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年级科学上册 苹果为什么落地 1教学反思 青岛版五年制
本课采用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自由奔放地猜想、思维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有一定的问题,有待于在今后开展猜想教学时改正,具体反思如下:
1.教学本课第一课时的成功之处在于贯彻了“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科学探究思想,打破了教材编排的内容,创造性地突出了“科学猜想“这个环节。在日常的生活中和学习中,往往因为要研究的事物信息还不充分而经常要靠猜想解决问题,寻找深入研究的途径;在科学课中,科学探究既是学习方式,又是课程目标,而猜想正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根据的猜想,使判断建立在实验探究等有效事实的基础上。教师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大胆猜想或假设,既培养了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
2.教学本课第一课时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讲的稍多,学生说的偏少,师生互动多,生生互动少,组间互动少。由于本课是以科学猜想为主题的思维训练课,所以教师应正确把握师生角色,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在质疑、争论中主动参与、发展、探究和知识建构。教师不能牵着学生走,而应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并加以适当的引导,以保证探究的效果。再者,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应贯穿教学的全程,力求评价方式多元化。
3.通过教学本课,对于科学猜想环节,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要根据已有知识进行猜想,并对初步提出的猜想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建立假设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我们必须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的过程,为自己的假设说明理由是暴露学生思维过程的有效方式之一。学生提
2.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随笔作文
善于观察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常听有些中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 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 空泛笼统,不知所云。针对这些情况,我常常鼓励学生,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会说话就会作文。而要想有话说 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切忌胡编乱造,闭门造车。由于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头脑中缺乏材料 ,因而才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
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 。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当时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里编的准 备写成小说的故事讲给福楼拜听。福楼拜听后,说:“我劝你不要忙于写这些虚拟的东西,你每天骑马到外面 转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准确地、细致地记录下来。”于是莫泊桑意识到福楼拜是教他首先学会用眼睛去观 察生活,认识生活,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从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每天外出观察,终于写成了小说《点 心》,并成为世界著名的小说家。后来莫泊桑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 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发现的东西……”鲁 迅也曾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这是鲁迅长期创作的经验总结。由此可见,要 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但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呢?这里我想谈两点: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对于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 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高中生已具备了较强的是非分辨能力,他们往往有 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教师要紧紧抓住这种欲望,引导他们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教学大纲对各个年级的作文教学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课内落实。课内作文,要 求具体,学生各方面都受到约束,往往显得比较被动,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上一直是采取 “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课内作文,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外练笔。比如,去年我接了刚 入学的两个高一班,除了两周一篇大作文外,我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写一篇随笔,隔周抽查一次,并进行讲 评。
写随笔,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 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 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 。他们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渐渐地,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写社会、写人生。内容 越来越丰富:班级的生活与风波,家庭的欢乐与忧愁,社会见闻等等,真是大到宇宙,小到自我,尽入笔底。 有个学生对校园常作细致观察,从景到人,从人到事,连续写了校园生活之一、之二、之三……在随笔里,我 看到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也有到了学生因创作热情而引出的观察兴趣。不仅有话可写,而且更真实,更贴近生 活。一年多来,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不少学生谈了写随笔的体会,一致认为写随笔的要求促使他们去观察,去 思考。有的说:“我每天都要瞪大眼睛在生活里寻找。”有的说:“由于写随笔的需要,无论在家里、在车上 、在学校里,我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在谛听……”两个班的学生全部完成了我布置的每周三篇的任务,而且由 于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不少人自觉多写,并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同时,在课内作文的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比如,我布置一篇作文《记本班一位最 熟悉的同学》,要求大家以班里一位同学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外貌特征进行描绘、刻画,看谁观察得细,写得 像。而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抓住自己所写的人的特征来写。再比如,在上完《景泰蓝的制作》后,我又布置一篇 作文《××菜的制作》,从而引发学生观察的兴趣。于是乎,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创作热情被激发了,纷纷 写出了切合实际的优秀作品。总之,要想使学生写出好的文章,首先必须让他们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
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怎样去观察。
我曾给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波斯有位珠宝商很会做生意,他在出售金银首饰时,常常盯住顾客的 眼睛不放,结果生意非常兴隆。别人想探究其中的奥妙,他却守口如瓶,直到临死前,他才向自己的独生子传 授这一诀窍:“盯着对方的眼睛,不,准确地讲,盯着对方瞳孔,瞳孔是不会撒谎的。如果一只钻戒的熠熠光 泽使对方瞳孔扩张,你就大胆地把原价提高三成或更高;如果一条项链没能使对方张大瞳孔,你就立即更换一 只……总之,盯着对方的瞳孔!”
