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样提升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的效率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专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属
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❷ 课标对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是什么
第二学段(3~4年级)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专
2.初步学会默属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❸ 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应试教育的逼促下,显得先天不足。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一直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阅读是学生学习语言、获取知识的手段,阅读能够开阔视野,使知识更具体、更充实,为理解新问题提供依据。有人说:语文教学中阅读就是一切。可见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现就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1.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目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讲得太多,问得过杂。课上教师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非常狭小,他们用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代替了学生的自我思考,用理性的分析代替学生感性的体验,讲得不厌其多,不厌其深。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不是一个独立、主动的阅读者,而只是一个消极被动、穷于应付的接受者,学生很难独立发现问题,即使偶尔发现了问题,课上也难得有质疑问难的机会,教师成了“主演”,而学生只是一个“看客”。
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是发现作品意义的过程。语文教学是靠作品的形象来感染、熏陶读者,引发其情感的共鸣。学生在阅读时需要自己去体验和感悟,从而在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它讲究的是一个“悟”字,表现为一种“自得”。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应该是主体,必须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直接与作品进行对话。
孔子成功的教学范例和宋代书院式的教学模式曾给了我们很多启迪,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倡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向老师质疑问难,老师则结合学生的特点,注重个别启发与指导。而现代的教学理念更是反对“填鸭式”的讲解,如张志公先生就提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多讲,给予指点,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玩索’,悟出文中道理来,达到‘一旦豁然贯通焉’。”古今许多教育家的实践和论述都得到了当前教育的普遍认同,但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是把它当作是一句空话,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
2.速读与精读的运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阅读范围和信息量的日益增大,速读已成为一种必须具备的能力。而课内时间有限,且课文大多篇幅较长,所以课上老师也多以速读的方式让学生接触课文,这样本是出于无奈。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文章进行精读、细读了。因为粗读、速读是建立在精读、细读和背诵能力之上的。正如快跑要建立在强壮的体魄基础之上一样,没有强壮的体魄就不可能跑得快、跑得远。
古人说:“读书切戒不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要想使学生全面理解文意,深刻把握核心,还需要让他们对课文中重点的内容精心阅读、仔细品味。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阅读有时不止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要仔细吟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看来,文章要反复阅读,反复“吟味”,才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这就出现了一个时间问题,我们要精读、细读,仅靠课上几十分钟不够用,怎么办?对此,吕叔湘先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上课的时候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腾出时间,让学生进行必要的、适当的品味、鉴赏。这也正应了前文所述的观点: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把时间留给学生。
3.阅读感受不可能千篇一律。文学教育中阅读对象的开放性决定了阅读感受的多样性。优秀文学作品往往蕴藏着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很难用单一的主题或中心来概括。再者,学生在阅读时的心理状态、生活感知、审美经验和兴趣爱好的不同,也决定了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的不同。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决不能将自己的感受强行灌输给学生。“读者是作品的最后完成者”,我们应当鼓励学生“见仁见智”地发现自己特殊的感悟,激发他们的联想、想象和发散性思维,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批评、质疑的精神。
例如,《宋定拨捉鬼》一文的阅读提示有云:此文表现了“人用智谋制服鬼”,“人能胜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学生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人鬼萍水相逢,鬼能坦诚相待,而宋定拨却以谎言骗他,欺负他,最后“得钱千五百乃去”,行为太可耻、太可憎了。这正是学生立足现实,具有积极意义的创造性体验。所谓创造性,就是阅读中不迷信于书本,不迷信于老师,敢于批判,敢于推陈出新。清代词论家谭献在《复堂词论》中说过:“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我们所要了解的不仅是文学作品写了什么或怎么写,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认识,领悟作品的深层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入于书又出于书,学于书而不拘泥于书,才能在阅读中不断开发新思路,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看法。
4.课外阅读非常重要。在20世纪70年代末,教育家张孝纯提出了“大语文”的主张。所谓“大语文”,是指语文教学范畴、领域的扩大化、宽泛化。语文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要使学生学好语文,仅靠掌握课本的百余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习是日积月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阅读量的积累,语言例子的极大丰富,应当是形成语文能力的首要的前提条件。
美国教育家华特
❹ 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教学
一、阅读兴趣的培养
