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华南虎教学设计

华南虎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3-05 13:23:07

『壹』 课文华南虎

教学目标

1.通过诗歌学习,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独立人格。

2.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

3.诵读品味诗歌,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形象。

『贰』 我要上课拉,帮帮忙,,,

教学目标:
1、有情诵读,联系背景,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主旨。
2、抓住关键,品味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研读赏析,形象探究,感受诗歌中浓厚的象征意义。
4、通过诗歌学习,鼓励学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鄙弃世俗、勇于抗争,特别在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体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猛虎图片,激趣引读
1、图片出示:教师出示老虎图片,学生感受老虎风采。
①看了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②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华南虎呢?
2、激趣引读:
师: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已成为古今中外文人描绘抒写的对象。虎,以它的威猛和高贵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华南虎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具体感受一只被囚老虎的震撼力吧。
二、诗歌朗诵,整体感知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②学生比读(可配背景音乐)、评读诗歌,注重情感,注重感知。
教师朗读指导: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2、整体感知:
①诗歌诵读后,你对华南虎有怎样的感受呢?
②你能用简洁的一句话评价一下华南虎吗?
可用如下句式:华南虎是一只 老虎
(威严、高傲、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三、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1、形象探究:
①诗人笔下的华南虎处境如何?这只老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讨论明确:这是一只有着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的华南虎,但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山林。它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
诗句如: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②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你对“我”与众人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讨论明确:“观众”对华南虎“砸”“呵斥”“劝诱”,态度冷漠、粗暴。“我”良知未泯,从老虎的“悲愤”中,感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被触动,有所觉醒。(学生可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理解象征:
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那么
①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呢?
讨论明确:华南虎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的象征。
“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②诗中的“观众”又代表着一个怎样的群体呢?
讨论明确:诗中的“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
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3、合作探究:
①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讨论明确: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②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讨论明确:“我”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③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讨论明确: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四、提供背景,主旨探讨
1、提供背景: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文革”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
(70年代特有的政治环境和作者特有的政治待遇——与华南虎的遭遇何其相似。)
2、主旨探讨:
诗歌结尾作者说“我终于明白……”“我”明白些什么?这里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学习本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讨论明确: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高尚的人格,奋然前行。
作者写这首诗时,处境同样艰难,华南虎的不羁个性唤起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我们应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在种种诱惑面前不屈服、不迷失。
这首诗表现中国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五、诗歌比较,诵读提升
1、朗读英国诗人布莱克《老虎》一诗,概括诗人塑造的老虎形象。
2、诗歌比较,课文和《老虎》同样写老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在从比较中,你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写作体会?
4、齐读两首诗歌,在朗读中体会。
六、体验反思, 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就是那只被囚在“铁笼”中的华南虎,当时你会怎样想呢?
②假如你是观众,当你看到“铁笼”中的华南虎时,你又会怎样想呢?
③再次诵读诗歌,体会诗中最能震慑人心、表现主题的诗句。
2、互动释疑:在预习、美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七、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这首诗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十年动乱”期间,表现了在特有的政治环境下,中国有良知、正直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压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诗人把这种感情融注在具体的物象——华南虎身上,使华南虎的形象有了象征意义。而华南虎在困笼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个性和追求,深深地感染着启迪着我们,事实上,这样一种独立精神和个性追求也正是我们青少年的追求。
2、拓展延伸:
①课外读一些抒写动物的现代小诗。
②以《华南虎的自白》为题,根据诗意展开想像,试着写一首短诗。
③收集更多的写虎的成语、诗歌及书画。

