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沙之书的赏析
博尔赫斯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但他本人却自幼多病,书籍成了他童年时代最忠实的伴侣,在成为作家以后,由书籍而生的冥想更是他反复在诗歌和小说中书写的主题。在诗歌中,他写过“上帝以他绝妙的反讽的同时给了我书籍与黑夜”(《天赋之书》)。在小说中,他缔造出了荷兰画家埃舍尔的绘画一般散发着浓郁的迷宫气息的图书馆:“宇宙(别人管它叫图书馆)由许多六角形的回廊组成,数目不确定,也许是无限的……”(《巴别图书馆》)而最直接阐发他的“书籍崇拜”的,则是一篇名为“论书籍崇拜”的散文,在文中,他借他人之口说道“世界为一本书而存在”,说道“我们是一部神奇的书中的章节字句,那部永不结束的书就是世上唯一的东西: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世界”。《沙之书》里的那本无穷无尽的书,正是博尔赫斯“书籍崇拜”情结的集中体现,它是一个象征,象征着由作为符号的万物编织出来的无限的世界,象征着整个宇宙及其未知而混乱的无限性。渴望突破认知的局限、时空的束缚见证无限,但最终却在体验到无限之后,因生而为人的渺小而感到无奈、痛苦、噩梦缠身,这不仅仅是《沙之书》的思辨所在,也是博尔赫斯很多篇小说的主题。
博尔赫斯这种把哲学意味上的抽象的无限性放置到具体、有形的事体(沙之书、瘫痪青年、阿莱夫、硬币)里去的冲动并非单纯的主题诉求,在小说的形式层面上,博尔赫斯也希望通过简略、克制的行文容纳尽可能无限的、尽可能繁复的意义。在前文的分析中,以题记和角色间的谈话内容等方式“点到为止”地出现的乔治·赫伯特、大卫· 休谟、各种古老版本的《圣经》、基督教长老会派、印度、挪威等等就非常俭省地扩充了故事背后的思想和文化版图,正因此,博尔赫斯的小说成了启发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们阐发“互文性”理论的一个重要资源。博尔赫斯在小说中最常使用的技法是杜撰一本由一个虚构的作者写出的并不存在的书,而叙述者“我”的作用仅仅是对这本书进行评述或者添加注脚,《沙之书》的整个构思框架也大致如此。博尔赫斯曾经在《虚构集》的序言里自曝了这种技法:“编写篇幅浩繁的书籍是吃力不讨好的谵妄,是把几分钟就能讲清楚的事情硬抻到五百页。比较好的做法是伪托一些早已有之的书,搞一个缩写和评论。”意大利小说巨匠卡尔维诺认为博尔赫斯通过这种技法“创造了一种被提升到二次方的文学,又像是得出本身平方根的文学”,他敏锐地指出这种技法的本质是一种“接近无限的方法”,是博尔赫斯对无限性的强烈诉求在形式层面上的体现。
推销“沙之书”的人有一句自言自语,看似含义简单,但同样值得仔细推敲。这句话是:“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有不少教师认为,即使在博尔赫斯生活的年代,时空的无限已经成为一种常识,所以这里推销员的自言自语,不过是因为从书的无限想到了世界的无限。而“我们”在其中的任意性,使得“我”与推销员的相遇也变得十分偶然,不可能有重见的机会。小说中,叙述者也交代了这一点。这样说,当然有一定道理,但问题远没有这样简单。由于这句话是紧接着对书的页码无穷多的描述而出现的,所以这自然让人联想到,这里的无限时空,是“沙之书”构成的内部的无限时空,而面对书本构成的无限时空,其先于“我们”的存在,使得时空与“我们”的关系,很自然地就转化成“沙之书”与读者的一种关系。虽然书的无限性已然成为一个事实,但是,当书本封闭没有读者去翻阅时,这种无限性是无法得到实现的,它只是作为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而存在。一旦读者打开书本并且翻阅时,这种无限的潜能才充分释放出来。博尔赫斯在论《书》的一文中曾写道:
人们取来一本书,打开它,这本身就有美学的含义。让词语躺卧在书中,让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僵卧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毫无意义。倘若我们不打开它,书又有什么用呢?它仅仅是一卷纸或是一卷皮而已但是,如果我们去读它,就会出现新奇的东西,我以为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内容。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任何人也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这是因为河水是在不断变换着,而我们并不比河水的变化更小。我们每读一次书,书也在变化,词语的含义在变化。此外,每本书都满载着已逝去的时光的含义。
