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鹬蚌相争教案设计

鹬蚌相争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21-03-06 12:25:58

Ⅰ 大班成语教案:《鹬蚌相争》

【成语】: 鹬蚌相争[1]
【拼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解释】: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Ⅱ 鹬蚌相争的赏析

这是一则十分生动的寓言故事。它告诉我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回要联合起来,答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早已成为大家常用的成语。

Ⅲ 学弈的教案

一、教材说明

这篇文言文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假如让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从小学开始,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很有好处。选编《学弈》一文的目的,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有利于学生继承发扬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二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古文,可简要介绍一点古文的特点和学习它的意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文提供动力。

2.指导小学生初学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办法,更不要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语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有困难教师予以帮助。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结合注释,理解故事的内容。文章结语:“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对事情作了结论而并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因此,重点抓住“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句话,弄明白“弗若之”的原因,总结出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一心二用地做事其结果是不一样的。为了加深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一谈。

3.作为文言文学习的开端,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对于本文,可以按如下步骤指导朗读。

第一,教师首先要给学生示范,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第二,指导学生读通。教师可领读,然后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

本文朗读时,句中可作如下停顿: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第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读熟,最后达到能背诵。这里注意“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4.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向学生推荐几篇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熟知的成语故事,如,《揠苗助长》《掩耳盗铃》《鹬蚌相争》,让学生自读,能背诵更好。

四、参考资料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梁惠王》 《公孙丑》《滕文公》 《离娄》 《万章》《告子》《尽心》 等七篇。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原文如下:“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教学目标:

> 1、认识本课出现的生字,读准字音,会写。

> 2、能根据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

> 3、从故事中知道做什么事情都要抱着认真的态度,要一心一意做好,不可三心二意。

> 4、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 教学策略:

> 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读通课文,理解文章意思。

> 难点:“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等一些难懂句子的读和理解。

> 教学准备:

> 教学时间:一课时。

> 教学过程:

> 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坐在这个大舞台上上课,此时此刻心情怎样?心情的确很复杂啊,让我们来听一段古典雅致的音乐,平静一下我们的心情。

> 一、创情入境,引入新课

> 同学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言就象一艘大船,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与我们现在的白话相比,文言好比是根,白话是枝叶,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想认识、了解它们吗?好!]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课文讲的是 [两千多年前两个小孩儿学下棋的事。文言文中是怎么来描述这个故事的,大家一定很想知道,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学下棋的事情,我们呢,可要从中学习一下文言的朗读、理解 了。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请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把每一句话读通顺。把不好读的字词和句子标出来。(教师巡视学生读书情况,了解哪些字读不准,哪些句子读不通。)

> 2、检查自读情况:谁愿意先来读一读? 谁能看着屏幕读呢?(读得真流畅,字音很正确)

> 3、同学们,读了《学弈》文章后,你有什么感觉呢?能和大家交流交流吗?你觉得哪句难读?哪句不好懂呢?[ 师生评读 交流体会 ]

[ 三、教师范读 ] (
> 4、听了大家的朗读和感受,自己给大家朗诵一遍!(教师谈初次读文言文的感受,告诉学生多读多练,也能象老师读的一样,甚至超过老师。)

> 三、 研读文章,感悟探究

> 1、同学们,你们能用咱们所说的方法,把每句话都弄懂吗?请大家自由说说课文的意思,你也可以和的学习伙伴同桌说一说。

> 2交流反馈:你理解了哪句话的意思?请你先把这句话读一读,然后再说说意思。(谁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 3、谁能把全文的意思说说呢?

> 4、老师给你配上插图,你能看着插图说说意思吗?

> 5、同学们,在这篇短短的文言文里,有一个字反复出现了好几次?你发现是哪个字了吗?它都在哪个句子中,什么意思呢?

> 6、小结:对,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中,用法和意思都不一样了。所以,要联系上下文和句子意思来理解。

> 四、熟读成诵

> 1、意思理解了,你能够把全文读出韵味呢?请你自己先练习练习。

> 2、谁愿意来读一读,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如果需要,老师可以给你配上音乐,那耳朵可还得听着音乐的节奏了。可以吗?指导问句读法,这个句子后是什么标点?问号读出什么语气?谁来试试?好,不错,谁愿意来再问问?(接:曰:非然也。)咱们一起来再问问?真不错。

> 3、你能试着背一句或者几句吗?