『叁』 华南虎 教案答案

教学目标:
1、有情诵读,联系背景,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主旨。
2、抓住关键,品味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研读赏析,形象探究,感受诗歌中浓厚的象征意义。
4、通过诗歌学习,鼓励学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鄙弃世俗、勇于抗争,特别在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体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看猛虎图片,激趣引读
1、图片出示:教师出示老虎图片,学生感受老虎风采。
①看了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兽中之王)
②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华南虎呢?
虎氏家族本有八个亚种:东北虎、(西伯利亚虎)、华南虎、孟加拉虎、南亚虎、苏门虎、爪哇虎、里海虎、巴厘虎。本世纪三十年代,巴厘虎率先灭绝;六十年代,里海虎也绝种;七十年代,最后一只爪哇虎又在地球上消失了。不到五十年,先后三个虎种和这个世界告别。
1949年时,华南虎有4000只,八十年代初剩下150至200只,现在有关专家预测,20只左右。1973年5月,国务院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条例》(草案)中,把华南虎列为三级保护动物;1977农林部又颁布文件,将其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79年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华南虎被国际上列为世界最濒危和第一需要保护的物种。 50年代末东北虎就与大熊猫、金丝猴、长臂猿一道被列入保护范围,而当时华南虎却被列为"害虫"。50年代,仅一个福建省,解放军和民兵捕杀的华南虎有案可查的便达530余只。并出了无数打虎"英雄"。
目前尚存的其它四种虎还有:孟加拉虎:大多生活在印度,也有一些穿过了尼泊尔、孟加拉、不丹等。估计野生的孟加拉虎的数量大约为3159至4715只; 苏门答腊虎:仅生活在苏门答腊,栖息的范围从平原森林到高山。现存的它们,大约有400至500只。苏门答腊虎是所有种类的老虎中最小的一种;东北虎估计野生还有360至406只。东北虎是8个亚种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东北虎的桔黄色要比其它种的虎淡一些,它的条纹不是黑色而是棕色,条纹的间隔比较宽。它的胸部与腹部都为白色,其颈部环有一圈非常厚实的白色毛;东南亚(印支虎)分布在泰国的中部,在中国南部、柬埔寨、老挝、越南和马来西亚半岛也一样能发现印支虎。估计还有1227至1785只野生的印支虎。还有大约60只生活在亚洲和美洲的动物园中。它比起孟加拉虎来更小而且毛色更暗一些,条纹既短又窄。印支虎的食物是野猪、野鹿和野牛。在理想的栖息地中,一般是每100平方公里可有4至5只成虎。
( 《北京晚报》 )
华南虎是现代虎的八个亚种之一,为中国特有,所以又称中国虎。原分布于华南、华中、华东、西南等广大地区。体型较小,尾较细短;毛较短;毛色较深;身上有黑色条纹,宽而密集,体侧常出现上下两纹相接连成的菱形纹;毛皮幅大艳丽;性格凶猛,动作敏捷。华南虎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然而今日,华南虎的分布范围日益缩小,存活数目极少,野外数量不过20只左右。目前,华南虎已被国际上列为世界最濒危和第一需要保护的物种。
2、激趣引读:
师: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已成为古今中外文人描绘抒写的对象。虎,以它的威猛和高贵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华南虎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具体感受一只被囚老虎的震撼力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生难字词)
三、诗歌朗诵,整体感知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②学生比读(可配背景音乐)、评读诗歌,注重情感,注重感知。
教师朗读指导: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2、整体感知:
①诗歌诵读后,你对华南虎有怎样的感受呢?
②你能用简洁的一句话评价一下华南虎吗?
可用如下句式:华南虎是一只 老虎
(威严、高傲、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四、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1、形象探究:
①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诗中有没有关于老虎外形的描写?)
斑斓的面孔;火焰似的眼睛;又长又粗的尾巴;健壮的腿;破碎的、凝结着浓浓鲜血的趾爪;破碎的牙齿;火焰似的斑纹;

②诗人笔下的华南虎处境如何?这只老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讨论明确:这是一只有着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的华南虎,但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山林。它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
诗句如: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③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你对“我”与众人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讨论明确:“观众”对华南虎“砸”“呵斥”“劝诱”,态度冷漠、粗暴。“我”良知未泯,从老虎的“悲愤”中,感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被触动,有所觉醒。(学生可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初步理解诗意:
通过刚才的简要分析,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学生最有可能谈到环保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感受。
3、理解象征:
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那么
①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呢?
讨论明确:华南虎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的象征。
“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②诗中的“观众”又代表着一个怎样的群体呢?
讨论明确:诗中的“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
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4、合作探究:(难句理解)
请学生找出值得品析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或质疑。
①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讨论明确: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②“还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观众为什么是“可怜而可笑的”?
观众用“砸”、“呵斥”、“劝诱”等方式来对待华南虎,而且不知道自己践踏华南虎的尊严是无耻的,在高贵的华南虎面前他们显得多么卑微和可笑;卑微的观众害怕华南虎,隔着两道铁栅栏仍感到“胆怯”,岂不显得可怜?
③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讨论明确:“我”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④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讨论明确: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出新课。
二、提供背景,主旨探讨
这首诗有没有什么更深的含义呢?
——提供背景,主旨探讨
1、提供背景: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文革”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
关于作者:我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诗歌国度,代有辈出的诗人。但不是所有的诗人都能获得卓越的成就。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与时代和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通过独特个性深刻感受历史的脉搏和人民的心声而又富有才华的诗人,才能在诗歌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在跨越20世纪到21世纪的中国诗人中,牛汉同志是命运坎坷、经历丰富的一位少数民族诗人。他有蒙古族的血统,早年即向往革命,1946年他曾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入狱,出狱后又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那时,他即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七月”派诗群的一员,以自己富于民族和革命激情的反抗侵略、呼唤民主的歌声,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新中国成立后,他迅即投身抗美援朝前线,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为保家卫国而战。但1955年后,不幸在所谓“胡风集团”的冤案中被牵连,受到不应有的对待而被迫中断写作。复出后,他迅即放声歌唱,参与主持大型刊物《中国》,并长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编辑,主编《新文学史料》。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不但与绿原共同编辑“七月”派的20人诗集《白色花》,为这个解放前曾经存在共同志趣的诗群留下可贵的纪念;他个人更新作频频。他的诗集《温泉》曾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新诗奖;他还出版了《海上蝴蝶》、《沉默的悬崖》、《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等多种诗集。他虽年事渐高,却老而益壮,至今勤奋笔耕不辍,除了诗作,他还有散文集《滹沱河与我》、《萤火集》和评论集《学诗手记》等问世。
由这些,我们能否得到一些提示让我们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70年代特有的政治环境和作者特有的政治待遇——与华南虎的遭遇何其相似。)
2、主旨探讨:
诗歌结尾作者说“我终于明白……”“我”明白些什么?(生补充,口头回答)这里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学习本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讨论明确: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
“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
“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高尚的人格,奋然前行。
作者写这首诗时,处境同样艰难,华南虎的不羁个性唤起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我们应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在种种诱惑面前不屈服、不迷失。
这首诗表现中国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三、诗歌比较,诵读提升
1、 朗读英国诗人布莱克《老虎》一诗,概括诗人塑造的老虎形象。
威武而充满力量,
2、诗歌比较,课文和《老虎》同样写老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布莱克一诗主要内容是赞叹老虎的威武和力量;《华南虎》主要是借虎来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不羁灵魂的赞扬。
2、 在从比较中,你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写作体会?
自由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做人,就应该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
借物喻人,用象征手段来写作,表达情感。
4、齐读两首诗歌,在朗读中体会。
四、体验反思, 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就是那只被囚在“铁笼”中的华南虎,当时你会怎样想呢?
②假如你是观众,当你看到“铁笼”中的华南虎时,你又会怎样想呢?
③再次诵读诗歌,体会诗中最能震慑人心、表现主题的诗句。
2、互动释疑:在预习、美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这首诗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十年动乱”期间,表现了在特有的政治环境下,中国有良知、正直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压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诗人把这种感情融注在具体的物象——华南虎身上,使华南虎的形象有了象征意义。而华南虎在困笼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个性和追求,深深地感染着启迪着我们,事实上,这样一种独立精神和个性追求也正是我们青少年的追求。
2、拓展延伸:
①课外读一些抒写动物的现代小诗。
②以《华南虎的自白》为题,根据诗意展开想像,试着写一首短诗。
③收集更多的写虎的成语、诗歌及书画。

