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应该怎么和论文指导教师交流,第一次应该说些什么
谈你的初步方向和想法,听取他的专业意见
㈡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论文沟通能力方面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的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越来越重视新生代幼儿群体的教育。与此同时,这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在心理素质、职业道德、专业文化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教师。此外,如果幼儿教师各方面素质提高了,幼儿教育的质量也就会有所提高,也为幼儿的成长打好了较好的教育基础。 【关键词】幼儿教师;合格;素质 “素质教育”这个词对于我们广大的中国人民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素质教育”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我们,这说明“素质”的重要性。我想这不光对于学生,对于教师也很重要,当然也包括幼儿教师。而且我觉得幼儿教师的素质提高是相当重要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越来越重视对新生代幼儿群体的教育。这就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知道,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步入社会的先锋导师。所以说,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应对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而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成为一名合格幼儿教师呢?我想从以下几点作简要阐述: 首先,从心理素质方面来看,当今幼儿教师面对着种种心理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比如,现在社会上不科学的评价、幼教改革、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幼儿教师自我调控能力差给幼儿教师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是,我们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关心是少之又少。她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幼儿身心的发展。所以说,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相当必要的。幼儿教师要学会与与同事、幼儿、家长、幼儿及幼儿园管理者等沟通,避免矛盾冲突。在这些沟通交流中,我觉得与幼儿家长沟通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了解到这一点: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不仅与幼儿园相联系,还与孩子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韩成梅等提出的关于“构建家园合作,实现同步教育”的理念是一种不错的意见。幼儿教师可以参考这一点,通过多与家长沟通,进一步了解孩子的个性,也能明白孩子个性形成的原因,便于因材施教。家长沟通好了,孩子教育好了,问题也少了,教师的压力也小了,何乐而不为呢?同时,幼儿教师们也要学会正确对待幼教改革,抱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迎接教育中各种挑战。要相信“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只有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人才能逐步成长。但是,如果在解决过程中真的遇到一些心理障碍而无法克服的话,建议去看看心理医生。 其次,对于幼儿教师,其职业道德也是相关重要的。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就是“师德”。幼儿教师的师德对于幼儿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往往是在老师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在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与幼儿接触的机会最多,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幼儿的成长。而此时的幼儿求知欲和学习能力都特别强,使得我们平时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体现的更加显而易见了。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幼儿教师务必要注重自身的一举一动,因为你的言谈举止或许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是一生,同时也要尊重、体谅和热爱幼儿,更要重视对幼儿的积极评价,因为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十分有意义的。所以幼儿教师一定要有良好的师德,用自己的爱心、责任心来感染周围的小朋友。 还有,是幼儿教师的专业文化。众所周知,老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育学生,也就是把自己所学的所知的教给自己的学生。幼儿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启蒙教育阶段。天性使然,这时他们的学习和接受能力都很强,尤其是对画画、唱歌、跳舞、故事、游戏等方面的要求更迫切些。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需具备绘画、音乐、舞蹈、语言等方面的技能技巧和基础知识。这样才能更好把孩子潜能发掘出来,打好扎实的基础。但是,光有这些技巧和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时代在进步,幼儿教师也需要进步。我们不能永远停留于照本宣科的教育,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幼儿教师:他们有较好的学科专业知识,还懂得幼儿心理,懂得幼儿教育规律,能从实际出发,扎根课堂,不断改善专业教育、专业发展途径和方式,从而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所以说,提高专业文化素质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最后,我想谈谈创新。现在我们的社会都在讲创新,并且把创新作为这个社会继续生存发展下去的积极动力。创新涉及到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幼儿教育。我们都很清楚当今的幼儿教育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创新”来注入新的动力。而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是幼儿教师,他们的创新也是幼儿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幼儿教师要学会创新,要有创新教育观。创新的教育往往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幼儿。在教育幼儿过程中,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教育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要注重对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对于幼儿的一些创新要给予正确合理的评价,多一分鼓励少一分责备。同时幼儿教师要鼓励孩子对于现实问题的大胆质疑,能够给他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此外,由于不同的孩子的个性特征有所区别,教育孩子时不能够用“一棒子”教育,要因材施教。因此,幼儿教师需要用创新来武装自己,这样才能不落后于时代的步伐。 总的来说,幼儿教师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是相当重要的,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种光会看管孩子、逗孩子玩,没有多少知识的学前教育者。所以,幼儿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争取成为小朋友的好朋友、好妈妈和好老师,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㈢ 教研论文交流 小学语文怎么进行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为有效课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从理论上说,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去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1]它是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必然要求。
