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影》一课意在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变化,感知光影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通过光影的捕捉,观察,回忆,思考,初步学会用光与影来表现物体,培养综合创作的能力。用情用心用美体验光与影,拓展发散思维,绽放充满爱的智慧之光,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上课前,我就在想要如何给学生展示光影之间互相追逐,互相依赖的母子关系。光用课件的话,我觉得二维的图片并不能很好的帮助我向学生讲解光影知识的微妙之处。所以,我拿上美术教室里的一个圆柱体切面,带上手机,制作了一个简易的类似影棚一样的小盒子就走进了教室。
教室的灯光暗下去,我把圆柱体切面放置在简易的影棚里,手机的闪光灯一开,光影立显。随即我调动光源,从顶光,测光,背光,散光,强光等各个方面向学生展示影随光动,光影相随的现象。黑白的展示格中,白色的亮部,最深的明暗交界处,随着光不断变化的影子都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知欲。然后,我再从现象引申到原理,从黑白的单色光影过度到彩色的万千世界。
素描的基础是对形的把握和明暗的表现两个方面。不足之处是我在讲授新课的时候没有把造型方面的内容做一个完善的讲解,单纯的偏重了光影的讲解。这导致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对形的把握并不太好。另一方面,孩子对素描毕竟是陌生的,我从最基础的握笔方法开始讲起,但是第一次尝试很少有成功的案例。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孩子们对光影的理解还是比较透彻的。作业中,亮部,高光,明暗交界线,投影都有了初步的表现。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还发现,我在处理语言之间过度处还是不太擅长,有的地方转的比较僵硬。这些不足仍旧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善,不断进步。
B. 素描、光与影的教学
我也是个学美术的,你的问题我曾经也有过,练习固然重要,但理解更重要!我的老师告诉过我,学画画一定要先做到眼高手低,手上功夫只是技术活,技术再好不得要领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我敢说你画画一定画不完,即使3个小时你涂得差不多,但上档次很渺茫。所以你在训练的同时要掌握理论知识。想走出房子得先找到门才行,不然注定四处碰壁!
建议:1,每天晚上睡觉前两个小时画结构素描,先石膏头像,在静物,最后真人头像。后期一张头像结构素描最好在30分钟内完成,我考鲁迅美院的时候结构素描花了25分钟左右。
2,关于光影问题,注意亮部,暗部,灰部,高光,反光,投影的关系。物体边缘不能太死,要虚一点,投影也要近实远虚,注意冷暖关系和环境色的影响,灰部最复杂,有亮灰,中灰,暗灰,这要据自己水平把握,否则3小时内你画不完!以素描头像为例,头发黑,用B数最大的画,头发的亮部用橡皮擦出来,(橡皮要有棱角),橡皮不好使就用刀背刮,但要小心。脸部亮灰,高光留白,用H类的笔画。整幅画中最黑的是上眼睑的投影,鼻孔的上沿也很黑,但鼻孔别涂死,脖子为灰,用2-4B的笔画。
3,建议你临摹门采尔的画,每天最少5张,尽量要画的一样,要画得能以假乱真,门采尔是光影高手!
4,熟记从头到胸的骨骼肌肉,因为这关系到结构,画速写的话要把握好比例动势。
5,最重要的,勤奋!耐心!方法!
我学画不到两年,考上了美院,你也一定行!加油!有空多看看书,认真看!!
C. 如何理解油画中的光与影
在西方的绘画史上,对光线的运用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了。古希腊人认识到光的版重要,从而权认识到明暗,认识到色彩,达到对真实的表现,之后慢慢流传到文艺复兴时期,然后慢慢发展到现在。对光的运用最多的就是明暗对比处理。从达·芬奇的“渐隐法”开始,到卡拉瓦乔的“酒窖光线法”,再到伦勃朗的“明暗法”,逐渐成为对光的运用的主流。
莫奈《干草垛》
真正的把光线作为一幅作品中的重要表现元素,是在十八世纪之后,印象主义的诞生。在这个阶段,画家开始表现光线本身,表现真实之光,而不仅仅满足于把光作为物体的附庸。“印象主义”追求对光、色、大气的表现,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科学主义”对光的表现。在这个时候,光终于占了上风,不是光服务于物体,而是物体服务于光。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上篇文章里讲到的莫奈。莫奈属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画是真的把光线运用到了极致。
D. 光影与绘画艺术 1
你问什么???