『肆』 新闻阅读与实践 新闻是什么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①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定义、要素、特点、结构、传播媒体,激发学生阅读新闻的兴趣,培养阅读新闻的习惯和初步的传媒素养;
②指导学生对新闻材料进行筛选、提炼,尝试写作一句话新闻、新闻导语,培养学生初步的传媒素养,并训练学生筛选、提炼、评判的思维能力,语言概括表达能力和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2、教学重点:
①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定义、要素、特点、结构、传播媒体;
②引导学生理解新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特点,指导学生对新闻材料进行筛选、提炼,尝试拟写一句话新闻和新闻标题,从而训练学生筛选、提炼、评判的思维能力、语言概括表达能力和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新闻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
(注意: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的设计,要注意融合三个维度,不能割裂、油水分离、甚至相互冲突。)
4、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教师方法指导与学生写作训练相结合)
1、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新闻材料从而得出关于新闻相关知识的结论,从而加深对新闻的认识;
2、指导学生尝试写作一句话新闻、新闻导语,从而训练学生筛选、提炼、评判的思维能力和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闻传媒
1、调查采访:
(教师模仿报社记者,对学生进行采访。)
(1)你经常看新闻吗?说说看新闻的好处?
看新闻很重要:
(1)获取信息,扩大视野,增长见识。(积累作文素材
(2)提高思维的敏锐性和思想的洞察力。(分析与预见册能力)
(2)你最喜欢通过什么传播媒体看新闻?说说你喜欢的这种传媒有什么特点?
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
报纸:
①容易保存,可以反复阅读
②有很强的阅读自由度
③适合于尝试解释信息
④缺点:时效性差,读者有限,感染力相对较弱
电视:
①长于纪实再现,时效性强
②转瞬即逝,不利于保存;
按顺序播放,选择性差
广播:
①用描述性话语,创造视觉图像,使人身临其境
②口语化,重复关键信息
③缺点:转瞬即逝,不利于保存;按顺序播放,选择性差
网络:
①快速,及时(滚动报道,即时翻新)
②网络新闻标题比传统新闻标题更简洁和追求眼球效应(分层隐藏,由页到层的革命)
③网络报道生动活泼,趣味性更强
④网络新闻往往是动态的、联系的
⑤网络新闻更为多样,报道更为立体(滚动新闻、视频、图片、相关资料、评论)
⑥网络新闻发挥技术优势,增强了媒体与受众、受众与受众的互动(评论栏、评分栏)
2、展开辩论:
辩题:网络媒介会不会代替报纸?
正方:报纸会灭亡
反方:报纸不会灭亡
正方:
网络新闻的多媒体内容,形式丰富多样。
网络新闻及时性强,可以滚动报道,即时翻新。
网络新闻不需要纸,更适合环境保护的需要。
反方:
报纸可以在公交车上阅读。
阅读网络新闻所需要的设备(如电脑)成本太高,报纸便宜。
报纸是言行商投放广告的理想媒介。
网上阅读对视力有损害。
目前,二者是各占一部分秋色,甚至可以相互借助、共同发展。但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媒介会不会彻底击败报纸,就要靠时间来检验了。
二、新闻的定义
讨论探究:
提供几组关于“新闻”的解释,探讨“新闻”的含义。
1、关于“新闻”概念的几种解释,说说你的理解:
(1)《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评:1是狭义的新闻体裁“消息”;2是新发生的事件本身。)
(2)《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评:1是广义的各种新闻体裁作品;2是新奇事件本身。)
(3)新闻(news)就是东(East)西(West)南(Spitj)北(North)四面八方的信息汇集。
(评:指各种新信息(事件)本身。)
(4)新闻就是“关于突破事物正常轨道或出乎意料的事件的报道”。
(评:指异常性事件的报道。)
(5)“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评:指异常性事件本身。)
(6)韦氏网络全书:第一,它指“消息”,凡是最近发生的事儿、新知识和新信息都可以算是“news”;第二,它专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上发表的对新近乃至现时发生的事件的报道。
(评:1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2是广义的新闻。)
2、探究归纳“新闻”这一概念的三方面的基本含义:
(1)一是新闻的实质特征,有人概括为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评:即新发生、新发现的事件本身)
(2)二是各种新闻体裁的报道形式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特定、报告等;
(评:即广义新闻各种体裁作品)
(3)三是专指消息这种体裁,包括简讯、电讯等。
(评:即狭义新闻体裁“消息”)
我们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一书侧重于第二层含义,即主要指的是各种体裁的新闻作品。(评:即广义新闻)
三、新闻的要素
1、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要把一个事件报道明确,必须要说清楚哪些要素?
新闻也是一种叙事性文体,记叙的六要素也就是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即:“5W+H”
何人?(Who?)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因?(Why?)
何事?(What?)
如何?(How?)
可概括为一句话: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2、训练:拟写一句话新闻。
一句话新闻,就是运用一句话,最大限度地完成报道任务的新闻。
(1)阅读下面新闻材料,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个字。
中新网7月6日电中国人民银行今日在其网站上发布公告,称定于2008年7月8日发行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钞一张。纪念钞面值10元,与现行流通人民币具有相同职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
Who陈述对象:中国人民银行
What做何事:发行奥运纪念钞
When何时:7月8日
再补充其他关注要点:面值10元,等值流通
答案:一句话新闻:7月8日央行将发行10元奥运纪念钞,具有流通职能。
