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苏轼的浣溪沙教案
『译文』
去蕲水县的清泉寺,寺在兰溪旁边,溪水向西流。
山脚下兰版草嫩芽浸入小溪权,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叫。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感慨时光流逝。
注释
①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②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③潇潇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潇潇:形容雨声。子规:布谷鸟。
④此句当为写实。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⑤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白发:老年。唱黄鸡:感慨时光流逝。
❷ 大班唐诗《送元二使西安》教案
原文送元二使西安王维渭城朝雨浥②轻尘, 客舍③青青柳色④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⑤无故人. [编辑本段]注释①渭城:就是咸阳,现今陕西省西安市. ②浥:湿润. ③客舍:旅馆. ④柳色:柳象征离别. ⑤阳关:古关名,在甘肃省敦煌西南,由于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是出塞必经之地. [编辑本段]评析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编辑本段]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❸ 幼儿园中班二十四节气春分教案
词句训练:意在巩固积累词语。写字训练:在田字格里练写半包围结构的字,既要正确又要匀称。读背训练:熟读巧记《二十四节气歌》,初步了解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内容。言语交际训练:礼貌待客。要求学生根据图意和提示,把一段话补充完整。 【教学要求】 1 能读懂不别人的自我介绍,学会使用“它 她 他”。会写一封简短的信。 2 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做到正确、匀称。 3 熟记成语,读背《二十四节气歌》。 4、会文明礼貌的接待客人。 【教学重难点】 1、能读懂不别人的自我介绍,学会使用“它 她 他”。会写一封简短的信 2、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做到正确、匀称。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各自读迈克的自我介绍 (2)同桌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3)动手帮他填写 (4)写一封回信 3、练习 (1)动手写一封简短的信 (2)同桌相互讨论,交流 (3)教师指导 二、教学第四题 (一)熟记成语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4条成语。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4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教师给予讲解) 义正辞严:道理正当,言辞严正。 大义凛然:形容坚持主义,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1)检查朗读 (2)指名背诵 (二)《二十四节气歌》 1、审题 2、指导 ⑴自由读 ⑵指名读 ⑶教师范读 ⑷解释二十四节气的内容 3、练习 ⑴自由读 ⑵小组读 ⑶练习背诵 4、反馈 ⑴检查朗读 ⑵指名背诵
❹ 如何在合唱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基础素养
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里,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音乐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听觉艺术。所以“当语言不能表达某种情感时,更雄辩的语言:音乐就“全副武装”地登台了。再者,“音乐是人民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好的音乐之所以能感动人,也就是因为它有真实的感情。” 所以说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下面我就自己教学中点滴和同行们交流与分享: 一、音乐教学策略
1.德育与美育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2.生动与主动
“生动”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形式的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的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只要一切
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生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才能产生大面积质量与效益。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没有主动性其生动性 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产生美好体验,音乐教学必须生动与主动。
3.传授与创造
音乐教学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 。从现代的观念来看,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国外音乐教学体系都非常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即兴创作活动。而我们的音乐教 学过程中,这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要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
4.静态与动态
传统的音乐课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大都采用一般文化课的静态形式,学生正襟危坐。音乐本身是非语义性的,体态律动学的诞生,使人们对音乐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动态更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和行为。静态与动态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是音乐课较为理想的一种策略。
5.单一与综合
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有多种,主要为声乐(歌唱)、器乐、欣赏、音乐常识与基本训练。作为普及的学校 音乐教学,“综合”是它的主体,而且学生年龄越小、年级越低,
“综合”更为适宜。
二、音乐课基本教学模式研究的初步设想
