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葫芦笙教学

葫芦笙教学

发布时间:2021-03-08 16:34:53

㈠ 云南葫芦丝的云南梁河县:葫芦丝吉祥发源地

为追溯葫芦丝的历史源头。最近,记者在云南民族地区调研后发现:关于葫芦丝吉祥发源地和有关葫芦丝的起源传说故事被广泛认为是在葫芦丝之乡-----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养,而且早在先秦时代那里就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了。
葫芦丝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养江畔,一次山洪暴发,一位勇敢的傣家小卜冒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佛祖被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手捧起金葫芦,立刻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福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就在梁河县勐养傣族人家传承下来,梁河的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也前来取经,相继扩大到了整个德宏和其他民族地区,并得到了世代相传——
葫芦丝是梁河傣、德昂、阿昌人民从古至今使用的一种舌簧乐器,它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特点,吹奏方法是用自然换气法或用循环换气法。用循环换气法能持续发出五度音程,音色优美、柔和、圆润、婉转,惟妙惟俏。在月夜的竹林或傣家竹楼里,能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而吹出的颤音尤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葫芦丝傣语名筚朗道(德昂语称筚格宝,阿昌语称拍勒翁),意为用葫芦做成的吹奏乐器。译成汉语,曾名为葫芦笙、葫芦箫。由于它既区别于哈尼族的芦笙,又区别于箫(箫无簧),故文艺工作者将它定名为葫芦丝。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解放初,一些文艺工作者下乡体验生活,听傣族讲不太准确的汉语,将笙误听为丝。有关专家曾考证,称为葫芦箫,但不普遍。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龚全国、哏德全等专业人才的推介,葫芦丝的名称约定俗成,得到广泛认可。
葫芦丝的主要功能为男青年向女青年传情达意,倾吐爱慕之情。其发展先后经历了自然普及、衰落、改良升华三个阶段。文革前,葫丝芦是傣族男青年向女青年传递爱情的一种媒介,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文革后,用葫芦丝串姑娘的方式逐渐被其他方式所代替。由于专业人才的努力,葫芦丝开始走上专业舞台。80年代以后,梁河傣家乐坛人才辈出,先后出现了龚全国、龚家铭、哏德全、李仲培、冯绍兴、杜德光、龚廷政等一批专业和业余文艺骨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龚全国、哏德全、龚家铭等梁籍专业人才。在演奏方面,傣族青年葫芦丝演奏家龚全国在80年代脱颖而出,以出手不凡的力作将葫芦丝艺术首先搬上舞台。龚家铭亦在葫芦丝的制作、谱曲等方面做出贡献。全国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创作出《月光下的凤尾竹》乐曲,使葫芦丝音乐风糜大江南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起之秀的葫芦丝王子哏德全在当今中国乃至国际乐坛尽现风采。
梁河的傣族、德昂族、阿昌族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最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乐器葫芦丝,在以傣族为主要居民的勐养、芒东河西、遮岛等地的傣族、德昂族民间艺人制作葫芦丝已有悠久的历史。据勐养镇芒蚌村的沙永兴、沙永明两兄弟及其父亲,硝塘的景岩礼,芒彦的莫安荣,帮盖的冯绍兴,河西乡二古城德昂族杨德先、杨忠平父子等颇有名气的民间艺人都说,葫芦丝演奏和制作的技艺是其祖父就是祖传了,他们制作的葫芦丝曾销往潞西、瑞丽、陇川、盈江等周边县市,受到傣族、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群众的欢迎,而用葫芦丝与陇川户撒阿昌族匠人交换户撒刀的尤为普遍。
德宏,源于傣语,因地理方位而得名,意为“怒江下游的地方”。德宏,是贝叶经记载的“勐卯古国”,是司马迁笔下的“滇越乘象国”,是《马克·波罗游记》中的“金齿国”。大江南北传唱的著名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所赞颂的就是德宏这个神奇美丽的地方,这片蓄势待发的热土。德宏是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集边境、口岸、民族、热区为一体,自然环境优美,坝子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边贸活跃,民族风情独特,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被国内外誉为“孔雀之乡”、“歌舞之乡”。
德宏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茂密,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一直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绿孔雀定居的家园,是绿孔雀的原产地。德宏各民族都喜爱孔雀,认同孔雀。在古代,德宏先民将孔雀作为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11世纪中叶后,傣族、德昂族和陇川的阿昌族先后信仰佛教。孔雀在佛经中被视为吉祥鸟、神鸟,是佛的化身。佛寺建筑上雕塑了各种孔雀造型,佛龛、佛座、壁画、彩联上也刻绘着孔雀,供桌上插着孔雀翎,摆着千姿百态的孔雀工艺品。同时,孔雀还走出佛寺,进入了民间日常生活:德宏傣家奘房的栏杆上雕刻的是孔雀,门上贴的是孔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牛车上插的是孔雀的模型。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德宏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孔雀文化。傣族先民羡慕飞禽,模仿孔雀舞动开屏、展翅翱翔而创造了孔雀舞,并为后人世代喜爱,历久不衰。每逢节日,各族群众翩翩起舞,自娱自乐。由此,孔雀舞蔚然成风,名声鹊起,饮誉中外。景颇族目瑙纵歌舞场上,瑙双瑙巴的头饰用孔雀翎装点。据说,景颇挎包上的银泡和女人身上的银泡都是从孔雀身上学来的,甩银泡舞就是模仿孔雀开屏。
孔雀文化是许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包容了傣族的“果占壁文化”、景颇族的“目瑙纵歌文化”、阿昌族的“阿露窝罗文化”、德昂族的“哀牢文化”、僳僳族的“阔时文化”。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所有记录德宏的文章中,“孔雀之乡”出现的频率最高,这充分说明德宏人心目中早已在打“孔雀”这张牌,而且逐渐被外界所认同。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7月23日,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德宏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与缅甸联邦北部接壤,国境线长503.8公里,国土面积11526平方公里。全州总人口106.78万人,以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僳僳族、德昂族等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1.7%。全州辖潞西市、瑞丽市、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两市三县。州府设在潞西市芒市镇,陆地距省会昆明649公里,空距427公里。
