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3-09 15:38:55

『壹』 商鞅立木建信教案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
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
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
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
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
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
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想起了改革,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
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
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
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
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
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
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
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
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
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
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
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
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
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
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
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
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
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
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贰』 人教历史选修1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重点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

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由于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为变法献出生命,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强国,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这段历史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性了解,深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建议教师以图片与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通过观察本图片,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商鞅之死”

教材从贵族保守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和反扑;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下令捕拿商鞅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商鞅之死的原因和经过。

(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和破坏

商鞅变法对于沉寂的秦国社会不啻于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沉重打击了世袭贵族的种种特权,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一如风卷残云而去。主持变法的商鞅成为王族贵戚的眼中钉。贵族保守势力伺机制造事端,向商鞅发难。他们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新法,并在各种场合批评攻击商鞅的所作所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毫不退缩,动用严刑重法坚决打击。太子是君嗣,不好动刑,就严惩太子的老师和一些违法贵族,在渭水河畔镇压了七百多个破坏变法的旧贵族,并将另外一批不满变法的人流放到边远地区。从此,树立了变法的权威,没人再公开对抗。

(2)商鞅之死

商鞅在秦国二十余年,屡建奇功,声名卓著,但时刻为守旧势力所嫉恨,遭受攻击,他们在暗中等待反扑时机。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身边以前遭到商鞅惩罚的亲信向惠文王进谗言:“大臣权势太重则国家危险,左右太亲近就会使自家性命危险。秦国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不谈大王之法,商君反为王,大王变成了臣子。”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闻讯出逃,一日,他到一旅馆投宿,店主称按照商鞅颁布的法令,必须验明身份,否则他就要受罚,最终拒绝了商鞅的投宿要求。商鞅走投无路,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国都咸阳示众。一代雄才就这样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新法未废。商鞅变法兢兢业业二十余年,深入人心,妇幼皆知。虽然商鞅个人落了个悲惨的结局,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守旧势力为什么强烈抵制和抗拒商鞅变法?是如何抵制和破坏变法的?导致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总结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之后,还可以由学生根据本目内容和其他相关知识自编自导自演有关“商鞅之死”的话剧片段,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第二目“富国强兵的秦国”

商鞅变法是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全方位改革,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政治革命,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教材从经济、政治、军事几方面阐释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经济上: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

秦处西戎,地旷人稀。开垦荒地是秦国发展农业生产的特点,商鞅采取措施奖励垦荒;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接着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增强军事力量,实现强兵目标打下了基础。教学时,注意给学生讲清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变化的作用。

(2)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开始

商鞅变法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从此开始。建议引导学生回忆变法政治方面的具体内容,师生共同做出评价。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正式建立起来,通过县的政权制度,全国政权、兵权逐渐集中到朝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强化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和连坐法强化了封建集权力量。

(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针对当时兼并战争频繁的特点,颁布了奖励农功的二十等爵制度。官爵晋升与斩敌首级,军功大小成正比。此法的实行,大长秦国杀敌立功之风。并严禁私斗,凡私斗者,按其情节轻重予以严厉的处罚,从而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达到强兵目的,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建议请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以此为情境,请学生思考,秦军骁勇善战的原因是什么?秦国这一时期兼并战争取得了哪些重大胜利?意义如何?由此得出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结论。

本目最后请学生阅读【资料回放】和教材相关知识,概括总结商鞅变法对秦以至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成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商鞅变法使秦国出现了“移风易俗,民以富强,百姓乐用”的新面貌,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讨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还可以请学生阅读本目内容之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确的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有关秦军作战的情况,可以利用影视资料为学生再现当时历史,重点渲染秦军的骁勇善战,使学生认识到商鞅变法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第三目“变法的历史局限”

商鞅变法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前进,但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教材以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和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等几个方面介绍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1)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如百姓违犯法律规定,在路边倒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如盗窃牛马者要处以死刑。商鞅推行的法律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思想,迫使人们遵守规矩,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史书记载,商鞅一次在渭水边处决了七百多人,渭水为之变赤。

(2)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连坐法”的推行以及轻罪重罚,征收户赋,劳役沉重与“燔诗书”等法令一起,在全国布下了一张严密的监察网。

(3)变法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二十等爵制明确规定按爵位高低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

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教学时,对此目不必展开。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商鞅变法有何历史局限性?学生阅读本目内容作答。

最后,请学生认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分组讨论并解答其中的问题,教师总结,给商鞅变法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作为本课学习内容的总结。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商鞅之死”一目的教学。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例如,秦国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开始变法的?商鞅变法怎样剥夺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和既得利益?然后进入本课学习。贵族保守势力是怎样抵制和破坏变法的?商鞅是怎样针锋相对进行斗争的?请学生阅读教科书回答。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同时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碍,最终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应当学习商鞅的什么精神?我们应当怎样学习商鞅?由学生各抒己见。

