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评估方式

教学评估方式

发布时间:2021-03-08 10:44:56

教学评价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1)绝对评价来法
绝对评价自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达到程度的评价方法。

绝对评价设定评价对象以外的客观标准,考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以促使学生有的放矢,主动学习,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发现差距,调整自我,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

(2)相对评价法
相对评价法是从评价对象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基准,将余者与基准做比较,排出名次、比较优劣的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便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竞争意识。

(3)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以评价对象自身状况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在这种方法中,评价对象只与自身状况进行比较,包括自身现在成绩同过去成绩的比较,以及自身不同侧面的比较(如将学业测验结果与智能测验结果相比较,根据二者的相关程度确定学生的努力程度等)。

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比较充分地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力图减轻评价对象的压力。但是,它只是使评价对象与自身状况进行比较,既不是按照一定客观标准进行评价,亦无评价对象间的相互衡量,容易导致信度降低,学生自我满足,因此常与绝对评价、相对评价结合使用。

㈡ 第四轮学科评估采用怎样的方式公布的

据报道,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昨日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专结果,第四轮学科评估首次属采用“分档”方式公布评估结果,不公布得分、不公布名次,不强调单位间精细分数差异和名次前后。

此轮评估采用按百分位进行分档的方式,根据“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为9档公布。其中,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

希望评估可以有助于大学的发展!

㈢ 教学评价有哪几种方式

第四代教育评价观年代,以古巴(Egong Guba)和林肯(Y.S.Lincoln)等人为代表创立了"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他们认为评价就是对被评事物赋予价值,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构。他们进一步强调"价值多元性",提倡在评价中充分听取不同方面的意见,并把评价看作是一个由评价者不断协调各种价值标准间的分歧、缩短不同意见间的距离、最后形成公认的一致看法的过程。

二、教育评价观的比较

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研究,西方教育评价流派林立,对教育评价本质的认识至今仍歧义互见,没有定论。各种理论指导下的评价模式也种类繁多,各有千秋。这里,我们试图把几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或模式加以比较,以认识其分歧所在,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教育评价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1、行为目标模式与CIPP模式行为目标模式,亦即泰勒模式,即是在泰勒评价思想的指导下,以目标作为评价过程的核心和关键,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考察来找出实际活动与教育目标的偏离,从而通过信息反馈,促进教育活动能够尽可能地逼近教育目标。这一模式结构紧凑,逻辑脉络简洁清晰,容易实施,在教育评价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CIPP模式是由背景(Context)评价、输入(Input)评价、过程(Process)评价和成果(Procluct)评价这四种评价组成的一种综合评价模式。它以决策为中心,为决策的不同方面提供信息。背景评价形成计划决策,输入评价为组织决策服务,过程评价指导实施决策,成果评价为再循环评价效力。CIPP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把背景、输入、过程和结果综合加以评判,突出了评价的"改进功能"。

比较行为目标模式与CIPP模式,可以发现除了方法上两者都同样重视定量方法外,其它方面都具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1)评价的目的不同。行为目标模式注重教育目标达到的程度,基本属于事后评价,亦即对结果的总结性评价。CIPP模式注重评价的改进功能,强调为决策过程提供全面的信息,为后来的形成性评价拉开序幕。(2)评价的时空不同:行为目标模式将评价重心放在行为的结果上,评价领域只涉及事后。CIPP模式拓宽了评价的时空,评价范围涵盖了活动的整个过程,涉及到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3)对待目标的态度不同。行为目标模式以目标为中心,目标一旦确立就不容怀疑,反映了泰勒价值观上的收敛性。CIPP模式则认为目标本身的合理性是需要受到评价的,必要时可以根据对象的需要对目标进行修正和改进。这一观点突破了泰勒的框架,把评价从范围与内容上给予了拓宽,深化了对评价的认识。(4)评价的对象不同。行为目标模式主要适用于评价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CIPP模式用于评价计划制定的合理性和各种教学活动。(5)评价的作用不同。行为目标模式用来判断教育效果,控制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CIPP模式除了控制作用之外,还必须为决策提供全方面的信息,达到改进决策的目的。

由此看来,行为目标模式所存在的某些局限,如评价目标的凝固性、评价过程的封闭性、价值观上的收敛性等在CIPP模式中得到了较好的修正,故而CIPP模式较之于行为目标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也因此具有较为广泛的民主性。当然,我们也并不否认行为目标模式的价值,在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鉴别、确证和检查时,该模式的优越性就不言而喻了。

