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巴金的《繁星》
第一次是在自家院子,卧看时
第二次是在南京的菜园地
第三次是在海上,船动星移,追引起梦幻之感
去国之际
❷ 巴金《《繁星》》
几颗星星组成的形状像巨人。再加上船在动,星也在动的概念,使星天更加的美。
❸ 巴金的 繁星教案
语文教案-繁星
繁星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按时间顺序的写法。
2、欣赏文中描写的观看繁星的情景,领悟作者表达的感受。
3、根据学生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写作、口述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的表达感情。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内容及学习方式:
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自主、合作探求课文的内容及其表达感情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
1、教师:
(1)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2) 向学生提供有关资料,以便学生正确把握课文内容。
a.作者简介。
巴金,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收获》主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火》;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b.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上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芳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船抵达马塞。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3) 制投影片。
2、学生:
(1)阅读课文及教师提供的材料。
(2)熟读课文第三段。
(3)普通话诵读课文,查工具书读准字音。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简述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以普通话流利的朗读课文,从而检查学生课前是否阅读了课文。
2、导入新课:
巴金热爱大自然,对夜空繁星的情景进行了观察感受,文中是如何写观察到的情景及感受的,让我们来仔细研读课文。
3、研读课文:
(1)根据文后“探究练习一”第一句,理清课文结构
(学生先个人思考,然后讨论发言)
参考意见:
第一部分(第一段): 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二段): 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三~四段): 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如学生将第3,4段内容分开为“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也应加以肯定、认可)。
(2) 作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繁星进行了观察,产生了不同的感受,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这些感受?(学生先用铅笔在文中划出有关语句,然后与前后左右同学探讨交流,准备在全班发言)
参考意见: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
“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话。”
“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几颗……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3)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意见:
运用了比喻、拟人、使文章生动、形象的表达情。
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是为了突出他看繁星时温馨甜美的感受;把星天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和谐的感受,它们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4)细读课文文第三段:
a.学生多种形式朗读。
b.理解本段中心:写“我”每晚在美的环境中看繁星所产生的种种美的感受。
c.理清思路:
仰 望 ——> 欲 睡 ——> 沉 睡
(1—4句) (5—8句) (9—10句)
d.按以上思路逐层分别背诵,然后合成背诵全段。
(5)阅读第五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a.“那个天上的巨人”指什么?
——指英国人指给“我”看的天上那个像巨人般的星座。
b.怎样理解“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 一、是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
二、是因为“船在动,星也在动”。
(此题如学生提出其他理由,只要合理亦可)
四、作业
1、诵读全文并背诵第三段
2、你观察过夜晚的星空吗?请写出你的感受。
3、搜集有关星空的故事,并以文字记录下来。
(可参看课本第21,22课的写法)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内容及方式:
围绕星空这一话题进行写作与口述实践活动。
二、课前准备:
1、教师督促学生切实完成前一课时作业,了解掌握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情况。
2、为本课时活动取名——“争当星空知识之星”。
3、制作“星空知识之星”皇冠帽作为奖品。
三、教学过程:
1、学生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5分钟)
2、学生修改并熟悉自己准备的材料,也可互相修改提意见。(5分钟)
3、分四人组交流发言。
4、全班交流(自荐,小组推荐均可)(20分钟)
5、学生评选出参加班级做交流的最佳人选并说说理由。(人选可控制在2~3人,酌情而定)
6、当选人授予“星空知识之星”皇冠帽。
(5、6两项 5分钟)
7、教师搜集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并推荐大家阅读。
四、作业:
1、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后始知深”,强调的是“心中悟”,写一段话谈谈自己对“悟”的认识。
2、读巴金的《星》,思考问题:作者由眼前的星空景色联想到了哪些人生的感悟?
