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学教案 > 骆驼祥子阅读课教案

骆驼祥子阅读课教案

发布时间:2021-03-05 00:52:18

1. 济南的冬天---老舍教案

12 济南的冬天

课文说明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冬天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是个“宝地”,赞扬了济南独具一格的风貌。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

第二段开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在分写山、水之前,作者先用拟人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文章紧紧扣住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山水画。

第五段写冬天的水色。作者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象,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语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较好地向读者展示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风貌。



文章较多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寄寓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比如:“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先直接把雪说成是“白花”,顺势把“顶着一髻儿白花”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把无生命的雪、静止的松树都写活了。又如把小山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无一不小巧秀丽,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

拟人的句子更多,明显地透露出作者的情怀。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缓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像人一样能说话,有感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花衣还能动,目的是“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本来是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作者却用生花妙笔把它们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又如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说“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些拟人,不仅贴切,而且给人以美感。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好的写景散文总是景中有情,情与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本文用大量文字描写济南的冬景,却处处流露出作者深深的赞美之情。在文字表达上,有时是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一段,通过三个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那些小山太秀气”等,都是直抒胸臆的句子。结尾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无限情意。二是创设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晒”一“睡”一“醒”,烘托出一种舒适温暖的优美意境,表达出作者赞美的真情。三是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感情。



本文语言清新朴实,充分展示了作者散文的主要风格。作者写济南是个宝地,是阳光下晒着的小城,写雪后的山,写独特的水,娓娓道来,不虚情,不矫饰。如第五段的“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这段话,把济南冬季水温适宜,绿萍、水藻之类水生植物长势良好的情况生动真切地描绘出来,语言是那么清新朴实,就好像拉家常似的,读起来琅琅上口,丝毫没有故作高深之态。同时,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值得我们仔细玩味。比如同样是写雪,落在树尖上是“顶”,落在山尖上是“镶”,山坡上的则用“穿”,山腰上的则是“露”,既符合各自的特点,又避免了用词的重复。特别是“卧”字的使用,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两个“卧”字,既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又巧妙地照应了前边的“暖和安适地睡着”,真的有一字传神之效。此外,文中还使用了不少儿化词语,如“缺着点口儿”,“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黄”,“被风儿吹动”,“天儿越晴”“在水里照个影儿”等,表现了北京口语的特色。

关于练习

一、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

这一题主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看看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的。

从三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先通过对比,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赞扬济南是个“宝地”。然后写济南的山,由济南的地理环境想象小山充满温情,再写到雪后的山景等。最后写济南的水,写出水的澄清和多情,充满赞美之意。

二、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划线的词语好在哪里。

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老城”本是无情物,作者却说它们“睡着”,还能被春风“唤醒”,赋予老城以人的灵性,把这一个老城写活了。

2.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着一“镶”字,就好像是山尖、小雪有意为之,而且好像是巧匠的妙手,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两个“卧”字,与前边的“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应,传神地画出了小村庄和小雪的神态,就好像它们都有灵性一样。

4.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三字将水人格化了。水是那样多情,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到了冬天仍然“不忍得”冻上,仍然充满着春意。

三、精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好,说说理由,然后把这段文字背诵下来。

这一题主要训练学生精读文章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发现美,理解美的所在。

这一段写雪后的小山,有很多准确生动的语句。如“看吧”一语,好像把读者置身于作者的情境中,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又如不说树尖上落满了雪,而说“顶着一髻儿白花”,紧跟着又比作“日本看护妇”,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诗情画意。又如写薄雪“害羞”的情态,写露出“粉色”容颜的山腰,等等,突出了它们娇美的情态和小山秀丽的景色。

四、阅读全文,找出一些精彩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这一题主要是积累语言材料,由学生自由完成。

教学建议

一、这是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先朗读几遍,或者听朗读录音。朗读时注意下边的字词和思考题。

注音:济(jǐ)南 伦敦(dūn) 镶(xiāng) 宽敞(chǎng)

水藻(zǎo) 贮(zhù)蓄

解词:设若:假若

水墨画: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的画

贮蓄:存放,储藏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思考题:

1.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2.你读了课文,是不是觉得济南的冬天如作者所说,是“暖和安适”的?为什么?