为了帮助学生在美好的语文世界里倘佯、想象、创造、发展,不断吸引学生投入深度学习,我们要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磁力充足的强“磁场”。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发现了促进深度学习的几个有效策略:
一、多角度建设:让深度学习“磁场”更丰厚
语文教学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2]。我们应从不同角度去建设文本教材,既要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也要融入学生的主观创造,促使学生变被动的文本“接受者”,成为文本“创造者”、“享受者”。
1.删“繁”就“简”,话题提炼突出“精”字。要想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进行个性化的感悟,教师需从课文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与学价值的“精华”),它可以是一个字词、一个句段、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等。教师可通过一个精当的、观点鲜明的话题,来切入文本建设。
2.由“薄”变“厚”,资源整合突出“巧”字。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博览群书,开阔眼界,扩展视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文本的规定性,又要补充教材,拓展内容,重组资料,要充分利用、合理开发、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对教材、课堂、教师自身的不断超越。
3.由“静”变“动”,实践方式突出“活”字。为了进一步强化和内化文本内容,可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当小导游、演课本剧等,通过师生共同研读文本、挖掘语言实践点,让活动过程本身也成为一份丰厚的课程资源。这些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应用语言、内化语言,使学生真正将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
二、多方面激活:让深度学习“磁性”更强烈
层次性需要是发展性教学主体参与内在机制的动力性环节。无论是利用超出学生预期的“新异刺激”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还是挖掘文本空白,精心营造拓展空间……教师通过把目光“锁定”在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上,呵护童心,满足他们与生俱来的“四心”——好奇心、好动心、好胜心、创造心,通过多方面激活,让深度学习的“磁性”更强烈,促使学生更好地享受语文课堂学习。
例如,一位教师教《清平乐·村居》(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你仿佛看到翁媪在干什么,彷佛听到他们在说些什么呢?
(同桌同学边想象边进行分角色模拟表演,师指生上台表演。)
生1(媪)拍拍生2(翁)的肩膀:老头子,你一生都是我们家的顶梁柱,现在好了,三个儿子多能干啊!
生2(翁)拉着生1(媪)的手:老婆子,你才能干呢,给我生了三个好儿子啊!
师:就这样,老两口聊啊聊,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走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此情此景可以凝聚成一个字,那就是——
生:媚。
师:不仅她媚,他也媚,这就叫——
生:相媚好。
师:这是怎样一个“醉”呀,因媚而醉!
多么精彩的一个教学片断!教者引导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品析演绎,语文味十足。
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语文教学就要为课堂的有限时空注入无限的张力,增强课堂活力。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把语文课上得生动些、活泼些,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我们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激活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何愁学生不自然而然地走进深度学习呢? 三、多层次推动:让深度学习“磁力”更充足
实践证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方面来不断增强学习“磁力”。
1.把握一个前提——深度参与,激活新知
要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首先需要激励学生深度参与,只有深度参与,所学的知识才能被激活。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专题探究、主题拓展、观点争鸣、小组讨论等。如:《秦兵马俑》(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课,可以设计表格式导读学案,从“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兵马俑?各有什么特点?分别是如何抓住特点进行具体介绍的?”这几方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时,通过学生活动的参与面、探究的纵深点、思维的批判性、建构的生成度这四方面对学生参与的深度作出评价。
2.突出一个重点——深度思考,获取新知
学生在探究阅读中能否深入思考,取决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精当。我们要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地引领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
㈣ 论文如何写作经验交流
我认为论文写作和普通的写作一样,论文写作也应该需要触动点,即所谓的灵感。经常会写一些文字存在空间或微云,也曾动过写论文的心思,上头几篇就是极不成功的尝试。虽然不成功,在当年也是花费了一些心思的。这些论文的产出都源于在第一线教学的所思所感。譬如那篇《浅谈低年级课堂控制》就源于一直带高年级从未带过低年级的困惑,课堂控制太难了。为了上好每周的两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课,颇费了一番脑筋之后的感受。再如《做学生的朋友》是带毕业班班主任时了解到科任老师与孩子们关系紧张后的想法。《教学需要表演》源自与同事的争论,《新教师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班主任》来源于班主任工作反思。
很可惜,这些论文真的只限于所思所想,没有经过艺术加工。这就涉及到论文的修改问题,正所谓“好文章不厌改”,好文章就是改出来的。抓住写作的灵感,成篇后,要多修改,文从字顺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能文采飞扬就更接近优秀论文的条件了。
论文写作与普通的随笔毕竟不同,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它的专业性方面。平日的随笔体裁不限,可以是论文,可以是说明文,可以是记叙文,甚至可以是诗歌……而论文限定了它的体裁必须是议论文。议论文的要求特别严谨,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教育类论文除此之外还要求具备专业性,专业的教育者才适合写教育论文,未达到专业水准却要求撰写论文岂不是强人所难?教育论文应该是教授级别热衷的吧?可惜网络上不知曝光多少抄写论文用于评职称的教授了。无怪乎,戏称教授为“叫兽”!
