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常见的课堂教学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几种化学教学方法:如讲授、演示、实验、练习、讨论和自学辅导等.
根据初中化学教材内容,可采取下以教学方法:
1.提倡以实验为主的“引导发现法”或“边讲边实验法”进行概念、理论知识的教学.
课堂上一般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发现、形成概念.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由教师演示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然后由学生分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通过多组学生的实验事实导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从微观去分析化学反应,揭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自然形成,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高,学习内动力大,对理论问题认识清楚.
2.提倡采用“边讲边实验法”及“对比迁移法”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把一些实验引入课堂中,采用“边讲边实验法”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这种方法是教师在传授某种物质的性质时都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实物,教师演示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自觉观察的积极性,并要求观察时认真细致,逐步培养观察能力.有条件的要在演示实验后,再让学生亲自做一遍实验.例如在“氧气的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做好C,S,P和Fe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是学生认识氧气化学性质的关键.当教师演示实验后,可让学生把学生实验“氧气的性质”放在课堂上做,以增强感性认识.当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可用“对比迁移法”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
3.提倡用“讲练结合法”进行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的教学.
化学用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化学用语和化学计算是初中的难点,教材在编排上注重难点的分散.因此对这些难点的教学适宜采用分散教学,宜采用教师精讲、学生勤练的“讲练结合法”,这种教学法避免教师“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教师精讲,提出练习任务,说明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并经常地让学生写每一个元素符号或化学方程式时要会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现象.在化学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讲明练习的方法并作出必要的示范,由学生独立练习,教师进行分别辅导,练习之后学生相互交流或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最后教师要在检查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纠正和讲解.另外化学计算的练习还要目的明确,题目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技能逐步完善.
4.提倡用以自学为主的“导读法”、“讨论法”进行叙述性内容的教学.
新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文字表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且图文并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自己学懂,对于这种类型的教材内容,采用以自学为主、阅读、讨论、演讲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事先编制自学提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学提纲自行阅读,读后解答自学提纲中提出的问题、练习题,然后学生互相讨论矫正,教师在学生自学时巡回辅导、重点指导、释疑解难、收集信息.在学生相互矫正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拔、启发或讲解,最后也可让学生演讲、小结.这种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通过不断地培养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可得到逐步提高.
5.灵活处理“家庭小实验”和“选做实验”、“常识性介绍”和“选学内容”等内容.
由于学校及家庭的实际条件限制,使一些“家庭小实验”学生在家做时会产生困难.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采取课内、学生与家庭相结合的方法,克服了困难,充分发挥“家庭小实验”及“选做实验”的优势,又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Ⅱ 如何在实验教学中体现课堂教学的公平性
课堂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在微观教学层面上的表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关键词:教育公平 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 个体差异一、课堂教学的公平性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公平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以为课堂教学公平性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课堂教学要体现教育民主,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和能力,每一位学生都有权利要求接受适合其个性特点的教育,实现个人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2、课堂教学公平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潜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一种多元的能力,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而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又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因此,学生的智力没有优劣之分,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 3、课堂教学公平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不同的学生有不一样的学习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最大的发展。