二、教学本文,可以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首先归纳一下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弄清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大体了解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可结合练习二,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是怎样精心选词造句的。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仔细研读写雪后小山的一段,看看语言运用好在哪里。

三、结合课文,选取适当的例子,进一步讲讲比喻和拟人的知识。可以采用替换法,将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语句改为一般的表达,比较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教学时可选用下边的例子:

第一组: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第二组: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第三组: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四、教学本文,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前一课学了《春》,学生对描写景物运用生动的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所体会。阅读这篇课文,宜引导学生自己理解,并可做些提示:写景的文章从形式上看是写外界环境,而实际上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的感受揣摩才能成文;绝不是东一个比喻,西一个拟人,或使用一些华丽的辞藻堆积而成的。课文《春》和《济南的冬天》,都做到了景与情的紧密结合,写出了作者的真切感受。

五、教学时,可预先将练习四的练笔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边学课文,边加深对这个写作特点的理解,同时,也可有意识地积累合适的材料,为最后完成短文做好充分的准备。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20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1966年去世,终年67岁。现有《老舍文集》行世。

二、《济南的冬天》的出处及创作时间

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据老舍夫人胡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一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伪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济南的秋天》、第六节《齐大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发表在《齐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

2. 语文阅读题答案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冬天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是个“宝地”,赞扬了济南独具一格的风貌。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

第二段开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在分写山、水之前,作者先用拟人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文章紧紧扣住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山水画。

第五段写冬天的水色。作者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象,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语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较好地向读者展示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风貌。



文章较多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寄寓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比如:“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先直接把雪说成是“白花”,顺势把“顶着一髻儿白花”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把无生命的雪、静止的松树都写活了。又如把小山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无一不小巧秀丽,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

拟人的句子更多,明显地透露出作者的情怀。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缓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像人一样能说话,有感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花衣还能动,目的是“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本来是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作者却用生花妙笔把它们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又如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说“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些拟人,不仅贴切,而且给人以美感。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好的写景散文总是景中有情,情与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本文用大量文字描写济南的冬景,却处处流露出作者深深的赞美之情。在文字表达上,有时是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一段,通过三个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那些小山太秀气”等,都是直抒胸臆的句子。结尾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无限情意。二是创设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晒”一“睡”一“醒”,烘托出一种舒适温暖的优美意境,表达出作者赞美的真情。三是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感情。



本文语言清新朴实,充分展示了作者散文的主要风格。作者写济南是个宝地,是阳光下晒着的小城,写雪后的山,写独特的水,娓娓道来,不虚情,不矫饰。如第五段的“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这段话,把济南冬季水温适宜,绿萍、水藻之类水生植物长势良好的情况生动真切地描绘出来,语言是那么清新朴实,就好像拉家常似的,读起来琅琅上口,丝毫没有故作高深之态。同时,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值得我们仔细玩味。比如同样是写雪,落在树尖上是“顶”,落在山尖上是“镶”,山坡上的则用“穿”,山腰上的则是“露”,既符合各自的特点,又避免了用词的重复。特别是“卧”字的使用,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两个“卧”字,既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又巧妙地照应了前边的“暖和安适地睡着”,真的有一字传神之效。此外,文中还使用了不少儿化词语,如“缺着点口儿”,“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黄”,“被风儿吹动”,“天儿越晴”“在水里照个影儿”等,表现了北京口语的特色。

关于练习

一、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

这一题主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看看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的。

从三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先通过对比,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赞扬济南是个“宝地”。然后写济南的山,由济南的地理环境想象小山充满温情,再写到雪后的山景等。最后写济南的水,写出水的澄清和多情,充满赞美之意。