德宏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灿烂,民族风情独特,区位优势突出,自然资源丰富,素有“孔雀之乡”的美誉。德宏最突出的特点,浓缩地体现在“边、情、绿、宝”四个字上。 “边”,指的是德宏边境线长,中缅边境德宏段是全国有名的和平边境、商贸边境、奇特边境。德宏,不仅是历史上著名的南方古丝绸之路──“蜀身毒道”的主要出口和滇缅公路、中印公路的交汇点,至今仍然是我国大西南面对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陆地口岸,也是云南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在503.8公里的国境线上,分布着瑞丽、畹町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和章凤、盈江两个国家二类口岸,有中国惟一实施“境内关外”海关特殊监管模式的瑞丽姐告边境贸易区;在28处渡口、64条通道中,有9条公路与缅甸境内的史迪威公路相连接,内陆商品不需绕道马六甲海峡,即可经八莫水路、密支那水路、铁路,运抵仰光出印度洋;或从史迪威公路北上,沿印巴铁路直接进入中东,走向世界,是我国通往缅甸、印度和东南亚、南亚最便捷的国际陆路大通道。全州有26个乡镇与缅甸毗邻,国境线两侧,同一民族跨境而居,村寨相连,阡陌相通,互市通婚,同赶一条街,共饮一江水,有“一井两国”、“一院两国”、“一寨两国”甚至“一坝两国三城”的边境奇观。“情”,即德宏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傣族德昂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僳僳族的阔时节、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等民风民俗各具特色,各民族能歌善舞,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中缅两国人民睦邻友好,“胞波”情谊源远流长,到处洋溢着中缅人民深厚的胞波情、丰富的民族情、独特的宗教情、秀丽的山水情。陈毅元帅“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的著名诗篇,正是中缅友好的传神写照。“绿”,即德宏属亚热带地区,这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为18.7℃─20.3℃,年均降雨1400毫米—170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花开四季、果结终年。全州森林覆盖率61.2%,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动植物王国”、“热带亚热带物种基因库”的美称。放眼望去,宛如置身一片绿色的海洋。只要来到德宏,就能呼吸到绿色空气、品尝到绿色食品、享受到绿色心情,在绿色的大自然体验和谐。可以说,德宏是一个集康体、休闲、旅游、度假、居住、娱乐为一体的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宝”,即德宏紧邻世界著名珠宝玉石产地缅甸,与“翡翠之乡”缅甸克钦邦毗邻,各种红、蓝宝石,翡翠、玛瑙,特别是亿万年的树化石、树化玉等稀世珍宝惟德宏特有,“东方珠宝城”——德宏瑞丽市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珠宝翡翠交易市场和集散地。
云南葫芦丝主要起源于云南德宏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民族色彩。
这种乐器用天然葫芦作为吹气壶,以三根长短不一的紫竹管或者凤尾竹并排插在葫芦的下端,中间较长的一根叫主管开七孔。旁边的两根称为副管,一支为高音,一支为低音。有梅花扣型和推来型。葫芦的上端称为吹嘴,指按中间主管的音孔,在奏出旋律的同时,左右两根竹管同时发出固定的单音,与旋律构成和音。其音乐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极富表现力,深受云南人民的喜爱,无论民音,还是专业舞台都能听到它演奏的优美的声音。近年来在葫芦丝王子:哏德全老师的不停努力和国家的大力的支持下,现在在国内外也颇受瞩目。傣族汉子哏德全招牌形象是那一脸大胡子,用他的话讲他长得“特别原生态”,土得掉渣,做人低调的他名声在外,去年初在春城昆明,俄罗斯爱乐交响乐团为他伴奏,演绎了一场云南民乐与西洋乐交融的新年音乐会,这些年来,他还先后应官方文化部门邀请,赴美国、瑞士、日本、韩国和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和讲学,进行文化交流。哏德全出生于梁河县勐养镇邦盖村一个傣族农民家庭。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葫芦丝,十个勐养人,九个会吹道(傣族称葫芦丝等吹奏类乐器为“道”),哏德全的爷爷、外公、舅舅是勐养的葫芦丝名师,母亲是有名的民歌手,出身“葫芦丝世家”的他,从小随父亲和舅舅学习葫芦丝、巴乌演奏及制作,在家乡放马的岁月里,他在马背上吹了9年的葫芦丝。16岁后,又拜会李仲培等当地名师和文化人学习音乐理论及民族吹管乐,学习专业化、规范化演奏技巧,在演奏技巧上有了很大提高。得天独厚的传承,加上超人的勤奋和努力,磨炼出他扎实的功底和灵活多变的技巧。他说:“作为一个音乐人,仅有刻苦是不够的,要用心,要耐得住寂寞,要用真情和真心去感受、发掘音乐的精髓。”1989年,哏德全老师出版了第一张葫芦丝音乐专辑,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发行葫芦丝音乐专辑的人,引起了强烈的轰动,专辑被人们称为美妙绝伦的天籁之音,一版再版仍供不应求,创下了中国和世界葫芦丝音像作品的发行量之最,专辑销售到欧洲,葫芦丝被称作东方萨克斯。在继承前人的精华中,哏德全在葫芦丝演奏和制作中不断创新。他将传统葫芦丝的7个孔改为9个孔,提高了演奏难度,但音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通过气息和指法控制,吹出小于半度的升降音。中国民族吹管大师俞逊发先生称,哏德全的演奏韵味是独一无二的,所表现的情感和意境无与伦比。多年来,哏德全肩负葫芦丝文化传播交流的重任,将德宏的民间艺术和风土人情传播到海内外,他也因此被称为国内外传播葫芦丝文化的使者。哏德全的家乡梁河县现正在申报“葫芦丝之乡”,有人说,这是用他的葫芦丝吹出来的。哏德全1958年5月生于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勐养江畔的一个寨子里,他从小酷爱音乐,10岁就随祖父、舅舅学习葫芦丝演奏与制作。哏德全在梁河糖厂参加工作,曾在该厂水泵房当工人,他通过自己对葫芦丝的热爱和多年的艰苦耕坛,努力探索,在葫芦丝的演奏与制作上有了很高的造诣,成了当代民族乐坛上著名的葫芦丝制作者和葫芦丝演奏专辑最多、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演奏家,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被人们誉为当今葫芦丝演奏的一代宗师、葫芦丝王。这20多年来他除了致力于葫芦丝的演奏与制作外,还着重教学,传授葫芦丝演奏知识与技巧,跟随他学习葫芦丝演奏的除了中国学生外,还有日本、意大利、法国、美国等国的留学生,使葫芦丝这一民族瑰宝、民族艺术飘洋过海,走出云南,走向世界,得到广泛的流传。几年来,一直被云南省文化厅、省电视台、省广播电台特邀演奏录制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先后担任舞剧《泼水节》,第一届国际旅游艺术节开幕式晚会《江之吟》等节目的葫芦丝演奏和领唱,云南省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他的专辑《多情的葫芦丝》等多盒录音带。该社又推出了他和杨志宇、李春华共同编著的国内第一套葫芦丝、巴乌有声教程及配套VCD光碟《傣风神韵》。哏德老师全曾对电台记者说:“以前的葫芦丝很民间,只是能多出来吹响,不能跟乐队、钢琴这些乐器合乐。真正把葫芦丝的调规范,我做了很大的努力。” “吹出《月光下的凤尾竹》创作的歌曲很快、很容易,象你我保你三天能学会两首,但要学好太难。我有个好朋友是笛子演奏家,他20年前接触过葫芦丝,笛子和葫芦丝是相通的,他摸一个小时就可以和乐队和。他说这个太简单了。但他玩了20多年,一天在街上见到我说德全,太难了,我吹20年永远达不到你那种感觉。”哏德全老师制作的葫芦丝销路很俏,撒切尔夫人来中国时,很喜欢葫芦丝,哏德全送给了她两个。为了把葫芦丝之乡的名气打响,他把工作室从昆明又搬回家乡,鼓励乡亲们多种葫芦,销路由他包了。2003年8月,哏德全老师为回报家乡父老,借返家之机,在梁河举行“故乡情”葫芦丝演奏音乐会,这反映出了民间艺术家植根于家乡的一份深情,他为世人了解傣族,了解葫芦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8年5月生于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勐养江畔的一个寨子里。从小酷爱音乐,10岁就随祖父、舅舅学习葫芦丝演奏与制作。这20多年来他一直艰苦耕坛,努力探索,在葫芦丝的演奏与制作上有很高的造诣。目前他除了致力于葫芦丝的演奏与制作外,还着重教学;传授葫芦丝演奏知识与技巧,跟随他学习葫芦丝演奏的除了中国学生外,还有日本、意大利、法国、美国等国的留学生,使葫芦丝这一民族艺术飘洋过海,得到更广泛的流传。几年来,一直被云南省文化厅、省电视台、省广播电台特邀演奏录制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先后担任舞剧《泼水节》,第一届国际旅游艺术节开幕式晚会《江之吟》等节目的葫芦丝演奏和领唱,云南省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他的专辑《多情的葫芦丝》录音带。该社又推出了他和杨志宇、李春华共同编著的国内第一套葫芦丝、巴乌有声教程及配套VCD光碟《傣风神韵》。葫芦丝乐器与现代电子乐器合奏,亦能体现两种乐器的完美结合,呈现了古典与现代结合的亲切婉转,温馨醉人的全新感受。葫芦丝王子---哏德全老师,出身于傣族家庭。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用葫芦丝作为乐器),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宴,都可以听到动人的歌声。云南十九怪:葫芦可以制作成为乐器卖,还可以吹出音乐来。