一个不会写论文的人来谈如何写论文结果可想而知!不过,好歹比硕果累累的“文抄公”来讲论文成果要靠谱的多!磕磕绊绊写过几篇论文的我认为:一篇好的教育论文应该具有严密性(论证严密),专业性(专业内容,专业术语),文从字顺的基础上外加一点文采,最最重要的是原创,表达的是独一无二的全新观点,凡有不是自己的东西必定注明出处。毫无疑问,做到这些真的很难,所以不必为了种种目的写自己都看不懂的论文。
㈤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我校语文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下,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主动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深化学生的认识,最终使学生能够主动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讲授灌输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可以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将两个阶段合起来进行。
关键词: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
(一)模式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思想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方式,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主动获取知识。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我转变了教育观念,将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交流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创造者。我们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提炼,依据学科特点,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构建了“创设情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能让学生逐步由以教师主导的“他主学习”,走向以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学习”,最后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
(二)模式的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流程如下:
教师 学生
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分层指导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总结评价
1.创设情境:通过各种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拉近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死的语言成为活的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录像、动画片、学生表演等多种方式,以活动为载体,设疑激趣,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如在《ai ei ui》一课识字部分的教学中,导入时播放《春天在哪里》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利用书中的情境图和儿歌的表演,让学生在愉悦之中巩固了知识。
2.自主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教师分层指导,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阅读、思考、尝试、联系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去分析、解决问题。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为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提供给学生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最初教师的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我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经验来记忆字,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如在识“白”字时,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来学习,有的会联系英语中的“white”来记忆;有的从字形上观察说,白字像一个打开的易拉罐,当我喝饮料时,就会想到这个字……学生不但思维更加活跃,而且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也增强了能力。
3.合作交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还要组织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共同研讨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包括同桌互帮式、四人小组研讨式、多人小组写作式和全班合作式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和探究搭建舞台。根据学习的具体内容及具体条件,安排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在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讨论中所提出的疑问,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多向思维。师生关系应是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的语言,紧扣目标,引导学生逐层深化,激活学生的思路。
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可以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将两个阶段合起来进行。
(三)模式的教学策略
1.氛围和谐的策略。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应建立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上,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要与学生互动,要用商量的口吻和学生对话,要用激励性语言来鼓励评价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培植自信,获取成就感。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
2.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实施这一模式的关键是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设计不单单是问题本身的设计,还包括问题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可采取:
(1)联系学生原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3.群体讨论。