2、比贝的评价观与泰勒、克龙巴赫等人的评价观之所以把比贝的评价观与其之前的评价观加以比较,主要是因为比贝首次表述了教育评价是一种目的在于行动的价值判断,这一表述无疑对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我们甚至可以把比贝的观点作为评价概念嬗变的分水岭,因为在他之前,无论是泰勒、克龙巴赫,还是斯塔弗尔比姆,他们都未提及"价值判断",而把描述看作是教育决策者的事情。

在泰勒模式中,强调的是用行为描述目标达到的程度。在强调客观描述的背后隐藏着价值求同思想,即把预定的目标作为评价的统一参照系和统一标准,所谓进行判断就是检查实现了多少原定的目标。克龙巴赫和斯塔弗尔比姆则是忽略了评价的判断性质,他们把评价定义为为了决策或其他目的收集信息的过程,因而也就避免了选择评价准则的问题。然而,不论承认与否,评价的本质乃是一种建立在事实描述基础之上的价值判断,比贝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这一本质,他认为教育评价是,"系统地收集信息和解释证据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目的在于行动。"事实证明,评价不可能只是对信息作简单描述,它总是包含着对一定价值关系及后果的预见和推断,没有价值判断的描述只能称之为认识,不能称为评价。基于对这一点的认识,继比贝之后的各评价流派更加注重对于评价标准的研究,这也使得价值标准由一元转向多元化,这其中比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3、预定式评价与应答式评价应答式评价模型由斯塔克提出,他认为,"该方法以牺牲某些测量上的准确性换取评价结果对方案有关人员说来更多的有用性。"⑩他把过去的评价统称为"预定式评价",以便与其"应答式评价"对应。他认为预定式评价多带有预定性质,即强调目的的表述和客观的测验,由方案执行人员掌握的标准,以及研究性的报告的应用。而应答式评价与之相比,则具有明显的差异:(1)评价标准不同。预定式评价坚持目标求同观点,以评价者自己的价值观来进行价值评判,实际否认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其价值观是单一的,在思维上是收敛而非发散的。应答式评价坚持价值存异观点,充分尊重所有人的需要,承认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其价值观是多元的,在思维上是发散而非收敛的。(2)评价方法不同。预定式评价采用的是科学主义的方法,如测验、测量和建立指标体系等,操作性强,在判断结论上运用的是定量分析。应答式评价采用的是自然主义的方法,如观察、交谈、采访等,较少依赖正规的信息交流方式,在判断结论运用的是定性分析。(3)信息交流方式不同。预定式评价事先限制好了信息交流的领域,在此领域中"生产"所需信息,并要求准确、精炼。应答式评价则给予被评价者以自由的交流领域,并允许不断推销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不要求准确但力求有效。(4)评价者作用不同。从事预定式评价者把自己理解为一种剌激物,而非反应物。他只需要产生标准化的刺激,如考题、测验等,以引起一系列反应,即他所收集的作为评价报告材料的信息。从事应答评价的评价者把方案自然发生的东西,如学生的反应和以后彼此间的对话视为主要刺激物,他既要了解事实又要了解价值倾向,即是共鸣者,又是反应者,在与被评价者的相互作用中,将所得到的信息融合进评价报告之中。(5)被评价者反应不同。人们在预定式评价面前总是有负疚感,挫折感,很难有成就感。评价就好像是一把当空的悬剑随时会落到自己头上。在应答式评价当中,人们感受到的是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容易与评价者产生心理相融与共建。

由此看来,应答评价强调价值观念的多元性、思维形式的发散性,以及方法上的自然主义,具有更加广泛的民主意识,它与西方整个社会的意识相吻合,一经提出就受到了重视和欢迎。

三、教育评价观嬗变的启示

纵观西方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进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关于教育评价发展阶段的划分综合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可以把教育评价划分为四个理论阶段:第一代称为"测量时期",时间在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其标志是"测量"理论的形成以及测验技术的大量实际运用,评价被简单地等同于"测量",追求的是教育客观化。第二代可称为"描述时期",时间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其特征是对测验结果进行"描述",并力求教育标准化。第三代称为"判断时期",大约出现于1950-1970年,"判断"是其主要标志。评价者不仅要运用测量手段去收集各种信息,还要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评判教育,追求教育多元化。第四代教育评价出现于70年代后期,强调评价是一种"心理建构"过程,提倡价值多元、全面参与和共同建构。力图实现教育民主化。