> 五、回顾明理

> 1、 同学们,跟弈秋学下棋的两个人,为什么后一个人没有前一个人学的好,是他们的智力不同吗?那是因为什么呢?(请小组讨论一下)(板书:专心致志,三心二意)。

> 2、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呢?你能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吗?

> 3、 小结:看来,聪明不聪明不是最主要的,天才出于勤奋,态度决定了一切(板书:态度决定了一切)。今后,你将怎样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呢?

> 六、延伸激趣

> 1、 总结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 今天同学们都学得专心致志,由开始的不会读,到后来的熟读甚至背诵,其实文言文学习并不困难,秘诀就在多读多背而已。

> 2、 拓展激趣

> 希望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学习更多的文言文,也可以上网、去图书馆查资料学习文言文,使我们的文化底蕴更丰厚。(出示两篇文言文)[ 具体内容要呈现 ]

> 板书设计:
> 【课后反思】

> 《学弈》这篇文言文,是02年人教版高年级教材大修订时11册新增的内容,目的是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我的语文课上,我最想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今天我选择这篇课文,是想进行一些新的尝试、新的挑战,在与大家交流的同时能够得到大家的帮助。

> 这节课,我最想达到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感受文言文的文言形式,激起学生阅读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依据这个目标我设计了以读为主线的教学预案。

> 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

> 1、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 课堂上,我敢于放手,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通过结合注释,与同伴合作等方法,理解意思之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韵味儿。老师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读书体验、交流感悟,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 2、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 最后,我想说,在这节课上,我在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学中体现了方法,突出了指导,基本上做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但是,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还有缺憾和不足,需要更细、更深的反思。因为,我知道,多一份反思就多一份成功;因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播本领的高强,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真正的教学不是老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也不是老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老师,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回答者:快乐客家人 - 魔法师 四级 10-11 17:52
教学目标:

> 1、认识本课出现的生字,读准字音,会写。

> 2、能根据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

> 3、从故事中知道做什么事情都要抱着认真的态度,要一心一意做好,不可三心二意。

> 4、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 教学策略:

> 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读通课文,理解文章意思。

> 难点:“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等一些难懂句子的读和理解。

> 教学准备:

> 教学时间:一课时。

> 教学过程:

> 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坐在这个大舞台上上课,此时此刻心情怎样?心情的确很复杂啊,让我们来听一段古典雅致的音乐,平静一下我们的心情。

> 一、创情入境,引入新课

> 同学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言就象一艘大船,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与我们现在的白话相比,文言好比是根,白话是枝叶,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想认识、了解它们吗?好!]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课文讲的是 [两千多年前两个小孩儿学下棋的事。文言文中是怎么来描述这个故事的,大家一定很想知道,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学下棋的事情,我们呢,可要从中学习一下文言的朗读、理解 了。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请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把每一句话读通顺。把不好读的字词和句子标出来。(教师巡视学生读书情况,了解哪些字读不准,哪些句子读不通。)

> 2、检查自读情况:谁愿意先来读一读? 谁能看着屏幕读呢?(读得真流畅,字音很正确)

> 3、同学们,读了《学弈》文章后,你有什么感觉呢?能和大家交流交流吗?你觉得哪句难读?哪句不好懂呢?[ 师生评读 交流体会 ]

[ 三、教师范读 ] (
> 4、听了大家的朗读和感受,自己给大家朗诵一遍!(教师谈初次读文言文的感受,告诉学生多读多练,也能象老师读的一样,甚至超过老师。)

> 三、 研读文章,感悟探究

> 1、同学们,你们能用咱们所说的方法,把每句话都弄懂吗?请大家自由说说课文的意思,你也可以和的学习伙伴同桌说一说。

> 2交流反馈:你理解了哪句话的意思?请你先把这句话读一读,然后再说说意思。(谁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 3、谁能把全文的意思说说呢?

> 4、老师给你配上插图,你能看着插图说说意思吗?

> 5、同学们,在这篇短短的文言文里,有一个字反复出现了好几次?你发现是哪个字了吗?它都在哪个句子中,什么意思呢?