4.交流合作策略。
(1)教师应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组,提出讨论,交流的内容和要求并加以有效指导,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印象加深,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和片面的认识。
(2)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加强生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流和问题,可扩大参与面,组织组际交流、互查、竞赛讨论等。
(四)教学模式的评价
1.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一教学模式,其突出特点是在教学活动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2.闪现学生个性。
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闪现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策略,能表达出不拘泥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尝试多向思维,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3.凸现学生创新性。
在学习中,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有竞争意识。
4.体现合作成功。
这一模式,通过“学习共同体”实现人与人的沟通,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在相互表达、交流、评价、吸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5.构建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多向的思维交流,师生互动,教师能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五)模式的特点及优势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下,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主动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深化学生的认识,最终使学生能够主动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讲授灌输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改变了课堂教学面貌,实现了五个转变:(1)变仅以掌握课本知识为目的为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充分和谐地发展;(2)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式学习;(3)改变追求唯一结论的封闭式教学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互相研究,进行多向思维,鼓励标新立异的开放式教学;(4)变教师讲学生听的静态教学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的动态教学;(5)变教法的单一性为多种方法结合,综合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利用。
参考文献:1、《教育理论》
2、《教学法研究》
㈥ 为什么教研活动需要交流
教研活动是学校不可豁缺的日常活动,是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活动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我们的教研活动似乎也确实在各种制度的保障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定期召开的教研会、参加评比的公开课、每学期规定的听课和教研论文交流活动充斥在教师们的教学生活中。但是,不是所有的教研活动都实实在在地促进、改善着教师们的教学?更多的流于形式的教研活动甚至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造成如此背离初衷的结果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在操作过程中,我们的教研活动大多是单向的、广播式的,教师基本是被动的听,被动的记,而缺乏必要的交流。 比如教研会。教师最常参加的教研活动就是教研组内的教研会了,这本来应该是教师最容易发表自己的教学见解、最容易相互交流的好机会,但在实现操作中,大多数时候成了分管校长主任们的广播会,国家有什么教育政策需要把握,上级有什么新的教学设想需要实施如何实施,教师的教学中有什么经验值得推广有什么不足需要改进,学生有什么问题需要注意,本段时间的教学工作重点要点……等等等等。领导们讲啊讲,教师们听啊听,讲完了,听完了,时间也就差不多了。最后领导就会说:就这么一些事情,大家下来后要认真完成,还有什么意见?没有意见就散会吧。于是教研会便开完了,教师除了开会时作的将来要检查的笔记和散会时真心的掌声,再没有更多收获了。至于教师对这些政策、理论、措施有什么样的想法,那是需要“下来再说”的,而大多数情况是“下来”以后还有什么好说的?按领导意见办吧。学校的教研会,没有教师发言的机会。更高级别的教研会呢?区上的、县上的、市上的、省上的教研会,需要发言的人更多,需要传达的精神更多,普通教师更只有听和记的份了,哪里有什么机会,也没有什么资格可以发言的。久而久之,开教研会就是听和记教研会成了一种习惯,偶尔有专家让大家提提问交流一下,就算有上千人也会表现上习惯性的整齐的漠然。 其它的教研活动也是类似的情况。大多数学校都规定了教师每周每月每学期按等级听多少节课,听课本是有记录的,课也有听了的,但听就听了,听了就完成任务了,最多听课教师与授课教师之间相对一笑几句寒暄,极少有互相交流一下教学得失体会的。至于公开课,无论是新教师的合格课,老教师的献礼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还是各级组织的竞赛评比课,普通教师只要有观摩学习的机会已经不错了,有想法想说上两句?呵呵,想想也就行了。甚至反映每个教师教学理念教育思想的教学论文交流,虽然说是交流,虽然是每个教师每期都要交上一两篇,交就交了,该得奖的就得奖,该推荐的就推荐,这也就是学校指定的那几位教师的任务,没有谁会与作者本人交流一下,评说得失,商榷改进的。 在所有的教研活动中,一线的普通教师都缺乏发言的机会。缺乏互动交流的教研活动,在繁荣的背后是掩饰不住的低效,甚至由于对这样无聊的教研的反感,有些教师还会滋生对教研活动中的内容的反感和抵触,从而导致学校教研活动有名无实,有劳无功。 如果要追究教研活动高频低效的原因,也许不少领导又会归罪于普通教师的素质,批评他们没有积极主动投身到教研活动中来,而我则认为学校管理层理应该反省自己的工作方式。教学工作是人的工作,学生是人,教师也是人,教师把学生当作单向接受知识的机器是不妥的,会造成学生低效的学习,学校把教师当作单向接受教学任务按指令完成教学任务的机器也同样是欠考虑的,同样会造成低效的教学。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缺少发言的机会,缺乏交流的本质是学校管理缺乏人文精神,缺乏对人发言权起码的尊重。 当然,要改变学校教研活动的低迷状态也难也不难。说难,是因为有许多具体工作要做,更要涉及一些管理制度的改进。说不难,是因为只要学校管理者们正视这一问题,给自己的管理理念增添一点人文意识,真正以服务为宗旨,学会倾听,把每个教师都先当作是有主见有想法的教学实施者,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学校教研工作就会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每一个课堂每一节课上。 尊重唤醒激情,交流激发才智,而激情和才智都是教师出色完成工作的前提条件。既然是教研,既然是研究教师们要做的工作,就请给教师们一点发言的机会、交流的空间吧!