1.我们对唱游课进行了初步总结:①唱游课教学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性,采取音乐游戏、律动、歌 表演、集体舞、节奏乐等综合性音乐艺术手段,提倡艺术形式的多元性。它以激发儿童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为目的,以培养他们审美情趣为核心。实施唱游教学,一方面为进入中高年级学习音乐打好基础,一方面积淀为具备审美情操的基石,从而成为完善学生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唱游课的指导思想:“动中学,玩中学,乐 中学”,一切从学生出发。③唱游课的相关策略:a注重兴趣;b人人参与;c创设情景;d加强表现;e加入竞赛 ;f即兴创作。④通过归纳,初步形成了游戏教学模式:附图{图}这一模式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让儿童从游戏中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从游戏中去学习音乐,在游戏中引导他们进入音乐的殿堂,当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一定的认识后,及时加以鼓励,发展他们的智慧,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游戏模式既是唱游课的教学模式,也是唱游教学的过程,这模式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层层紧扣,循环发展。这一模式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 ,还可引伸到中年级。⑤唱游课教学评估,采用“音乐乐园”、“小小音乐会”等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能力、 审美情趣进行测试,并评定“优、良、中、差”。
2.小学的中、高年级,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学模式可以从低年级的游戏模式 逐步过渡到游戏、活动模式→活动模式: 导入→活动→创作→表演、评议 “导入”包含复习及基本训练,如节奏游戏、听觉训练、识谱练习等。“活动”是指新授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教的
主导作用及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应随着年级的递增而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通过学生的分组学习活动,逐步扩大培养学生的自学、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创作”是指在新授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去进行创作,包含二度创作及一度创作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作”还应在“ 导入”及“活动”中得到体现。“表演”、“评议”是指将创作进行交流汇报,并进行评议、评价。
三、在音乐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情。
在音乐课程改革进程里,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基础,那我们的教育活动很难维持下去,因此,良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现代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从的关系,而是互助平等的关系,认识到这一点,在工作中我时刻注重自己与学生间的关系,而不是让学生望而生畏。无数事实表明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这就如同园丁养花 ,首先了解花的习性,医生治病必须了解病人的病情一样,在这个基础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比较容易找到通向学生心灵的世界窗口,从而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学生的心灵之门不总是敞开的,特别是对他们不熟悉、不信任、不知心的老师,常常在心灵的门口设一个警戒哨兵,不把真情实感的心理活动流露出来,要突破这一岗哨,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最好的办法是和学生一起参加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一起唱歌、一起音乐创作、一起创编填词、一起排练节目、一起表演、一起探讨问题及交流等等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变得无拘无束,这时他们的心灵岗哨不知不觉地撤掉了,师生之间成了无话不谈地好朋友。
四、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但这不同于空洞的政治说教,也有别于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根据我国的国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首先需选择思想性、艺术性的歌曲或乐曲,如《爱我中华》、《龙的传人》、《精忠报国》、《歌唱祖国》、《祖国慈祥的母亲》、《我是中国人》、《红旗颂》、《红旗飘飘》等等,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华夏优秀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在体验音乐作品中,感受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难看出,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在申奥成功的时刻,全国上下人民欢呼雀跃,欢声笑语,充分利用音乐的教育功能,奏响爱国主义旋律,这就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五、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文学常识提高文化素养。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如教授欣赏课《十面埋伏》时,为了把这场战争讲得更精彩一些,借引用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项羽在这场战斗中面临失败的焦虑及儿女情长很好地表现出来。在欣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我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用借
助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思乡曲》,一边朗读《乡愁》。名曲配名诗,可谓是珠联璧合。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温故了这首著名诗篇。再如欣赏乐曲《阳关三叠》的同时,配上王维的诗歌《渭城曲》,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可让学生在了解诗中伤感绝望的离乡之愁后,从已学过的古诗中寻找和这首诗情绪相反的诗句,采用对比方法,加深学生对音乐意境感受,这种做法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连许多平时上课不很积极的学生都在搜肠刮肚的思考,当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被找到后,学生的成就感和兴趣陡然提升。
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是难得机遇下的挑战。显然, 过去单因子的研究只能提高某一方面的质量,如何把握整体的质量与效益,需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从教学模式上进行研究,即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音乐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等。
在音乐教学中,要达到情境交融,美在其中,是当前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花儿开放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
学生情境交融,美在其中,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真正的意境,这个义务也是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
❺ 语文教案中的 作者简介放在什么环节
