头逃走)。(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及起因)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让家庭快些脱离危险,说明河阳战事紧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人独与老头告别,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4.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差吏夜捉人
老妇哭诉苦难 战争给老百姓的灾难深重
老妇自请服役

3. 杜甫诗三首教案望岳、春望、石壕吏 我现在要在10分钟内背下来,怎么背啊! 明天就考!!

别乱想 放松念 多年几遍 慢慢的就背过了 最好词意思你都理解 千万别紧张 越紧张越乱 那样是不行的

4. 《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
2、通过朗读、心理模拟和短剧表演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一组伊拉克的新闻图片,问:战争给伊拉克的老百姓带来了什么?
(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二、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
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疏通字词,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齐读。
注意:逾 戍 妪 咽
2、 自读,注意哪些句子读懂了,哪些句子读不懂,四人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犹得:还可以
3: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明确: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4、 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
四、心理模拟:在事发现场,当事的老翁、老妪、媳妇、差役心里会怎么想?
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从不同角度体会当时百姓的痛苦,社会的黑暗腐朽)
五、短剧表演:在走进诗中人物的内心后用短剧的形式来创造表演。
1、 分组准备:4~6人一组。
2、 表演
3、 同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点评表演。
4、 杜甫目击了老妪一家的悲惨遭遇,他心里怎么想?
(可从对老翁一家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官差如狼似虎的愤恨、对朝庭黑暗无能的批判、对朝庭捉丁平叛的矛盾等角度进行思考。)
再一次联系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经历了解其人其诗。
六、欣赏:
以视频形式(选自《唐之韵》之诗圣”杜甫)再一次深入地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及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结束语(接视频解说词的最后一句:因为他们是弱者):但是,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逃避现实的痛苦,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
七、作业:
1、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2、 课外阅读《三吏》《三别》《兵车行》等诗。

5. <石壕吏>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
2、通过朗读、心理模拟和短剧表演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一组伊拉克的新闻图片,问:战争给伊拉克的老百姓带来了什么?
(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二、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
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疏通字词,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齐读。
注意:逾 戍 妪 咽
2、 自读,注意哪些句子读懂了,哪些句子读不懂,四人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犹得:还可以
3: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明确: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4、 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
四、心理模拟:在事发现场,当事的老翁、老妪、媳妇、差役心里会怎么想?
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从不同角度体会当时百姓的痛苦,社会的黑暗腐朽)
五、短剧表演:在走进诗中人物的内心后用短剧的形式来创造表演。
1、 分组准备:4~6人一组。
2、 表演
3、 同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点评表演。
4、 杜甫目击了老妪一家的悲惨遭遇,他心里怎么想?
(可从对老翁一家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官差如狼似虎的愤恨、对朝庭黑暗无能的批判、对朝庭捉丁平叛的矛盾等角度进行思考。)
再一次联系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经历了解其人其诗。
六、欣赏:
以视频形式(选自《唐之韵》之诗圣”杜甫)再一次深入地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及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结束语(接视频解说词的最后一句:因为他们是弱者):但是,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逃避现实的痛苦,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
七、作业:
1、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2、 课外阅读《三吏》《三别》《兵车行》等诗。

阅读全文

与石壕吏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