当然,这个珠宝商传授的生意经,不是我们要学的,但这种抓住买主的外部表情,从而推测其心理变化的 方法却很值得我们去借鉴。
在观察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不只是“看”。现代文坛名将鲁迅不愧是一位出色 的观察家。尤其是在观察人物方面他实在是独具慧眼而又细致入微的。他曾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 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前不久,我在讲授他的短篇小说《祝福》时,着重分析了鲁迅对祥林嫂的眼睛的 三次描写。初到鲁家时总是“顺着眼”,表现了她的温顺善良;第二次到鲁家时虽还“顺着眼”,但“眼角上 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表明她精神上受到过巨大的刺激,极度悲伤;在沦为乞丐之后,祥林 嫂整个人完全与先前不同了:脸上“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说明这时的她已濒于死亡,精神麻木,内心受到极大的摧残。鲁迅正是抓住主人公祥林嫂的眼睛,通过对比 ,写出了人物的悲惨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而后,我布置了一篇作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记我 们学校的一位退休工人老袁。这位工人虽然几年前就退休了,但负责收发报纸的工作一直承担下来。每天早晨 六点半准时把每封信件送至各班,上午八点又准时把报纸、杂志送到各教研组。除星期天外,从未间断过。于 是,有的学生着重描写了他的“那副眼镜”;有的却抓住老袁因左腿有毛病而走路不稳的姿势来写;还有的刻 意在他的衣着上做文章。于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普通人从每个学生的笔端跃出,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 。这样,学生就慢慢学会了对周围各种事物的“观察”,而不只是“看”。
当然,我们在强调学生要注重观察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健康的思想去观察。比如,有的学生 看到了我们社会现实中的种种腐败现象、不正之风,便认为在作文中联系实际就是揭露阴暗面,让他们发牢骚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我跟学生分析,生活中确实有愚昧落后、勾心斗角,有挫折,也有失败,这些东西不承 认不行。但是必须注意:什么才是我们生活的主流?从你呱呱落地到现在成为一名重点中学的高中生,是承受 的阳光雨露多,还是遭受的急风暴雨多?周围的东西是正面的多还是反面的多?再者,生活中的不正之风确实 今人痛恨,应该揭露、鞭挞,但决不能因此而使我们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让丑恶的东西占据我们的心灵,而 应该让我们的生活处处都充满阳光。经过我的引导,许多学生认识到,通过观察写出的东西一方面是真实的, 发自内心的;另一方面还应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由于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许多学生的作文水平渐渐提高了,尤其涌现出不少表露真情实感的好的 作品。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散文《搏》,记的是他的一位邻居,一个由高考落榜到榜上有名的青年。这位青年 去年因两分之差落榜,看着父亲那“佝偻的身躯”,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还有那上初二的小弟弟,他不 忍心再复习了。尽管父亲说要去借钱,但他还是怀着一颗歉疚而苦楚的心,还有一大摞高考复习资料,去南方 打工了。这一年里,他每日白天打工,晚上挑灯在帐下苦读。一年时间很快过去了,他回来参加了今年的高考 ,结果省财贸学院的通知书来了。这位学生写道:“他又走了,但这次是全村人送他。在列车启动时,他又看 到了父亲那佝偻的身躯,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于是他的眼睛模糊了……”多么感人的场面,又是多么真实的 镜头!后来我问这位学生所写的是不是真事。他说:“这全是我亲眼见的,这位青年就是我的一个堂哥。送他 的那天,我还特地请假赶回家与他道别的,我写的就是真的,我只想把我看到的记下来。”
是的,我们只要留心一下,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会使我们有所发现。不是吗?苹果落地,再平常不过 了,牛顿却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开创了科学的新纪元;壶水翻滚,是很平常的事,瓦特却因此发明了蒸 汽机,导致了一场工业革命。正如契诃夫曾对一位青年作者所说的:“您看这堵墙,似乎它连一点有趣的地方 都没有,可是你凝神地看着它,就会在那里面有所发现,找到别人以前还没注意到的东西,那您就可以把它写 下来了……”这就是说,要观察,要思考,并且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留心你身边的日常事物吧,它将使你获得知识,使你发现生活的真谛。
作文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这 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第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
二、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这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二)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三)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与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你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学会观察对于写好作文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离开了观察,你往往会感到难以下笔。愿你学会观察,不断培养,提高赞成的观察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取得得大的进步。
三、意高则文胜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立意要正确
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二)立意要专一
“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个观点,东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确。其实,想面面俱到肯定会面面 不到位,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集中笔墨表现一个中心,即使是通过数件事来表现中心,也要做到紧帖中心行文,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颖
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人之所未发,就能在五颜六色的天空里构筑属于你的最 美的彩虹。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确立的主题不是人所共知的肤浅的道理,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