承德四中梁英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多媒体在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课堂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生动体现。因此,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电教、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一、运用多媒体弄清文章篇章结构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一篇文章的篇章结构,理清其思路是关键。例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录像的前半部分体现苏州园林是“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后半部分则可选择几处有特色的景点,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在此基础上突出建筑物的色彩,并捕捉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可以在放映录像的同时配乐(最好是古典音乐)朗诵课文,让学生在欣赏录像、聆听课文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苏州园林总体特征是什么?设计者们是如何实现这个特征的;课文第2至6自然段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欣赏完录像之后,检查提问,然后由老师分析、讲解课文,重点分析本文总分的结构方式及语言的多样性。借助录像,让学生在大脑中留下苏州园林的美好画面,进而用较快的时间清理本文的“脉胳”之所在。二、运用多媒体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电教煤体具有声、光、像等多种功能,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1、正确观察,促进条理思维。当前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了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我用PowerPoint制作了幻灯片,放映学生熟悉的避暑山庄的几处景点:这里的景色学生们都非常熟悉。我让学生先谈谈对避暑山庄的总体印象,然后从几个方面分别说明,最后模仿《苏州园林》的结构把自己想说的话整理到日记本上,成为一篇比较成功的说明文。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2、创设情景,发展思维: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由直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因而,在教学中运用投影或动画创设课文情景,能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并发展想象思维。如讲授《山中访友》一课,我使用Moviemaker制作了一段视频,按照作者拜访山中好友的顺序,配以清幽的背景音乐和简短的文字介绍。这样,就好似学生跟随着作者一同走进了山林,拜访山中的众好友。学生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共同营造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总而言之,通过这样的学习,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其实,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远不止以上两点,根据多媒体技术的特性,我们还可以在唐宋诗词教学中让它发挥更好的作用。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对唐宋诗词的欣赏能力: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它以完美的艺术特色、丰富的思想内涵、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但由于课本中选取的篇目不多,所以学生对此知之甚少,传统的诗词教学只是让学生背诵、记忆和理解意思。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唐诗词欣赏结合起来,让课本中的诗词名篇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并可以从课外选择名篇佳作供学生欣赏。我的具体想法如下:1、文字输入及修饰。利用PowerPoint多媒体大纲模式,将事先编制的大纲按照程序,逐一对每一幅幻灯片进行文字输入,内容包需要讲解的诗词、有关诗词的背景解释等。在幻灯片模式中,对该片的文字进行修饰。让它与中国的书法艺术有效的结合起来。2、动画效果在多媒体动画功能的辅助下,对输入和修饰好的诗词及有关解释,逐字逐句进行动画效果设置,将文字的动画效果与教师的朗诵速度保持一致,可以使文字产生动感。3、图像背景图像背景设置是将一个图像文件设置为一幅幻灯片的背景.使幻灯片具有形象生动的画面,与文字,主要是诗词互为衬托,如,《送元二使安西》的图像背景可以是一幅国画,画中突出当时的细雨的景色和依依惜别的气氛。画中还有两个表情愁苦的人正在对饮。此情此景能体现王维当时内心对元二的牵挂与担忧。这就为学生深层理解王维诗歌的艺术内涵起到烘托作用。4、配置音乐音乐是流动的画面,悦耳的诗篇。给唐宋词的配置音乐,使欣赏课程真正成为图、文、声并茂的整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配乐可以是萨克斯曲《送别》。曲中描绘的意境与《送元二使安西》恰有异曲同工之感,让人产生联想,情不自禁进入到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这正是这门课最牵动人心的地方。5、扩展练习为了让学生的了解诗词,可以在学习课本所选篇目的基础上多学习几首课外名篇,以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如学习了《送元二使安西》,可以给学生补充《无题》、《送友人》,并配以讲解,让学生欣赏。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设想。如能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唐宋诗词欣赏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对平日里感到乏味的诗词有一种全新的感受,仿佛在其思维中注入“兴奋剂”,让他们紧跟着“感觉“走,眼前会浮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这样一来,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文化素养和阅读欣赏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并促进身心健康。总之,由于多媒体特点的多样性,用它作为教学手段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运用多媒体不断探索,不断更新,让它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❻ 古诗两首黄鹤搂送孟洁然之广陵教案后两句诗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后两句写景抒情,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那种少年刚肠的答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❼ 小学语文教案和数学教案有什么不同之处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倪焕之》十七:“她做这些事绝不随便,都运用无可加胜的心思写成精密的教案,先送与级任教师看过,得到了完全的赞许,还不放心,又斟酌再三,然后拿来实施。”
语文教案与数学教案无明显区别,主要是内容不同。
以下是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试讲答辩,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面试备课纸】
【答辩题目及解析】
《送元二使安西》答辩
问题:你是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的?