(2)全国高考试题:
用一句话(不超过30个字)概括以下一则新闻的要点。
①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德国汉堡大学的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发现了一颗已有140亿年历史的恒星。②它的形成能够追溯到宇宙形成的初期。③这颗恒星被编为HE0107—5240。④其罕见之处在于:与其他历史稍短的恒星不同,它完全是由宇宙大爆炸时产生的几种简单元素组成的,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颗不含金属元素的恒星。Who陈述对象:德国汉堡大学的天文学家
What做何事:在银河系中发现了一颗恒星
再补充其他关注要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颗不含金属元素的恒星
三、新闻的特点
1、真实性:
(1)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第一准则,是新闻的生命。
例①:国外媒体充满偏见的假新闻。
记者调查揭穿达赖所谓“中国军人扮僧侣”谎言
CCTV.com消息(新闻联播4月5日播出):日前,有国外媒体称:有中国军人扮成僧侣,并刊登出一幅“数十名武警手里抱着喇嘛的僧袍”的照片。一经刊出,即引起很多网友的质疑。最后确认,这是一张2001年拍摄的照片,与“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完全无关。
照片一发出就引起了人们的质疑。记者围绕这张照片进行了调查。
确认这张照片是2001年9月,武警西藏总队官兵在拍摄电影《天脉传奇》过程中,充当群众演员,分发演出服时拍摄的。记者找到了照片中的两位战士。他叫刘鹏勃,当年是一级士官,现在已经提干担任武警拉萨支队某中队副指导员。
武警拉萨支队某中队副指导员刘鹏勃:当时这士官就是我。这个照片是2001年9月中旬,我们参加《天脉传奇》这个电影充当的群众演员,这张照片具体内容就是我们当时在领取剧服,当时我们穿的是八七式军服,面料是布的,我们现在,2006年5月1号以后,我们部队的服装已经换了,换成仿毛料的,当时还没有胸标,我们现在有胸标,还有臂章。
照片上的这名战士名叫邵洪,2004年12月他就已经复员,现在在拉萨市工作。
退伍战士邵洪:2001年9月份,中旬拍的《天脉传奇》,主要是当时天气比较热,就是穿的夏常服,八七式的,而且当时的周围的群众都穿得比较单薄
另据记者调查,照片中三轮车上蓝色帘布是2004年10月份以前的款式。2004年月10月以后,拉萨市的人力三轮车全部统一使用这种蓝、红、绿相间的帘布。
(让学生说):国际影响,对中国形象的贬损!
例②:周老虎假新闻事件。
《华南虎照事件始末》
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公布华南虎照,称在镇坪发现野生华南虎;
10月15日,有网友质疑照片经过合成而出,一时间被热捧;
10月23日,周正龙与陕西林业厅一行向国家林业局汇报“拍虎经过”;
11月16日,四川一网友指出虎照原型出自一幅年画;
12月3日,包括神探李昌钰在内的六方专家共同为虎照鉴定,得出照片中老虎为假老虎;
2008年1月14日,国家林业局专家赴镇坪调查;
2月3日,陕西林业厅就未按程序草率发布华南虎信息向公众致歉;
6月29日,陕西省政府宣布华南虎照系周正龙造假。
2008年6月29日上午10点,陕西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华南虎照片事件”调查结果:
镇坪县农民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是一个用老虎画拍摄的假虎照。涉嫌诈骗犯罪的周正龙已被公安机关提请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华南虎照片事件”涉及的13名相关公务人员受到处理,其中林业厅副厅长朱巨龙、孙承骞被免职;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王万云、信息宣传中心主任关克被撤职;陕西省林业厅去年10月做出的“周正龙提供的华南虎照片是真实的”和“对周正龙奖励2万元”的行政决定被撤消;陕西省镇坪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干部李骞因虚造华南虎照片勘验报告等严重失职行为被开除公职。
(让学生说)“周老虎”假新闻的影响:
1、“周老虎”这条假新闻欺骗了13亿中国人,在国内外造成巨大恶劣影响:不单是败坏了陕西的形象,更是政府公信力的丧失!重创了中国新闻的真实性,重创了政府的诚信!给中国政府形象带来很大的危害!国人还相信国内的新闻和各级政府吗?国外还相信中国人、中国政府和中国的事情吗?
陕西的政府官员为什么一路开绿灯?第一,我们不排除他合谋的可能性,就是合谋策划制造陕西镇平有野生华南虎这样一个假象,来向中央骗取巨额拨款,要成立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另一方面就是说,他没有和周正龙合谋造假,但是他在这个照片的过程中故意放纵了这个行为,甚至把他推到前台来,让上级也好,让人民也好,以为这有野生华南虎,然后来提升他的政绩,或者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2、“周老虎”事件的所谓水落石出,再一次证明了网络力量和民意表达的强大,从中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1)促使2008年5月1日,中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行,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
(2)最后中央介入,处罚了13名政府公务员!坚持正义的信念:假丑恶必败,真善美必胜!
(3)新闻工作者的倾向性与事实表现的倾向性要一致。
讨论探究:
书本:“里根儿子领取失业救济金”新闻事件的不同标题与不同解读?
学生讨论回答。(不同媒体的报道倾向:媒体观点倾向)
结论:
倾向性:经过主观选择和加工,受生活背景、文化程度、习俗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纯粹的客观、真实是不存在的。新闻工作者的倾向性与事实表现的倾向性要一致。
(3)“合理的想象”并不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讨论探究:
书本:帽子与头发,黄继光的心理活动。
结论:
新闻界基本达成共识:“合理的想象”并不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2、时效性:
简单的说,就是新和快。要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件,而且报道的速度要快。
上午的头条,就是下午的末版;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3、重要性:
信息:有的有用,有的无用。
新闻重要性:要满足读者需要,也就是看新闻的人很关心的,或对他来说有帮助的。
4、其他:
以书上《14岁的小斌在网上玩游戏》为例,让学生谈感受说特点:
(1)新鲜感(独特,新颖)
(2)异常性(独特,新颖,不同一般人一般事,还包括趣味性、可读性、人情味)
(3)接近性(年龄、身份、心理、事件)
(4)显著性(在接近性基础上而比较特殊的一个)
四、新闻的结构