二、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划线的词语好在哪里。

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老城”本是无情物,作者却说它们“睡着”,还能被春风“唤醒”,赋予老城以人的灵性,把这一个老城写活了。

2.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着一“镶”字,就好像是山尖、小雪有意为之,而且好像是巧匠的妙手,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两个“卧”字,与前边的“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应,传神地画出了小村庄和小雪的神态,就好像它们都有灵性一样。

4.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三字将水人格化了。水是那样多情,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到了冬天仍然“不忍得”冻上,仍然充满着春意。

三、精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好,说说理由,然后把这段文字背诵下来。

这一题主要训练学生精读文章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发现美,理解美的所在。

这一段写雪后的小山,有很多准确生动的语句。如“看吧”一语,好像把读者置身于作者的情境中,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又如不说树尖上落满了雪,而说“顶着一髻儿白花”,紧跟着又比作“日本看护妇”,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诗情画意。又如写薄雪“害羞”的情态,写露出“粉色”容颜的山腰,等等,突出了它们娇美的情态和小山秀丽的景色。

四、阅读全文,找出一些精彩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这一题主要是积累语言材料,由学生自由完成。

教学建议

一、这是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先朗读几遍,或者听朗读录音。朗读时注意下边的字词和思考题。

注音:济(jǐ)南 伦敦(dūn) 镶(xiāng) 宽敞(chǎng)

水藻(zǎo) 贮(zhù)蓄

解词:设若:假若

水墨画: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的画

贮蓄:存放,储藏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思考题:

1.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2.你读了课文,是不是觉得济南的冬天如作者所说,是“暖和安适”的?为什么?

二、教学本文,可以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首先归纳一下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弄清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大体了解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可结合练习二,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是怎样精心选词造句的。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仔细研读写雪后小山的一段,看看语言运用好在哪里。

三、结合课文,选取适当的例子,进一步讲讲比喻和拟人的知识。可以采用替换法,将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语句改为一般的表达,比较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教学时可选用下边的例子:

第一组: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第二组: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第三组: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四、教学本文,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前一课学了《春》,学生对描写景物运用生动的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所体会。阅读这篇课文,宜引导学生自己理解,并可做些提示:写景的文章从形式上看是写外界环境,而实际上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的感受揣摩才能成文;绝不是东一个比喻,西一个拟人,或使用一些华丽的辞藻堆积而成的。课文《春》和《济南的冬天》,都做到了景与情的紧密结合,写出了作者的真切感受。

五、教学时,可预先将练习四的练笔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边学课文,边加深对这个写作特点的理解,同时,也可有意识地积累合适的材料,为最后完成短文做好充分的准备。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20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1966年去世,终年67岁。现有《老舍文集》行世。

二、《济南的冬天》的出处及创作时间

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据老舍夫人胡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一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伪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济南的秋天》、第六节《齐大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发表在《齐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

