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金属材料教学反思

金属材料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1-03-06 06:22:38

Ⅰ 空气有质量吗的教学反思

空气质量(Air quality)是依据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判断的,其好坏反映了空气污染程度。 空气污染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空气污染物浓度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城市的发展密度、地形地貌和气象等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负氧离子浓度是空气质量好坏的标志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当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高于每立方厘米1000个—1500个时,才能称得上是“清新空气”。

空气污染的污染物有:

烟尘、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

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等。

空气污染源也可分为自然的和人为的两大类。自然污染源是由于自然原因(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而形成,人为污染源是由于人们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形成。[1]

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以每立方米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毫克数表示。国家环保总局1996年颁布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将飘尘改称为可吸入颗粒物,作为正式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空气质量
颗粒物的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微米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5微米直径的可进入呼吸道的深部,2微米以下的可100%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总悬浮颗粒物是指漂浮在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其粒径范围约为0.1-100微米。有些颗粒物因粒径大或颜色黑可以为肉眼所见,比如烟尘。有些则小到使用电子显微镜才可观察到。通常把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可吸入颗粒物(PM10)在环境空气中持续的时间很长,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影响都很大。一些颗粒物来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比如烟囱与车辆。另一些则是由环境空气中硫的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其它化合物互相作用形成的细小颗粒物,它们的化学和物理组成依地点、气候、一年中的季节不同而变化很大。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来自于在未铺沥青、水泥的路面上行使的机动车、材料的破碎碾磨处理过程以及被风扬起的尘土。

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入后,会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许多疾病。对粗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病。细颗粒物可能引发心脏病、肺病、呼吸道疾病,降低肺功能等。因此,对于老人、儿童和已患心肺病者等敏感人群,风险是较大的。另外,环境空气中的颗粒物还是降低能见度的主要原因,并会损坏建筑物表面。颗粒物还会沉积在绿色植物叶面,干扰植物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和水分的过程,从而影响植物的健康和生长。

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SO)是一种常见的和重要的大气污染物,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的气体。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如煤和石油)的燃烧;含硫矿石(特别是含硫较多的有色金属矿石)的冶炼;化工、炼油和硫酸厂等的生产过程。

二氧化硫是形成工业烟雾,高浓度时能刺激人的呼吸道,使人呼吸困难,严重时能诱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致人死亡。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层后,溶于水形成亚硫酸(HSO),部分会被氧化为硫酸(HSO),形成酸雨,酸雨能使大片森林和农作物毁坏,能使纸品、纺织品、皮革制品等腐蚀破碎,能使金属的防锈涂料变质而降低保护作用,还会腐蚀、污染建筑物。二氧化硫还会在空气中形成悬浮颗粒物,又称气溶胶,随着人的呼吸进入肺部,对肺有直接损伤作用。

氮氧化物

氮氧化物(NOX)种类很多,包括一氧化二氮(NO)、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三氧化二氮(NO)、四氧化二氮(NO)和五氧化二氮(NO)等多种化合物,但主要是一氧化氮(NO)和(NO),它们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

天然排放的N0X,主要来自土壤和海洋中有机物的分解,属于自然界的氮循环过程。人为活动排放的NO,大部分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如汽车、飞机、内燃机及工业窑炉的燃烧过程;也来自生产、使用硝酸的过程,如氮肥厂、有机中间体厂、有色及黑色金属冶炼厂等。据80年代初估计,全世界每年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N0X约5300万吨。N0X对环境的损害作用极大,它既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也是形成大气中光化学烟雾的重要物质和消耗O3的一个重要因子。