星
巴 金
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星星,美丽的星星,你们是滚在天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星星……”
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哀诉的心情。好些人都这样对蓝空的星星讲过话。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天上的安慰。
在上海一个小小的舞台上,我看到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乐家老伦蒙。他或者坐在钢琴前面,将最高贵的感情寄托在音乐中,呈献给一个人;或者立在蓝天底下摇动他那白发飘飘的头,用赞叹的调子说着:“你这美丽的星星,你这纯洁星星。”望着蓝空里眼瞳似的闪烁着的无数星星,他的眼睛润湿了。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吧。
在我的房间外面,有一段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我抬起头可以望见嵌在天幕上的几颗明星。我常常出神地凝视着那些美丽的星星。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厌倦。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
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想到这,我的眼睛也湿了。
❹ 巴金 繁星 教案
语文教案-繁星
繁星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按时间顺序的写法。
2、欣赏文中描写的观看繁星的情景,领悟作者表达的感受。
3、根据学生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写作、口述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的表达感情。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内容及学习方式:
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自主、合作探求课文的内容及其表达感情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
1、教师:
(1)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2) 向学生提供有关资料,以便学生正确把握课文内容。
a.作者简介。
巴金,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收获》主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火》;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b.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上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芳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船抵达马塞。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3) 制投影片。
2、学生:
(1)阅读课文及教师提供的材料。
(2)熟读课文第三段。
(3)普通话诵读课文,查工具书读准字音。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简述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以普通话流利的朗读课文,从而检查学生课前是否阅读了课文。
2、导入新课:
巴金热爱大自然,对夜空繁星的情景进行了观察感受,文中是如何写观察到的情景及感受的,让我们来仔细研读课文。
3、研读课文:
(1)根据文后“探究练习一”第一句,理清课文结构
(学生先个人思考,然后讨论发言)
参考意见:
第一部分(第一段): 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二段): 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三~四段): 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如学生将第3,4段内容分开为“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也应加以肯定、认可)。
(2) 作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繁星进行了观察,产生了不同的感受,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这些感受?(学生先用铅笔在文中划出有关语句,然后与前后左右同学探讨交流,准备在全班发言)
参考意见: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
“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话。”
“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几颗……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3)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意见:
运用了比喻、拟人、使文章生动、形象的表达情。
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是为了突出他看繁星时温馨甜美的感受;把星天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和谐的感受,它们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4)细读课文文第三段:
a.学生多种形式朗读。
b.理解本段中心:写“我”每晚在美的环境中看繁星所产生的种种美的感受。
c.理清思路:
仰 望 ——> 欲 睡 ——> 沉 睡
(1—4句) (5—8句) (9—10句)
d.按以上思路逐层分别背诵,然后合成背诵全段。
(5)阅读第五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a.“那个天上的巨人”指什么?
——指英国人指给“我”看的天上那个像巨人般的星座。
b.怎样理解“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 一、是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
二、是因为“船在动,星也在动”。
(此题如学生提出其他理由,只要合理亦可)
四、作业
1、诵读全文并背诵第三段
2、你观察过夜晚的星空吗?请写出你的感受。
3、搜集有关星空的故事,并以文字记录下来。
(可参看课本第21,22课的写法)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内容及方式:
围绕星空这一话题进行写作与口述实践活动。
二、课前准备:
1、教师督促学生切实完成前一课时作业,了解掌握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情况。
2、为本课时活动取名——“争当星空知识之星”。
3、制作“星空知识之星”皇冠帽作为奖品。
三、教学过程:
1、学生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5分钟)
2、学生修改并熟悉自己准备的材料,也可互相修改提意见。(5分钟)
3、分四人组交流发言。
4、全班交流(自荐,小组推荐均可)(20分钟)
5、学生评选出参加班级做交流的最佳人选并说说理由。(人选可控制在2~3人,酌情而定)
6、当选人授予“星空知识之星”皇冠帽。
(5、6两项 5分钟)
7、教师搜集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并推荐大家阅读。
四、作业:
1、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后始知深”,强调的是“心中悟”,写一段话谈谈自己对“悟”的认识。
2、读巴金的《星》,思考问题:作者由眼前的星空景色联想到了哪些人生的感悟?
星
巴 金
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星星,美丽的星星,你们是滚在天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星星……”
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哀诉的心情。好些人都这样对蓝空的星星讲过话。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天上的安慰。
在上海一个小小的舞台上,我看到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乐家老伦蒙。他或者坐在钢琴前面,将最高贵的感情寄托在音乐中,呈献给一个人;或者立在蓝天底下摇动他那白发飘飘的头,用赞叹的调子说着:“你这美丽的星星,你这纯洁星星。”望着蓝空里眼瞳似的闪烁着的无数星星,他的眼睛润湿了。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吧。
在我的房间外面,有一段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我抬起头可以望见嵌在天幕上的几颗明星。我常常出神地凝视着那些美丽的星星。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厌倦。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
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想到这,我的眼睛也湿了。
❺ 巴金的《繁星》预习资料
《繁星》写于1927年作者赴法留学途中。
作品中三次写繁星,由于主观条件(年龄 阅历 心情)和客观条件(时间 地点 氛围)的不同,表现出的意境和感受就不同。
作者使客观景物染上自己的感情,又回转来化成了有情物,物与我融而为一,让人们从鉴物之情中,了解到散文抒情主人公——“我”之情。
第一次是在自家院子,卧看时,所见的天空有限,显得深而且远,因此有回到母亲怀里的感觉。第二次是在南京的菜园地,作者当时挣脱出了封建家庭的樊笼,来到大的天地中,接受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因此觉得星星很亲切,光明无所不在。第三次是在海上,船动星移,追引起梦幻之感。去国之际,对未来有种种设想,又有淡淡的乡愁,不由又回忆起童年来了。
情深寓在景中,淡淡的,把握不定而又是可感的。
巴金的《繁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对繁星作了精细的观察,抓住了繁星的特点,再融入了作者的独特感受,在精美的文字中书法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片断: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赏析:
本段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前两句描写观看星天的宁静环境:一个静寂的夜,一片菜园,一片星群密布的蓝天。后来两句描写观看星天的感受。此时的感受和和上文小时侯的感受是有些不同的。此时的“我”很年轻,充满幻想,充满朝气,所以能在“微小”的星光中产生“光明无处不在”的感受。同时,这些星星“我”也认识不少,见到它们,就好象老朋友在和“我”促膝谈心。这是多么独特的感受啊 !