3. 怎样指导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

一、 激发学生有兴趣地阅读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阅读兴趣是产生阅读进行的内在动力,而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主要是通过语文老师的激发。我结合教学实际,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给学生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有所收获,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我通过经常性的读书交流活动,如:读书竞赛、优秀读书笔记展示、诗歌朗诵会、自办手抄报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互学,互进,让学生体验到读书的乐趣和获取知识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的、渴望性的自我自发行为。
另外,我认为教师本人的读书习惯以及知识面对学生影响也很大,所以老师要起表率带头作用,我经常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看了《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我会对同学说这本书非常好看,写出了人物的命运,很有意义,值得我们学习;还有《战争与和平》,里面有丰富的人物内心和对人性的描写;《三国演义》我看了七八遍,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我会建议同学不仅看情节,还要看思想,并且经常讲述自己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阅读尝试。
(二)延展课文,引导阅读。语文课本上中外名作家的文章有许多,他们的写作语言各具特色,写作方法独树一帜。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多读,还可以拓展延伸,向学生推荐作家的其他作品。比如,我在上柳宗元的《黔之驴》的时候,因为这是一篇古文,如果直接进入正题翻译课文的话,难免学生会觉得乏味,只得被动的,消极地接受。所以我就用故事来诱发学生的兴趣,我一连讲了柳宗元《三戒》中的其他两则寓言故事,《永某氏之鼠》和《临江之麋》。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学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我声情并茂的讲述,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学生带入了一个丰富有趣、令人产生联想的情感世界里。讲完后意味深长地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的故事情节更精彩,于是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课后再适当给学生介绍其他著名的寓言故事书,如:《伊索寓言》,引导学生课后去读。又比如,学习了我国作家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我们可以领略到文章情节曲折、含义深远,令人回味。课后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骆驼祥子》和老舍的其它作品。学习了《孙悟空一调芭蕉扇》,情节精彩复杂,孙悟空的嫉恶如仇、抱打不平、乐观聪明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可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西游记》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让学生去关心师徒四人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阅读探知的兴趣。由《西游记》再延伸开去,让他们读一读其他的几大名著。
课外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我始终注意把激发学生想读书的兴趣放在首位,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 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
读书是需要选择的,因为不同的书籍具有不同的作用。目前课外阅读的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内容各不相同,有的坏书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教育他们要有选择的读书,不光要多读书,更重要的是读好书。正如培根所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辨。”因此,我认为选择课外读物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思想修养方面
中学时期正是学生理想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应引导学生多读些好书。所谓好书就是: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为核心内容的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例如,引导学生读些描述伟大人物生活和斗争的传记,在革命战争和建设不同时期涌现的英雄人物的事迹以及有关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修养方面的好书,有助于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有利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 (二)个人兴趣爱好的方面
因学生年龄、性别、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也不应忽视学生的个人爱好。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正处于萌芽的阶段,因此很容易受外界影响。我发现班上有部分同学喜欢看一些言情武打类的书,这些书有的文笔不错,故事情节性也很强,但是要有所选择,不能一味的沉迷进去。

