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比多少教学反思
这是我教学的第四个年头,四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学习的情况让我积攒了一些小小的感受。当中存在着前辈指导后的一些感悟,教师自身对于教材的把握程度,以及不同心态授课的效果。现在整理并与各位老师分享,希望可以得到老师们的建议。
“解决问题”是个重点。为此我特意向其他老师请教,她们我的课给予了一些中肯的建议。如:在导入环节中,应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发现寻找3个条件,然后根据这3个条件提问题。当中会提出一步解决的问题,进而让学生选择条件解决问题,为后面的解决两步式题作铺垫,并且能够初步为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因此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的导入环节就采用这种方法。学生根据已给条件提问题,当中确实出现了一步应用题和两步应用题,甚至还有三步应用题。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中,我选择了其中一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门口答交流,之后再提出两步解决的问题。先独立思考,再交流想法。我感觉这样教学学生不难从一步过渡到两步题,即便是学习稍差的同学也能够根据刚才的一步题帮助他完成两步题。
在备课期间同组的老师传授了很多经验性的指导。比如:数形结合的思想。因此在我的这节课上无论是例题的教授,还是练习的讲解,都应用到了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通过上课也能够感受出来这种思想对于教学不同的解题方法有很大的帮助。今年我仍然沿用数形结合来讲解难于理解的方法,效果明显。
我想作为一名教龄尚浅的教师,目前重要的是把握教材,钻研教材。“解决问题”这一单元学习的知识简单说就是利用学过的运算方法做应用题。本质的知识结构是利用学过的一步应用题解决两步应用题。教师的教学应重点放在为学生构建知识的模型,让学生知道解决两步应用题的基础是一步应用题。而学生应该做的是会选择有直接关系的条件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一种审题的能力,会分清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有分辨多余条件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较为侧重选用分析法来解题,从题目的问题对本题进行合理的分析,选取有用的条件。例如:练习中一道题目是这样问的:我家三口人,一年要产生多少垃圾?我带着学生进行分析,简化问题。首先提问学生“一年”还可以怎么样理解?生说:12个月;365或366天。老师接着问:在这道题目中我们应将“一年”理解为12个月;365或366天?生回答,并讲明理由。其中让学生发现单位名称间的统一性,进而将原来的问题简化为“我家三口人,12个月要产生多少垃圾?”这样一来学生们很快会想到先求1个月再求12个月的。类似的分析还有,我想应该是逐步培养学生求简求真的数学本质。
因为上课的经历少,缺乏经验。于是在教学中我显得尤为看重解题的多种方法,当然这是教学中一题多解的教学理念,可是当时的我不仅仅在课上强调一题多解,而且几乎每道练习题都让学生多解,如此的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判别好方法的能力,拿到一题往往先来凑数,然后再去寻求每一步解法的意义。这样一来不仅本末倒置,而且学生纷纷将精力投注到某种不好理解的方法,搞得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朗,学习气氛紧张。老师自己心态也没调整好,跟着学生难于理解的方法较劲,越想全班都理解,就越不可能做到,十个手指头伸出来还不一样长呢,接受教学的情况怎么可能完全一致,虽也完完整整教授完毕,但我自己感觉教学的效果谈不上好。重点偏离,我想这其实还是把握教材的深浅度,驾驭课堂的灵活性存在问题。
为此我想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选择条件提问题,不断的就从一步提到了两步,接着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这样的放手去做,为学生树立了极大的自信心,而且节省了课堂的教学时间。教学重点要把握好,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人为因素。因为今后的教学不仅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因为我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完成本单元作业的时候,我特别要求学生写出小标题,即每一步计算的是什么,为的是让学生明白做题的道理,不为学生造成学什么练什么惯有思想,也就是说不要因为近来学习连乘就所有题目都用连乘。写小标题是老师讲解例题时示范的,学生刚开始写的时候,部分同学还是存在困难的,一来是语言表达能力不行,需要表达的内容不会简单明白地说出来;二来是不明白数量间的关系写不出来。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全班大部分学生书写没问题,而且做题的正确率提高。基本上没有毫无道理的胡写情况。我想这样的训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还是非常有用的,并且是可取的,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各种能力。
以上便是我在教学“解决问题”这一单元的一些感受,未见成熟,但绝对真实深切。
㈡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 《比多少》教学反思
《比多少》的教学内容是通过丰富的情景,让学生在感知20以内数的多与少的同时,学会用语言“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的词语来描述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初步学习用估算方法去体验比多少。在学生的参与下,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及生活的多姿多彩。“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词语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我觉得要做的只是找到一个契机,让学生将他们的生活语言说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童话情境: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在举行折星星比赛,请学生估计小猴折了几颗星,再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小猴与小松鼠谁折的多,是多很多吗?引导学生说出“多一些”,反过来该怎么说?引导学生说出“少一些”,然后用小猫折的与小猴比,引出“多得多、少得多”。虽然后面进行了大量的练习,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对于多少的程度区分不明确。课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觉得如果我把新授部分改一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小松鼠、小猫和小猴折的星星,谁多?并用“谁比谁多(少)”说完整句。接着教师质疑:小松鼠折的比小猴多,小猫折的也比小猴多,可多出的部分一样吗?小组讨论用什么词语表述(学生开展讨论)。通过全班交流报,引导学生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义。这样的教学设计,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有效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合作交流活动,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等这些较难理解的词语。