(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jiaoshi688”获取更多备考资料)
【参考答案】
谢谢考官的提问!
诗歌是用自己的方式给后人展示古人的喜怒哀乐,它让快乐、悲伤、思念、欢聚、忧国忧民都穿越时空,从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每一个字都是一种心情,每一首诗都是一种灵魂,因此,解读诗歌的情感是学习诗歌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首诗歌教学中,以一首学生熟悉的《送别歌》开场,一开始就营造一种离别愁绪。
在整体感知环节,在学生把握诗歌正确节奏的前提下,通过多种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慢慢走近诗人,走进送别的场景。
研读部分,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前两句诗歌的意象,请学生想象画面、描绘画面,引领他们穿越时空,来到那个下着蒙蒙细雨的早晨,感受浓浓的送别氛围,并利用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元二此去路途遥远和艰辛,体会最后两句中“更尽一杯酒”的不舍之情。
最后告知学生王维去世的消息,使学生的情感更进一步升华。
布置作业,让学生以元二的口吻给王维写一段话,学生在写的同时,更能体会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
我相信,通过我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引导,学生一定能够拉近和古人的距离,走近诗人心中,感受情感。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各位考官!
❽ 谁有好的初中历史教案,给一份来做个参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主宰巴黎和会的三巨头、《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内容、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和作用。国际联盟的建立、华盛顿会议的背景。《九国公约》的签订、主要内容和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揭示美、英、法等国在巴黎和会上为重新瓜分世界而相互争夺的情况,培养学生从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地位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的能力。
2.通过对凡尔赛体系不牢固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揭示美国在《九国公约》宣称的“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的旗号下,向中国扩张的企图,培养学生透过社会现象来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凡尔赛和约》是在牺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掠夺性条约。凡尔赛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2.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美国通过这次会议扩大了自己的势力。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说明强权外交的后盾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
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辅以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的这张图片(屏幕显示)是福煦车厢,这节火车虽然不在了,但非常著名,它曾经是一战德国签订停战协定、正式投降的地方,是一战重要的见证物,说起“一战”,我们先复习一下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几个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战争的性质?战争的结果?
一战德国投降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时间:1914年—1918年;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性质:帝国主义战争;结果: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失败而结束。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战是结束了,但帝国主义的矛盾解决了吗?战后由于德奥成为战败国,英法虽然实力削弱但仍是欧洲强国,美日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它们企图依据变化的各国实力来重新分割世界,所以他们的矛盾斗争又从战场上转移到会议桌上。就这样一场会议上、谈判桌前的唇枪舌战开幕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讲授新课:
一、战后的“新秩序”(板书)
1919年1月,战胜国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和会。
27个国家参加会议,面对即将到来的和会,他们都有了各自的如意算盘。但是争夺总是要凭资本,按实力去较量的。
教师问:那么经过了这一场时达4年多之久的世界大战,列强的实力对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战败,暂时退出了争霸的行列,并沦为被宰割的对象;(2)作为战胜国,英法实力也遭到削弱,但它们还分别在海军和陆军方面保持优势。(3)美日成为一战最大的受益者。美国在一战期间共赚380亿美元,黄金储备占世界的40%,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经济实力急剧膨胀。日本在亚洲夺取了新的霸权利益。
战后列强的实力发生了变化,那么这就要按新的实力对比去重新建立战后的新秩序,于是便有了巴黎和会。各国怀着各自的私心。
[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后叙述巴黎和会召开的概况。
[学生看书]……
[学生叙述]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了会议,这就是巴黎和会。参加会议的有27个国家,会议被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操纵。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和其他弱国在和会上处于完全无权的地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重重,使和会持续了五个月。(用投影界示巴黎和会的三巨头)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中国是否参加协约国一方?1917年段琪瑞北洋军阀政府在日本的怂恿下,也对德宣战,现在当然应列入战胜国的行列。北洋军阀政府的代表也赶到了巴黎。那么战败国代表来了没有?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引导]这么多国家,是否部有发言权?