1、“倒金字塔式”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①标题: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
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②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扼要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③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分的事实表现主题。
④背景: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⑤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可有可无,视具体情况而定。
2、新闻报道为什么要“打破顺序”?
新闻要求简洁、凝练,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充分的信息;在所有新闻要素中,强调那些“含金量”最大的内容。
“七秒钟效应”:要用最吸引人的信息一下子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如读者看过导语后,不用看下文,就能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这种结构形式的特点避免了消息写作中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淹没在大量一般性事件中,突出了“七秒钟效应”。
3、训练:拟写新闻导语(压缩语段)
指导:导语往往是新闻事件的高度概括,使读者看过导语后,不用看下文,就能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这种结构形式的特点避免了消息写作中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淹没在大量一般性事件中,突出了“七秒钟效应”。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扼要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是新闻事件的高度概括。是导语“金字塔式”结构的最上层,是新闻的核心。
要求以简约、精炼的文字,把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的要点和要旨揭示出来,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并引出新闻事实的主体。可看作标题和正文之间的一个中介成份。
例①:
阅读下面新闻材料,请拟写新闻导语(不超过100字)。
玉柴职工为抗震救灾捐款91万元
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每一个玉柴人的心。5月15日,由党委和工会统一部署,玉柴集团举行了抗震救灾捐款仪式。公司领导晏平董事长、股司李天生总经理、集司古堂生副总经理、刘碧清副董事长、股司梁萍书记等公司领导带头捐款。各单位纷纷响应,在捐款中,物流公司捐款数额达9.2万元,销售公司捐款7.8万元,发动机一厂捐款6.2万元,地处外地的玉柴海南公司、厦门公司、专汽公司、桂林工程公司,以及从玉柴主辅分离的单位如服装公司、康源公司、纸品公司等也纷纷响应,积极捐款。
心系灾区,职工捐款热情高涨,纷纷奉献爱心,20 元,50元,100元,200元……,金额不在多少,在于时刻牵挂灾区的爱心。吴宗海是玉柴冷加工厂的一名普通员工,家境并不宽裕的他,捐出1020元,朴实的他说,我通过电视看见四川大地震伤亡很惨重,感到很难过,看到很多人去抗震救灾,感到很感动,我只是捐一点钱,尽一点社会责任。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玉柴员工,用实际行动实践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传递自己对灾区人民的关爱。现在,员工的捐款总额已上升至91万元,而捐款还在源源不断的涌来。
答案:导语: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每一个玉柴人的心。5月15日,玉柴集团举行了抗震救灾捐款仪式,一万多名职工仅用一天时间就捐出91万余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爱的奉献赞歌。
例②:
全国高考题
广播稿要求通俗、口语化,一听就明白。把下面一段文字改作广播稿时,有四处非改动不可,写出这四处的序号。(2分)
自从(a)我省西部(b)地区发生强烈地震(c)以来,本市各界(d)对震灾(e)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赈灾(f)活动,捐款累计(g)已逾100万元之巨(h)。我厂原来已经捐款(包括捐赠衣服、物品折款(i))8万元,昨天又捐款2万元。这些钱物已经转送(j)到了灾区(k)。
答案:仔细分析这段话的划线词语其实是比较符合上下文语境的,但是在“广播稿”这个外部语境的制约之下,好多地方就显得不得体了。“广播稿”要求通俗,口语化,一听就明白。“赈灾”与“震灾”同音,听广播分不出来。“逾100万元之巨”不合通俗、口语化的文体要求,要改成“超过100万元”。括号中的话也不能读出来,也不符合“广播稿”的要求。
五、课堂总结
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传媒,定义,要素,特点,结构),学会阅读新闻,养成多看新闻的习惯,积淀传媒素养。
(1)新闻传媒: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
(2)新闻定义: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上发表的对新近乃至现时发生的事件的报道。
(3)新闻六要素:即“5W+H”: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可概括为一句话: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4)新闻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重要性、其他(新鲜感、异常性、接近性、显著性)
(5)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2、尝试拟写一句话新闻、新闻导语,提高筛选、提炼新闻材料的敏锐性和语言概括表达能力。
(1)拟写一句话新闻:
根据新闻六要素把主要新闻事实概括为凝练的一句话:
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2)拟写新闻导语:
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扼要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是新闻事件的高度概括。
要求以简约、精炼的文字,把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的要点和要旨揭示出来,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并引出新闻事实的主体。