㈢ 一年级上册数学 比多少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在看头和尾对齐的图形时,容易错判断为“同样多专”因此在教学时我就把这类属题目出在了黑板上,让学生观察、比较,突出了“一一对应”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整个教学过程环节设计还不错,但学生在倾听方面做的不是很好,还有在操作的过程中有学生玩学具,争取下次在常规方面多下工夫。
㈣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多少》教学反思
《比多少》的教学内容是通过丰富的情景,让学生在感知100以内数的多与少的同时,学会用语言“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的词语来描述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初步学习用估算方法去体验比多少。在学生的参与下,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及生活的多姿多彩。“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词语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我觉得要做的只是找到一个契机,让学生将他们的生活语言说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童话情境: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在举行折星星比赛,请学生估计小猴折了几颗星,再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小猴与小松鼠谁折的多,是多很多吗?引导学生说出“多一些”,反过来该怎么说?引导学生说出“少一些”,然后用小猫折的与小猴比,引出“多得多、少得多”。虽然后面进行了大量的练习,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对于多少的程度区分不明确。
课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觉得如果我把新授部分改一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小松鼠、小猫和小猴折的星星,谁多?并用“谁比谁多(少)”说完整句。接着教师质疑:小松鼠折的比小猴多,小猫折的也比小猴多,可多出的部分一样吗?小组讨论用什么词语表述(学生开展讨论)。通过全班交流报,引导学生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义。这样的教学设计,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有效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合作交流活动,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等这些较难理解的词语。
㈤ 幼儿园小班数学《比多少》教学反思
楼主你好你要的资料已经发给你希望我的答案可以帮到你满意请采纳!!
㈥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多少教学反思
今天讲了例六《比多少》,题目是小华套中12个圈,小雪套中7个圈,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圈?这节课的重点是:1、对于“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这样的问题能正确的列算式。2、明白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就是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难点是:理解减去的部分是两个人套中的同样多的部分。
一、本课大致的流程是:
1、复习。选用上学期的《比多少》的几幅图,唤醒学生已知的经验。
教学空间:选取三种比多少的典型习题,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比多少的知识和方法。
2、新授。重点突破“小华比小雪多几个?”这个问题。通过摆磁力扣,找出小华和小雪同样多的部分,用虚线隔开,再找出小华比小雪多出来的部分。让学生尝试列式、说每个数代表的意义。明确小华比小雪多套中5个后,再提问“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和“小华小雪套中的圈相差几个?”
教学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找出小华和小雪同样多的部分,以及小华比小雪多出来的部分,并且尝试列式,说出算式的意义。
3、巩固练习。做一做和23页的5,7,9题。
教学空间:选取了三道比多少的练习题和一道提问题的题。让学生在充分练习中巩固比多少的知识。
二、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学得比较扎实,基本上都能正确的列式解答,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在23页第9题中出现三个条件时出错。但是在教学空间的设计上和练习题的层次上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反问、追问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怎样激发他们去主动学习呢?这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去思考。在数学课堂上,我们要善于运用提问、反问、追问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比如在复习的部分,我在课上的操作是:小猪和苹果比多少,大家看,一只小猪对应一个苹果,每只小猪都对应了一个苹果,我们就说小猪和苹果怎么样?诸如此类的引导,留给学生的教学空间是很小的。和韩主任研讨时,韩主任提醒我,这里既然是复习旧知识,就更应该给学生比较大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先独立观察,再提问“这是谁和谁比?你发现了什么?”提问、追问、反问的效果肯定要远远高于讲述的效果。再比如,出示磁力扣,比较小华和小雪套中的圈数同样多的部分时,我问:“小华这部分(同样多的部分)是多少个?”一个学生很快说道“7个。”我紧接着追问道,“你都没数,怎么就知道是7个呢?”她说,“因为这是小华和小雪同样的部分呀,小雪套中7个,那小华的这部分也是7个。”这里的追问就非常有价值,学生能把注意力从单纯的关注个数转移到这是小华和小雪同样多的部分。适时的提问、追问、反问就像一块小小的石头,虽然“小”却能激起“千层浪”!