尽管每一代评价理论都力图克服前一代的缺陷,并使之更符合时代对评价的新要求,但是前三代评价却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弊端:(1)"管理主义倾向"。前三代评价往往把评价对象及其他一切有关人都排除在外,管理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一致关系很少受到挑战。这种关系在实际活动中常常造成四个不合理的后果,即管理者无过失,如果有问题评价结论一定指向其他人;管理者与被评价者关系有失公平,被评价者处于无权地位;被评价者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阐述自己的见解;管理者想方设法保护自己不受损害,被评者只有迎合管理者的需要。(2)"忽视价值的多元性"。所谓"客观"的评价结果难以被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人所接受,当被评价者受到伤害时,往往会采取不合作态度。(3)"过份依赖科学范式"。使评价者忘记了"科学方法"、"实证技术"只是人类认识、评价事物的一类方法技术,而不是全部;使评价过于依赖"数的测量"而忽视"质"的探究;使得评价活动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和弹性。

针对前三代评价的不足,第四代评价在实证的基础上,引进了定性方法,并注意了评价过程中评价双方的互动作用及动态分析。其贡献在于"它把评价过程的控制特点与评价对象的伦理要求成功地协调起来"。教育评价理论出现的这种新特点,向我们及时地展示了这一理论的发展趋势。

2、关于教育评价发展的趋势从教育评价发展的历史来看,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其发展趋势是十分明显的:(1)评价过程,由封闭转为开放。泰勒模式以目标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组合成一个封闭的环路。CIPP模式及应答模式则不再局限于目标本身,而将各种背景环境、外部因素都纳入评价过程,呈开放式的网络。(2)评价内容,由片面转为全面。早先的教育评价只评价学生的学力,然后发展到评价课程,以至进一步发展到对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作全方位的评价,评价的内容更为宽广和全面。(3)评价功能,由单一转为多样。早先通过测验来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发展到诊断问题、改进教育、以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从总结性评价发展到注重评价的形成性作用。(4)价值观念,由收敛转为发散。泰勒模式中,目标成为统一的评价尺度,而应答模式则要求根据被评人的需要作出判断,价值观念由一元转为多元。(5)评价手段,由定量转为定量、定性相结合。从推崇各种客观的、标准化的测量,发展到提倡观察、交谈等定性分析,再进一步发展到广泛收集信息,进行解析论证,作出价值判断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㈣ 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量表评价法、随堂听课评价法。
拓展资料:
一、量表评价法
量表评价法是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中最常采用的方法,它是事先确定好需要进行评价的指标,并给出评价的等级,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对照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逐项给出相应的等级评定。
二、随堂听课评价法
随堂听课评价法是评价者通过对被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的直接观察,获取有关该教师的教学行为、过程、特点以及所展现出来的教学能力等第一手信息,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的评价,并相应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此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拓展资料: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
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即考试与测验。 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
诊断作用
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可以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它的质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全面客观的评价工作不仅能估计学生的成绩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能解释成绩不良的原因,并找出主要原因。可见教学评价如同身体检查,是对教学进行一次严谨的科学的诊断。
激励作用
评价对教师和学生具有监督和强化作用。通过评价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经验和研究都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经常进行记录成绩的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动课堂学习。
调节作用
评价发出的信息可以使师生知道自己的教和学的情况,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反馈信息修订计划,调整教学的行为,从而有效的工作以达到所规定的目标,这就是评价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教学作用
评价本身也是种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得长进,智力和品德也有进展。
教学评价的方法:测验、征答、观察提问、作业检查、听课和评课等。

㈤ 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有哪些

(1)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类型。[2]

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实施时间,一般在课程、学期、学年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则,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二则,适当安置学生。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完善教学过程,步骤是:
①确定形成性学习单元的目标和内容,分析其包含要点和各要点的层次关系。
②实施形成性测试。测试包括所测单元的所有重点,测试进行后教师要及时分析结果,同学生一起改进、巩固教学。
③实施平行性测试。其目的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加以复习巩固,确保掌握并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