Ⅱ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我一开始问学生:“你们吃饭用的不锈钢勺的勺部浸在热水中,过一会儿,用手摸一摸勺柄,感觉怎样?”学生分组做实验。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勺柄也热,有的组觉得勺柄慢慢得热起来。有的学生用手摸了摸不锈钢勺的每一部位,发现勺口最热,勺柄的上端不是很热,知道了热是从勺口慢慢传到勺柄的。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弄明白了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热是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到温度低的一端,这种传热方式就是热的传导。
接着,学生经过一番的讨论,准备在烧杯里的水面上放一些木屑,加热烧杯,发现水被加热后,木屑运动起来了,有的木屑下降,有的木屑上升,形成了一个环流。知道了水加热了会上升,冷的水下降来补充,不久整杯水都热了,热在液体中传递的方向是从下往上循环流动的。当学生做好了这个实验后,我问:“古代,我国有一位军事家,他发明了一种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指挥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孔明灯”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学生也慢慢明白了热在液体、气体中的传递方式就是热的对流。
最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冬天,晒太阳能使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我们在火炉旁也能使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的原因。有的小组通过课前上网查资料了解:物体因自身的温度而以电磁波形式向外发射能量的过程,是热传递的方式之一,物体温度越高辐射越强。这样,学生对冬天,晒太阳、在火炉旁取暖……方式来获得热也了解了,这就是热的辐射。
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本节课中学生们通过充分的探究活动,真正的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Ⅲ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1、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内接触,将热从一容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Ⅳ 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哪些

1.理论反思。理论反思并不是要我们对教育理论评头论足,而是指由教育理论中某一个论述,引发我们对教学实践活动的思考。2000年,我在山西省教科所编辑的《国内外教育文摘》上偶然看到一篇关于顿悟的文章,这篇短稿引发了我对本门学科教学方法的反思,写出了《学生顿悟的前提及其激发途径》一文,该文在1999年江苏教育报三版的教学天地栏目得以发表,在报纸上能够发表2000字文章,当时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2.教材反思。教材的反思可以从教材的特点以及教材的处理两个方面去进行。教材特点的分析可以运用对比的思路,即比较新老教材的不同的。在新老教材更新换代的时候,此类文章比较容易发。1997年正值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修订之际,我仔细比较了新老版本的异同点,构思了一篇题为“初中化学教材可读性及其利用”一文,文章分两部分,一是新教材可读性的体现,用了这样六个小标题:文笔优美、图文并茂、用语规范、说理透彻、导语简练、内容丰富,第二部分为“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可读性的若干思考”,从通过阅读,引入新课;通过阅读,设疑解惑;通过阅读,梳理知识;通过阅读获取方法;通过阅读,开阔眼界;通过阅读,陶冶情操等六个维度进行了阐述,所用实例都来自于本人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感受,如果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反思的习惯,没有教学随感的积累,这样的文章是不好写的。该文3600字,被1998年第6期《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刊登,并被人大复印资料目录索引。教材使用过程中的点滴感受,也可以积沙成塔,演绎成文。这方面,可以着眼于某一章节教材的处理,也可着眼整册教材的处理。1996年,本人总结了若干年来教材处理的经验,写成了《教材处理中的顾后和瞻前》一文,该文发表于1997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8-9合期。
3.教法反思。教法反思的重点是为什么用这种教法?这种教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种教法在实践中暴露出了那些缺憾?如何弥补这种教法的不足?等。2001年,本人申报的课题——提高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探索性效应的研究,被南通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为市“十五”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借助开题论证之际,我总结了实验教学改革中比较可行的方法,从以下四个方面归纳了提高化学演示实验探索性效应的途径:增设演示实验,创设探索情境;改进演示实验,延伸探索过程;“下放”演示实验,增强探索体验;“提升”演示实验,开掘探索深度。写成的3000多字的论文,在《实验教学与仪器》2002年10期上发表.。教法总结也不一定写成大文章,写成小小的个案也行,最近,为了给自己的课题研究充实材料,我尝试写了不少探究性教学个案,其中,借助探究实验,感悟定律内涵;粒子基本性质探究个案;运用对比实验,探究金属性质,物质溶解性影响因素探究等8篇个案已全部得以发表。
4.学法反思。教学过程中必须贯穿学法的指导,这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但是,把学法指导的内容系统归纳,撰写成文的意识,大家可能还比较缺乏。其实,这类文章撰写的难度不大,只要选准切口、归纳全面、说法新颖,定能成功。2003年上半年,在一次化学基本概念复习题的评讲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解答基本概念类试题时,联想十分重要,于是,我翻阅了大量的这类试题,总结出了联想关键字词、联想概念网络、联想具体实例、联想相关前提、联想变化过程五种方法,写出的3000多字的文章在《中学化学》03年7期上得以发表。学法指导的文章,取材广泛,知识的理解方法,试题的解答方法,思维的点播方法都可以有文章可做。近年来,这方面的文章我写的不少,相关内容几乎涵盖了初中化学的某一个章节,如,攻克一个难点的四种方法,酸碱盐的学习策略,逆向思维在酸碱盐学习中的应用,例谈顺向探究与逆向思考,解读化学方程式中的“=”等。
5.试题反思。试题反思可以是对命题趋向的探究,这类反思的着重点,不在于试题如何解,而在于试题体现了什么思想?好在哪里?今后的考试中还会不会出现,今年2月份,我在《考试》上发表的〈化学命题趋势预测〉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写成的。试题的反思可以是对试题特点的评述,2002年,我发现化学试题中条件隐含性的试题为数不少,因此,仔细收集了相关的试题,通过比较分析,提炼出了化学试题解题条件的十种隐含形式,写出的文章《化学试题中隐含条件的隐含形式》在2003年的试题研究上得以发表。试题反思,还可以是对解题方法及要点的归纳总结。我在2003年试题研究上发表的〈物质推断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在2005年3月在《中学教与学》上发表的〈例谈答题思路的形象化概括〉,在2001《初中生学习技巧》上发表的〈谈谈物质推断中的思维定势〉等都属于这一类文章。试题反思要把握两个字,一个是“新”,要反思就反思最新的;另一个是“快”。