㈡ 请问芦苼,葫芦丝,田螺笛,姊妹箫,是哪个民族乐器

笙:汉族
马头琴
专业制琴师恩和近20年制琴经验多年专门研究马头琴发声原理及雕刻艺术积累丰富制琴调琴技术所制做马头琴做工精细声音醇厚有真正草原风格适合各种场所演出马头琴销往国内外深得用户青睐多年搜集各种马头琴教学材料、演奏法、马头琴曲谱提供给马头琴使用者或初学者大家提供了学马头琴方便条件

蒙古民族音乐文化百花园马头琴巧夺天工、光彩夺目当您接触深情委婉马 头琴自会被纯美音色及草原风格演奏所吸引领悟蒙古民族勤劳、朴实品格

马头琴蒙古人称之"莫琳胡儿"蒙古民族代表性乐器马头琴也具有构造精细、 携带方便特点:棵高傲马头挺立上方细长琴杆连着梯形共鸣箱两支弦轴分立 马头左右紧拉着两根琴弦还有把与琴体分离琴弓正面看去琴体犹匹马变了 形半身像 马头琴音色纯朴、浑厚极贴近人声演奏时采用坐势共鸣箱夹两腿之间早期 马头琴主要担当史诗说唱及民歌伴奏首民歌支马头琴曲人声起便琴声合 尤其同蒙古民族"乌尔图道"(即长调民歌)相结合更具草原文化韵味随着社会发 展马头琴进入了艺术殿堂
芦笙苗族主要乐器用竹管制成大小芦笙古老簧管乐器约有两

千多年历史流行于南方各少数民族其苗、侗族盛芦笙虽由葫芦笙演变而
来外形与笙已相似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筒构成笙斗用杉木或梧桐木
刳空制成形体较长细端吹口间开有安装整管洞眼传统芦笙笙管只
有6根用长短同白枯竹制成分两排垂直插进共鸣箱每根空管靠近笙斗处 开有1按音孔管上端开有出音孔插进共鸣箱笙管内镶有铜质簧片吹奏 时气流从吹口进入振动簧片通过手指按孔而发音音色清晰悦耳兼有簧、管两 种音质某种程度上又接近于西洋水管乐器音色 芦笙与笙、葫芦笙显著同 点笙管上端出音孔处套有竹制共鸣筒或共鸣器或用竹蔑片摺成三角形小 喇叭起着良好共鸣作用使音量扩大音响宏亮音色优美动听

葫芦丝、巴乌都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历史较悠久其渊源追溯

先秦时代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遗制箫管 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样而发出持续五度音程 则与古龠和众声维妙维肖主管已开有7音孔与世箫笛非常近 似又显示出历史上飞跃----葫芦箫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适于演奏
旋律流畅乐曲或舞曲曲调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 演奏者思想感情其六管葫芦箫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 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 、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
三弦源于古时弦鼗元朝时元曲主要伴奏乐器 三弦构造较简单分

琴头、琴杆和琴鼓三部分由琴头、弦轴、山口、琴杆、鼓框、皮膜、琴马和琴弦等组 成有些加装转调移位山口琴头多呈铲形三弦装饰部分般都嵌有骨花或雕
出纹饰间开出弦槽槽侧开有弦轴孔三弦轴置于琴头两侧琴杆半圆形 柱状体平滑表面三弦指板上端胶有山口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三弦显
著特征琴杆无品格 琴鼓又叫鼓子或鼓头三弦共鸣箱鼓框椭圆形两面 蒙蟒皮(亦有蒙木板者,日本蒙猫皮,叫三味线)琴马置于蟒皮央琴弦使用丝弦从
高音弦起依次外弦、弦和内弦外弦用子弦弦用二弦内弦用老弦琴弦 端都系琴鼓下面菱形木壳上另端分别卷绕3弦轴上近年来三弦开始使用 尼龙钢丝弦
冬拉
哈萨克弹奏乐器,主要有冬拉,谢勒铁尔,萨孜,节特根和皮克利等.
冬拉哈萨克民间流行传统乐器.冬拉各种类繁多,大都有整块松木或桦木制成,雕刻精细,镶嵌美观.冬拉形式,种音箱三角形,哈萨克近代大诗人阿巴衣命名,叫"阿巴衣冬拉"种音箱椭圆形哈萨克民间阿肯江布尔命名,叫"江布尔冬拉"两种冬拉外型同,音色也各有千秋.此外还应哈萨克族历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生活习俗差异,民间还存其各种形制冬拉,据完全统计其品种大约又有十几种.
无簧哨管乐器吐良又称妥任
流行于德宏州用根约长四十五公分
细竹管间开方型吹孔制成也有用
两、三节竹管套接而成
演奏时左手姆指置左管口右手掌心
置右管口两手做各种闷、放组合并配合
吹气力度变化奏出两八度上
音多用于独奏或民间集体舞伴奏乐曲
《丰收调》、《山鸟鸣》多景颇族使