> 6、小结:对,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中,用法和意思都不一样了。所以,要联系上下文和句子意思来理解。

> 四、熟读成诵

> 1、意思理解了,你能够把全文读出韵味呢?请你自己先练习练习。

> 2、谁愿意来读一读,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如果需要,老师可以给你配上音乐,那耳朵可还得听着音乐的节奏了。可以吗?指导问句读法,这个句子后是什么标点?问号读出什么语气?谁来试试?好,不错,谁愿意来再问问?(接:曰:非然也。)咱们一起来再问问?真不错。

> 3、你能试着背一句或者几句吗?

> 五、回顾明理

> 1、 同学们,跟弈秋学下棋的两个人,为什么后一个人没有前一个人学的好,是他们的智力不同吗?那是因为什么呢?(请小组讨论一下)(板书:专心致志,三心二意)。

> 2、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呢?你能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吗?

> 3、 小结:看来,聪明不聪明不是最主要的,天才出于勤奋,态度决定了一切(板书:态度决定了一切)。今后,你将怎样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呢?

> 六、延伸激趣

> 1、 总结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 今天同学们都学得专心致志,由开始的不会读,到后来的熟读甚至背诵,其实文言文学习并不困难,秘诀就在多读多背而已。

> 2、 拓展激趣

> 希望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学习更多的文言文,也可以上网、去图书馆查资料学习文言文,使我们的文化底蕴更丰厚。(出示两篇文言文)[ 具体内容要呈现 ]

> 板书设计:
> 【课后反思】

> 《学弈》这篇文言文,是02年人教版高年级教材大修订时11册新增的内容,目的是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我的语文课上,我最想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今天我选择这篇课文,是想进行一些新的尝试、新的挑战,在与大家交流的同时能够得到大家的帮助。

> 这节课,我最想达到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感受文言文的文言形式,激起学生阅读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依据这个目标我设计了以读为主线的教学预案。

> 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

> 1、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 课堂上,我敢于放手,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通过结合注释,与同伴合作等方法,理解意思之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韵味儿。老师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读书体验、交流感悟,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 2、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 最后,我想说,在这节课上,我在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学中体现了方法,突出了指导,基本上做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但是,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还有缺憾和不足,需要更细、更深的反思。因为,我知道,多一份反思就多一份成功;因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播本领的高强,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真正的教学不是老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也不是老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老师,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Ⅳ 幼儿园大班成语教学活动:鹬蚌相争,渔

词目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发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释义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专动物。比属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Ⅳ 鹬蚌相争是个什么体裁的故事

寓言 体裁的故事

Ⅵ 鹬蚌相争全文、解释

一、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二、译文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三、出处

《战国策·燕策》【作者】刘向【朝代】汉

(6)鹬蚌相争教案设计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二、刘向的故事

刘向、刘歆父子在当时经学独尊的情况下,大力倡导研究诸子之学,对削弱官方学术思想的统治、解放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

早年的《枕中鸿宝苑秘书》,“书中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深受神秘思想的影响。继又参与石渠阁的五经讲论,濡染于今文经学活动。他后来论历代兴革、国政得失,就拿出了今文学者的派头,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作为论证的依据。

元帝时,他上封事,论舜及文武周公时的祥瑞和幽厉以后春秋时期的灾异而归结于“灾异未有稠如今者也”。

Ⅶ 鹬蚌相争

Ⅷ 寓言《鹬蚌相争》详解

一只河蚌张开蚌壳,抄在河滩袭上晒太阳。有只鹬(yù)鸟,从河蚌身边走过,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合上,把鹬嘴紧紧地钳住。鹬鸟用尽力气,怎么也拔不出嘴来。蚌也脱不了身,不能回河里去了。河蚌和鹬鸟就争吵起来。鹬鸟瓮声瓮气地说:“一天、两天不下雨,没有了水,回不了河,你总是要死的!”河蚌也瓮声瓮气地说:“假如我不放你,一天、两天之后,你的嘴拔不出去,你也别想活,总要饿死!”河蚌和鹬鸟吵个不停,谁也不让谁。这时,恰好有个打鱼的人从那里走过,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去了。现在用来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Ⅸ 《鹬蚌相争》阅读题答案

下面抄是《鹬蚌相争》的故事,请你说一说“蚌——鹬——渔翁”三者之间是因为什么而联系起来的?
一只河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yù)鸟,从河蚌身边走过,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合上,把鹬嘴紧紧地钳住.双方都不肯相让.一个渔翁看见了,便把它们一同捉去了.
答案:
表面上是因为河,实质上是为了利益.
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了贪利益而忘记了顾后.

阅读全文

与鹬蚌相争教案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