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做出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考察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次数较少。
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划分:(1)目标参照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
(2)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3]

相对性评价
相对评价法是从评价对象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基准,将余者与基准做比较,排出名次、比较优劣的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便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竞争意识。

绝对性评价
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达到程度的评价方法。
绝对评价设定评价对象以外的客观标准,考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以促使学生有的放矢,主动学习,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发现差距,调整自我,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

㈥ 教学评价有哪些形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传统的地理教学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以成绩论优劣。新课程强调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强调在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方法的获得,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关注学生成绩的评价观,在进行地理学习评价时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地理学习评价的重点。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应主要从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上着手,应了解学生能否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地理问题并形成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应了解学生在提出地理问题、收集整理以及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回答地理问题这一完整过程中的表现。评价时可采用书面形式的测验、口头表达、描绘地图、绘制地理图表、读图分析等常见评价形式,也要注意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实地观测观察、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比如,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 “地理知识学习档案袋”,用来收集学生课堂或课后的地理小制作、绘制的地理图表、查阅的地理资料、讲述的地理小故事等材料,并把它们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一个方面。在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要关注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全球意识形成状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并给予恰当、及时的鼓励性和指导性评价,尝试使用一些新的评价方法。

㈦ 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哪些评估方式

量表评价法是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中最常采用的方法,它是事先确定好需要进行评价的回指标,并给出评价的等级,答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对照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逐项给出相应的等级评定。
根据不同的标准,课堂教学评价表有各种类型。如,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评价表有供课堂教学参与者之外的评价者使用的量表,如上例就是供课堂教学参与者之外的评价者使用的评价量表,也有供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使用的评价量表

㈧ 教学评价方法有哪些

第四代教育评价观80年代,以古巴(Egong Guba)和林肯(Y.S.Lincoln)等人为代表创立了"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他们认为评价就是对被评事物赋予价值,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构。他们进一步强调"价值多元性",提倡在评价中充分听取不同方面的意见,并把评价看作是一个由评价者不断协调各种价值标准间的分歧、缩短不同意见间的距离、最后形成公认的一致看法的过程。

二、教育评价观的比较

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研究,西方教育评价流派林立,对教育评价本质的认识至今仍歧义互见,没有定论。各种理论指导下的评价模式也种类繁多,各有千秋。这里,我们试图把几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或模式加以比较,以认识其分歧所在,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教育评价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1、行为目标模式与CIPP模式行为目标模式,亦即泰勒模式,即是在泰勒评价思想的指导下,以目标作为评价过程的核心和关键,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考察来找出实际活动与教育目标的偏离,从而通过信息反馈,促进教育活动能够尽可能地逼近教育目标。这一模式结构紧凑,逻辑脉络简洁清晰,容易实施,在教育评价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CIPP模式是由背景(Context)评价、输入(Input)评价、过程(Process)评价和成果(Procluct)评价这四种评价组成的一种综合评价模式。它以决策为中心,为决策的不同方面提供信息。背景评价形成计划决策,输入评价为组织决策服务,过程评价指导实施决策,成果评价为再循环评价效力。CIPP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把背景、输入、过程和结果综合加以评判,突出了评价的"改进功能"。

比较行为目标模式与CIPP模式,可以发现除了方法上两者都同样重视定量方法外,其它方面都具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1)评价的目的不同。行为目标模式注重教育目标达到的程度,基本属于事后评价,亦即对结果的总结性评价。CIPP模式注重评价的改进功能,强调为决策过程提供全面的信息,为后来的形成性评价拉开序幕。(2)评价的时空不同:行为目标模式将评价重心放在行为的结果上,评价领域只涉及事后。CIPP模式拓宽了评价的时空,评价范围涵盖了活动的整个过程,涉及到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3)对待目标的态度不同。行为目标模式以目标为中心,目标一旦确立就不容怀疑,反映了泰勒价值观上的收敛性。CIPP模式则认为目标本身的合理性是需要受到评价的,必要时可以根据对象的需要对目标进行修正和改进。这一观点突破了泰勒的框架,把评价从范围与内容上给予了拓宽,深化了对评价的认识。(4)评价的对象不同。行为目标模式主要适用于评价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CIPP模式用于评价计划制定的合理性和各种教学活动。(5)评价的作用不同。行为目标模式用来判断教育效果,控制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CIPP模式除了控制作用之外,还必须为决策提供全方面的信息,达到改进决策的目的。