Ⅳ 自行车里的数学

自行车中,是前轮推后轮还是后轮推前轮?
是大齿轮推小齿轮还是小齿轮推大齿轮?
齿轮的大小和链条有什么关系?
变速自行车后面那么多的齿轮有什么用?和链条有什么关系?
踏板转一圈,齿轮转几圈?轮胎转几圈?和所走的路程有什么关系?
答首先说明一点:你说的“大齿轮”叫做“牙盘”、“小齿轮”叫做“飞轮”。

好了,说正题。
1.除了早期的自行车以外,目前几乎所有自行车都是后轮驱动,前轮只起到诱导转向的作用(前轮其实还有很多功能,但是就骑行本身而言是转向作用)
2.牙盘和中轴同轴,踏板带动中轴旋转时也带动了牙盘旋转,牙盘通过链条把动力传动到飞轮使其旋转,也就是“大齿轮带动小齿轮”(注意不是推动)
3.牙盘或飞轮的大小和链条无关,链条只是单纯起到传动作用

最后两个问题合起来答
踏板、中轴、牙盘都在一个轴心上,所以踏板转一圈牙盘也转一圈;
牙盘的齿数和飞轮的齿数是成比例的,牙盘的齿数是飞轮齿数的N倍,那么牙盘旋转一圈飞轮就旋转N圈;
飞轮、后轴、后轮在同一轴心,飞轮转一圈后轮也旋转一圈;
变速车的牙盘组由多个大小各异的牙盘组成、飞轮组也由多个大小各异的飞轮组成,不同大小的牙盘带动不同大小的飞轮就会有不同的速率,起到的就是变速作用。
来实际计算一下(以九段变速系统配26×2.0外胎为例,
牙盘齿数:大盘44、中盘32、小盘22
飞轮齿数:小飞11、八飞12、七飞14、六飞16、五飞18、四飞21、三飞24、二飞28、大飞32
外胎周长:206cm)
大盘带小飞,踏板转一圈后轮转四圈,前行距离是824cm(计算方法是:44÷11×206=824,下同);
小盘带小飞,踏板转一圈后轮转两圈,前行距离是412cm;
小盘带大飞,踏板转一圈后轮转0.69圈,前行距离是142.14cm

