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教学目标】 第五课时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
分组实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
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 “土电话”的研究
要求:
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
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不同吗?----小组讨论交流
3.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细听,然后记录在记录表格中。记录前先做好预测。
4.分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
物体传声效果 铝箔尺 木 尺 棉 线 尼龙绳
预 测
小组交流、反馈:实验结果与你预测结果一致吗?最后发现声音穿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好(声音最大)?
四、拓展延伸
1.出示玻璃钟罩中的小闹钟,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进入到我们的耳朵中的,能画出简单的传播路线图吗?
2.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思考:声音变化了吗?为什么?
3.假设:当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后,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后,声音真得听不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教学后记:
按书中的材料,只能得出不同的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这样的概念,要再细化,比较难(本来说预期他们了解金属传播能力最强的)。而且铝箔纸棒,做起来很难,要特地去买材料,我把这个材料改成铅丝了。
土电话是非常好玩的一个实验内容,我把教材里的线加长,加长到30米,让学生对着话筒轻轻说话,他们惊讶地发现,听筒里能听到!这比在教室里进行实验要好得多,因为在教室里,本来就能听到互相的说话声嘛,还要电话干嘛啊!好玩之余,学生也对固体传声能力比空气强得多有了很深的印象。
材的这一个认识还不够,所以在课堂中也没有让学生来证明,只是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无意之间有了一个手握正在振动的音叉而使得声音停止的一个发现,学生也正好利用这一个发现证实了物体的振动会产生声音,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消失。
思考一:学生在这一节课里的活动有多少,(由于材料有限,没有让每组学生都有实验的机会。)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中思考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思考二: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发 现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四、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Ⅱ 《怎么样让声音变大》中班的活动教案
一、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大胆实践,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培养幼儿归纳思维,通过比较,了解声音在固体和空气的传播是不一样的,固体比空气更能传播声音。
3.知道把声音拢起来后,声音放大了。
二、适用对象
4—5岁幼儿。
三、活动所需资源
幼儿2~4人一组,每组钟表1个、方纸筒4个、带盖的铁盒1个、观察记录表一人一张。
四、活动内容及过程
幼儿探究活动一
探究的问题: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离,怎样使桌上钟表的声音听起来变大?
幼儿讨论:我用什么方法听?
试一试。
(1)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2)在桌边听钟表的声音。
记一记我的观察记录。
说一说我的发现。
耳朵贴在桌面听到的钟表声音比在桌边听到的钟表声音大。
幼儿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离,怎样使盒子里钟表的声音听起来变大?
幼儿讨论:我可以用什么方法听?
试一试。
(1)把耳朵贴在盒盖上。
(2)贴近盒盖听钟表的声音。
(3)把耳朵放在木头桌子上。
记一记我的观察记录。
说一说我的发现。
(1)耳朵贴在盒盖上听钟表的声音,比贴近盒盖上听钟表的声音更清楚。
(2)在木头桌子上和盒盖上听到的钟表声音,比空气中听到的钟表声音更清楚。
玩一玩。游戏:“纸筒里的钟表声”。
(1)耳朵靠近纸筒口听一听,放在纸筒中的钟表和不放在纸筒中的钟表声音一样吗?
(2)再往上加一个纸筒,钟表的声音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3)再往上加第三、第四个纸筒,听听钟表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4)讨论结果:纸筒拢住声音,使钟表的声音听得更清楚。
五、注意事项
1.钟表嘀嗒声一定要明显,听得清楚。
2.给幼儿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以便辨听。
3.听声音作比较时,幼儿要在同一位置和相同的距离去辨听。
六、拓展思路
1.在科学角里提供大量有关固体传播和空气传播的图片、记录卡及操作材料。
2.到大自然、社区、家庭去了解固体比空气更能传播声音,以及声音拢起来后可以放大声音的原理。
七、背景资料
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而一切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一旦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声音并不是一定要依靠空气传播,如果有其他媒质,声音也可传播。如果有人把耳朵贴在桌面,当你打击桌面的另一处,他能清楚地听到打击的声音。用两只冰淇淋纸杯,杯底用一根线穿起来,制成一个“土电话”。当你绷紧细线,一个人对一只纸杯口说话,另一个人把另一只纸杯口贴着耳朵,就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这种传话器就是依靠细线作媒质来传播声音的。
Ⅲ 综合实践教案*如何制作土电话
不是很明白阁下的意思,是指小学时候玩过的土电话制作吗(为了证明声音的在振动中传播)?
两个塑料瓶,截去上半部,底部穿口后,用长的棉线连接起来,一人一端拉直后,小声说话都可听的很清楚
Ⅳ 有没有一篇关于2个纸杯一条绳子弄电话的幼儿园科学教案
神 奇 传 话 筒
设计意图:
线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即熟悉而又陌生的领域,孩子们平时能利用线条画出各种美丽的图案,也知道生活中有许多的线,它们的功用则各不相同,如:毛线、电话线、电线等。我借由”神奇传话筒”这一活动为幼儿展现一个神奇的”线”的世界,使他们了解到某些线可以传递声音的功能,从而激发幼儿探索各类”线”的奥秘,让他们在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及实验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经验及知识,以此来不断开拓幼儿的眼界。
活动目标:
1. 专心聆听故事,感受故事人物间温馨的情感交流。
2. 认识某些线可以传递声音的功能。
活动准备:
1. 故事《我和我的外婆》
2. 纸杯、毛线、手搓纸线、塑料线、铅笔。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我和我的外婆》
1. 提问:你喜欢故事中的外婆吗?为什么?
2. 你和外婆打过电话吗?你和外婆说了些什么?打完电话后心里觉得怎么样?幼儿交流和外婆打电话的内容和心情。
二、制作”神奇传话筒”
欧老师带来了一个可以听到声音的”神奇传话筒”,你们想做一个吗?
示范做法:1.用铅笔将两个纸杯的底部戳一个小洞。
2.利用笔尖将棉线穿过两个纸杯底部的洞,并各打一个结加以固定。
三、实践活动:
1. 请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对话,比较其中的不同点。
①如果线没有拉直,可以听到声音吗?
②线拉直了以后,就可以听到声音了吗?
2. 请幼儿猜一猜哪种线做成的传话筒声音最清楚?为什么?
①幼儿操作活动
②请个别幼儿讲述实验的结果。
四、结束部分
通过做”神奇传话筒”我们知道了线可以将我们的声音传递出去,老师还在活动区中为小朋友准备了装饰”传话筒”的材料以及粗细不同线,小朋友可以自由选择进行活动。
Ⅳ 四年级科学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案
1、预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通过演示对比实验,提出“为什么一个烧瓶中的小铃声能听到,而另一个却听不到?”来引入新课,促使学生“愿问其详”,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点燃其探究自然秘密的智慧火花.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加强直观,丰富感知.“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理性认识化解在分组实验和学具操作中,让学生在静态和动态中获得感知并形成表象,理解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促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转化.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讨论、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他们学会了物体传声的实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使抽象的理性知识由直观的教具演示了出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3、学会尝试,巩固运用.教学时,通过师生协同活动,启发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尝试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巩固和掌握科学概念,发展学生智力,激发探究科学的情趣.通过设置情景,表扬激励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学中乐、乐中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并加以运用,巩固提高.
总之,本课时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操作,观察,推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综合的形式,步步深入,培养了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同时注重讲练结合,使学生逐步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让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