(五)立意要巧妙
在习作有限的文字内,要表现较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从生活中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去再现生活的全貌,从一个点、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现象入手,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角度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四、怎样写好状物的文章
如何写好状物文章呢?请大家牢记以下五点:
(一)交代来历
文章开头用一、两句话介绍物品的历来,自然地引出下文。
(二)具体描述
通过颜色、形状把物品外形准确勾勒出来,写出特点给人以鲜明的感觉。多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赋予它情感,就会使物品活生生地跃然纸上。
(三)动静结合
先写静态的外形特点,再写它的动态。这样会增添一些情趣,写出的文章也会更加生活。
(四)说明功能
每件物品都有它独特的作用,一般来说,这类文章要在结尾处说明一下物品的作用这样会更加突出这件物品的特点。
(五)融进感情
字里行间要流露出作者对所描述的物品的喜欢、珍惜之情,这样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五、长话短说话缩写
读了一篇好文章,你一定很受感动吧?要是你想把这个故事简单的介绍给别人,就可以用缩写的形式。本次习作练习的是缩写,要求主要内容完整,重点突出;语言简练,缩写后文字不要超过三百字。
缩写是作文中的一种常见形式。所谓缩写,就是在不改变中心,不改变体裁,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的情况下,把一篇长文章压缩成短文章。学会缩写,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进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怎样进行缩写呢?
(一)要留主干、去枝叶。在缩写课文时,我们要删减次要的人物、次要的事件,以及说明、交代等地方,留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如《小抄写员》一文中我们首先要思考: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帮爸爸工作的,他为什么要偷偷地做,怎样做的,结果怎样,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然后把 帮爸爸抄写的事情经过写下来,而把当他被爸爸误解后是怎样想的等无关紧要的删除。
(二)要直接简化任务语言。在叙述中,我们要把直接叙述变成间接叙述,尽可能简化人物语言。这样,既使情节连贯,又使语句“简练”。
(三)要保持文章脉络清晰。缩写课文要注意保持文章主要脉络的清晰和完整,特别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要齐全,让人读了对原文有个大概的了解。
(四)要不改变课文原意。缩写课文最要紧的是缩写后不可改变课文原意,做到内容基本保持和原文一直,不会使读者产生歧义。
=================================================
一、作文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这 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第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
二、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这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二)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三)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与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你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学会观察对于写好作文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离开了观察,你往往会感到难以下笔。愿你学会观察,不断培养,提高赞成的观察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取得得大的进步。
三、意高则文胜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立意要正确
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二)立意要专一
“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个观点,东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确。其实,想面面俱到肯定会面面 不到位,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集中笔墨表现一个中心,即使是通过数件事来表现中心,也要做到紧帖中心行文,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颖
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人之所未发,就能在五颜六色的天空里构筑属于你的最 美的彩虹。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确立的主题不是人所共知的肤浅的道理,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
(五)立意要巧妙
在习作有限的文字内,要表现较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从生活中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去再现生活的全貌,从一个点、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现象入手,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角度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四、怎样写好状物的文章
如何写好状物文章呢?请大家牢记以下五点:
(一)交代来历
文章开头用一、两句话介绍物品的历来,自然地引出下文。
(二)具体描述
通过颜色、形状把物品外形准确勾勒出来,写出特点给人以鲜明的感觉。多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赋予它情感,就会使物品活生生地跃然纸上。
(三)动静结合
先写静态的外形特点,再写它的动态。这样会增添一些情趣,写出的文章也会更加生活。
(四)说明功能
每件物品都有它独特的作用,一般来说,这类文章要在结尾处说明一下物品的作用这样会更加突出这件物品的特点。
(五)融进感情
字里行间要流露出作者对所描述的物品的喜欢、珍惜之情,这样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五、长话短说话缩写
读了一篇好文章,你一定很受感动吧?要是你想把这个故事简单的介绍给别人,就可以用缩写的形式。本次习作练习的是缩写,要求主要内容完整,重点突出;语言简练,缩写后文字不要超过三百字。
3.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教学反思4篇