在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小学语文的时候,学生对于充满了许多陌生汉字的语文课本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本身阅读在最初就是一件单调比较无聊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学生在放学之后宁愿做数学卷子也不愿意写语文作业的原因。虽然语文的读读背背相对来说更加轻松一些。许多学生大都是在课堂上才会认真的去阅读老师所要求的阅读任务。在随着年级的升高之后,学生渐渐的开始了自主阅读,但是激发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大多都是一些小说,对于学生真正应该吸收的知识内容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相关性。所以对于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要具有针对性,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来为学生量身定制学生的专属阅读计划。这便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爱好需求为学生选择适合的书籍
阅读,在这样的良性引导下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渐渐增大,之后便渐渐的会去阅读各种不同类别的书籍,而这样的良性引导对于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是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一个良好的阅读教学会使得学生在一个高效的课堂教
学中轻松掌握阅读技巧。但是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
着一定的问题。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在刚刚接触阅读的时候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给予学生适当的基础教学这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这只能够在课堂上才有机会得以实现。但是目前小学阅读教学中目标的不明确性使得教学效率大打折扣。想要提高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效率,应当首先明确本节课教学的目的性,比如,在教学《闰土》的课程上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这样在上课一开始让学生翻到《闰土》,要求学生在5分钟之内完成阅读。在时间到了之后随机提问学生,本文所讲诉的大致内容,让学生讲诉在短短5分钟内所看到的内容,刚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的效率并不能够达到这么的高效。但是可以在五分钟到的时候询问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如若学生的反应并不是十分的强烈,则再给学生几分钟的时候再次阅读。通过这样反复的训练逐渐达到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快速阅读的技能。然而在这样反复的训练中学生自己会逐渐掌握属于自己的阅读技巧,同时再让学生站起来对自己的阅读方法进行总结,更能够进一步的让学生对自己的技巧领会得更加深刻。随后对学生的技巧进行补充和总结,这样在学生经过了深刻思考后的提点往往事半功倍。所以对于学生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要充满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够使得课堂的阅读教学保持高效率,同时也让
❺ 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教什么”和“如何教”
教什么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1.依据课程标准、学情分析、文本特点确定明晰、具体、可操作与可检测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具体、集中,具有提升学生言语运用能力与渗透人文熏陶的价值。
如何教
【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
1体现对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阅读策略和方法的培养;
2.突出学生的言语理解、运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3.关注学生的个性阅读、独特体验、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价值取向。
学域
如何学
【学习状态、
参与程度】
1.注意状态:集中、持续;
2.参与状态:投入、全员;
3.思维状态:积极、主动;
4.情感状态:自然、自控。
“四真”——真读、真思、真议、真练
学习效果
【目标达成、
素养提升】
1.有效达成预设教学目标;
2.学生在语文知识、言语技能、阅读策略与方法、审美、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积累、技能训练、过程感悟、人文熏陶乃至语文素养提升。
下面仅就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教什么”和“如何教”,结合本次教学展示会上的课例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
一、阅读教学“教什么”(教学内容)
无论是作为研究者,还是作为听课教师,我们审视、评价一节阅读课,首要的关注点应该是教师“教什么”(教学内容)是否明确、具体、合宜。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过于关注教师“怎么教”,也就是过于关注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对于教师“教什么”,也就是更加关键的阅读教学内容的研究、建设,却一直处于茫然、模糊的状态,从而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语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 王荣生教授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它同时面对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针对具体情境中的一个班乃至一组、一个学生,为使学生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将课文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将自己读懂的内容等同于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同时,很多阅读教学还处在阅读理解(即学生读懂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的层次,很少对于每篇课文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
我认为,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教什么”(教学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一)写了什么
这里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在阅读教学中在课文内容、主旨方面完成五个任务:1.理解课文的内容;2.习得课文介绍的相关知识;3.感悟课文表达的主旨;4.体悟课文蕴含的感情;5.受到审美的熏陶感染。
(二)怎么写的
如果说“写了什么”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怎么写的”就是从思想内容再回到语言文字,也就是完成张志公先生所说的“走一个来回”。当前很多阅读教学往往只重视“写了什么”,这可以说是仅仅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小部分任务,因为阅读教学的更重要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各种语言形式在准确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逐步习得语言运用的规律,最终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怎么写的”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词语:重点词句的品析、体悟,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的词语;