二、实验教学的特点 新课标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劳动人士和专业人才。因此做好实验教学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实验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实验方式的探究性。新课程倡导实验教学应该以探究式为主,老师不再把实验步骤、方法、注意事项等周密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自由探究,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然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展示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2、实验对象的主体性。新课标强调对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分析归纳总结、动手观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来达到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使学生时终处于的实验全过程的积极状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全体参与性。 3、实验过程的协作性。新课标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这对于实验教学尤为重要。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知识、心理、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所以老师在分组时应该合理搭配,既能让能力强的学生得到发挥,又能让动手弱的同学得到帮助和锻炼,使全体学生得到提高。三、在实验教学中如何体现课堂教学的公平性 新课标要求每位学生都得到公平合理的教育和学习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体现课堂教学的公平性。?我以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实验分组的公平。实验分组要做到公平合理,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充许每个小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动手能力强的和动手能力稍差的、表达能力强的和表达能力稍差的、男生和女生要均匀搭配,小组与小组之间做到绝对一致是不可能的,但其码要做到大致一样。这样不仅有利于小组的合作学习,既能让能力强的学生得到发挥,又能让动手弱的同学得到帮助和锻炼,使全体学生得到提高,也有利于小组与小组之间公平竞争,有利于教师对各小组的评价。 2、实验资源的公平。实验资源也就是实验所需要的各种仪器以及多媒体硬件设施等。每个小组都应该享有相同实验资源,这样才有利于组间竞争的公平性,才能保教师评价的公平性。 3、实验机会的平等。实验机会的平等主要是针对组内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有些同学动手能力强一点,就一直由他动手实验,从而使其他同学失去动手的机会,甚至会培养学生的依赖性和惰性。我以为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应该让每个同学都有同样的实验机会。比如可以让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打打下手,提醒或帮助动手能力弱的同学完成实验,教师在评价方式上要注重小组全体成员的参与性,而不仅仅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实验表达的平等。表达能力也是新课标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对化学实验教学来说,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分析的结果,都需要准确地表达出来。组间进行交流时也要求学生表达清楚、准确、简明扼要。有的小组为了让本小组获得好的评价成绩,就会让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代表本小组发言,而其他同学就没有发言的机会,也就失去了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我认为教师应该给予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比如可以规定每个小组每次发言必须是不同的人,其他人可以做补充,尽可能让每个小组每个成员轮流表达交流,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公平性。 总之,教育的民主性是课堂教学公平性的核心,而实验教学的公平性是课堂教学公平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公平的实验教学是失败的教学。
Ⅲ 如何发挥化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
如何发挥化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
演示实验是一种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基本要领和规律,从而对化学探究现象产生生动、深刻的印象。
Ⅳ 实验教学怎样丰富课堂教学
配合使用,课堂教学的知识在实验教学中得到印证可以增加同学对学习知识 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让同学能更深刻的吸收知识。
Ⅳ 如何将化学实验融入课堂教学当中
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以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为代表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克服缺点、解决心理问题,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外显的和潜在的积极品质,并在教育实践中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通过理论学园丁教育www.ydcbw.com习,我们逐步形成了统一的认识:初三化学教师年年上重复课,是最易产生职业倦怠、丧失职业幸福感的群体之一;初中化学新课授时少、分化点多,加上中考压力大,不少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和挫折感,无形中加重了分化现象。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广泛融入初中化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助于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提升教师的教学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更能让学生激起积极向上的情感,对学习化学产生更为强烈的兴趣和持久动力。为此我们开展了一年的教改实践,主要取得了一下几方面的收获:
一、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面对每年的“一轮游”,不少的初三化学教师都会逐渐心生倦意,教学激情下降,教学技能退化,教学手段僵硬,体现在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就更明显了:不亲不热,敬而远之,甚至讽刺挖苦等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有所抬头。于是乎课堂上师生互动少了,课间交流淡了,办公室变得冷清了,网上的联系也停滞了。另一方面初中生在学习压力等下,渴望被理解,而处在青春期的他们自我意识强,如果教师的教育方式出现偏差,就难免出现抵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而人际关系的失败,又会使他们产生交往恐惧症、自卑等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响应积极心理学的“关注自身积极情绪的培养”观点,引导教师关注自己情绪,培养积极快乐的人格,开展赏识教育和尊重教育,在教学中时刻提醒自己:我给了孩子们化学知识,给了他们快乐了吗?用博大的师爱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建立积极的人格特征,感觉到学习化学的乐趣。现在那种师生融洽、热热闹闹的场景又回来了,教师也普遍感到教有所乐,中考化学再创辉煌更让我们享受到了职业的幸福。
二、树立了正确的化学教育观
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但是近些年频频曝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加剧的环境污染让化学的启蒙教育蒙上了厚厚的尘埃:“都是化学惹的祸”——社会舆论的一边倒让老师的宣讲变得苍白无力,层出不穷的类似“毒胶囊”的事件让中考化学试卷染上了“黑”色,在学生面前开启的化学之门似乎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甚至出现了化学教师批化学的怪相,不仅课堂教学津津乐道,而且让学生反复练习以化学事件为情景的习题,无形中给化学教育减分不少。试想这种带着有色眼镜看化学的教育观能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增强对化学的兴趣吗?为此,我们尝试利用教学内容的积极意义影响学生,还原化学的正面形象,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和体会化学的神奇,积蓄努力学习化学的正能量。比如在学第9章第3节化学与环境时,就引用新闻素材“苏州采用新型生态修复装备——太阳能曝气机对河道进行修复”;同样在学这一章的第2节化学与新材料时,探讨了神舟9号飞船外面的耐高温陶瓷片以及国产“飞天”宇航服等热门话题等,这些为化学加分的内容确实使化学教育增色不少。同时在涉及化学事件时我们也不回避问题,但是要告诉学生“科学是双刃剑”,做事不能丧失科学的道德:化学本无罪,人性惹是非!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对化学的理解应该是积极的。
三、增加了个性化教学模式
由于教学过于强调一刀切,以往的初三化学教学往往会出现较严重的分化现象,客观上影响到整体的教学质量。通过学习积极心理学,我们意识到了成功给人以愉快的体验,激起积极向上的情感,使人对学习内容产生更为强烈的兴趣。所以,我们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学生有可能取得成功,让全体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这样做不仅提升了学困生耐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不断的鼓励中逐步脱困,而且激发了绩优生的潜能,使他们能在竞赛、中考中脱颖而出。具体的做法有:采用分层次布置作业,分为必做和选做,选做部分不指定对象,鼓励多做;分组实验不再按学号硬性安排,而是自由组合,要求人人动手,鼓励合作;演示实验安排学困生当老师的助手,甚至可以放手让他们做;阶段测验不公布排名,对学困生进行纵向考量,激励他们挑战自我;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绩优生拓展研究和能力培训等等。在今年的“金钥匙”科技竞赛(初三学生CESL活动)中,我们学校共有5位同学获特等奖,占市区特等奖(12名)人数近一半;中考化学获满分(100分)的同学有8人,优秀率为93.4%,合格率几乎百分百。均取得了建校以来的最佳成绩。
Ⅵ 如何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科学课大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的。实验是学科学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做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然而,由于实验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的开展有一定的困难。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怎样才能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
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一团餐纸巾塞到玻璃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让学生预测,纸巾会被水浸湿吗?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
2、巧设悬念,促使学生去实验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 “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在三年级科学《金鱼》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观察了金鱼的外形、运动和吃食后,问:金鱼鱼鳃一分钟开合几次,金鱼不断地喝水,会胀破肚子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奥秘,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于是学生便对金鱼如何呼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实验过程的有效调控
1、紧紧抓住实验目的
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在我们的周围的空气一课中,空气存在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放到水里,使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证明空气是存在的。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1)明确观察任务
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
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尝、借用工具观察等等。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
当然,在每个实验中观察也有侧重,而且,并不是每个实验都要、都可以用这些器官去观察的。
2)实验过程做到有条不紊
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做到每次都能较高质量地完成。如何使演示实验现象明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得见,教师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
三、实验评价影响着实验的有效性
教师对实验的评价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时评价,同时注意评价的真实性。实验评价对于学生一些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教师的实验评价可围绕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方法创新的能力、团结协作、科学探究的能力等进行评价。