E.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光与影的游戏》
活动目标: 1、玩影子游戏,初步了解物体都有影子。 2、知道影子的变化与光和物体的位置有关,在探索实验中获得对影子变化的经验。 3、运用各种感官,积极探索,体验科学探索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幻灯机、台灯或手电筒、玩具等。 活动过程: 1、手影魔术,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小手小手变变变,变只小兔蹦蹦跳,变只小狗汪汪汪,变只蝴蝶飞飞飞。”(鼓励幼儿用小手与影子做游戏) 2、找影子,初步探索光与影子的关系。 (1)将灯光关掉,请小朋友找找影子去哪了? (2)请幼儿说说阳光下都有哪些影子,如:大树的影子,滑梯的影子,小朋友的影子等。为什么阴天的时候影子都藏了起来? 引导幼儿懂得:有光的地方都有影子。 3、游戏“影子变变变”,深入探索影子与光的关系。 (1)请幼儿分组,用玩具挡住光线,观察影子的形状。 (2)引导幼儿探索怎样使玩具影子变大,怎样使玩具影子变小。 (3)鼓励幼儿变换灯及玩具的位置,探索发现影子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总结实验结果:影子会动,影子也会变,光源的位置变了,影子的大小就变了;物体的姿势变了,影子的形状也变了。 4、 踩影子游戏,进一步巩固光与影子的关系。 户外游戏踩影子,活动前先让孩子观察自己在阳光下的影子及变化,然后分组游戏,引导幼儿想想怎样使别人踩不到自己的影子。 (提醒幼儿游戏过程中,注意安全。) 活动延伸: 发现活动:你会让影子消失吗?通过发现、实验、探索、懂得影子是盖不住的,没有光,影子就消失了。
F. 中班有趣的光和影教案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能准确地记录人、太阳、影子之问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阳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场地、记录纸、自制的日晷、时(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
2、经验准备:知道太阳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了解了影子是在物体、光源、反射面三个条件下形成的;通过钟表与日晷对照,初步了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问的工具等。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
难点:引导幼儿对影子的变化进行猜想与验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前,教师在户外选定地点,放置一个大钟表和调置好的日晷。请幼儿猜测:假如上午9点,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儿?不同时问,太阳的位置会怎样变化?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2、验证9点影子的位置。
参加活动的幼儿每人负责画一个时问段的影子,并在影子上记录时间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点开始,请一幼儿选定面向太阳的方向站立,便于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再请一名幼儿把他的影子画下来。引导幼儿观察人、太阳、影子的位置,特别是人与影子的连接点。
3、根据9点的影子,再次猜测。
“10点影子会出现在哪儿,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逐渐变大)引起幼儿对问题的思考,然后进行验证。
4、11点影子在哪儿。
同样方法猜测、验证。然后通过三次影子的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太阳升得越来越高,影子越小,反之,与之相反。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5、12点的影子在哪儿。
做完11点影子的记录后,引导幼儿猜测12点的影子会在哪儿。(人的正背后)。
6、猜测下午的影子在哪儿。
记录12点影子的时候,请幼儿再次猜测推断下午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又由小逐渐变大,而且左右影子对称)然后逐一进行验证。
7、根据记录结果,幼儿自己总结规律。
记录完影子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结果,自己总结出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太阳越高,影子越小;太阳与人重叠时,影子最小。而且还发现了9点与15点的影子一样大、10点与14点的影子一样大、11点与13点的影子一样大,左右对称。
幼儿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一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影子,总是提醒老师:“范老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
活动前,当教师提出“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都说自己是正确的。正因为答案出现的分歧比较大,想实验的愿望就越强烈,都想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9点影子出现时,大家都惊讶了,“啊!原来影子在这呀!”在猜测10点影子时,答案只有“左右”之后,大家都能推断出下一个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争议。12点时,看到影子最短,然后猜测,“以后影子是什么样?”有人说长,有人说短,王郡桐小朋友说:“1点时你不就知道了吗”。中午1点我请没睡的i名幼儿上楼画了影子。起床后,周岐伤心地哭了,“老师,为什么不叫我?”当大家看到1点的影子后,一下推断出以后每个时间段影子的位置了。
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每隔一小时,孩子们就画一次影子。记录全过程后,不用老师做任何讲解,孩子们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结论:上午9点影子最大,以后越来越小。中午12点,影子落在人正背后,影子最小。下午1点后影子逐渐变大。也就是说,随着太阳(光源)位置的变化,影子也在变化着,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则相反。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很清晰地表达了这一变化规律。
[NextPage]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教师的观察很重要,只有教师敏锐的观察,才能捕捉到有价值的东西。做操时,教师观察到了一名幼儿玩手影,从而生成了主题活动;玩踩影子游戏时,观察到了每个幼儿发现的秘密,从而生成了多个探究点(大小影子、不同反射面的影子、两个物体变成一个影子等);从画影子中,观察到了幼儿对太阳、人、影子的模糊认识,从而引发了下一个活动——太阳、人、影子及日晷,使幼儿清楚地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后又发现了幼儿对影子大小的兴趣,从而又引发了在实验室探究影子变大变小的活动。总之,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2、活动中的不足:
教师的提问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启发性,只是表面性的提问,例如,“9点的影子在哪儿?”“10点的影子在哪儿?”同时,每小节活动之后及活动的最后教师没有进行总结性的提升。
主要内容:
1、“光和影”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并通过踩影子活动把个人的兴趣点激发成全班幼儿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一系列活动,如日晷、彩色影子等。
2、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活动的开始主要以幼儿的表现为依据,收集幼儿的信息如踩影子时,幼儿发现了重叠的影子、弯曲的影子等),然后逐一设计活动,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3、每次活动幼儿都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活动的最后,教师没有帮助幼儿提升认知水平,不能使幼儿从经验水平上升为概念水平。
综合评析:
在人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大小、位置会有什么变化?画自己的“日晷”成为加深幼儿对此问题认识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当老师第一次让幼儿猜“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而且幼儿都认为自己正确;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猜想与验证,幼儿逐渐地发现了太阳位置与影子大小、位置的关系。
从幼儿的表现来看,一整天谈论的话题就是影子;总是提醒教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也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周岐因中午没有叫他上楼画影子,伤心地哭,看来幼儿确实喜欢这一活动。
在呈现个人反思与小组合作反思中,有一个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光和影”是一个系列活动(主题活动),反思是呈现对其中一个活动有效性的反思,还是对系列活动之间关系逻辑性的反思?由于,经常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因此无论是个人反思还是小组合作反思都显得有些杂乱。建议:对于这样的系列活动,可以沿着活动的有效性与活动问的逻辑性(系统性)两条线展开不同层面的反思,以帮助教师更清晰系列活动到底应该怎么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