4. 如何更为有效地进行语文名著导读教学

进入 21 世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编撰者们也正是领略到了名著长青的艺术魅力,卓然的提升功能,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当中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推荐阅读书目和阅读总量.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共识,随着“名著导读”作为一大创新被写进新教材,各地中考中也相继出现了“名著阅读”的考查题目,“名著导读”教学也进入了初中语文课堂,使学生与经典对话、建设高品位的阅读生活成为可能,引导学生品读充满情感美、人性美和艺术美的文学经典来接受人格魅力的熏陶已成为当今语文教育的一大趋势[1,2].但是名著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却不容乐观,本文在研究“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分析基础上,对于如何进行初中语文中“名著导读”教学提出相关建议,并结合实例分析.
1“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师方面
新教材中的“名著导读”,为教师的“名著导读”教学和学生的名著阅读提供了抓手,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引领学生读懂读好名著.可在实际教学中,导读却发生了异化,变了味.(1)教学的功利性.尽管很多教师认识到了文本阅读的重要性,认识到了“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中考的指挥下,有些教师为了能在最少的时间里得到最大的收获,或上网搜索,广泛占有资料,以教师的咀嚼代替学生的阅读,把名著制成“压缩品”喂给学生,把初中阶段必读的十几部名著浓缩为一张八开正反面的讲义,分别从主要内容、阅读感受、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几个方面阐述,美其名曰“名著导读”.学生只要把讲义上的内容背出来,就可轻松应对考试.(2)教学的随意性.由于“名著导读”教学不像课内阅读教学,广大教师有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有很多可供参考的教学资料,也不像课内阅读教学具有可控性.因此很多教师在组织“名著导读”教学前,没有认真制定好计划,设计好教学的目的、内容与方法.有些教师一开学,就叫学生阅读名著,但接着就没下文了,至于学生读没读,就不得而知了有些教师想起来就照着教材的“名著导读”宣扬一番,而后就撒手不管、无从过问;有些教师则到考试前将“名著导读”部分的相关内容划一划,叫学生进行背诵,以应付考试;还有的教师则不顾初中生的特点,把学生当成大学生、专家,大讲写法,架空鉴赏,烦琐的导读,有点本末倒置,最终结果是名著文本被搁置,学生疲于理解教师的讲解.这样的导读教学必将导致学生阅读的随意性,也必将导致学生对名著的热情消失殆尽,甚至对名著阅读产生畏惧或厌烦的心理.
1.2 学生方面
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他们在课外阅读上还存在不少误区:偏食,猎奇,求速.他们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或曲折的情节,或离奇的故事,或绮丽柔情,或神武枭雄.他们的鉴赏能力还很稚嫩,审美能力还很幼稚.(1)阅读的功利性.“快餐文化”占据了他们的阅读视线,课外阅读变得越来越功利.他们开始采取短平快的阅读方式,只看缩写本,只看“名著简介”,甚至只看老师整理出来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主要场景等所谓精华内容和考试中有可能考到的相关内容.(2)阅读的低俗性.在整个社会浮躁心态的影响下,很多学生难以静下心来阅读一两本名著,而将阅读指向“读了就扔、读了就忘”的通俗文学.专注于阅读那些插图丰富、情节轻松、思想浅近的易读书刊,不愿意亲近那些思想丰厚,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挑战性的作品.
2 “名著导读”教学策略研究
新教材中“名著导读”栏目的设置,意在引导一种健康、理性的读书风气,在学生心智成长的道路上,以世界文学宝库的精华来丰富他们的语言与人文精神.而我们语文教师借“名著导读”的教学指导,也意在突破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困境,让他们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按照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阅历,对文学名家作品的深入领悟还缺乏一定的功力,这就决定了初中阶段的重点是名著导读而不是名著赏析,是导之而读,非读之而析,让学生好读乐读才是关键.“导读”教学应该通过教师”的“导”来让学生克服浮躁的心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真正意义上走进名著;通过教师的“导”来授予学生一些最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通过教师的“导”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2.1 通过名著简介激发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动力,也是名著阅读的前提,学生没有兴趣的阅读只是敷衍了事,收不到什么阅读效果.如许多中学生不喜欢鲁迅的作品, 显然与鲁迅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等因素有关.可是, 如果教师能深入浅出、富于魅力地介绍鲁迅的生平、鲁迅的思想,就会大大拉近学生与大师心灵上的距离,从而让学生愿意去读,有兴趣去读.又如教学“名著导读”《简·爱》,给学生激情朗诵其中的一段经典对白:“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你觉得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一架自动机器吗?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能让我的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让我的一滴活水从我杯子里泼掉吗?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就像两个人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一定能大大激发学生阅读整部名著的兴趣.
2.2 通过片段传授阅读方法
读书有了方法,就像拿到了知识宝库的钥匙.通过精彩片段赏析,师生不仅彼此分享阅读的感受,互相欣赏着,快乐着,在即时互动中,阅读更带劲,而且教师以一个相对成熟的阅读者随机指导着阅读方法,没有烦琐的分析,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获得文学的滋养.《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老舍先生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从不同角度对人物性格和命运展开叙述;他还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因此很值得学生阅读学习.但这部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及其他们的生活都离现在的学生较远,有很多地方学生不易理解.针对这一情况,就可指导学生就片段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进行阅读.另外,还应该在阅读后做些适当的笔记,比如读《西游记》后,我们可设计如下问题:⑴试概述《西游记》的故事情节.⑵孙悟空被唐僧赶回花果山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试描述一下.⑶在唐僧师徒四人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明理由.做读书笔记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品味语言,从而不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而且长期坚持做笔记,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2.3 在阅读中培养思考能力
西方的教育理念向来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认为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乃至决定人生命运的重要因素.教师若能利用好探究思考这一板快,还可以促使学生亲近文本,深入文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通过教师搭建平台,开展交流活动,鼓励发表个性见解,又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个性阅读的习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系统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审美概念——涵泳品味.朱熹有“虚心涵泳,切已省察”的整体阅读法则.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对于'文学名著',似乎该偏重在涵泳和体味方面(通解文意当然是先决条件).” 要培养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习惯,教师就要充分利用阅读思考能力培养,因为学生要回答探究思考中的问题,必然先要亲近文本,深入阅读文本,然后才能较好地回答问题.不少学生对名著阅读不感兴趣,感觉名著阅读收效甚微,原因之一是在阅读名著时自己退出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成为思维活动的旁观者.要使自己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最有效的办法是把自己置身于问题之中.
3 结语
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名著阅读教学是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最佳途径.新教材中“名著导读”栏目的设置,意在引导一种健康、理性的读书风气,在学生心智成长的道路上,以世界文学宝库的精华来丰富他们的语言与人文精神.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能够对于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环节起到积极作用.