『伍』 华南虎

《华南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华南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是诗人牛汉于“十年动乱”期间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时创作的,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具有欣赏简单文学作品的能力。这篇文章是一首描写动物的诗歌,大多数学生比较感兴趣。按照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设计理念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本首诗,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交流体验,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整体感知诗的内容及感情。

2 、诵读品味诗歌,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的形象。

3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课前准备

生: 1 、熟读课文,解决字词。

2 、收集有关华南虎,虎的资料、图片。

3 、收集有关虎的成语和咏虎的诗歌。

师: 1 、选择适合本诗的背景音乐。

2 、投影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比赛激趣

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成为古今中外人们描绘抒情的素材。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猛虎图,咏虎诗及关于虎的成语,展示一下(同学们分组比赛,看哪组展示的多,教师总结比赛结果。)

虎,以它的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人们的心灵,但是,笼中之虎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牛汉的《华南虎》,感受它的内心世界。

本导语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是为了检验学生搜集、积累材料的能力。此外,以竞赛的形式来进行,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上课伊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

二、朗读课文,营造气氛

1 、范读,配放背景音乐(背景投影显示)

(学生听读,欣赏,品味语气、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 、学生自由朗读。

(可采取多种形式读,进行朗读比赛,要求学生要投入感情,这样,学生在读中领悟,读中感受,进一步把握诗的内容。)

配乐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参与的热情,使其有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良好习惯,规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对诗的理解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氛围。

三、问题探究,整体感知 (投影显示)

1 、 华南虎在诗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诗句加以说明。

2 、怎样理解本诗最后一段的意思,说说在华南虎的形象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 着 问题朗读课文,理清结构,然后小组合作探究,代表交流,教师适当进行背景介绍。)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主题的能力,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回答问题,这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创见、独见。明确华南虎的象征意味,它所代表的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诗人借虎喻人,也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思索: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从而了解这首诗表达的深层含义。

四、赏析品味,质疑问难 (投影显示)

1 、如何理解加线词语的含义

①是 屈辱 的心灵在抽搐吗?

②还是想用尾巴鞭挞那些 可怜而可笑 的观点?

③我 羞愧 地离开了动物园。

④我看见了 火焰似 的斑纹和 火焰似 的眼睛。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进一步把握全诗主旨,逐渐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从而品味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把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或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交流。

(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互相解答,共同交流。教师则适当点拨,宏观调控。)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样做,既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的新思路,又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比较差异,拓展延伸 (投影显示)

阅读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老虎》,加以对比;看看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布莱克一诗的主要内容是赞叹老虎的威武和力量;《华南虎》主要是借虎来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不羁的灵魂的颂扬。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两首同一题材的诗的比较阅读,更进一步体会《华南虎》一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借此机会,开阔学生视野,扩大新诗的阅读范围。

六、口语交际,巩固提高

尝试写一首小诗,写出你喜爱的一种小动物的形象气质。

(课上时间有限,未必写完整首诗,交流几句即可,课后书面完成。)

此环节的设计既对学生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其表达能力,又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七、多角反思,课堂小结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反思、总结,以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自读课,一课时完成。课堂结构比较紧凑,问题的设计也很精炼。课堂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是由老师一段一段的讲读,而是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对于诗歌教学,我重视朗读课文,在读中学,读中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培养了良好的语感。课堂中,不忽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学生关爱动物,善等生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中力求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比如采取比赛方式,讨论交流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这节课,我真正尝到了探究式学习的甜头,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展示自己。有一名平时特别不爱发言,非常腼腆的女生不但主动举手要求代表全组参加竞赛,而且发挥出色,博得阵阵掌声,并为本组赢得一枚宝贵的小红花。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上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评析

新课标强调凸显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讨论过程,李刚老师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上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本节课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只注重少数尖子生或照顾大多数尖子生的观念。教学流程的设计清晰,上课伊始,便以竞赛的方式导入新课,很新颖,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在朗读环节中,配放背景音乐,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练读比赛,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探究也是教师精选出来的,通过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品读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比较阅读和口语交际,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达到能力的迁移和提高。整个课堂都力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从这节课中看出,学生已初步具有了欣赏诗歌的能力,初步领悟了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不再是舞台上的牵线木偶受人摆布。“质疑问难”和“朗读比赛”是这节课的亮点。教师在课堂中的点拨比较到位,宏观调控,适时适中,善于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学生容易接受。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受到熏陶和启迪。

总之,作为一节课改课,我觉得符合“新课标”要求,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陆』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谢谢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教学重点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程序及师生双边活动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教师引领学生诵出: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板书文题、作者)

二、学生回忆诗人牛汉的创作经历

教师视情况进行补充.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请同学们默渎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积累词语。

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温厚

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二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教师提示注意其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四、研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掏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2.教师导学: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深入地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小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归结。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研讨: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让父亲装订完整的书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奉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

挣扎。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恰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这难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吗?