吃过田螺大有人对田螺津津乐道也少聆听过用田螺壳制成田螺笛吹出声音圆润浑厚、韵律甜美歌声
田螺笛原属靖西壮族民间儿童玩具靖西县民族博物馆陈列多年而挖掘壮族拟声田螺笛则两年前事2002年10月靖西县组织壮族博物馆和当地民间艺人根据有关壮族民间口碑和地方志记载通过段时间艰苦摸索从多试式样、多试品种、多试音质等大量策划和改进工作终于试制出音色浑厚韵律优美田螺笛
壮族拟声田螺笛靖西等地历史悠久只多年来没引起人们注意田螺笛制法简单只要选择大田螺剪掉尾部尖端处出音孔去掉内肉离大口处约2厘米处开笛孔贴上笛膜即吹奏时嘴贴笛口模拟歌曲调子进行吹唱声音经笛膜震荡变成笛音由出音孔传出音质既像男低音又具有喉管乐器声音田螺笛吹奏民间曲调和壮剧、巫伦等曲调与壮族马骨胡、葫芦胡、葫芦琴搭配演奏音色更佳
田螺笛?其实种散发着泥土芳香原汁原味民族民间文化2001年7月韩国民俗文化考察团靖西还专门对田螺笛和葫芦胡等民间民俗文化进行探讨和交流2002年11月毛泽东儿媳邵华军靖西考察拍下了田螺笛照片京媒体上发表引起了广泛关注
透过田螺笛圆润浑厚韵律我们深深地感悟壮族民间文化博大精深和丰厚底蕴
斯布斯额哈萨克族古老吹管乐器前身用草原上生长丛文依草(类似芦苇)制成现多用松木支撑斯布斯额空无簧管开三孔、四孔或五孔管外扎细线有还套上羊肠用保护木笛吹奏时吹口置嘴用舌尖堵住管口大部留小口吹孔乐器发音同时还用喉头发出持续低音形成两声部乐曲大多由五声音阶组成节奏较自由高音靠气息控制能奏出泛音音量较小音色柔美由于乐器没有固定规格音域般f1-b2有些牧民宁静草原上演奏时往往把远处鹿引来远远静听斯布斯额演奏当们发现自己伙伴召唤自己时候才慢慢地离去哈萨克族《额尔齐斯河》描写了额尔齐斯河自景色首有代表性斯布斯额独奏曲

尺八历史尺八我国古老吹奏乐器源于竖篴竹制长尺八寸隋唐颇盛行自宋代渐少使用>>
尺八隋唐之际东传日本

1300多年前尺八东传日本

隋唐之际日本曾屡派遣隋使和遣唐使前来国许多国乐器流传东瀛

据浙江省国际文化交流协会副研究馆员孙诚考证日本尺八源于我国杭州南宋时日本名僧觉心来国杭州护国仁王禅寺学习此期间向同门居士张参学会了吹奏尺八技艺回国带回尺八及尺八曲《虚铃》和《虚空》 等来心觉创立普化宗传授尺八技艺故所传授尺八称普化尺八而至今仍保存浙江省艺术学校校园内护国仁王禅寺旧址日本尺八祖庭

早传入日本尺八仅用于宫廷雅乐称古代尺八也常作达官贵人玩物故也叫雅乐尺八据传日本圣德太子特别喜爱尺八当时所用国尺八今还珍藏奈良法隆寺

奈良东大寺正仓院里现也保存着我国唐代传去8支尺八其只刻雕尺八长43.7厘米管上端开口管身前面五孔面孔每按音孔边缘有圆形花纹制作十分精美通体雕花纹和仕女像第孔上刻有二女者俯而摘花者立其作张袖状面孔下有女立而手执扇另女坐弹琵琶其余部分均饰花鸟纹此外还有玉尺八、牙尺八、雕石尺八和桦卷尺八等苏州民族乐器厂曾复制刻雕尺八件

1871年普化尺八传于民间日本现使用尺八从普化尺八演变而来限长短般多3节、 5孔(前41)、设膜孔日本民间主要吹奏乐器既能吹奏古典乐曲也能演奏现代乐曲;还经常与筝和三味线起合奏甚至还能与西洋管弦乐队、电子风琴等合作

此外由我国传入日本还有节切尺八

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海山(kaizan)尺八从日本传至美国

侗笛简介侗笛侗族独特民间乐器外形和洞箫相似吹口装有簧片竖吹音色清丽悠扬富有山野风味常用独奏或歌唱伴奏广泛流行于侗族地区

侗笛:侗族独特民间乐器侗语叫介各或济各斯外形和洞箫相似吹口装有簧片竖吹音色清丽悠扬既表现婉转抒情情调又奏出热烈欢腾旋律富有山野风味常用独奏或歌唱伴奏流行于黔桂湘交界侗族居住地区贵州省黎平、榕江、从江盛行

原始社会埙器形多样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橄榄也只有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埙原始形态之距今约六千年山西万荣县荆村遗址出土三陶埙其陶埙已有两音孔(《国音乐史图鉴》Ⅰ—22至Ⅰ—26)山东维坊姚官庄、山西垣曲古城关东、垣曲丰村、太原市郊义井村、河南郑州大河村、安徽汪洋庙遗址、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均发现新石器时代陶埙分属于同原始文化区域

制作陶埙要选用土质纯净、带砂石杂质粘土颜色拘红、黄或黑土均粘土加清水反复绞拌揉揣和成软硬适泥块经捏坯、整形、开孔、磨光和煅烧而成国音乐学院曹正教授自本世纪三十年代即制作仿古陶埙积累了丰富经验1979年来天津音乐学院陈重教授改进研制成九孔陶埙

央民族乐团杜次文1984年随团赴美国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艺术节又西班牙、西德等国家表演了埙独奏曲《楚歌》、《唐乐》、《风》等赵良山《编钟乐舞》演奏了《八音齐鸣》均赢得赞誉九孔紫砂陶埙已民族乐队较普遍使用