㈦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相关论文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多一份体验,将能大大促进课堂教学有效进行。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共同体验,帮助学生建立有效交流。随着新课标理念的逐渐深入,课堂交流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重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人与文本之间的交流。但是由于处理不当,交流仍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充分地深入与展开,课堂交流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如何增强课堂交流的有效性,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下面我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做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的要去交流。
在教学中,如果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意义和写法》时,首先让学生欣赏祖国各地的名胜旅游景点,然后出示各景点门票优惠广告,到底哪个旅游景点的门票最优惠呢?学生被这一熟悉的实际生活场景深深的吸引,发现了问题会不自觉的想办法去解决。从而积极的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发现到每个景点买同样多的门票谁优惠的多,去那里旅游就最划算.这方面的知识以前没有学过,出于对问题的好奇,学生深深的被问题所吸引,从而陷入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这样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就有一定的针对性,必然加大了思考的有效性,主动的要去交流,寻找解决的办法。
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以故事激趣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交流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快乐的游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动态的展示,使学生身临其境,他们马上被这些熟悉的人物、景色、活动设施所吸引。这时,我并未急于引入正题,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看的,边看还可以边说说看到了什么。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我再提出要求:“这幅图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看谁能发现它。”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数学上来,让他们自己去提出问题去观察。接着,我再适时指导观察方法,有意引导他们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观察。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藏在图中的10个数,1座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4架小飞机、5只蝴蝶……这样引导学生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分两个阶段进行观察,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能使他们的观察渐渐地由表及里、由粗略到细致,从而初步体会观察的步骤与方法。
二、小组合作,让学生善于交流。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那么,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做呢?教师要大胆放手,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信学生能通过动脑、动眼、动口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时,作为教室的我们要深入到各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和讨论交流的中心问题,达到交流的和谐有效。教师为了交流的有效开展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个性,学会倾听。学生要善于倾听老师的发言,也应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尤其是一个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往往表现出两种情形:一是事不关己,漠不关心;另一种就是随意否定或打断别人的话。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学生要对发言者有礼貌,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插嘴,要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有意见的要等到别人发言完了以后再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会倾听的同时,学会理解和尊重,同时为交流做好铺垫。
2.平等对待,学会评价。即引导学生在倾听他人交流的同时,学会客观地分析、辩证地思考。经常问自己:他的意见正确吗?为什么?如果有不同意见又该如何补充。使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针对之前我们刚刚学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学生们完全可以从中得到启发,自己动手找出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公式。所以我给学生们准备了他们所认识的所有图形做的材料和剪刀,让他们挑选自己认为有用的材料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没想到我完全放手之后,学生们的思想异常活跃,他们通过剪、拼、折纷纷研究自己的方法,我就顺势让得出结论的小组到实物投影上展示给大家看,让其他的同学认真倾听方法是否一样,如果有不一样的也可以上来说。于是每个学生都在认真倾听,一看自己的方法跟别人的不一样就争先恐后的举手也要发表自己的观点,结果每个人的发言都有人提出肯定和质疑,交流就激烈展开了,经过思维的碰撞最后学生们得出了十余种不同的方法都证明了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一直持续到下课大家都还意犹未尽的在继续讨论……