伴着抄新课程的推进,袭课堂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由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由不敢发问到善于质疑,课堂也由寂静无“声”变为生动有“声”。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发现一个问题更重要。”
4.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苹果为什么落地》教学反思
上完了示范研究课《苹果为什么落地》,让我高兴的是在课堂中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享受成功的愉悦,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科学研究中。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乐中探究,比我课前的预想好多了。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研究的主要是物体为什么下落的现象。物体落地现象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生活中这种现象虽然很多,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这些现象习以为常,感受不到地球吸引力的存在。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能举例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认识和研究重力问题,了解牛顿的贡献。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本课教学内容特点依据本课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活动导入:我先让同学们小组玩投球入杯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引出问题:怎样才能将兵乓球准确投入纸杯?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第二个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物体为什么会落地的,进一步明确地球上的万物都受到了引力的作用。第三个环节让学生比赛抓尺子的游戏和给苹果画方向图,体会重力的速度和重力的方向。第四个环节通过游戏实验研究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我紧紧握住系着一小桶,小桶里放上兵乓球,原地旋转使小桶快速旋转起来,让学生观察思考兵乓球为什么不掉出来,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离心力。我尽量安排多而精的学生活动,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带领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操作中交流。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资源,为学生依次呈现地球表面的物体所受的地球引力,都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重力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
反思这一堂课的教学,由于对学生前概念了解不够,活动停留在了表面,还没有做透。在教学中,有些突发的教学契机,被我轻描淡写地略过了。在这里,其实可以大做文章,只有抓住每个生成的信息,及时地“放大”,才可能成为课堂的亮点和精彩
5.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举例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观察、搜集资料的过程,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认识和研究重力问题。会描述和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够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牛顿的贡献,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敢于大胆想象,学习像牛顿一样思考。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内容选自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的第三课“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研究“大科学家牛顿曾经研究的苹果落地现象”,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我们也能像牛顿那样成为“科学家”。由此实现课程标准上制定的目标——通过科学教育使小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索,热爱科学,树立初步的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直尺,装大半瓶水的大可乐瓶(瓶口穿好绳)
演示材料:神六发射及卫星绕地飞行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问号提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精心准备了一份礼物,想送给大家,猜猜它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都没有猜对,到底是什么呢?看!(出示问号标志)喜欢不喜欢?
师:老师就把这份礼物送给大家。(贴黑板上)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给大家这份礼物?(生答略。)
师:真不错,我们想到一块了。我希望你们大胆想象,积极思考。因为提出疑问,解决疑问就是科学探究。许多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就是从问号开始的。
(出示牛顿像)你们认识这位科学家吗?牛顿从小就注意认真观察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他非常善于问问题。
(出示牛顿树下思考图)同学们猜一猜,他想到了什么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要恭喜你们迈出了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出了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知道吗,你们的问题和牛顿的问题背后蕴涵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这节课就重点研究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板书课题)
2、联系生活谈现象。
你们能说出生活中一些类似苹果落地的现象吗?为什么所有的物体都要落到地上?
学生讨论、交流。
二、认识重力,解释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想知道大科学家牛顿是怎么解释苹果落地的现象吗?出示牛顿的第一个解释:是某种看不见的力把苹果拉向地面,这种力使其他东西掉下来时,也都落向地面,这个力来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
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好吗?出示游戏方法:一个同学拿着一根长尺,从高处往下丢落,另一个同学在下面接住。
同座位相互合作来玩这个游戏,比比看谁抓住尺子的次数多。但要怎样才能保证比赛公平呢?