(二)、重视练习题的设计,课堂的练习题在选择与呈现的方式上,要有针对性和层次。
在这节课中我选择了四道习题(做一做和23页的5,7,9题),都是围绕着“比多少”的实际问题展开的。针对性很好,但是层次的设计略有不足。上完课后,我想如果能把习题的呈现方式改成以下的设计就更好了:1、做一做。正确列式。让学生当小老师说一说15表示什么?9表示什么?2、23页第5题,可以再追问“那下午比上午少摘了几箱呢?上午和下午相差了几箱呢?”3、23页第7题,可以先出示两只小蜜蜂,让学生说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先出示两个条件让学生提问题,这样可以降低难度,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图、分析图、理解图以及提问题的能力。4、23页第9题(3个条件的),也是先出示条件,老师提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再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与第7题相比,又提高了一个难度。
㈦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准备课比多少教学反思
《比多少》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一比》中的一个内容,在教学本课时,我重点利用教材主题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多少,重点学会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节课的知识要点,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创设故事情境,引入课题。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生动有趣的故事更能吸引注意力。首先展示主题图,然后结合《三只小猪》的故事介绍本节课内容的背景。在这一环节中,故事讲解的较为生动有趣,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故事只是作为一个引入课题的起始点,简洁干练即可。
2、教授“同样多”。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提出“兔子有几只?砖头有几块?”这两个问题。学生积极性很高,很快数出的兔子和砖头的数量。这时,将兔子和砖头一一对应起来,告诉学生:这种情况我们说“兔子和砖头的数量同样多”。利用教具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摆出同样多的两个图,其余学生判断摆出的图对不对,并在学生摆的东西旁边板书“多”“少”突出重点。在练习的时候,最好的方式是让所有的学生摆一摆,在动手的过程中更能体会“同样多”这个概念。
3、教授“多”和“少”。有了“同样多”这个概念,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猪和木头的数量分别是多少?学生会发现他们的数量不是同样多,一一对应后发现木头还有剩余,此时告诉学生这样的情况我们说“木头多,猪少”。紧接着,由学生自由摆出一个物体比另一个物体多,并能够说出“谁多谁少”。在学生摆的东西旁边板书“多”“少”突出重点。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猪和木头的数量除了用“谁多谁少”来形容,还可以怎么说?“猪比木头少,木头比猪多。”这里的关键是谁跟谁比,参照物不同,多少关系也就发生了变化。带着学生一起找出猪和兔子的数量关系,并引导学生说“兔子比猪多
㈧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比多少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学得比较扎实,基本上都能正确的列式解答,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在23页第9题中出现三个条件时出错。但是在教学空间的设计上和练习题的层次上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反问、追问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怎样激发他们去主动学习呢?这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去思考。在数学课堂上,我们要善于运用提问、反问、追问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比如在复习的部分,我在课上的操作是:小猪和苹果比多少,大家看,一只小猪对应一个苹果,每只小猪都对应了一个苹果,我们就说小猪和苹果怎么样?诸如此类的引导,留给学生的教学空间是很小的。和韩主任研讨时,韩主任提醒我,这里既然是复习旧知识,就更应该给学生比较大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先独立观察,再提问“这是谁和谁比?你发现了什么?”提问、追问、反问的效果肯定要远远高于讲述的效果。再比如,出示磁力扣,比较小华和小雪套中的圈数同样多的部分时,我问:“小华这部分(同样多的部分)是多少个?”一个学生很快说道“7个。”我紧接着追问道,“你都没数,怎么就知道是7个呢?”她说,“因为这是小华和小雪同样的部分呀,小雪套中7个,那小华的这部分也是7个。”这里的追问就非常有价值,学生能把注意力从单纯的关注个数转移到这是小华和小雪同样多的部分。适时的提问、追问、反问就像一块小小的石头,虽然“小”却能激起“千层浪”!