但是,由于在“沙之书”中,符号的意义无法知晓,翻阅书的举动已经变得抽象化,所以博尔赫斯所说的“美学的意义”在“沙之书”这篇小说中就体现得更具哲学意味。也因为书的流淌如河、如时间的流逝难以把握,所以在无法确定对象的前提下,读者如“我们”,也只能成为一个个无法确定下来、没有客观标准维系的任意一点。这种不确定性、这种任意性,体现在情感态度上,就是一种惶恐不安的感觉。小说向读者展示的是,随着情节的发展、阅读的深入(在不懂文字的前提下,这种阅读其实是一种表面的翻阅),叙述者除了领悟到“沙之书”是一个可怕的怪物外,也把自己设想成一个怪物,而这两者恰恰是相辅相成的。
在这篇小说中,“我们”的不确定性,在“我”打开书本前是无从知晓的。当推销员提醒“我”翻阅书本要注意书的特点时,当“我”购下此书后通过记笔记来力求发现这本书的一些可控规律而终于失败时,这本书的无限性连同阅读者自身的不安感,才一并呈现到叙述者自己的面前。这样,书的无限变化性是在读者的动态阅读中才得以充分实现。从这一意义上说,作为小说作者的博尔赫斯以读者的身份出现在小说中,一人而兼双重乃至多重身份(推销员又何尝不是与叙述者有相同感受的读者),这不单单是小说的一种叙述策略,也具有这篇小说特定意义生成的逻辑必然。换言之,“沙之书”的无限性,是在作者意义上的博尔赫斯与读者意义上的博尔赫斯互相合作中才得以实现的。从读者的意义上来谈作者意义的博尔赫斯,构成博尔赫斯一篇随笔《我和博尔赫斯》的主要内容,也成为艺术处理《沙之书》小说内容的一种特有张力。而时下一些语文教学的教案或者教学实录,忽略小说内部的隐含作者与读者之于“沙之书”的生成性关系和不可分割性,只强调小说旨在说明人们面对异己之物无限时的恐惧和逃避,将主体与客体一分为二并加以对立,还是把小说理解得较为机械和肤浅了。需要一提的是,从读者的意义来揭示书本的意义,强调读者对一本书的无限价值的生成性,未必就是受读者反应理论的直接影响。也许就博尔赫斯而言,这种观点更有特殊的思想逻辑渊源。因为他终生服膺的哲学家是英国经验主义者贝克莱。贝克莱关于“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基本理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博尔赫斯,并引导他特别关注书以外的读者感受,从而从这一角度阐发了一本书的无穷价值。
“沙之书”最终被藏匿到图书馆中,似乎是叙述者受到了把树叶藏匿到树林中去的启发:所谓“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但“沙之书”消失于图书馆的书架上,也不完全是如同“大隐隐于市”的写实策略,我们不妨从隐含的现实角度来理解书的页面无限性,必然导致对一个图书馆藏书的涵盖,或者说,一本无限之书被分解为一个庞大图书馆的浩瀚书海。就如同他的传记作者莫内加尔指出的,“他想象一本有无尽页数的书,包含了一切书本,整个图书馆被压缩成一个庞大物体。其实,在他早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巴别图书馆》中,他就想到一本书与一个图书馆的联系:“在整个六面体的某个书架上(人们都这样认为),一定存在着一本书,它是其他所有的书的完整缩本或概要。”所以当“沙之书”被藏匿到图书馆中去时,书与书的同质性成为互相的掩盖时,“沙之书”的无限性与图书馆藏书的本质联系乃至彼此包容关系,也一并被掩盖了。
尽管博尔赫斯的小说遍布各种玄学命题、神秘主义思想、宗教异端教义、僻典上的奇异理论,但诚如博尔赫斯自己以第三人称谈论自己的时候所言:“他不是思想家。他是利用哲学问题作为文学素材的作家”,切忌抛开小说形式和技艺的魅力去空谈他的哲学图谱、思想体系,那将是个彻头彻尾的阅读误区。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总结得非常好:博尔赫斯“作为一位关注想象性文学甚于宗教和哲学的怀疑主义者,他教我们如何主要从审美价值的角度来阅读此类沉思”。 用词
博尔赫斯在晚年的一次访谈中这样评价自己的《沙之书》:“我认为我写得最好的短篇小说集是最近的一本《沙之书》。在这本书里,没有一个词会限制或妨碍读者。这些小说叙事简朴,尽管故事本身并不平直,既然宇宙间没有平直的事,既然每件事都是复杂的。我把它们装扮起来,写成朴实的小说。事实上那些小说我反复写了九到十遍,而我却想让它们看起来仿佛不事斟酌。我要它们越平凡越好。”
这篇小说的原文用词的确非常简单,在非西班牙语国家,这篇小说常被用来当做初级西班牙语的阅读材料。故事本身也没有什么复杂的线索,贯穿全篇的第一人称叙述并没有丝毫20世纪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里常见的意识流、大跨度想象或者跳跃式独白,属于再标准不过的简洁版线性叙事,讲述的口吻也颇合古典规范,既娓娓道来,又点到为止,让读者坚信这些叙述出自一个与早已成为20世纪小说叙述主流的“不可靠的叙述者”背道而驰的、具有守旧情怀的“可靠的叙述者”。