[学生回答]不是,有权对和会决策的,真正起操纵作用的只是英、美、法三个大国。
[教师引导]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这三国力量最强大,外交的后盾是国家的实力。
[教师讲解]美国总统威尔逊,此人原是大学教授,后来当了校长,又当了总统,人称“百灵鸟”。他带来了非常漂亮的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被称为“狡猾的狐狸”,这个圆滑而狡黠的政治家,完全代表英国这个老牌帝国主义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他最轻视已发生十月革命的俄国。既主张处分德国,又不主张过分削弱,即实行大陆势力均衡政策,让欧洲大陆的各国家之间互相牵制,谁也别太强,好让英国控制欧洲大陆。一战前就是由于德国发展太快,不但严重威胁了英国在欧洲的地位,还提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要求,英德矛盾才急剧尖锐。现在呢,情况变了,德国战败,只要能削弱它,使之既不能与英国抗衡,又能牵制法国,那么恢复英国控制欧洲大陆的局面就可以形成了。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他已78岁高龄,说话声音沙哑,外号“老虎总理”。他曾以18次倒阁成功而著称。克里孟梭是个典型的复仇主义者。他的野心是重建欧洲大陆霸权,为此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他曾经说过:“我是如此喜欢德国,所以我希望有两个德国。”针对当时巴黎和会这种情况,在和会开幕时,有识之士就曾预言:“和会组织并不复杂,无非是说克里孟梭当主席,劳合·乔治为总顾问,威尔逊为秘书长,如此而已!”折中局面终于成了现实。另外,意大利曾加入同盟国,1915年同英法签订了伦敦密约,得到了战后满足其领土要求的承诺,参加到了协约国一边作战。尽管一战中,没打过几场胜仗,但其野心却不小,不仅希望英法实现其承诺,而且含有新的领土要求。日本在巴黎和会上被称为是“沉默的小伙伴”,日本对欧洲事务不感兴趣,只想保证在亚太地区的既得利益。就这样,经过近半年的争吵,1919年6月28日,在凡尔赛宫举行了对德和约的签字仪式,故称《凡尔赛和约》。
[板书]2.《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共同来看一下《凡尔赛和约》的内容。
[投影显示]
领土 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政治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教师讲解]关于领土问题,第一,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第二,萨尔区由国联代管15年,期满后经公民投票表决,决定归属。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这个萨尔煤矿,其煤炭蕴藏量相当于法国全国煤炭蕴藏量的40%。第三,规定莱茵河西岸地区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地区为不设防区(指图强调莱茵河非军事区的空间概念)。第四,承认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的独立,尤其是大波兰的建立(看图)。波兰得到波兹南、西普鲁士和东普鲁士及上西里西亚的部分领土,还得到穿过西普鲁士的所谓“波兰走廊”的狭窄出海口,但泽被宣布为国联管理下的“自由市”,从而使德国的领土被分割为两部分。
关于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加以瓜分。用的名义是“委任统治”,实质就是重新瓜分,而且使列强对殖民地的瓜分和占领披上“合法”外衣。那么德国原在山东的一切特权和胶州湾的租借地让给谁了呢?