七、布置作业

离别、送别在文学描写上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描写离愁、别绪的名篇佳作无以计数,请你写出三个写离别、送别的诗句。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父子之情

我的第一本书 同学、朋友 人与狗的情趣

『柒』 七年纪语文导航

初一·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之《狼》
山中杂诗 竹里馆 古诗《竹里馆》
峨眉山月歌 春夜洛城闻笛
逢入京使 滁州西涧
江南逢李龟年 送灵澈上人
约客
打开看见

『捌』 怎样有效构建初中语文活力课堂

新课程强调语文学科应尊重生命,关注人的生命发展,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尽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已十年有余,但目前还是没有摆脱单调乏味、枯燥无趣的境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如何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呢?
一、弹性预设,为课堂活力张本。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要求教师备课要充分关注学生,要给学生创造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空间。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教师对整堂课从内容到教法的预设要富有弹性,做到“目标留心中,方向紧跟踪”。设计的问题宜粗不宜细,宜开放不宜于封闭。
例如:笔者教《华南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文,根据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以下几个自学问题:1.文中的华南虎有怎样的个性?用“我从诗中()一句,读出华南虎是一只()的老虎”的句式说话(可从华南虎的处境、外形、个性方面作答)。2.面对华南虎,观众有什么态度?用“从诗歌()一句,我读到了一群()的观众”的句式说话。3.从诗中,你读出了诗人在面对华南虎的时候与其他观众的态度是一样的吗?4.生活中还有许多具有华南虎这样的不羁的人物,你能举出在困境面前不悲观失望勇于与命运作顽强抗争的“老虎”吗?
问题设计思路按照从形象分析——主题剖析——作品现实意义进行预设。设计开放性问题,学生在课堂上不拘泥于一种答案,从而可以畅所欲言。教法学法的设计也是如此,它更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又如《屏》(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文的教学设计,因为是一篇说明文,如果简单的从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课堂就会变得枯燥无味。笔者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假如时光倒退两百年,你是一家屏风店的老板,你如何向顾客推荐你的商品?课堂上学生就这个环节以组为单位进行了课本剧的表演,配以自己画的各种插图,每组学生按自己扮演的角色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介绍了屏的种类和功用。课堂情境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表演中掌握了屏的有关知识,从而达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由此可见,一堂课好课的前提是教师对整堂课的全盘把握,并能根据教材及学生特点艺术性的作出预设。
二、平等对活,为活力课堂奠基。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台上“唱独角戏”的演员,学生也不再是台下的看客和听众;课堂上师生之间是生命的对话与交流,是教学相长情境下的切蹉探讨;学生能在和谐、宽松的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学习。
例如笔者教学《黄河颂》一文时,与学生展开的对话片断:
师:同学们,通过初读,你感受到课文当中的哪些词句我们要特别把它读好?
生:“望黄河滚滚”的“望”。我认为读的时候声音要拖长一点。因为作者站在高山上面,看到黄河非常的磅礴。
师:哦,非常的磅礴。所以我们的声音也应当怎样?
生:适当的延长,体现出一种高远的感觉。
师:好,试一试。
生:我认为“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句应该稍微读重一点。因为黄河是呈曲向流动的,在这里应把它读得有一种高低起伏的感觉。
师:有见解。这句表现黄河的什么状态呀?
生:宛转。
师:那么声音也应当随之变得有起伏的变化。是不是?来,试一下。
一段课文朗读指导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展开,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这就是活力课堂的基础。
三、捕捉生成,为活力课堂润色。
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育机智,敢于随着实际情境及时调整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有创新,才会精彩纷呈。
如笔者教《香菱学诗》一文时问学生:“同学们,《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原题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比较一下这两个题目哪个好呢?”这时一个学生说:
“我认为这两个题目都不太好,原题要改为:‘慕雅女雅集吟苦诗’更好。因为香菱是个苦命人,她从小就被拐卖,失去亲人,所以得诗两句:‘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来吟唱内心的孤苦。”
学生的回答不在老师预设的范围之内,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怎么办?教师是否还按照原来的预定的思路强拉住学生跟着自己走呢?笔者接下来问学生:“这篇课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到底是什么?是要表现香菱学诗刻苦还是她的悲苦命运呢?”学生思考之后回答:“《红楼梦》是一首女性的悲歌,香菱是其中最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所以她吟的是自己的苦命诗。”教师再次追问:“如此一个命运多舛的人物,也没放弃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作者所要表现的仅仅是人物的悲剧色彩吗?”学生小组交流后得出结论:“作者要赞美香菱,赞美她的好学,聪明,勤奋,所以它也是一首女性的赞歌。但这样一位光彩照人的女性最终被摧残,被践踏,就更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效果。”
当课堂上出现生成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利用,把握课堂生成与课堂中心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总方向,恰到好处的进行点拨,让生成资源为课堂润色。
四、阳光评价,为活力课堂护航。
新课程强调:“评价要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鼓励式为主的肯定性评价,要让学生感觉到阳光般的温暖和明亮,从而使学生愿学,乐学。评价时要注意以下方面:
1.评价要真诚。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真诚,从语言表达到姿势表情都要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如果一堂课下来,教师都用“真好”、“你真行”、“真聪明”、“真了不起”一类的语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枯燥,尤其是对于已步入初中的学生;
2.评价要因人因境而异。
当一个学生尽其所能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可以对他说:“你的想法很独特,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吗?”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候,可以对他说:“老师看得出你很善于思考,说错了也没关系,能大胆举手就是一大进步。”同时,在评价时对于胆大的学生与胆小的学生、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学生要区别对待,要让胆大的、成绩好的学生学会冷静思考,胆小的、成绩差的学生学会乐于表达。
3.评价要充满期待。
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师的期待高,学生未来的发展就大。教师在课堂上要敢于放手,凡学生通过个人自学或小组合作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都要期待学生自己来解决,决不包办代替。课堂上教师可以常用 “谁有更好的意见?”“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谁能解决它?”“别着急,再想想,你会想起来的。”等等这些评价性语言。尽可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长久的保持饱满的情绪,从而为活力课堂保驾护航。
总之,教师要始终牢记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语文教学一定要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彰显语文学科的生命活力,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