2.句式:课文中出现的具有迁移作用的或不同寻常的语言表达方式;
3.写法:修辞手法的使用,构段的方式,课文开头、结尾、过渡的方法;
4.标点:准确使用的标点,意味深长的标点,异乎寻常使用的标点。
(三)学会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近年来,语文界对于国际学生评价(PISA)、国际阅读能力发展研究(PIRLS)及台湾阅读策略等的了解不断深入,对于在阅读教学中应进行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的教学已经形成共识。人们普遍认同的比较适合小学语文阅读的主要阅读策略包括:提问、联系、预测(猜想)、联想、推论、比较、概括、图像化、综合(统整)等。
那么,语文教师确定阅读教学“教什么”(教学内容)的依据是什么呢?简言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依据学情实际:包括你所教这个班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语言积累程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此前本班学生是否接触过与本篇课文相同题材、题材的课文,学生是需要从零开始学习这类课文,还是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拓展、提高,等等。
2.依据文本特点:这里面又包括两点,一是文体特点,比如教学写事的记叙文,就要关注事情发展的叙述过程;教学小说,就要引导学生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点;教学寓言,就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和认识寓意等。二是语言特点,比如作者准确的用词、多变的句式、平中寓奇的写法、一反常规的标点等。
3.依据课标要求: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具体化方面仍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如果教师仔细研读课标,尤其是不同学段对于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还是对于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很有帮助的。例如对于词语的教学要求,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的要求是不同的: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样,在阅读教学中就应依据不同学段的要求,确定具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教学内容。
二、阅读教学“如何教”(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我认为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该首先明确“教什么”,再考虑“如何教”,而且根据很多优秀语文教师的经验,往往几乎在明确了“教什么”的同时,“如何教”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比较顺畅、有效的教学思路和设计。这也就是说,教师在着手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之前,应该首先做的功课一定是文本细读,而且是全身心地“潜心会本文”,然后要从文本中跳出来,将自己的身份和视角从一名成熟的阅读者转换为一名处在阅读学习阶段的不成熟的阅读者——学生,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想:学生阅读这篇课文能读懂什么?可能会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学生阅读中会出现的阅读障碍是由于背景知识的欠缺,还是阅读策略的缺失?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在语文运用方面应该习得、驻留哪些知识、技能?在思想感情方面应该得到哪些体悟和感染?等等。
关于阅读教学“如何教”,现在广大教师从认识和理念上都比较一致地认同要致力于学生语文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次“精英杯”教学展示会的16节课为我们研究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在具体的教学行为层面,应该如何落实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生动的课例。下面,我想仅就与阅读教学“如何教”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结合正反两方面的课例略陈己见。
(一)要正确认识与恰当处理阅读教学中的“理解”
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理解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题中应有之义,理解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际阅读教学中,不应绝对化地看待理解,即使在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下也不应一概拒斥理解。有的课文学生理解不够深入或理解上容易出现偏差,有的课文,含义比较深刻,时代背景远离学生,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这样的课文在教学时就应适当加大理解的分量。例如《爷爷的压岁钱》一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攒”等重点词语,通过男生、女生分别复沓朗读“我”7岁、10岁、12岁时爷爷说的话,不断加深感悟爷爷的良苦用心。
当前阅读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是过于注重课文内容的理解,导致月底教学的效益不高,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不高。例如《“美极了”与“糟透了”》,课文的主旨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文中作者有很明晰的表述),像这样的课文就没有必要在内容理解上过多纠缠,可以把省下的时间多用在体会、练读不同人物的心理、语气。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简明、简单
阅读教学需要进行教学设计,而且许多参加公开课、展示课的教师往往力求把课设计得有新意。但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很多,教师设计得很费力,课堂上师生都很忙乱,每个环节看似都走了一遍,但总觉得哪个环节都不扎实。本次展示会上教师执教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师根据课文四个季节的构段方式相似的特点,先带领学生学习春天这部分内容,并引导学生总结出作者描写春天小兴安岭的思路:季节——树木——其他景物。接着,就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路和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另外三个季节,相机进行朗读、背诵的语文训练,教学层次清晰,教学重点突出。
(三)阅读教学要体现文体意识