塞箫
塞箫苗族吹口气鸣乐器苗语称展尖意堵有软木塞竹管汉族称其塞箫流 行于贵州省兴义、安龙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坡和云南省广南、富宁等黔、桂、 滇三省区接壤苗族地区
管身竹制多采用当地生长苗语称胸叮竹子制作种竹材管径较细而竹节修长 制塞箫良材管长般42厘米间无节两端通透上端管口外径2.1厘米、 内径1.5厘米左右下端管口外径1.7厘米、内径1.3厘米左右制作时上口塞进 长2.6厘米、直径1.5厘米、劈去侧软木塞木塞多用杉木或泡桐木制作木塞纹理要 与竹管纹理方向致木塞侧(圆周1/4弧面)顺纹劈去塞入管首背面劈 去部分与竹管内壁构成半月形进气通道距上端管口3.7厘米正对气道背面管 壁上开长方形发音哨孔孔长1.1厘米、孔宽0.6厘米孔下方修削成向内斜 坡状作分气阀管身正面下部开有六圆形按音孔第孔至下端管口5.8厘米 发音孔至第孔1/2处开第六孔第孔至第六孔之间开第二、三、四、五孔各按 音孔间距相等
演奏时管身竖置右手无名指、指、食指按第、二、三孔左手无名指、指、食指 按第四、五、六孔嘴含管首气流由气道进入、冲激发音孔部分被斜坡状分气阀挡入 管内使管内空气柱振动通过按孔改变空气柱长短而发出高低有别音用平吹和超吹方 法音域b—f3平吹音色柔和、典雅超吹音色干净、明亮c3上几音较难吹 奏常用有滑音、打音等演奏技巧用于独奏所奏乐曲都来自民歌音调无固定曲牌 只有远调与近调之分远调远处恋人而吹起音较高音色脆亮而悠扬;近调 身旁恋人而吹起音较低音色柔和而委婉近调又有五指调、六指调两 种前者固定按住第三孔用另外五指开闭音孔发音音域较宽;者则六指均用音域 只有十二度每首塞箫乐曲都含有定词意内容有着独特而完美表达意境
塞箫苗族青年男女社交和恋爱生活常用乐器之多由小伙子吹奏由于运气方式、 所用指法和演奏乐曲同每小伙子演奏都各具特色即使深夜两人相距较远 情况下姑娘也能从情人隐隐约约远调箫声听出孤独叹息或责怪自己 没有赴约还呼唤自己快去相会当两相爱恋人依偎起时候低回婉转近调 箫声更使们难舍难分、情似海深每逢农历正月初至初八苗族盛大跳坡节上 吹奏塞箫更成了青年小伙子们表现才华和技艺好时机兴高采烈曲曲倾腹而出 既小伙子相互比赛也向姑娘们传情许多美满姻缘从里开始?
〔小塞箫〕苗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贵州省兴义、安龙广西壮族自治区 隆林、西林、坡云南省广南、富宁等地
管身竹制外观与塞箫相同管长24厘米上口外径1.6厘米、内径1.1厘米下口 外径1.4厘米、内径0.9厘米上端管口内置软木塞管身背面气道下方、距管口3.1 厘米处开长方形发音哨孔管身正面开有六按音孔第孔距下口3.3厘米发 音孔至第孔1/2处开第六孔第孔至第六孔之间等距开第二至第五孔
演奏时竖吹右手按下三孔左手按上三孔运用平吹或超吹音域g?1—g?3平吹音 色清脆、带有哨音超吹音色则较尖锐用于青年男女社交和恋爱生活多由男子吹奏
〔大塞箫〕苗族吹口气鸣乐器流行于黔、桂、滇三省区相邻广大地区?
管身竹制外观与塞箫相同管长68厘米上口外径3.6厘米、内径3厘米下口外 径3.1厘米、内径2.5厘米上端管口内置软木塞管身背面气道下方、距上 端5厘米处开有长方形发音哨孔管身正面开有六按音孔第孔距下口10厘米 发音孔至第孔1/2处开第六孔第孔至第六孔之间等距开第二至第五孔
演奏时竖吹右手按下三孔左手按上三孔运用平吹或超吹音域g—d?3平吹音色 深沉、浑厚超吹音色甜美、圆润富于表现力擅长演奏优美抒情曲调用于青年男女 社交和恋爱生活多由男子吹奏

民族奇葩姊妹篇 姊妹箫又名小唢呐、咪咪苗语:占得息、力布、布依族语:布勒歪练花溪苗族布依族同胞主要乐器男女青年们谈情说爱时传递爱情件重要工具
姊妹箫曲调丰富也优美动听分三种:民间唢呐调演变而成类流传地域相对广些;第三种姊妹箫原始调其具代表性有三首三首姊妹箫曲调充分表现了姊妹们娘家时久别重逢喜悦心情
姊妹箫名称来历广大民间流传着少动人传说故事久久前座高山上居住着家贫穷人户夫妻俩已年过半百身边仍无男儿却生下了七聪明伶俐花似玉姑娘左邻右舍都称之七仙女们家虽贫寒七女儿孝顺和勤俭持家使家九口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姐妹七学会了纺纱织布操持家务七姐妹还有付好嗓子们歌声甜美动听使青年生们赞叹已年春天七姐妹楼上纺纱浆线们用从山上砍来金竹把浆好纱线穿竹杆上晾晒竹子和浆线浆汁所散发出股股香气引来了山上野蜂野蜂把根根金竹钻通了又小孔并竹筒内安家落户起来天七姐妹正忙着绣花徐徐轻风吹来同时从楼上传来阵阵悦耳音乐声们还外寨生悄悄跑来楼上吹奏箫筒向们求爱待们上楼看楼上空无人细心七妹仔细查看才发现音乐声金竹上蜂洞被风吹响而传出发现使得精明七妹得启示说:各位姐妹我们何上山另砍些好金竹来各人做样乐器来吹样岂消除我们寂寞增加我们快乐七妹提议得六姐姐赞同们各自去砍金竹并按自己设想做出了七件乐器看七姐妹做乐器模样吹出音也样们感单调来还七妹有心计说;我们七姊妹何竹杆上钻七孔每孔代表我们每人样孔多了声音多好听了样做了支七孔箫次能发出多音动听极了大姐提议:了体现我们七姐妹团结和智慧选两支好联起代表我们七姐妹表示我们姐妹永远分离
乐器做好了取名字又成了大家讨论问题说样说样意见时无法统来们请来寨上生们帮助取名有说此乐器七仙女发出应取名叫仙女箫有说仙女箫好听提议取叫美人箫时生边父亲对大家说:依我看取叫姊妹箫好因像箫又们七姊妹设想并共同做出来叫名字纪念意义更大从此人们乐器称姊妹箫乐器便成了苗族布依族同胞共有件具代表性乐器据说三首主要曲调还七姐妹共同创造呢
要真正追溯姊妹箫历史和族属应汉代(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37年)北方民族羌族由于该乐器来自羌民族故其称之羌笛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曾写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度玉门关绝句诗所指羌笛便今天流传民间姊妹箫今天流传四川西北羌笛无论形状体量音乐旋律及演奏方法均与贵州姊妹箫模样难道说四川羌族与贵州西部布依族、苗族有其渊源关系
姊妹箫苗族、布依族乐器国民族乐器大家族有地位古代乐器分类古人分国八大类乐器第四类(竹类);近代民族音乐家们划分国民族乐器三大类第类(管乐类);今天民族乐器分类民族音乐研究专家们其划分国民族乐器四大类第三类(气鸣类)无论音乐家们把分入类姊妹箫确国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朵奇葩
芒筒丹寨苗族同胞喜爱也善长吹奏种乐器