最后再说一句:牙盘齿数除以飞轮齿数得出的商叫做“传动比”,在相同的蹬踏频率下传动比越大骑行速度越快,但是也越费力,适合平地冲刺;同样的道理,传动比越小速度越慢,但是也越省力,适合爬坡。

逆风速度=风速-静风速度
较大的,根据W=F*S知,做功一定时(自行车从坡下到坡上),只有增大距离S ,才能省力F 。 它的作用是,自行车走相同的路程,你却要多蹬几圈。
一个人步行每小时5千米,每千米为12分钟
骑自行车每1千米比步行少用8分钟,骑自行车每1千米为4分钟 那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60/4=15千米/H
15/5=3
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步行速度的3倍
踏板蹬一圈,是不是车轮也走一圈?
不是,因为踏板所带动的大轮与自行车后轮上的飞轮大小是不同的,所以当踏板转一圈时,后轮要轮上5-6圈.
踏板蹬一圈,所走的路程与什么有关?
与自行车的轮胎直径有关,就是我们说的20、24、26、28寸.
1、前齿轮转的圈数× 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 后齿轮的齿数
2、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 :后齿轮的齿数)
1.这是指前后轮链条转动的长度是一样的(涉及到一个线速度的概念)
2.涉及到角速度概念 后轮和后齿轮转动的圈数是一样的吧 那么只要求圈数就可以了 二前后齿轮走的路程是一样的 这样带进去就很简单了
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的公切线、三角形的稳定性、正多边形、(线与线的相交、平行、垂直)等
Question:
1、踏板蹬一圈,是不是车轮也走一圈?
2、踏板蹬一圈,所走的路程与什么有关?
一个人步行每小时5千米,每千米为12分钟
骑自行车每1千米比步行少用8分钟,骑自行车每1千米为4分钟 那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
一个人步行每小时5千米,每千米为12分钟
骑自行车每1千米比步行少用8分钟,骑自行车每1千米为4分钟 那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60/4=15千米/H
15/5=3
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步行速度的3倍
一辆自行车车轮直径60厘米,如果这种自行车飞轮有14齿,链轮有42齿,要达到每小时12千米的车速,骑车人每分钟应踏多少圈?
42/14=3
也就是说,人每登一圈,后面的轱辘就是三圈
又:自行车车轮直径60厘米,所以车轮的周长是pai*60=60pai厘米
一分钟走过的路程是12千米/小时=12*1000/60分=200米
200*100厘米/60pai=1000/3pai圈
链轮在一分钟内的圈数是:(1000/3pai)/3=1000/9pai约等于35.39圈(所以答案应该是整数是36圈)