[学生回答]日本。
[教师提问]对此,中国人民有什么反应?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爆发了五四运动,北洋军阀政府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教师讲解]关于军事问题,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关于赔款问题,在巴黎和会上并没有完全解决。决定由协约国成立的“赔款委员会”决定其赔款总数。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条约的内容来说明该条约的实质。
[学生回答]《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实际上是对战败国德国的一场掠夺。
[教师说明]和约使德国丧失欧洲本土上1/8的领土,1/10的人口,还压上巨额赔款。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凡尔赛和约》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和约。”毫无疑问,《凡尔赛和约》极大地伤害了德意志民族的感情。这为以后希特勒、法西斯复仇主义者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难怪当时就有人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20年后的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人们不得不承认:《凡尔赛和约》种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教师引导]同学们,根据和约的规定,我们能否由小见大,一起来分析出巴黎和会的实质。
[教师明确](师生共同分析)从条约规定来看,尤其是关于殖民地的处理,我们再次证实,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此外,从军备限制的内容上,我们又可以看出其反苏的性质。列强们在和会上就如何对付苏俄达成了协议,即实行经济封锁,制定武装干涉的计划。从1919年春到1920年,协约国对苏俄进行的三次武装干涉的计划就是在此时制定的。所以,我们说这次会议又是指挥反苏战争的司令部。
[教师引导]除德国以外,还有哪些战败国呢?
[学生回答]还有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等。
[教师说明]确实如此,因此在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以上各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这些条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新秩序。
[板书]3.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教师引导]总而言之,凡尔赛体系调整的是帝国主义在西方的关系,那么这个体系靠什么来维持?
[学生回答]国际联盟。
[板书]4.国际联盟的成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相关内容,提炼出有关国际联盟的有效信息。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1)国联是根据和约规定在1920年1月成立的;(2)美国没有参加国际联盟,所以它被英国和法国控制。
[教师讲解]美国领导人自认为,以自己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的实力,可以“领导世界”,但是由于美国在海军方面实力不如英国,陆军方面实力不如法国,因此在战后的第一轮较量中,“温文尔雅”的教授总统最终败给了“老奸巨猾”的资产阶级政客。这再次说明外交的后盾是国家的综合实力。由此可见,表面上看,战胜国达到了目的,德国被押上了审判席,战败国和弱小国家遭到了随心所欲的瓜分,维持国际秩序的国际联盟也成立了,但是,由于战胜国强迫战败国承担了全部战争责任,对战败国而言,这种和约是无法接受的,之所以接受了,是形势使然。因此,和约虽然签字了,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消除,再次发生战争,重订和约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几乎所有的人都看到,《凡尔赛和约》所构筑的国际安全体系孕育着极大的不稳定性。没有资格参加和会的列宁评价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约束维系的整个国家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之上的。”参与主宰和会进程的法国人、战时的联军统帅福煦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和会期间的另一位巨擘、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们可以夺走德国的殖民地,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这一切终究毫无意义。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曾任英国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说:“这是胜利者所做的蠢事。”事实证明,他们的评价可谓切中要害。和会刚刚结束,德国人就喊出了“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
即便如此,有权主宰和会的战胜国却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进行补救。法国人沉醉在虚假的和平之中,英国人也以为欧洲大陆的均势已经恢复,而威尔逊则喜滋滋地回到华盛顿,向国会贩卖他的国际联盟体系。他要求美国人民大胆地参加国联,“接受领导世界的责任”,可美国人却不领情。参议员威廉·波拉对威尔逊说:“你的和约不会带来和平,它离和平很远、很远,我们如果根据过去判断未来,(那么,可以肯定)它将带来战争。”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和约,战胜国苦心经营的凡尔赛体系刚刚开张就被撕开了一个口子。
由此可见,巴黎和会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列强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凡尔赛体系的建立,是在英法取得优势地位的基础上,重建了资本主义世界在西方的新秩序。它反映了几个主要战胜国按新的实力对比取得了暂时的妥协。但是它不但不能消除矛盾,而且加剧了很多矛盾,同时又产生了很多新矛盾。尤其是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未取得预期目的,而且远东亚太地区帝国主义还未按实力对比进行新的调整。不久,他们再次坐到谈判桌旁,展开舌战,这就是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板书]
[教师引导]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请大家回答:一战期间,哪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独霸中国?
[学生回答]日本。
[教师引导]当时在中国,哪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最为尖锐?