(二)、重视练习题的设计,课堂的练习题在选择与呈现的方式上,要有针对性和层次。
在这节课中我选择了四道习题(做一做和23页的5,7,9题),都是围绕着“比多少”的实际问题展开的。针对性很好,但是层次的设计略有不足。上完课后,我想如果能把习题的呈现方式改成以下的设计就更好了:1、做一做。正确列式。让学生当小老师说一说15表示什么?9表示什么?2、23页第5题,可以再追问“那下午比上午少摘了几箱呢?上午和下午相差了几箱呢?”3、23页第7题,可以先出示两只小蜜蜂,让学生说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先出示两个条件让学生提问题,这样可以降低难度,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图、分析图、理解图以及提问题的能力。4、23页第9题(3个条件的),也是先出示条件,老师提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再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与第7题相比,又提高了一个难度。
㈨ 小班《比较多少》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小班幼儿(特别是刚入园不久)对数概念还不清晰,不会运用数数的方式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本班幼儿已初步学会运用重叠法对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联的两组数量一样的物体进行比较,会初步了解一样多的含义,但对不一样数量的两组物体进行重叠比较时,并不能理解数量的多与少,只是随意地判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用重叠对应的比较方法,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积累有关一一对应的感性经验。
2,学习应用“多些”、“少些”、“一样多”等词。
3,提高观察判断、对应比较、动手操作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学习运用并放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一样多;
2,难点是能正确判断并说出两组物体谁多谁少。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学过运用重叠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数量的一样多。 2、材料准备: 红皮球4个,绿皮球3个;饭碗3个,小勺3把,盆子4个,小弟弟图像4个,帽子4顶,红花3朵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皮球。
小朋友,老师这里有好玩的东西,(出示4个红皮球)这是什么?(红皮球)对,(教师贴好红皮球,出示绿皮球)这是什么?(绿皮球)我们把红皮球和绿皮球来比一比,(教师边讲边将绿皮球一一对应地贴在红皮球的下面)红皮球和绿皮球哪个多?哪个少?(红皮球多,绿皮球少)小朋友回答得真好,现在老师看哪一个小朋友本领最大,能一个人回答红皮球和绿皮球哪个多?哪个少?(请个别幼儿回答)
2,教师出示饭碗,小勺和盆子 。
小朋友,这是什么? (饭碗)老师还带来了勺子(把3把小勺分别放在3个碗里)小朋友,你们看。碗和勺子哪个多?哪个少?还是一样多?(一样多)
现在老师又带来了盆子,边说边拿出4个盆子,一一垫在饭下面。然后用教棒指着一个上面没有饭碗和勺子的盆子问:这个盆子上面有饭碗吗?(没有)那么盆子和饭碗哪个多?哪个少?(盆子多,饭碗少)教师依次问幼儿:饭碗,勺子和盆子哪个多?哪个少?
3,教师出示弟弟、帽子、红花。
小朋友,现在看谁来了?(小弟弟)天气很冷,老师给小弟弟戴帽子了。边讲边把帽子一一对应地戴在小弟弟头上。小朋友,我们来比一比,弟弟和帽子哪个多?哪个少?还是一样多?(一样多)现在我们来给小弟弟戴红花,边讲边给3个小弟弟戴红花。我们来比一比,小弟弟和红花哪个多?哪个少?(小弟弟多,红花少)。
4,引导幼儿看教材做练习。
(1)用一对一的方法,把小狗和骨头连起来。比一比,哪个多,哪个少?
(2) 熊猫和竹笋,哪个多?哪个少?
5,延伸活动。
玩“找椅子“的游戏。
把小椅子摆成一圈,幼儿站在椅子后面听教师拍手声,拍手声一停,幼儿立即找到椅子坐下来。第一次教师拿走一把椅子,第二次增加两把椅子,每次游戏结束后提问:什么多?什么少?第三次可让幼儿与椅子一样多。启发幼儿说出“一样多“。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讲的是小班数学比较多少,目的是让孩子掌握一一对应的方法。
活动开始,我拿出两种颜色的气球来引起幼儿的注意。让孩子说出是红颜色的多,还是绿颜色的多。大部分孩子都能准确地说出来,接着我进行小结,让孩子初步了解一一对应的方法。
另外为了能够更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我还准备了小弟弟图像,帽子,红花等教具。帽子四顶,红花三朵。整节课下来感觉课堂气氛比较好,幼儿也较积极的参与,效果较理想,不足之处就是没有让每位幼儿都操作,还有少部分幼儿没有完全掌握。对于这一点还需改进。
目的是基本达到了,轻度学生基本掌握,中度学生初步掌握,可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游戏这一环节,学生的情绪激昂,他们可能注重的是游戏本身的趣味,而忽视了活动能给他们所带来的认识。还有鼓励做得太少,虽然知道有些学生是用猜的,但是也是应该给与表扬,至少参与其中了,不能给予忽视。这节课突出的瑕庇是玩与学的结合不是那么的理想。通过不断的反思,我想今后,我会在教学中不断有突破的。
㈩ 一年级比多少教学反思
《比多少》的教学内容是通过丰富的情景,让学生在感知100以内数的多与少的同时,学会用语言“版多得多权”“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的词语来描述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初步学习用估算方法去体验比多少.在学生的参与下,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及生活的多姿多彩.“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词语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我觉得要做的只是找到一个契机,让学生将他们的生活语言说出来.