芒筒长短、大小音高各异小型芒筒长30—70厘米大芒筒长150厘米左右大者长达2米其音高依次相隔八度

民间芒筒依其大小组合起称芒筒队大型芒筒队由十五或二十支组成分大、、小和小芒筒四组每组三至五支与各种芦笙组成芦笙乐队芒筒圆润雄厚持续音加强主音使乐队音响丰满

[喉管]

喉管流行于我国广东、广西地区竹制双簧哨子发音乐队常用G调音喉管和D调低音喉管两着音高相差四度喉管有七音孔只能奏出八音按七声音阶次序排列奏出音程跳动宜演奏滑音、叠音、花舌、颤音等

喉管没有变音装置少转调偶尔转道属调和下属调喉管多用于戏曲音乐伴奏某些地区吹打乐队也有使用民族管弦乐队喉管有同其、低音乐其结合使用加厚乐队、低音

喉管音域窄使用受限制音色易于其乐器融合乐队使用要慎重

二胡

二胡国著名拉弦乐器起源早追溯公元七至十世纪国唐代当时主要流行国西北部少数民族之千多年发展史二胡直戏曲伴奏乐器

二胡构造简单根细细木制琴杆长约80厘米琴杆上有两根琴弦琴杆下装有茶杯形状琴筒还有把马尾做琴弓琴师演奏二胡时采取坐姿 左手持琴右手持弓二胡音域达三八度二胡发出乐音有着丰富表现力接近于人声音色成种富于歌唱性乐器 有人还因此称"国式小提琴"由于二胡音色听起来略带忧伤因而善于表达深沉情感

1949年二胡制作、改革和演奏艺术得了发展独奏也歌舞和声乐及戏曲、说唱音乐伴奏国民族管弦乐队二胡更 种主奏乐器类似西洋管弦乐队小提琴角色

由于二胡制作简单、廉价易学而又音色优美因而深受国人喜爱国民间普及率高乐器

高胡

高胡"高音二胡"统称二胡基础上改制而成高胡产生和国民间乐种广东音乐有着密切联系

"广东音乐"流行国广东地区种民间器乐表演形式起源于当地地方戏剧和民间音乐起初广东音乐并没有高胡种乐器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广东音乐"作曲家和演奏家吕文成先生对二胡进行了大胆改革把传统二胡丝弦改钢丝弦提高了定弦并用两腿夹着琴筒进行演奏种音色清澈明亮高音二胡被人们称作高胡并且快成"广东音乐"灵魂乐器

高胡构造、制作和用料与二胡基本相同大区别琴筒较细由于高胡产生年代比较晚因此乐器制作家们改造高胡时候便少有顾虑和束缚有乐器制作家把早期高胡圆形琴筒改扁圆形状使音量加大;有乐器制作家还把两根弦高胡改三根弦使乐器音域向下扩展了五度

高胡音色清脆高亢犹女高音特点加上低音区圆润特色使乐队占有非常突出地位因此国民族管弦乐队般都给高胡配备相当重要席位另外由于高胡有着特别丰富表现力适于演奏抒情、活泼和华丽旋律因此乐队经常华彩方式给乐曲主旋律做伴奏并且能把主旋律按照情感需要加装饰

板胡

板胡又称作"梆胡"、"秦胡"等伴随着地方戏曲梆子腔出现胡琴基础上产生板胡和国其胡琴类乐器相比大特点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长表现高亢激昂、热烈和火爆情绪同时也具备优美和细腻特点

板胡国大约有300多年历史名称因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

初板胡主要流行于国北方地区当地许多地方戏曲和曲艺比像河北梆子评剧、豫剧、秦腔等都用板胡作主要伴奏乐器由于板胡和国戏曲、曲艺有着深厚渊源关系因此演奏戏曲、曲艺音乐时能发挥自身特长地方戏曲和曲艺伴奏各地区板胡善于表现各自同风格富有独特地方色彩

板胡结构绝大部分和二胡相同也有区别主要区别琴筒上板胡琴筒前口像二胡样蒙皮而用桐木板板胡发音关键板胡音色特别清澈响亮富有乡土气息,乐队常各种伴奏乐器领弦弦乐担任高音声部

新国成立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者努力下板胡制作技术也有了大发展使许多新品种加入了"板胡家族"其有音板胡、高音板胡三弦板胡竹筒板胡秦腔板胡等等都"板胡家族""新成员"

随着板胡形制发展板胡演奏技巧也断地提高表现力也更加丰富多彩成国民族乐队缺少特色乐器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独奏乐器并民族歌剧、民族歌舞和声乐伴奏

㈢ 求音乐:乐队组成器乐声音,各种管弦乐器的音色都是什么样

马头琴
专业制琴师恩和近20年的制琴经验,多年专门研究马头琴发声原理及雕刻艺术,积累丰富的制琴,调琴技术,他所制做的马头琴做工精细,声音醇厚,有真正草原的风格,适合各种场所的演出。他的马头琴销往国内外,深得用户的青睐。他多年搜集各种马头琴教学材料、演奏法、马头琴曲谱提供给马头琴使用者或初学者为大家提供了学马头琴的方便条件。

在蒙古民族音乐文化的百花园中,马头琴巧夺天工、光彩夺目。当您接触到深情委婉的马 头琴,自然会被她纯美的音色及草原风格的演奏所吸引,领悟到蒙古民族勤劳、朴实的品格。