学生交流后提出:丢尺子的同学,拿尺子的位置要一致,否则不公平。 老师补充:玩的时候还要思考,尺子怎么运动的,你玩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同坐学生进行游戏,并注意观察尺子的运动。
交流:尺子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简单的示意图画画吗?(引导学生学画尺子重力的方向示意图)在游戏的过程中,你有怎样的体会呢?(引导学生感受到重力使物体下落的速度)那么使尺子下落的力是谁给的呢?(地球)其实尺子下落的原因来源于地球对尺子的引力,这种力使尺子竖直向下运动直落地面
是不是只有尺子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呢?(地球上的万物都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使它们形成了竖直向下的重力)我们把物体受到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叫重力。板书:重力
你们现在能解释为什么所有的物体都要落到地上了吗?
三、解释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认识离心力)
1、牛顿想:如果月亮就是一个大苹果,它为什么不落下来呢?难道它不受地球引力的影响吗?
2、大家都知道,将大瓶倾斜,里面的水会泼洒到地面上,说明水也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了,产生了竖直向下的重力。可是有没有办法能让大瓶在倾斜的情况下,水仍然不泼洒出来呢?
3、想做这个实验吗?好,大家来看看究竟是怎么做的?(出示实验方法)
4、学生动手实验。
5、交流发现。思考:为什么水没有泼洒出来呢?
A、有绳子拉着大瓶,所以大瓶不会甩飞。
B、在大瓶飞速旋转的情况下,水没有泼洒出来。
6、这个游戏的道理就是牛顿的第二个解释,你能试着说一说这个道理是什么,并解释月亮不掉下来的原因吗?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和刚才的旋转小桶有什么联系呢?小组讨论讨论,并进行交流。
(揭示:大瓶在飞速旋转时有一种向外甩出去的力,我们能感觉到拉住大瓶的绳子绷得紧紧的,只要一松手大瓶就肯定飞出去。这种使大瓶向外甩出去的力,叫离心力。)
那么月球在围绕地球旋转时,会产生离心力,使月球不会落到地球上。而地球的引力也象根看不见的绳子紧紧拉住月球,不让月球甩出运转轨道。
今天的航天事业离不开这个解释。
7、播放神六发射成功的录像。
提问:为什么宇宙飞船可以飞出地球到太空遨游呢?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师:在今天这节课中,老师也有收获,同学们送给我一份珍贵的礼物,那就是大胆猜想,积极动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保持与发展这种良好的研究状态,努力学习探究,大胆实践,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教学反思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教学反思
红旗小学 崔方圆
伴着新课程的推进,课堂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由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由不敢发 问到善于质疑,课堂也由寂静无“声”变为生动有“声”。这节课充分体现了科学课“做、中、学”的思想,设计思路简洁明了、教材重组适当合理,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新理念。教学中,老师很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并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儿童语言及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求知欲极高的学习状态中,同时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结构的事实性材料,重视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情景、小游戏,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在学生汇报时适时地进行质疑问难,在这种“质疑问难”的情境下, 我们感受到“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经常被难住”。
因此,我想作为教师,不仅要满腔热情地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质疑 问难,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思辨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
首先要培养良好质疑的习惯。教学是师生信息相互传递的可控双边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随时把自己的疑难 问题提出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疏导、释疑、 解惑,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可以通过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给学生讲清质疑的重要性。如:牛顿从质疑苹果为 什么会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等等。另外还可举些身边的例子说明,为学生提供榜样。 2.认真对待学生的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把哪怕问的问题再简单、再奇怪,教师 都要根据情况认真作答或是课后给予作答,并抓住这一关键时机进行引导,指导学生应该怎 样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有意义。3.学生质疑,学生析疑。让学生质疑成为教学的引线,教师因势利导及时组织讨论。 如张健老师在学生活动回报并画出物体运动轨迹图后,让学生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此时就有学生提出,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最终往下落的?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义,正好引起了下文地球引力和物体重力的问题的研究。然后张老师抓住这个珍贵的教育契机,将问题留给学生小小组讨论。最后学生得出结论:“正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使物体具有重力。”这位学生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和老师的肯定。如此一来,极大地诱发了同学们的质疑意识。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教师要教态亲切和蔼、面带微笑,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在 课堂教学中敢于质疑的往往是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而大多数学生却保持沉默,不是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而是没有提问的勇气。为此,我经常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开展“我来当小老师” 的活动,让课堂提问由教师过渡到学生。实践证明学生对于解答同伴提出的问题远比教师提 出的问题来得积极和喜悦的多。在活动中我把更多的关注给了平时不善于发言提问的学生, 只要他们能简单的提问,就毫不吝啬地给予热情洋溢的表扬,此时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 起来,同学们也情不自禁地为他们骄傲、鼓掌。像这样成功的体验,不仅让他们有了质疑的 勇气,更树立了对学习的信心。