“富国强兵的秦国”一目,教材出示【资料回放】、两幅历史图片、【历史纵横】,展示了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富兵强的史实。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历史材料,让学生思考分析这些材料,并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如【资料回放】提供了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使秦国国力增强,一跃而成为当时先进国家的信息。两幅历史图片可由学生说出其提供的历史信息,教师要特别指出,秦国虎符国君和将领各持一半的目的是国君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在学生学习【历史纵横】之前,可播放秦军骁勇善战的音像资料,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秦军骁勇善战的原因是什么?秦军骁勇善战的历史作用怎样?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完成本目教学。

“变法的历史局限”一目,教师可结合【学思之窗】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商鞅变法有何历史局限性?怎样看待这些历史局限性?如何一分为二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让学生在探究这些问题时,对商鞅变法完成完整的、科学的认识。此项认识,可作为本课的小结。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学习“商鞅之死”这一目时,教师可以这样总结:

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家的悲剧。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改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商鞅尽管已经逝去,但他给我们后继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改革,与时俱进;要想改革成功,我们必须像商鞅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案例二 在学习“富国强兵的秦国”一目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出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由学生阅读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分组讨论,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加以评价。

案例三 在介绍变法的历史局限性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

我这里有段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请大家评判一下。他认为商鞅天性残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不择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个谋反的罪名。(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总结)司马迁的观点不对,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不能依据他的个性天赋,而应当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但商鞅变法处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局限性。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你对此有何看法?

解题关键: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思路引领:三种观点过分批评商鞅变法。

答案提示: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于秦的暴政。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虽然对后来的秦朝有消极影响,但更要看到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改革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解题关键: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思路引领:经济、政治、军事的影响。

答案提示: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解题关键: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

思路引领:历史局限性的表现。

答案提示: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变法也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叁』 人民版历史教案哪种好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千秋功过秦始皇

1、探讨战国末年的基本形势,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必然性。 2、了解秦始皇在统一战争中的事迹,评价秦始皇个人在这场统一战争中作用。 3、列举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措施,分析和评价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 到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从秦始皇的境遇、言行和功绩当中,深入了解秦始皇的突出特点和性格。 2、理解秦始皇与时代的关系,从而深刻感悟当时历史发展的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 1、通过对秦始皇的了解,认识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从秦始皇的严刑酷法认识是否顺应民心是政权稳固的基础,而民众则是真正主宰历史 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教学重点: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秦始皇
“秦王扫六合” 一、 秦王扫六合” 1、秦国崛起 、 公元前 4 世纪,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织,秦国经济由此得到较快发展。 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秦国成为当时的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诸侯国。 2、嬴政亲政 、 (1)公元前 247 年,13 岁的嬴政即位。按照秦国法律,国君到 22 岁举行冠礼,然后 才可以亲理政务。因此,在这一段时间中,秦国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掌管。当时,吕 不韦被尊为“仲你” ,把持着秦国大权,权倾一时。 (2)公元前 238 年,嬴政亲政。此时,并以放纵 里。 3、离间敌国,远交近攻 、离间敌国, (1)秦王嬴政是一个有着极磊抱负和雄心的人,他亲政后继续其先辈开创的伟业,准 备并吞六国。他任用贤能的李斯、尉缭等客卿,重用王翦父子等著名将领,开始了统一全 国的战争。 (2)秦国的东进行动,对六国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六国开始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 秦王采纳了李斯和尉缭提出的派遣大批间谍前往六国活动,用重金收买六国的大臣,扰乱 六国原定的计划建议,把收买敌国官员、离间其君臣关系与军队的进攻合起来。秦王还采 坶的罪名,免掉了吕不韦的相位, 强令他迁居蜀郡,吕不韦畏罪自杀。通过这些行动,秦王嬴政把政权完全集中到了自已手

纳了李斯和尉缭提出的建议:选择弱国、正面突击进攻路线,先灭与秦国接壤的韩国,再 向两翼进攻,最后灭齐国。 4、秦灭六国 、 (1)公元前 230 年,秦国派兵攻占韩国,俘虏了韩王安。韩国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 国灭掉的国家。公元前 228 年,秦国大将王翦大破赵军,占领了赵国国都邯郸,赵王也秦 军俘虏。公元前 226 年,秦军攻占燕国都城。公元前 225 年,秦军挖开黄河堤防,水灌魏 国都城,魏王向秦国投降。公元前 223 年,秦军灭掉楚国。公元前 221 年,秦军灭掉了东 方六国中最后一国—齐国。 (2)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前后总共花费了 10 年时间,终于实现了统一各国的雄心, 也适应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 从此, 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 1、创立皇帝制 、 (1)统一六国后,秦王立即着手组织群臣议定包括君主称号在内的一系列政治制度, 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2)嬴政创立“皇帝”这一尊号,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秦王自称“始皇帝” ,他的 子孙继承皇位,都按照次序用数字计算,称“二世”“三世” 、 ,一直传千世万世, “传之无 穷” 。秦王朝二世而亡,但“皇帝”的尊号,却长期为后代的封建统治者所袭用,成为封 建君主制度的一个专用名词。 2、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 (1)关于国家的政治制度,秦始皇否定了一些大臣提出的效法周王朝分封制、建立诸 侯国的建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并制定了一整套相应 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 (2)秦始皇建立了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官僚体系—三公九卿制。 “三公”就是丞相、太 尉、御史大夫。丞相是中央政权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是 中央最高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并协助丞相处理政事。 三者分权独立,又相互制约,而大权最终集于皇帝手中。 “九卿”是听命于皇帝的九个主 管具体事务的官职。 3、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 (1)在地方行政方面,秦始皇把全国分成 36 郡(后来增加到 40 多郡) ,由中央直接 管辖。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郡守是一群的最高行政长官,而郡尉则掌管群内军务, 监御史掌管内监察。这样,郡守要受郡尉和监御史的牵制和监督,中央政府的权力更加集 中了。 (2)群的下面是县,县设县令。县令是一县的行政长官,受郡守的节制。县里设有县 丞和县尉。县丞是县令的帮手,掌管司法和税收;县尉主管军事和治安。此外在县的下面 还设有乡、亭、里等基层行政单位。这样,中央的命令可以一级一级地下达,一直到达乡 里。 4、中央集权制度 、 (1)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实行,是更加皇权重要措施。在中央集权制的这种权力框