之所以很多阅读教学出现了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现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罔顾不同文体的特点。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和实施阅读教学的时候,应从文体的角度进行考虑,力求依据文体的特点展开教学。例如教师执教《杨子荣打虎》时,根据课文的小说(节选)的文体特点,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引导学生品读重语段中的场面描写,体会人物心理、表情、动作描写对于刻画杨子荣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从而认识杨子荣具有的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英雄品质。教师执教元曲《塞鸿秋·湖上即事》时,则突出了意境的创设与体会,重点进行诵读训练,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阅读教学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目前一些教师的阅读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悟的现象,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教师的提问设计仅仅是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设计服务,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学习实际。而在这次展示会上,教师教学《故乡的芦苇》一课,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是: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动笔画一画,再写上自己的体会。教学《莫高窟》时,上课伊始,教师就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设计莫高窟的位置、莫高窟里都有什么等,教师顺势展开教学。这就体现了阅读教学是从学生的初步阅读感受出发(而非从教师的设计出发),也使教师的问题设计具有了整体性和较高的思维价值,同时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提供了空间。
(五)语言形式的学习与运用要真正成为阅读教学重要内容
1.注重正音等语文基本训练。
这次展示会上,教师普遍重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而且采用了灵活而有效的方法。比如教学《哈尔威船长》时,教师出示了“奔”的两个读音:bēn bèn 。同时出示了词典中对这两个读音的解释。接着,出示了课文中含有这两个读音的句子,引导学生正确地予以区分。
2.词句学习的方法要灵活。
无论是初读课文后集中认读词语,还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词语词语的品味,都体现了对于词语教学的重视。因为词语不仅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贯穿整个小学三个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
除了借助词典、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外,在教学《莫高窟》学习“惟妙惟肖”和《故乡的芦苇》学习“纺织娘”等词语的时候,教师使用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词语,效果较好。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师同时出示三个句子:①先头部队的战士杀向敌人。②先头部队的战士勇猛地杀向敌人。③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下山,杀向敌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使用形象的比喻比仅仅使用抽象的形容词,表达效果更形象,更生动。
3.朗读训练的目标要具体,训练要扎实。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更加具体、深切地体会课文内容、主旨和情感。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及学情实际,确定每课时具体集中的朗读训练目标,切忌每篇课文都在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中笼统地写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有这样一句:“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一位教师根据课文是描述小溪的,提示学生朗读时将其中“淙淙”要读得轻一些。还有教学《月光曲》,教师也提示学生要把“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中的“霎”读得轻一些、虚一些,以表达出当时的意境。这样的朗读训练目标就是准确而具体的。
每节课的朗读训练目标也不宜过多,教师要重视训练的扎实。尤其是当学生反复朗读也读不出效果时,教师要通过范读、创设情境、语言描述、技巧提示等多种有效方法,帮助学生,真正让学生通过每节课的朗读训练,朗读水平均有所提高。
4.要重视进行综合性的语用训练。
阅读教学中应力求进行综合性、整体性的语用训练,对于具有较高语用训练价值的语言文字要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训练。例如针对《莫高窟》描写飞天的这部分文字,有两位教师是这样设计语用训练的:
(1)品读语言,发现特点(使用排比句,每句使用两个四字词语,句式整齐,描写形象);
(2)朗读训练,读出画面;
(3)练习背诵,积累语言;
(4)搭设支架,尝试仿写。
一位教师出示:有的手握短笛,( );有的围坐一起,( );有的( ),( )。
一位教师展示了另外三幅飞天的图片,出示:壁画上的飞天,有的( ),有的( )。
5.阅读教学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学习与训练。
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要倡导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我理解就是强调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语言表达方法(如遣词造句、修辞、构段谋篇等)的学习。除了上述提到的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仿写之外,本次展示会上,教师执教《爷爷的压岁钱》临近结尾时,让学生以“感谢你”为题,写一写对亲人感谢的话。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教学中的从读学写、读写结合要尽量贴近课文内容,即使是安排的想象、拓展表达练习,也应与课文的内容或表达有某种相关;同时要避免为写而写的倾向,一定要因文制宜,因学生制宜,注重实效。
6.要积极探索阅读策略教学和群文阅读教学。
在本次教学展示会上,一位教师教学《杨子荣打虎》时,运用折线图的形式,让学生尝试使用“图像化”阅读策略学习小说一波三折的写法,并进行复述训练。一位教师执教《拐弯儿处的回头》围绕“父爱”这一主题在一节课中进行了群文阅读教学:①用《不一样的爸爸》这一绘本的朗读导入;②教给学生用串联关键词的方法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③学会运用朗读评价的阅读方法;④延伸阅读,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
这两节课对于目前阅读教学研究的热点——阅读教学策略和群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带给与会的教师很多启发。
❻ 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教什么”和“如何教”
无论来是作为研究者,还是作源为听课教师,我们审视、评价一节阅读课,首要的关注点应该是教师“教什么”(教学内容)是否明确、具体、合宜。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过于关注教师“怎么教”,也就是过于关注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对于教师“教什么”,也就是更加关键的阅读教学内容的研究、建设,却一直处于茫然、模糊的状态,从而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语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 王荣生教授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它同时面对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针对具体情境中的一个班乃至一组、一个学生,为使学生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将课文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将自己读懂的内容等同于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同时,很多阅读教学还处在阅读理解(即学生读懂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的层次,很少对于每篇课文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
❼ 如何进行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发言稿
要说起我认为最美的地方,就是我家乡的四季乡野了,它虽没有风景名胜那样人所皆知回,但是我从小的答乐园,我对它有着几分怀念。