由此看来,行为目标模式所存在的某些局限,如评价目标的凝固性、评价过程的封闭性、价值观上的收敛性等在CIPP模式中得到了较好的修正,故而CIPP模式较之于行为目标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也因此具有较为广泛的民主性。当然,我们也并不否认行为目标模式的价值,在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鉴别、确证和检查时,该模式的优越性就不言而喻了。

2、比贝的评价观与泰勒、克龙巴赫等人的评价观之所以把比贝的评价观与其之前的评价观加以比较,主要是因为比贝首次表述了教育评价是一种目的在于行动的价值判断,这一表述无疑对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我们甚至可以把比贝的观点作为评价概念嬗变的分水岭,因为在他之前,无论是泰勒、克龙巴赫,还是斯塔弗尔比姆,他们都未提及"价值判断",而把描述看作是教育决策者的事情。

在泰勒模式中,强调的是用行为描述目标达到的程度。在强调客观描述的背后隐藏着价值求同思想,即把预定的目标作为评价的统一参照系和统一标准,所谓进行判断就是检查实现了多少原定的目标。克龙巴赫和斯塔弗尔比姆则是忽略了评价的判断性质,他们把评价定义为为了决策或其他目的收集信息的过程,因而也就避免了选择评价准则的问题。然而,不论承认与否,评价的本质乃是一种建立在事实描述基础之上的价值判断,比贝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这一本质,他认为教育评价是,"系统地收集信息和解释证据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目的在于行动。"事实证明,评价不可能只是对信息作简单描述,它总是包含着对一定价值关系及后果的预见和推断,没有价值判断的描述只能称之为认识,不能称为评价。基于对这一点的认识,继比贝之后的各评价流派更加注重对于评价标准的研究,这也使得价值标准由一元转向多元化,这其中比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3、预定式评价与应答式评价应答式评价模型由斯塔克提出,他认为,"该方法以牺牲某些测量上的准确性换取评价结果对方案有关人员说来更多的有用性。"⑩他把过去的评价统称为"预定式评价",以便与其"应答式评价"对应。他认为预定式评价多带有预定性质,即强调目的的表述和客观的测验,由方案执行人员掌握的标准,以及研究性的报告的应用。而应答式评价与之相比,则具有明显的差异:(1)评价标准不同。预定式评价坚持目标求同观点,以评价者自己的价值观来进行价值评判,实际否认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其价值观是单一的,在思维上是收敛而非发散的。应答式评价坚持价值存异观点,充分尊重所有人的需要,承认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其价值观是多元的,在思维上是发散而非收敛的。(2)评价方法不同。预定式评价采用的是科学主义的方法,如测验、测量和建立指标体系等,操作性强,在判断结论上运用的是定量分析。应答式评价采用的是自然主义的方法,如观察、交谈、采访等,较少依赖正规的信息交流方式,在判断结论运用的是定性分析。(3)信息交流方式不同。预定式评价事先限制好了信息交流的领域,在此领域中"生产"所需信息,并要求准确、精炼。应答式评价则给予被评价者以自由的交流领域,并允许不断推销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不要求准确但力求有效。(4)评价者作用不同。从事预定式评价者把自己理解为一种剌激物,而非反应物。他只需要产生标准化的刺激,如考题、测验等,以引起一系列反应,即他所收集的作为评价报告材料的信息。从事应答评价的评价者把方案自然发生的东西,如学生的反应和以后彼此间的对话视为主要刺激物,他既要了解事实又要了解价值倾向,即是共鸣者,又是反应者,在与被评价者的相互作用中,将所得到的信息融合进评价报告之中。(5)被评价者反应不同。人们在预定式评价面前总是有负疚感,挫折感,很难有成就感。评价就好像是一把当空的悬剑随时会落到自己头上。在应答式评价当中,人们感受到的是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容易与评价者产生心理相融与共建。

由此看来,应答评价强调价值观念的多元性、思维形式的发散性,以及方法上的自然主义,具有更加广泛的民主意识,它与西方整个社会的意识相吻合,一经提出就受到了重视和欢迎。