架内,三公九卿和地方主要官吏的任免,都要经过皇帝批准,官吏在任免权掌握在皇帝手 中,官吏不再是诸侯的臣属,而是直接对皇帝负责。同时,三公九卿和郡、县的主要官吏, 职责各有分工,相互牵制,难以形成一人专权的局面,这样更有利于皇帝对各级官吏的控 制。而且,皇帝还可以通过各级负有监察权之职的官员和每年年终对官吏的考核监察,加 强对各级官吏的控制。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就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统治体系,确保了 皇帝对全国的统治,从而在全国形成一个空前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2)秦始后之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基本上都沿袭了这各中央集权高度。 “大统一” 三、 大统一”政策的实施 1、统一文字 、 (1)秦始皇除了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 权巩固措施。统一文字是秦始皇统一举措的一个重要内容。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文字形体各不相同,这使各地人民在经济文化的沟通和交 流方面很不方便。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令全国各地一律改用小篆。不久,隶书出现,后 来发展成楷书。 (3)文字的统一对于各地的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使得人们在进行社会活 动时不再受各地方音的限制,这对于全国人民共同心理和共同文化的进一步形成,具有深 远的历史意义。 2、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统一货币、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货币、度量衡以及车轨都不一致,在当时经济生活中已经显出 了不便。 统一后, 这些形制各异的货币, 一律改用秦国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称为 “下币” , 又以黄金为“上币” 。同时,又把商鞅变法时制定的秦国的度“尺、寸” 、量(升、斗)和 衡(称)的标准推行到全国,方便了各地的贸易往来和国家的财政税收。战国时,各国的 车轨宽窄不一,秦始皇规定车轨一律六尺宽,以便车辆可以在全国各地顺利通行。 3、大力发展交通事业和南征北战 、 (1)秦始皇为巩固其统治,还大力发展交通。他以国都咸阳为中心,修筑了通往全国 各地的驰道。在水路交通方面,疏浚了著名的鸿沟(今河南汴河) ,作为不路交通的主要 路线。秦始皇还命令监禄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 起来。 (2)秦始皇还多次对匈奴和南越进行战争,巩固了北方和西南边防。为了抵御匈奴, 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修筑长城,把原来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举世闻名 的万里长城,有效地阻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四、历史的余音 1、有所作为的古代帝王 、 秦始皇统一全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他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农业 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采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 权机构。这是他作为一个封建时代政治家的杰出之处。 2、惟我独尊、专制暴虐的暴君 、惟我独尊、 (1)秦始皇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无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超出了当时人

们所能忍受的极限。秦朝时全国人口约 2000 万人,被征发修筑宫殿和陵墓、防御匈奴和 修长城的成年男子就有 200 多万人,超过了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为了修建宫殿、陵墓 和满足其奢侈的生活,秦王向民众收大量的赋税,造 成“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力不 织不足衣服”的悲惨景象。 (2)迷信法家轻罪重罚理论的秦始皇,为稳固其统治,还制定了严酷的刑法。当时仅 死刑处罚就有弃市、腰折、车裂等名目;罪名较重的犯人,连他们的亲属也要被一并处死。 当时被施以刑罚的民众数量惊人,仅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所征用的刑徒就有 70 万人。 秦始皇以轻罪重罚威慑人民,甚至赴劳役误了行程的人都要被处死。 3、秦朝暴政而亡 、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在声势浩大的第五次出全国时,死在沙丘平台,宦官赵高和丞 相李斯矫诏立胡亥为秦二世。第二年,陈胜、吴广起兵反秦,三年后,秦朝覆亡。

『肆』 春秋战国时期 教案

你想知道历史上的什么事,在这里直接提出来就可以了

阅读全文

与商鞅变法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