如在《蚂蚁》一课,我把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定为培养目标之一。师问:蚂蚁的身体小,还到处爬动,怎么解决观察难题呢?有同学提出了用火烧,马上有同学否决;有同学提出放在透明的瓶子里,有同学提出蚂蚁仍然会乱爬;有同学提出放在水中的瓶盖上,可以让它不乱爬,但蚂蚁可能会掉进水里淹死……最终有一位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放在一张白纸上,放上蚂蚁喜欢吃的食物。事实证明,这个实验方法还是挺好的。通过教师这样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越来越强。
四、自制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有效性
师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想象能力,活跃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1、教师自制实验教具
一件成功的自制教具的诞生,是教师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教师经过对教材的深入的研究,根据本校实验器材的实际情况,产生对某一教具改进或创新的想法,根据这一想法,构思设计,在反复研究、实验的基础上制作,经过多次改进和反复调试后,再在教学中试用,直至成功。如在制作“空气有重量”这一实验教具时,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经过多次比较,最终选择一元钱买的带柄和卡口的两个气球作为实验器具,为其中的一个气球充气,气球可直接卡在卡口上,实验更加容易操作了,实验的效果也相当明显,结论的得出也更让人信服。
2、学生自制实验器材
学生通过参与自制实验器材活动,不但巩固书本上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爱科学的情操。在自制实验器材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是要弄懂课本上的内容,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才能设想出实验器材的雏形,然后才能进行具体的设计、试制。在具体制作中,学生还要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身心得到陶冶,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自制教具不但可以补充现有教学仪器的不足,节约开支,而且实用性强,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安全可靠,取材容易,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很大的作用。
五、发挥地理位置优势 ,开展观察实验
在城郊地区,学生观察自然的内容很多,条件比城市中心优越,如动植物生长、水与空气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现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到“大课堂”中去研究,在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如讲根和茎前,先带领学生到田野中去,让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根和茎,然后回到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根和茎进行分类、研究,这样使学生在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面前,激发兴趣,吸取知识,提高能力,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
六、实验教学应注意的地方
1、注意实验中的安全
2、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要做到心中有数
3、做到实验的设计科学有效
合理地设操作过程、基本的实验方法选定以后,紧接着就要编定具体的操作细节,这些操作细节的设计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应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质量,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
Ⅶ 浅谈怎样在新课改背景下实现物理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的
怎样在新课改背景下实现物理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的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一个根本措施。下面就明确课堂学习目标、灵活运用实验手段、优化教学语言、等方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课题
一节课的教学应从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将要学习什么”开始,使学生明确学习课题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1)通过实验引出课题
开始上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某个物理现象,或做某些实验给学生看,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产生疑问,从而让学生自己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课题,开始产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例如:在《大气压强》一节教学开始时,教师先做一个实验:向盖子紧盖的热的薄铁皮桶淋冷水,原先形状规则的铁皮桶发出阵阵响声变扁了。实验有声有形,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期待,本节课要学什么自然也就明确了。
(2)由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引入课题
学生对某些与课题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而这些现象又不便在课堂演示或观察,教师可以从列举这些学生熟悉的现象开始引入课题。例如:在《热机》一节教学中,可从“水沸腾时壶盖被顶起”这个生活中常见现象引入热机的物理原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教学。
(3)从理论或实践的角度,提出一个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以师生讨论的方式引入课题。例如: 教授“电磁感应”时,可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知道电可以产生磁,那么磁是否也可以产生电呢?”由此引起思考和讨论,引入课题。
二、运用实验手段拓清误解,明晰概念和规律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教学也必然要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明晰概念和规律,对提高教学的效果很有意义。
1、由于惯性思维的局限,学生在理解某些物理概念或规律时,对这些概念或规律有一些错误的认识,通过一些与学生的预期结果相左的实验,引发思维冲突,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结论,学生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不仅纠正了原来的错误认识,而且能使相关概念或规律的记忆保持更久的时间。运用实验手段的主动性和趣味性,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物理学“十分有趣”,引起和保持“学”的注意。
例如:在将装有水的纸制的锅放在酒精灯上烧,教师问学生:“纸锅里的水能烧开吗?”学生往往认为这样不可能将水烧开,他们以为加热时纸杯先烧坏了,当他们看到经一段时间,锅内的水竟然会沸腾,惊奇不已,印象将非常深刻,甚至会达到终生难忘的程度,这样学生对“水沸腾会吸热”和“水在一个大气压条件下沸腾过程中温度不会改变”的记忆将能永久保持。