马头琴,蒙古人称之为"莫琳胡儿",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马头琴也具有构造精细、 携带方便的特点:一棵高傲的马头挺立在上方,细长的琴杆连着梯形的共鸣箱,两支弦轴分立 在马头的左右,紧拉着两根琴弦,还有一把与琴体分离的琴弓。正面看去琴体犹如一匹马变了 形的半身像。 马头琴的音色纯朴、浑厚,极贴近人声。演奏时采用坐势,将共鸣箱夹在两腿之间。早期 的马头琴主要担当史诗说唱及民歌的伴奏,一首民歌就是一支马头琴曲,人声起便可琴声合, 尤其是同蒙古民族的"乌尔图道"(即长调民歌)相结合,更具草原文化的韵味。随着社会的发 展,马头琴进入了艺术的殿堂。
芦笙是苗族的主要乐器,用竹管制成,大小不一。芦笙是古老的簧管乐器,约有两

千多年的历史,流行于南方各少数民族,其中以苗、侗族最盛。芦笙虽由葫芦笙演变而
来,但外形与笙已不相似,它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筒构成。笙斗用杉木或梧桐木
刳空后制成,形体较长,细端为吹口,中间开有安装整管的洞眼。传统的芦笙,笙管只
有6根,用长短不同的白枯竹制成,分两排垂直插进共鸣箱中,在每根空管靠近笙斗处, 开有1个按音孔,在管的上端开有一个出音孔,插进共鸣箱的笙管内镶有铜质簧片。吹奏 时,气流从吹口进入,振动簧片,通过手指按孔而发音,音色清晰悦耳,兼有簧、管两 种音质,在某种程度上又接近于西洋水管乐器的音色。 芦笙与笙、葫芦笙的显著不同 点是,在笙管上端的出音孔处,套有竹制的共鸣筒或共鸣器,或用竹蔑片摺成三角形小 喇叭,它起着良好的共鸣作用,使音量扩大,音响宏亮,音色优美动听。

葫芦丝、巴乌都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

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 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 ,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维妙维肖。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 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葫芦箫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
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 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 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 、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
三弦源于古时的弦鼗,元朝时是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 三弦的构造较简单,可分为

琴头、琴杆和琴鼓三部分,由琴头、弦轴、山口、琴杆、鼓框、皮膜、琴马和琴弦等组 成,有些加装转调移位山口。琴头多呈铲形,是三弦的装饰部分,一般都嵌有骨花或雕
出纹饰,中间开出弦槽,槽侧开有弦轴孔,三个弦轴置于琴头两侧。琴杆为半圆形的 柱状体,平滑的表面是三弦的指板,上端胶有山口,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中,三弦最显
著的特征是琴杆无品格。 琴鼓又叫鼓子或鼓头,是三弦的共鸣箱,鼓框椭圆形,两面 蒙蟒皮(亦有蒙木板者,日本蒙猫皮,叫三味线)。琴马置于蟒皮中央。琴弦使用丝弦,从
高音弦起依次为外弦、中弦和内弦,外弦用子弦,中弦用二弦,内弦用老弦。琴弦的一 端,都系在琴鼓下面的菱形木壳上,另一端分别卷绕在3个弦轴上。近年来三弦开始使用 尼龙钢丝弦。
冬不拉
哈萨克弹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谢勒铁尔,萨孜,节特根和皮克利等.
冬不拉是哈萨克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冬不拉的各种类繁多,大都有整块松木或桦木制成,雕刻精细,镶嵌美观.冬不拉的形式,一种音箱是三角形,哈萨克以近代大诗人阿巴衣命名,叫"阿巴衣冬不拉"一种音箱是椭圆形以哈萨克民间阿肯江布尔命名,叫"江布尔冬不拉"这两种冬不拉外型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此外还应哈萨克族历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生活习俗的差异,在民间还存在其它各种形制的冬不拉,据不完全统计其品种大约又有十几种.
无簧哨管乐器“吐良”又称“妥任”,
流行于德宏州。它是用一根约长四十五公分
的细竹管,中间开一方型吹孔制成,也有用
两、三节竹管套接而成的。
演奏时,左手姆指置左管口,右手掌心
置右管口,两手做各种闷、放组合,并配合
以吹气的力度变化,可奏出两个八度以上的
音。它多用于独奏或民间集体舞伴奏。乐曲
如《丰收调》、《山鸟鸣》。多为景颇族使
用。
吃过田螺的大有人在,对田螺津津乐道的也不少。可你聆听过用田螺壳制成田螺笛吹出声音圆润浑厚、韵律甜美的歌声吗?
田螺笛,原属靖西壮族民间的儿童玩具,在靖西县民族博物馆陈列多年,而挖掘壮族拟声田螺笛则是两年前的事。2002年10月,靖西县组织壮族博物馆和当地民间艺人根据有关壮族民间口碑和地方志记载,通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从多试式样、多试品种、多试音质等大量的策划和改进工作,终于试制出音色浑厚韵律优美的田螺笛。
壮族拟声田螺笛,在靖西等地历史悠久,只是多年来没引起人们注意。田螺笛的制法很简单。只要选择大个田螺,剪掉尾部尖端处为出音孔,去掉内肉,在离大口处约2厘米处开一笛孔贴上笛膜即可。吹奏时嘴贴笛口,模拟歌曲调子进行吹唱,声音经笛膜震荡,变成笛音由出音孔传出,音质既像男低音,又具有喉管乐器的声音。田螺笛可吹奏民间曲调和壮剧、巫伦等曲调,与壮族马骨胡、葫芦胡、葫芦琴搭配演奏音色更佳。
田螺笛