沙制的绳索
“你沙制的绳索”。这是小说的题记,转引自乔治·赫伯特的诗句。乔治·赫伯特(1593-1633),英国玄学诗人、牧师。“沙制”是一种松散而无结合力的东西,“绳索”则是束缚的意思。所以“沙制的绳索。就是指一种抽象、虚拟的束缚。一般地说,当人的期盼、追求、欲望到无可遏止的境地时,这些期盼、追求、欲望就会成为人自身的束缚、痛苦的源泉。作为题记,它暗示了“沙之书”清节意义的虚构和想象性,以及主旨象征意义的抽象性和非现实性。“沙制的绳索”是存在于人们情感世界、精神世界的一种抽象的束缚或影响。它随着“我”占有“沙之书”而产生,随着“沙之书”的隐匿而消失。
细细琢磨一下博尔赫斯如何在叙述中让不可能存在的事物变得清晰可感。在诗中,“沙制的绳索”用来比喻“你”以往信以为真但后来发现纯属虚幻的东西,这个比喻颇具玄学特色:以悖论式构词把抽象的思辨注入一个日常的、可感的喻体中。用这句诗作为题记有两个非常巧妙的作用:一是暗示了小说主人公“我”将要讲述的东西亦是在僭越真实与虚幻的界限;二是提示了这篇即将展开的小说和玄学派诗歌有某些共通之处,都致力于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可见。
博尔赫斯的作品有着极强的隐喻性,他在作品最不起眼的环节上给人留下阅读欣赏的某种抽象的暗示。如《沙之书》,题记游离于小说的情节之外,读者很难有意识地将它与作品的情节结合起来,而小说正是借此将作品所要表达的主旨意义做了巧妙地点化,让我们在欣赏小说奇妙的情节发展的背后,感知其主旨意义的含蓄性和抽象性。因此,“沙制的绳索”不是现实意义上的绳索,而是抽象意义上的链条,对主题起到暗示作用。这是博尔赫斯小说世界的特有意象。
2. 语文2013高二湖北考试试卷
湖北省武汉市
2013
届高中毕业生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六大题
23
小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
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上。用统一提供的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
型
A
后的方框涂黑。
2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统一提供的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
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
草稿纸上无效。
3
.
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统一提供的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
15
分,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干
.
练/干
.
涉
窗扉
.
/绯
.
闻
敛裾
.
/倨
.
傲
忸怩
.
/泥
.
古不化
B
.搪塞
.
/塞
.
车
骨髓
.
/遂
.
愿
奴婢
.
/裨
.
益
偌
.
大/一诺
.
千金
C
.绸缪
.
/纰缪
.
淬
.
火/猝
.
然
平仄
.
/鹧
.
鸪
驰骋
.
/惩
.
凶罚恶
D
.处
.
方/处
.
所
崔嵬
.
/巍
.
峨
蹩
.
脚/别
.
扭
桅樯
.
/博闻强
.
记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题词
沧茫
暴发户
殒身不恤
B
.切磋
阑珊
荧光屏
逆情悖理
C
.车蓬
缘分
病原体
百无聊赖
D
.洗练
端详
汗涔涔
沓无音信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个人处世,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
。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鲜花、掌
声,有处世经验的人大都能
,屡经风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
对于坎坷与泥泞,
能以平常心视之,就非易事了。既来之,则安之,便是一种超脱,这种超脱足够人们受
用
。
A
.气质
刮目相看
只是
永远
B
.
品位
满不在乎
于是
一生
C
.度量
等闲视之
但是
终生
D
.