最后要创设巧妙的质疑情境,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学生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去构设问题。这时,教师应当巧妙地设置质疑的情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善于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源。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问题惊讶开始的。”“质疑”闪烁着孩子智慧的火花。“质疑”作为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应该说是课堂的闪光点。人常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但是我相信,只要正确地面对学生的“质疑”,定会让课堂“此时有声胜无声”。
6.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研究“大科学家牛顿曾经研究的苹果落地现象”,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我们也能像牛顿那样成为“科学家”。由此实现课程标准上制定的目标——通过科学教育使小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索,热爱科学,树立初步的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本节课的研究和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力的现象已有了初步认识,对研究性学习有一定了解和兴趣的基础上。本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知道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力,并获得有关力的初步概念,知道力的作用将引起物体哪些变化,同时也为高年级进一步学习其他有关力的内容(弹力、摩擦力、反冲现象、力和机械等)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本课对科学家“牛顿”和力的单位“牛顿”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牛顿对地球引力的探索以及他在经典物理学尤其在力学研究中的地位。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经过三年级一年的科学探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现象探究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探究方法。力又是学生常见的,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也时刻能感受得到,学生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应该很有兴趣。为此,课堂上放手给学生,教师注意引导,使其对重力有一个科学上的认识。再者,学校科技小明星曹迪克、臧一豪、邢浩、邢亚楠等部分男生,他们动手能力强,知识面广,对于重力知识,在课余也有所了解,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时,合理搭配,发挥他们的优势,可以由他们的认知在课堂上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大小。
2、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能收集有关牛顿的科学故事并与同学分享。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学生从小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到地球上物体垂直向下的重力来自于地球引力。
难点:旋转装水的瓶子游戏中掌握身体平衡。
7. 小学科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课堂观察报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举例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观察、搜集资料的过程,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认识和研究重力问题。会描述和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够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牛顿的贡献,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敢于大胆想象,学习像牛顿一样思考。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内容选自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的第三课“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研究“大科学家牛顿曾经研究的苹果落地现象”,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我们也能像牛顿那样成为“科学家”。由此实现课程标准上制定的目标——通过科学教育使小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索,热爱科学,树立初步的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直尺,装大半瓶水的大可乐瓶(瓶口穿好绳)
演示材料:神六发射及卫星绕地飞行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问号提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精心准备了一份礼物,想送给大家,猜猜它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都没有猜对,到底是什么呢?看!(出示问号标志)喜欢不喜欢?
师:老师就把这份礼物送给大家。(贴黑板上)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给大家这份礼物?(生答略。)
师:真不错,我们想到一块了。我希望你们大胆想象,积极思考。因为提出疑问,解决疑问就是科学探究。许多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就是从问号开始的。
(出示牛顿像)你们认识这位科学家吗?牛顿从小就注意认真观察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他非常善于问问题。
(出示牛顿树下思考图)同学们猜一猜,他想到了什么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要恭喜你们迈出了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出了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知道吗,你们的问题和牛顿的问题背后蕴涵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这节课就重点研究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板书课题)
2、联系生活谈现象。
你们能说出生活中一些类似苹果落地的现象吗?为什么所有的物体都要落到地上?
学生讨论、交流。
二、认识重力,解释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想知道大科学家牛顿是怎么解释苹果落地的现象吗?出示牛顿的第一个解释:是某种看不见的力把苹果拉向地面,这种力使其他东西掉下来时,也都落向地面,这个力来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
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好吗?出示游戏方法:一个同学拿着一根长尺,从高处往下丢落,另一个同学在下面接住。
同座位相互合作来玩这个游戏,比比看谁抓住尺子的次数多。但要怎样才能保证比赛公平呢?