㈣ 云南楚雄打歌教学资料

“打歌”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在巍山县城郊的巍宝山龙潭殿内有一幅清代画的《踏歌图》,画面上,男女十余人围成圆圈,在一棵大松树下歌舞,圈内有人吹芦笙并舞之,圈外一人吹笛,一人弹弦子,另一人拿扇子做表演状。这幅画十分清楚地说明,现在巍山等地的“打歌”同那时的“踏歌”,在表演形式方面是基本一致的。
今彝族“打歌”时,仍喜欢在场地上竖立一棵高大的松树,人们围在松树附近“打歌”。而且现在大部分地区的“打歌”,仍使用葫芦笙和笛子伴奏(如巍山、祥云、弥渡、姚安、大姚、南华等地)。
从这幅画看,起码在清代,“打歌”和“踏歌”这两个名词就已混用了。
另外还可以看出,“打歌”所包含的形式,除歌舞以外,有可能还包括某种曲艺表演形式,亦未可知。假如结合“打歌”与“踏歌”含义的一致性来考虑,那么,追述“踏歌”的历史则更为久远。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赠汪伦》一诗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关于此诗中的“踏歌”,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的《新选唐诗三百首》云:“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咏方式,一边走一边唱,依着脚步的节拍作歌。”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的《中国音乐词典》也说:“踏歌,汉唐间的风俗性歌舞。”书中除引用李白《赠汪伦》诗外,并录《西京杂记》“汉宫女以十月十五日,相与联臂踏地为节,歌《赤凤来》”句。从以上情况看,似乎可以认为唐代以来的“踏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边走边唱”,与现代一般认为的“打歌”(歌舞)区别较大;另一种则为“相与联臂踏地为节”,这种“踏歌”与现在的“打歌”十分相近。
至北宋时,沈括《梦溪笔谈》中“大遍与摘遍”一节也提到“踏歌”,并明确认为是一种又歌又舞的文艺形式。在云南历代文史著作中(如《云南通志》、《滇志》及各地州府等),记述“打歌”场面的段落不少。
不过把“打歌”这一名词最明确地叙述出来的是清代道光年间大理诗人周之列写的《打歌行》。在这篇诗作的题记中写道:“癸卯正月五日,余寄居霁轩傍舍,村农男妇就屋前隙地吹芦笙竹笛,跌足鼓腹为长夜之乐,名日‘打歌’,殆击壤之遗俗也。”
目前,虽然还没有确实的史料来证明唐代以来中原一带的“踏歌”云南的“打歌”有何渊源关系,但是,类似唐代的两种“踏歌”,在一千多年以后的今天还能在云南一些民族地区找到它明显的痕迹。如现在洱源西山打歌非常类似唐代“边走边唱”的“踏歌”,常在喜事或庙会时围着篝火慢慢走动着唱的一种叙事歌。
演唱者手端酒碗分成甲、乙两方进行对答(其他如泸水、兰坪等地亦有此类型的“打歌”)。又如现今碧江县白族勒墨人的“打歌”非常类似“相与联臂踏地为节”的“踏歌”,即既不歌唱,也不用任何乐器(包括不用打击乐器)伴奏,人们围成圆圈手拉手就开始跳这“无声”的舞蹈。当然,上面说的相似,主要是指表演形式方面。
关于“打歌”的起源,各地都有一些民间传说,这些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虽然大部分无可考证,但对我们研究“打歌”的历史沿革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彝族传说:古代一个彝族部落,在一次敌强我弱的外族入侵的战争中失利,彝方被围困在哀牢山某山头上,部族的命运危在旦夕。当晚,为了冲出重围,人们组织起来,每人手上都拿着火把和刀枪,在山上来回不断地跑动、跳跃,口里大声喊着唱着“阿社者,瞧着”(参看例1)。此时外部族误以为彝方援军已到,因而放松了包围,彝族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冲出了重围……为了纪念这次决定生死存亡的胜利,彝族人民每年都要在这一天(农历6月24日)聚集山野,点燃火把和篝火,又唱又跳连夜欢庆,后来就演变为现在的“打歌”。
类似的传说在大理州、楚雄州、保山地区、I临沧地区、思茅地区,玉溪地区等均有流传。结合上述传说和“打歌”的内容、形式等可以初步推断,“打歌”的起源可能追溯到云南省一些少数民族原始氏族部落社会的时代。

㈤ 芦笙演奏方法

演奏时,笙管竖置,双手捧持笙斗下部,拇指、食指、中指分别按左右两排笙管音孔,嘴含吹口,吹吸均可发音,站、坐、走、跳均可吹奏,形式活泼多样。芦笙与葫芦笙的显著不同是:芦笙的笙管上端出音孔处,套有稍大的竹管、笋壳、铜筒或用竹篾片摺成三角形的小喇叭,可起到良好的音响共鸣作用,使音量扩大、音响洪亮、音色优美动听而丰富多变。笙管穿过笙斗,有一截外露笙斗之下。整套苗族六管芦笙,从倍低音到最高音共有大小五种规格,音列按五声音阶排列,发音每种规格为一个八度,音域A1—a3,共有五个八度。由于流行地域和民族支系的不同,民间有多种芦笙类型:六管六音、六管七音(第六管装两簧)、八管八音、六管五音(一管不装簧)、六管四音(两管无簧)、四管三音(一管无簧)和四管二音 (两管无簧)等等。其中六管六音芦笙音列为:a、c1、d1、e1、g1、a1;g、a、c1、d1、e1、g1;d1、e1、g1、a1、c1、d2。八管八音芦笙音列为:g、a、c1、d1、e1、g1、a1、 c2;a、c1、d1、e1、g1、a1、c2、d2。六管七音芦笙音列为:a、c1、d1、e1、g1、a1、b1;g、a、c1、d1、e1、g1、a1。每个类型每种音列的芦笙,又都有高、中、低音三种规格,它们的音高分别在三个八度上。芦笙演奏技巧与笙相同,多用单吐法吹奏,常以腹部震动和口形变化相结合奏出气震音,可奏纯四度、纯五度、大二度、纯八度等音程双音,也可演奏三音或四音和弦,只能演奏C、F、G等调乐曲。 可用于独奏、对奏、合奏或伴奏,独奏者常边奏边舞,既活泼又生动。总之,苗族芦笙因流行地区的不同,而在大小、音色、音量和调式上有所差别,黔东南黄平、丹寨和榕江一带的芦笙高亢粗犷;黔西毕节、水城一带的柔和抒情;而黔南的芦笙则雄浑健朗。

㈥ 葫芦丝好学吗介绍一下!

你跟我恰恰相反,我抄是先学葫芦丝的,学了1年多。学的差不多了,又听到笛子是心潮澎湃,于是改学笛子。我可以负责的告诉你,只要每天能练一小会,1个月就可以吹得很好听了,3到4个月基本可以表演了,(前提是你要喜爱,要啄麼,要有耐心,你笛子都学了那么久,可见你耐性不是问题)一开始会和笛子一样有很多问题,但避免是比较快的,至少我是这样,而且葫芦丝是民族乐器里最简单的一种,我只想说,祝你学葫芦丝有成,有什么问题尽管问我,虽然我算不上很好的那种,但指导初学者能力还是绰绰有余的。

㈦ 哪种乐器有六弦

吉他,所以吉他也叫六弦琴

㈧ 请教葫芦丝的指法

葫芦丝的音阶只有3 567 123456
. . ...
没高7

㈨ 葫芦丝、巴乌、单簧管哪一种易学

前两种发声原理基本上是完全一样的,可以说是一样好学,而最后一种则不是那么容易,当然,我说的只是相对而言,想学好哪一种乐器都不是容易的。

特点很多,根本列不完,简单地说就是前两种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民族乐器,音色清越,带有浓郁的西南特色,而单簧管是西洋管乐,声音较闷。

都不用贴膜,但是单簧管要用哨片儿。

阅读全文

与葫芦笙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