3.引起共鸣,学会反思。小组讨论和小组间的交流正是开发和利用学生个体思考的差异性,它不仅可促进学生进行资源共享,发展联想思维,培养合作交往能力,而且还可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通过倾听、评价他人的交流,对照自己的思考方法及思考过程,从而不断地修正自己、提高自己。比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我通过多媒体把学生带入多彩的童话世界中:“小猴子开了一个水果店,今天小白兔来买桃。”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开始议论起看到的内容。我启发学生看一看图中画了些什么,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再引导学生把这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连起来,说完整,说清楚。然后让学生借助小棒来研究算法,边摆边说出自己的想法,给每个孩子说话的机会。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思自己的算法,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第一个孩子说:“我是一个一个地减,13-9=4。”第2个孩子说:“我是从10里面减去9得1,再把1加上3得4。”第3个孩子说:“我是先用13减3得10,10再减6得4。”第4个孩子说:“因为9+4=13,所以13-9=4。”……孩子们各抒己见,积极性很高。我注意仔细倾听学生的想法,对于那些明白意思但是表达不是很清楚的学生,要给以耐心和鼓励,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交流的有效性发言得到提高。
三、注重激励与评价,让学生乐于交流 。
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在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要让交流有效地开展,并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使学生乐于交流。教师要运用热情的话语、赞许的目光、亲昵的动作,来增强学生交流的自信心,使我们的学生在数学知识的理解、思维能力的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同时学生在交流中遇到困难时,需要我们的教师引导,这样才能发挥交流的最大作用,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交流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因此,在交流中,教师要准确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鼓励,当学生发生争议时——倾听,当学生探究错误时——纠正,当学生获得成功时——赞赏,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通过对学生的交流进行客观的激励与评价,使学生乐于交流。这样使彼此之间的认知和思维相互撞击,学生的知识领域都得以开拓,思维得以启迪。
四、在实践中体验有效交流的“快乐”。
加强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以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展示生活这个大舞台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增进对应用数学的信心。实践活动中尽可能地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思维空间,通过让每位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到有效交流的“快乐”。如在教学《小小商店》时,课前我让每个学生准备附页中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课上真实体验购物,比一比,看谁会成为最佳购物能手,能够学会正确地付钱、正确计算找回的钱,并能合理地购物。学生听后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认真地买、算。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一角一角地数,数到10角,兑成一元,理解了10个1角是1元,看到10个1元就能意识到是十元,看到两个10元,就知道是20元。这样将抽象的认识与直观演示联系起来,学生们为自己的发现而异常兴奋,掩饰不住喜悦和自豪。由于购物活动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把枯燥的计算用学生喜欢的购物形式来解决,让学生从中学会了解决有关购物的实际问题,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多次出现“体验”、“经历”等词汇,如“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由此可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离不开个体的体验与感悟,重在让学生过程性的参与,促使知识内化。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认知,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创造,发展思维,从而使数学活动进行有效交流,达到体验数学的真正价值。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才是课堂教学的真谛!
㈧ 教育教学论文 教师应怎样与学生沟通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在师生之间的沟通进行的,简称:教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站上讲台,就充当了这个艺术家的角色,但是这门艺术又有着它特殊的含义。它不是艺术家一人表演的舞台,也不是艺术家一人完成的任务,这是一门需要互动的艺术。所以,教学要成为艺术,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同呼吸,共欢乐。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甚至优秀的人民教师,除了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渊博的知识、科学的教育方法外,还要善于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那么,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呢?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表达,而这两点又必须先从教师做起,再培养学生。下面就结合我个人的实践经验,谈一些实际的做法。
一、有效沟通从教师做起,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
比如:有的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讲的多听的少,只愿当讲者,不愿当听众,其不良后果是:第一,教师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当教师仅凭自身的知识、经验对学生作出评价时,就难免产生偏见和成见;第二,使学生觉得教师高高在上,师生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第三,无法知道学生懂了多少,学到什么程度。因此有经验的、会积极倾听的教师能够将自已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到学生身上,给予对方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能够用非口头与口头的暗示来表达对学生的共鸣和专心。比如点头、身子往前倾、微笑、蹙眉等身体动作,用得恰当,都可让学生知道你真心地在听。口头的暗示如“喔”、“是的”、“我懂了”等都让学生知道你的注意和兴趣,你接受他继续讲下去。再更高一点的水平,教师可以使用一些语句来鼓励学生注意。这样与学生面对面地倾听、给予回应的倾听会产生一些良好的效应。