2、满足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多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进而引起和保持“学”的注意。
多数学生对永久磁铁都很熟悉,但并不是每个学生家里都一定有磁铁,教师告诉学生,铁钉上绕上漆包线,漆包线通电后,原来没有磁性的铁钉就会有磁性,学生知道这样能使普通的铁钉变成磁铁,都会很兴奋,恨不得自己马上试一试,这个时候,教师让学生做“探究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学生兴趣盎然,即使是平时学习最没劲头的学生,也会很认真地做这个实验。
三、优化教学语言,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因素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形成质量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流畅的教学语言,能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讲课的逻辑(包括语言逻辑和科学逻辑)性强,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榜样的长期的熏陶,能提高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规范性。
“教学语言”除声音语言外,还包含身体语言。上课时教师表情,手势、动作、站位、运动等,都会对教学对象产生影响,知识丰富、姿态优雅,语言风趣、幽默的教师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象,对教师偶象的崇拜,容易转化成“粉丝”学习的动力,从而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总之,提高课堂效果,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观念,讲究科学的方法。
Ⅷ 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怎样评价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尝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互动,鼓励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自觉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体验获取科学知识过程的快乐,产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初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第二阶段的培训,我认为上好小学科学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利用科学课实验教学的开放性,激发学生兴趣。科学课的实验教学许多内容涉及探究性活动,而学生探索活动的空间除了教室外,更多的应是大自然。因为大自然中蕴含着无限的秘密。因此,要大力提倡科学课回归大自然,做到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课内外结合,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自己去“摘”取科学。 二、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科学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提出问题、提出假设、作出计划、进行调查、进行研讨、进行评价等。通过学生亲自参与,亲自经历,亲自体验,才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才能真正感悟科学的真谛。如《声音的产生》一文,在教学过程中,当让学生说出一些能发声的乐器后,就让学生讨论:“它们是靠什么发声的?在发声时这些物体会产生什么现象?”于是,学生尽情“玩”手中的乐器,观察它们的发声部位、观察发声时的变化现象等,互相交流、争论,最后总结出:声音是靠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在发声时都会产生振动现象。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科学,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使周围的物体发出声音,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于是有的撕、搓手中的纸片,有的敲击塑料瓶,有的弹皮筋……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了更多的有关声音的知识,同时也训练了获取知识能力和方法,得到了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三、强调教师要大胆放手、只掌控教学的方向。 学生对周围缤纷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科学教学应该是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要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比单纯讲解更有效。我们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里,教室外才是学科学的广阔天地;我们不要把铃声当做探究科学的起点和终点,课后也有探索和发现的无限良机和灵感。探究科学的活动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之举。所以要上好科学课,教师要树立开放的观念,尽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灵活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合理利用、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不再是一味地“教教材”。要根据学生在探究研讨活动中的进程,掌控好教学的大方向,随时注意调整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当好问题情景的创造者、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学习矛盾的挑起者、课堂方向的调控者。 四、强调学生的质疑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一切创造都来源于实践,一切真知都来源于疑问。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用各种器官去感知实验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而且要鼓励他们大胆的创设情景、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实际问题。从设计到解决的过程,就是他们多种思维综合发展的过程,也是创新精神的萌芽诞生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从头到尾去体验全过程,他们的创造潜能才得到开发、创造能力才能以培养。 总之,教师要想上好科学课,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真正理解什么是科学,并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之,以科学的方法教学之,以科学的精神探索之,这样,教师才能教得有效,学生才能学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