修养
置若罔闻
便是
终身
4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自《名侦探柯南》
1994
年问世后,至今已经连载了
19
年,却依然经久不衰,堪称
动漫界的一大奇迹。
B
.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凤凰县,当地政府借口恢复旅游古城区内的道台衙门为名而强
制要求四个单位的住户搬迁。
C
.有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哭一哭是有好处的。据俄罗斯家庭心理医生舒尔曼的研究,
眼泪是缓解精神负担最有效的药方。
D
.法国皮诺家族将向中方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圆铜铸鼠首和兔首。专家表示,这是有
史以来回归价格最高、影响最大的圆明园文物。
高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
和纵横捭阖的斗争,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如荆轲行
刺秦王。
B
.贾宝玉性格最突出的表现是叛逆
——
他鄙弃功名富贵及相关的世俗观念,追求随心
所欲、率性自然的生活,极力赞赏那些聪明灵秀的女子。
C
.小说中的真实更多的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斯特林堡的《沙之书》和卡夫卡的
《骑桶者》就充分体现了小说虚构的特点,表现了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
D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其代表作《边城》寄寓着
沈从文
“
美
”
与
“
爱
”
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经典的作品。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
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
一支笔也罢,一片树
叶也罢,摸起来全像玻璃。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
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人
有
5
种感觉,
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
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
对触觉的模拟还处
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
未来,
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
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
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
如何才能实现这
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
这一现象是在
1953
年偶然发现的。
一天,
美国化学家爱德华
·
马
林克罗德特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
他注意到,
当灯亮时,
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
些。通过进一步的实验,
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
种精确的频率振荡。
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
由于静电吸引,
在你手指皮肤下面
就有电荷堆积起来。
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
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
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
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
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
阻碍它移
动:
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
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
这种轻微的
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
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
砂
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
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
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测试表明,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
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比如,当电流频率在
400
赫兹时,屏幕摸起来像一张纸,而在
80
赫
兹时,
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
原则上,
设计者还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
页或者应用程序。例如,
我们可以把电子书的页面做成像真实的纸张一样粗糙。当然了,这
种虚拟的质地感目前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的手机或者
ipad
上,
任何图标再不会摸起来千篇一律都像玻璃了。
在现实世界中,
一个装满东西的筐总比没装东西时提起来更加费劲些。
可是在触屏手机
或平板电脑上,
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别。这说明,
目前
的触屏比起真实世界来还缺少一样元素:力感。
美国科学家伊德.
科格特正致力于改进虚拟键盘,
使它用起来感觉更像真实的键盘:
当
你按下一个键的时候,
你的手指会感到有一股轻微的抵挡力。
科格特的设计也用到了电振动
的原理。他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
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乎方向。
所以,最
后的效果是两个方向上的振动之合力。
我们只要事先把两个振动调整到合适的
“
步调
”
(在物
理学上称为相位)
,这股合力就可以把手指一瞬间推向左边,一瞬间推向右边。由于振动频
率非常高,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垂直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经测量,
这个力大约
70
毫牛顿,大致相当于按下一个真实的键时所受的抵抗力。通过这种技术,我
们就可以在虚拟键盘上获得真实的按键体验。
总而言之,
未来触屏技术将极大地改变我们跟数字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对于信息,
我们
将不仅局限于看和听,
还可以触摸。
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
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
了。
(选自《大科技
·
科学之谜》
2013
年第
1
期,有删改)
6
.下列关于
“
触幻觉
”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借助触幻觉。在触摸屏上,你手指下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看、听,还是摸、闻,都
可以像一件真实的物品。
B
.在指尖大小的地方.要达到对虚拟事物的操作与操作真实物体差不多的效果,唯有
借助触幻觉,才可能以假乱真。
C
.灯亮时插座表面好像变粗糙了,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移动时会感受到轻微的
震动,都可以表明正是交流电导致触幻觉的产生。
D
.
2010
年,
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可以安装在自动
取款机、手机上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人有
5
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味觉和
嗅觉还完全没有,而对触觉的模拟已经开始。
B
.由于大脑能把手指皮肤的周期性振动解释成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所以这类皮
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
C
.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设计者可以用这个效
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应用程序。
D
.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
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让人产生力感。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
.在即将到来的超级触屏时代,触屏手机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触觉体验,使人们对虚
拟事物的操作跟操作真实物体毫无差别。
B
.科格特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而我
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水平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
C
.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因此,未来的世界将不
会再有虚拟与真实的区别。
D
.目前,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它的虚拟质地
感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共
7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中宗韦庶人,京兆万年人也。中宗为太子时,纳后为妃。嗣圣元年,立为皇后。其年,
中宗见废,后随从房州。时中宗惧不自安,每闻制使至,惶恐欲自杀。后劝王曰:
“
祸福倚
伏,何常
.
之有?岂失一死,何遽如是也
!”
累年同艰危,情义甚笃。所生懿德太子与永秦、永
寿、长宁、安乐四公主,安乐最幼,生于房州,帝自脱衣裹之,遂名曰裹儿,特宠异
.
焉。
帝在房州时,常谓后曰:
“
一朝见天日,誓不相禁忌。
”
及得志,尊号为应天皇帝,后为
顺天皇后。后方优宠亲属,内外封拜,又欲宠树安乐公主,乃制公主开府,臵官属。安乐恃
宠骄恣,卖官鬻狱,势倾朝廷。又请自立为皇太女,帝虽不从,亦不加谴。又广营第宅,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