学生交流后提出:丢尺子的同学,拿尺子的位置要一致,否则不公平。 老师补充:玩的时候还要思考,尺子怎么运动的,你玩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同坐学生进行游戏,并注意观察尺子的运动。
交流:尺子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简单的示意图画画吗?(引导学生学画尺子重力的方向示意图)在游戏的过程中,你有怎样的体会呢?(引导学生感受到重力使物体下落的速度)那么使尺子下落的力是谁给的呢?(地球)其实尺子下落的原因来源于地球对尺子的引力,这种力使尺子竖直向下运动直落地面
是不是只有尺子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呢?(地球上的万物都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使它们形成了竖直向下的重力)我们把物体受到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叫重力。板书:重力
你们现在能解释为什么所有的物体都要落到地上了吗?
三、解释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认识离心力)
1、牛顿想:如果月亮就是一个大苹果,它为什么不落下来呢?难道它不受地球引力的影响吗?
2、大家都知道,将大瓶倾斜,里面的水会泼洒到地面上,说明水也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了,产生了竖直向下的重力。可是有没有办法能让大瓶在倾斜的情况下,水仍然不泼洒出来呢?
3、想做这个实验吗?好,大家来看看究竟是怎么做的?(出示实验方法)
4、学生动手实验。
5、交流发现。思考:为什么水没有泼洒出来呢?
A、有绳子拉着大瓶,所以大瓶不会甩飞。
B、在大瓶飞速旋转的情况下,水没有泼洒出来。
6、这个游戏的道理就是牛顿的第二个解释,你能试着说一说这个道理是什么,并解释月亮不掉下来的原因吗?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和刚才的旋转小桶有什么联系呢?小组讨论讨论,并进行交流。
(揭示:大瓶在飞速旋转时有一种向外甩出去的力,我们能感觉到拉住大瓶的绳子绷得紧紧的,只要一松手大瓶就肯定飞出去。这种使大瓶向外甩出去的力,叫离心力。)
那么月球在围绕地球旋转时,会产生离心力,使月球不会落到地球上。而地球的引力也象根看不见的绳子紧紧拉住月球,不让月球甩出运转轨道。
今天的航天事业离不开这个解释。
7、播放神六发射成功的录像。
提问:为什么宇宙飞船可以飞出地球到太空遨游呢?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师:在今天这节课中,老师也有收获,同学们送给我一份珍贵的礼物,那就是大胆猜想,积极动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保持与发展这种良好的研究状态,努力学习探究,大胆实践,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教学反思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教学反思
红旗小学 崔方圆
伴着新课程的推进,课堂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由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由不敢发 问到善于质疑,课堂也由寂静无“声”变为生动有“声”。这节课充分体现了科学课“做、中、学”的思想,设计思路简洁明了、教材重组适当合理,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新理念。教学中,老师很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并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儿童语言及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求知欲极高的学习状态中,同时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结构的事实性材料,重视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情景、小游戏,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在学生汇报时适时地进行质疑问难,在这种“质疑问难”的情境下, 我们感受到“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经常被难住”。
因此,我想作为教师,不仅要满腔热情地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质疑 问难,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思辨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
首先要培养良好质疑的习惯。教学是师生信息相互传递的可控双边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随时把自己的疑难 问题提出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疏导、释疑、 解惑,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可以通过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给学生讲清质疑的重要性。如:牛顿从质疑苹果为 什么会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等等。另外还可举些身边的例子说明,为学生提供榜样。 2.认真对待学生的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把哪怕问的问题再简单、再奇怪,教师 都要根据情况认真作答或是课后给予作答,并抓住这一关键时机进行引导,指导学生应该怎 样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有意义。3.学生质疑,学生析疑。让学生质疑成为教学的引线,教师因势利导及时组织讨论。 如张健老师在学生活动回报并画出物体运动轨迹图后,让学生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此时就有学生提出,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最终往下落的?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义,正好引起了下文地球引力和物体重力的问题的研究。然后张老师抓住这个珍贵的教育契机,将问题留给学生小小组讨论。最后学生得出结论:“正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使物体具有重力。”这位学生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和老师的肯定。如此一来,极大地诱发了同学们的质疑意识。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教师要教态亲切和蔼、面带微笑,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在 课堂教学中敢于质疑的往往是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而大多数学生却保持沉默,不是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而是没有提问的勇气。为此,我经常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开展“我来当小老师” 的活动,让课堂提问由教师过渡到学生。实践证明学生对于解答同伴提出的问题远比教师提 出的问题来得积极和喜悦的多。在活动中我把更多的关注给了平时不善于发言提问的学生, 只要他们能简单的提问,就毫不吝啬地给予热情洋溢的表扬,此时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 起来,同学们也情不自禁地为他们骄傲、鼓掌。像这样成功的体验,不仅让他们有了质疑的 勇气,更树立了对学习的信心。