[学生回答]美国和日本。
[教师讲解]1902年《英日同盟》签订,在英国的扶植下,日本成为东亚的霸主。一战期间,日本在远东的势力急剧膨胀,几乎独霸中国,并占领了德属太平洋群岛。巴黎和会,更加强了它在这一地区的优势地位。而美国随经济实力的增强,必然要打破日本的独霸。再加上巴拿马运河的通航,使美国到太平洋的航程缩短,所以战略重心转移到远东亚太地区。日本的扩张不仅与战后第一经济强国美国发生严重的冲突,同时也威胁到英国在东亚的利益。为争夺霸权,三国掀起海军军备竞争。日本将国民收入的50%造无畏舰,直接影响英国海上霸权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由美国倡议,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看书,看完之后,概述华盛顿会议的内容。
[板书]2.华盛顿会议的内容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在这次会议上,英、法、日、美签订了《四国条约》,相约相互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属地的权益。接着,美、英、日、法、意签订了《五国条约》,规定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为5∶5∶3∶1.75∶1.75。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板书]3.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教师分析]《四国条约》的签订体面地埋葬了《英日同盟》,解除了英日联合与美国对抗的威胁,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扫除了障碍。根据《五国条约》,美、英、日、法、意五国主力舰的吨位比例是5∶5∶3∶1.75∶1.75。请同学们思考,《五国条约》的签订,最大的获益者是谁?(学生回答:美国)使美国获得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受到挑战。对日本来讲“3”已经不少了。《九国公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美国代表在解释“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时说:“中国为一有主权独立之国家,在有效条约所限制之内,中国有行政之自由。”就是说,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丝毫没有改变。可见华盛顿会议上的远东霸权之争,最重要的是对中国的争夺。关于中国山东的问题,由于中国爆发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此问题在会外得以解决。(阅读材料小字,进行了解)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三个主要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在美国居主导地位,中国被宰割,日本受抑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亚太地区的统治秩序。可见,华盛顿会议上,美国获利最多,日本受的限制最厉害,中国受的伤害最重。因此华盛顿体系隐含着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美日矛盾加剧;英日分歧扩大;中国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尖锐。这些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教师小结]华盛顿会议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起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板书]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师分析]下面我们就此体系的形成作一简单的分析。经过华盛顿会议,资本主义世界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秩序也得到了安排。它同凡尔赛体系一起,构成了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即通常所说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种新秩序,代表着资本主义世界在国际关系领域的重建。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之时,是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领土的再一次争夺。当这场大战已经严重影响到资本主义本身的稳定性时,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进行重新安排,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各大国都是带着各自的计划,来到谈判桌前的,经过激烈的交锋和妥协让步,它们又不得不部分放弃自己的计划,接受这两次会议对世界新秩序的整体安排。从《凡尔赛和约》到《四国条约》《九国公约》,都是首先具有这种资本主义世界整体性安排的特点;而国际联盟和《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规定,又是20世纪政治整体化趋势的一种最初的反映。
这种情况说明,战争和相对的联合,都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不同政策。而它们采取哪一种政策,取决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发展的特定形势。当涉及到不同利益国家或国家集团间的矛盾和冲突变得不可调解时,战争就不可避免了。而当战争危及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基础时,不同国家或国家集团间的相对联合就会取代战争。在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稳定各自国内的经济政治秩序,避免革命,也会加强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在世界现代史上,这种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联合趋势,将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但在第一次大战后的国际环境下,这种资本主义的联合还仅仅是开始,因而是不成熟和极不稳定的。
第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并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仍然是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斗争更加成熟,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之初,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主独立运动已经开始冲击这种资本主义的新秩序。而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的苏联,却能打破外来干涉和颠覆,也说明了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生命力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不稳定性。
第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最大问题是,它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而又还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特别是激起了德国人的复仇心理,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分子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取得统治和对外扩张。在战胜国中,对势力范围的再分配也造成了各大国间的深刻矛盾。这使得资本主义的新秩序从一开始就引起了种种的不满,20世纪20年代这个新秩序逐渐瓦解,到30年代又为新的国际危机所替代。正如福煦所预言的:“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活动与探究
1.根据过去学过的内容,叙述山东问题的由来。
(参考资料看课后“自由阅读卡”)
2.观看历史题材影片《我的1919》,简要谈一下你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