Ⅵ 教学反思是什么意思

1.理论反思。理论反思并不是要我们对教育理论评头论足,而是指由教育理论中某一个论述,引发我们对教学实践活动的思考。2000年,我在山西省教科所编辑的《国内外教育文摘》上偶然看到一篇关于顿悟的文章,这篇短稿引发了我对本门学科教学方法的反思,写出了《学生顿悟的前提及其激发途径》一文,该文在1999年江苏教育报三版的教学天地栏目得以发表,在报纸上能够发表2000字文章,当时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2.教材反思。教材的反思可以从教材的特点以及教材的处理两个方面去进行。教材特点的分析可以运用对比的思路,即比较新老教材的不同的。在新老教材更新换代的时候,此类文章比较容易发。1997年正值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修订之际,我仔细比较了新老版本的异同点,构思了一篇题为“初中化学教材可读性及其利用”一文,文章分两部分,一是新教材可读性的体现,用了这样六个小标题:文笔优美、图文并茂、用语规范、说理透彻、导语简练、内容丰富,第二部分为“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可读性的若干思考”,从通过阅读,引入新课;通过阅读,设疑解惑;通过阅读,梳理知识;通过阅读获取方法;通过阅读,开阔眼界;通过阅读,陶冶情操等六个维度进行了阐述,所用实例都来自于本人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感受,如果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反思的习惯,没有教学随感的积累,这样的文章是不好写的。该文3600字,被1998年第6期《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刊登,并被人大复印资料目录索引。教材使用过程中的点滴感受,也可以积沙成塔,演绎成文。这方面,可以着眼于某一章节教材的处理,也可着眼整册教材的处理。1996年,本人总结了若干年来教材处理的经验,写成了《教材处理中的顾后和瞻前》一文,该文发表于1997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8-9合期。3.教法反思。教法反思的重点是为什么用这种教法?这种教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种教法在实践中暴露出了那些缺憾?如何弥补这种教法的不足?等。2001年,本人申报的课题——提高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探索性效应的研究,被南通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为市“十五”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借助开题论证之际,我总结了实验教学改革中比较可行的方法,从以下四个方面归纳了提高化学演示实验探索性效应的途径:增设演示实验,创设探索情境;改进演示实验,延伸探索过程;“下放”演示实验,增强探索体验;“提升”演示实验,开掘探索深度。写成的3000多字的论文,在《实验教学与仪器》2002年10期上发表.。教法总结也不一定写成大文章,写成小小的个案也行,最近,为了给自己的课题研究充实材料,我尝试写了不少探究性教学个案,其中,借助探究实验,感悟定律内涵;粒子基本性质探究个案;运用对比实验,探究金属性质,物质溶解性影响因素探究等8篇个案已全部得以发表。4.学法反思。教学过程中必须贯穿学法的指导,这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但是,把学法指导的内容系统归纳,撰写成文的意识,大家可能还比较缺乏。其实,这类文章撰写的难度不大,只要选准切口、归纳全面、说法新颖,定能成功。2003年上半年,在一次化学基本概念复习题的评讲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解答基本概念类试题时,联想十分重要,于是,我翻阅了大量的这类试题,总结出了联想关键字词、联想概念网络、联想具体实例、联想相关前提、联想变化过程五种方法,写出的3000多字的文章在《中学化学》03年7期上得以发表。学法指导的文章,取材广泛,知识的理解方法,试题的解答方法,思维的点播方法都可以有文章可做。近年来,这方面的文章我写的不少,相关内容几乎涵盖了初中化学的某一个章节,如,攻克一个难点的四种方法,酸碱盐的学习策略,逆向思维在酸碱盐学习中的应用,例谈顺向探究与逆向思考,解读化学方程式中的“=”等。5.试题反思。试题反思可以是对命题趋向的探究,这类反思的着重点,不在于试题如何解,而在于试题体现了什么思想?好在哪里?今后的考试中还会不会出现,今年2月份,我在《考试》上发表的〈化学命题趋势预测〉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写成的。试题的反思可以是对试题特点的评述,2002年,我发现化学试题中条件隐含性的试题为数不少,因此,仔细收集了相关的试题,通过比较分析,提炼出了化学试题解题条件的十种隐含形式,写出的文章《化学试题中隐含条件的隐含形式》在2003年的试题研究上得以发表。试题反思,还可以是对解题方法及要点的归纳总结。我在2003年试题研究上发表的〈物质推断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在2005年3月在《中学教与学》上发表的〈例谈答题思路的形象化概括〉,在2001《初中生学习技巧》上发表的〈谈谈物质推断中的思维定势〉等都属于这一类文章。试题反思要把握两个字,一个是“新”,要反思就反思最新的;另一个是“快”。

Ⅶ 六年级数学题,快!

1.圆周率=3.14,1米=100厘米
45X3.14=141.3
141.3 X 5=706.5
706.5/100 = 7.065米

2,1年=365天
7.5/78=0.096
0.096 X 365=35.096吨

3,11+7=18千米
1.5/18=0.083
0.083 X 15 =1.245

剩余版1.5-1.245=0.255小时
回答完毕权

阅读全文

与金属材料教学反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