❻ 赏析《繁星》巴金
赏析:
《繁抄星》写于1927年作者赴法留学途中。
作品中三次写繁星,由于主观条件(年龄 阅历 心情)和客观条件(时间 地点 氛围)的不同,表现出的意境和感受就不同。
作者使客观景物染上自己的感情,又回转来化成了有情物,物与我融而为一,让人们从鉴物之情中,了解到散文抒情主人公——“我”之情。
第一次是在自家院子,卧看时,所见的天空有限,显得深而且远,因此有回到母亲怀里的感觉。第二次是在南京的菜园地,作者当时挣脱出了封建家庭的樊笼,来到大的天地中,接受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因此觉得星星很亲切,光明无所不在。第三次是在海上,船动星移,追引起梦幻之感。去国之际,对未来有种种设想,又有淡淡的乡愁,不由又回忆起童年来了。
情深寓在景中,淡淡的,把握不定而又是可感的。
这可是我从书上打下来的啊,一定不可以辜负我的这份心啊!
❼ 巴金 《繁星》
一次是在自家院子,卧看时,所见的天空有限,显得深而且远,因此有回到母亲怀里回的感觉。第二次是在南京的菜答园地,作者当时挣脱出了封建家庭的樊笼,来到大的天地中,接受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因此觉得星星很亲切,光明无所不在。第三次是在海上,船动星移,追引起梦幻之感。去国之际,对未来有种种设想,又有淡淡的乡愁,不由又回忆起童年来了。 情深寓在景中,淡淡的,把握不定而又是可感的。
作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感知也渐渐细微深切。
❽ 巴金《 繁星 》课前预习资料
《繁星》
《繁星》这篇文章选自巴老的《海行杂记》
1927年1月15日早晨,巴金同几位有志青年乘邮船从上海出发,2月20日到达巴黎巴黎,在海上历时37天。巴金对祖国充满了深沉的爱,为国家民族的不幸遭遇而担忧。在漫长的旅途中,巴金常常清晨起身凭栏观看日出。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光芒四射的红日喷薄而出,这自然界的伟大奇观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他把旅行见闻整理成《海行杂记》39篇。
《繁星》写于1927年作者赴法留学途中。
作品中三次写繁星,由于主观条件(年龄 阅历 心情)和客观条件(时间 地点 氛围)的不同,表现出的意境和感受就不同。
作者使客观景物染上自己的感情,又回转来化成了有情物,物与我融而为一,让人们从鉴物之情中,了解到散文抒情主人公——“我”之情。
第一次是在自家院子,卧看时,所见的天空有限,显得深而且远,因此有回到母亲怀里的感觉。第二次是在南京的菜园地,作者当时挣脱出了封建家庭的樊笼,来到大的天地中,接受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因此觉得星星很亲切,光明无所不在。第三次是在海上,船动星移,追引起梦幻之感。去国之际,对未来有种种设想,又有淡淡的乡愁,不由又回忆起童年来了。
情深寓在景中,淡淡的,把握不定而又是可感的。
虽然我并没有细读许多巴金巴金的著作,对这位文坛巨匠的人生故事也知知甚少,但是巴老的一篇文章却让我记忆犹新。
它就是《繁星》,一篇明明白白不足500字的文章,可它向我展现出一个热爱自然,特别是对于星星的情有独钟,在我看来,似乎是无人能比的了。俗话说:“文若其人。”或许,慢慢品味这篇美文,就能渐渐了解巴老,走进巴老,彼此之间能用心来交流。
在《繁星》中,巴金两次提及母亲,可见“母亲”这个词语在他心中的分量是多么沉重,母子情深,哪是生生死死可以隔绝的感情?巴金也是个目光很敏锐的作家,天上的繁星,他也能拿来充实自己的写作,不做生活的留心者,怎么能创作出贴近生活呢?
我很喜欢文中描写繁星的一段:“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试试静静闭上眼睛,脑海中是不是能勾勒出这样美丽的画面呢?静寂的夜,星群密布的蓝天……让人不经意地联想到另一位大师凡·高的作品—《星夜》,两种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而给人们带来的却是同一种美丽的境界,如果要给这两幅画打个分的话,我想《繁星》一定更胜一筹,因为它没有色彩及线条的束缚,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天空,想象是美丽的,无边无垠的,能带每一个读者都不一样的“繁星”,这也是《繁星》的魅力之一吧,可见巴老又是如此高明,不仅把繁星之美带给我们,更创造出《星夜》望尘莫及的艺术效果。文末处写到“那个天上的巨人”,似乎是个悬念,想必这“巨人”不只是单单指天上的星星吧!
通读全文,你会发现此文不乏幽默,用词朴实,且颇有韵味,仿佛使人置身于繁星群,在其中遨游,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繁星》应该就是巴金的一个缩影,将其品质充分显露出来,可谓在在《繁星》中解读巴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