㈨ 我写的一篇教学论文获得的是“交流奖”,其他的老师有一二三等奖,请问哪种奖励更高一点。谢谢。
搞笑啊。交流奖就是安慰奖吧。。哈哈
㈩ 科学课上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论文
现在的科学课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小朋友们一上科学课就忙得不亦乐乎,“动手做”成了潮流。但是当学生汇报实验设计的时候,听者不够专注,汇报者结结巴巴,表达随意,不够完整,缺乏科学性、准确性。可见,平时的科学课上,我们忽视了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
一、让倾听成为一种习惯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说过:“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
台湾心理学家黄月霞认为:“倾听是有效沟通所必备的元素,它是一种接纳的语言。”
倾听是接受、分析、理解、分享的过程。倾听也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作为学生从同学的发言中可以听出表达的技巧,作为老师可以从学生的发言中听出问题。
1、明确要求。培养一个好习惯比起摧毁一个好习惯难多了。但只要走好第一步,以后的路就会好很多。开学初,我就给学生介绍倾听的好处和要求,要求学生做到:举手发言,不随便插嘴;掌握发言核心意思,能复述;发现问题,举手反驳,不沉默。
2、适时指引。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我在上课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学生思维不集中,倾听不专注,就指名复述同学发言,并且及时开展教育。
3、榜样引导。培养习惯惯用的做法就是榜样引导。我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基本掌握学生的情况,通过树立榜样的方式引导其他同学学习、效仿。这一方法对中年级的学生是很管用的。
4、及时表扬。任何人都是喜欢表扬的,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抓住倾听认真的同学,发现问题及时反驳的同学进行大肆表扬,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的思维处于集中状态。
以期,在科学教学中让同学们都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二、让发言成为一种欲望
我们的学生为什么随着年级的逐年提高,发言的欲望逐年下降?曾经想说、爱说、敢说的孩子们怎么都变得一个个沉默寡言了。我想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教师的亲和力不够,启发性不够,趣味性不够;学生的心理变化,发言习惯没有养成等。
首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发言,最大限度的在时间上、空间上给学生发言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无论是说对了还是说错了;教师都应专注地倾听,不能有半点不耐烦,更不能打断他们的话.教师用“不要急,慢慢说”、“你再试试看”等话语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战胜挫折的欲望,并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用倾听的心态投入到学生的探究中去,在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再有的放矢的总结指导。
其次,教师对于学生正确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对于有创造性的回答要大力赞扬和鼓励。评价语言要简洁、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感染力。如“不错”、“好”、“很好”、“你分析地很透彻”、“你讲得很有道理”、“你观察得很细致”、“你的结论很有创意”等等。但要注意不要过度表扬或呆板统一的表扬模式,如,学生回答完毕,教师说“好”,全体学生边鼓掌边喊“某某某,你真棒”、“某某某,你真行”等,学生难以从评价中了解自己的学习和思维的结果,实不可取。
最后,组织好小组讨论,让学的发言得到预演的机会,为全班发言做好准备。而且在小组讨论中,孩子们的思路逐渐明晰起来,能更好的引发学生的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
希望,我们的科学课不光成为“动手做”的课堂,还能成为大胆说的课堂,让同学们都形成一种我想发言的积极欲望。
三、让科学表达成为一种意识
科学的本质是认识世界,通过科学研究一步步解释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科学讲求证据,有了证据才有说服力。这一点是科学学科独有的。因此,要想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就必须形成学生的证据意识。要形成学生的证据意识就要通过一次次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在亲历中领悟,内化。表达的科学性意识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如何才能形成科学表达的意识呢?
1、示范引领。教师的言语是不是科学准确,影响了学生的言语表达。所以,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不断的加强语言表达的修炼,通过反复的研究课标,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牢记相关数据,做到在课堂上准确表达,不出错,不误导。身教重于言教,这也是我坚信的理念之一。
2、适时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旦发现有学生表达欠缺科学性,我就及时的指导纠正。在执教《一切都在运动中》一课时,有个学生在判断某物是否在运动时,没有说清楚这个物体相对于某物发生了运动,我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物体位置变化了能得到说明吗?不能。所以他马上就纠正了表达方法。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不胜枚举。
3、讲求证据。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得到了一些数据,但是当数据与他们所预测的不一样的时候,他们可能会篡改,或者视而不见,这是严重违背科学精神的做法。所以,我常常组织学生将数据统一汇总到黑板上,组织进行分析。在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者执教了《国旗怎样升上去》,各小组在试验之后,得到的数据显示动滑轮省力,定滑轮费力。但是,为了迎合老师的意思,小组汇报中都说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动滑轮省一半力。虽然数据当前,同学们也不以为然。在我的课上,数据显示也是如此,我准备了一个较大的滑轮,用上4牛顿的重物,进行对比实验;接着引导学生试想用40牛顿的重物进行实验情况又会如何?这无疑更具科学性吧。
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讲求方法、坚持不懈,才能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