春雨如丝。家乡小路上一片片的??树、杨树、柳树和枫树伸展着自己嫩绿的叶子,张开小嘴,吸允着春天的甘露,滋润着阳光的温暖。我漫步在小路上,随手摘一片绿色的叶子,它会给我带来绿色的回忆……。
夏日炎炎,田野边上百花盛开,争奇斗艳,时时吹来一阵野花的清香,望着一朵紫红色的野花,它非常的小巧玲珑,不由得,我沉思起来,这些野花没有菊花那美丽动人的身姿,也没有茉莉那浓郁的花香,但他们却以娇小的身躯默默无闻地为田野增添了一分色彩!是啊,做人就要像野花一样,不图名利,默默奉献。
❽ 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语文教材的主体是课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语文教版师难当,语文课难教,这权第一难,就在要靠教师钻研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读什么”、“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
具体地说,教师先要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本文”“披文以入情”,喜怒哀乐,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是第一读。
接下来要从个人阅读中“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再来阅读文章,把文本中能够发展学生语言的训练点圈画出来,比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
第三步,我们再回归到教师的角色,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进一步从我们刚才发现的众多点中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来一番筛选,明确本课教学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即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
❾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重视单元导读,培养单元整合意识
解读教材发现,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专题把各项教材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每组教材的“导语”,通过简单的几句话,点出本组的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简短的导语点明了本组的主题--童年。后面的课文、语文园地等都围绕这一专题来安排。这样的编排体系,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首先关注导读的导向,并根据导读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训练,而且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阅读导读的习惯,在每单元学习前花上三、五分钟读、议导读,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单元整合意识。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毫无兴趣,只是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愿望”。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个体的自主阅读。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教师应面带笑容,和蔼亲切,愉快的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学生,让学生想读、乐读、真读。如在教学李白诗歌《望庐山瀑布》之时,先放轻音乐,然后用幻灯或信息技术展示庐山瀑布的奇丽、雄伟、壮观之景,师生在声、像情之中进入诗的意境,心随情动,情动与辞发。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其启蒙而引其趣”,引导学生阅读兴趣的坚持,让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兴趣持久。
三、鼓励探究,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古人云:“学贵多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以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新课程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去探究,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主动去思考,咀嚼文本、品味文本,读懂文本,读活文意。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我一般遵循如下的“三步曲”:先学会提出一般性问题,然后逐步过渡到会对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进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十九课《最大的书》时,教师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就题目提出了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如“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子?”“为什么称为最大的书?”“最大的书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教师再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并稍加点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的具体特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大胆放权: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思考,大胆提问;二是创设民主、宽松的阅读环境,拓展学生的阅读时空;三是精心设计“问题”,教会学生质疑,深于文本探究。如教《山行》这首诗时,任让学生阅读,品味诗中作者的心情以及让学生自己在回家路上时有什么感受,谈体会。
四、教会学法,提高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1、分布阅读,培养良好读书习惯。正确朗读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习惯的培养,是小学语文课堂重要的教学任务,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读书三步曲”,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则是读出情感;第三则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读书,实现了师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的读才有实效。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多元化解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永远是以问题开始的,鼓励学生对文本尝试多角度质疑问难。比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思考点:(1)蔺相如会不会与和氏璧一起撞柱子,为什么?(2)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平手还是分不出胜负?(3)廉颇负荆请罪,他到底有没有罪?这一设计,学生阅读后,会众说纷纭,思维非常活跃。
3、发展求异思维,突出创新思维。如教学课文《落花生》时,虽文本朴实无华,但真情实感跃于纸上。让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花生与做人有什么联系?平凡与伟大,怎样理解?
4、拓展思维空间,激励想象创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思维。如一问多答,一词多解。教学《跳水》一文时,让学生阅读,想象“当船长逼儿子跳水时”,会有哪些结果,你对此有什么感受?从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