最后要创设巧妙的质疑情境,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学生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去构设问题。这时,教师应当巧妙地设置质疑的情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善于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源。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问题惊讶开始的。”“质疑”闪烁着孩子智慧的火花。“质疑”作为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应该说是课堂的闪光点。人常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但是我相信,只要正确地面对学生的“质疑”,定会让课堂“此时有声胜无声”。
8.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研究“大科学家牛顿曾经研究的苹果落地现象”,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我们也能像牛顿那样成为“科学家”。由此实现课程标准上制定的目标——通过科学教育使小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索,热爱科学,树立初步的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本节课的研究和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力的现象已有了初步认识,对研究性学习有一定了解和兴趣的基础上。本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知道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力,并获得有关力的初步概念,知道力的作用将引起物体哪些变化,同时也为高年级进一步学习其他有关力的内容(弹力、摩擦力、反冲现象、力和机械等)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本课对科学家“牛顿”和力的单位“牛顿”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牛顿对地球引力的探索以及他在经典物理学尤其在力学研究中的地位。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经过三年级一年的科学探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现象探究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探究方法。力又是学生常见的,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也时刻能感受得到,学生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应该很有兴趣。为此,课堂上放手给学生,教师注意引导,使其对重力有一个科学上的认识。再者,学校科技小明星曹迪克、臧一豪、邢浩、邢亚楠等部分男生,他们动手能力强,知识面广,对于重力知识,在课余也有所了解,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时,合理搭配,发挥他们的优势,可以由他们的认知在课堂上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大小。 2、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能收集有关牛顿的科学故事并与同学分享。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学生从小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到地球上物体垂直向下的重力来自于地球引力。 难点:旋转装水的瓶子游戏中掌握身体平衡。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乐中探究,学生的兴趣始终高昂。 1、真正了解学生,把活动“做透”。 本课是“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3课。本课由牛顿的苹果落地故事开始,帮助学生认识重力的存在,并且来研究重力的方向和大小。为了避免导入的枯燥乏味,教学一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小小的“事故”——学生的作业本被我“不小心”碰落地,在引起学生关注的同时,也因势利导引入本课探究;接着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纸飞机和羽毛球的落地来认识地球引力,接着又用树上的苹果和绳子上的衣服有没有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的辨析,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地球上的万物都受到了引力的作用;然后再通过玩“和重力赛跑”的游戏体会重力的方向。这个过程的设计是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当时公开课上的班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泛,所以设计还是可以的,但当我把同样的教案用在平行班里时,就发现学生对地球引力的认识不够。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由于对学生前概念了解不够,活动停留在了表面,还没有做透,在了解了牛顿的故事后,可以让学生在教室里扔一扔、玩一玩一些材料,如纸飞机、乒乓球、橡皮、尺……,总之要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了解周围的东西如果没有力量的存在,都会发生同一种现象——落地。 2、抓住课堂生成,转化成精彩的亮点。 在学生玩“水流星”时,有一个学生因为系瓶子的绳子松开,而导致瓶中的水流了出来。在教学中,我能发现此时的教学契机,让该学生说了说水为什么流了下来。但是,此次原本可以成为课堂高潮的精彩却被我轻描淡写地略过了。在这里,其实可以大做文章,让全体学生从别的同学的水为什么没有落下来,到从这位同学的水却落下来,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讨论、比较,从而进一步明确离心力的产生是要有一定的速度的。一个生成的信息要被老师及时地、不断的“放大”,才可能成为课堂的亮点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