5. 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骆驼祥子》该如何讲(引语、人物介绍、问题,讲明白)

好胜、要强的祥子凭着力气拉车挣钱,指望自己能买一辆漂亮的洋车,不再受拴车人的气,做一个"自由的洋车夫"。他早出晚归,忍饥受冻,风里雨里整整拼了3年,终于攒足了100元,买了一辆新车。

20年代的北京,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祥子为了生存,还是起早贪黑地拉车,一天,他拉着车刚出西直门就被几个抓夫的大兵连人带车给抓走了。在队伍逃走时,祥子痛心地看到自己的洋车拉着炮弹滚到山涧里去了……

大兵们逃散了,祥子意外地拣了乱军留下的三匹骆驼。他卖了骆驼,又回到了车厂,幻想着再买辆洋车。大家传说祥子卖了30匹骆驼,发了大财,给他取了个绰号叫"骆驼祥子"。

人和车厂厂主刘四的女儿虎妞,三十七八岁了还没嫁人。车厂里的大事小事全凭她一人操持,她为人泼辣,没人敢惹。她爱上了比自己小10多岁、老实巴交的祥子,拉他到屋里喝酒,祥子被灌醉后不能自持,被虎妞给缠住了。

事后,祥子又羞又悔又恨,为摆脱虎妞,他来到一位具有民主思想的大学教授曹先生家拉包月车。曹家人待他非常和蔼,主仆相处十分融洽。祥子把挣的钱都攒在闷葫芦罐里,一心还想买辆车。不料,虎妞找上门来,硬说有了身孕,一定要和祥子成亲。这时,一个跟踪曹先生的侦缉队员来到下房,把祥子辛辛苦苦攒的钱全抢走了。连遭厄运的祥子只好离开曹家,又回到人和车厂,地痞流氓出身的刘四,认定祥子高攀虎妞,是惦记他那60多辆洋车,认为女儿嫁给一个车夫是丢他的脸,扬言宁肯放火把车厂烧了,也不让他们得到便宜。

虎妞表示非嫁给祥子不可,祥子只得和虎妞成了亲。刘四卖掉了车厂,人也无影无踪了。祥子婚后住在穷苦人生活的大杂院里,街坊二强子也是拉车的,他为了一家人活命竟逼女儿小福子卖身为娼,祥子对小福子的遭遇充满了同情。

不久,虎妞难产而死,小福子心中早已隐藏着对祥子的感情,可是穷困却不能使他们结合。祥子对小福子说:"你等着,等我混好了就来接你!"然而,生活的煎熬,使小福子再不能等待了。当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祥子去接她时,只见到树权上挂着她上吊的绳套。