三、教育评价观嬗变的启示

纵观西方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进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关于教育评价发展阶段的划分综合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可以把教育评价划分为四个理论阶段:第一代称为"测量时期",时间在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其标志是"测量"理论的形成以及测验技术的大量实际运用,评价被简单地等同于"测量",追求的是教育客观化。第二代可称为"描述时期",时间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其特征是对测验结果进行"描述",并力求教育标准化。第三代称为"判断时期",大约出现于1950-1970年,"判断"是其主要标志。评价者不仅要运用测量手段去收集各种信息,还要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评判教育,追求教育多元化。第四代教育评价出现于70年代后期,强调评价是一种"心理建构"过程,提倡价值多元、全面参与和共同建构。力图实现教育民主化。

尽管每一代评价理论都力图克服前一代的缺陷,并使之更符合时代对评价的新要求,但是前三代评价却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弊端:(1)"管理主义倾向"。前三代评价往往把评价对象及其他一切有关人都排除在外,管理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一致关系很少受到挑战。这种关系在实际活动中常常造成四个不合理的后果,即管理者无过失,如果有问题评价结论一定指向其他人;管理者与被评价者关系有失公平,被评价者处于无权地位;被评价者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阐述自己的见解;管理者想方设法保护自己不受损害,被评者只有迎合管理者的需要。(2)"忽视价值的多元性"。所谓"客观"的评价结果难以被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人所接受,当被评价者受到伤害时,往往会采取不合作态度。(3)"过份依赖科学范式"。使评价者忘记了"科学方法"、"实证技术"只是人类认识、评价事物的一类方法技术,而不是全部;使评价过于依赖"数的测量"而忽视"质"的探究;使得评价活动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和弹性。

针对前三代评价的不足,第四代评价在实证的基础上,引进了定性方法,并注意了评价过程中评价双方的互动作用及动态分析。其贡献在于"它把评价过程的控制特点与评价对象的伦理要求成功地协调起来"。教育评价理论出现的这种新特点,向我们及时地展示了这一理论的发展趋势。

2、关于教育评价发展的趋势从教育评价发展的历史来看,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其发展趋势是十分明显的:(1)评价过程,由封闭转为开放。泰勒模式以目标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组合成一个封闭的环路。CIPP模式及应答模式则不再局限于目标本身,而将各种背景环境、外部因素都纳入评价过程,呈开放式的网络。(2)评价内容,由片面转为全面。早先的教育评价只评价学生的学力,然后发展到评价课程,以至进一步发展到对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作全方位的评价,评价的内容更为宽广和全面。(3)评价功能,由单一转为多样。早先通过测验来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发展到诊断问题、改进教育、以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从总结性评价发展到注重评价的形成性作用。(4)价值观念,由收敛转为发散。泰勒模式中,目标成为统一的评价尺度,而应答模式则要求根据被评人的需要作出判断,价值观念由一元转为多元。(5)评价手段,由定量转为定量、定性相结合。从推崇各种客观的、标准化的测量,发展到提倡观察、交谈等定性分析,再进一步发展到广泛收集信息,进行解析论证,作出价值判断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注释

1.参见陈玉琨著:《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8页;2.王致和主编:《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3.陈玉琨等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63、160页。

4.陈玉琨等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01、298、326、325页。

5.陈玉琨著:《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页。

6.王致和主编:《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参见周朝森:《教育评价理论的新探索》,《教育研究》,1992年第2期。

㈨ 简述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

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即考试与测验。 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教学评价的方法:测验、征答、观察提问、作业检查、听课和评课等。

(9)教学评估方式扩展阅读

教学评价分类

(1)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类型。

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实施时间,一般在课程、学期、学年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则,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二则,适当安置学生。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完善教学过程,步骤是:

①确定形成性学习单元的目标和内容,分析其包含要点和各要点的层次关系。

②实施形成性测试。测试包括所测单元的所有重点,测试进行后教师要及时分析结果,同学生一起改进、巩固教学。

③实施平行性测试。其目的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加以复习巩固,确保掌握并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

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做出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考察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次数较少。

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划分:(1)目标参照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

(2)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3]

相对性评价

相对评价法是从评价对象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基准,将余者与基准做比较,排出名次、比较优劣的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便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竞争意识。

绝对性评价

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达到程度的评价方法。

绝对评价设定评价对象以外的客观标准,考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以促使学生有的放矢,主动学习,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发现差距,调整自我,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

阅读全文

与教学评估方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