『玖』 马的教学设计

1.通过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体会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3.抓住关键,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4.了解作者布封,联系当时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生字生词: 剽悍(piāo hàn) 疮痍( chuāng yí ) 项鬣(xiang liè) 遒劲 ( qiú jìng) 羁绊(jiban)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培养学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能力。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3.品味文章对马的人格化描写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问答法学习方法:读写结合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流程:
一、导入:
1用激情昂扬的语言赞马,强烈感染学生,引入文本学习。
2.作者简介: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像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重点字词音形义;缀词成句(以挑战对手的形式进行)2.概括文章写作内容:明确:本文写了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生马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
三、精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1.教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你从老师的朗读当中听出了什么?明确:就所听到的内容而言,我听出了家马的勇毅、驯良的特点。2.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勾画出描写马的形貌的语句。明确:被奴役的标志:披着鞍辔 嘴巴变形 腹侧留疤 蹄子洞穿;被玩弄的标志:带黄金链条 编项鬣细辫 盖丝绸锦毡。3.学生默读第三四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野马特点的词语?明确:天性:自由自在 精力充沛 精神高贵 品德:豪迈犷野 乐于群居 和平生活4.快速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野马的形貌进行描写的?(以抢答的形式进行)明确:身材匀称优美 头部比例整齐 眼睛闪闪有光 耳朵不大不小 鬣毛衬托装饰 尾巴下垂茂盛 皮肤坚实敏感
四、联系自己实际,体会作者情感1.假如你是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你会怎样想呢?明确: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2.怎样看待人类对马“高贵的征服”?明确: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3.你体会到文中作者的感情倾向了吗?明确:对家马深深地同情,对野马由衷地赞美
五、品词析句,发现亮点1.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美(修辞美 韵律美 画面美)2.品味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明确:被人工改进的家马与美丽天然的野马进行对比野马的形貌与其它动物的形貌进行对比,作者对家马的深深同情与对野马的由衷赞美进行对比。3.找出你认为有疑难或者蕴含深意的语句,进行解读赏析。如:“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讨论明确:首先,“教育”是拟人化用法,指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这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切同情,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六、拓展延伸,总结存储1.拓展延伸:用倾诉性的语言写一段话,表达你对马的情感,学生当堂深情朗读,师生共同分享。3.与牛汉的《华南虎》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2.总结存储: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被奴役之马的深切同情。
七、作业布置1.收集有关马的成语、典故2.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你喜欢的一种动物
附:板书设计马(法国)布封家马(人工改进) ←───对比───→野马(美丽的天然)性情:呈驯良 天然美(自由)形体:被奴役 品德美(和平)精神:被玩弄 形貌美(匀称)深深同情 ←─────对比─────→由衷赞美编辑短评:这则教案最可取的地方是重视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训练,但并不显得死板。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保证了这节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温立三) 觑qù:看。
鬣liè:马脖子上的长毛。
剽悍piāo hàn:勇猛,强健。
疆场jiāng chǎng:战场。
驯良xùn liáng:和顺善良。
勇毅yǒng yì:勇敢坚决。
窥伺kuī sì:暗中观察情况。
迎合yíng hé:故意使自己的言语或举动适合别人的心意。
疮痍chuāng yí:创伤。
枉然wǎng rán:得不到任何收获,徒然。
阔绰kuòchuò:豪华奢侈,排场大。
观瞻guānzhān:具体的形象给人的印象。
妍丽yán lì:美丽。
庇荫bì yìn:遮挡阳光的树木等。
遒劲qiú jìng :雄健有力。
犷野guǎng yě:粗野强悍。
畸形jī xíng: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颚骨è gǔ:下巴上面的骨头。
慷慨以赴kāng kǎi yǐ fù:毫无私心.毫不吝惜地前往。
相得益彰xiāng dé yì zhāng: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相配合,使二者的能力、作用、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益,更加。彰,明显。
有过之无不及:yǒu guò zhī wú bù jí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没有不如的(多用于坏的方面)。

阅读全文

与华南虎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