好胜心强的祥子在绝望中走向毁灭,终于被那吃人的社会吞没了

6. 《北京的春节》全文以及教案谁有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选材对表达文章主题的作用。 3、学习本文精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目标2、3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春节,谈北京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 2、说说对北京的认识。是呀,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我们国 家的首都,那里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二、作者介绍 老舍,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1899年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其父亲在抗击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阵亡。1918年老舍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并开始写小说,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1936年专门从事写作,创作了《骆驼祥子》。1950年写下了话剧《茶馆》《龙须沟》等。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66年受“四人帮”迫害,8月24日投河自尽。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找出课文的生字词语。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 (2)本文作者是以什么为记叙线索 (3)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8)写迎新年。 分三个层次: (1—2)写腊八的风俗; (3—6)写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风俗; (7—8)写除夕前迎新年的风俗。 第二部分(9—16)写庆新年和闹元宵。 第三部分(17)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快速读一读课文,老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板书:腊月的初旬—正月十九 腊八——腊月二十三小年——新年——元宵 (二)研习“迎新年”这部分。 1、默读课文,,划出表现热闹的句子,谈谈为什么说这些句子能表现出热闹。 2、这部分作者从几个层面写小年的景象的? 提示:三个层面:一是商贩的忙碌,二是儿童们的“忙乱”,三是大人们的“紧张”。 3、第6段写“祭灶王”的习俗时,用的是什么写法?用意何在? 提示:用对比反映时代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反映出两个时代不同的社会现实。用意在于讴歌新时代。 4、7、8两段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两段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如何体现写作上的详略得当? 提示: ①以时间先后分别写了“贴对联”“扫房”“备菜”“吃团圆饭”“守岁”等。 ②第7段侧重写“忙”,第8段侧重写“热闹”。 ③详略结合,“贴对联”“扫房”“穿新衣” “吃团圆饭”等一笔带过,“备菜”则写的较为详细。 (三)研读第二部分。 1、默读这部分,说说这部分可分为几层? 分三层: (9—11)写拜年与游玩;(12—15)写闹元宵;(16)写新年结束,大家又要忙着干活。 2、默读第二层,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过元宵节的热闹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 先将元宵节与元旦进行对比(如何对比的?),说明元宵节的独特魅力:时美,可出来踏月;景美,可出来赏灯;氛围更美,“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自由”。然后写灯,写了灯的数量多,分布广;写灯的用材、形色、种类,突出其“各形各色”。最后又写了孩子们在元宵节的快乐。 总之,是浓墨重彩,状写元宵节的盛大与热闹。 3、读“闹元 (四)研习最后一部分。 1、齐读这一节。 2、北京过去和今天的春节有和不同? 提示:过去,过年跟迷信分不开,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过去的花费用在神灵身上,现在则不必了;过去儿童有“怕神怕鬼”的恐惧,现在则只快活地过年;过去大家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则是凭一年的劳动成果快活地过年。 3、作者的用意何在? 作者通过新旧社会不同春节的对比,极其巧妙地赞美了新社会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从而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流露作者对新生活的赞美与无比的热爱之情。 4、感受咱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联系自己过春节的情况谈一谈。) 五、归纳写作特色 1、时间为序,条理清晰。文章整体结构以时间为序,从腊八写起,过小年、除夕前,再写庆新年和闹元宵;具体的节日也是按时间顺序如第一部分的第三层,写“贴对联”“扫房”“备菜”“吃团圆饭”“守岁”等。 2、口语风格,朴素直白。 3、运用对比,凸现变化。对比大致有两类:一是春节前后的对比,二是社会新旧风俗的对比。 板书设计: 老北京的春节(老舍) 第一部分(1—8)写迎新年。分三个层次: (1—2)写腊八的风俗; (3—6)写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风俗; (7—8)写除夕前迎新年的风俗。 第二部分(9—16)写庆新年和闹元宵。分三层: (9—11)写拜年与游玩;(12—15)写闹元宵;(16)写新年结束,大家又要忙着干活。 第三部分(17)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写作特色:时间为序,条理清晰。 口语风格,朴素直白。 运用对比,凸现变化。

阅读全文

与骆驼祥子阅读课教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